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合集下载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质量下降,雾霾频繁出现,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大气污染治理。

首先,京津冀地区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

各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强了对大气污染的监管和管理。

例如,出台了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放限值,强化了对企业和工厂的监督检查,加大了对污染源的处罚力度。

同时,京津冀地区还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的建设和培训,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水平。

其次,京津冀地区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清洁能源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京津冀地区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京津冀地区还加强了对煤炭锅炉和工业炉窑的改造,推广清洁燃煤技术和煤电联产,降低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再次,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尾气治理。

交通运输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改善交通尾气排放情况,京津冀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推行国六标准,促进汽车尾气排放净化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大了对高排放车辆的整治力度。

此外,京津冀地区还鼓励出行方式的改变,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

最后,京津冀地区加强了区域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不仅是个别区域的问题,而是一个跨区域的复杂问题。

为了共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京津冀地区加强了区域合作和联防联控机制的建设。

各地区共同制定了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和措施,加强了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形成了合力。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正在取得积极的成果。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加强交通尾气治理和加强区域合作,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尽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将逐渐改善,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策略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策略

Feb. 2021Vol. 33 No. 12021年2月 第33卷第1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Technology文章编号:1009-4873(2021)01-0018-05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策略马斌,姚东来,夏梓莹,苏爽,申伟宁(河北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61)摘要:大气污染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应进一步强化跨区域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强化协同治理理 念,基于区域协同构建一体化治理格局,解决大气污染扩散和区域产能超载等问题。

当前京津糞区域产业结构不 尽合理,利益协调机制亟待补充,立法措施有待进一步健全。

建议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立法制度,鼓励多元参与主体协同共治,解决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志码:A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要求 不断提高,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空气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除气象本身 的因素外,城市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都会 引起大气污染。

跨区域性、流动性导致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系统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 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发 展区域,其一体化的过程,不应单是经济一体化,更 应在生态环境上形成命运共同体,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效果差强人意。

鉴于此,本文 将着重梳理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京津冀实际情况,提出跨域大气污染治理的相关建议,以期为跨域环境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研究现状简述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治理问题引起研究人员的 关注。

文献[2]提岀,可以分层次、多区位进行区域治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近年来,雾霾问题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协同治理雾霾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和平台。

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

从地理和气候条件来看,该地区地势相对较低,空气流通不畅,且冬季风小,容易导致污染物在局部地区积聚。

从产业结构方面分析,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偏重,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众多。

特别是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不仅能耗高,而且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此外,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大,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相对滞后。

同时,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尾气排放成为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治理雾霾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协同发展意味着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过产业协同,三地可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从北京和天津转移到河北的合适地区,并在转移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三地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共同研发和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产业的绿色发展水平。

在交通领域,协同发展有助于构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通过优化公交线路、发展轨道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此外,加强交通管理,缓解交通拥堵,也能够降低污染物的生成。

在能源方面,协同发展可以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逐步降低对煤炭的依赖。

同时,加强能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了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目标,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机制和措施。

首先,要建立统一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三地共同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实现数据共享,对雾霾的形成、扩散和治理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科学评估。

其次,加强政策法规的协同。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为了实现区域大气协同治理,促进京津冀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制定一系列对策来应对这一问题。

需要建立起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协作机制,实现各级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互补,推动区域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同推进。

要强化区域内部各级政府的责任落实,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按照既定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需要加强京津冀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

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具有明显的跨省市特征,需要通过跨地区合作来解决。

各级政府应建立联合调度机制,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和指导意见,确保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协调一致。

要鼓励企业间的合作,推动跨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经验的共享,提升整个区域的污染防治能力。

需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大气监测和信息交流。

通过建立完善的大气监测网络,实时了解各地区的污染情况和空气质量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为决策提供参考。

要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及时向公众发布空气质量信息,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

第四,需要完善法规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规范行为,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

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各界的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合力。

