“经典与解释”专栏--施莱尔马赫、施特劳斯与柏拉图
外国教育名著研读 (选修课)
一、单选题(共10 小题,每题5 分)1、柏拉图多少岁逝世的。
A、79B、80C、81D、822、《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是否相同?A、相同B、不同3、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是谁?A、柏拉图B、泰勒斯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4、一般来说,柏拉图的对话著作在他的什么时期开始?A、早年B、中年C、晚年5、柏拉图本人说过,苏格拉底与他的关系是?A、朋友B、导师C、亲戚D、同学6、根据记载,柏拉图年幼时参加过几次战役。
A、1次B、2次C、3次D、4次7、塞拉绪罗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共有多少种?A、56B、57C、58D、598、柏拉图几岁开始读书?A、6岁B、7岁C、8岁D、9岁9、理论说可以翻译成什么?A、相B、理10、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刑罚是什么?A、喝毒酒B、被砍头C、绞刑二、多选题(共5 小题,每题5 分)1、()类型的书属于名著。
A、提升生活境界B、流传久远C、具有独创性D、涉及到人、社会、文化当中的根本性问题2、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柏拉图的分期问题,可以分为哪几种?A、解释性B、科学性C、研究性3、柏拉图著作中存在哪些问题?A、真伪问题B、分期问题C、思想问题4、施莱尔马赫的解释性分期分为哪几个方面A、预备性B、间接性C、建设性D、连续性5、以下哪些作家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并有“悲剧之父”的美誉?A、索福克勒斯B、欧里庇得斯C、埃斯库罗斯三、判断题(共5 小题,每题5 分)1、研读名著的方法有分析法和综合法。
()对错2、从文化上的地位相比较,罗马比希腊要逊色很多。
对错3、柏拉图是伟大的诗人和文学家。
对错4、认知能力的提高是提升本质能力的方法。
()对错5、研究表明,雅典很盛行同性恋。
对错一、单选题(共10 小题,每题5 分)1、下面属于综合法的是()。
A、把一种名著孤立起来B、把不同的著作联系起来2、下面属于分析法的是()。
A、把一种名著孤立起来B、把不同的著作联系起来3、《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教育是否相同?A、相同B、不同4、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刑罚是什么?A、喝毒酒B、被砍头C、绞刑5、哪篇文章是柏拉图最后的著作?A、《法律篇》B、《文学篇》C、《诗歌篇》6、塞拉绪罗认为柏拉图的著作共有多少种?A、56B、57C、58D、597、事物运行的目的是什么?A、信念B、理念C、意念8、柏拉图多少岁逝世的。
浪漫主义解释学与施莱尔马赫-精品文档资料
浪漫主义解释学与施莱尔马赫译者简介:何卫平(1958-),男,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德国哲学研究。
一、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的后康德的过渡:阿斯特和施莱格尔如果浪漫主义意味着就是对完善的无法满足的追求,那么19世纪的解释学的理论当然是浪漫的。
实际上,没有哪个时代像这个时代那样对最后出版著作无动于衷,几乎所有伟大的解释学经典的作者,从施莱格尔到施莱尔马赫、布克、德罗伊森和狄尔泰,都未曾让自己的著作付印,只是多亏了他们的弟子,其研究才得以传诸后世。
首先,从启蒙运动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是以一个巨大的中断为特征的。
哪怕稍微了解一下,也不难发现这样的事实:施莱尔马赫似乎忘记了已发展了几个世纪的普遍解释学的不少例子,他只熟悉“很多特殊的解释学”(尤其是神学解释学),它们作为无伤大雅的、不成系统的辅助性学科处于真正科学的边缘[1](P75)。
施莱尔马赫预见到一门普遍解释学或理解的艺术的发展――而在这里解释学的历史与他同时发生――作为一种全新的迫切需要,一项他首次实现的使命。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与19世纪被一个巨大的深渊分离开来,彼得?斯闯迪(Peter Szondi)彻底地探讨了这后一时期,他正确地评论道,“在迈耶尔和施莱尔马赫之间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整个思想史上的一个最明显的停顿”[2](P136)。
如何解释这中间的断裂呢?简言之,那就是康德。
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在一个方面尤其具有明显的历史影响:它消除了丹豪尔、斯宾诺莎、克拉登尼乌斯和迈耶尔所效忠的理性主义。
然而无论康德怎样高度赞扬纯粹知性能力的实现构成了自然,纯粹理性批判仍有降低纯粹理性地位的效果。
理性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人的心灵,虽然它是有限的,但却能通过思维达到透视世界的逻辑的和规律的结构。
思维受存在于我们内心的理性原则的引导,理性的先天真理(vérités de raison,正如莱布尼兹所称呼的那样)源于这样一个见解――没有理性一切都不存在,也就是说,这些真理是从我们的理性原则中推演出来的,因为来自根据的原理源于我们的理性,康德得出这样的结论:它所产生或发现的秩序只对现象界(即对我们所显现的并由我们所构成的事物)有效。
施莱尔马赫哲学伦理学简析
发 表 他 自 己的 伦 理 学 体 系 。 ”
’ 其 次 ,施 莱
尔 马 赫 用 伦 理 学 来 命 名 其 哲 学 体 系 , 然 而 这 种 伦 理 学 并 指 一 般 意 义 上 的 伦 理 学 ,而 是 研 究人 的存 在 和 活动 的历 史 哲学 或 文化 哲 学 。 然 而 人 们 往 往 从 一 般 伦 理 学 的 角 度 考 察 其 伦
并 未 陈 述 他 的 伦 理 思 想 , 而 只 是 进 行 系 统 的
批判 和清理。 因 此 ,可 以 说 , “ 他 根 本 没 有
