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散文阅读(押题专练)-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原卷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7高三语文原创押题预测考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2017高三语文原创押题预测考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2017高三语文原创押题预测考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

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

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

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

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

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如《皋陶谟》中称赞帝尧德行时说“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

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

如《盘庚》中希望部属“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反之,“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大诰》中则感慨“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

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

专题10 散文(仿真押题)-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专题10 散文(仿真押题)-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原卷版)

专题10 散文(仿真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致命的江南潘向黎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

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温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

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

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

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

而最浓艳销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忆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

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

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

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

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

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

《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弃官南归。

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

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

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新课标高考语文试题,明确命题方向,了解试题特点,让备考有的放矢。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届高考语文押题卷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又朝智能窗户迈进了一大步。

他们研发出一种新的工程材料,可以让窗户透光的同时不传送热量,或者让窗户传送热量的同时遮挡光线。

这种材料可以让居住者更加精确地控制通过窗户的能量和光照,因此能够大大降低建筑内部制冷或制热的成本。

2013年该校化学工程教授迪莉娅·米丽蓉的团队率先在世界范围内研发双频段电致变色材料,这种材料具有显著的光学特征,它可以选择性地控制可见光和产生热量的近红外光。

近日,该团队在电致变色材料上取得两项重大突破,一种是高选择性的制冷模式,一种是高选择性的制热模式。

米丽蓉的团队使用一种纳米复合材料实现了制冷模式,它可以遮挡90%的近红外光并允许80%的可见光通过,这可以在不影响建筑内部采光的前提下显著减少夏季制冷的能耗。

另一方面,该团队用概念验证的方法证明,可以使用含有二氧化钛纳米晶体的涂层实现材料的制热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可见光被遮挡,而近红外光则可以通过。

这种设计在晴朗的冬季会非常有用,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居住者可以让尽量多的近红外光透过窗户以传递热量,而减少阳光的刺眼程度。

两种模式均需要借助微弱的电压实现,但由于所使用的电压不同,所以这种材料可以选择性地遮挡可见光或者红外光,以实现制冷或制热。

为了优化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能,他们将这种纳米复合材料设计成多气孔的网状,这种结构为电子和离子的流动提供了通道,因此使制冷和制热模式的转换速度显著提升: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模式切换,而之前的材料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实现。

“这两项进展说明对光照进行复杂的动态控制是有可能的,我相信我们精心研制的纳米复合材料可以达到商业化智能窗户对性能和成本的要求。

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5 散文阅读(押题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

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专题15 散文阅读(押题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黄文山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

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

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

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

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

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

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

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

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

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

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

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

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

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

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

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2017年高考押题卷语文(一)含解析

2017年高考押题卷语文(一)含解析

语文(一)本试题卷共12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民”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并不陌生,而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一直被作为一个负面的社会问题从政治角度加以看待。

“游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中:“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成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这个“游民”是指离开其特定土地的居住地区,没有固定职业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种宽泛称谓,指代那些脱离土地的人。

把脱离土地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了整个皇权专制社会的主导舆论。

到明太祖朱元璋时还说:“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到了清代,统治者对“游民”的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开始把流民和游民区分开。

严寄湘的《救荒六十策》中说:“平日居民有不农不商不工不庸者,令绅查早保甲册时,于姓名下添注‘游民’两字。

”从这里看出,清代统治者是把游民看作了社会上的不良和不法分子。

很明显,又把游民的概念狭窄化了。

这种理解一直延伸到了建国后,建国初期,“游民改造”的对象就是从事“乞讨、诈骗、偷窃、抢劫、聚赌”等活动的人们。

以上都是在政治范畴中对游民进行定义,所以多是从他们的道德品质或生活状况及职业状况确定的。

这样进行的概念划分总是或宽或窄,清代之前把流民和游民统称,清代之后却又将游民等同于流氓了。

直到近代,杜亚泉在《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中,第一次从学术角度赋予游民以正面意义。