第五,需要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特别是对于重点排污行业和领域的治理技术,要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

要鼓励企业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技术更新的投入,提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加强监测和信息交流、完善法规制度以及加大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力度,可以有效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在当今的中国,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区域,其协同发展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这一发展进程中,雾霾问题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雾霾问题由来已久,且成因复杂。

这一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能源消耗巨大。

传统的重工业如钢铁、化工等在该地区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尾气排放也成为了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此外,冬季的采暖需求使得煤炭的燃烧量大幅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大气污染。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解决雾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这一战略强调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了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面。

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例如,对于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不再是单个城市的单独决策,而是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统筹规划,将其逐步向更适宜的地区转移或者进行升级改造。

在交通领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地共同推动交通一体化,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减少了机动车的使用频率,从而降低了尾气排放。

同时,加强了对车辆排放标准的统一管理,严格控制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是协同治理雾霾的关键环节。

京津冀地区共同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减少了对传统煤炭能源的依赖,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并且,在冬季采暖方面,推广了集中供暖和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减少了分散式小锅炉的使用,降低了污染物排放。

然而,要实现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目标,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在协同治理过程中利益诉求难以完全统一。

一些地区可能会因为产业转移而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和就业问题。

其次,跨区域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此外,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作业课题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组员:班级: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近几年,大气的污染,在我们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了屡见不鲜的事情。

或新闻、或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也多了这么一个污染的话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几次讨论,以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以下便是我们小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我们小组的六个同学,其中有两个同学来自我国的南部城市。

根据他们的描述,在我国稍微偏南部一点的地区,在大气污染的问题上都明显要好于京津冀地区。

他们的家乡,一个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附近,一个靠近我国东海海域,都是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十分好的城市,蓝天白云随处可见,他们十几年的生活,从没有遇到过雾霾,也就是说在到天津上大学之前,也未曾接触到“雾霾”这个词语。

这张图片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张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的后期处理,只是随机拍摄下来的一张,足以证明当地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

另外下面这两张:这两张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两处景色的图片,同样也是万里无云的,相对于天津的环境,他们的评价是在生活与学习的这段时间,只有一天遇到过这样类似的天气。

蓝天白云随处可见,在现在的生活中,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我们小组另外的四个同学,则都是来自河北省,也正为我们小组选择的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分析和看法。

“雾霾”的解释:把“雾霾”分开就是“雾”与“霾”,“雾”是指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水汽的含量比较多,而“霾”则是指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

在两个南方组员的印象里,雾确实是出现过的,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而并非是雾霾所造成的灰蒙蒙的一片。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大气污染成为了这个区域的一大难题。

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作为中国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城市,由于工业和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气污染的问题非常突出。

尤其是在冬季,因为采暖需求增大,大气污染更加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京津冀三地共同进行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完善制度,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丽蓝天。

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的完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京津冀三地围绕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了不同城市的协同配合,达到了共同治理大气污染的目的。

京津冀三地共同建立了大气污染的联控联防机制。

北京与河北省共同制定了大气污染的联控联防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职责和配合机制。

天津与河北省也进行了类似的合作,形成了全面的联控联防体系。

这些机制的建立,确保了横向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实现了区域内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联控联防中,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

通过共同建设监测站点和共享监测数据,三地能够迅速掌握大气污染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京津冀三地还建立了大气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污染天气,各地可以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统一的措施应对。

京津冀三地还共同制定了大气污染的排放标准和减排措施。

三地联合研究了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来源和分布,共同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相应的治理方案。

京津冀三地还建立了跨区域大气污染物调剂机制,实现了区域内大气污染减排任务的协同和平衡。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的完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通过联合治理,京津冀地区2018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28.7%,PM10平均浓度下降了37.8%,大气污染减排效果显著。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气质量得到有效改善,蓝天白云成为了这一地区的新常态。

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的完善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成为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首要任务。

