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H

合集下载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呼吸作用

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呼吸作用
体进一步氧化产生ATP。 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合成ATP。 (2)TCA是植物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途径,是
物质代谢的枢纽。 TCA既是糖、脂类和氨基酸 等彻底分解的共同途径,其中间产物又是合成 糖、脂类和氨基酸的原料。
3.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CO2+H2O
中间代谢产物是合成糖类、脂类、蛋白 质和维生素及各种次生物质的原料
二、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生物体细胞线粒 体内的一系列传递氢、电子的氧化还原反 应。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 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贮存在高能磷酸化 合物ATP中。
简称TCA)
TCA循环中 虽然没有O2的 参加,但必须 在有氧条件下 经过呼吸链电 子传递,使 NAD+ 和FAD、 UQ在线粒体中 再生,该循环 才可继续,否 则TCA循环就会 受阻。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TCA是植物体获得能量的最主要形式。 使NAD+和FAD还原成NADH和FADH2。这些电子供
1. 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需呼吸作用提供 能量的生理过程有: 离子的主动吸收和运 输、细胞的分裂和伸 长、有机物的合成和 运输、种子萌发等。
不需呼吸作用直 接提供能量的生理过 程有:干种子的吸胀 吸水、离子的被动吸 收、蒸腾作用、光反 应等。
2. 中间产物是合成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
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如,
如:细胞色素系统、铁硫蛋白、铁氧还蛋白等。
呼吸传递体中除 UQ外,大多数组分是与 蛋白质结合,以复合体形式嵌入膜内存在的。
植物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位于线粒体 的内膜上,由五种蛋白复合体组成。

七年级(初一)生物 生物 第4章呼吸作用

七年级(初一)生物 生物 第4章呼吸作用
2、氧
过低:(1)无氧呼吸产生酒精;(2)能量不足,有机物过度消耗;(3)没有丙酮酸氧化过程,缺乏新物质合成的原料。
3、CO2 是呼吸作用的最终产物,当外界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时,脱羧反应减慢,呼吸作用受到抑制。
4、机械损伤 机械损伤会显著增加呼吸速率, 因此在运输、储藏多汁果实、蔬菜时,尽可能防止机械损伤。
二、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Significances)
(一)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部分能量
(二) 呼吸过程为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三、呼吸速率和呼吸商
1、呼吸速率 植物的呼吸速率可以用植物的单位鲜重、干重或原生质(以含氮量)表示,或者在一定时间内所放出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或所吸收的氧气的体积来表示。
2、呼吸商 呼吸商(RQ)是表示呼吸底物的性质和氧气供应状态的一种指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如1h)内,放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与吸收氧气的物质的量的比率叫作呼吸商。
当呼吸底物是糖类(如葡萄糖)而又完全氧化时,呼吸商是1。如果呼吸底物是一些富含氢的物质,如脂肪或蛋白质,则呼吸商小于1。如果呼吸底物只是一些比糖类含氧多的物质,如已局部氧化的有机酸,则呼吸商大于1。
区别: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1、以CO2和水为原料
1、以O2和有机物为原料
2、产生有机物和O2
2、产生CO2和水
3、叶绿素捕获光能
3、有机物的化学能暂存于ATP或散热
4、通过光合磷酸化产生ATP
4、通过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磷酸化形成ATP
5、H2O的H转移到NADP(形成NADPH)
5、有机物的H转移到NAD(形成NADH)
最适温度保持稳态的最高呼吸速率的温度,一般植物为25~35℃高于光合最适温度,处于此温度,净光合积累由于呼吸消耗而减少,对生长不利。

【课件】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3、4课时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课件】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三单元 第3、4课时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四、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及应用
细胞呼吸原理的简单应用
(1)利用淀粉、醋酸杆菌或谷氨酸棒状杆菌可以生产食醋或味精。利用酵母菌制作馒 头、面包。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2)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使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避免肌细胞产生大量乳酸。 (3)作物中耕松土、稻田适时排水有利于改善氧气供应来促进作物根系的呼吸作用, 有利于作物生长。 (4)储藏果实、蔬菜时,采取低温、低氧等措施减弱果蔬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 消耗。 (5)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创可贴”等敷料。为伤口创造有氧的环境, 避免厌氧菌的繁殖,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6)皮肤破损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需清理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等。防止破伤 风芽孢杆菌可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大量繁殖。
C.罗哌卡因能促进线粒体对氧气的利用
D.罗哌卡因可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功能从而抑制H+的运输
对位练习
步步高P63 T5.与传统的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相比,玉米具有很强的 耐旱性、耐寒性、耐贫瘠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玉米的营养价值较 高,是优良的粮食作物。下图是玉米不同部位的部分细胞呼吸流程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现象5:当剧烈运动(如400m跑)后,你已不处于运动状态,为 什么还会持续急促呼吸一段时间?
二、无氧呼吸
1)概念:是指细胞在没有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 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的过程。 2)场所:细胞质基质
3)过程
思考:无氧呼吸过程中[H]的来源和去路是怎样的?
D 物的呼吸方式和用于呼吸的能源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淹时植物根细胞的RQ>1,该植物根细胞呼吸的产物可能有酒精 B.若测得酵母菌在葡萄糖培养液中的RQ=1,说明进行的是有氧呼吸 C.若测得某植物种子在萌发初期的RQ<1,该植物种子可能富含脂肪 D.人体在剧烈运动的时候,若呼吸底物只有葡萄糖,RQ会大于1

