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静力学基础讲述介绍
第1章 静力学基础概念(工程力学)
1.29
§1.3 力偶
(3)合力偶矩计算 FR 与FR为一对等值、反向、不共线的平行力,它们组成的力偶即为合力偶, 则合力偶矩为
1.17
§1.2 力对点之矩 力对点之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转动 效应的物理量。 O为刚体内或外的任意点 ——力矩中心 简称矩心;
力臂:矩心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力矩的表示符号: M O F
力矩的表达式为:
F
MO F F d
(1.8)
符号“ ” 表示力矩的转向,确定在平面问
题中,逆时针转向的力矩取正号,顺时针转向
的力矩取负号。故平面上力对点之矩为代数量。
1.18
§1.2 力对点之矩 应当注意:一般来说,同一个力对不同点产生的力矩是不同的,因此不 指明矩心而求力矩是无任何意义的。在表示力矩时,必须标明矩心。 也就是说力矩与矩心的位置有关。 1.2.2 力矩的性质 1.力F对O点的矩不仅取决于F的大小,同时还与矩心的位置即力臂d有关。 2.力在刚体上沿作用线移动时,力对点之矩不变。 3.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 4.互成平衡的两个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为零。
F F F
Ry
1y
2y
力系的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力系中各分力在同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表达式为:
F F F F
Rx
1x
2x
nx
F F F F
Ry
1y
2y
ny
1.13
§1.1 力的概念 例如:在对直齿圆柱齿轮受力分析时,常将齿面的啮合力Fn分解为沿齿轮 分度圆圆周切线方向的分力 Ft 和指向轴心的压力Fr 。
理解时注意: 1.作用与反作用公理适用于任何物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 2.一切力总是成对出现,揭示了力的存 在形式和力在物体间的传递方式。
《工程力学》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及物体受力分析
• 在工程实际中,为求未知约束反力,需依 据已知力应用平衡条件求解。为此,首先 要确定构件(物体)受有多少力的作用以及 各作用力的作用位置和力的方向。这个确 定分析过程称为物体的受力分析。
• 四、作用与反作用原理
• 任何二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总是等值、 反向、共线的,并同时分别作用在这两个 物体上。这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这就是作用与反作用原理。
• 五、刚化原理 • 当变形体在已知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时,
若把变形后的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则其 平衡状态保持不变。这个结论称为刚化 原理。
合力,其合力作用点在同一点上,合力的方向 和大小由原两个力为邻边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对角线决定(图1-4)。这个性质称为力的平 行四边形原理。其矢量式为
• 即合力矢R等于二分力F1和F2的矢量和。
图1-4
图1-5
• 推论: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 若其中二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 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力的作用线必定 通过汇交点。这个推论被称为三力平衡汇 交定理。
• 力对物体作用的效应取决于力的三个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 用点。
• 力的作用点是指物体承受力的那个部位。两个物体间相互接触时 总占有一定的面积,力总是分布于物体接触面上各点的。当接触 面面积很小时,可近似将微小面积抽象为一个点,这个点称为力 的作用点,该作用力称为集中力;反之,当接触面积不可忽略时, 力在整个接触面上分布作用,此时的作用力称为分布力。分布力 的大小用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来度量,称为载荷集度,用 q(N/cm2)表示。
力学 静力学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一)
=( yZ −zY )i +( zX − xZ) j +( xY − yX )k =[mO (F )]x i +[mO (F )]y j +[mO (F )]z k
力矩矢量的方向
MO r
F
按右手定则 M= r*F r*
四、力 系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力所构成的系统称为力 系,又称力的集合。 平面汇交力系、平 面平行力系、平面力偶 系、平面一般力系、空 间力系。
保持力偶矩矢量不变,分别改变力和 保持力偶矩矢量不变, 力偶臂大小,其作用效果不变。 力偶臂大小,其作用效果不变。
M=Fdk
只要保持力偶矩矢量大小和方向不变 , 力偶可在与其作用面平行的平面内移动 力偶可在与其作用面平行的平面内移动。
三 力偶系的合成 1、空间力偶系 力偶系合成的结果得到一个合力偶,其矩失 等于各力偶矩失的矢量和。 2、平面力偶系 力偶系合成的结果得到一个合力偶,其矩等 于各力偶矩的代数和。 即: n
力的表示方法: 力是矢量,在书写力时,常用一带箭头的线段 来表示力;在印刷体中,常用加黑的字母表示, 如F、P、G、F1等等。 F P G F 力的作用点: 通常当力的作用比较集中,对所研究问题的结 果不会产生影响,则可将其理想化为点,这个力 就称为集中力。当力分布于一个较大面积或较大 线性尺寸上时,应当按照分布力对待,其强度用 载荷集度标示,即单位面积或单位长度上的受力 大小(如:N/m,KN/c㎡等)。
力对点之矩失
m O ( F ) = r × F , m O ( F ) = r ⋅ F ⋅sin( r , F ) = F ⋅d
即:力对点的矩等于矩心到该力 力对点的矩等于矩心到该力 作用点的矢径与该力的矢量积。 作用点的矢径与该力的矢量积。
1-静力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二力构件
