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教案
送别 (王维)教案
送别 (王维)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送别》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诗意表达。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送别》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放映一段关于自然美景的短视频,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步骤一:诗歌导读1. 学生默读诗歌《送别》。
2. 教师简要介绍《送别》的作者王维的生平背景。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的标题是什么?诗歌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步骤二:整体理解1.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师分析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的主题。
步骤三:语言表达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
2. 学生自主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总结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步骤四:欣赏鉴赏1. 教师放映有关自然景色的精美图片。
2.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个人感受,进行深入的诗歌鉴赏。
3. 学生就诗歌的内涵、意义、美感等方面展开小组讨论。
步骤五:写作创作1. 学生依据《送别》的主题或意象,进行个人写作创作。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和交流。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总结1.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对本堂课的反思和表达。
五、课后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欣赏、鉴赏和文化追溯。
2. 学生可以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或朗诵比赛,展示个人才华和创造力。
幼儿园合唱《送别》教案
幼儿园合唱《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送别》这首歌曲,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
2.提高幼儿的歌曲欣赏能力,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让幼儿尝试合唱,培养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4.激发幼儿对母爱、亲情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歌曲欣赏及情感表达。
2.歌曲教唱。
3.合唱练习。
三、教学准备1.《送别》歌曲录音。
2.课件及PPT。
3.电子琴或其他辅助音乐设备。
四、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歌曲《送别》教师放歌,并播放歌曲。
让幼儿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传递的情感。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说出自己听到的乐器、节奏等元素。
引导幼儿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
第二步:歌曲教唱教师播放歌曲,并由教师示范教唱,让幼儿跟着唱。
注意,这里要将歌曲分成小节并重复多次练习,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每个节奏和音高。
教师可以辅助电子琴等乐器,让幼儿更好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第三步:合唱练习让幼儿分成几组,每组合唱《送别》。
要求每组合唱完毕后别的组要鼓励、为其鼓掌并给出指导。
第四步:情感体验和收尾在合唱完成后,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可以让幼儿自己用简单的语言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同时,在讲解完歌曲的背景和情感表达等内容后,可以让幼儿展开对父母和家人的思考和感悟。
可以以“我的“爸爸”、“妈妈”、“家人”等为话题,让幼儿表达对家人的感悟和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幼儿学会欣赏音乐,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同时,在教唱和合唱过程中,可以让幼儿锻炼自己的音乐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教学,幼儿对父母和家人的感悟和思考也会得到更好的展开。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挖掘更多的教学元素,不断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小学拓展《送别》(教案)
小学拓展《送别》(教案)《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这首诗的基本信息,包括诗人、创作背景等;2. 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操;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送别》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2. 把握好朗读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三、教学准备1. 录音或视频设备;2. 幻灯片或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送别》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和诗人的表达情感。
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学习诗歌(15分钟)给学生发放《送别》的诗歌原文,并让他们跟着录音或视频一起朗读。
然后,老师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更深层次的内涵。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你认为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 诗歌中的意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你在诗中有没有感受到其他情感?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并引导他们用具体的诗句或意象支持自己的观点。
4. 朗读与韵律(15分钟)让学生重新朗读《送别》,并在朗读过程中特别关注诗歌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提醒学生在适当的地方使用停顿和重音,加深诗歌的感染力。
5. 感悟与写作(20分钟)让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重要的离别场景,引导他们思考自己在别离中的情感和感悟。
然后,让他们试着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6. 展示与分享(15分钟)请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并分享自己的短文。
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给予简短的评价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7. 总结与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送别》这首诗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在朗读中有什么收获?- 你在写作中遇到了哪些挑战?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
初中音乐《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中国西部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 学会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3. 通过对《送别》这首歌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感受歌曲中的情感,理解歌曲的含义。
2. 学会歌曲中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学生如何正确把握。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如何让学生融入其中。
教学准备:1. 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
2. 相关西部民歌的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中国西部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西部民歌产生兴趣。
2. 播放一些西部民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风格。
二、学习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歌曲的背景、作者及创作年代。
2. 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高音部分。
3. 分组学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正确把握高音部分。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即将离开家乡、亲人朋友的情景。
2. 讨论:歌曲中哪些旋律、歌词让你感受到了依依不舍的情感?3. 教师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亲人、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自选一种形式(如:合唱、对唱、舞蹈等)表现《送别》这首歌曲。
2. 各组展示,其他学生担任评委,评选出最佳表现奖。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西部民歌演唱家,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西部民歌的魅力。
2. 组织一次班级音乐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国西部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同时,让学生在歌曲《送别》中体验到依依不舍的情感,学会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送别-西南师大版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这首曲子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送别”这首曲子的旋律和歌词。
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本节课将分为三个环节:欣赏、学习、表演。
1.欣赏:老师播放“送别”这首歌曲,让学生听一遍,引导学生注意歌曲的基调、节奏、歌词内容等。
然后再播放一遍,让学生可以唱跟这首歌。
同时,老师可以跟学生互动,引导他们了解这首歌曲的故事和背景。
2.学习:老师教授学生如何唱“送别”,包括旋律和歌词,可以让学生分组练习。
组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发音不准确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这首歌的技巧。
3.表演:学生进行小组表演。
尽量在课前分配好组员,让学生在课上表演。
老师也可以评选出最好的几组进行集体表演。
课外作业1.学生根据老师教授的内容自己练习唱歌。
2.学生准备组员,完成小组表演。
3.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资料,了解“送别”这首歌的历史、艺术价值等。