初中生物对呼吸的认识教案

初中生物对呼吸的认识教案

初中生物对呼吸的认识教案
一、目标
1. 理解人类的呼吸过程及其重要性。

2. 了解呼吸和新陈代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说明氧气在呼吸中的作用。

二、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与生命的密切关系。

三、讲解
1. 人类呼吸过程: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肺泡-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

2. 呼吸和新陈代谢:呼吸是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3. 氧气在呼吸中的作用:氧气是细胞呼吸的必需物质,用于产生能量。

四、实验
进行呼吸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带来的能量。

五、讨论
1. 为什么人类需要呼吸?
2. 哪些因素会影响呼吸效率?
六、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

七、作业
1. 总结人类呼吸过程的关键步骤。

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呼吸系统的其他功能。

八、拓展
可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比较植物和动物之间的呼吸差异。

九、评价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对呼吸的理解水平。

十、反馈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对实验变量的分析和控制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检测与分析。

(科学探究)2.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细胞呼吸有两种方式,能说出产物的不同,并能够指导生活实践。

(科学思维、社会责任)3.通过分析实验材料和对有氧呼吸的模型构建,概括出细胞呼吸的具体场所和物质与能量变化,建立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

(科学思维、生命观念)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教学过程[导入]展示馒头、面包的灵魂“酵母菌”图片,展示学习目标的要求师: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提出问题:酵母菌是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生:作出假设师:对于学生设计实验提出相应的思路1.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2如何检测酒精是否产生?3.如何检测有无CO2产生?怎样比较CO2产生多少?进行实验:要求:利用锥形瓶、玻璃弯管、橡胶管、瓶塞等材料,小组合作连接实验装置任务:奇数组连接有氧呼吸装置;偶数组连接无氧呼吸装置,思考并展示如何控制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特别提醒:注意进出导管的长度师:实验技能就是在不断练习中得以提升生:观察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交流①酵母菌在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可以进行细胞呼吸②有氧条件下产物:_________无氧条件下产物:_______________师、生:【归纳总结】根据是否需要氧气,生物细胞呼吸方式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类型师:思维提升1.有氧呼吸实验装置,石灰水变浑浊,一定是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作用?2.无氧呼吸实验装置能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CO2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吗?实验如何改进更为严谨?生:思考讨论、交流师:科技的进步总能推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离心技术的过渡,提出任务二,“探究有氧呼吸的发生场所和物质变化”实验探究一:葡萄糖是在线粒体中被分解的吗?将酵母菌制成匀浆,用离心机离心,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分别向三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葡萄糖结果:1、2、3号试管分别产生 CO2和H2O ;丙酮酸,[H] ;无反应结论:1.葡萄糖______(能、否)在线粒体中分解。

植物生理学第4-1章章呼吸作用

植物生理学第4-1章章呼吸作用
➢ 可以用呼吸抑制剂抑制,如碘乙酸
二、乙醇发酵和乳酸发酵
• 在无氧条件下,糖酵解形成的丙酮酸在细胞质中即进行乙醇发酵或乳酸发酵。
• 乙醇发酵:
丙酮酸
乙醛
乙醇
• 丙发乳酮酵酸酸中发消酵耗:了乳NA酸DH丙,酮没酸有脱A羧TP酶的生成CO,2能量利用乙N效A醇D率H脱低+氢H,+酶有机物损耗大。乙
醇积累会破坏细胞结构,乳酸积累会引起酸中毒。
3.酚氧化酶 (质体和微体中)
种类:单酚氧化酶(如酪氨酸酶)、 多酚氧化酶(PPO;如儿茶酚氧化酶)
功能:将酚氧化成棕褐色的醌,醌对 微生物有毒,防止植物感染。
此酶含铜,正常情况下,酚氧化酶与 底物是分开的。
生活中对多酚氧化酶的利用和抑制
将土豆丝泡在水中防止变褐。 制红茶时,揉捻茶叶,利用多酚氧化酶 的作用将茶叶中的儿茶酚和单宁氧化并 聚合为红褐色的物质。 制绿茶时,采的茶叶立即焙炒杀青,破 坏多酚氧化酶,保持绿色。 在烤烟时,烟叶达到变黄末期迅速脱水, 抑制PPO活性,保持烟叶鲜明的黄色。
在植物体中普遍存在,幼嫩组织中比较活跃。
NADH 外源NADH
ATP
ATP
ATP
FMN→FeS→UQ→Cytb→Cytc→Cyta→Cyta3→O2
FeS
FAD
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和ATP形成部位
-- ⒉ 交替氧化酶 抗氰呼吸链末端的氧化酶
在氰化物存在下,某些植物呼吸不受抑制---抗氰呼吸※。 通过离体线粒体研究发现,在一些植物组织中含有交替氧化酶,它可以绕过复合体 Ⅲ和Ⅳ把电子传递给氧形成水,所以它对氰化物不敏感,但被鱼藤酮和水杨酸氧肟 酸抑制。 交替途径P/O低。
无氧 →无氧呼吸→酒精或乳酸
葡萄糖→→丙酮酸 有氧 → TCA循环→CO2

