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新时期的科技》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史料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和成就;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有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青蒿素类药物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这些成就的取得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振奋了民族精神。

在文化领域,同样获得巨大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第18课 科学技术整套教学课件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第18课 科学技术整套教学课件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

从袁隆平的身上你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锲而不舍、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等
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水稻
放眼看世界
1.美国提出“星球计划” 2.西欧提出“尤里卡计划”
3.日本提出“在今后十年科学技 术振兴政策”
1.时间: 1986年3月 2.提出者: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等
3.主要内容:发展高新技术 4.实施时间: 1987年 5.意义:
5.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 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 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我国在空间技术取得的成就:
zX.x.K
6.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 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7.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 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 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目的:为了打破超级大国核威胁和 核讹诈,加强国防建设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 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从邓小平的话中,可以看出两弹的发明有何重要意义?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 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 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 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 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八下历史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主要介绍了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教材通过详实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科学家在这些领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些主要成就。

但对于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一些专业的科技名词和术语,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认识这些成就对中国的国防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家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

2.难点: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掌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中国在相关科技领域的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在“两弹一星”、“七五”、“八六三”计划等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成就。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了解的成就,并共同探讨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 )教学设计:18 新时期的科技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 )教学设计:18 新时期的科技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 )教学设计:18 新时期的科技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第18课为新时期的科技。

本课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科技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展示了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成果。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细节和深入理解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科技产品的接触和使用较为熟悉,但对其背后的原理和创新过程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技发展的内涵,培养其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主要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认识科技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科技发展背后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学习的情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科技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难点:科技发展背后的原因分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科技实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2017)第18课。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我国科技发展的相关视频。

4.图片资料: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成果的图片。

5.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新时期的科技(1)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 新时期的科技(1)
学习内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2、能够讲述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并分析取得
成就的原因。 学习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
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载人深潜 载人深潜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 鹿鸣呦呦听起来很中国, • 蒿草轻轻看起来很中国, • 而当哟哟遇到青蒿, • 远方就不仅仅是中国。
讨论:
新时期取得辉煌的科技成就都有哪些原因?
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新时期我国还取得了 哪些成就?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2)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2)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型】新授课【教法】讨论法,讲解法,探究法【教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

因为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的“核讹诈”,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

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为此我们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

图片反映的就是“两弹一星”,当然,“两弹一星”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就是核弹、导弹和卫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图片展示:钱学森(左一)和邓稼先(左二)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8新时期的科技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8新时期的科技

《新时期的科技》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总结归纳。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医学精英屠呦呦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8新时期的科技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8新时期的科技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8 新时期的科技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八课《新时期的科技》是一篇以我国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为主题的文章。

文章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的繁荣,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展示了我国在新时期科技事业的辉煌成就。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的繁荣,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科技体制改革等较抽象的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深入理解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新时期的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掌握科技教育繁荣的原因,理解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新时期的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教育繁荣的原因,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

2.教学难点:科技体制改革的概念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自主获取知识。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了解我国新时期的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教育繁荣的原因,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科技体制改革的概念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科技体制改革案例,让学生理解科技体制改革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技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word教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下第18课《科学技术》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袁隆平培养杂交水稻“863”打算的制定与实施2、能力训练(1)通过认识、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极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能力。

(2)通过对一些杰出科学家成才经历的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爱好和争攀科学高峰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建国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让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差不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二、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养、“863”打算。

三、教学难点简明扼要的讲清一些科技成果的原理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形式:新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红河谷片段),让学生在中英战场上的实力对比中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1、同学们谁明白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然而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确实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世界上最早研制原子弹的国家是?——美国二战中美国把两颗原子弹投降日本,图片展现所造成危害。

3、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那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什么缘故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庞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逼,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逼,人民才能过上安静的生活。