宣言 ” 的 《 独 白》 ( Mo n o l o g e n) , 『 2 ( P 3 4 并
出版 了他 一 生 中公 开 出 版 的 唯 一 一 部 哲 学 方 面 的学 术 著作 《对 迄 今 为 止 的 伦 理 学 说 的 批
理 学 , 因 而 觉 得 它 内 容 空 泛 , 言 之 无 物 , 这
判纲要 》 ( Gr u n d l i n i e n e i n e r Kr i t i k d e r b i s h e r i —
西方思想史复习整理
西方思想史复习整理一、柏拉图:柏拉图(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
著有对话体著作《理想国》。
柏拉图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得创始人。
她继承与发展了苏格拉底得"概念"论与巴门尼德得存在论,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得哲学体系。
理念论就是柏拉图哲学得本体论,也就是柏拉图哲学得基石。
她得"回忆说"认为认识就就是回忆,坚持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她得理念论承继了旧氏族时代得"因袭得观点与思想方式",带有许多浓厚得宗教色彩与神秘主义因素。
柏拉图对后世得影响:只有到了文艺复兴,当西方世界对于古典文明得兴趣开始复苏时,柏拉图得哲学才又开始受到广泛重视。
许多早期从经院哲学脱离出来得现代科学家与艺术家促长了文艺复兴得进展,她们将柏拉图得哲学视为就是艺术与科学进步得基础。
自从19世纪开始,许多西方哲学家也将她们得理论根基于柏拉图得著作之上。
柏拉图得影响在数学界与科学界特别大,尤其就是戈特洛布·弗雷格以及她得学生如库尔特·哥德尔与阿隆佐·邱奇等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采用了柏拉图所提出得有着永恒不变得现实存在得主张,反对尼尔斯·玻尔提出得物理宇宙以及她对量子力学得解释。
相反得,那些脱离了本体论理论模型以及道德理想得哲学家,则通常会以其她各种观点批评柏拉图主义。
例如尼采便攻击柏拉图把世界分割成两个得作法,马丁·海德格尔则批评柏拉图模糊化了人类生命得本质,而卡尔·波普尔则在她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一书中批评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提议得政府形式就是个典型得极权主义政权。
列奥·施特劳斯被一些人视为就是恢复柏拉图在道德哲学上得影响力得主要哲学家,她采取得就是较少形而上学得形式。
不过,由于受到尼采与海德格尔得影响,施特劳斯并不认同她们对于柏拉图得谴责,而就是专注于在对话录里寻找柏拉图面对批评所提出得可能解答。
超越性灵魂经验:施特劳斯所理解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关 键 词 哲学 灵魂经验 施特劳斯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作者刘洋,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甘肃兰州 7 3 0 0 0 0 o
中图分类号 B 9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0 4 3 9 . 8 0 4 1 ( 2 0 1 6 ) 1 1 - 0 0 4 9 — 0 8
的无 比清晰强烈、深邃完美 、荣耀 Nhomakorabea辉的灵魂经验 ,这是稀罕 的 “ 高峰 ”经验。 而较 日常的 良知与
爱欲则是正义 的理念 、善的理念 的痕迹和影象。正是这些灵魂经验构成 了古典 自然正 当学说的根基。 苏格拉底 一柏拉 图哲学被 神圣 的爱欲 与敬畏所驱动、激励 ,是最高意义上的诗 。
4 9
孝 j l
a l a e m t c M o n t h l y
第 4 8 卷I 1 1 I N o v 2 0 1 6
意地 忽视施 特劳斯 的另一些文字。这种解读在很大程度上 是对施特劳斯 的误读 ,因为它无法对下面提出的 几个关键问题或 困难给予合乎情理的解答 。
的确 ,上述这种怀 疑主义的 、虚无 主义 的 、佛教 化的对施特劳斯 的解 读似乎部分地可得 到文本 支持 。
但这些支持只是 因为解读者 以一种教条的 、过度 拘泥于字 面的方式理解施特劳斯 的一些文字 ,并有意或无
施特劳斯对“两个苏格拉底”的认识
施特劳斯对“两个苏格拉底”的认识一、引言:哲学自由与哲学的政治问题在西方哲学传统内部,一直存在一对基本争论,即习俗与自然之争。
习俗主义认为,人类群居生活的基础在于习俗、传统或曰约定俗成,"我们的"(即人类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正确的因而也是最好的、至上的生活方式,其正确性来源于其古老性(或传统性、历久性),而其古老性则可追溯到初始世界的神圣起源。
相应地,群体权威就植根于群居成员的普遍化约定或同意,人类理性是自我承认及相互约束的结果。
然而,自然主义则认为,人类共同体生活的基础并不仅源于我们自己的偏好或选择,确定"善好(good)"的标准也不在于古老,而是存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善好,一种由自然本性(nature)所规约的完善(或理想)状态及高级法则(higher law)。
人作为理性的生命,正是通过探询关于自然的终极知识而确定其生活方式的正当性。
相应地,哲学及人类理性的效力并不由共同体成员的普遍同意所赋予,而是导源于更为高级的超验自然法则(natural law),或者说,哲学与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知识、真理内在同构。
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对自然的追问本身即是对习俗性权威的挑战,它试图在各种信仰、神话、风俗、惯例,甚至是迷信、禁忌、蒙昧中拨云见日,这便是哲学的自由特质。
因此,在以自然为根据的智慧和以习俗为基础的同意之间存在巨大冲突。
然而,我们也切不可忽视,在习俗与自然的对立背后其实又存在某种深刻的一致,即二者对人类政治问题的关注。
