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现象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市的快速发展与自组织演化成为该领域的典型范例。

本文旨在探讨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性、影响要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自组织理论概述自组织理论是指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系统内部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自我组织和自我进化的机制。

在城市空间发展领域,自组织现象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自我调整和优化。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发展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多尺度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紧密相连。

三、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性(一)深圳的快速城市化过程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和企业聚集。

城市空间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城市功能的混合性以及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等。

(二)自组织要素分析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要素包括经济要素、社会文化要素、生态环境要素等。

经济要素如产业升级、资本流动等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社会文化要素如人口迁移、社会网络等影响城市空间的布局与功能;生态环境要素如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则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深圳城市空间自组织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政策引导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制定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等,政府引导城市空间的布局与优化。

同时,市场机制也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资本的流动和市场的竞争,推动城市空间的自我调整和优化。

(二)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圳作为科技创新的先行地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新技术的引入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更新和空间的再造,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演化。

(三)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直接的关联,它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是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和实践过程。

本文将从空间规划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空间规划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使城市的各个功能区域有机衔接,方便居民生活和工作。

例如,市中心地区是商业和行政中心,住宅区位于市区的周边,工业区域则一般远离市中心等。

这种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空间规划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合理划定保护区域和绿化带,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有限性逐渐显现出来,城市拥堵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空间规划需要解决人口分布不均衡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还需要与其他规划领域进行协调,如交通规划、环境规划等。

这需要各个领域的规划师进行有效的合作和沟通,以确保城市空间的协调和有序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空间规划需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城市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

例如,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空间规划需要关注城市的快速扩张和人口增长,以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另一方面,社会发展也需要依赖有效的空间规划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例如,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土地和合理的布局,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有可靠的空间规划作为基础。

因此,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之间需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协同发展,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的良性互动。

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研究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机遇。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社会文化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

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市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还涉及到城市空间规划的研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城市发展与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未来的前景。

一、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社区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要素。

首先,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增长。

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不断的城市化过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流入。

城市发展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城市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此外,城市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丰富了生活方式和文化。

二、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城市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它可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感。

首先,城市空间规划可以解决城市扩张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土地面积有限,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城市空间规划可以帮助城市合理分配资源、控制城市扩张速度,并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

其次,城市空间规划可以改善城市环境。

城市中的空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通过城市空间规划,可以将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等分开布局,减少影响。

三、城市发展面临的挑战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均衡发展。

一些大城市在经济、资源等方面有着优势,而一些小城市或欠发达地区则面临发展的困境。

第二,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城市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

第三,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

城市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社会矛盾增加等问题,需要通过城市空间规划来解决。

四、城市空间规划研究的挑战城市空间规划研究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

城市发展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得城市空间规划研究变得困难。

其次,城市空间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安全韧性城市 | 1Research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进展与展望*鲁钰雯 翟国方 LU Yuwen, ZHAI Guofang 极端天气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韧性”理念致力于处理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动态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理念的引入为城市提供了一种应对灾害风险、协调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安全底线的新视角。

“城市空间”是城市各种活动的物质载体和空间表征,是协调城市各系统要素健康有序发展的物质纽带,影响着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

“城市空间韧性”的提出是韧性理论与城市空间研究相结合的新尝试。

梳理城市空间韧性的起源与发展,明确城市空间韧性的概念与内涵,归纳城市空间韧性的主要评估方法,总结应对灾害风险的城市空间韧性实践进展。

最后指出目前城市空间韧性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展望,以期为我国国土空间韧性建设提供参考。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natural disasters, accidents and public health incidents seriously threatenthe safe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which addresses thedynamics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lex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provides citie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n disaster risk andthe coordin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goals and urban safety bottom lines. Urban space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and spatialrepresentation of various activities in cities, and is the material link that coordinates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allelements of urban systems, affecting urba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he proposal ofurban space resilience is a new attempt to combine resilience theory and urban space research. This study firstly compares the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clarifi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summarizes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and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f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practice inresponse to disaster risk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research and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utlook,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resilience in China.城市空间韧性;理论发展;实践探索;韧性城市;灾害风险urban spatial resilienc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practical exploration; resilient cities; disaster risk文章编号 1673-8985(2022)06-0001-07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1982/j.supr.20220601摘 要Abstract 关 键 词Key words 作者简介鲁钰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翟国方(通信作者)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cn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城市空间韧性评估及规划调控研究”(编号2021M70164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洪涝灾害情境下基于深度学习的城市精细时空尺度空间韧性动态优化路径”(编号BK20220782)资助。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深圳为例》篇一城市空间发展自组织研究——以深圳市为例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发展成为了众多城市规划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自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发展机制,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功能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深圳市为例,探讨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影响,以期为其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二、深圳城市空间发展背景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和复杂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这个过程中,自组织机制在推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自组织理论在城市空间发展中的应用自组织理论认为,城市空间发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即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形成城市空间的自组织结构。

