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

合集下载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

公共治理知识点总结一、公共治理的概念公共治理是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协作,合作解决公共事务的过程和实践。

它不仅仅指政府及其机构的行为,还包括社会组织、市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公共治理是一个基于协作、合作和共享的过程,旨在通过多元化参与来解决公共问题。

二、公共治理的特点1. 多元化参与:公共治理强调政府、社会组织、市民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参与和协作,实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标。

2. 复杂性: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可以独立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合作来解决。

3. 透明度:公共治理注重信息的公开和透明,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和评价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4. 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公共治理追求更为灵活和适应性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更加注重基层的实际情况和民意。

5. 治理目标多元化:公共治理旨在实现社会公正、思想多元、社区和谐、环境可持续等多种目标。

三、公共治理的模式1. 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在公共事务的解决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各界会参与其中,但具体实施还是由政府来完成。

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政治体制相对集中的国家。

2. 社区自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居民自己来管理社区事务,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模式有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 合作治理模式:政府、市民、社会团体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协作解决公共问题,政府在其中起到组织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这种模式更能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问题的综合解决。

四、公共治理的理论基础1. 政府公共管理理论:政府公共管理理论由原先强调政府职能的管理理论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政府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导向,高效地管理公共事务。

2. 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度和程度决定了公共事务的治理效果。

社会资本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区合作、社区规范等。

3. 合作理论:合作理论认为,为了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市民、社会组织等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协调。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发展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发展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发展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资源和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提供公共服务,并满足社会的整体利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趋势及其发展,包括数字化转型、参与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核心内容。

在公共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意味着运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来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提供在线申请、在线支付和在线办事等服务,方便公众的办事流程。

同时,数字化转型也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从而提高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公众满意度,还能够促进政府和社会的互动和沟通。

参与式管理是另一个公共管理的新趋势。

传统的公共管理往往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独自决策和执行的,而参与式管理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合作。

公众的参与可以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和期望。

例如,一些政府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举行公众听证会或开展在线调查,以便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参与式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还能够增强公众的满意度和对政府的信任。

因此,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正在采用参与式管理的方式来推动公共管理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不可忽视的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以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

公共管理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和公众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的合作下,公共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与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与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与发展趋势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

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

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

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

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

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

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

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

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

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

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

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董晓宇近20年来,随着全球性、持续性公共行政改革实践所带来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行政科学的研究由公共行政转向了公共管理阶段,极大地拓宽了公共行政科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公共行政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开辟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制度安排。

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看,传统公共行政具有政府单一行为主体、政府管制与执行的效率取向、强调政府内部科层制组织的完善等内在逻辑,导致了公共事务治理“公共性”的缺失与公共行政的整体性合法危机。

而公共管理则具有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治理与服务的结果取向、关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公共组织的灵活设计、对公共性与管理性共同关注等基本特征,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扩展了广阔的社会资源,重新确立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本论文从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合作主义来阐述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公共事务的逻辑起源及其治理的传统模式自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公民权利的确立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化,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了基本的承认,社会利益分化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社会分化为公与私这两个基本分离的领域,即政府与社会(市场与公民及其组织化的机制),人类事务也呈现了公共事务与私人公共事务的划分及其不同的制度安排。

在这种“二元”分离思维下,人们通常作出这样的假定与制度安排:(1)与个人或周围少数人利益相关的事务属于私人事务,与一定地理区域或社会领域多数成员利益普遍相关的事务属于公共事务。

(2)私人事务追求的是私人利益,其收益由私人所得、成本由个人承担,因而应由市场交易和个人自主处理,而公共事务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其成本由社会共同承担、收益由社会共同享有,因而应由按照代议制原则组成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加以处理。

(3)政府不得随意干预私人领域的事务,以防止私人利益遭到公共权力的侵害;私人没有义务且不得介入公共领域的事务,以防止私人利益的渗透导致公共利益的异化。

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公共管理是一个国家治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演变和改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