只有两个力作用下处 于平衡的物体
LIMING UNIVERSITY
不是二力构件
二力杆不一定是直杆
LIMING UNIVERSITY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2、加减平衡公理 若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上添加或减去任 何平衡力系,则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并不改变。
=
在此,力是有固定作用线的滑动矢量
一、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
即选择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约束类型并结合 基本概念和公理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物体 的受力分析。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 一类是:主动力,如重力,风力,气体压力等。 二类是:被动力,即约束反力。
以上两类力通称为外力。
1.3 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的两个力的合力仍作 用在该点上,其大小和方向由两个力组成的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表示。
F2
R F1 F2
F1
R F1 F2
F2 F1
1.1 力的基本概念和静力学基本公理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LIMING UNIVERSITY
R F2
F1
1.2 约束、约束的基本类型
一、约束的概念 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 非自由体:位移受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 :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预先施加的限制条件称为
约束。(阻碍物体运动的装置)
LIMING UNIVERSITY
约束反力 :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叫约束反力。 (约束反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如:踢到墙上的足球所受的力。
LIMING UNIVERSITY
理论力学第一章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F1
F2
F1 ˊ
F2ˊ
§1-3约束和约束反力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二、光滑面约束
FN
FN
FN1
FN2
FN
光滑面的约束反力过接触点,沿公法线方向,指向物体。
结论:
§1-3约束和约束反力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1-3约束和约束反力
FN2
FN1
FN3
二力构件一般当作约束处理。
§1-3约束和约束反力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五、二力构件
B
C
F'
F
F
B
C
F'
附:小链杆约束
兼备辊轴支座与二力杆的特点, 约束反力沿铅垂方向,指向或离开物体。
FN
FN
双面约束
§1-3约束和约束反力
返回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刚化原理
某力系使变形体保持平衡,若将该变形体刚化为刚体,其平衡状态不变。
(简单力系的平衡条件)
1-2基本公理与定理
公理三、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的任一力系上,加上或者减去任意一个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该公理对变形体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力系的等效代换条件)
1-2基本公理与定理
03
02
01
04
05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第一章 静力学基本概念与受力图
绪论
理论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机械运动
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
理论力学内容
静力学 运动学 动力学
第一章静力学基本知识
公理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等值、反向、共线、异体、且同时存在。
[例] 吊灯
17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一、概念 自由体:位移不受限制的物体叫自由体。 非自由体:位移受限制的物体叫非自由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预先施加的限制条件称为约束。 (这里,约束是名词,而不是动词的约束。) 约束反力: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叫约束反力。
固定端(插入端)约束
在生活中常见的有:
②固定铰支座
28
③活动铰支座(辊轴支座)
29
§1-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一、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选
择研究对象;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约束类型并结合基本概念和
公理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物体的受力分析。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有:一类是:主动力,如重力,风力,气体
推论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刚体受三力作用而平衡,若其中两力作 用线汇交于一点,则另一力的作用线必汇交 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共面。(必共面,