许多学者开始在学术范畴中对流民、游民和流氓的概念进行区分,从而使游民的概念得以规范化。

王家范在《中国古代的流民问题》一书中提出了“流民”的概念,即“脱离了社会整合,丧失其原有的职业社会角色,游离于法定的户籍管理之外的人口。

”在中国主要是自然灾害和战乱原因会造成大量农民离开自己的土地,迁移到富庶的地区。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押题卷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押题卷及答案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押题卷及答案语文是高考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查漏补缺,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押题卷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2017届高三语文高考押题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立足于儒家的新人文主义,仍然需要证明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何在。

因为在人类思想史和文明史上,至少存在过两种人文主义:一是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二是20世纪前期美国学者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基于儒家资源的新人文主义,与它们有何区别呢?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的人文主义,是一种针对中世纪__黑暗时代的人文主义,它强调的是摆脱以上帝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而发现人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要求在生活世界和思维世界中,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运用人的理性能力,使人自由地发展其本性。

这种人文主义最终走向了人类中心主义。

它和现代性有一种深层次的联系,即世俗或凡俗的兴起。

这种兴起曾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这种人文主义忽略了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关注,有巨大的空白与缺陷;另外,它因为对个体的过度强调,形成了一种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念,进而扩展到民族、国家和文化观念,于是民族冲突、国家冲突和文化冲突成为一种必然;另外,当对人的理性的强调成为一种绝对的肯定后,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便压缩了人自身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领域,造成了对人自身的伤害。

因此,这种人文主义在造就现代社会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埋下了现代性弊病的根源。

为此,在20世纪初期,美国学者白璧德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

白璧德认为旧人文主义认为人可以无限发展是有问题的,所以他的新人文主义要以平衡和自律来改善人的境况。

同时,白璧德也重视东方的智慧,这一倾向,直接影响了他的数位中国学生,如吴宓、梅光迪等,这在20世纪中国思想界中造就了《学衡》一派。

具体来讲,白璧德指出了西方思想犯了过度夸大理性作用和过分强调实用主义的错误,由此,人很难在情感与理性、统一与杂多之间获得平衡,而失去了这种平衡,就使得人类沦入了过度的自然主义或科学主义。

2017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

2017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

2017高考语文真题散文专题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散文专题一、【新课标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讲起?等到你要讲话,啥话基本上那样渺茫地找别到个源头。

此时,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具额头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XXX的蓝布,又一具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歇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具是白木棒,一具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别清晰。

无疑地他们差不多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往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含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尽管他们坐的地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久是窗子以外,别是铁纱窗算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群、声音、生的味道,全在那儿的,你并别是别能看到,只只是是永久地在你窗子以外算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啥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啥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喧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别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喧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儿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啥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具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啥米送到了,一具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渐渐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歪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啥赵妈的老公来拿钞票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别差的,学科&网早来了你就听见两个人唧唧哝哝争执的声浪。

2017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

2017高三一轮复习散文阅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整合与语理 交流与语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联想与想象
实证与推理
批判与发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欣赏与评价 表现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关注与参与
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结构
语言建构 与运用
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点吗?谈谈你 者安排用意?
的理由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 瘾”这句话,既是理解 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 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 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3
2017高考语文考纲变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课件
高考命题方向:一点四面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
社会主 义核心 价值观
依法 治国
立德树 人
中华优 秀传统
文化
创新 能力
-20-
散文的结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就常见的几种结构形式列举 如下:
(1)静赏式: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特点: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 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如《云和梯田》(2015年天津卷)、《祖屋》 (2014年福建卷)。 (2)参游式: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 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如《甘森的西红柿》(2015年重 庆卷)、《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 (3)象征式: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特点: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 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说起梅花》(2015年北京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湿漉漉的孤独陈应松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

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象是一下子跌入染红,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2017年高考押题卷1语文

2017年高考押题卷1语文

2017年高考押题卷1语文寒窗苦读十余载,今朝会考展锋芒;思维冷静不慌乱,下笔如神才华展;心平气和信心足,过关斩将如流水;细心用心加耐心,高考定会获成功。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押题卷1语文,仅供大家参考!2017年高考押题卷1语文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

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

“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

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

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

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

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

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

“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

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

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2017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Ⅲ卷)(原卷版)