如上所述,习俗主义本身就将共同体生活的基础以及权威的正当性建立在内部成员的普遍同意之上,这种普遍同意必然涉及到对约定俗成的彼此承认和服从,亦必然涉及到约定俗成在时间跨度上的历久传承,甚至还会涉及到违背约定的各种形式的惩罚,因此,习俗主义本身内含政治意蕴,它直接体现为共同体内部的政治或权力安排。
同时,自然主义虽然追寻终极的理想状态和自然法则,但这种理想状态并非个体式的、离群索居的生存,而恰恰是能够实现人类潜能与完满的政治生存。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
德意志国民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对异域尤其是古希腊罗马语言 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打造欧洲乃至世界语言文化之宝库,而从塑造 一个全新的语言文化帝国。
二、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
在当时,归化与异化的交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策略的问题,而是用什 么语言塑造民族身份认同问题。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被看作是反抗 法兰西归化理论的举动。当时的德国文化落后于法国,为了反对法国新古 典主义以来的归化翻译法,提振民族精气神,摆脱法国政治上的控制而采 用异化策略是德国最佳的选择。异化翻译策略因此成为一种民族主义的文 化理论,在他者的基础上塑造德意志文化自我认同,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选择。
➢ 从语言的角度看,施莱尔马赫突出的是言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对话 关系,强调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就是要还原这样一种原始的关系, 而不是按照现代方法去解读过去的文本。
启迪:
施莱尔马赫在德国18世纪以来的翻译传统基础上,通过融合 解释学的观点而建立起来的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宝贵资源 ,它成为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的嚆矢。本雅明、斯坦纳、庞德、韦 努蒂等人都深受其影响。由于现代德国语言的演变与翻译活动休戚 相关,解释学又与哲学及翻译学密切相关,因此,解释学的翻译理 论在德国人文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带有德国思辨哲学的 特性。施莱尔马赫一方面通过鼓吹异化翻译策略与时代精神保持一 致,另一方面,又维护着德意志民族身份认同的愿望,表现出强烈 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理性的反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
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01contents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法之渊薮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的历史成因对后现代翻译理论的启迪及其观点的局限施莱尔马赫是德国解释学之父其主要成就体现在他对西方古典经典的翻译与注释方面翻译著作有柏拉图对话录等
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四)
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四)施特劳斯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四)陈克艰感谢陈克艰老师允许小编发表他的译作。
小编非常敬佩陈克艰老师,他治学之严谨,笔耕不辍,实为年轻人的榜样。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数学上面的功底也很是了得,国学也有造诣。
其博学实为研究哲学的一个好基础,也可由此而见陈老师的一些哲学见解的独到之处。
若不是为了唤起格劳孔的激情反应,苏格拉底在跟色拉叙马霍斯的这档子谈话里的表现就显得没有理由了,而格劳孔的反应却完全像是苏格拉底不期然而引起的。
苏格拉底留在了比雷埃夫斯港(且不论他怎么会下到这个地方去的),格劳孔是由头,并且整个这部《理想国》,这篇对最好的城的详细描绘,格劳孔也是由头。
格劳孔出场,紧接着他的兄弟阿得曼托斯出场,讨论的风格于是大为改观。
它全然是雅典式的了。
第一卷里苏格拉底与之谈话的那三位都不是雅典人,跟他们不同,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没有染上丝毫的坏作风。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中论列的、参予高贵事物讨论的人必须符合的那些标准,他们俩都高度地符合。
他们本性上属于比第一卷里的三个角色更高贵的政治,那三位则分别属于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和僭主政治。
他们俩怎么说也属于那种置荣誉于最高位置的政体,属于“天幕客来栖”(timocracy)。
作为一个理智上热爱正义的人,格劳孔很不满意苏格拉底对色拉叙马霍斯的那种装模作样的反驳,须知色氏所宣称的竟然是不正义比正义更可欲,或者说,正义在其自己是一种恶、即使必要也是恶啊!而苏格拉底的“反驳”却只是把色拉叙马霍斯弄迷糊而已。
格劳孔勇敢、心地高贵、厌恶任何算来算去计较利害的“正义”,他想听苏格拉底赞美正义,不是因考虑正义的后果或目的而赞美正义,而是因正义本身就值得固择而赞美正义。
要说以正义作为这场谈话的主题是由苏格拉底来负责的话,那么,谈话处理这个题材的风格和方式是由格劳孔来担纲的。
为了听到对正义本身的实实在在的赞美,他对正义来了一番实实在在的谴责,一番可以让赞美拿它当作样本的谴责。
认识施莱尔马赫与自由神学(业余帖)
认识施莱尔马赫与自由神学前言施莱尔马赫(1768-1843),德国哲学家、新教神学家,生于布雷斯(今属波兰)。