在深圳的发展过程中,自组织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自组织:深圳的经济发展由早期的制造业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转型,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集群。

这种经济结构的自组织演化,推动了城市空间功能的更新和优化。

2. 社会自组织: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迁徙,深圳市民的社会网络逐渐形成并不断优化。

这种社会网络的自组织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和活力。

3. 文化自组织:深圳作为移民城市,文化多样性是其显著特征。

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发展。

四、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征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结构的复杂性:深圳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状形态,各种功能区相互交织、相互依存。

2. 空间演化的动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深圳的城市空间不断进行着动态的调整和优化。

3. 空间活力的多元性:深圳的城市空间充满了活力和多元性,各种文化、各种产业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魅力。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城市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其中,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问题及其优化出发,分析当下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探讨如何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地区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联系方式。

它不仅涉及城市建筑和景观的布局,还包括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和整合。

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着城市内部各个地区的发展及其对外的联系和互动。

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和优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城市空间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布局不合理。

许多城市过度扩张,使城市中心区域远离市区核心,出现了城市中心无人区和城乡发展落差大等问题。

2.交通堵塞。

城市道路的铺设和规划不合理,交通用地面积少,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发生,影响市民的出行和生活。

3.城市公共设施配套不足。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过快,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

例如,有些城市医院、教育资源等配套设施不足,导致市民的生活水平下降。

4.城市景观布局不合理。

因为城市建设规模过大,城市建筑和景观规划没有统一规划,使得城市景观布局显得混乱无序,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度和宜居性。

三、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为解决以上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应在市中心附近,城市边缘地带在管理上应实行严格的土地开发和利用规划,加强对城市边缘地带的管控。

2.优化城市交通。

在城市路网的规划和布局上应考虑各种交通工具的通行需求,不仅要关注轿车的行程,也要考虑行人、单车、公交、地铁等的出行需求,优化城市路网结构,缓解交通堵塞,在城市交通中引入更多的智能交通。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护绿化环境等各种公共设施机构,保障市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空间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空间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空间规划课题研究报告空间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城市规划工作,它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本报告就空间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研究了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城市空间规划应该以人为本,注重满足居民的需求。

同时,它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这些原则和目标,我们可以确定城市空间规划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我们对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城市空间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和分析城市的人口和用地情况,来确定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需求。

我们还可以采用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的方式,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意见。

此外,地理信息系统和模型模拟等工具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城市空间规划。

然后,我们研究了城市空间规划的实践。

我们选择了一个具体的城市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空间规划的现状和问题。

通过对该城市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该城市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改善环境保护等。

最后,我们总结了本次研究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这次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数据的缺乏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考虑这些问题。

总之,空间规划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城市规划工作。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对空间规划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实际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组成、发展、功能和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的形成机制、演化规律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探讨。

首先,它探讨城市的物质组织形式。

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格局、布局和形态,揭示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区域差异,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其次,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也涉及城市功能的分析。

通过研究城市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分布和功能特征,掌握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情况,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还可以分析城市人口和社会组织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为城市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提供参考。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

定量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统计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城市空间的组成和发展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在规律。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对城市的物质组织形式和功能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揭示城市空间的实际运行机制和影响因素。

此外,混合方法也常常被应用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通过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加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城市的布局和空间格局。

通过分析城市的中心城区、郊区、卫星城镇和新兴城市等不同空间层次的布局特征,揭示城市的内外发展状况和主导发展方向。

其次,研究城市的功能区划。

通过对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和发展态势的研究,揭示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功能特征,为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再次,研究城市的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