本文将从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现状出发,研究其应对策略。

应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当前,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存在法律规定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应加快立法进程,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各地区的大气污染排放行为,并规定相应的罚款和惩处措施,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应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统一管理和区域合作。

目前,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表现出相对割裂的状态,治理措施和标准的差异化较大。

应建立起京津冀大气治理的统一机构,负责协调和统一制定相关治理政策,确保各地区的治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还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共同解决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例如在监测数据共享、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

应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企业管理。

大气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来自于生产企业的工业废气和机动车的尾气等。

企业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责任方,要加强对企业的排污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环保责任制度,对违法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第四,应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公众参与。

大气污染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公众参与是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合理使用能源,减少碳排放。

要加强对公众的意见听取和反馈,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应加强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提升治理技术水平,研发更加高效、清洁的治理技术,提高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采取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等综合措施,共同推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开展大气协同治理的研究和应用对策。

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对策:
要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预警。

通过增加监测站点的布设,完善监测设备,并及时发布大气污染预警信息,可以提醒市民做好防护措施,减少对污染物的暴露。

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大气污染进行模拟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加强源头控制。

京津冀区域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等,需要通过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监管,加强对企业和车辆的排放控制。

要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污染物排放。

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机制。

京津冀区域涉及多个省市,要加强跨区域的环境治理协调,建立起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

通过制定统一的大气污染治理标准和行动计划,统筹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第四,要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广大市民的支持和参与,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市民对大气污染的认识和关注,引导市民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积极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中来。

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的科技创新重要区域,通过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创新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可以有效推动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需要加强监测预警、源头控制、协同机制、公众参与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对策,才能取得有效的治理效果,改善京津冀区域的空气质量,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京津冀协作联动机制强力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

建立京津冀协作联动机制强力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

建立京津冀协作联动机制强力推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出发研究和处理该区域空气污染问题,才能实现区域空气污染状况的有效改善。

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和难点在河北,但是单纯依靠河北自身能力完成国家大气治理行动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还存在很大困难。

此外,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的难点不仅在于各自空气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还由于日益显著的区域传送和相互影响特点,导致各省市都无法独善其身,各省市各自为政只能导致治理成本升高,而治理效果难以保证。

所以,迫切需要国家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全局出发,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力引导和支持,加强各省市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建设,并重点加大对治污难度最大的河北省的扶持力度,形成合力,强力推进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治理。

为此,提出以下六方面建议:第一,中央政府统筹环首都城市群建设和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加大京津地区环境友好型产业向河北的转移,使河北产业结构调整有“退”有“进”,疏散北京城市人口及其功能。

统筹协调京津冀区域发展及经济定位,转变人口、产业等优势资源过度集中京津地区的现状。

要实施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通过整合重组、就地改造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为腾笼换鸟、产业升级提供空间。

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低碳产业布局时,应优先布局环首都地区,发挥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高的特点,围绕北京对周边地区的技术外溢,将河北环首都地区逐步发展成为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高端制造业基地。

加快推进现代物流、旅游休闲、文化创意、健身疗养及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优化布局,为北京养老、医疗、休闲、教育等服务需求提供支撑,疏散北京城市人口,分散和优化城市功能。

要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协调京涿(涿州)、京廊(廊坊)、京燕(燕郊)、京固(固安)城市轻轨项目,加快进京、环京高速公路网建设,打造10分钟到半小时交通圈,促进北京市区人口的合理转移,缓和北京人口膨胀压力。

实现原有产业的更新升级与区域内城市的均衡发展。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大气污染成为该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

大量的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排放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京津冀区域的大气协同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各项治理措施也在不断推进。

要实现大气污染的有效治理,仅凭单一区域或一个城市的努力远远不够,需要建立起跨区域、跨部门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加强区域间协同配合,共同推动大气质量的改善。