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和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政府能够更好地与公众互动,提供便捷的在线服务,实现政务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政府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民众需求,制定更科学的决策和政策。

强调市场化和法治化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角色,推动公共服务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创新和竞争。

同时,法治化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政府部门需要依法行政,加强监管和执法能力,保障公众的权益和利益。

第三,注重参与和合作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的行政权力和垂直管理,而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公众参与和多元治理。

政府需要更加主动地与公众沟通和互动,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同时,政府还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第四,推进公共管理创新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公共管理创新是指通过采用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公共部门的创新实践,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政府还需要鼓励公共部门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是公共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和问题,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公共管理改革需要借鉴和吸收国际经验和智慧,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

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内容摘要:公共管理是政府行政机关采取组织的、命令的或政策方式,对社会进行公平的、低成本的和高效的管理活动。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行政机关是管理的主体,目前我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公共管理较之前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建设服务型政府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等,但是我国公共管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我国公共管理也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前提下,向和谐社会和民主社会的方向发展。

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政府职员绩效评估方面,政府职能转变方面,政府内部规制方面,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以及社会机制的发展方面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我国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

一:政府官员的绩效评估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首先绩效评估会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针对目前评估过程的隐蔽性与评估结果的不公正性,应给政府绩效评估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明确规定绩效评估的范围、形式、内容、标准等诸多问题,从法律上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机构的合法地位,保证评估过程的顺畅无阻。

从而从法律上保障评估的准确、有效、公正和透明。

其次在原有绩效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道德水平将纳入评估的标准行列,廉洁状况所占比重增加。

温家宝曾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接连不断的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甚至涉及到许多高级的领导人。

由此看来我国的反腐败形式日益严峻。

而腐败与官员的个人素质和部分机制的不健全直接相关。

因此将政府官员的个人素质评估加入绩效评估标准的行列,成为一种趋势,这样对官员的道德水平要求会增加,利于廉洁政府的建立,利于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政府赢得民心,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评估主体更加趋向于大众化、多元化。

针对目前政府官员巴结讨好上级,而忽视对民众的服务这一现状,评估主体除政府内部外还会大量增加普通民众,而且普通民众的评估会占到一定的比例。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

《公共管理学》主要知识点汇总一、公共管理的概念和理论1.公共管理的定义和特点: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通过特定的管理手段,对公共事务进行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其特点包括政府性、公共性、社会性、管理性和目标性。

2.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经济学理论、组织理论、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等。

其中,经济学理论包括公共选择理论和行政效率理论;组织理论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文化和组织行为等;社会学理论包括社会角色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政治学理论包括政策制定、决策理论和政体理论等。

二、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环境1.公共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政府、公共组织、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

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公共组织是政府的执行机构,公共政策是政府的目标和行动准则,公共服务是政府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

2.公共管理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政治环境决定了公共管理的政治力量和决策制度,经济环境影响公共管理的资源配置和财政支出,社会环境反映社会需求和组织行为,国际环境影响公共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国际合作。

三、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和过程1.公共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政策制定、决策实施、资源配置、组织管理、监督评估和公共参与等。

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的决策过程,决策实施是政策的具体操作,资源配置是按照政策目标进行资源分配,组织管理是通过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实现目标,监督评估是对政策实施和组织绩效进行评估,公共参与是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管理的过程:包括政策形成阶段、政策实施阶段和政策评估阶段。

政策形成阶段是政策制定的过程,包括问题识别、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和政策采纳;政策实施阶段是政策的具体操作,包括组织实施、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政策评估阶段是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四、公共管理的相关领域和实践1.公共行政管理:研究政府机构的组织管理和政府行为的决策实施。

2.地方政府管理:研究地方政府组织体系和地方行政管理的特点和问题。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

公共管理学知识点一、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在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它包括制定政策、决策实施、资源配置、监督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二、公共部门组织与管理1.公共部门的组织形式:行政机构、非营利组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

2.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政策执行等。

三、公共政策1.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行动。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

