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_非物质文化遗产_定义的思考_马奔腾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9 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是:“指被 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表式、知识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它强调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是“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 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 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二是“在本公约中,只 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 各群体、 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 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 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
所有这些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 地域生长在一起, 构成不可拆解的文化综合体。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 琴这种乐器本身, 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 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 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 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 文化的发展当中。
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故事 是以古琴为依托的,所以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弥新。
可以说,知音意识 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 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 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互相沟通。
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 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 (比如古琴 乐器本身) 独立存在。
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 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 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 其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代人不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情感意义的传统和习俗等非物质文化财富。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传统知识与实践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它是民族认同感与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智慧,对于人们认识自身文化根源、弘扬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保护工作,激发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关注,共同努力将其发展壮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1.2 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和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
许多传统手艺人年龄较大,年轻一代缺乏传承意愿和能力,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技艺无人传承。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困难,传统技艺缺乏市场需求,导致传承人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这进一步削弱了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文化市场的冲击。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蚕食传统文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商业化、碎片化等问题。
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原汁原味受到威胁,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失去了根基和内涵。
总的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保护和传承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需要政府、社会各界、传承人共同努力,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年级音乐万马奔腾欣赏
马头琴独奏 《万马奔腾
• 作者:齐· 宝力高——马头琴演奏
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 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 其演奏曲目有《草原连着北京》、《万 马奔腾》等。
《万马奔腾》
展现了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前面部分节奏缓慢 舒展,描绘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马儿在悠闲地吃 草;后面情绪热烈,节奏紧凑、粗犷、激昂,仿佛 难以数计的骏马疾驰而过,犹如旋风,又像黑色的 闪电。
(2)、这首马头琴演奏的乐曲速度上发生了 什么变化,前后描绘了怎样的情境?
请对比欣赏一下马头琴乐队和马头琴独奏的 《万马奔腾》有什么不同呢?
天边
歌曲背景:
《天边》这首歌曲是根据电影《天边》的同名创作歌 曲,是由乌兰托噶先生的作品,是一首优美的爱情 歌曲。在内蒙古,不止一次听到关于《天边》的故 事。一个年轻的姑娘,活泼漂亮,聪明热情,很多 小伙子们都在热烈的追求着她。有一个青年默默地 暗恋着这位姑娘,他爸内心的制热情感化作了一首 首诗,一直守望着。姑娘考上了大学,后来去了别 的城市,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小伙子后来成为了 画家、编导。若干年后,姑娘看到了滚烫真情的诗 篇,感动的泪流满面。其中的一首被乌兰托噶先生 谱曲,就是无限深情的《天边》。
马头琴介绍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拉弦乐器,两根琴 弦。共鸣箱呈梯形,琴身顶端刻有马头做装饰,故称 马头琴。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 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 “莫琳胡儿”
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作用:
蒙古族的民族乐器是马头琴,马头琴的旋律, 表现了蒙古民族的勤劳、勇敢,也再现了深 沉、粗犷、激昂,犹如万马奔腾。
拓展延伸
蒙古族演唱中有一种特殊的歌唱技巧“呼 麦”,是一种喉音演唱艺术,一人咽喉、口腔、 鼻腔甚至胸腔等部位同时发音 高如登苍穹之巅, 低如下瀚海之底,宽如大地之边 。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理论反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技艺、习俗和表演形式面临消亡的风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其保护理论进行反思和探讨,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形成的、不以物质形式存世的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习俗和仪式、社会实践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口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承下来,依赖于人们的记忆和传统的学习方式。
2. 群体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拥有和继承的,是社会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3. 自然环境依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节气习俗、农耕技艺等方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反思1.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冲击和改变。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需要考虑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2. 文化多样性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需要尊重和保护各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多样性。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应该因地制宜,兼顾多样性和共同性。
