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理论

合集下载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影响因素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产业布局理论的概念产业布局理论是一门研究产业空间分布规律的学问。

产业布局理论研究产业地域分布的影响因素、基本规律、演进过程和产业布局的原则、模式、政策等问题,为人们干预产业的地理空间分布、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产业布局理论伴随着经济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产生而发展,它融合了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

二、影响产业布局的传统因素(以电子金融产业为例)(一)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影响金融产业的运营成本。

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将销售与维护部门设在销售所在地,将研发中心设在名牌大学周围。

或者电子金融机构的总部都集中到一条街上,技术人员之间偶然的、非正式的交流,往往可以带来灵感,从而带来商务赢利模式的重要突破。

(二)社会因素1.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构成、人口数量、人口分布和密度、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

电子金融产业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

它需要吸收高校毕业的优秀IT 人才和金融专业人才参与,最好是硕士、博士。

我国培养了大量的IT初级人才,却缺少高端人才,即管理、技术都精通的人才。

据某国外网站观点,我国IT 人才的算法设计能力远远强于印度和美国。

但是,我国高智商的专业人才却只能给外国公司打工,实在是我国人力资本的损失。

我国要在人才管理方面鼓励高科技人员创业,容忍失败,只有真正的企业管理实践,才能避免“纸上谈兵”式地培养管理人才。

而培养优秀的民营企业是我国解决管理人才缺乏问题的基本途径。

2.社会历史因素主要包括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基础、管理体制、国家宏观调控法律政策、国内外政治条件、国防、文化等因素。

它们是超经济的,也是独立于自然地理环境之外的因素。

政府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产业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对产业布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就业需要,我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无形中给电子金融产业发展增加了活力。

但是,电子金融产业的实力还是要靠大企业。

第七章 产业布局理论

第七章 产业布局理论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内涵
一、产业布局的含义 产业布局是指人们以一定的地域(一个国家或地区)为 界限,对产业进行空间分布的规划;它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产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 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二、产业布局的必要性 1、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促进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2、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3、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纠正产业的不合理分布。 4、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实现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内容。 5、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有效保证国家的国防安全。
二、产业集聚形成机制 产业集聚是产业演化发展中的一种地缘现象, 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地区,不仅保持了巨大 的竞争优势,还推动了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和 进步。 1、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形成的最初诱因。 2、交易成本降低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市场决定因 素。 3、人力资源是产业集聚发展的内在需要。 4、制度环境是产业集聚形成的推动力量。 5、外部经济、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必然 要求。
5、非均衡布局规律 。产业空间发展总的来说表现出不平衡特征, 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级 阶段,区域产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但随 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经济的差距将会随整体经济的增 长而趋向下降。 四、产业布局模式 1、均质模式。在工业化前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产业 布局以分散为主,社会经济活动分散,表现为地区差异不明 显的均质模式。 2、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模式又称为极核模式。近代工业出现以 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了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总是选择一些条 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作为发展场所,这些发展场所就成为经济 活动的集聚地。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集聚地的发展速度也 是有快有慢,某些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增长迅速,经济规模明 显超过其它地方,并对临近地区的经济有着强大的辐射作用, 它便逐步成为区域的“增长极”,使得产业布局以分散为主 转变为以集中为主。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2011-1-1
7
二、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二)市场因子 1.市场位置。以最短路线、最少时间、最低成本进入 1.市场位置。 市场位置 市场,可增强市场竞争力。 2.市场规模。 2.市场规模。即商品或服务的容量。产业发展与市场 市场规模 规模密切相关,规模大则利销,反之则商品滞销。 3.市场结构。 3.市场结构。不同市场结构有不同竞争环境,需针对 市场结构 其特征采取不同经营策略,对布局有重要影响。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4.市场成熟度。发达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对产业 市场成熟度 布局有重要影响。 布局有重要影响。
2011-1-1
16
四、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研究背景 克里斯泰勒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书 中试图说明城镇为什么存在?决定城镇发展的因素等问题。 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有一匀质平原,资源、人口密度均匀,运 输费用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厂商定位原则仅考虑需求 界限、市场范围(市场的地理限制,超出该限制,消费者 宁愿光顾其它较近市场)。 依商品市场地理分布范围,形成若干大小不同“中心 地”。
2011-1-1
9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理论基础
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1、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仍是一个封建割据农业 研究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国,英、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法等国却已走上工业化道路。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 德国农场主通过与英法贸易,发现土地在工业化中的价值,大量购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商品化过渡。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为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杜能潜心经营农庄十载,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收集详细资料,1826年撰写《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 年撰写 《孤立国》)。 孤立国》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案例(第五版)课件第4章
22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科技因素
❖ 科学技术决定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
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产业结构,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 科学技术决定着交通运输方式,进而影响产业布局。
23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四)社会政治因素
❖ 人口因素 ❖ 历史基础 ❖ 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 ❖ 国内、国际政治环境
工业先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发 展及工业点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 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通信线路 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点轴贯通就形 成了点轴系统。
17
三、产业布局理论多样化发展
(三)网络开发理论
❖点轴系统比较完善的地区,进一步开发就可
以构造现代区域的空间结构并形成网络开发 理论。
7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 配置模式:以城市为中心, 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 业、林业、轮作式农业、 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 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结论——随着离市场距离
增加,土地利用由耕作地
向畜牧地、荒地过渡;集
约程度逐步降低;谷物比
重逐步减少,休闲地随之
增加。
图1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
❖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
的作用上。
21
一、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经济因素
❖ 区域分工对产业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 ❖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市场、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基础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集聚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五)地理位置因素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一)产业区位理论的形成——古典区位理论1.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基本思想:对离城市任何一点距离而言,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不同,对土地报价也不同,报价高者获得使用权,从而确定给农场主带来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业生产布局区间。