3.公共政策的评估方法:成本效益分析、影响评估、政策评估报告等。

四、公共管理的理论1.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等。

2.组织理论:公共组织行为理论、公共组织设计理论等。

3.决策理论:理性决策模型、政府决策制定过程等。

五、公共管理的工具和技巧1.管理工具:SWOT分析、目标管理、绩效评估、信息系统等。

2.沟通与领导技巧:有效沟通、团队建设、冲突管理等。

六、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1.公共管理的全球化: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全球治理等。

2.公共参与与民主决策:公民参与、社区决策、电子治理等。

3.创新与变革:数字化转型、智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七、公共管理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公共管理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比如危机管理、政策决策等。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可以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理论与实践,培养公共部门管理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公共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公共资源和公众利益进行规划、组织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公共管理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首先,公共管理需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共管理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提高行政效能。

例如,通过建立数字政府平台,实现政务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可以减少重复劳动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的渠道也得到了拓展。

政府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与公众进行互动,收集民意和意见反馈,提高决策的参与性和民主性。

其次,公共管理需要强调创新和实效。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通常比较官僚和繁琐,导致决策过程缓慢,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公共决策和服务的质量,公共管理需要引入创新理念和管理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公共部门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效率和质量。

同时,公共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评估和监督。

通过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指导其改进和提升。

此外,公共管理还需要注重公平和公正。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公平、平等和高效的服务。

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在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时要坚持公正原则。

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公共管理需要注重权益平衡,确保资源优先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

同时,公共管理还需要加强监管和反腐败工作,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此外,公共管理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公共管理可以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总之,公共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公共管理需要适应新的技术和社会变革,借助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

公共管理还需要强调创新和实效,引入市场机制和评估制度,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质量。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管的一种行政管理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数字化转型、参与式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探讨公共管理的新趋势与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领域的新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以实现政府机构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各个领域的情况,从而制定更准确、科学的政策;通过在线服务平台,政府可以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公众满意度。

数字化转型还能推动政府机构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继续加大对数字化转型的投入,推动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发展。

参与式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另一个重要趋势。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主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决策和执行。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公众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需求越来越强烈。

参与式治理强调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和共同决策。

通过建立更开放、透明、民主的决策机制,可以更好地听取民众的声音和需求,实现公共决策的民主化。

例如,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了社区参与项目,通过引入市民的意见和建议,改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更加注重市民的参与和合作,实现治理的共享和共赢。

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必然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同的挑战和目标。

公共管理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建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政策和法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等。

公共管理还需要加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因此,在未来,公共管理领域将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投入,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西方行政学说》简答题题库(1)

《西方行政学说》简答题题库(1)

《西方行政学说》简答题题库(1)《西方行政学说》简答题题库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21.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22.简述怀特的行政协调思想。

答:行政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的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之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达到共同目标的管理行为,它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此,怀特主张:(1)应该精简机构,减少协调工作的数量和难度;(2)应该设置行政协调机关;(3)要通过精密的协调来获得较好的协调结果;(4)在协调过程中,行政首长的裁定就是最后的决定;(5)明确协调的原则。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21.在库珀看来,行政人员应该如何保持个体伦理自主性?答:行政人员必须通过增强自己的个体伦理自主性来有效地保持自己行政责任的限度和对组织忠诚的限度,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划定工作组织的边界并培养一种超越组织边界的身份认同;其次要为约束组织权力和保护行政人员行使个体伦理自主性的权利建立法律机制和制度机制;最后还要对组织内外的价值观、权利、需求、职责和义务具有自我意识,以确保行政人员在具体情况下能够作为个体而活动。

22.简述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公共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2)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3)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4)公共管理语境下的公共治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5)公共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31.在奥斯本看来,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掌舵而不是划桨;(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有收益而不浪费;(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处理公共事务和服务的管理,包括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社会福利等领域。

而社会治理是指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协调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是指以公共事业管理为基础,辅以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以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为目标。