2017年高考语文原创押题预测卷 01(新课标Ⅲ卷)(原卷版)

2017年高考原创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Ⅲ卷】语文·原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

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

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一句话,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

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化。

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

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

《尔雅》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

“因此有了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

”“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

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专题15 散文阅读(名师预测)-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专题15 散文阅读(名师预测)-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解析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3分)母亲与莫扎特肖复兴①这似乎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题目,母亲目不识丁,根本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曾有过一位什么莫扎特。

记得那一年我刚把音响搬回家时,她蹑手蹑脚走过来,奇怪地望了望这庞然大物,问我这是什么物体?②是冥冥中的命运,把母亲和莫扎特连在一起,我知道这样说对谁也讲不清,我只有对自己一遍遍倾诉。

③两年前的夏天,我常去两个地方消遣:一是月坛邮票市场,一是灯市口唱片公司。

抱着邮票回家,邮票不会说话,任你摆弄,任你和那些古今中外的哲人或动物相会就是了,母亲只是悄悄..坐在床头看我摆弄,看腻了,便倒下睡着了,微微打着鼾。

唱片不是邮票,买回来不是看的是要听的,而且,常觉得音量太小难听出效果,便把音量放大,震得满屋摇摇晃晃;又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觉得乐曲融合着沉郁的夜色才有韵味,才能把心融化……母亲常无法休息。

我几次对老人说:“吵您睡觉吧?”她总是摆摆手:“不碍的,听你的!”我问她:“好听吗?”她点着头:“好听!”其实,我知道,一切都是为了我。

在母亲的眼里,孩子的事再小也总是大事。

她就是那么默默..地坐在床头,陪我听到很晚。

在那些个无月多云或星稠云淡的夜晚,母亲并不关心那个大黑匣子中的贝多芬、巴赫或曼托瓦尼,母亲只关心一个人,那便是我。

④八月一天的黄昏,我又来到了灯市口,偶然间看到了一盘莫扎特《安魂曲》的激光唱片。

我拿了起来,犹豫了一下,买还是不买?这是莫扎特一生最后一部未完成曲,拥有它是值得的。

但是,我还是把它放下了,我实在不喜欢莫扎特,我一直觉得他短短一生写的乐曲太多太滥太流畅,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更缺少贝多芬的深刻。

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在音乐面前喜欢与否,来不得半点虚伪。

⑤这天黄昏,我空手而归,母亲还好好的,正坐在厨房里帮我择新买的小白菜和嫩葱。

我问她:“今晚您想吃点儿什么?”⑥她像以往一样说:“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几十年以来,她都是这样辛勤操劳,却从不为自己提一点点要求。

专题15+散文阅读(押题专练)-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5+散文阅读(押题专练)-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Word版含解析.doc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长冬麦语宋殿儒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

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

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

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

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④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

那时候,农民们都能听你给无奈的冬天说声“拜拜……”。

⑤其实麦子是流浪过来的植物。

它从异域寻寻觅觅才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家园,麦子最喜爱中国这块土地了。

咱们中国人,喜爱它,它更喜爱咱中国人。

大半个中国的人喜爱麦子,都依靠麦子生活,早在数千年前就和麦子结下了骨肉相通的情缘。

⑥父亲曾经说过,麦子的阳光就是夏日的成熟色,那无边的金色麦浪就是麦子为人类世界跳的一支阳光舞,它明媚、靓丽,芳香醉人……⑦乡亲们都把麦子称为“硬性嫩娃”。

是说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

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散文阅读(押题专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散文阅读(押题专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散文阅读(押题专练)麦子看起来柔弱,而性子刚烈不屈,是乡亲们最离不开、最金贵的一个娃。