在特殊情况下,力在无穷远处汇交——平行
力系。)
14
•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且分别作 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18
• 一. 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 在空间可以自由运动的物体称为自由体; 在空间的运动受到限制的物体称为非自由 体。限制非自由体运动的装置,称为约束。 如房屋中的柱是梁的约束,地基是基础的 约束等。
• 约束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这种阻碍物 体运动的作用,称为约束反力,简称反力。 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被约束物体的运动 (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实践所验证,是无须证明而为人们所公认的结论。
静力学:第1章:静力学基础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1–3 静力学公理
推论(三力汇交定理) 当刚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时, 当刚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平衡时,设其中两力的作用线 相交于某点,则第三力的作用线必定也通过这个点。 相交于某点,则第三力的作用线必定也通过这个点。 F1 证明: A1 A A3 F3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1–3 静力学公理
公理三(力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于物体上任一点的两个力可合成为作用于同一点的 作用于物体上任一点的两个力可合成为作用于同一点的 物体 一个力,即合力。 一个力,即合力。合力的矢由原两力的矢为邻边而作出的力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矢来表示。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矢来表示。 力三角形法 F2 FR FR F2 A F1 A F1 A F2 F1 FR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1–3 静力学公理
推论 (力在刚体上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其作用点可以沿作用线在该刚 刚体上的力 体内前后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它对该刚体的作用 体内前后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它对该刚体的作用。
B F A
B
F1 F2
B
F1
=
F A
Theoretical Mechanics
返回首页
§1–2
1.力的定义
力
力是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 力是物体相互间的机械作用,其作用结果使 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外效应—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 外效应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应
2. 力的效应 内效应—引起物体变形的效应。 内效应 引起物体变形的效应。 引起物体变形的效应 大小 3. 力的三要素 方向 作用点 确定力的必要因素
工程力学-第1章 静力学基础
约束力的方向与它所限制物体的运动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其 大小和方向是随主动力的不同而不确定,是一个未知力。
二、常见约束的类型
约束类型—把一构件与它构件的联接形式,按其限制构件运动 的特性抽象为理想化的力学类型,称为约束类型。
常见约束的约束类型—为柔体、光滑面、铰链和固定端。
值得注意的是,工程实际中的约束与约束类型有些比较相近,有 些差异很大。必须善于观察,正确认识约束类型及其应用意义。
工程力学的任务: 研究构件的受力分析、平衡规律(重 点)和运动规律(简介),以及构件的变形破坏规律。为构件 的设计和制造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实用的计算方法。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和受力图
△
一、基本概念 1.力的定义
◆ 课节1–1 静力学基础
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2.力的三要素及表示法
B
G
F A
FN
2)固定铰支座 约束限制了构件销孔端的随意移动,不限制构 件绕圆柱销这一点的转动。
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可以用力的符号表示。一个力的箭头符
号表示一个机械作用,相互机械作用需二个力的箭头符号。
3.力系与平衡
4.合力与分力 若一个力与一个力系等效,则称这个力为该力系 的合力,而该力系中的各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5. 平衡力系 一力系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该力系称为平衡 力系。
二、基本公理 1.二力平衡公理 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充条件是:这两个力
C
例1-1图
FA
FC
例1-2 图示结构,分析AB、BC杆的受力。
F
FB
B
BB
A
例1-2图
C A FB' FA
F 解:1.分离出AB、BC杆 2.对AB杆进行受力分析
工程力学第1章——静力学基础
第1章静力学基础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规律的科学,重点解决刚体在满足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如何求解未知力的问题。