本研究将围绕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展开深入探讨,旨在为加强区域间协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现状的分析,揭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特点;深入探讨大气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明确协同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结合应用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治理提供借鉴;对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有效的对策研究,并展望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通过深入分析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现状,了解大气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

重点分析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关键问题,例如协同机制不畅、跨区域协同难度大等,为未来的治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最终,本研究旨在为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提供可行的对策研究,并展望其应用前景,为改善区域大气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我国大气污染较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京津冀地区又是我国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对该区域的大气协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的应用对策,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深入分析该地区大气污染的现状,探讨大气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总结应用案例,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恶化。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发展区域,也面临着严重的雾霾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京津冀三地联手推出了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计划。

本文将从战略、政策和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力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结构协同升级、环境质量共同改善的目标。

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京津冀三地将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流动,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协同治理雾霾政策为了解决雾霾问题,京津冀三地制定了一系列协同治理雾霾的政策。

首先,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快速响应机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污染情况。

其次,推动能源结构调整,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减少污染排放。

同时,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治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再次,加强交通管理,推广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机动车污染排放。

三、协同治理雾霾行动为了实施协同治理雾霾的政策,京津冀三地共同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

首先,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增加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其次,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雾霾治理工作的开展。

同时,推动科技创新,研发环保技术,提高治理雾霾的效果。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协同发展战略能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其次,协同治理雾霾政策能够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最后,协同治理雾霾行动能够推动环境治理的深入展开,提升整个地区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环境挑战的重要举措。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与此大气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统计,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雾霾问题,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

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问题,我国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更是对区域环境治理和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举措。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不断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形成了一体化的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这将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区域汇聚着首都北京、经济发达的天津以及工业基础雄厚的河北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还能够有效缓解北京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压力,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这一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市场资源,通过协同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各地区在协同发展中可以根据各自的产业特点,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产业链衔接,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可以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区域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支撑。

2.2 大气污染防治的现状大气污染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了京津冀地区的一大挑战。

特别是雾霾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京津冀三地联手出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并积极采取协同治理雾霾的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经济互联互通。

这一战略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提高整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协同治理雾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解决雾霾问题,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工业企业的治理力度。

通过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减少雾霾的产生。

其次,加强车辆尾气的治理。

采取限行措施,限制汽车的行驶,减少尾气排放。

另外,加强燃煤和机动车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的使用。

除了以上措施,京津冀三地还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数据共享。

建立了雾霾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雾霾的形势,对可能出现的雾霾天气进行预警。

同时,建立了跨地区的环境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治理。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雾霾天数明显减少。

数据显示,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雾霾天数显著下降,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生态环境逐渐恢复。

通过控制工业污染和车辆尾气排放,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

再者,协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合作逐渐加强,产业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得到了推进。

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协同治理雾霾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京津冀地区的治理成本较高。

由于地区面积较大,产业高度集中,治理成本较高,给相关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经济发展不平衡。

虽然协同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给协同治理雾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最后,治理效果尚未彻底达到预期。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随着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雾霾问题危害健康,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因此,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协同治理,缓解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问题。

首先,需要针对不同城市的环保现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来看,北京在过去几年中,PM2.5浓度占据高位,而天津则以PM10浓度居上,石家庄有明显的臭氧污染,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城市对污染物的主要关注点,开展具体有效的控制工作。

此外,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智慧化监管手段,以更快的速度监测、控制环保问题。

其次,制定对城市污染物统一的标准,强化监管,达到协同治理的目的。

目前,各城市的环保标准不统一,导致了环保工作不同程度的落后。

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体系,将所有城市统一到同一个标准上,相互协作共同达成治理污染的目的。

第三,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在联防联控机制中,各城市之间应互相协作,形成合力,采取最佳措施,协同参与污染物治理。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既可实现对每个城市的最新治理情况实现及时了解,也能够共享污染物监测数据,实现对污染源的分析与控制。