乡亲们对待麦子,也是扑心扑肝的疼爱。

他们愿意把最好的肥料上到麦田里,他们也舍得用汗水去浇灌麦子的一季旺盛。

父亲说,只要你舍得流汗,把它按时种到大田里,它就决不会辜负了你的期望。

给人结出白馍细面和幸福的日子……我们常常看见,父辈们的犁铧开处,就有麦浪滚滚,那就是麦子的品格——它其实也是农民们的汗水、泪水和希望凝固成的一个姿态。

⑧亲近麦子的人,不仅是品尝到麦香的时候才会想到它们,而是每时每刻会把麦子放入自己的脉动。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念叨自己的麦子:“不知道麦子长得好吗?”“今冬的雪多了,麦子又能丰收了哈……”“麦子也是咱不可忘怀的一个亲人……”他们在念想着麦子的一个个日子里,数点着自己对麦子情结的记忆。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2月23日8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第②段描写了麦子在寒冬的艰难处境,把世间万物比作干尸,写出了冬日的无情;同时作者又借菊花的死来反衬麦子的坚守,表达了对麦子的赞美和喜爱。

B.文章第④段表达了“冬天”自卑、不甘、沉沦的心理,也表达了麦子的自豪、愉悦、蔑视,这些是从“最后、失败、胜利、微笑”等字眼体味出来的。

C.文章采用了视听结合手法。

浓绿成一片是视觉感受,寒风呼呼是听觉感受,写出了麦子的生机和坚强。

D.作者行文采用第二人称叙述,给人以亲切、自然、直接、生动的感觉,叙述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韵味。

【答案】B【解析】文章第④段表达了“冬天”沮丧、不甘、无奈的心理,没有“自卑、沉沦”。

2.简述第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内容上:插入了中国人和麦子结下的情缘,突出表现人与麦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 散文阅读(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黄文山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

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

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

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

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

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

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

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

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

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

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

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

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

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

”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

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

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

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

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

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

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

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

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

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

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

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

雪的品格真让人崇敬。

雪不独个占着一方地盘,旧雪每每敞开胸怀,迎接天上降临的新伙伴。

于是新雪压着旧雪,后来者总是居上,最下面的雪早凝成了冰,上面的则是粉嫩的新雪,也许来到世上不过几天。

这雪白得洁净,白得让人心疼。

车停下了,人却迟迟下不了车,因为实在不忍心踩在这样洁白的雪地上,一踩,那洁白便有了伤痕,有了疼痛,但因此也就有了活生生的气息。

凤凰山在辽东诸山中以险峭闻名。

远远地看凤凰山,那锐如剑戟的山峰,在天际画出一道急剧起伏的影线,好像众多的山峰在负气争高。

而当你走到一座座山峰面前,才感到凤凰山的可贵和不易。

诸多山峰攒插在十分有限的土地上,那山峰能不陡吗?由于山势陡峭,表面的浅土被雨水冲刷殆尽,裸露出累累岩石。

是板块说也罢,火山说也罢,大凡山都是挤压的结果。

可以说,没有挤压便没有山峰,挤压越甚,山形越险峭。

那布满全山的悬崖峭壁,以及镶嵌在岩缝间的庙宇和悬挂于绝壁上的链梯,似乎都写着“坚忍”二字。

这便是凤凰山给每一个登临者最好的赠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关东三月的山上虽然还残留着大量的积雪,所有树的枝丫上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但处处都透露出生机和活力。

B.作者在文中没有过多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把浓烈的赞美之情蕴藏在看似不经意的景物描写中,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C.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把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D.文章描写景物十分细腻,在描写时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既突出了景物特点,又使得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

E.文章开篇点出了关东三月的特点,重点描写了关东三月的景物,结尾又与文章开头呼应,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宋琬《关山道中》所写的关东山脉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东三月的山和树是本文主要的描写对象,但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笔墨来写“雪”,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关于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赞美了一种坚忍从容的精神”,有人认为是“表现等待也是一种美丽”,你认为呢?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唐朝的韭菜李汉荣“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一千多年前,那个雨夜里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