静力学理论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机械零件或机构承载计算的基础,在工程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章重点研究物体的受力分析,即分析某个物体共受几个力,以及每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线位置。
为了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本章先介绍静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然后介绍工程中常见的几种典型约束及其约束力,最后重点讲解物体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的方法。
1.1 静力学的基本概念1.1.1 刚体的概念所谓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变形的物体,也就是刚体受力作用时,其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永远保持不变。
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实际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变形。
但在一般情况下,工程上的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的变形都是很微小的,这种微小的变形对构件的受力平衡影响甚微,可以略去不计,所以可以将结构构件和机械零件抽象为刚体。
这种抽象会使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
但是不应该把刚体的概念绝对化。
通常在静力学中我们研究的是平衡问题,将受力的物体假想为刚体,但在研究力所产生的变形效果时,不得将物体视为刚体。
例如,在研究一根横梁的平衡问题时,我们可以把横梁看作刚体,可是在研究横梁的变形情况时,必须把它看作变形体。
在静力学中所研究的物体只限于刚体,故又称刚体静力学。
由若干个刚体组成的系统称为物体系统,简称物系。
1.1.2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
它具有两种效应:一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如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不断地改变月球的运动方向而使之绕地球运转;二是使物体产生变形,例如作用在弹簧上的拉力使弹簧伸长。
前者称为力的外效应,后者称为力的内效应。
一般来说,这两种效应是同时存在的。
但是,为了使问题的研究简化,通常将外效应和内效应分开来研究。
静力学部分主要研究物体的外效应。
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
工程力学课件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工程力学
14
三、力偶的性质
1.力偶无合力,力偶不能用一个力来代替,也不能用一个力来
1.平1衡.1。电所以路力的偶和组力成是组成力系的两个基本物理量。
2.力偶对其作用面上任意点之矩恒等于力偶矩,而与矩心的位 置无关。
3.力偶的等效性同一平面的两个力偶,只要它们的力偶矩大小 相等,转向相同,则两个力偶是等效的。
工程力学
6
性质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的
1.大图1小所.1和示电方。向路由的这两组个成力为邻边所做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如
这种合成的方法称为矢量加法,合力矢量等于原来两个力的矢 量和。用矢量式表示为:
工程力学
7
利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也可将一个 力分解为相交的两个分力。一个力可以分 解为无数对分力,在分析工程实际问题时
工程力学
4
一、力的性质
1.1.1性电质1路二的力平组衡成公理 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处于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 此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性质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于刚体上的已知力系中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 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工程力学
5
1.1.1推电论1路力的的可组传成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作用点,并不改变此 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需要指出的是,力的可传性仅仅适用于刚体, 对于变形体(材料力学将要讨论到)则不再适用。
工程力学
12
第三节 力偶
一、力偶的定义 1.1.1 电路的组成
由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但不共线的平行力组 成的力系称为力偶,如图所示。力偶中两力所在的平面称为力偶的 作用面,两力之间的垂直距离d称为力偶臂。
理论力学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知识
Fn对轴心O的力矩。
解: 1)直接法:由力矩定义求解
M o (Fn ) Fn h Fn r cos
2)合力矩定理
将力Fn分解为切向力Ft和法(径) 向力Fr,即
Fn Ft Fr
由合力矩定理得:
M o (Fn ) M o (Ft ) M o (Fr ) Ft r 0
作用在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 的作用点也在该点,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两个力为边构成 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或者说,合力矢等于这两个力矢 的几何和。
合力(合力的大小与方向)FR F1 F2 (矢量和) 亦可用力三角形求得合力矢 此公理表明了最简单力系的简化规律,是复杂力系简化的基础。
约束力: 当不计摩擦时,轴与孔在接触为光滑 接触约束——法向约束力。
约束力作用在接触处,沿径向指向轴心。