第四,大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是治理环保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媒体、社区活动等形式,加强环保宣传与教育,让大众逐渐认识到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自觉参与治理,共同努力改善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需要各城市之间的互相协作,建立统一的标准、信息共享平台等,同时重视社会宣传教育,让市民自觉参与治理,从而达到减低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应用对策研究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是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

该区域经济发展快速,人口密集,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等原因导致大气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下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供参考。

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合作。

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密切相关,需要形成联动的治理机制。

政府部门在政策、规划和措施上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建立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平台,方便各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监测数据的共享。

加强源头治理。

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因此要加强燃煤和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控制。

对于煤石化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燃烧效率、清洁煤技术、煤改气等方式减少煤炭的使用和排放,推进清洁能源的替代。

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可以加快燃料质量升级,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监管和治理。

加强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能力。

需要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站和监测设备的建设和更新,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立大气污染预警系统,根据监测数据和气象条件进行预测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大气污染的扩散。

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

大气污染治理是社会共同责任,需要广大民众共同参与。

可以通过在媒体宣传和教育活动中加强大气污染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依法惩处大气污染行为,增强法治的震慑力和效果。

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

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检查力度,对违法排放的企业和个人依法严厉处罚。

加强环保执法部门的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效能。

京津冀区域大气协同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体系和机制。

只有加强源头控制、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加强执法监管,才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研究

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研究

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研究摘要: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

大气环境质量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这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三地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找到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的“病根”,不断优化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的机制,通过“防、治、励、提”等举措,改善大气质量,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改善成为提升三地民生福祉。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协同治理;联防联控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建立协调机制,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同治污染,有效推动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持续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蓝天白云从“稀客”变成“常客”。

但是,由于京津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夯实绿色共同体理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机制。

一、京津冀大气污染的“病根”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容易造成大气污染是由于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尤其在秋冬季的西风--季风与“背风坡”地形相互作用,“弱风区”特征明显。

此外,京津冀地区是中国北方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工业基础雄厚,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高耗能行业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比较大,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所以,高排放量加上不利的气象条件,就很容易引发重度污染。

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京津冀由于污染物排放量大,在秋冬季节不良气候条件下,容易形成三种机制的污染,一种是本地积累型污染,由于污染物聚集引起,污染物随风向输送,又引起第二种污染,区域传输型污染。

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硝酸盐、硫酸盐,形成第三种污染,即二次转化型污染。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具有传输性强等特点,一些区域受传输影响大。

浅论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浅论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浅论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大气污染作为整体性污染,是在整个区域进行流动影响,这也就指污染物不会只存在某个局部地区,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流动传播即是进行跨行政区域、综合性的大气污染。

这也使得大气污染的治理必然具备着独特特性,即一般性、单一性的属地治理方式应当转变为区域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这也是必然趋势。

而京津冀作为我国城市发布最密集且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而其频繁发生的重污染天气必须得到有效的治理,构建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的大气环境管理机制被国家提上了议程。

标签: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治理责任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从单一性、局部性转变为复合型、跨区域,污染物的高强度集中排放以及污染物在不同城市和地区间的相互输送、反应和转化,这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对公民的生命安全形成新的威胁。

在现阶段治理跨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相邻区域为集合体,开展跨区域整体综合性治理。

转变当前大气污染治理机制具有必要性。

首先,有必要对现行大气污染治理模式进行介绍,当下的大气污染治理模式是从行政边界的角度出发,以行政区划为区别对象进行属地治理,那么就是指各级地方政府对行政区划内的大气质量负责,对行政区划内的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和控制。

其次,转变模式是符合当前实际要求,这种现行的属地治理模式不足以应对当前京津冀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

因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伴随着外源污染物,单个城市内部的大气污染治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存问题。

综上,有必要对京津冀当前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进行转变,探索一种能够应对双重性质污染物,包括着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本文将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基本原理及具体应用、关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法治构建问题以及国外的联防联控模式研究上进行重点分析。