3. 社会参与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传承不应仅仅由少数专家和传承人来完成,广泛的社会群体应当参与其中,通过教育和培训来传承文化遗产。
4. 可持续发展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保护应该兼顾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和资源管理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1. 故宫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故宫博物院通过培训年轻修复师傅,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保护和修复了许多珍贵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传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珍惜和保护的宝贵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与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与传承的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传统。
这些传统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和实践技艺等,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它们以群体共享、传承和保护为基础,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与特定社会和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有助于人类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传承。
二、保护与传承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维系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促进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共同进步。
3. 增进社会认同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依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社会共识和共同价值观。
4. 丰富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1. 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
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
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
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
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
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
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
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然而目前面临着政策保护不力、市场化影响、传承人流失、教育与宣传不足以及国际交流局限性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机制,并加强非遗教育与宣传工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得以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支持、市场化、传承人、教育、宣传、国际交流、机制、力度、非遗保护、教育工作、宣传工作。
1. 引言1.1 介绍非遗文化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发展并传承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专门性等价值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实践。
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沉淀,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
非遗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传承着人类的智慧和技艺,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
非遗文化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非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文明的缩影和象征。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非遗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名片,是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非遗文化的传播可以增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非遗文化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人类的共同珍视和保护。
1.2 阐述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政策保护不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难题。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常常被忽视或者片面化,导致许多非遗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马奔腾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根据2007年至2011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6722处。
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问题日趋复杂的现实状况为文化遗产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新的契机。
党和政府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这一问题上已经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越来越明确的指导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
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
文化遗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至少体现于六个方面。
一、知识性、审美性价值文化遗产的知识性价值突出表现在它的史料意义方面。
由于文字记载的片面性和脆弱性,历史会逐渐湮没在时光的尘埃中。
而文化遗产的存在和不断被发现,则为找回失却的历史记忆提供了可能。
如郭店楚简的发现大大明晰了《老子》等先秦典籍的本来面目;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文物,则生动地说明和佐证了唐代的一些生活模式和规章制度;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系列考古发掘,为关系到民族历史基本面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直接证据。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增长而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物质上富有而精神层面苍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等,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现存问题:1. 非遗资源破坏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非遗项目所在的村落、乡镇逐渐消失,大量非遗资源遭到破坏,导致传统技艺无法得到传承和发展。
2. 传承人口老化: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已经年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的兴趣不高,缺乏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一大难题。
3.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4. 市场需求不足:一些传统非遗项目的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传承人无法通过非遗活动维持生计,从而放弃传承。
5. 缺乏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对非遗的法律保护尚不完善,非遗作品很容易被盗用、仿制,甚至在传承人生活困难时被迫改变传统。
二、对策思考:1. 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提出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专门政策,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体系,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扶持与保护力度。