动物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动物的呼吸与循环系统

动物的呼吸与循环系统呼吸和循环系统是动物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过程。

通过呼吸,动物可以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从而为身体提供所需的氧气。

循环系统负责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排出体外。

本文将详细探讨动物的呼吸与循环系统,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工作原理。

一、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由鼻腔、喉管、气管和肺组成。

动物通过鼻腔将空气引入体内,经由气管到达肺部,然后从肺泡中与血液发生气体交换。

氧气被吸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被排出体外。

不同的动物在呼吸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通过肺进行呼吸,鱼类则通过鳃进行呼吸,昆虫利用气孔进行呼吸。

但无论呼吸方式如何,动物都必须保证氧气进入体内,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动作,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

血管则将血液连接起来,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其他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

动物的循环系统可分为开放式和闭合式两种。

开放式循环系统存在于昆虫和软体动物中,血液由心脏泵送到体腔中,然后通过血窦回流。

闭合式循环系统则存在于脊椎动物中,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路线。

除了通过心脏和血管进行氧气输送外,循环系统还负责排除二氧化碳和废物。

二氧化碳从体组织中回到心脏,在肺部被排出体外。

废物则通过肾脏和肝脏等器官进行分解和排泄。

三、呼吸与循环的关系呼吸与循环系统密切相关,彼此互相合作,共同维持着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呼吸系统提供氧气,而循环系统将氧气输送至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此外,循环系统也将废物和二氧化碳带回到呼吸系统,以便排出体外。

通过呼吸和循环,动物能够实现供氧、排废、调节体温等功能。

在运动时,呼吸和循环系统会更加活跃,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

同时,它们也参与调节血压、酸碱平衡等重要生理过程,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总结:动物的呼吸与循环系统是生命活动的关键过程。

呼吸系统通过气体交换提供氧气,循环系统通过心脏和血管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并排除废物。

动物的呼吸

动物的呼吸

哺乳动物:出现复 杂的气管和肺,支 持复杂运动
鸟类和爬行动物: 出现气囊,提高呼 吸效率
呼吸系统演化的驱动因素
生存需求:呼 吸系统演化是 为了适应环境 变化,保证动 物的生存和繁
衍。
能量需求:随 着动物体型的 增大,需要更 高效的呼吸系 统来满足能量
需求。
氧气利用:呼吸 系统的演化与氧 气的利用密切相 关,随着氧气含 量的变化,呼吸 系统也在不断演
重视和关注
人类活动对动物呼吸的影响
空气污染:人类活 动产生的污染物对 动物呼吸系统造成 危害
栖息地破坏:城市 化、工业化等导致 动物栖息地减少, 影响动物呼吸
气候变化:全球气 候变暖导致动物呼 吸系统面临挑战
过度捕杀与贸易:人 类过度捕杀某些动物 或对其贸易导致动物 种群数量减少,影响 其呼吸健康
Part Two 不同类型动物的呼吸方

鱼类呼吸方式
鱼类通过鳃呼吸
鱼类呼吸时,水流从口流 入及流出鳃部
鱼类通过鳃过滤水中的氧 气来呼吸
鱼类呼吸频率与水流速度 相关
两栖动物呼吸方式
两栖动物通过皮肤和肺呼吸 两栖动物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适应了水陆两栖的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的呼吸方式与其他动物有所不同
哺乳动物呼吸方式
哺乳动物通常通过肺进行呼吸
哺乳动物呼吸时会吸入氧气并 呼出二氧化碳
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 喉、气管和肺等器官
哺乳动物通过不同的呼吸方式 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Part Three
动物呼吸的调节与适应
呼吸频率的调节
呼吸频率与代谢率呈正相关,代谢率高的动物呼吸频率也较高。 动物可以通过调整呼吸频率来应对环境变化,如缺氧、高二氧化碳等。 某些动物在潜水、飞翔时,会降低呼吸频率以减少氧气消耗。 呼吸频率的调节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密切相关。

初中一年级生物动物的呼吸和循环

初中一年级生物动物的呼吸和循环

初中一年级生物动物的呼吸和循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动植物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本文将重点讨论初中一年级生物动物的呼吸和循环。

一、呼吸系统动物也需要呼吸,通过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体内,排出二氧化碳。

初中一年级的生物动物包括昆虫、鱼类和两栖动物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它们的呼吸系统。

1. 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呼吸系统由气管构成。

气管是一种管道系统,分布在昆虫的全身。

气管的末端通过气管管突或气孔与外界相连。

气管内充满气体,当昆虫需要呼吸时,气管可以将空气直接送到细胞内,实现气体交换。

2. 鱼类的呼吸系统鱼类通过鳃进行呼吸。

鱼的鳃位于头部两侧的鳃腔内,鳃腔内有许多鳃弓,每个鳃弓上有很多细小的鳃丝。

当鱼吸入水后,水经过鳃丝时,氧气就会从水中进入鱼体内,同时鱼体内的二氧化碳也通过鳃丝排出。

3. 两栖动物的呼吸系统两栖动物如青蛙有两种呼吸方式,一种是通过皮肤呼吸,另一种是肺呼吸。

当青蛙在水中时,主要通过皮肤呼吸,皮肤上的细小血管可以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而当青蛙在陆地上时,会使用肺呼吸,通过肺部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二、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主要起到输送和循环血液的作用,同时也帮助调节体温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下面将介绍初中一年级生物动物的循环系统。