运输成本差异导致城市周边形成农业布局的圈层结构,即“杜能环”。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

其中区位因子包括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等。

该理论假定所分析的对象是一个孤立的国家或特定的地区,对工业区位只探讨其经济因素,运输费用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其理论核心是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力费用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运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别主要是运费造成的。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最优。

1.一般区位理论——俄林工业区位的移动既与已经形成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的历史格局有关,也是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重新配置和均衡关系变动的结果。

2. 中心地理论——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等级序列:在某一区域内,城镇作为“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

中心地的规模和级别与其服务半径呈正比,与其数量呈反比。

规模大、级别高的中心地还含有多个较其低级的中心地。

中心地模式:理论模式是指在—个平原地区,各处自然条件、资源都一样,人口均匀分布,人们在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上均无差别,购物以最近为原则,则这个平原上的中心地最初应是均匀地分布,每个中心地的理想服务是圆形服务面4.市场区位理论——廖什该理论认为,由于产品价格随距离增大而增大(产地价格加运费),造成需求量的递减,因而单个企业的市场区最初是以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摘要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经济现象的理论。

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

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

产业布局理论-形成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1、杜能的《孤立园》。

1926年,法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

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

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

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产业布局理论-发展1、成本学派理论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区位,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Weber),阿尔弗雷德·韦伯之后是胡佛。

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营费用、是距离的函数;站场费用、则不一定。

在此基础上他对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理论作了修改: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

产业经济学第十四章布局

产业经济学第十四章布局
土地政策
通过调整土地供应、地价等手段,影 响企业和项目的选址,进而调整产业 布局。
产业政策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 向和目标,引导企业和资源向优势产 业集聚。
效果评估
政府政策调控的效果需要定期评估,包括政 策实施前后的产业分布变化、经济增长、就 业变化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 度。
市场机制在产业布局中作用
• 产业布局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等。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 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通过引导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可以形成规模效 益和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可以保护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通过优化产业布 局和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可以提高就业机会和人民收入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 和谐发展。
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
和支柱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02
优化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创新园区等空间载体,引导相关产业在
空间上集聚发展,形成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空间结构。
03
完善配套设施
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
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产业布局方向,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 主选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强化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作用
政府政策调控应与市场机制相协调,避免政策对市场机制的过度干 预和扭曲。
加强监管和评估
政府应加强对产业布局政策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实施效果符合 预期目标,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