出生在一个敬虔派牧师家庭,曾在哈雷大学学习,受康德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其间又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渐次远离敬虔主义的信仰。
1794年,施莱尔马赫成为改革宗牧师;1799年出版《宗教讲演录》;1821年出版《基督教信仰》一书,这本书代表他的成熟神学1。
要读懂施莱尔马赫,首先要查考他所生活年代及社会背景,关注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且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影响了他在神学上的观点。
作为改革宗归正神学的立场,我不禁想从查阅的资料里得到这么一个答案:他究竟是不小心误入歧途,还是无奈选择了妥协。
所以,本文会较多的阐述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和主流思想,具体分别是: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康德;最后再分析他在神学上的思想成果。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启蒙运动将理性及批判精神抬举到极高的位置。
理性主义的兴起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结合起来,欧洲人开始认定他们可以用理性及自然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宇宙的任何现象。
至于神迹奇事,便被认定为不可能存在,以致值得怀疑的了。
然而,圣经中却偏偏记载满了神迹奇事的记述,于是圣经的可信性便大受疑问了。
这样的疑问加上启蒙时代的批判精神,便产生了圣经批判的热潮2。
面对启蒙,在这个的“人类成熟”的时代,神学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十八世纪的精神氛围有与传统基督教立场对抗的特点,基督教神学不能不回应现代启蒙的挑战,而且这种回应必须与现代启蒙主题直接相关联。
基督教神学始终存在着理智主义的倾向,即企图通过人类的理性来理解和解释上帝。
理性宗教可以说是对上帝作知识性的辩护;这在当时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理性的超自然主义,二是自然神论。
现代神学在自然神论之后的两个重点的方向:一是将宗教信仰奠基于个人体验之上;二是将宗教信仰与道德情感相关联3。
浪漫主义--注重内在情感浪漫主义的早期表现形式是反文化,即反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攻击启蒙运动中冷酷的理性主义,拒绝让理性决定人类经验中哪些方面可以有效得指向实在。
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西方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 . 提秀斯改革:提秀斯是雅典的一个巴赛勒斯,其在雅典四大部落之上,设立了一个中央管理机关——雅典总议事会。
从此,以前由各部落独立处理的许多重要事务,便改由雅典总议事会统一管理,原先彼此独立的四个部落,便真正融合为一个统一的城邦。
并把原先雅典氏族的全体成员,一律划分为三个等级,即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并赋予贵族以担任公职的独占权。
这一改革表明,长期形成的贵族特权,已为初步建立的雅典城邦所认可。
2.德拉古立法: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
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
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
对纵火、杀人、渎神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
3.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
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回因为负债而被卖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
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
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梭伦通过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另一方面,设立了两个重要的政府机构。
一个是四百人会议,另一个是陪审法庭。
4.克里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8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当选为首席执政官,他进一步实行改革。
最重要的是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把全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从而清除了氏族贵族在部落中的传统势力,清除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的残余,使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完全摆脱了氏族关系的束缚,进一步发展了平民的民主力量。
•克里斯提尼建立了五百人会议取代了梭伦建立的四百人会议。
五百人会议除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外,还负责执行公民大会的决议,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政府的作用。
语言-认识论抑或宇宙论——如何解释柏拉图的《克拉提洛斯》