1. 昆虫的循环系统昆虫的循环系统是开管式循环系统。

即血液没有被封闭在管道内,而是直接流动在体腔内。

昆虫的血液中不含有红细胞,而是由血淋巴组成。

血液通过心脏的收缩和扩张来推动,血液在体腔内流动,实现气体和营养物质的输送。

2. 鱼类的循环系统鱼类的循环系统是单循环系统。

鱼的心脏分为两个腔室,一个是心房,另一个是心室。

血液从鱼体各处回流至心脏,首先进入心房,再被心房推入心室,最后通过主动脉供应给鱼体各个器官。

鱼类的循环系统较为简单,将血液从心脏中经过鳃后再回到心脏。

3. 两栖动物的循环系统两栖动物的循环系统是混合式循环系统。

即血液在一次循环中既从心脏进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又流向其他器官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高考生物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

高考生物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

高考生物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高考生物知识点:生物的呼吸作用名词:1、呼吸作用(不是呼吸):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

语句:1、有氧呼吸:①场所:先在细胞质的基质,后在线粒体。

②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的基质);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6CO2+20[H]+少量能量(线粒体);第三阶段、24[H]+O2→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

2、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①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②过程: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相同;第二阶段、2C3H4O3(丙酮酸)→C2H5OH(酒精)+CO2(或C3H6O3乳酸)②高等植物被淹产生酒精(如水稻),(苹果、梨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产生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①场所: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不需O2,;第三阶段:需O2,第一、二、三阶段需不同酶;无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彻底,无氧呼吸--不彻底。

④能量释放:有氧呼吸(释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共释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储存在ATP中;无氧呼吸(释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储存在ATP中。

2025高考生物总复习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2025高考生物总复习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

第11讲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课标内容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考点一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1.有氧呼吸(1)概念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提醒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细胞含有全套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这些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上,因此这些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

[微思考] 有氧呼吸中的葡萄糖、水、氧气分别在哪些阶段被利用?产物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在哪些阶段形成?提示有氧呼吸反应物中的葡萄糖、水、氧气分别在第一、二、三阶段被利用;产物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别在第二、三阶段形成。

(3)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标出各种元素的来源和去路。

(4)能量转换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2.无氧呼吸(1)概念在没有氧气参与的情况下,葡萄糖等有机物经过不完全分解,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

(2)过程图解①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生成少量ATP。

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

②人体内产生的CO2只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因为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CO2。

③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1)供氧不足时,酵母菌在细胞质基质中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醇。

(2022·江苏卷,8B)(√)(2)酵母菌有(需)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无(厌)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023·浙江6月选考,11B)(×)提示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

(3)油料作物种子播种时宜浅播,原因是萌发时呼吸作用需要大量氧气。

(2021·湖南卷,12C)(√)(4)根瘤中合成ATP的能量主要源于糖类(葡萄糖)的分解。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四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二节 呼吸代谢途径的多样性
1965年,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教 授提出了高等植物呼吸代谢多条路线的论点。
一、植物呼吸代谢途径多样性的内容
(一)呼吸化学途径的多样性
(二)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多样性 (三)末端氧化酶系统的多样性
(一)呼吸化学途径的多样性
目前已发现,在高等植物体内存在多条呼吸代谢途径:EMP、无 氧呼吸、TCA、PPP、乙醛酸循环和乙醇酸途径等。
PPP在G降解中所占的比例与生理过程有关:
① 感病、受旱、受伤的植物组织中,PPP加强; ② 植物组织衰老时,PPP所占比例上升; ③ 水稻、油菜等种子形成过程中,PPP所占比例 上升
5.乙醛酸循环
(1)定义 指脂肪酸经β-氧化形成的乙酰辅酶A在乙醛酸体中生
成乙醛酸的过程。它是脂肪降解及转化的途径,可把脂肪
(三)增强植物的抗病免疫能力
三、呼吸作用的度量
(一)呼吸速率(呼吸率或呼吸强度)
指单位时间单位植物组织(干重、鲜重)或 单位细胞或毫克氮所放出CO2量或吸收O2的量或 放出的能量数或者是干物质的损失量。常用的单
位是μmol ·g
-1
·h
-1、μl
·g
-1
·h
-1等。
(二)呼吸商(呼吸系数,Respiratory quotient, R.Q)
(二)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多样性
1.电子传递体系——电子传递链 呼吸作用的电子传递,实际上是NADH和FDAH2的氧 化脱氢的过程,但是其中的氢不能直接被氧所氧化, 而是要经过电子传递链的传递,最后才能与氧结合生 成H2O。 电子传递链——指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氢, 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传递体,最终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 道,因与细胞摄取O2的呼吸过程有关,所以又称呼吸链。 呼吸传递体分为两类: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前 者包括一些脱氢酶的辅助因子,主要有NAD+、FMN、UQ等, 它既传递电子,又传递氢;后者包括细胞色素系统和某 些黄素蛋白、铁硫蛋白,它只传递电子。