诗为五言,句子精短,与韭菜精致的模样很般配。

我觉得,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

我读过的唐诗,涉及写蔬菜或韭菜的,几乎都是五言,很少有七言或更长的句式。

这很可能是因为,面对这娇小、精致的可爱植物,唤起了诗人们细腻、爱怜的情思,用五言这精致的样式,表现这精美的植物,是很相宜的。

这也似乎说明,在唐朝,韭菜,以及众多蔬菜,都是天然、本来的长相和品性。

蔬菜嘛,就该是朴素本分的样子,安静单纯的样子,露水盈盈的样子。

这样子,才叫蔬菜。

假若杜甫老哥来到现代,来到我们的蔬菜地里,他一定十分惊讶:这是蔬菜吗?这不是一片杂木林吗?芹菜已疯长成灌木;莴苣正演化成芭蕉;葱虽然暂时还没变成芦苇,但已有了芦苇的个头;土豆已膨胀成杜甫喝汤用过的大土瓷碗;韭菜呢,五言诗的韭菜哪去了呢?这又高又胖、模样粗糙、神情张狂的另类灌木,是韭菜吗?一千多年没见,出落成这样子了?杜甫老哥啊,你少见多怪了。

一切都在变,菜地如何不变?假如你走进我们的文化菜地看看,你又如何不被惊呆?别摇头嘛,老哥。

别的,你暂且别看,就看看那被你视为“文章千古事”的文章,就看看你一生钟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吧。

如今,一个写手随便就日产万言,短篇不过夜,中篇不过周,长篇不过月,一年制造十几部长篇,不难嘛,只需喝几杯咖啡,吸几口香烟,猛敲键盘,快速码字,滚滚泡沫就席卷世界的沙滩;写诗,稀松平常事,手起键响,键响诗成,一日千行,何难?回车键频频按,诗,就像那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滔滔滚滚源源不断,注入我们古老的奄奄一息的江河荒滩。

你语不惊人死不休,呕心沥血一生,才写了一千来首,字数不够一个中篇,还不及写手们一天的产量。

杜老啊。

你太低产了。

这下,我得赶快告诉杜甫原委,不然老先生会被吓傻的。

就这么一个诗圣,被我们吓傻了,我们对不起万古千秋。

是这样的,杜甫老哥:你在蔬菜地里看见的那颠大的、张狂的、疯长的、妖艳的、粗壮的灌木形状的蔬菜,都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催生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毒性很大,垃圾食物而已。

你在文化菜地(其实那是文化工业流水线)看见的那泡沫翻腾的泡沫文化,那废水汹涌的废诗,也是服用化肥、农药、增红素、增绿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等等市场激素大批量疯长出来的。

你问:好吃吗?有营养吗?我如实回答你:不好吃,营养很少,基本是废物。

垃圾食物而已。

杜甫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

和杜甫一样,唐朝的韭菜,包括那雨夜里的韭菜,没见过的世面太多了,没见过农药,没见过化肥,没见过增红素、增绿素、增白素、增高素、拉长素、膨胀素,只见过露水、月光、荷锄的农人,见过蜜蜂、蝴蝶、毛毛虫,见过低飞的燕子和菜地上空款款飞过的黄鹂、喜鹊、斑鸠、白鹭。

韭菜何其有幸,在那个温暖的春夜,韭菜,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唐朝的土地上,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蔬菜,生长着清清爽爽的诗。

你且看那韭菜——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一句中,“保鲜”一词形象生动,说明了杜甫的诗歌流传一千多年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韭菜娇小、精致,能唤起诗人细腻、爱怜的情感,而五言诗是精致的诗歌形式,用五言诗描写精美的韭菜,是非常合适的。

C.唐朝的韭菜是不幸的,因为它有太多的世面没有见过;唐朝的韭菜又是幸运的,因为它“用它质朴、醇正的清香,接待了诗人和他的诗”。

D.杜甫之所以“一脸茫然,摇着头,迷惑不解地走了”,是因为他理解不了现在的人们创作速度为什么这么快。

E.文章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同人称的运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又使文章显得亲切。

6.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说“韭菜是自然的五言诗,五言诗是文化的韭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指出下面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朴素安详地,一根一根地,在露水和清风里,认真地排列着自己,把自己排列成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请结合全文,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迟子建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

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个阶层的伟大人物。

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

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它们太富丽堂皇了。

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

宗教是朴素的,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

比如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教士。

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了。

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

我看过关于这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