本文将从概念、发展趋势、重要性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分析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相关内容。

一、概念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是指在公共事业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社会治理在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以及企业等领域的应用。

它涵盖了公共服务的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管全过程,同时强调了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问题解决与共识达成的过程。

这一方向旨在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加强社会治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趋势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推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将更加注重数据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是多元化的参与主体。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将更加注重社会组织、媒体、企业等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与协同,形成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是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将更加重视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政府社会合作等模式的发展,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

三、重要性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层面:一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实践,能够更好地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研究与实践,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与效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专业化。

三是增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治理方向的推进,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

公共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领域也在日益壮大和完善。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职业,其发展趋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化与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公共管理领域也受到了国际化的影响。

跨国合作和交流成为了公共管理的重要趋势。

各国之间可以借鉴对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共同解决跨国和全球性的问题,提升公共管理的水平。

二、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化和信息化成为了公共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公共管理部门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取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决策。

同时,数字化和信息化也使得公共管理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更加便捷和透明,提升了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和参与度。

三、社会参与与合作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社会参与和合作的增加。

传统的“管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民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参与也日益增强。

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形成多方合作、共享资源,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在民主决策和公正分配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可持续发展公共管理领域体现了不断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越来越注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平衡。

公共管理部门致力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创新和变革公共管理领域的创新和变革是其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时,公共管理部门需要主动调整管理模式和机制,推动制度创新和改革。

借鉴市场化的管理经验,注重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六、法治化和规范化法治化和规范化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共管理部门需要建立科学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管理行为和权力运行。

同时,公共管理部门也需要自身具备更高的规范意识和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和行政效能。

七、人才培养和学习型组织人才培养是公共管理领域发展的基础。

公共管理专业发展

公共管理专业发展

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公共管理作为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在不断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个子领域和研究方向。

以下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1.学科理论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理论建设是该领域发展的基础。

学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能够为公共管理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和支持。

在学科理论建设方面,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到公共行政学、政策科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公共管理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2.政策制定与执行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政策制定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而政策执行则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

公共管理学科针对政策制定与执行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政策分析、决策科学、政策评估等,为政府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3.公共服务与治理公共服务与治理是公共管理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该领域主要关注政府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实现治理目标以及提高治理效能等问题。

在公共服务与治理方面,公共管理学科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治理创新、政府绩效管理等,为政府改善公共服务、提高治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4.数字公共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公共管理逐渐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新兴发展方向。

数字公共管理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和优化公共管理过程和方式,提高政府服务和治理效能。

数字公共管理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电子政务、大数据应用、智能治理等,为政府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全球公共管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全球公共管理也逐渐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全球公共管理主要关注全球性问题和跨国性问题的解决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

该领域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国际组织治理、全球政策制定与执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为政府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6.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公共管理学科中关注如何有效管理和开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重要研究方向。

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组织、协调、指导和执行一系列公共事务的活动,以满足公众利益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公共管理领域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分析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

一、数字化与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方向。

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政务服务网上办理,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同时,政府也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二、创新与协同公共管理创新的趋势是不可忽视的。

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效能,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机制,通过简化程序、优化流程,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提高公共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参与与民主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推进参与与民主。

政府越来越重视公众参与,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提供意见和建议,参与政策制定和公共项目的决策过程,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和对话。

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政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公共管理中,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实现资源的节约和优化利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的绿色发展。

五、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公共管理也在不断向全球化和国际合作方向发展。

政府需要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推动公共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同时,政府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总之,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的趋势是数字化与信息化、创新与协同、参与与民主、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合作。

政府需要顺应时代的变革,注重学习和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公共管理,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论析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论析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论析公共事业是指政府以税收等手段集中投入并运营的服务业,具有公共性、基础性、普惠性和长期性四个特点。

公共事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环境和资源保护等。

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即为公共事业的组织、领导、运作和监督机制,对公共事业的效率、公正和公信力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公共事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正在不断地创新。