新教材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三章第四节第1课时细胞呼吸的过程含答案

新教材高一生物浙科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三章第四节第1课时细胞呼吸的过程含答案

第四节 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课程目标第1课时 细胞呼吸的过程知识点一 细胞呼吸1.概念:细胞内进行的将__糖类等有机物__分解成__无机物__或__小分子有机物__,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分类:根据细胞呼吸过程中是否有__氧__参与,把细胞呼吸分为__需氧呼吸__和__厌氧呼吸__。

3.__需氧呼吸__是细胞呼吸的主要方式。

知识点二 需氧呼吸1.条件:有__氧__参与。

2.场所:__细胞溶胶__和线粒体,主要是__线粒体__。

3.反应式:__C 6H 12O 6+6H 2O +6O 2――→酶 6CO 2+12H 2O +能量__。

4.需氧呼吸的过程5.实质:葡萄糖中的碳氧化为二氧化碳,其中的氢被氧化成水。

小思考:需氧呼吸真正需要氧气的是第几阶段?氧气中的氧原子最后的去向是哪里?【答案】第三阶段。

水中。

【提醒】需氧呼吸中各元素的来源及去路(1)CO2是在第二阶段由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的,CO2中的O来自葡萄糖和水。

(2)O2在第三阶段与[H]结合生成水,所以需氧呼吸产生的H2O中的O全部来自O2。

(3)水在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电子传递链反应会产生水。

知识点三厌氧呼吸1.条件:__无氧或缺氧__。

2.场所:__细胞溶胶__。

3.过程:乳酸发酵和乙醇发酵【提醒】(1)不同生物厌氧呼吸的产物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催化反应的酶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控制酶合成的基因不同。

(2)厌氧呼吸只释放少量能量,其余能量储存在分解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乙醇或乳酸中。

(3)水稻等植物长期水淹后烂根的原因是厌氧呼吸产生的乙醇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4)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产物最大的区别是厌氧呼吸没有水生成,并且厌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ATP。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细胞呼吸过程中有CO2产生,则一定进行需氧呼吸。

(×)(2)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

(×)(3)线粒体外膜和内膜上存在转运葡萄糖的载体蛋白。

2021版高中生物新教材浙科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3章 第4节 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 (含解析)

2021版高中生物新教材浙科版必修第一册教案:第3章 第4节 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 (含解析)

第四节细胞呼吸为细胞生活提供能量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从物质与能量视角,探索呼吸作用,阐明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贯穿着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2.通过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厘清对比实验的设置。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一、细胞呼吸1.呼吸的概念呼吸是指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入空气,利用其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

2.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在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气体交换过程与细胞呼吸的关系在气体交换过程中获得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供细胞在有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有机物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则通过气体交换排出体外。

二、细胞呼吸的本质是糖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1.活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探究问题①酵母菌在有氧或者无氧环境中进行呼吸的产物是什么?②酵母菌在有氧或者无氧环境中进行的呼吸具有什么特点?(2)设计活动方案设计活动方案时,特别要考虑下列两个问题:①保证酵母菌有氧或者无氧的生活条件。

②检测酵母菌在有氧或者无氧条件下呼吸的产物的方法。

(3)实施活动方案实验过程中,需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讨论以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4)实验结果分析 对实验现象以及获得的数据归纳、分析,得到实验结论,在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活动报告。

2.需氧呼吸(1)概念 需氧呼吸必须有氧参加,氧气把糖分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2)特点 需氧呼吸是在常温下发生的,所产生的能量逐步释放,其中有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 中,其余的转化成热能,没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

(3)过程第一阶段: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溶胶中,又称为糖酵解。

在糖酵解的过程中,1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2个三碳化合物——丙酮酸和少量的氢(用[H]表示),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

初中呼吸的四个环节教案

初中呼吸的四个环节教案

初中呼吸的四个环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呼吸的四个环节,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2. 让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公式,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呼吸作用的定义2. 呼吸的四个环节: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3. 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 + 氧气→ 水 + 二氧化碳 + 能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呼吸作用的四个环节,呼吸作用的公式。

2. 教学难点:呼吸作用的四个环节的理解和应用,呼吸作用公式的记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作用的过程。

2.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作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作用的过程。

4.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植物呼吸作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讲解呼吸作用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呼吸作用的概念。

3. 讲解呼吸的四个环节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讲解呼吸的四个环节,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4. 讲解呼吸作用的公式讲解呼吸作用的公式,让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计算方法。

5. 进行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亲身体验呼吸作用的过程,加深对呼吸作用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查漏补缺。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呼吸作用的四个环节示意图。