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是掌握“送别”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同时了解这首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来完成小组表演,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
教学难点目前来看,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学生们能否领悟这首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含义,以及学生们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使表演更加生动。
评估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唱,然后老师再跟学生一起唱,检查学生的发音和掌握程度。
学生们进行小组表演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估小组的整体质量,以及学生是否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融入到表演中去,来评估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无。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篇一: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五、教学过程: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咪吗咪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
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
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
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
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送别》(教案)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和朋友分别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送别》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句意象和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认识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背景了解: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5.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主旨,即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别》这首诗。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句时,还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句意象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学生们对“意象”、“修辞手法”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例子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送别》这首唐代名篇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
2.诗歌的结构和艺术表达手法的分析。
3.诵读、鉴赏和欣赏《送别》这首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基础知识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这个题目会涉及到的内容和主题。
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传递(1)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诗歌写作涉及到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送别》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离别友人的悲伤与思念之情。
(2)诗歌分析师生共同分析《送别》的诗歌结构、诗句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包括对比、夸张、借景抒发情感等。
(3)大致各句的意义学生逐句诵读《送别》,师生共同探讨每句诗句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诗歌欣赏给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送别》的诵读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欣赏,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送别》的理解是什么?(2)你认为《送别》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3)你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什么感受和体验?5.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将小组的讨论成果汇报给全班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小组的分享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6.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尝试写一篇关于《送别》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对比和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检查学生的讨论成果汇报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送别》这首唐代名篇的背景和意义,并且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表达手法。
送别 教案.doc
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李叔同2、学会并且能够演唱《送别》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歌谱中连续的八分音符的演唱。
四、教材分析《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
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
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二)双基训练(三)歌曲导入导语: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外国乐曲,听一听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师弹奏钢琴曲《送别》歌曲介绍(四)新授1、出示歌谱a出示第一乐句歌谱4/4 5 351-︱6 1 5- ︱5 12 3 21 ︱2---︱b出示第二乐句歌谱4/4 5 351. 7︱6 1 5- ︱5 23 4. 7 ︱1---︱学生进行两段歌谱的比较,找不同(节奏、旋律)c出示第三段歌谱,学生试唱6 1 1- ︱7 67 1- ︱67 16 65 31 ︱2---︱(可找能力强的同学自己识谱)d这一乐句是哪一乐句的重复?4/4 5 351. 7︱6 1 5- ︱5 23 4. 7 ︱1---︱e完整演唱歌曲《送别》的歌谱[设计意图:演唱歌谱,了解歌曲旋律,唱准音,保证演唱歌曲时的音准质量。
]2、学习歌词出示歌词,朗读歌词(配乐朗诵)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默读,找不认识的字齐读歌词(问: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
答:离别之情问:离别之情是什么情?悲伤、痛苦、依依不舍)学生带感情朗读师:同学们,我们再来朗诵一遍,体会作者依依惜别时的感情。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学⽣的表现⼒。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演唱歌曲《送别》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和授新 教学步骤: ⼀、导⼊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歌,请⼤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于现代校园的⼀⾸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在唱些什么?那时⼈们把在学堂⾥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进⾏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送别》 ⼆、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部分选⾃当时的⽇本和欧美的流⾏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表演 ⽤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范 ⼋、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乐⽂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 学情分析: 本班学⽣来⾃⾳乐素养较⾼的部分四年级学⽣和⾳乐素养很⾼的部分三年级学⽣,因此,教师可以对学⽣提出较⾼的⾳乐学习⽬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发展的需求。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导读:本文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篇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
《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送别>音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李叔同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并能够体会歌曲中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3、通过欣赏、演唱、演奏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并能够通过演唱表现出来。
2、教学难点(1)歌曲中长音的保持和弱起节奏的准确把握。
(2)让学生在演唱中体会歌曲的意境,感受离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欣赏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离别的视频片段,如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告别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离别时的心情。
(2)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离别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2、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1)简单介绍歌曲《送别》的创作背景,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而成,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2)向学生介绍李叔同的生平事迹和他在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
3、欣赏歌曲(1)播放歌曲《送别》的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提问学生在聆听歌曲后的感受,如歌曲的速度、情绪等。
4、学唱歌曲(1)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音准和演唱方法。
(2)带领学生逐句学唱歌曲,重点练习长音和弱起节奏的部分。
(3)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