)4、周总理为何会如此兴奋?(图片)研制过程的艰巨:苏联撤走外国人的断言中国经济的困难(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选择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夜以继日地工作的结果。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新时期的科技》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新时期的科技》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新时期的科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时期的科技》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

内容涵盖了我国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技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数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掌握我国科技事业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及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我国科技成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等,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展示和讨论。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3.学生活动安排:提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科技发展的图片,如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大成果,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发展速度?”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科技创新和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以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

华东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的科技》优质课教学设计_7

华东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新时期的科技》优质课教学设计_7
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及自学水平。
2、投影仪表现表格中空白处的答案。
3、问题:通过观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展一览表,概括其发展的特点。
教师补充讲解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和神舟十号的相关知识。
1学生核对答案
2观察表格并实行讨论。
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交流能够使学生产生思想的火花,同时,提升学生的概括水平。
讨论交流、回答
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水平。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整体把握
课后拓展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新时期我国还取得了哪些科技成就?
拓展本节课的内容。
我教学感悟
本节课能恰当的用到多种多媒体手段,尤其是视频这种手段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距离学生较远的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了直观的学习。整节课的师生互动也比较好,流程比较流畅,有效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是本节课的不足便是没有做到新时期的科技与中国以前科技的对比,所以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点落实有些欠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本节课所学到的科技已跻身于世界先实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实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知识的储备,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不过他们的历史事件的概括水平还很欠缺,更是对历史知识所要传递的家国情怀不能感同身受,这无论是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还是从应试的角度来讲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水平的提升,更要他们感受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学技术学案(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

第18课科学技术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知识。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史料,视频材料,图片,认识、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杰出科学家优秀品质和卓越成就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争攀科技高峰的崇高理想。

重点:“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863”计划难点: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导课(图片导入)一、自主学习1、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弹事业,研制核武器。

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标志着我国跨入了世界的行列。

年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

2、“两弹一星”指、、。

3、年9月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的方法合成牛胰岛素。

4、年10月,成功培育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卓越贡献。

5、年3月,四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党中提出跟踪世界水平,加快发展我国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当即组织专家,制定出中国高技术的发展计划纲要,这项计划又称。

6、年,中国开始网络建设,年正式与国际互联接通。

以此为技术依托的到2000年已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

二、感知历史:科学家的故事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合作讨论: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三、思考、探究、展示成果1、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的标志是什么?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事业还取得了哪些新成就?2、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什么意义?(合作讨论)3、我们的“东方魔稻”(杂交水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合作讨论)4、在“863计划”的推动下,近几年中国在高技术领域还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5、总结“ 863 ”计划顺利实施的意义?四、小结完成P116也表格五、课堂检测(绩优学案本讲)六、作业布置。

2018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第18课《新时期的科技》教学设计

2018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第18课《新时期的科技》教学设计

《新时期的科技》教材分析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医学精英屠呦呦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激情阶段: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 学案

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科学技术 学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学案 班级 姓名 年 月 日学习内容 科学技术 主备 课时五、分层练习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哪一年?( )A.1955年B.1964年C.1966年D.1999年 2、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赵忠尧 3、“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4、连线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70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65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64年5、看图回答问题 (1) 上图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的名字叫什么? 东方红一号(2) 我国何时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的?图中 的卫星是何时发射的?1965年 1970年 (3) 这一卫星的发射成功有何意义?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 6、就有关“863计划”回答问题(1) 这项计划为什么叫“863计划”?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因为这一计划是在1986年3月提出并决策的。

主要内容是: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 重点,后又将海洋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2) “863计划”是哪些人提出的?它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3) 在“863计划”的推动下,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航空航天、激光技术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

(4) 实施“863计划”有何意义? “863计划”的顺利实施,为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错金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增强增综合国力产生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 识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863”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习流程: 一 、复习上节内容 二、1、认真阅读课文第一目明确 ①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 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认真阅读课文第二目明确 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3、认真阅读课文第三目明确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 4、认真阅读课文第四目明确 863计划的①制定背景 ②实施概况 5、认真阅读课文第五目明确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三、知识结构 四、自学检查 1、 年10月,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