2. 运用呼吸作用的公式,计算某个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3. 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四个环节,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学植物生理学课件: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酒精发酵或乳酸发酵,实现 了NAD+的再生,这就使糖酵解得以继续进行
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子的大部分能量仍保存在丙酮酸、 乳酸或乙醇分子中。可见,发酵作用的能量利用效率是很 低的,有机物质耗损大,而且发酵产物酒精和乳酸的累积, 对细胞原生质有毒害作用
长期进行无氧呼吸的植物会受到容易伤害,甚至会死亡
糖酵解途径化学历程
1.己糖的活化是糖酵解的起始 阶段。己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 消耗两个ATP逐步转化成果糖-1, 6二磷酸(F-1,6-BP)
2.己糖裂解,即F-1,6-BP在 醛缩酶作用下形成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 异构酶(isomerase)作用下可 变为甘油醛-3-磷酸
3.丙糖氧化甘油醛-3-磷酸氧化 脱氢形成磷酸甘油酸,产生1个 ATP和1个NADH,同时释放能量
(一)有氧呼吸
有物程彻氧底呼氧吸化是分指解生活,形细成胞C利O2和用H分2O子,氧同(时O2释),放将能某量些的有过机 呼吸作用中被氧化的有机物称为呼吸底物或呼吸基
质(respiratory substrate),碳水化合物、有机酸、 蛋白质、脂肪都可以作为呼吸底物。一般来说,淀粉、 葡萄糖、果糖、蔗糖等碳水化合物是最常利用的呼 吸底物。以葡萄糖作为呼吸底物,则有氧呼吸的总 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C6H12O6+6O2→6CO2+6H2O ,△G°′=-2870kJ·mol-1 △G°′是指pH为7时标准自由能的变化
呼吸放热,可提高植 物体温,有利于种子 萌发、幼苗生长、开 花传粉、受精等
2.中间产物是合成植物体内重要有机物质的原料
呼吸作用在分解有机物质过 程中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其 中有一些中间产物化学性质 十分活跃,如丙酮酸、α-酮 戊二酸、苹果酸等,它们是 进一步合成植物体内新的有 机物的物质基础。当呼吸作 用发生改变时,中间产物的 数量和种类也随之而改变, 从而影响着其他物质代谢过 程。呼吸作用在植物体内的 碳、氮和脂肪等代谢活动中 起着枢纽作用。

植物生理学习题大全--第4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生理学习题大全--第4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一. 名词解释呼吸作用(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内的有机物质,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氧化降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指生活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把体内的有机物质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在无氧条件下,生活细胞把体内的有机物质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也称发酵(fermentation )。

糖酵解(glycolysis, EMP):在细胞质基质内发生的,由己糖经过一些列酶促反应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戊糖磷酸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在细胞质基质和质体内进行的葡萄糖直接氧化产生NADPH、磷酸戊糖和二氧化碳的酶促反应过程。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底物分子的磷酸直接转到ADP而形成ATP的过程。

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 TCAC):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一个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逐步分解脱氢、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又称为柠檬酸环或Kreds环,简称TCA循环。

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由巴斯德发现的氧气抑制发酵作用的现象。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有机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氧化作用,包括消耗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放出能量的过程。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呼吸代谢中间产物的电子和质子,沿着一系列有顺序的电子传递体传递到分子氧的总轨道。

抗氰呼吸(cyanide resistant respiration):指某些植物组织或器官在氰化物存在的情况下仍能进行的呼吸。

参与抗氰呼吸的末端氧化酶为交替氧化酶(抗氰氧化酶)。

末端氧化酶(terminal oxidase):处于生物氧化一系列反应的最末端,将底物脱下的氢或电子传递给分子氧,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氧化酶。

初中生物教案呼吸

初中生物教案呼吸

初中生物教案呼吸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的定义和重要性;2. 掌握呼吸的主要器官和原理;3. 能够描述动物和植物的呼吸方式。

教学重点:1. 呼吸的定义和意义;2. 呼吸器官和呼吸原理;3. 动物和植物的呼吸方式。

教学难点:1. 呼吸的机理理解;2. 动物和植物的呼吸方式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案、课件、实验器材;2. 呼吸器官模型、图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呼吸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呼吸对生物体的意义。

二、呼吸的定义和意义(10分钟)1. 讲解呼吸的定义和意义;2. 带领学生讨论呼吸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三、呼吸器官和呼吸原理(15分钟)1. 分析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2. 解释呼吸的原理和过程;3. 展示呼吸器官模型,让学生了解呼吸器官的位置和作用。

四、动物和植物的呼吸方式(15分钟)1. 对比分析动植物的呼吸方式;2. 引导学生探讨不同呼吸方式的原因和适应性。

五、实验展示(10分钟)进行一些简单的呼吸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加深对呼吸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呼吸的重要性和不同生物体的呼吸方式。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总结呼吸的概念和意义,对比动植物的呼吸方式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全面了解呼吸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动植物的呼吸方式,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动物呼吸方式

动物呼吸方式

动物呼吸方式动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呼吸,呼吸是获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不同的动物类别和物种,由于其身体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呼吸方式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动物呼吸方式,包括肺呼吸、鳃呼吸、气孔呼吸和体表呼吸。

一、肺呼吸肺呼吸是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等脊椎动物常见的呼吸方式。

这些动物体内都有一对或多对肺器官,通过肺的扩张和收缩来实现气体的交换。

在这种呼吸方式下,动物通过鼻腔或嘴巴吸入空气,空气经过气管进入肺部,氧气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然后通过肺排出体外。