(一)国内有关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相关理论在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上,于文轩等人在《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之完善》一文中指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法律制度理论溯源为成本效益理论和协同论,从重点区域污染防控制度、规划与环评会商制度、考核评估等制度中指出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完善意见。

京津冀一体化:同心协力“治霾”

京津冀一体化:同心协力“治霾”

京津冀一体化:同心协力“治霾”本周,京津冀一体化相关规划方案陆续出台。

本就引人注目的主题,恰巧被置于一个看似突发事件的背景下————北京市首次发布重度雾霾污染红色预警,更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京津冀区域协作前景的关注度。

关于京津冀发展,有专家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最短的一块短板和最大的一个瓶颈。

愈演愈烈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三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京津两市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大量落后产能需要寻找出路,包括特大型企业首钢在内的一些重化工企业近年大部分陆续搬迁到了河北省,加上固有的钢铁、水泥、玻璃等重污染产业的庞大产能,河北被公认为造成雾霾的“元凶”。

全球钢铁产量“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坊间笑谈,道出了河北经济结构转型之难。

造成河北产业单一、轻重失衡问题的,并非只是河北自己。

北京和天津因为首都和直辖市的特殊地位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使得同一区域的高技术产业在河北难以落地,而京津两市就近转移到河北的传统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产能,则进一步加重了河北的产业失衡。

无论全省钢铁产业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还是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或所容纳的就业人数,都决定了河北的去产能过程必定痛苦而艰难。

曾经被寄托过厚望的房地产景气不再,直至目前,还没发现那个产业、行业能够像钢铁这样,长期稳固地支撑起全省的经济发展。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省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谁的经济发展快、总量大、质量优,谁就可以获得更多财政收入,进而为本辖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从京津冀的情况来看,协同发展不仅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三地突破发展瓶颈,共同面对资源、环境、市场等问题的现实需要。

当雾霾终于拉响红色警报,北京和天津,不得不直面周边邻居发展落后给自己带来的杀伤,重新审视“统一规划、协同发展”这一多年来被不断提起的老话题。

京津冀一体化相关文件显示,环保领域的一体化,将包括加强区域机动车污染共治、严格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实施炼油石化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津冀鲁共同研究环渤海区域港口及船舶污染治理等内容。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大气污染联控联防制度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一项政策,旨在推进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京津冀地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大气污染。

为了有效控制和治理大气污染,京津冀地区实施了联控联防制度,并逐步完善。

联控联防制度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采取协同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的方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计划中,联控联防制度已被纳入重要的战略考虑。

在这一制度下,京津冀地区各个城市将采取协同行动,同时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大气污染的控制和治理。

在实施联控联防制度的过程中,京津冀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各个城市之间加强了信息共享和监测网络的建设。

通过建立共享数据库和监测设施,京津冀地区各个城市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污染源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也更加有效地预警和应对重污染天气情况。

其次,各个城市之间采取了协同控制的方式,共同制定了防治污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

通过制定联防联控的行动计划,京津冀地区各个城市能够更加协同地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共享治污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资源。

最后,针对某些实现难度较大的区域和行业,京津冀地区还制定了一些特别的治污政策和措施。

例如,在对重污染工业和化工行业进行治理时,相关部门不仅加强了法律监管力度,还实施了严格的环保审批和排污许可机制,从根本上治理重污染行业的排放问题。

总体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联控联防制度从整体上保障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协同和一致性。

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行动,能够更好地统一行动方向,确保污染治理效果的体现。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联控联防制度也必将不断完善,为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作业课题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组员:班级:协同治霾: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近几年,大气的污染,在我们国家,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已经成了屡见不鲜的事情。

或新闻、或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也多了这么一个污染的话题。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小组进行了几次讨论,以及查阅了相关的资料,以下便是我们小组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我们小组的六个同学,其中有两个同学来自我国的南部城市。