2. 加强非遗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非遗传承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参与非遗传承活动,树立对非遗的鉴赏和传承意识,激发对非遗的兴趣。
3.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提高非遗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需求。
4. 引入市场机制: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发展,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表演,吸引更多的受众。
5.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非遗保护组织和合作项目,借鉴国外保护传承非遗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国际层面的非遗保护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功能浅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功能浅析作者:赵蔚峡来源:《群文天地》2016年第05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和衍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提出,有一个不断衍化的过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这一公约是适应当时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形式和日益迫切的需要而诞生,它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一公约明确指出它所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其中的“文化遗产”实际是指物质类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另一种重要形态——用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物质类文化遗产不能概括的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更为严峻的破坏与消亡的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上议事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初使用“非物质遗产”的概念受到美国的影响,是一个与“物质遗产”相对的术语。
日本曾在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第一次提出了“无形文化财”的概念,与“有形文化财”相对而称。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特别设置了一个叫作“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的管理部门。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25届巴黎大会上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议案》,这个议案用“民间传统文化”来指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民间创作”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方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及其他艺术。
”事实上,这一内容的界定,实际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非物质遗产”部门改为“无形遗产”(Intangible Heritage)部门。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会议通过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界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沿用了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定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早已悄无声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体现了人类的情感、信仰、美学和科技等方面的内涵,更能彰显一国一族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特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一直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继承下来的、以口头、表演、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为基础的文化遗产。
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习俗、风俗、庆典、节日、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武术、医药、节气等领域。
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寄托了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更是维系着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瑰宝。
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二、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受到农村老龄化、城市化、商业导向的文化消费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濒临失落。
此时,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亟需的任务。
一、政策保障政策保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2011年中央“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见”被颁布实施以及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法》实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政策的推进也得到了很大的进展,执法机构有力地约束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
二、国家级保护名录2010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00项遗产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不仅彰显了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也表达出了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承诺。
三、中央财政支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中央财政支持也非常重要。
自2006年开始,中央政府已经累计投入了数百亿元人民币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文化的瑰宝 非遗文创的魅力与价值
文化的瑰宝非遗文创的魅力与价值文化的瑰宝:非遗文创的魅力与价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瑰宝,它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传承。
而非遗文创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成为展示文化价值的窗口,为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创的魅力与价值,展示这些瑰宝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遗文创的定义和特点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各种实践与表现形式,是历史的缩影,记录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而非遗文创则是基于非遗传统技艺和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制造和营销过程,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目标。
非遗文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承性:非遗文创在创新中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传承和弘扬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2. 创新性:非遗文创注重创意和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3. 多样性:非遗文创的形式多样,包括工艺品、艺术品、服装、家居用品等,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选择。
二、非遗文创的魅力非遗文创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和消费者,它们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还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文化的陶冶。
1. 文化情感的触动:非遗文创通过复兴传统文化元素,唤起人们对于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2. 艺术的欣赏享受:非遗文创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与艺术品相媲美的观赏价值。