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第11章 产业空间布局

比重,Pj为区域第2要素(如人口)占全国或全区的比重。
作用
利用这一指标评价区域产业布局集中程度时,可分别计算区域 布局前后的地理联系率。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集中度降 低;反之,则说明集中度升高。
(3)区域集中度及其变化
含义
区域集中度也是反映经济现象在全国或地区集中程度的指标, 用全国或地区构成中比重居前3位或前5位的区域的比重之和来 表示 。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1)区位熵(产业地区集中度)
含义
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也可以用来分析产业的地区 集中程度和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产业地区集中度。
公式
LQij
eij eit
Enj Ent
LQ是i地区j产业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作用
C越大,说明均衡度越低;反之则反之。此指标只能用于两个 地区间的对比,不能从总体上反应区域内经济分布的均衡度。 当然,为了说明均衡度的变化,也必须计算区域布局前后的静 态不平衡差,如果C0<C1,说明均衡度降低;反之则反之。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

产业经济学之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ppt课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假设条件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不同的技术。技术的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 不同进而导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 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 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 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 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 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 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5年发表《发展极概念在经济活动一般理论中 的新地位》,其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 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法国经济学家布代维尔提出区域增长极概念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极化效应和扩
网络开发理论
要素: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二是 “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三是 “网络”,即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 产因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信网组成。
网络开发就是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之 间、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 的广度和宽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市一体 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 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 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 的调度组合。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共49张PPT)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共49张PPT)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 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 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 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 域分工的大格局。
(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五)价格与税收条件
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产 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
税收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作用。
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 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然资 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
研究市场网络合理结构安排的理论主要有克里斯塔勒的中 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区位经济学。
3.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一 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 布局问题。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弗农等。
除上述三个学派外,区位理论发展到20世纪中期还产 生了行为学派与社会学派。行为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的主观
法律对产业布局有相当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 业布局,主要受市场需求控制,比较注重效益,但往往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产业布局的波动性和趋同化。
(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 治环境,一个政局不稳、动荡不安的国家,其经济很难获 得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的产业布局。
❖ 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经济理 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的。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第11章产业空间布局

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2
产品生命 周期理论
它是技术差距论之一。该论主要研究了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 状态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解释部分工业品的 国际贸易格局,解释世界性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某些趋势。 构成了后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核心内容。P252
中心外围 理论
普雷维什理论的重要特点是从区际收支角度,而不仅仅是从 资源禀赋差异角度来考察产业区际分工、贸易与经济发展的 关系。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广泛采用非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 代战略。为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制定产业布局战略提 供了思路和理论基础。
3. 产业区位理论—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 业圈层论
杜能在《孤立国》中认为,在农业布局问题上,什么地方适 合种什么作物,并不完全由自然条件决定,农业经营方式也 不是任何地方越集约化越好。在确定农业活动最佳配置点时, 要把运输因素考虑进来。
韦伯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位论
认为工业布局主要受到运费、劳动费和聚集力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其中运费起决定作用;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 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 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聚集力是指企业规 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 部经济效益的增长。聚集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产 业或企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取决于聚集规模。
值),eit是i地区就业总数(或总产值),Enj是全国j产业就业
人数(或j部门产值),Ent是全国就业总数或总产值。
作用
如果LQ大于1且数值越大,说明该地区j产业专业化或集中化程 度越高;反之,若LQ小于1且数值越小,说明该地区j产业部门 的专业化程度或集中化程度越低。
(2)专门化率
含义 与区位熵一样,也是反映各产业专业化程度的指标。