根据他们的描述,在我国稍微偏南部一点的地区,在大气污染的问题上都明显要好于京津冀地区。

他们的家乡,一个处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附近,一个靠近我国东海海域,都是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十分好的城市,蓝天白云随处可见,他们十几年的生活,从没有遇到过雾霾,也就是说在到天津上大学之前,也未曾接触到“雾霾”这个词语。

这张图片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一张照片,没有经过任何的后期处理,只是随机拍摄下来的一张,足以证明当地的空气质量是非常好的。

另外下面这两张:这两张是福建省厦门市的两处景色的图片,同样也是万里无云的,相对于天津的环境,他们的评价是在生活与学习的这段时间,只有一天遇到过这样类似的天气。

蓝天白云随处可见,在现在的生活中,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我们小组另外的四个同学,则都是来自河北省,也正为我们小组选择的这个课题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分析和看法。

“雾霾”的解释:把“雾霾”分开就是“雾”与“霾”,“雾”是指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水汽的含量比较多,而“霾”则是指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组成的。

在两个南方组员的印象里,雾确实是出现过的,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白茫茫的一片,而并非是雾霾所造成的灰蒙蒙的一片。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

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

“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

出现雾时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

雾有随着空气湿度的日变化而出现早晚较常见或加浓,白天相对减轻甚至消失的现象。

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

当有效水平能见度1-10KM时称为轻雾。

“雾霾”出现时,空气都比较混浊,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空气质量较差,特别是霾和浓雾的天气,因此应尽量避免在此期间进行户外活动。

雾霾对人的危害主要是集中在呼吸系统这一方面,引起或加重慢性咽炎以及慢性支气管炎的出现,其他方面则因为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

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还会更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出现。

雾霾天气时,近处街景的状况:雾霾天气时,城市鸟瞰的状况:以上总结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和危害,也展示了部分南北方城市空气质量的照片,就雾霾这个话题来说,真正造成这样的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国家在发展的时候,对污染物的排放过多以及排放不合理。

针对雾霾的治理,我们讨论分析以后,总结出以下内容:“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重点排减企业中,北京共有58家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实现30%以上的污染减排;强联水泥、平谷水泥二厂等均实现全部停产,水泥行业也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任务。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汽车车轮和路面尘埃的接触频率和面积,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在350座城市很少观察到这种防范颗粒型扬尘污染的设计。

同样,为了最大限度隔绝城外车辆和施工车辆带来扬尘,可以在城外带尘车辆(运煤车和其他长途车等)入城时在城市关口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在城内施工车辆进入马路时设立遮盖和清洗轮胎、底盘的环节,但很多城市往往只有入城后的终端罚款机制而没有入城时的清理预防机制。

可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扬尘构造治理要求,缺乏预防机制的行为才是构成雾霾形成的第一源头,施工工地和经济发展数量及规模仅仅是二阶污染。

我国不少城市环境治污目标仍然偏离颗粒性雾霾治理。

多年来,我们在环境治污方面向西方标准看齐,如长期把欧2、欧3、欧4甚至欧5标准付诸监管细则,不符合上述排污尾管标准的车辆不能出厂,不达标的烟囱推倒、迁移,但这些管理细则只是对气体性污染有效。

对于颗粒性污染大户——黄土平高原地区污染构造形成的任何理解,几乎仍在我们城市管理部门的理解能力之外。

同时,雾霾的出现还在于在深层制度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城建基础设施和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都是“手拉手”式的场外交易,招来招去都是那几个关系实体,外部先进的管理和竞争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污染治理观念进不到这种半公开式的双边交易过程来。

雾霾其实是这种深层制度缺失后长期累积的外观现象。

治理雾霾不能单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任务,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应该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地理现实的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和落实细则,督促城市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按照标准落实,并尽快将上述细则落实到城市建设、园林绿化招投标过程中,开放相关关联要素市场,推动施工单位、部门按照环保理念施工建设。