通过分析城市居住区的分布特征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方式,揭示城市的住房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为城市规划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 城市地理 学对 城市空 间组织 的
研 究
11 区位理论 .
策 、区域发展规 划等具有较高价值。 1 城市 空间结构模式研 究 . 3
1 . 城市空间结构模 式的早期探讨 .1 3 12 9 3年 ,美 国芝加哥 大学伯吉
区位理论是城市空间组织 的基础 理论 。 8 6 1 2 年杜 能发表了著作《 孤立 国》 ,研 究如 何围绕城市来布 局农业
斯将生态学过程应用于城市社会空间
组织 的研 究 , 出了城市地域结构 的 提 同心 圆模式 。 9 9 , 1 3 年 霍伊特在 同心 圆模式 的基础 上 , 上了放射状运输 加 线 路的影响 , 出了城市 空间结构的 提 扇形模式。 9 5 , 1 4 年 美国学者哈里斯 和乌尔曼在对大城市空 间分异的因素
f ur o bans in e. sp er ce c Thi ap mail e iws nyr ve
城市空 间组织是城市 的人 口、 经
济、 社会 、自然条件 以及各 类建筑的 空间组合 , 是城市 发展阶段 与过程的
从而形成 了一定 区域 内中心 地功能 、
等级 、数量和空 间分布 的系统理论 。 1 空间扩散理论与核心—边缘模型 . 2 15 3年瑞典地理 学家哈格斯特 9 朗首次系统地提 出的空间扩散理论 , 被 誉为 2 0世纪人文地理学 两项 最重
【 摘要】 城市 空间组织是城市 中各种人 类活动和功 能组织在地域 空间上 的投 影 , 是城 市发展程度 、 阶段 与过 程的空间反映 , 因而成为城市科 学各 分支 学科研 究 的重要 内容之一 。 着重 回顾 了城市地理 学和城市规划 学对城市 空间组织的研 究
历程 及其理 论成果 , 并根据 当前社会经济和城市 发展 的新特点 , 未来 的研 究 对

关于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关于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回顾与思考摘要:文章主要从城市设计对象和手段的角度剖析了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并且从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角度归纳了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在城市设计理论的历史发展中剖析其社会背景,以及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透视城市设计遇到的问题,并且对城市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空间美学;功能主义1 城市设计的基本概念“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做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的政策性安排。

”[1]城市设计中的“城市”表明城市设计尺度是基于城市化空间的尺度,城市化的空间尺度包括区域、城市、城区、中心区、商业区、公共空间等。

城市设计尺度既然包含任意城市化空间尺度,即其可以是任意尺度的空间设计,那么也可以跳出既定城市化空间尺度的局限,进行过渡空间尺度的设计,从而作为城市规划在既定空间尺度过渡阶段的衔接。

“设计”与规划相对应,设计是基于美学和功能结构优化的角度对规划的补充和提升,而基于美学的角度需要考虑是城市的物质形体空间在三维上的形态设计及其在不同时间维度空间形态设计的延续;基于功能优化的角度要考虑的则不仅仅是土地使用上的经济性,同时还要追求土地使用上社会功能的完整性以及附着于土地上的空间秩序(包括环境、建筑使用功能)的最优性。

1.1 当代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张剑涛学者将当前城市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以下七个领域:景观一视觉、认知一意象、环境一行为、社会、功能、程序一过程、类型一形态[2] 。

笔者认为现代城市设计理论按照城市设计的设计内容可以分为物质形体空间设计、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规划实施与运作机制设计三个领域,分别对应物质、制度、文化三个领域,但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城市设计可能是需要同时考虑三者并将其融为一体。

城市物质形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的基础,也是承载城市文化形象的实在载体,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囊括了从城市的平面形态到三维空间形态的,甚至于要考虑到物质空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形态变化和过渡。