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是现代设计的创意产品,都能够给人们带来艺术上的享受。
3. 创意与设计的魅力:非遗文创的创意和设计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风格和时尚感,吸引着现代消费者的眼球。
三、非遗文创的价值非遗文创不仅具有美的魅力,更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文化动力。
1. 传承文化记忆:非遗文创通过创作、制作和营销等环节,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将文化记忆传递给后代,让非遗得以延续发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作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作文你知道吗?咱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有好多超酷的建筑呢!这些建筑可不像那些普普通通的房子,它们就像是从历史的长河里游过来的超级明星,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先说说故宫吧。
故宫那可是响当当的大明星建筑。
走进故宫,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超级大的历史舞台。
红墙黄瓦,那颜色搭配得简直绝了,就像老天爷特意给它调好的色彩盘。
故宫里的宫殿一座挨着一座,什么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光听名字就觉得特别大气。
太和殿可是皇帝老儿办公的地方,那规模,大得就像能把整个世界都装进去似的。
里面的柱子粗得我感觉要好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抱过来。
站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抬头望着那宏伟的宫殿,感觉自己就像个小蚂蚁,而这故宫就是巨人的城堡。
而且啊,故宫的每一块地砖、每一片瓦,说不定都能给你讲出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呢,也许是哪个小太监在这里摔了个跟头,也许是皇帝和大臣们在这儿商量着国家大事。
再瞧瞧福建的土楼。
土楼这玩意儿可就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巨大蘑菇,圆滚滚的,特别可爱。
土楼可不仅仅是长得好玩,它里面也是别有洞天。
一个土楼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住着好多好多户人家。
大家在里面生活,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土楼的墙可厚了,那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就像一个超级坚固的堡垒。
在以前啊,土匪来了,土楼里的人只要把大门一关,就可以在里面安心过日子,土匪想进来可没那么容易,估计只能在外面干瞪眼。
而且土楼的建筑风格还特别环保呢,用的都是当地的土和木材,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啊,既省钱又实用,还造出了这么独特的建筑。
还有那徽派建筑,就像一幅水墨画里走出来的。
白墙黑瓦,高高的马头墙,就像一群骏马在屋顶上奔腾。
徽派建筑的美是那种特别细腻的美,从大门上的木雕,到窗户上的砖雕,每一处都精雕细琢。
那些雕刻的图案可丰富了,有花鸟鱼虫,还有神话故事里的人物。
走进徽派建筑的古村落,就像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
窄窄的小巷子,青石板路,走着走着,就感觉自己穿越回了古代,变成了一个吟诗作画的文人雅士。
说明铜奔马的艺术价值
说明铜奔马的艺术价值1.引言1.1 概述铜奔马作为一种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
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铜奔马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眼球。
铜奔马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技巧上。
制作铜奔马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步骤,包括铸造、锻造、雕刻和打磨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细心雕琢和精密操作,才能打造出一个精美绝伦的铜奔马作品。
这些工艺的精湛程度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底蕴。
此外,铜奔马的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铜奔马的形象通常是奔马的姿态,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奔马奔跑时的姿态和动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动态感的表现让铜奔马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感,使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奔马飞驰的速度和力量。
这种独特的艺术技巧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造型能力,也展示了古代艺术家对奔马形象的深入研究和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
总之,铜奔马以其精湛的艺术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成为了艺术界的瑰宝,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呈现出了艺术家对奔马形象的深入理解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铜奔马不仅是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的出现极大丰富了艺术的形态和内涵。
无论是从工艺上还是从形象上,铜奔马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欣赏。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说明铜奔马的艺术价值。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并阐明文章的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从艺术价值的定义和铜奔马的历史背景两个方面来探讨铜奔马的艺术价值。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铜奔马作品中的艺术技巧和文化意义。
引言部分的概述将简要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说明本文将集中讨论铜奔马的艺术价值。
同时,还可以提及铜奔马作品的广泛重要性和受人喜爱程度,为后续介绍铜奔马的艺术价值做一个铺垫。
文化的瑰宝 非遗文创的独特魅力
文化的瑰宝非遗文创的独特魅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是人们传承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非遗文创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传承保护,更展示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创的发展与特点,并分析其在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推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非遗文创的定义和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表现形式,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工艺等多个方面。
非遗文创则是将非遗元素与现代文化创意相结合,融入到产品、设计、艺术等领域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或作品。
非遗文创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承性:非遗文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创作中,有助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传播。
2. 创新性:非遗文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根据现代社会需求进行创新和创造。
3. 多样性:非遗文创以多元的表现形式呈现,可以是产品、设计、艺术作品等多个领域。
二、非遗文创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变化,非遗文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目前,非遗文创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文化创意产品的兴起:非遗元素被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化创意产品,例如非遗主题的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2. 跨界合作的增多:非遗文创与不同领域的精英们进行跨界合作,例如非遗手艺人与设计师、艺术家合作,创造出更具艺术和设计感的非遗作品。
3. 线上线下结合的创新销售模式:通过网络平台和实体店铺相结合,使得非遗文创作品可以更广泛地被推广和销售。
4. 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非遗文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其中。