最后,为普通老百姓修好的提案、建议也应出现在两会代表、委员的视野当中,带动社会从细微处着手治理雾霾。

治理雾霾是持久战而不是运动战。

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雾霾,使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漫天的雾霾,让不少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力的焦虑和无解的迷茫,不知道怎么去消除。

这种“雾锁霾困”之下的无力感使上上下下痛定思痛,高层重视、公众呼吁和随时可能再来的雾霾的倒逼下,地方政府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雾霾,有的着力治标,有的着力治本。

中国很多问题的“解”都是这么被现实“逼”出来的,看得见、躲不了、无人能幸免的雾霾迫使政府将“治理”提到了最重要的议事日程。

比如辽宁开出了“雾霾罚单”,对雾霾严重的城市开出罚单,以罚促改;北京将开展人工消减雾霾试验,用人工降雨等物理方法消雾;石家庄治雾霾一天拆除18家水泥企业,据称将减少大约64个火车皮的粉尘排放;雾霾较严重的省份河北省明确表示,要削减近三分之一钢铁产能来治理大气污染。

同时,专家也建言献策,提出发展核电可解决雾霾。

雾霾问题能上升到一个如此的高度,足以证明它的危害性,所以关于京津冀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计划是非常有必要而且亟待实施的。

在谈霾色变的当下,严重雾霾的不时侵扰,不断凸显出治霾的紧迫性。

而据相关媒体从北京市环保局了解的情况,日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已正式设立,主要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的文电、会务、信息等日常运转工作。

根据市环保局官网上对“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的介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协调处”受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主要承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联防联控的具体联络协调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办公室文电、会务、信息等日常运转工作。

据了解,市环保局同时增设的还有“应急管理处”。

该处将承担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具体工作,同时负责本市环境保护应急管理工作;组织编制、修订环境保护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和应急值守;组织协调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件以及跨区域污染纠纷的应急处置等工作。

政策关注治霾目标已经明确。

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沈阳铁西区远大科技创业园考察,其对企业自主研发的PM2.5过滤、脱硫脱硝设备非常关注,并详细询问了技术推广实用以及成本投入情况。

李克强总理鼓励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尽快推广应用新技术,一方面治理雾霾天气,同时带动发展环保产业,一举两得,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人民政府和企业身上。

事实上,早在去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并提出大气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和政策举措;紧随其后在同年的9月16日环保部又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要求加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也正是基于这一实施细则,未来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治理目标跃然纸上。

据悉,该通知提出,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具体到任务方面,一是要实施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物协同减排,全面淘汰燃煤小锅炉。

二是加快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

三是深化面源污染治理。

其中,电力、钢铁、水泥、有色等企业以及燃煤锅炉,要加快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与改造,确保按期达标排放。

到2015年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新建和改造燃煤机组脱硫装机容量5970万千瓦,新建和改造钢铁烧结机脱硫1.6万平方米;新建燃煤电厂脱硝装机容量1.1亿千瓦,新建或改造脱硝水泥熟料产能1.1亿吨;电力、水泥、钢铁等行业完成除尘升级改造的装机容量或产能规模分别不得低于2574万千瓦、3325万吨、6358万吨。

同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到2014年底,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治理。

到2015年底,石化企业全面推行“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完成有机废气综合治理。

到2017年底,对有机化工、医药、表面涂装、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的559家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该通知还要求统筹城市交通管理,防治机动车污染;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严格产业和环境准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不得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不再审批炼焦、有色、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临近京津冀的地区)不再审批炼焦、电石、铁合金等新增产能项目。

此外,还要健全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

到2015年底,北京市、天津市各建设3个国家直管监测点,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济南、青岛等城市各建设2个国家直管监测点,其他地级城市各建设1个国家直管监测点,逐步建成统一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

治理雾霾是一项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是所有的人共同承担起这个责任,我们有权利生存,就有义务去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有义务去维系好我们的生态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