语言-认识论抑或宇宙论——如何解释柏拉图的《克拉提洛斯》刘振【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3(040)002【总页数】4页(P34-37)【作者】刘振【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
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P228)。
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难主要在于:其一,“似乎很难确定柏拉图对语言究竟持怎样的意见”;其二,很难为柏拉图所主张的词源论(etymology)辩护,因为,“人们几乎很难容忍”这些近乎荒谬的词源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莱尔马赫看来,第二点要比第一点“更为困难”[1](P228-229)。
事实上,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两个困难,正是当今西方学界的大部分《克拉提洛斯》研究一直试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克拉提洛斯》问题”。
最重要的是,施莱尔马赫提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则:必须区分柏拉图的严肃的意思(what is intended seriously)与玩笑。
笔者认为,施莱尔马赫提出的这个原则可以作为解读《克拉提洛斯》的基本原则,可惜的是,施莱尔马赫这篇卓有见识的“引论”最终没有能够揭示《克拉提洛斯》的本意,这与施氏本人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如此,由于施莱尔马赫最早提出了这个至关重要的解读原则,因此,就整个《克拉提洛斯》研究史而言,施莱尔马赫的“引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成就。
如今人们能够看到的古代世界的专门研究,仅有公元5世纪普罗克洛斯(Proclus)的注疏。
① 关于普罗克洛斯的柏拉图注疏,见最新的英文译本,Brian Duvick trans.On Plato’s“Cratylu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7。
西方思想经典名词解释整理
智者智者是在希腊城邦中涌现出的一批职业教师,他们自称智者,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许多新颖的主张和见解,智者以人的眼光去考察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希腊学术研究的主题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和社会;智者关注自然与约定的关系,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认为其符合自然和正义,主张人们应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也有的智者将自然和法律对立起来,主张变更或废弃与人性相悖的法律和习俗;这已经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
从“自然”与“法律”的对立出发,一些智者引伸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
它成为斯多葛派平等思想的先声。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同时代的人,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由自然向人和社会的转向。
他特别关注伦理道德问题的讨论,他喜欢研究“什么是??”的问题,也即探讨事物的本质,这使他成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拓者。
他突出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并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着名论断。
他认为治国是一门专门的知识,认为政治家应当是具有这种相应知识的人,并由此主张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
3、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
他对理想国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生活方式进行了阐述,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
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的精神,和严格的社会分工的原则,柏拉图理想国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治国,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主张把政治统治权交给哲学家,把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
4、哲学王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哲学家执政。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同时,也只有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品德改造城邦公民恶劣的品性,由此他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主张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政治家,把将现实国家改造成理想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哲学家治国上,主张由哲学家垄断城邦的全部权力,将哲学家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1