二、鳃呼吸鱼类和一些水生昆虫等动物采用鳃呼吸。

鳃是位于动物体侧面或下颌位置的一对或多对负责气体交换的器官。

在水中,鱼类鳃片展开,吸入水,并将其中的氧气吸附到血液中,同样地,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释放出来,并随鳃呼出。

通过水的循环,这些动物完成了气体的交换。

三、气孔呼吸气孔呼吸是昆虫、蜘蛛和一些植物等无脊椎动物常见的呼吸方式。

这些动物身体表面布满了气孔,气孔与内部导管相连,可以实现氧气的进出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昆虫的气孔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通过开合来调控气体交换的速率。

这种呼吸方式可以使动物在干燥或水中不便的环境中进行呼吸。

四、体表呼吸一些较小的动物,如蠕虫、某些软体动物和微生物,通过体表直接进行气体交换,称为体表呼吸。

由于体表面积相对较小,这种呼吸方式多见于低线形态的动物。

体表呼吸利用动物皮肤或外壳上的微小气孔,将氧气吸收到体内,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这种呼吸方式适用于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动物。

结语动物的呼吸方式多种多样,适应了它们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

肺呼吸、鳃呼吸、气孔呼吸和体表呼吸是常见的呼吸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的呼吸方式,动物能够获取所需的氧气,维持生命的正常进行。

动物的呼吸作用

动物的呼吸作用

动物的呼吸作用呼吸是所有动物生存所必需的生理功能之一。

它是动物体内维持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过程。

不同种类的动物采用不同的呼吸方式,但它们都在维持生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来看一下最为简单的动物呼吸方式——皮肤呼吸。

一些较为简单的生物,如蠕虫和水母等,在没有呼吸器官的情况下,通过直接将氧气和二氧化碳透过身体表面的皮肤进行交换以满足呼吸需求。

当环境的氧气浓度较高时,这种呼吸方式可更好地满足它们的需要。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昆虫的呼吸方式。

昆虫通过一系列的气管系统来进行呼吸,其中气孔是昆虫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关键。

气体通过气管进入昆虫体内,然后经过气管分支传输到各个细胞,细胞内的氧气与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这种高效而且独特的呼吸系统使得昆虫能够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并且具备较高的活动能力。

哺乳动物的呼吸方式则更为复杂。

它们拥有肺部作为主要的呼吸器官,通过口鼻吸入空气,在肺泡内完成气体交换。

与此同时,哺乳动物的呼吸系统还与循环系统相互作用,将氧气与营养物质通过血液传输到细胞中,并帮助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

这种高度发达的呼吸系统为哺乳动物提供了持续的供氧,并支持其活动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同时,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呼吸特点。

相比于其他动物,人类拥有较高的肺容量和复杂的呼吸控制机制。

人的肺部可以灵活伸缩,随着呼吸的节奏进行不断变化,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求。

此外,人类还通过嗅觉器官感知气味,并通过声带和喉咙发出声音,使得呼吸和语言能够有机结合。

总结来说,动物的呼吸作用对于其生存和正常功能发挥至关重要。

不同的动物通过不同的呼吸机制来完成气体交换,以满足自身的呼吸需求。

然而,无论是通过直接的皮肤呼吸,还是通过气管系统和肺进行呼吸,动物的呼吸作用都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过程,为动物的生命提供了必要的氧气和清除了代谢产物,从而维持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活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教学目标〗: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比较,认识空气中氧对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意义;了解呼吸道和肺的组成和功能;理解呼吸运动的原理及人工呼吸的原理;了解动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呼吸作用。

〖教学重点〗: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原理和体内气体交换原理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肺泡模型、豆芽、澄清石灰水、蜡烛、湿度计、多媒体课件、人体呼吸系统模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不仅需要进食,而且需要进行呼吸,呼吸对人体到底有多重要,学生体验。

活动:请全体同学吸上一口气后,屏住呼吸,看谁最长可以多久不换气。

说明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如果人体几分钟不呼吸,人体会窒息甚至死亡,可见呼吸的重要性。

设问:人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学生随意发挥)
引了课题生物是怎样进行呼吸的。

新课教学
我们知道人体在呼吸时,吸入外界新鲜的空气,呼出体内的废气,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比较一组数据
吸入的空气呼出的空气
O221%16%
CO20.03%4%
N278%78%
稀有气体0.94%19%
水汽较少较多
学生讨论:通过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并解释
结论:人在呼吸时,会使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水汽增加。

你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呼出二氧化碳和水汽呢?
--用澄清石灰水和白色的硫酸铜粉末
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问:为什么氧气含量会减少,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分析:人在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地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体内营养物质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氧化所用的氧需要从外界获得,氧化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还必须排出体外。

(给出葡萄糖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头脑中有个印象)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将外界的空气吸入体内,并将体内的气体呼出,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因此,我们先来学习呼吸系统的组成。