当外界载荷不同时,接触点会变,则约束力的大小 与方向均有改变。
可用二个通过轴心的正交分力 Fx , Fy 表示。
(2)光滑圆柱销钉
约束特点:由两个各穿孔的构件及圆柱销钉组成, 如剪刀。
约束力:
第一节 静力学基本概念
力: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作用效果使物体的机 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墨经>:“力,刑之所以奋也。”
力对物体作用效应
外效应: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内效应: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力的单位:牛[顿](N)或千牛(kN) 1kgf=9.80665N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力是矢量。
合力矩定理的解析表达式
M F M F M F x F sin y F cos x F y F
1-1静力学基本知识
例 求各力在x、y 轴上的投影。已知: F1=100N, F1=100N, F1=100N, F1=100N
X1=F1cos45o=100×0.707=70.7N
F2
F1
600 450
Y1=F1sin45o=100×0.707=70.7N X2=-F2sin60o=-150×0.866=-129.9N Y2=F2cos60o=150×0.5=75N
Mo(F)= - Fd=-200N×0.2m×cos30° = - 34.64 N .m 在图b中 Mo(F)=Fd=200N×0.2m×sin30°=20 N.m
在图c中
Mo(F)=-Fd=-200N×0.2m =-40 N.m
试计算下列各图中力F对O点的矩。 练习:
Fl
0
Fl sin
F1 F F2 A2 F1 A F2
证明:
A1 A A3
=
F3
F3
推理三 力三角形法
F2
FR
FR F2
F2
F1 FR
A
F1
A
F1
A
第三节
力在轴上的投影
一、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X = F cosα Y = F sinα
X = -F cosα Y = -F sinα
F
X 2 Y 2 Y X
tan
Fy F
3.力的单位
N、kN 1kN=103N
FX
4. 荷载的概念 荷载——主动作用于结构上的外力的统称。 常见荷载的类型: P ①集中荷载: q ② 分布荷载: 均布荷载 非均布荷载 线荷载(梁的自重); 面荷载(雪、风); 体荷载等。
四、力系的概念 力系——同时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 平衡力系: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力系。
理论力学第一章静力学
静力学是理论力学的第一章,它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力学性质。通过 静力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和示例。
静力学的定义
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不发生运动的条件下,所受力的平衡性质和平衡状态的 学科。它探讨了物体如何保持静止,并且不受到任何未平衡力的作用。
静力平衡条件
力的合成与平衡条件
1
力的合成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使用向量的力的合成法则将这些平衡条件
物体受力平衡需要力的合力等于零,即ΣF=0。
3
平衡条件的应用
通过合力和平衡条件的计算,可以确定物体是否受力平衡,从而分析物体的稳定 性。
这座桥梁经过精心设计和计算, 确保在各种条件下保持平衡和 稳定。
这张照片展示了一台天平,在 物体的质量均衡分布时保持平 衡。
静矩与平衡条件
1 静矩介绍
静矩是在物体上的作用力产生的力矩,通过静矩的计算,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 态。
2 静矩的计算方法
静矩=力的大小 × 力臂的长度。
3 静矩的应用
通过计算静矩可以确定物体是否受力平衡,从而分析物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条件是否成立。
力的平衡条件
物体受力平衡需要力的合力等于零,即ΣF=0; 力的合力矩等于零,即ΣM=0。
力矩的平衡条件
物体受力平衡需要力的合力等于零,即ΣF=0; 力的合力矩等于零,即ΣM=0。
稳定的平衡条件
物体受力平衡需要力的合力等于零,即ΣF=0; 力的合力矩等于零,即ΣM=0。
其它平衡条件
物体受力平衡需要力的合力等于零,即ΣF=0; 力的合力矩等于零,即ΣM=0。
刚体的平衡条件
平衡条件1
物体受力平衡需要力的合力 等于零,即ΣF=0。
第1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外效应 :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理论力学
内效应 :物体发生变形
例 如:力可以使汽车运动(外效应); 也可以 使球、梁发生变形(内效应)。
材料力学
3.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是矢量.
4.力的单位 牛顿 N KN
5.力在平面上的投影 力矢在某平面上的投影,等于力的模乘以力与 投影轴正向夹角的余弦。
理论力学 – 静力学
几个基本概念
刚体:在力的作用下,其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始终保 持不变的物体.
平衡:物体相对惯性参考系(如地面)静止或作匀速 直线运动.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力作用下的平衡规律。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知识
§1-1 静力学基本概念
一、力
1.定义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
体的形态或者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推理1 力的可传性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以沿着它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意一 点,并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是滑动矢量,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 线.