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1.四音音阶古希腊音阶的基础是四音音阶。
它自上而下排列,两端的音构成固定的四度音程,中间的音程可以变化,从而形成三种不同的四音音阶:自然音的Mi-Re-Do-Si半音的Mi-#Do-Do-Si等音的Mi-Do-↓Do-Si2.《音乐的体制》中世纪早期哲学家波依蒂乌的著作,书中对古希腊的音乐理论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中世纪的音乐理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些理论包括了关于音、音程、音阶和调式的重要概念。
3.圣咏大部分现有的中世纪音乐都是基督教(实际上是天主教)的仪式音乐,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名称,它可以被称为平咏、素歌、格里高利圣咏或者只叫圣咏。
4.朱比勒斯花腔"哈利路亚"用于弥撒仪式的升阶经和读福音书之间,用花腔式的和应答圣歌的唱法由独唱与唱诗班轮流演唱。
它有反复和长拖腔,构成三部性结构:哈利路亚-诗节-哈利路亚,在哈利路亚一词之后的长拖腔叫做"朱比勒斯花腔"。
5.特罗威尔十二世纪中叶,在特罗巴多的影响下,法国北部也形成了一个游吟诗人聚集的中心。
这些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威尔",他们用现代法语的前身(奥依语)写作,在歌曲的形式和内容上几乎是完全模仿特罗巴多,但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这些歌曲盛行于1170-1240年间。
6.奥尔加农九世纪末,正当圣咏的记谱开始增多时,同时唱两个不同音高的现象便出现了。
这种唱法被称作"奥尔加农",是西方复调音乐的祖先。
它被看作一种特殊的演唱实践,这种实践最初似乎是在成人与儿童同时演唱圣咏时自然地产生的。
人们发现,一首圣咏可以通过下方增加一个平行四、五度的声部得到装饰而使之显得突出,音响也可以通过上下方八度的重叠而变得更加协和。
7.佩罗坦佩罗坦是巴黎圣母院复调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他是迪斯康特的最佳作者,作有很多三或四声部的作品,以运用迪斯康特手法的克劳苏拉段落为主,取代了过去的两声部奥尔加农。
西方哲学史(十一):施莱尔马赫,以及天才克尔凯郭尔
西方哲学史(十一):施莱尔马赫,以及天才克尔凯郭尔唯意志论已经从艺术的审美直观那里走出来了,叔本华就走在感性直观这条道路上,而感性直观在西方一直被归为宗教的神秘主义。
这条路从奥古斯丁走向内在直接性开始,就很清晰了。
并且,随着唯名论对奥古斯丁主义中的柏拉图主义的清除,基督教事实上已经回归于这种感性直观,只是他们仍称之为圣灵力量。
新教的宗教改革,就是基于个体的直接的圣灵力量,他们因此否定教阶制度,主张《圣经》是唯一的权威,并宣称人人可以“因信称义”。
圣灵力量是实在的,它就在感性直观带来的经验事实之中,那么它就有可能得到表达。
施莱尔马赫是受浪漫主义运动影响的新教神学家,他用同一性来确认无限——上帝在有限中的临在,使他能够对宗教事实有更深刻的认识。
他提出了“无条件依赖的情感”,基于这种情感而有实体的自我肯定。
由于“依赖”的是上帝,所以这种“依赖”是“无条件”的。
这里,施莱尔马赫所要给出的正是实体自身的挺立,他并没有取消第一因。
上帝在他那里仍然是第一因,那么他的思想就不是泛神论。
不过,施莱尔马赫不再将“位格”运用于上帝,他用“灵性”代替了“位格”,这实际上是取消了上帝的象征意义。
但他并没有取消上帝本身,因为在这种内在直接性中——同一性中,不可能确认第一因。
只要第一因无法确认,那么上帝仍将存在,信仰也不会彻底消失。
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宗教开始瓦解了,最后存在于施莱尔马赫那里的不过是一种纯粹的内在性存在,也就是人的实体存在。
当然,这种内在性存在并不彻底,只有当理性更进一步确认了第一因的时候,那么上帝作为第一因的存在就能够得到确认。
第一因确认,那么上帝也就彻底消解了。
同时,第一因确认,耶稣基督也就能够确认了,他就是完美的人的典型——实体。
当然,耶稣基督不仅仅是实体,他同时还是道德实体,这就需要将上帝作为道德根据的这一内涵彻底地揭示出来。
施莱尔马赫其实非常接近于宗教路径的完形,因为他已经将宗教的事实基本确认出来了。
现代性批判之异常思施特劳斯论马克思
现代性批判之“异常思”:施特劳斯论马克思张盾发布时间:2009-09-08 10:11:33一、施特劳斯的政治立场施特劳斯的学说在美国称为非主流政治哲学,近年来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研究者一般把施特劳斯的研究纲领概括为“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根据我有限的阅读和理解,施特劳斯要求回归古典政治哲学、要求重视政治哲学史的研究,决非出于好古之幽情,而是他对现代性危机做出研判的一个结果。
施特劳斯全部学术关怀的第一个出发点是:他认为西方的现代性(亦称之为“现代方案”)面临危机,这个危机就是,西方对此“现代方案”已经失去信心。
按照施特劳斯概括,“现代方案”最初确定的目标为:通过科学增强人的力量,征服自然并实现普遍的富裕;在普遍富裕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完全正义的社会;最后将这一目标扩展到全世界,建立一个全世界自由平等的普遍社会。
[①]结果如大家都看到的,现代方案的这些目标没有完全实现。
而所谓现代性的危机就表现为:今天的西方人已不再相信这些目标。
施特劳斯认为,西方现代性起源于现代政治哲学,“现代方案”的那些目标都是16-17世纪问世的现代政治哲学制定的。
所以,施特劳斯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西方现代性的危机从根本上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
施特劳斯对现代性的批判把他和尼采、海德格尔联系在一起,也把他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