步骤一:教师课件打出呼吸系统图,让学生结合课本的文字描述,讲讲呼吸系统的主要结构,自学呼吸系统的组成。

教师指导:1、学习中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联想外界气体进行身体的过程。

2、注意观察的顺序,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3、教师出示模型,让学生上台指出其主要结构位置和其主要功能,其他同学写好笔记
一、呼吸道: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1、鼻:鼻孔和鼻腔组成
(1)鼻毛能阻挡和粘住灰尘和细菌
(2)温暖、湿润空气减少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
(3)鼻粘膜上的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刺激
2、咽:是空气和食物共同通道。

3、喉:是气体通道和发音的器官
由软骨作支架,保持气体通畅
4、气管和支气管:由C形软骨环作支架,管壁里复盖有纤毛的粘膜,能分泌粘液粘住空气里的灰尘和细菌,纤毛和灰尘推向喉部,经咳嗽咳出体外,这就是痰。

二、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左右各一位于胸腔,左右支气管分别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分支,在分支的末端,形成许多肺泡。

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5、对于肺的结构观察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打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课件演示) 设疑: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适于气体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交换?
(1)肺泡壁上由一层薄的上皮细胞构成,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网和弹性纤维
(2)毛细管网和肺泡上皮紧贴在一起,结构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

(3)弹性纤维具有良好的弹性,吸气时,肺泡被被动扩张呼气时,肺泡缩小,排出气体。

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设问:肺是怎样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是如何进出的?
学生活动:体验呼吸运动
请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做深呼吸,感受胸部的运动情况
注意:自己在呼气和吸气时,胸廓的变化,推测胸腔体积的变化。

在体验呼吸运动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什么是呼吸运动?
学生对胸廓里肋骨和膈的位置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有必要进行复习
打出胸廓组成的图片:由背部的胸椎,12对肋骨及一块胸骨围成,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时吸气和呼气与胸廓的节律性变化有关系,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

进一步提问: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按隹自己身上的一根肋骨,吸气再呼气,感觉肋骨运动情况。

发现: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移动。

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移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引导,骨骼的运动要什么参与(肌肉)
指出:这是由于肋间肌以及其他和呼吸相关肌肉的作用,使围成胸廓的肋骨和胸骨位置发生移动,从而改变胸廓内容积。

因此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

找出里面的肌肉
教师简单介绍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膈肌的位置及作用效果。

播放胸廓变化的动画,让学生讲讲其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制作图2-39的模型,学生上台演示。

知识准备:当人在平静状态,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并且膈肌收缩,使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整个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大,肺容积增大,因此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减小,
并且膈肌舒张,使膈肌顶部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减小,这时整个胸廓缩小,肺随着回缩,肺容积减小,因此肺内气压上升,迫使肺泡内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

课件:对照动画,演示呼吸运动情况。

课本图表,对照,归纳。

小结: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肺的通气
依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对呼吸骤停的病人,在急救时进行人工呼吸。

问:人体中的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是怎样进行的?
气体(新鲜空气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交换什么物质?
实验:在教室里喷洒香水
问:为什么教室里的同学可以闻到香味?
香水在进行扩散
香水向怎样的方向扩散
带有香味的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小的地方扩散,
香味到什么时候不再扩散了?
举例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

外界空气与肺泡中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

你能不能猜猜人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
教师指出: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读图2-40人体的气体交换
分析:人体吸入的空气含较多的氧气,经鼻腔气管,到达肺泡,肺泡中的氧经扩散作用到达毛细管的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然后呼出体外,为什么在肺部,氧不向肺泡扩散,二氧化碳不向血液扩散?
这是因为在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根据气体的扩散原理,氧向肺泡扩散到血液中,二氧化碳由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

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氧进入血液后,就被运输到全身各部分。

思考:呼吸时,吸进的空气都能在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吗?
生不能,只有氧气和二氧化碳能进行气体交换,
设问:不仅不体要进行呼吸维持生命,动物也要不停地呼吸,那么,动物呼吸是呚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演示实验
利用碱石灰吸引二氧化碳来证明动物呼吸时,吸收二氧化碳。

实验证明动物和人一样,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设问:植物会呼吸吗?也和动物一样会呼出二氧化碳,吸进二氧化碳吗?
实验:1、豆芽密封在塑料袋中,放置一个晚上
2、观察塑料袋内壁的现象,将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测温度变化,升温,说明有热量放出
4、取塑料瓶,装豆芽,放置一个晚上,打开瓶盖,将点燃的蜡烛入入瓶内,观察火焰变化
(熄灭),说明没有氧气或缺少氧气。

实验结果分析:植物也会呼吸,植物呼吸时不停地从周围环境吸进氧气,把体内的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满足植物各种生理活动需要。

讨论:呼吸与呼吸作用有什么不同?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整个过程叫呼吸,平常所的呼吸一般指肺换气,也即肺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的过程。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的有机物在细胞内经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过程。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把贮藏在生物体的有机物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课后摘记:1、补充知识: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只有一层毛细血管,两边的物质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和淋巴之间只有一层毛细淋巴管,但组织液的物质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中的物质不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组织液;淋巴液只有通过各级淋巴管道,才能形成血浆。

2、学生比较难理解呼吸运动,特别是何时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何时放松。

可形象讲解,帮助记忆:“吸收”,即吸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