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人教版)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初中语⽂⼈教版⼋年级下册(2018年春季修订版)第18课的课⽂,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各拉丹冬,体会作者在描写壮美景观中所融⼊的情感。

【过程与⽅法】 朗读课⽂,抓住重点,学习⽂中写景的顺序和⽅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好河⼭,积极关注环保,为保护美好⽣态做出⾃⼰的努⼒。

  【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重点,有序地描写景物特征。

  【难点】 在写景的过程中,融⼊⾃⼰的情感。

  【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有关各拉丹冬的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长江如黄河⼀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地,⽤她的⽢醇(江⽔)哺育着中华⼉⼥。

这条美丽⽽神奇的江河是多么让⼈亲近啊!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原上,去领略那⾥奇异的风光吧。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乡境内。

各拉丹东南北长50千⽶,东西宽30千⽶,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以上的⼭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积790.4平⽅千⽶,有冰川130条。

雪线⾼度北坡5570⽶。

南北坡侧各有⼀条弧形冰川,南⽀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宽1.6千⽶,尾部有5千⽶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冰川长10.1千⽶,宽1.3千⽶,尾部有2千⽶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资源丰富,还蕴藏着⼤量的黄铜、黄铁、⽔晶等珍贵矿物。

在严寒的⽓候条件下,⾼⼭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唇⿅、野驴、雪豹、⾼峰雪鸡等20多种野⽣动物天然庇护所。

除此之外,还有野⽜、野驴、藏羚⽺等国家保护动物。

(完整版)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完整版)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整体感知
1、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东的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明确:冰塔林。其特点是神奇和壮美。
2、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冰塔林的神奇和壮美的词语或句子。
明确:“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
3、为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4、细读第11段,这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冰塔林之美?
明确:形态美:挺拔、敦实的、奇形怪状、蜿蜒而立。
色泽美: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觉美:这波纹就是年轮。
5、如何理解“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
明确:作者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既生动又形象,热情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冰塔林雕凿得如此之美。
明确: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丹东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这是作者对各拉丹东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比哈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理解。
重点词语的理解。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标点符号的运用.。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
结尾的作用。
2、在第5段中,作者写肩扛大冰凌行走冰谷中时用了“蠕动”一词,请说说明个词的妙处在哪里?
明确:“蠕动”一词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分中对各拉丹东恶劣环境的描写。
3、怎么理解“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一句?
明确:作者说“一部分的精神和生命寄存在这里”即把自己对各拉丹东的感情都寄存在这里,并且,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仙境”,两者结合,表达出了作者对各拉丹东由衷的热爱。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秀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描写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景象的文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呢?下面我来分享一份优秀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青藏高原地貌特点和长江流域地貌特点。

2. 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生词、词汇,深化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用诗意感受大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朗读和分析。

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气候环境(气温、风力等),人文景观等。

2. 生词学习:(1)雪域(2)藏区(3)悬崖(4)崇山峻岭(5)岔路口3.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句,体会诗人的感受并简单解译。

“莫为宝器千般出,皆因磨损不同多。

——文天祥《过零丁洋》”(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宝器”和“磨损”在自然界的具体体现,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在小本子中。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学通过图片和短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探究(1)课文阅读:选择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跟读后,分析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表、描绘,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2)生词学习:老师可结合PPT或黑板教学,注重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训练:课堂上,教师先示范,接着让学生自己品味文言诗,并记录下来。

之后,多组讨论,老师批注和点评,以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3. 巩固与评价教师倡导学生每天选择一个时段到户外,用笔和相机记录下自然中的美丽瞬间,提高他们记录、感受美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应该从自然的角度切入,体验自然美的情怀,加深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和记录时代的能力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深感自然的博大与奥妙,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学作品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神往与热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原的壮美景⾊,展现了⼤⾃然伟⼤的神奇,表达了作者观瞻如此壮景由衷涌出的豪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原⽂ 1987年3⽉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接近各拉丹冬,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

寒冷季节⾥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脚冰塔林中。

熟悉地形的向导布擦达讲,各拉丹冬有阴阳两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的确,阳光使这位⾝披⽩⾊披风的巨⼈变化多端:融雪处*露出⼤⼭黧⿊的⾻骼,有如⼑削⼀般,棱⾓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近些年来,骤然掀起⼀股长江考察热⼀拨⼜⼀拨中外勇⼠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步。

短短⼏年⾥,先后有⼗多位探险者壮烈献⾝于这项⼈类事业。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守三两个⽉。