产业布局理论知识讲稿

产业布局理论知识讲稿
调整方向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 产业体系。
目标设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升级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路径选择
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实现协同 发展;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方面的措施。
03
创新政策
政府通过制定创新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
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政策可以包括科技研发支持、知
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措施。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03
对产业布局影响
城市规划原则和方法论述
城市规划原则
城市规划应遵循科学性、前瞻性 、可持续性、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等原则,确保城市发展与经济、 社会和环境相协调。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 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企 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强创新 文化建设。
新兴产业特点、趋势及其重要性
01
02
03
新兴产业的特点
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 高附加值、高风险性。
产业布局理论知识讲稿
目 录
• 产业布局基本概念与理论 •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对产业布局影响 •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策略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新兴产业布局思考 • 总结:未来产业布局挑战与机遇并存
产业布局基本概念与
01

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理论

八、梯度推移理论
(三)局限性
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 间的发展差距。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 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 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 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中国的产业布局政策与实践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劳动费指向论 劳动费是使运费形成的区位格局发生变形 的因子,使工业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 当总运费(原料+燃料+成品)<节省的劳动 力费用时,可使工厂放弃最小运费位置, 移向劳动力廉价的地区。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3.集聚指向论 集聚因子指促进工业集聚到某一地点,从 而节约生产和销售成本而获得经济效益的 因子。 当集聚获得的利益大于企业因集聚而增加 的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之和时,集聚因子 即将企业从运输费用和劳动力费用最低点, 迁至集聚最佳区位。(工业区位发生第二 次偏移)。
五、点轴理论
(二)点轴理论意义 点轴开发理论是地域开发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尚未充 分开发的区域,其作用更为显著,在规划实践中有重 要的指导价值。 (1)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2)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3)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4)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
三、胡佛终点区位和转运点区位理论
核心是以生产成本最低为准则来确定产业的最优 区位。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线路运 营费用、站场费用,前者是距离的函数,后者则 不一定。 第一,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 市场出售, 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 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 增加站场费用。 第二,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法直达运输线, 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加工过程中只有部分质 量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原料),则港口或其他转运 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农业圈层是:(1)自由农作圈 (提供鲜菜、牛奶等);(2)林业 圈(提供薪炭);(3)轮作农业圈 (主要提供谷物,谷物与饲料作物轮 作);(4)谷草轮作圈(提供谷物 为主、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是 圈层中面积最大的一个);(5)三 圃式轮作圈(提供畜产品为主,1/3 土地种燕麦,1/3种稞麦,1/3土地休 闲);(6)畜牧圈(大量土地牧放 或种植牧草)。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三、产业布局的环境与生态学理论
如何在产业布局与优化过程中,充分满足和适应 环境承载力的基础性需求,促进产业布局生态化,实现 和谐发展,成为许多产业布局理论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环境承载力理论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 acity)可以理解为某一区域环境在某一特定时期维 持某种环境状态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对人类活动支持 能力的阈值。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二)产业布局区位理论的发展——近代区位理论 近代产业区位理论已经从对工业区位进行探讨
发展为对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进行探讨,将研究对 象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和城市,将研究 目标从追求生产成本、运输费用最低转向追求市场 最优。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1.贸易边界区位理论(费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一种,在各种市场区的集结点,随着总需求 的滚动增大,逐步成长为一个大城市,而且所有市 场网又都交织在大城市周围(见图11-3)。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图11-3 三层市场网络
第一节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第二种,大城市形成后,交通线将发挥重要作 用。距离交通线近的扇面条件有利,距离交通线远 的扇面不利,工商业配置大为减少,这就形成了近 郊经济密度的稠密区和稀疏区,从而构成一个广阔 的地域范围内经济景观(见图11-4)。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 局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二、全国性产业布局 三、地区性产业布局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
(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 (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 移的演变 (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二、自然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社会经济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一、地理位置因素
(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 (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 接影响
二、自然因素
(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 (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 响 (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 局
第九章
产业布局理论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第二节 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产业布局的实践
第一节 产业布局理论概述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 的形成期 1、杜能的《孤立国》及其对产业布局理论 的贡献。 2、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思考题
1、简述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 3、分析我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 的战略和策略。 4、分析我区产业布局的主要模式的应用。
三、人口因素
(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 较大影响。 2、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 重大影响。 (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核心内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核心内容 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把 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 企业安排在利润最大的区位。在市场激烈竞争中, 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 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这时在考虑生产成本与运 费的同时, 费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 合理结构的安排 研究市场划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研究市场划分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谢费尔) :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两地 任何两地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关系, 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 市场间市场分界点为两地均衡点。
(5)成本 市场学派理论 )成本—市场学派理论
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该学派是在成本学派与市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一学派不仅综合研究了成本和市场对产业布局的 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 影响,而且拓宽了区位理论的研究领域。古典区位 理论讨论的是微观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局, 理论讨论的是微观布局问题,即企业布局,市场学 派尽管重点研究了市场区问题,但没涉及区位, 派尽管重点研究了市场区问题,但没涉及区位,是 一般均衡问题。成本-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一般均衡问题。成本 市场学派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 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 ,而且探讨了区域产业布局与总体产业布局问题。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费农等。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萨德、俄林、费农等。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然因素对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产业布局的影响 (2)自然因素对不同产业布局的影响 ) (3)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4)自然因素对区域性生产分工的影响
2.社会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经济区位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