推理2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 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 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2、空间力对点的矩 ——力矩矢 三要素:
(1)大小:力 F与力臂的乘积 (2)方向:转动方向 (3)作用面:力矩作用面.
r r rr MO(F) r F
r rr r r r r r
r xi yj zk
r r rr
r
F
r
Fxri
Fy j
r
Fzk
r
r
MO(F) (r F) (xi yj zk )(Fxi Fy j Fzk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间铰约束 如图1--12(a)所示,1,2分别是两个带圆孔物体, 将圆柱形销钉穿人物件1和2的圆孔中,便构成中间铰, 通常用简图1--12(c)表示
由于销钉与物体的圆孔表面都是光滑的,两者之 间总有缝隙,产生局部接触,本质上属于光滑面约束, 那么销钉对物体的约束力应通过物体圆孔中心,但由 于接触点不确定,故中间铰链对物体的约束力的特点 是:作用线通过销钉中心,垂直于销钉轴线,方向不 定,可表示为图1--12(d)中单个力FR和未知角或两个 正交分力FRx,FRy、FR与FRx,FRy为合力与分力的关 系。
1.3.1柔索约束
当绳索、链条和胶带等柔索体用于阻碍物体的运 动时,叫做柔索约束。柔索体本身只能承受拉力,不 能承受压力。其约束特点是:限制物体沿柔性体伸长 的方向运动,只能给物体提供拉力,用符号T表示。 因此,其方向是沿着柔索离开被约束物体的方向。 如图1--9(a)中用两条绳索吊住一只球,绳索分别 作用于球的拉力为T1,T2,它和球的重力G平衡图1-9(b)中胶带对胶带轮的拉力T1,T‘1,T2,T’2均属于柔性 约束力。
3.可动铰支座约束
将固定铰链支座底部安放若干滚子,并与支承面接触,则 构成活动铰链支座,又称辊轴支座。图1--14(a)这类支座常见 于桥梁、屋架等结构中,通常用简图1--14 (b)表示活动铰链支 座只能限制构件沿支承面垂直方向的移动,不能阻止物体沿支 承面的运动或绕销钉轴线的转动因此活动铰支座的约束力通过 销钉中心,垂直于支撑面指向不定,如图1--14(c)所示。
电线杆等都属于固定端支座约束,对于平面问题中的固定 端支座一般用图1--17(b)所示简图符号表示,约束作用如图1-17(c)所示,两个正交约束力FAx,FAy表示限制构件的移动的约 束作用,一个约束力偶从表示限制构件转动的约束作用。
1.3.5 光滑球形铰链约束
1. 4 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图
静力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力系的简化及物体在力 系作用下的平衡问题。解决静力学问题时,首先要明 确研究对象,再考虑它的受力情况,然后用相应的平 衡方程去计算工程中的结构与机构。
对于作用在刚体上的任何一个力系,可以增加 或去掉任一平衡力系,而并不改变原力系对于刚体
的作用效应。
解释:这是因为一个平衡力系作用在物体上, 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没有影响的,所以在原来作用 于物体的力系中加人或减去一个平衡力系,物体的
运动状态是不会改变的,即新力系与原力系对物体
的作用效果相同。
推论1 力的可传性原 理 刚体上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到该刚体上任一点 而不改变此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证明:设力F作用于刚体上的A点图1--4(a),在其 作用线上任取一点B,并在B点处添加一对平衡力F1 和F2,使F, F1,F2共线,且,F2=-F1=F图1--4(b)根据
• 力系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组力成为力系。 力系的分类:
力系 汇交力系 平行力系 一般力系
这里要注意的两个名词: 力系的主矢 力系对一点的主矩
1.1.2 刚体的概念 刚体是指在力的作用在保持其形状和大小 均不变化的物体 1.1.3 平衡的概念 平衡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或做匀 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为了清楚地表达出某个物体的受力情况,必须将 它从与其相联系的物体中分离出来,分离的过程就是 解除约束的过程。在解除约束的地方用相应的约束力 来代替约束的作用。被解除约束后的物体叫分离体, 在分离体上画上物体所受的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力,此 图称为研究对象的受力图。整个过程就是对所研究的 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画受力图的基本步骤如下:
此定理说明了共面且不平行的三力平衡的必 要条件线相交时,可确定共面的第三个力的作用线 的方位。
1.2.4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两 力等值,利用该条件,当知两个力的作用反向、共 线,分别作用于两个物体。那么,这两个力互为作 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这个公理表明,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就是说,当 物体A有一个力作用于物体B时,则物体B必定同时 对物体A有一个反作用力例如,桌面上有一个圆球处 于静止状态图1--8(a),圆球对桌面有一个作用力FN 作用在桌面上,而桌面对圆球同时也有一个反作用力 F’N作用在圆球上,力F’N和FN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沿同一条直线,分别作用在桌面和圆球上,如图1-8(b)所示。 圆球上作用着两个力G和FN图1--8(c).G为圆球的 重力,FN是桌面对圆球的作用力,因圆球处于静止 状态,故作用在圆球上的两个力G和FN是一对平衡 力。
该公理说明,力矢量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合 成与分解(图1--5),合力矢量FR与分力矢量F1,F2间的 关系符合矢量运算法则
即合力等于两分力的矢量和。