三、非遗文创的重要作用非遗文创在文化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推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年级下册5.3语文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5.3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日B. 月C. 明D. 早2. 下列词语中,哪个词语的词性是名词?A. 跑步B. 书包C. 美丽D. 学习3. 下列句子中,哪个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A. “今天天气真好,”妈妈说。
介绍中国非遗建筑的作文
介绍中国非遗建筑的作文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咱中国那些超级厉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
这些建筑可不仅仅是一堆砖头和木头搭起来的房子,那简直就是一部部凝固的史书,充满了故事和传奇。
先来说说故宫吧。
这故宫啊,那可是响当当的大明星建筑。
它位于咱北京城的中心,就像一位端坐在龙椅上的老祖宗,威严而庄重。
故宫的红墙黄瓦,老远望去就特别扎眼,那种颜色搭配,既显得富贵堂皇,又透着一种皇家特有的大气。
走进故宫,那一道道宫门就像时间的闸门,每跨过一道,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宫廷生活。
太和殿可是故宫里的“老大”,那巨大的柱子,宽敞的殿堂,感觉能装下千军万马。
皇帝老儿就在这儿接受群臣朝拜,那场面,光想想都觉得震撼。
而且故宫里的雕刻那叫一个精致,门窗上、栏杆上,到处都是精美的图案,花鸟鱼虫、神话故事,应有尽有,就像一个露天的艺术博物馆。
这故宫啊,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兴衰荣辱,每一块地砖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再说说福建的土楼。
土楼就像一个个巨大的“蘑菇”,散落在福建的青山绿水间。
这些土楼可有意思了,它们是家族聚居的地方。
想象一下,一个大家族的人都住在这么一个圆圆的大楼里,就像住在一个大家庭版的城堡里。
土楼的墙特别厚,厚得就像古代战士的铠甲,据说这样既能抵御外敌,又能保暖隔热。
土楼里面呢,是一圈圈的房子,中间还有个小院子,就像一个小天地。
大家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晾衣服,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且土楼的建筑设计特别科学,排水系统做得相当好,下再大的雨也不怕积水。
住在土楼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传统,土楼就是他们的根。
还有那徽派建筑,那可真是江南水乡的“颜值担当”。
白墙黑瓦马头墙,就像一幅水墨画里走出来的建筑。
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一层一层的,就像骏马奔腾时扬起的鬃毛,特别有动感。
那白墙啊,白得纯净,在阳光的照耀下,简直要晃瞎你的眼。
墙上偶尔会有几株爬山虎之类的植物,就像给白墙戴上了绿色的项链。
走进徽派建筑的庭院,你会看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
中国马非遗的
中国马非遗的中国马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国是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马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非遗,即马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马相关的传统技艺、表演、习俗等。
保护和传承中国马非遗的任务十分重要,它不仅关乎我们对自身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也是推动中国马文化的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马非遗的保护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相关技艺和传统知识的记录和研究。
马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对马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其中的传统技艺和知识,为后人保留和传承提供准确的依据。
同时,还需要对马文化的传承者进行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和技艺,将他们的传统技艺进行记录和整理,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其次,保护中国马非遗还需要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通过开展马文化的培训课程和教育活动,向广大民众普及和传播马文化的知识和技艺,激发大家对马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将马文化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马文化意识和认知。
此外,还可以组织马文化的比赛和展览,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增加对马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另外,加强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马文化非遗项目包括马术、马医、马戏等多个方面,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这些项目的保护和支持。
例如,可以通过资金的扶持,鼓励传承者进行相关技艺的传授和培训;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对马文化非遗项目进行监管和管理,确保其正常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马文化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和支持。
此外,与马相关的非遗项目还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开展马文化旅游活动,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可以建立马文化旅游线路,向游客展示马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马文化。
同时,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马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推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中国马非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
万马奔腾
聆听音乐,并思考: 作者是运用了音乐中的哪些 表现要素来描绘大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宏大景象的?
——速声:由远—到近—再远 模仿马铃声:由远—到近—再远 模仿风吹声:由远—到近—再远
1.这首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这首作品的作者是谁? 3.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欣赏课《万马奔腾》
乐器成列室:
这个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马头琴 是一种两弦的弦 乐器,琴身木制,长约 一米,有梯形的琴身和 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 声音圆润,低回宛转, 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 器。2006年,蒙古族马 头琴音乐入选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音乐家相册
齐·宝力高
马头琴演奏家,为蒙古族传统马头琴艺 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吸 取了西方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成功改制了 传统马头琴的琴体及其声源,统一了弓法 和指法,为把马头琴艺术推向世界的舞台 创造了更科学、更先进的条件。荣获中国 文联、文化部双重“非物质文明传承人” 的光荣称号。代表作品有《草原连着北京》 《 草 原 赞 歌 》《 万 马 奔 腾 》《 回 想 曲 》 《献给母亲的歌》《苏和的白马》《初升 的太阳》,以及马头琴合奏《寻找》、四 重奏《命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 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 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 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 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 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 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 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 的创造力。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联合国定义比中 国定义先产生 8 年,但却更加全面和深刻。如果在 最基本的定义问题上出现认识偏差,对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都将是非常不利的。