远不是秋⾼⽓爽时节的明媚,这⼀个风云变化的季节⾥,⽓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现尊容。

在各拉丹冬以东⼏公⾥外有⽜粪可捡的草坝⼦上,我们搭起⽜⽑帐篷。

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背回⼤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

海拔接近六千⽶,⼒⼤如⽜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喘吁吁。

他说⾃⼰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所以不很适应。

我就更不在话下了。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频频⼩震酝酿着某⼀两次⼤地震:⼿背⽣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烧,不思饮⾷,……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这样的⾝体状况真是⼤煞风景。

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去⾛上⼀遭。

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个砾⽯堆上竖起三脚架。

我双⼿合⼗,⾯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了跪拜⼤礼,虔诚⼜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圣地并不欢迎⼥⼈,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番。

它还不喜欢⼈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对⼤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粗话诅咒那⼀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分情愿地露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展现了长江源头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此方面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2.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地理知识的解释,以及诗歌的鉴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3.诗歌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课件;2.地图:准备中国地图,标注长江源头的位置;3.资料:收集有关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地理、民俗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源头的壮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进行解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精品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了解格拉丹东的特点。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间: 2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

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 1992 年、 2001 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 1994 年获庄重文文学奖, 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XX 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

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

1987 年 3 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重要词语,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

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列出不懂之处,在此基础上校正读音,积累语言,理解结构:一、校正读音,积累语言裸露 lù黧 lí黑砾 lì石劲 jìng 旅腈 jīng 纶熠熠 yì演绎 yì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源头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长江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长江是什么样的河流,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长江吗?你觉得长江对中国人民有什么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长江的话题,例如:长江的流域、长江的经济价值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举例:作者对长江源头自然环境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环保意识,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难点三:从课文到实际的思维转换。学生需要将课文中的环保理念与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动相结合,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跳跃。
-举例:如何将课文中提到的长江源头保护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护环境相联系,需要教师设计相关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举例:课文中“这里的冰川是那样的雄伟壮观,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一句,学生需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冰川的壮美。
-重点二:词汇和句型掌握。学举例:“源头”、“各拉丹冬”、“雄伟壮观”等词汇,以及“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样的句型。
-重点三: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应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小组讨论、实物展示、情境模拟等,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日常饮用的水来自哪里?”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奥秘。
-举例:课文的描述顺序、空间转换、修辞手法等。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词汇的准确理解与应用。对于一些生僻词汇,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确切含义和用法。
-举例:“各拉丹冬”一词的地理背景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难点二: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和深层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叙事诗。

它讲述了民族英雄各拉丹冬率领民众开垦祖国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针对这一古诗名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师教学设计结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提高学生对语文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深度;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深入解读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意象和艺术手法;2.分析古诗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坚韧、拼搏的民族精神;3.了解古诗中所传递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所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分析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3.思考古诗对当代社会和人们的启示和思考。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对古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的引导和解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高度。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剖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3.现场体验式教学:学生分组到长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感受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总之,针对中国古代著名叙事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现场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鉴赏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古诗《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和现场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通过跳读课文及圈点勾画的方法,精准把握作者的游踪、文章的写作方法。

2.通过发布朋友圈的方式,深度感受各拉丹冬景物的壮美特点以及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思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吗?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二、学习活动任务一跳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游踪是什么?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师:请抓文中关键词,划出点明作者观察点的词句,将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

大屏幕出示:游踪走向格拉丹冬➡➡➡沿冰河走➡➡.师:作者的游踪,就是游记的骨骼,有了这些,一篇游记的框架就搭建起来了。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答案)游踪:在草坝子上安营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塔林写法:移步换景。

任务二假如你是马丽华,找出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发布一个游览各拉丹冬的朋友圈吧!(一)编写朋友圈。

师:假如你是马丽华,把你印象最深的句子找出来,发一个朋友圈,再以马丽华朋友的身份写一条评论。

1.大屏幕出示:示例一我们走向各拉丹冬,远观这座雪山。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评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雄壮高峻、变化多端的整体形象,表达了“我”对各拉丹冬美景的向往与赞美。

“黧黑的骨骼”描写裸露在外的山体,与雪的晶莹洁白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刀削一般”的“雕塑感”,写出了裸露在外的山体的峻拔。

示例二我在走向各拉丹冬时想到,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评论:为长江探险者的探索精神点赞!这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险恶,预示接下来可能会遇到严峻的考验,旅行者加油!2.请你朗读课文,想象现在就行走在各拉丹冬,你有什么深刻感受?都写在你的朋友圈吧!3.小组内交流展示朋友圈。