第一,政府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

公共事业的运作由政府负责,但政府并不是无处不在、能够做好各类事务。

市场作为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机制,可为公共事业提供必要的运作平台和服务支持。

政府与市场的结合模式在我国公共事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领域,政府按规划和预算指导市场主体开展投资和建设,市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来选择其所擅长的领域进行投资和建设,从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效率和质量。

第二,政企合作的管理模式。

政企合作是指政府与企业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合作开展公共事业。

政府为企业创造健康公平的发展环境,提供企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企业也要尊重政府的管理,履行其社会责任。

政企合作模式在我国的公共事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金融服务领域,政府为金融企业提供合法合规的发展环境和必要的政策支持,金融企业为政府创造足够的就业和贡献税收。

第三,PPP模式的管理模式。

PPP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开展公共事业服务,使社会资本能够更广泛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政府和社会资本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PPP模式可以促进社会领域资源的充分配置,降低政府财政压力,推动工程的投资与建设,同时也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的效率与质量。

PPP模式在我国的交通、水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海南自贸区重点项目,PPP模式为贵阳市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实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赢。

综上所述,政府与市场结合、政企合作和PPP模式,是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应用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主导社会事务和社会发展的前沿问题,也是人类社会自从出现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以来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今,人类社会的航船已经行进到21世纪,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仍在持续着全球化的人类社会的结构转型,而主导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公共管理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边缘化、国际化、创新化、公共政策化、知识管理化和可持续发展化.一、公共管理边缘化在21世纪,公共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是无法替代,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行为与过程更会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从学科研究来讲,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在经历长期的分化和初步的融合之后,开始逐步向整体化、边缘化和横断化迈进,跨学科与交叉综合研究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主要趋向。

各种与政府管理密切相关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开始围绕政府管理问题的解决而交叉、融合。

政府公共管理问题的边缘化是公共管理过程与行为边缘化的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它的发展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中心边缘化和边缘中心化的丰富意蕴。

公共管理的边缘化趋势表现为:21世纪的公共管理将把主体中心主义转化为客体中心主义,把权力中心主义转化为服务中心主义,把效率中心主义转化为成本中心主义,把个体利益中心主义转化为公共利益中心主义。

传统的管理把统治权和统治行为置于社会的中心,21世纪的公共管理则不同,它关注政府实施的各种计划、项目的有效性,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行政权力和行政行为从属于目标这一中心,这个目标的具体表现就是顾客的满意。

21世纪的公共管理会更注重社会的分权,表现出一种破除权力拜物教的趋势,使人们把视线从关注权力和权力的运行转向关注管理的效果上来。

政府不再是唯一执掌公共权力的组织与部门,公共权力随着公共管理的社会化而社会化,公共管理变成了一种为公众的服务。

公共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时不是单向地去考虑政府行为的效率,而是把这种效率的提升放在行政成本投人降低的双向思考之中,反映出成本意识先行的思路。

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

公共管理创新与发展趋势分析公共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等。

公共管理创新是指将国家治理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创新方式来取得更好的结果。

近年来,公共管理创新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数字化公共管理在科技的推动下,数字化公共管理成为了新时代的趋势。

数字化公共管理将信息化时代的先进技术和公共管理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高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例如,在政务平台发布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等实现了数字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办事效率,减轻了群众的办事压力。

二、社会协同治理现在,落实社会协同治理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通过新的治理方式,强化社会主体的参与,发挥多元治理的重要作用,促进公共管理创新和发展。

社会协同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强调与政府间的互动和协同。

社会协同治理可以使民主和法治在社会中更加生成力,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提高治理效率,增加治理力度,加强服务水平。

三、政策创新政策创新是公共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策创新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增强公共管理机构的可持续性。

例如,一些政府机构推出了许多新的政策,例如环保税、限制不文明饮食等,从过去的政策创新项目中,可以看出政策创新的重要影响。

四、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创建的临时组织。

目前,项目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创新的一种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