综合考量文化遗产,其最深层的部分应当是思 想精神类遗产,包括哲学、宗教等,这是全方位地支 配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道德趋向和行为模 式的部分;思想精神类文化遗产进一步外化为传统 习俗、礼仪、技艺、制度、艺术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 传统习俗、礼仪、技艺、制度、艺术等非物质类文化遗 产又进一步外化为物质类文化遗产,并为物质文化 遗产深深打上民族思想与精神的印记。故此,物质文 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就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它们背后都隐含着长期形成的生存智慧和生存哲 学。我们今天为保护的需要将文化遗产区分为物质 的、非物质的两类,但切不可将它们与导致其产生的 思想文化因素相割裂。联合国定义特意突出“各种实 践”、“知识体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 践”等内容,应当是看到了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层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在中国国家文 化战略中正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胡锦涛总书 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中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 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 作”,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 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题的决定》中也提到要“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 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 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 非常迫切的需要,而准确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定义又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稀缺性及其符号价值,也使 其成为文化创意的源头活水,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 供不竭的动力。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外延的 复杂性、丰富性认识不足,则很容易导致过分追求 每个个体项目的经济效用,而忽略其思想文化意 义。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 格,甚至影响到它们的生存。
虽然在定义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但《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毕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领域和文化建设领域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 里程碑的意义。在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 过程中,积极汲取别的国家或联合国的经验教训, 既可以丰富和完善自己,也可以少走弯路。
性的特征,是为了避免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浅 薄化和过分具象化。从中国定义所列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包括的 6 个方面看,正缺少了对深层哲学文化 的关注,而只是突出了浅层的具体表现形式。
将“知识体系”、“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 实践”等内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并上升 到法律的高度,才能使国民更好地认识非物质文化 遗产重视精神诉求的特性,认识到它们在塑造民族 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影响日常生活方式、移风易 俗、对抗外来文化侵略等方面的重要性,而不仅仅 把它们当成娱乐化、功利化的奇技淫巧,也才能为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提供可靠的制 度保障。从这个理论高度出发,则知保护好、利用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绝非仅靠文化部门之力可以完成, 那需要国家从战略高度出发进行长远地、系统地规 划,整合教育、宣传、司法、工商、文化等诸多部门的 力量,从各个层面综合推进。
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缺憾,缺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内容,因此容
易引起肤浅化的理解。这不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是对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是不利的。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缺憾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2)06-0063-02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等.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 [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 文化遗产法[N].中国文化报,2011-02-26.
(责任编辑:Βιβλιοθήκη 英玲)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很明显是继承 和借鉴了联合国定义,表面看二者似乎差不多,但 认真研究会发现它们其实存在着重大差异。
先看每个定义的前半部分。联合国定义突出的 是“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 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定义突 出的是“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中国定义强调了外在的 表现形式以及实物、场所,而联合国定义除此之外还 特别强调了“各种实践”“、知识体系”。
2. 按上述第一段的定义,“非物质文 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1]22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总则”部分第二条是 这么界定的: 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 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 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 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 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
再看每个定义的后半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 延的说明。中国定义在继承联合国定义的基础上又结 合我国历史文化的具体状况略有改动,如突出了“书 法”“、医药”等内容。但中国定义与联合国定义相比缺 少一条“: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而在最后 多了比较含混的一条“: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中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缺憾
收稿日期:2012-07-28 作者简介:马奔腾,男,山东临沂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化遗产保护。
64
武陵学刊
第 37 卷
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
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2]
当前我们要建设和谐文化、核心价值观,正需 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联合国《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 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 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1]229 没有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外延的准确定位,就无法恰当 地发挥其在精神领域的功能。
一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两种定义及其差异
当前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定义有两个,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2003 年 10 月 17 日在巴黎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中的定义(以下简称联合国定义),一个是 2011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法》中的定义(以下简称中国定义)。
2012 年 11 月 第 37 卷第 6 期
武陵学刊 Journal of Wuling
Nov.2012 Vol.37 No.6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思考
马奔腾
(中共中央党校 文史部,北京 100091)
摘 要: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比,我国于 2011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