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空 间) 三 大系列 [ : 3 3 1 4 ; 从 主体 感 知 和使 用 功 能 的角
度, 亦可 将城 市空 间分 为 私 人 ( 或封闭) 空 间 和公 共 空间 两大类 。 苏 州作 为 中国历史 文化名 城和 当今 中 国重要 区域 中心城 市 , 其 城市史 研究具 有 重要意 义 , 其 中 近现代 苏 州 城 市史 研 究 是 其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部
研究, 是 深 化 近 现 代 苏州 城 市 空 间研 究 的 一 个 可 能途 径 。
关 键 词 :近 现 代 苏 州 ; 城 市空间; 城 市 社 会 生 活 史
中 图 分类 号 :T U9 8 4 .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0 6 9 5 ( 2 O 1 3 ) 0 4 — 0 0 7 6 0 9
C h i n a ) 相关 章节介 绍 了 晚 清苏 州 城市 概 况 , 展 现
了2 O世 纪初期 苏州 真 实 的社 会 图景 。 L 4 J 《 苏 州 史 志 笔记 》 一 书 由于 是 从顾 颉 刚 先生 现 存 的 1 8 0余 册读 书笔 记 中辑 出的 , 故 而略显 零散 , 但 其对 苏州
分 。但 是 , 相对 于古代 , 尤其 是 明清苏州城 市史 来
说, 近 现代 苏州城 市史研 究是 薄弱 的 , 这 可能 与近 代 以来 苏 州城市 地位 的下 降有关 。随着 改革 开放 以来 苏州 的重新 崛起 , 在 回顾 和挖 掘 城 市历 史 的 过程 中 , 近现代 苏 州城 市 史 也得 到 了一 定程 度 的
城市 社会 生活 的产物 , 又 反过 来 成 为城 市 社会 生
活 的物 质载体 和制 约 因素 , 同时 , 城 市空 间还是城 市 生活 的一个 竞 争 场 所 。 。正 是 因 为城 市 空 间 的这些 特性 , 使 它成 为 研 究城 市 社 会 的一 种 重要 的观察 视 角 。城 市 空 间可 以从 不 同 角 度 予 以 解 析 。从 城市 地 理空 间 的 角度 , 可 以简 要 地将 城 市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2024年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范文

《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篇一一、引言西安,古称长安,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重要城市之一。

自近代以来,特别是自1840年以来的近百年间,随着国家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旨在梳理和探讨这一时期内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和原因,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及影响因子。

二、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西安城市空间结构1. 旧城中心区域自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西安的旧城中心区域一直以城墙为界,以宫殿、庙宇、商业街区为主。

城市发展相对稳定,但受到传统建筑和空间的限制。

2. 城市扩展与新区域崛起随着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商贸的兴起,城市逐渐开始从中心向郊区扩散。

同时,部分新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也开始在新开辟的区域中出现。

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推动力1. 经济因素贸易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外国资本的进入,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新的功能区的形成。

2. 政治因素政治局势的变动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辛亥革命后,政府对城市规划的重视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的变迁也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如新式学堂的建立、传统庙宇的改造等,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革和空间再造。

四、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1. 旧城中心的重新定义与扩张在经历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下,西安的旧城中心从单一的结构开始转型,并逐步扩展为更为复杂的网络体系。

新的建筑和设施的出现使中心区变得更加多元化。

2. 新功能区的崛起与空间重构新的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商业区的崛起和重构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显著特征。

这些新功能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整体布局,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五、影响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分析1. 外部因素: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外来资本的流入等都对西安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内部因素:如政府政策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变等也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键因素。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先扬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_林先扬

收稿日期:2002-10-04;修订日期:2002-11-2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61004)资助作者简介:林先扬(1978-),男,海南文昌人,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 要: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它作为区域城市化高级阶级性现象,是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对它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

文中简要回顾了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与主要成果与观点,着重对我国城市群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群研究的新趋向,以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城市群;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3)01-0044-06 城市群的存在是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重要表现。

对城市群的研究与探索是城市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它有助于人们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把握城市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的发展,当今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这使得城市群越来越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国内外城市群研究主要成果与观点进行回顾与展望,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群研究的深入开展。

1 国外城市群研究阶段的主要成果与观点111 国外城市群研究启蒙发展阶段(1915~1945)的主要成果与观点英国学者霍华德(E.H oward ,1898)最先从城市群体(T own )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G arden Cities of T o -m orrow )中的“田园城市”正是通过“组合群体”来协调和发展的。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群 空间结构研 究进展
R e v i e w a n d P r o s p e c t o f Re s e a r c h o n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Ch i n a 。 S Ur b a n Ag g l o me r a t i o n s
r e gi o n a l u r b a ni z a t i o n a n d u r b a n r e g i O n a l i z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o f Ch i n a S u r b a n a g g l o me r a t i o n s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 c o n t r o l l i n g o f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i t i e s i n t h e wi d e r f i e l d o f v i e w, a n d f o r m a r e a s o n a b l e r e g i o n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p a t t e r n , a s we l l a s e s t a b l i s h r e g i o n a l b a l a n c i n g i n s t i t u t i o n. T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s a n d c o n c l u d e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n t h e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f e a t u r e s , s p a c e e v o l u t i o n p a t t e r n ,