施特劳斯曾以马克思名义激烈抨击了西方现代性之现代方案的“噩梦”本质:“正如马克思曾预言过的,它确实意味着一个完全都市化、技术化了的西方对全球的胜利——完全的敉平与一律,而丝毫不去注意它是由严酷的强抑制或大规模生产产量之谄媚广告引起。
它意味着人类在最低水准上的统一、生命的完全空虚、无聊的自我学说;没有从容、没有专注、没有崇高、没有淡泊;除了工作与休闲,一无所有;没有个体也没有民族,只有…孤独的人群‟。
”[②]我觉得这段话所表达的其实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更像是尼采和海德格尔的观点。
至于施特劳斯和马克思,这两位思想家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性理解,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旨趣和意味。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简介
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简介施莱尔马赫是非常著名的一位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的地方是布雷斯,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属于波兰地区,而施莱尔马赫的父亲也是一位十分虔诚的牧师,属于摩拉维亚派一系。
施莱尔马赫曾经在哈利大学这个地方学习,所以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重要影响。
施莱尔马赫在哈利大学学习的时候对神学以及释经学产生很大的兴趣,而且他的也是喜欢阅读有关于哲学的作品,各种书籍的阅读都非常的广泛,有且是柏拉图、康德等人的书籍作品,而这些书籍以及思想在他日后的研究和论述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1799年的时候他还发表了著名作品《论宗教》。
到了1802年的时候,施莱尔马赫还成为了波美拉尼亚地区著名的牧师,但是两年之后他便放弃了这个身份,开始在哈利大学成为一名牧师以及神学课程的教授,这份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807年的时候。
施莱尔马赫在1809年的时候成为三一教会的牧师,并且和妻子维利希成亲。
在成亲一年之后他到了柏林大学担任教授的职位,同时也因为神学研究方面的出色能力成为新任神学系的主任。
后来他被卷入了政治事件之中直到1834年的时候在柏林地区离开了人世。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研究社会以及宗教问题,因而在这方面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施莱尔马赫还在研究的过程中出版了多部著名作品,其中在宗教方面的作品有《宗教演讲录》、《基督教信仰》等等。
施莱尔马赫在翻译学上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并且还著述了《论翻译特点》等书籍。
在这些作品中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是非常明显而特殊的。
施莱尔马赫的写作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有非常浓郁的理想主义,并且蕴含了康德主义的观点。
这个特点和他是敬虔派有关,他在神学院的时候不仅一直在敬虔派的环境中生活,而且还非常爱阅读各种书籍,尤其对康德主义的书非常感兴趣,几乎所有的康德言论他都曾经阅读过,尽管不是全部的认同,但是在今后他得认识和思想中有了很深的康德主义影响。
简析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
“情感”(Gefuhl)原文界定概念是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与基督教思想的核心概念,本文力图对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核心概念——“情感”——进行一次简要细致的分析和梳理,以期能进一步消除成见和误解。
关键词:情感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基督教思想一直以来,施莱尔马赫的宗教哲学与基督教思想被冠以“情感神学”的界定,一提到施莱尔马赫的宗教思想,“情感”这个概念似乎就可以基本上刻画和标示出其最基本的理论特质,可见“情感”概念对于理解整个施莱尔马赫宗教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
然而,恰恰是在“情感”这个最核心的概念上,自施莱尔马赫发表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之日起,一直以来却始终存在有各种各样模糊、混淆、误解甚至是曲解。
一、批评与误解在基督教思想领域,施莱尔马赫的神学巨著《基督教信仰》从其发表之日起,各种批评甚至攻击就接踵而至。
批评者将施莱尔马赫看作是心理主义的还原论者、浪漫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
在他们看来,“情感”(Gefuhl)只不过是经验性的情绪、感受和主观的心理状态。
最著名的攻击来自施莱尔马赫在柏林大学的同事黑格尔。
黑格尔认为他的情感是一种低级的、主观的感受。
在应其学生亨利希斯(H.Fr.W.Hiichs)的请求,为其《与科学内在相关的宗教》一书作的序言中,黑格尔曾不点名地批评了施莱尔马赫:“如果人的宗教仅仅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除了他的依赖感之外,它没有其他的规定性,那么狗就是最好的基督徒,因为它拥有最深的依赖感,并且主要生活在这种情感中。
如果饥饿的它被骨头满足,那么它就有了救赎感。
”在此期间所做的几次宗教哲学讲演中,黑格尔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批判他的这位同事的主观体验和历史主义。