项目管理具有更高的执行力和及时性,为公共管理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例如,一些城市政府正在推行“新型城市化”,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协作,发挥项目管理的作用。

五、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公共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提供更高效、更优质、更智能的服务,满足群众、客户或业主不同层次的需求,为实现全面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例如,一些政府机构推出了多项便民服务,为群众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发展公共管理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通过组织、协调、监督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

公共管理的定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从广义上讲,公共管理是指公共机构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管理的过程。

狭义上讲,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公共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公共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城邦制度的建立和政府的出现为公共管理提供了基础。

在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兴起导致公共管理的衰退。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20世纪初,公共管理开始出现专门的学科和理论体系,为公共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公共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变革和需求的推动。

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包括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各个领域。

公共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例如,以前的公共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而现在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强调公众意见的征求和民主决策。

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公共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电子政务和数字化管理等。

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效能和效果。

随着社会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共管理需要更加注重结果导向和绩效评估,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科技进步的推动,公共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和挑战。

再次,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参与和合作。

公众参与和社会合作将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需要与公众和社会各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

最后,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诚如陈振明老师指出的“当今社会科学在经历了长期的专业化分化和初步交叉、融合之后,已大踏步地向杂交、综合和整体化方向发展” (陈正明,1999) ,但是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主流研究模式——实证研究模式——将不会随着这种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而被彻底转变,与之相伴的是诠释研究和批评性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和丰富。

本报告此节将以上述的三种研究模式、以及达尔所提出的“公共行政科学的三个问题”为视角而简单探讨公共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 一)三种研究模式1986 年,美国公共行政学者怀特 (Jay · D ·White)在《公共行政评论》杂志发表《公共行政的知识增长》一文指出公共行政学研究有解释性研究(positive ,即实证研究)、诠释性研究(interpretive)和批评性研究(critical) 等三种研究模式。

1 、解释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属于“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逻辑和方法论都有着深远影响的实证主义哲学传统”,试图构建解释和预测自然和社会事件的理论框架。

普通来说,自然科学和主流社会科学都是典型的解释性研究,遵循解释的演绎模式和归纳模式。

实证研究在公共管理 (行政)学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地位,至本世纪初,实证研究仍然在公共管理学扮演重要角色。

国内有学者总结了西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并认为交易费用研究、委托-代理理论、哈默尔和古德塞尔关于官僚制度的争论、街头官僚理论、官僚重塑模型、公共管理中的领导、新公共管理、公共预算理论均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些模式将会继续在公共管理(行政)学领域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交易费用研究备受推崇,威廉姆森和奥斯特罗姆于2022 年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进一步激发了交易成本研究的热情,该领域已经吸引了许多公共选择学者的注意,如奥斯特罗姆夫妇。

以威廉姆森、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为代表的学者,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公共管理(行政)学的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董晓宇近20年来,随着全球性、持续性公共行政改革实践所带来的政府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行政科学的研究由公共行政转向了公共管理阶段,极大地拓宽了公共行政科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公共行政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开辟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制度安排。

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看,传统公共行政具有政府单一行为主体、政府管制与执行的效率取向、强调政府内部科层制组织的完善等内在逻辑,导致了公共事务治理“公共性”的缺失与公共行政的整体性合法危机。

而公共管理则具有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为主体、治理与服务的结果取向、关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公共组织的灵活设计、对公共性与管理性共同关注等基本特征,为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扩展了广阔的社会资源,重新确立了公共事务治理的合法性基础。

本论文从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合作主义来阐述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公共事务的逻辑起源及其治理的传统模式自近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与公民权利的确立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化,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了基本的承认,社会利益分化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社会分化为公与私这两个基本分离的领域,即政府与社会(市场与公民及其组织化的机制),人类事务也呈现了公共事务与私人公共事务的划分及其不同的制度安排。

在这种“二元”分离思维下,人们通常作出这样的假定与制度安排:(1)与个人或周围少数人利益相关的事务属于私人事务,与一定地理区域或社会领域多数成员利益普遍相关的事务属于公共事务。