5、歌曲处理(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如前半部分的舒缓、深情,后半部分的激动、不舍。
(2)让学生根据歌曲的情感变化,在演唱时加入适当的强弱变化和表情。
6、音乐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乐器,如木鱼、三角铁、沙锤等,为歌曲进行伴奏。
(2)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伴奏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临时“、“注视“说话。
(2)逐步学会根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尝朗读的根底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尝朗读的根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日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说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宠爱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依据学生答复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情愿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依据学生答复突出相关诗句。
(5)议:相互争辩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仰慕……,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根底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表达“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鼓舞,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情永不绝)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情愿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
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别》文章教案
《送别》文章教案【引言】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分析作品内容、语言特点和艺术价值。
本教案以高中课程中的经典散文《送别》为例,通过教学设计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该篇文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1. 掌握《送别》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理解《送别》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促进思想的深度思考和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1. 使用图片和音乐等资源创设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于离别话题的兴趣。
2. 引入《送别》的背景和作者信息,引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期待和好奇心。
【阅读理解】1. 学生独立阅读《送别》,理解文章的大意和基本情节。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核心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态度。
3. 整体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深入分析《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离别背后的深层含义。
【文学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送别》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对偶等,指导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
2. 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句和段落,深入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功用。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段文字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效果,并向全班展示分享。
【思考提问】1. 教师设计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进一步思考,如:“《送别》中的离别主题与你的生活经历有什么联系?”、“你如何理解作者使用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修辞手法?”等。
2.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写作训练】1. 学生通过对《送别》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从自己的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是书评、读后感或个人感悟等。
2. 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拓展延伸】1. 学生独立阅读其他经典散文或诗歌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和写作练习。
最新整理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以下内容,供参考!!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欢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园的一首校园民谣,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学生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辱”的,还有宣传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作者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悉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范文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选3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精选3篇)小学音乐课《送别》篇1一、教学内容: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
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
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送别-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体验导入1.教师播放一首慢歌,让学生静心感受,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老师询问学生最近有没有经历过与决别有关的事情,让学生回忆对于别离和分别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准备的图片,从图片中找出与别离和分别相关的元素,如愁容、泪水、手别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别离和分别的情感深入体验与理解。
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歌曲《送别》的情感表达,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
2.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有相应的表现力。
3.学生能够认识到音乐对情感的表达和情感体验的作用,形成积极的情感情境。
学习过程步骤一:感受歌曲《送别》1.教师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歌曲中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2.学生自由表达对歌曲的感受,例如:歌曲中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更靠近哪些情感?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元素,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音乐形式和表现形式。
步骤二: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1.教师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遇到的分别或别离的场面,同学之间或许会达成共鸣。
2.教师发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别离和分别的含义:别离和分别有什么区别?怎样在别离或分别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步骤三:表现音乐中的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曲、旋律、节奏等角度进一步感知歌曲以及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音乐和肢体表现自己的情感,如悲伤、欢快、愁绪等。
3.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表演自己已经掌握的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互相欣赏,进行互动学习。
拓展1.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亲身体验等,拓展对别离和分别的理解,并且思考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师可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爱的歌曲,分享其情感和理解,进行班级音乐会的开展,形成正向生活情境,营造积极情境氛围。
3.带领学生自主创作一首关于别离和分别的歌曲或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
新授内容
一、导入:
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
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
这首歌曲清新自然而略带哀愁,表现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怅惘的内心情感世界。
背唱《送别》,从中体会歌曲的抒情意境。
课堂
小结
教法
欣赏、实践、
感悟、拓展
课后
反思
审阅签字:审阅签字:
二、新课讲授:
1、音乐初赏
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在这首清词的丽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等。
程序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教学 Nhomakorabea程新授内容
实践与拓展
3、影视作品知识链接
故事片《城南旧事》
六年级音乐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初一备课日期:授课教师:第周第1次课No:
教学
内容
第六单元《银屏之歌》
重点
难点
重点:能够按照歌曲的意境有表情的演唱。
难点: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了解音乐与影视的关系。
教学
目标
1、有表情的演唱《送别》,感受音乐特征。
2、了解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特点,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4、学唱歌曲
(1)、识谱
(2)、套唱歌词
(3)、难点处理:
音符大跳4-----7
附点节奏:X.X
(4)结构分析:A+B+A
三、请同学们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