工业区位布局院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班级:10级历史本科1班专业: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方向)姓名:郭亚茹学号:0310100103一、工业布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国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产业布局理论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存空间的扩展,以及生产活动内容和空间拓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一)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是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代表人物有:杜能和韦伯1,杜能代表观点19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

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农业经营方式也不是任何地方越集中越好。

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距离城市的远近。

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为理论的研究这一深刻的启发。

杜能本人也因为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2,韦伯的代表观点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提出工业区位论的时代,是德国在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从而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地域间移动,尤其是产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的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

在上述背景以及目的之下,韦伯在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与消费三大基本环节中,挑选了工业生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探索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原理,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

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理论(一)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概念产业布局优化是区域产业优化的内容之一。

区域产业优化包括五个主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合作、重点产业优化、区域生态优化。

其中,产业布局优化是从空间生产力组织的角度研究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使生产力的空间组织更加合理,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源消耗,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产业布局包括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园区设计。

从本质上看,产业布局就是空间生产力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结合地理空间安排生产分工的生产力组织方式。

按照布局尺度的不同,空间生产力组织有三种基本的形式:区域产业布局、产业园区设计、企业生产组织。

其中,区域产业布局是区域视角下的生产力宏观组织形式,也称产业地图。

产业地图和产业园区是在社会分工层面上安排的区域生产力组织,企业生产是在个别分工层面上安排的区域生产力组织。

从规划学的角度看,政府是产业布局的规划者,应当以社会分工为规划对象,从而,产业布局的内容包括产业地图和产业园区。

产业布局优化就是从区域空间的角度优化生产力的组织。

按照产业布局的内容,产业布局优化需要从产业地图和产业园区两个不同层面对生产力的空间组织进行调整,形成有限空间内的更大生产力和发展潜力。

所以,这种优化具有空间性、层次性和局部性。

(二)产业布局的政策影响分析产业地租。

特定产业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利润,超过产业平均利润的部分构成特定地区的产业级差地租,简称产业地租。

在这种定义下,产业地租具有区域性和产业性。

区域性指产业地租与地区产业条件相关,产业性指产业地租不具一般性,只针对特定的产业。

按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级差地租包括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两类,前者指地区自然条件形成的产业环境的差异引致的级差地租,后者指持续投资造成地区产业环境的差异引致的级差地租[1]。

产业地租的政策要素。

国家采取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时,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形成产业利润的区域性差异,导致政策引致性产业地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