我国研发创新空间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我国研发创新空间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城市研究| 77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Prospect on China’s R&D Innovation Space黄 亮 邱 枫 胡美瑜 HUANG Liang, QIU Feng, HU Meiyu新经济下,有关研发创新的空间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并在空间尺度上大致遵循了从中观市域层面到微观载体层面渐次递进的逻辑线索。

基于此,重点从研发创新的空间区位与集聚机制研究、城市研发与创新的空间结构及布局研究、作为研发创新载体的科技园区规划与发展研究3个方面对近年来我国研发创新空间的相关理论成果进行梳理与回顾,同时在理论评述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重点与方向进行展望。

In the new economy, the research on R&D innovation spac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 issue of the theoretical field, and formedric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which follow the logical clue from the mesoscale city level to the micro spatial carrier level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scal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R&D innovation space from 3 aspects as follows: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location and agglomeration mechanism of R&D innovation factors;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layout of urban R&D and innovation;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T parks as R&D innovation spatial carrier.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comment, the paper gives the prospect for the main content and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on R&D innovation space.1 研究背景与价值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已进入创新竞争阶段,城市发展也日益呈现出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特点[1]。

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

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

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一、引言空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城市实现有序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讨论其重要性、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城市规划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2.1 空间规划有助于实现城市有序结构和分工,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

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集聚作用导致城市拓展和扩张,但范围过于广泛、城市功能发育不平衡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此时,空间规划可以在尊重和发挥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和有序,从而增强城市内不同区域与居住和生产等资源的分工合理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2 空间规划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空间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宏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还要按照城市发展趋势、社会需求和生活文化等特征,考虑城市微观空间形态的规划与提升。

此时,空间规划可以通过公共空间和场所的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城市品质。

三、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的现状3.1 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已被广泛重视。

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城市规划的要求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在城市规划方面,空间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相关研究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3.2 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空间规划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审美偏见等问题;同时,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应该有相对应的空间规划,但在实践中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并且存在很多重复规划的情况。

四、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4.1 加强理论研究。

居住和娱乐的公共空间设计,在不同人群的使用行为特征、动机和需求分析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这方面,未来的空间规划与城市发展研究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更加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摘要】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中各种人类活动和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因而成为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着重回顾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成果,并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新特点,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 城市规划学谢守红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Research on Urban SpatialOrganizationAbstract: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 is thespatial image of all kind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function organization in cities andspatial reflec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stage and process, which has been theimportant research content of each branchof urban science.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on urbanspatial organization from urban geographyand urban planning.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new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social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development,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and emphasis in theresearch.Key words: Urban spatial organization,Urban geography, Urban planning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的人口、经济、社会、自然条件以及各类建筑的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

城市科学的各个分支如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等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其中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最为深入和系统化。

1 城市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1.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础理论。

1826年杜能发表了著作《孤立国》,研究如何围绕城市来布局农业才能从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

1885年,德国学者龙哈德提出了工业企业布局的“重量三角形”和“价格漏斗三角形”模型,为工业区位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首次确立了中心地、中心地功能、中心度的概念,创立了按市场、交通、行政原则构筑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定区域内中心地功能、等级、数量和空间分布的系统理论。

1.2 空间扩散理论与核心—边缘模型1953年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首次系统地提出的空间扩散理论,被誉为20世纪人文地理学两项最重大的贡献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模型,该模型处理了一个特定区域的各种变量,并从空间联系的角度加以解释,对制定区域分配政策、区域发展规划等具有较高价值。

1.3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1.3.1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早期探讨192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伯吉斯将生态学过程应用于城市社会空间组织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同心圆模式。

1939年,霍伊特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加上了放射状运输线路的影响,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式。

1945年,美国学者哈里斯和乌尔曼在对大城市空间分异的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行业区位、地价房租、集聚利益和扩散效益是主要制约因素,大城市除了中央商务区外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理论探讨2理论探讨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谢守红还存在一些支配一定地域的其他中心的存在,于是得出了城市空间多核心模式。

以上三个经典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城市空间演变规律,为合理有效利用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1.3.2 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二战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城市空间结构乃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空间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英国的曼(Mann)提出了一个典型的英国中等城市模式。

1947年,迪肯森根据对欧洲诸城市的考察,总结出三地带理论,开创了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先河。