(二)分享朋友圈。

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最新整理)

2018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最新整理)

部编最新版八下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设计第二部分(4-14段)写我在冰塔林的经历和所见到的奇观。

第三部分(15段)感受到各拉丹东所孕育的生命。

次。

走近作者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选择性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资料链接各拉丹冬突耸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边境,由一大片南北长达50余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攒聚约50余条巨龙般的山岳冰川群所组成,位于东经9l°,北纬33.5°,海拔6 621米。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同时,各拉丹冬雪山冰川的伸缩变化,非常明显地揭示了当地乃至青藏高原和全球气候的变迁。

了解。

了解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知识积累1、生字积累黧黑(lí) 棱角(léng) 虔诚(qián)蠕动(rú) 豁然(huò) 懈怠(dài)演绎(yì) 明媚(mèi) 酝酿(yùn niàng)砾石(lì) 眩晕(xuàn) 蜷卧(quán)腈纶(jīng) 皱褶(zhě) 熠熠(yì)烁烁(shuò) 骤然(zhòu)磅礴(páng bó)笔记。

积累字词。

煞风景(shā)挪动(nuó)接踵而至(zhǒng)2、生词积累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黧黑:形容黑。

懈怠:松散怠慢。

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 教材分析《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中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和作者在那里度的难忘日子。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长江源头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也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表达方式,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感悟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来加深体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欣赏和评价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培养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各拉丹冬之中,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教师以真挚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培养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优美语句等。

2.图片:准备各拉丹冬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里的风光。

3.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展示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3.操练(15分钟)学生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讨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根据作者的游览过程,理清文章的脉络,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作者的所见。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难点、重点】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感受冰塔林的壮美,学习作者在写景中融入自己情感的手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并根据作者的游览过程,用图表形式完成一幅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幻灯片展示各拉丹冬图片,背景音乐《长江之歌》。

预设效果:以图片激趣,初步了解格拉丹冬气候特点;以音乐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走进各拉丹冬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复述作者游览的经历。

预设学习步骤及效果:1.个别提问。

在学习《壶口瀑布》的基础之上,学生基本能掌握一般游记以游踪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特点。

本文还有一个时间顺序,可适当点拨。

2.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思维导图,并简要复述作者游览的所见。

学生展示复述完后全班讨论、纠错、补充,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适时板书作者各立足点和所见景物。

三、品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预设学习步骤及效果:1.在上一环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已理清了作者的游览立足点,粗略掌握作者所见景物,所以这一环节意在进行班级交流找到三次描写冰塔林的语段,朗读并体会。

2.前面两次描写冰塔林有什么不同?小组合作,填写下面表格,欣赏作者笔下的自然之美,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想象。

3.课堂交流表格,教师板书作者感受。

四、跳读课文,感悟人性之美教师导言:刚刚我们一起随作者的脚步,感受到文中的景是何其的壮美,那么接下去一起来读一读,看看文中的人是否也可以用“壮美”来形容。

请找出在探索长江源头的过程中,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从中感觉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预设学习步骤及效果:1.学生自主跳读课文,找到作者一行人感受的句子,教师板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

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描写青藏高原美丽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散文。

该篇散文既展现了长江源头的壮美景色,又揭示了当地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结合教案主题、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详细分析《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主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目标:1.了解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了解长江源头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

2.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

3.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全民族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二、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学生了解长江的流经地区和重要性,同时介绍青藏高原地貌和气候特点。

让学生谈论自己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创设情景:学生作为旅游导游,向国内外游客介绍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

2.阅读让学生预览全文,通过分段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讲解词语:高原、草甸、绿草如茵、河谷、悬崖峭壁、白雪皑皑、藏羚羊、草原、帐篷、唐卡、缠绕、茶马古道等词语。

3.理解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例如:(1)长江源头的自然风景如何?(2)文章中描述的人物和物品有哪些?(3)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有哪些诗情画意的色彩?4.整合通过简单组织,让学生按照常见的散文结构理解文章的构思:开头的自然风景描写,中间的藏族文化展示,结尾的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赞美和寄托。

缺词和填空测试。

5.拓展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藏族民俗文化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了解。