(2)私人事务追求的是私人利益,其收益由私人所得、成本由个人承担,因而应由市场交易和个人自主处理,而公共事务则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其成本由社会共同承担、收益由社会共同享有,因而应由按照代议制原则组成的政府以“国家”的名义加以处理。

(3)政府不得随意干预私人领域的事务,以防止私人利益遭到公共权力的侵害;私人没有义务且不得介入公共领域的事务,以防止私人利益的渗透导致公共利益的异化。

在这种政府与社会的分离或对立状态下,人类社会事务便在各得其所的制度安排下呈现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和谐。

在这种公与私、政府与社会的分离乃至对立思维下,出现了两种典型形态的公共事务治理理论,既自由主义者“最小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国家主义者的“最大政府”治理理论。

自由主义者出于对政府不断追求“公益”的扩张行动可能导致市场与民间社会自由侵害的考虑,主张尽量缩小公共事务的范围以限制政府权限与职能的扩张;同时主张公共事务是政府“份内”的事,公民社会的个人、厂商以及其它社会行为主体没有义务和责任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

国家主义者认为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唯一代表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政府的责任应当是不断追求“公益”和“善”,而且政府的理性以及没有“自利性”实体,使政府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这个目的;同时,政府认为社会分散的厂商与公民个体是无知的、盲动的,不会主动去关注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有时甚至去破坏公共利益的实现,因此,其它社会行为主体是“局外人”和公共利益的受益者,即使它们有限的参与与合作也是从属性质或工具性质的。

可见,在这种公私“二元”对立观念下,自由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都默认政府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主体,其它社会行为主体不具有合法性的角色,它们处于事实上的被“排斥”状态。

只不过两者的差异在于:一个强调公共事务的空间应当尽量缩小以实现社会自由,一个强调公共事务的空间应尽量扩大以最大化地实现公共利益。

尽管这两种极端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都在不断完善和修正自身的理论体系,政府在实践中也根据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性质而采取左右摇摆式的政策调整,但由于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狭隘思维,都没有从根本上找到平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出路,没有找到公共事务有效治理的根本出路。

二、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必要与可能超越公私二元对立思维的种种理论探索从本质上讲,私人事务在成本与收益方面对个人来说是对称的,应当具有自私人自主的属性,但由于其存在与自主治理的实现还需要社会交往以及必要的外在条件与制度安排、私人活动还具有客观后果的外部性,因而也具有了某种意义的公共属性。

私人事务同公共事务与混合性质的事务一样,其有效治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

而公共选择模型(个性理性导致的集体非理性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地灾难”与“囚徒困境”)的分析,很好地说明了人类公共选择的困难。

当人们没有跳出“公私”、“政府与社会”二元分离或对立的思维来回答和解决上述问题时,得到的可能是悲观的不可知论或消极的宿命论,除非对人类事务采取彻底的私有化或建立完全的利维坦式政府的强权暴政统治。

而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利益要幺彻底消失,要幺变成暴君的盘中餐。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世界各国的政府治理出现了全面的合法性危机:一方面是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膨胀带来的社会过于原子化、各种利益冲突的加剧、社会公共精神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国家各国政府在财政、管理和信任的全面危机。

在这个“自由主义的终结”和“政治的终结”同时并存的时代,人们必须重新反思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新探索整合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治理之道。

从公共事务有效治理的角度来看,人们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种种跨越“公私”、“政府与社会”二元对立体系的公共事务治理新路径。

这方面影响较大的理论探索主要有:(1)新公共管理运动。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有关理论认为,作为公共事务外在体现的公共物品在生产与消费方面具有多种属性,相当多的公共物品的提供与具体的方式生产可以分开,生产形式可以多样化;而且,相当多的公共物品的消费也具有可分割性与可选择性。

因而,主张通过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消费者自主选择,以及公共部门内部引进准市场机制与企业管理技术,来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部门运作的效率。