华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第18课 科学技术》word教案 (6)

华师大初中历史八下《第18课 科学技术》word教案 (6)

第17课摘取科学技术的明珠[识记与理解]1、知道我国在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农业科学和医疗技术方面在世界领先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2、了解“863”计划提出的背景、涉及的领域。

3、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1、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我国科技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让学生讨论网络技术给我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在世界领先或处于先进水平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决心和信念。

[重点]1、我国核科学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农业科学和医疗方面的成就。

2、“863”计划[难点]1、科学技术成就中涉及的科技成果原理2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教具]教材、插图[教法]读书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导入新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今天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所取得的主要科技成果。

[讲授新课](板书)一、“两弹”的成功研制思考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最早使用原子弹?原子弹第一次在军事上使用是什么时候?讲述背景:西方大国多次威胁要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进行核讹诈。

读书,找出: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时间。

讨论:作为爱好和平的中国为什么要研制和掌握核武器?找出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制成果:讨论:怎样理解“我国能够制造核武器,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重要作用?”小结:以中国国情和当时的经济基础来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根本无法和西方国家相比。

然而,中国人民却接连创造出人间奇迹,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让所有炎黄子孙扬眉吐气。

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的科技》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医学精英屠呦呦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进事迹的介绍与讲解,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教学难点】
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激情阶段:
导入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我国的科技事业和祖国的命运一样经历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国防建设、农业生产等科学技术领域里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取得了满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了国际地位,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员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成为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一、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
介绍:我国卫星研制、发射及其进程的概况。

播放: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图片。

展示:一箭三星;神舟飞船
(1)1970年4月27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2)1984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送入太空。

这颗完全靠我们自己的力量研制和发射的通信卫星已连续5年忠实可靠地为全国人民传送每日电视节目和为广播通信事业服务。

(3)我国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1970—1988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25颗人造地球卫星,其中11颗按预定计划成功地返回地面,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苏、美、法之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这些表明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资料介绍——神舟飞船
1999.11.20:“神舟1号”发射成功
2001.1.10:“神舟2号”发射成功
2002.3.25:“神舟3号”发射成功
2002.12.30:“神舟4号”发射成功
2003.10.15:“神舟5号”发射成功、
2009.3.1: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

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领域之一。

2004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探月计划,并命名为“嫦娥工程”,拉开了深空探测活动的帷幕。

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月探测、航天器软着陆和采样返回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中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绕月运行,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全月球影像图。

嫦娥一号任务的圆满完成,是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取得成功之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经跨入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的行列。

体验阶段:
二、载人深潜
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

发展海洋深潜事业,对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中国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列为科研计划的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載人深潜器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

“蛟龙”号成功突着它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实现较长时间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徴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导行阶段:
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史料1如图。

史料2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问题: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

中国哪位科学家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答案:屠呦呦。

1.发现:1971年10月,屠呦呦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它成为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关键。

2.突破: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并被正式命名为青蒿素。

3.成就
(1)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拉斯克奖”。

(2)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问题1】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有人说:中国政府的这个声明是不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不利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先使用了核武器,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你的看法是什么呢?
探究:这个声明,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是防御、抵抗外来的侵略,这表现了泱泱大国的恢弘气度,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问题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探究:(1)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的远景规划,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国优秀科学家纷纷回国。

(3)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进一步结合,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材料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你知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于何时吗?
参考答案:1964年。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参考答案:自卫;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承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第一、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但是探究性学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初步认识。

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注重教师制作课件与学生自制课件相合。

现代化社会是信息社会,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制作课件可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制课件。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注重历史史实与现实社会生活相结合。

第四、注重开展课堂探究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

当然,不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或课后一定要执行这些方案,而是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途径。

让学生觉得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