1951年,日本学者木内信藏也得出了与迪肯森大体相同的三地带模式。

1959年,E. M. Hoover和R. Vernon借鉴生态学中演替的观点提出了城市空间连续占据(sequentoccupancy)的概念,建立了一个特大城市地区的演替循环模式。

1963年,E. J. Taaffe和B. J. Garner则把城市地域从内向外分为中心商务区、中心边缘区、中间带、向心外缘带、放射近郊区5个地带。

T. G. McGee(1967)通过对东南亚港口城市的研究提出了殖民化城市结构模式。

Ernst和Larry Ford 通过对南美洲和中美洲城市发展的研究,总结出拉丁美洲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模式。

196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郊区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对大都市区的研究是这一时期城市地理学主要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

R. Erickson对美国14个特大城市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情况进行研究,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空间与结构的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外溢—专业化阶段、分散—多样化阶段与填充—多核化阶段。

1975年,Russwurm从城市地区和乡村腹地联系的角度提出了区域城市模式。

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了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化地区后,首先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的概念。

加拿大地理学家T. G. McGee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出现的新型城市空间区域进行研究,并用“Desakota”一词来表示这种出现于人口密集、位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区。

Doxiadis等进一步提出了世界连绵城市结构理论(Ecumnopolis),认为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大都市带最终都将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巨型的环绕全球的城市空间系统。

1996年,Papaioannou详细阐述了全球城镇网络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模式,即由大城市—大城市地区—大城市群—大城市带—城市化地区—洲际城市化地区—全球城市化地区等阶段组成。

1.4 国内城市地理学者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理学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迅速兴起,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类型、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和合理模式的讨论;二是通过对具体城市的实证分析,探讨其演变规律。

于洪俊、宁越敏(1983)首先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的经典理论模式,并对现代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进行探讨,如对上海市区均质区、结节点和结节区域以及商业空间结构的分析[1]。

许学强和朱剑如(1987)、崔功豪(1992)、周一星(1997)、顾朝林(1992,1995,2000)、阎小培(1994,1999)、张京祥(2000)等也对国外城市空间研究进行评述以及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总结[2-5]。

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对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主要有北京大学、中科院地理所对京津唐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对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研究,中山大学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研究。

宁越敏、严重敏(1995)对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式。

北京大学周一星等(1986,1992,1995)在借鉴西方城市不同尺度空间单元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试图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城市地域概念体系。

特别是1997年由我国众多城市地理学者联合完成的“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人口、经济集聚扩散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对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6]。

1990年代中后期,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

顾朝林和克斯特洛德(1997)、李九全和王兴中(1997)、王兴中(2000)、吴启焰(2001)等在这方面率先进行探讨。

此外,部分学者还对广州、北京等城市意象空间进行初步分析(李郇和许学强,1993;胡华颖,1993;顾朝林、宋国臣,2001)。

2 城市规划学对城市空间组织的研究2.1 城市空间组织研究的兴起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也由分散走向集中,大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城市社会经3济结构日益复杂化,城市环境日趋恶化,政府当局与规划工作者日益关注城市空间的重组与优化。

马塔(A. S.Mata)的线型城市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戛涅的工业城市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就[7]。

此后,恩温的卫星城市模式和大伦敦方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及大赫尔辛基规划、赖特的广亩城市理论等延续了霍华德的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并运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实践之中。

1915年,盖迪斯发表了名著《进化中的城市》,首创城市规划“调查—分析—规划”的方法以及重视城市—区域综合研究的原则,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城市地区(cityregion)、集合城市(conurbation)、世界城市(world city)的概念。

与此同时,美国著名城市学者芒福德等人也积极推进城市—区域研究[8],提出了从城市之外更为广阔的地域来研究城市问题。

与城市分散发展的思想不同,法国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埃提出了城市集中发展的思想,希望通过对大城市本身的内部改造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他认为,所有的城市应当是“垂直的花园城市”,而不是霍华德所说的水平向的田园城市,可以通过建地铁和高架桥等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城市向空间垂直伸展,并与平面开敞布局相结合。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主要表现为用场所(place)的概念对城市中人的主体地位及其行为的重新认识,对生态环境、文化价值、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系统思想、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等。

主要的研究流派有林奇的城市意象、雅各布思的城市活力论、亚历山大的半网络城市、L. Mcharg的自然生态城市、C. Rowe的拼贴城市、A. Poporti的多元文化城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