面临如此之多、如此不同的误解,以致施莱尔马赫抱怨说,批判家作出了完全相反、相互冲突的批评,他们本应该先统一他们的意见,然后做出有力而一致的批判。
20世纪德国新正统派神学家布鲁纳在其施莱尔马赫研究专著《神秘主义和神言》中指出,施莱尔马赫的神学必然走向神秘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持人 刘 小枫
主持 人语 :什 么是 柏拉 图的教诲? 《 莱 尔马 赫 、施 特 劳斯和 柏拉 图》 一 文 解读施 特 劳斯 《 白 施 显 的教 诲》 中论及施 莱 尔马赫的 小节 ,指 出施 莱 尔马赫在 分析柏拉 图的教诲 时取 消 了接 受者 的道德 层 次 高低 ,遮 蔽 了柏拉 图的显 白和 隐微 的教诲 传统 。而在启 蒙哲 学塑造 的新世 界 中,如 何理 解柏拉 图的 两
种教 诲与人性 道德 高低 的关联 ,就 不仅是 单纯 的解释 学 问题 ,而且是 哲人 生活的 最根 本 问题 。《“ 弥罗 斯 对话” 的正义难题》 一文 解读 了修 昔底德 《 战争 志》 中 “ 弥罗斯对 话 ” 所 呈现 的正 义诉 求与公 平 、
安全 、利益 、希望和 羞耻 的多重纠 葛 ,突 出 了严 峻 政 治 生活 中 “ 圣 正 义 ” 与 “自然 正 义” 之 间的 神 对峙 。这 一 “ 义” 难题 在 某种层 面上也 开启 了柏拉 图式政 治哲 学对智术 师式 “ 义” 的辩 难。 《 正 正 厄
利 的某种 差异。
施 莱 尔 马赫 、施 特劳 斯 与 柏拉 图
刘 小枫
【 摘要 】十九世纪初 ,施莱尔马赫 的柏拉图研究 开启 了西方柏拉 图研究 的一代 新风 ,影响备及 二十世纪 ;一个半世 纪
以后 ,施特劳斯的柏拉图研究也开启 了西方柏拉 图研究 的一代新风 ,其影 响之 深远 ,现在还 难以估量。令 人感兴趣 的
7 ( 1 中译 本 :施特 劳斯 ,《 古典 政 治 理性 主义 的 重 生》,郭 振 华 等译 ,叶 然 校 , 北 京 :华 夏 出 版 社 ,2 1 00年 ) 本 文 所 引该 文 依 据 中译 。 本 ( 建 洪译 ,叶 然校 ) 陈 ,为便 于读 者 核 对英 文 原 文 ,仅 随文 注 英 文 版 页码 。
开 启新 的哲 学时 代 的姿 态进 入 的 ,因为 ,施 特 劳
既 然 施 莱 尔 马赫 清 楚 知 道关 于柏 拉 图 的传
斯 的说 法 无 异 于说 ,就 在 《 粹 理 教 诲 就 “似 乎 完 全 被 忽 视 了 ”—— “ 至少 在 那 些 有 别 于 小 说 家 的 学 者 和 哲 人 中 间 如 此 ” 的 补 充 说 法 , 明 显 直 接 针 对 康 德 ,因为康德 恰恰 是 “ 有别 于小 说家 的学者 和 哲 人” 。如 果把 这 一 自然 段 与 上 一 自然 段 最后 一 句 联 起来 看 ,让 人 隐约 觉 得 康 德 “ 配 称 之 为哲 不
5 5 ;后 收 入 L oS as,T e eiho te lscl oicl ai ai 1— 9 e t us h R bt f h asa P li R tn lm,T o a ag r r C i ta o s h m s nl ,U i ri f hcg rs,18 , 页 6 P e编 nv syo C i oPes 9 9 e t a 3—
施 莱 尔 马 赫 、施 特 劳 斯 与 柏 拉 图
很 多 ,施 特 劳斯 仅 仅 提 到 《 粹 理 性 批 判 》 的 纯
对 比 ,我们 可 以看到 ,尽 管都 知道 关 于柏 拉 图教 诲 的传 统 观 点 ,两 者 对 待 传 统 观 点 的态 度 完 全
不 同。
出版 ,绝非 信笔 而至 。在 第一 小 节 ,康 德 的名 字 仅 出现在脚 注 中 ,现 在则 进 入 了正 文 ,而且 是 以
小节。
文章 《 白的教诲》 中, 显 我们看到,施特劳斯 用 了整 整 一 节 篇 幅 谈 论 施 莱 尔 马赫 的柏 拉 图 研 究 。这篇 文章不 长 ,谈 的是 为何德 语 古典作 家 莱
这一小 节 从 莱 辛 死后 讲 起— —施 特 劳 斯 说 ,
“ 莱辛死于康 德 出版其 《 粹理性批 判》那 一 纯 年 ” ( 7 1 。其 实 ,莱 辛 去 逝那 年 发 生 的事 情 18 )
施 特 劳 斯 的学 术 生 涯是 在 德 国开 始 的 ,他
辛 仍然信 守柏拉 图 的双 重教 诲表 达式 。全文 共三
如 何看待施 莱尔 马赫 的柏 拉 图研究 ,无 疑是 一个 令 人感兴趣 的问题 。在施 特劳斯 的一篇早 年 未 刊
个小 节 ,论 及 施 莱 尔 马 赫 的 小 节 是 其 中 的第 二
问题是 :施特劳斯 如何看待施莱尔马赫的柏拉 图研究。通过析读施特劳斯的一篇早年未刊文章 《 白的教诲》 中论及 显
施莱尔 马赫的小节 ,本文力 图把握施特劳斯对学人道德的看法 。
【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 ;施特劳斯 ;柏拉 图;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中 图分 类 号 :B 1.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725 00—76 ( 00 4— 0 0— 7 60 2 1 )0 0 8 0
庇 米修斯 的哲 学》 一文 解释 了赫西俄德神 话叙 事 中普 罗米修斯 和厄庇 米修斯 的 “ 双生” 形 象 ,指 出普
罗米修斯 为人 类 “ 火”谋 福 ,厄庇 米修 斯却替 人 类接 受 “ 多拉 ” 盗 潘 ,这 两者 间的 “ 义” 张 力铸 就 正
了厄庇 米修 斯 必然要 为苦 难的人 类承担 哲人责任 ,求 索哲 学的慰 藉 。 《 姆 雷特 的命 运 观》 一 文通过 哈 诠释哈 姆 雷特对待命 运 的态度及其嬗 变 ,呈现 莎士 比亚与 古典 哲人 的某种 一致 、 与现代 哲人 马基雅 维
} 作者简介 :刘小枫 (9 6 ,( 15 一) 广州 5 0 7 )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山大学古典学中心主任。 12 5
① “ 显白的教诲 ” ( xt iT ahn )初次发表 于 《 E o r eci ec g 解释》 学刊 (n rrain AJun lfP li l hls h )卷 1 ,18 ,页 Itpe t : or ota P i o y e to a o ic op 4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