(2)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垄断”公共事务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应当将公共事务的管理权限和责任,从传统的“政府”垄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社会各单元(政府、市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乃至国际社会)共治的局面,并强调根据公共事务的性质来探讨公共事务治理的多样性。

(3)多中心理论。

由美国印弟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的奥斯特罗姆教授夫妇,通过对局部公共事务(如警察服务、池塘资源管理)治理的自组织机制,以及公共经济生产与消费属性的多年实证研究,运用制度理性选择学派的观点提出的多中心理论认为,利维坦或私有化均不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应当在政府与市场之外寻求的新路径。

该理论提出,通过社群组织自发秩序形成的多中心自主治理结构、以多中心为基础的新的“多层级政府安排”(具有权力分散和交迭管辖的特征)、多中心公共论坛以及多样化的制度与公共政策安排,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集体行动中机会主义的遏制以及公共利益的持续发展。

(4)第三部门理论。

第三部门理论认为,在政府与市场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第三域”即第三部门,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其间有相互交叉),在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市场与政府都有千丝万屡的联系;而且,在某些方面它们还具有政府与市场都不具备的自身优势,因而是政府与市场的有益补充。

(5)社群主义理论。

社群主义的观点认为,过于强调分散的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社会的“原子化”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客观上也不利于个人利益的真正实现。

因而,该理论强调平衡公民权利与责任,培养家庭、居住区、工作场所的道德纽带和作为实现更美好社会基础的公民品行;并从“权利”与“公益”相结合的角度,主张通过社群的力量来整合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与功能,倡导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社群都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以及种种美德来关注和提供公共利益,从而最终增进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

(6)法团主义理论。

法团主义理论从对公民社会中各种多元利益集团及其冲突的批判出发,主张通过重新的“组织化”,建立各种合作而不是冲突的功能性团体或公民团体,并通过它们与政府合法的、非竞争的、垄断性渠道的联系,将社会中分散的利益按照功能分化原则组织起来,并有序地传递到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去;政府也从这种制度化的参与机制中获得了稳定的支持资源和合法性,从而实现各种公民团体之间以及公民团体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支持。

(7)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公民之间信任、互惠和合作的人格网络与社会关系结构,既是公民社会分散化的个人的黏合剂,也是公共事务治理的社会资源。

社会资本利用自身的关系结构与组织机制并结合民主国家及其机构的权威,既有利于解决通过个人行为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有利于解决由遥远的政府调节或间接的民主程序不容易解决的公共问题。

因此,社会资本是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治理的重要资源。

上述理论虽然多以西方国家的现实制度与分析话语为背景,而且各自理论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但它们都对私人事务与公共事务、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政府与市场等“二元”分离或对立的逻辑假定作出了否定,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建立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二)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公共事务的合作主义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于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的相互渗透性、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实现的相互依赖性、公共事务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对政府、厂商、公民、各种社会组织角色的再认识。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鉴于现代社会人类事务的多种属性、相互渗透性及其解决方式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性,公私相互排斥和相互对立的治理方式,决定无论公共事务的政府单一治理,还是私人事务的个人自主与市场自治都不可能有效。

(2)鉴于现代社会利益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利益实现的相互依赖性,客观上要求各种利益行为主体在实现利益的过程中既要竞争又要合作,无论私人利益还是公共利益的实现都是如此。

(3)就公共事务而言,一方面是公共问题的日益众多和日趋复杂、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在客观上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政府结构与理性的缺陷及其自身难以克服的性质,政府“唱独角戏”的局面在现代社会已难以为继;更主要的是,人们看到公共事务的公共属性具有不同的空间层次、时间层次、内容层次、物化形式,因而可以采用多元主体、多种制度安排的治理形式。

(4)就私人事务而言,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私人事务只有依赖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如个人贫困和就业机会的获得、良好的环境治理使个人受益;另一方面,越来越的私人事务日益呈现“公共”性质,个人无力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依赖集体行动。

因此,公民和厂商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以便更好地处理自己的私人事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