例如:(1)了解藏族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了解藏族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提问、情境化等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长江源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8课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描述文章中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自然景观,掌握生字词及地理知识,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描述、抒情、议论等,学会将这些手法运用到写作中。
-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悟作者对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举例:
-重点一:文章中“格拉丹东”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这一地区的自然风貌,如“白雪皑皑”、“冰川纵横”等,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描绘传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地理特征。格拉丹东位于青藏高原,是长江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以及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章中的生字词掌握不够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巩固记忆,提高阅读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他们在讨论如何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这一主题时,提出了许多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这也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二: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江水在这里变得温柔起来,它轻轻地拍打着河岸,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方式,并在写作中实践。
-重点三:文章主旨的把握,通过讨论文章中作者对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描述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docx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游记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和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3.把握作者写景的角度,学习写景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学习从多角度品析语言的方法,感受文章的语言Z美。

二、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发源地。

各拉丹东是唐古拉山脉最高的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

“各拉丹冬”为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哪些壮观的景彖呢?作者在各拉丹冬有哪些经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这篇课文。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黛黑(||)裸露(lud)棱角(leng)掀起(xian)磅礴(pang)虔诚(qian)砾石(11)睛纶(jTng)蠕动(ru)懈怠(dai)敦实(dun)蜿蜒(wan yan)演绎(y 1)接踵而至(zhbng)2.重点词语释义①熬黑:形容黑。

②恭顺:恭敬顺从。

③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指信仰)。

④懈怠:松懈懒惰。

⑤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⑥风云变幻:忽然刮起风,生起云,变化不定。

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⑦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⑧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⑨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⑩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3.作者介绍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

1976、1990年分别毕业于山东临沂师院屮文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

1976年进藏后历任《西藏文学》编辑,西藏作协副主席,西藏文联副主席。

2003 年调至北京,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

2014年退休。

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理清课文的脉络,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研讨作者对各拉丹冬环境的描写技巧。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各拉丹冬独特的环境。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长江已经奔腾呼啸了几千万年,几千万年是何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啊!正是这有着悠久而漫长历史的长江,与古老的黄河一起,共同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出千峡、纳万川,汇集成波涛滚滚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万千姿态、雄伟壮观。

那么长江的源头在哪里?今天,让我们走进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文,领略长江源头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1.各拉丹冬介绍:各拉丹冬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会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为典型之角峰。

唐古拉山脉属地槽皱褶,因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脉与青藏高原同时大幅度隆起。

各拉丹冬雪峰为其组成部分。

除主峰外,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之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

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大小现代冰川合计105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5800米;冰川末端高度:北坡5200米,南坡5300米。

2.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范读课文,学生勾画生字新词,并运用工具书查找读音和解释词义。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杠.(gàng)棱.角(lãng)虔.诚(qián)恭.顺(gōng)
蠕.动(rú) 豁.然(huî) 凄.凉(qī) 懈怠
..(xiâdài)
敦.实(dūn) 蜿蜒
..(wān yán) 演绎.(yì) 安营.扎寨(yíng)
风云变幻.(huàn)接踵.而至(zhǒng)历.历在目(lì)
川.流不息(chuān)漫不经.心(jīng)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恭顺:恭敬顺从。

懈怠:松懈懒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搭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

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2.学生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从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各拉丹冬的美丽的景色和人类对其的探险。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详细介绍在各拉丹冬探险受挫和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离开各拉丹冬。

3.跳读课文,小组合作,从内容的角度整体把握课文。

(1)查找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想一想,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长江
的源头?
各拉丹冬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

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公里,宽1.6公里,尾部有5公里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尾部有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各拉丹冬冰川地段是青藏铁路全线气候最恶劣、地质条件最差、施工难度最大的区段。

斜坡湿地广布,高地温、高含冰量冻土地段较长,冻胀、融沉作用强烈;安多以南分布有岛状冻土和深季节冻土。

冬春季节气温很低,寒风凛冽,七八月份天气稍微转暖时,雨水丰富,飘过一片云彩来,不是雨雪就是冰雹。

各拉丹冬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自从有史记载以来的几千年,长江就一直在流淌,或许已经流淌了几千万年。

长江来源于冰雪融水,而青藏高原上寒冷,冰雪消融后又会有新的冰雪形成,所以现在还没有枯竭。

(2)感受文中描写的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壮美景色:
①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②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③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

④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⑤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⑥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⑦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
苏,像长发披肩。

⑧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裂骨之痛随之袭来→“我要死了。

”→我似乎已经衰竭
四、深入研读课文
1.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2.本文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奇美令人眩晕;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

五、品味句子,探究文章内涵
1.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运用拟人的修辞,刻画了各拉丹冬的美景。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风大。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各拉丹冬的阳光和风的独特的魅力。

2.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从内容的角度点明主旨,表达了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