在工程中常利用平行四边形 定则将一力沿两个规定的方向分 解,使力的作用效应更加突出。 例如,在进行直齿圆柱齿轮的受 力分析时,常将齿面的法向正压 力Fn分解为沿齿轮分度圆的圆周 一切线方向的分力Ft和指向轴心 的压力Fr(图1--6).Ft称为圆周力 或切向力,作用是推动齿轮绕轴 转动;Fr称为径向力,作用是使齿 面啮合
自由体:在空间可以自由运动,其位移不受任何 限制的物体。
非自由体:某些方向的位移往往受到限制的物体。 工程中的大多数物体都是非自由体。 约束:对非自由体某些方向的位移起限制作用的 周围物体。 约束反作用力:约束对被约束物体作用的力。简 称约束反力或约束力。 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非自由体被约束所限制的 位移方向相反。 主动力:约束反力以外的其他力。
静力学研究的对象是力对物体的外效应
• 力的三要素 实践证明,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大小、 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当这三 个要素中有任何一个改变时,力的作用效应也将随之 改变。力的大小是指物体间相匀作用的强弱程度,力 大则对物体的作用效果也大,力小则作用效果也小, 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器测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 度量单位是牛,用符号N表示符号kN表示千牛。 这里要注意的几个概念: 力失 力的作用线
2.固定铰支座约束
将构件用作圆柱形销钉与支座连接,并将支座 固定在支承物上,就构成了固定铰支座,如图1-13(a)所示,符号如图1--13(b)所示构件可以绕销钉 转动,但不能在垂直于销钉轴线平面内的任何方向 移动当构件有运动趋势时,构件与销钉将在某处接 触,约束力通过销钉与构件的接触点,这个接触点 的位置随构件受力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约束力的方 向是未知的,所以,固定铰支座的约束力在垂直于 销钉轴线的平面内,通过销钉中心,方向不定,如 图1--13(c)中的FA。
由此可见,力总是成对地以作用与反作用的形式存在于物 体之间,并通过作用与反作用而传递。各种自然现象与机械受 力分析都遵循这条规律。 需要指出的是,作用与反作用关系与二力平衡条件有着本 质的区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而二力 平衡条件中的两个力则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它们是平衡力。
1.3 约束和约束反力
推论2 三力平衡汇交原理 刚体受三个共面但互不平行的力作用而平衡时, 三力必汇交于一点。 证明:设刚体上A,B,C三点受共面 且平衡的三力F1,F2,F3作用(图1--7), 根据力的可传性将F1,F2移至其作用 线交点O,并根据公理3将其合成为 FR ,则刚体上仅有F3和FR作用根据 公理1, F3和FR必在同一直线上,所 以F3一定通过O点,于是得证F1,F2, F3均通过点O。
这一公理揭示了作用于刚体上最简单的力系平 衡时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
称为二力体,若为杆件,则称二力杆。 据公理1,二力构件上的两力必沿两力作用点的 连线,且等值、反向无数事例说明,一个物体只受到 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时,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
公理。
1.2.2 公理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1.4.1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在画单个物体的受力图之前,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是 什么,再根据实际情况,弄清与研究对象有联系的是哪 些物体,这些和研究对象有联系的物体即是研究对象的 约束,然后根据约束性质,就可以用相应的约束力代替 约束对研究物体的作用经过这样的分析以后,就可画出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其一般画法是:先画出研究物体的 简图,再将已知的主动力画在简图上,然后在各相互作 用点上画出相应的约束力。
4.链杆约束
不计自重,两端均用铰链的方式与周围物体相连接,且不 受其他外力作用的杆件,称为链杆。链杆是二力杆或二力构件。 根据二力平衡公理,链杆的 约束力必沿杆件两端铰链中心的 连线,指向不定,如图1--15, 图1--16中的杆BC均构件与支承物固定在一起,构件在固定端既不能沿任何方 向移动,也不能转动,构件所受到的这种约束称为固定端支座 约束,如图1--17(a)所示建筑物上的阳台和雨篷,车床上的刀 具,立于路旁的电杆。
力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等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这种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 形状发生改变。
对物体产生 两种效应 力的外效应 -引起物体 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内效应-或变形效应, 使物体产生变形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是指物体速度大小或运 动方向的改变; 物体的变形是指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静力 学只研究物体的外效应,材料力学将研究力的内效应。
1. 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
按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确定所研究对象(它可以是 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的组合或整个系统),解 除与研究对象相连接的其他物体的约束,用简单几何 图形表示出其形状特征。 2. 画主动力 在分离体上画出该物体所受到的全部主动力,如 重力、风载、水压、油压、电磁力等。 3. 画约束力 在解除约束的位置,根据约束类型的不同,画出作 用的全部约束力。 最后,根据前面所学的有关知识,检查受力图画 得是否正确。
1.3.3 光滑圆柱铰链约束
两个带有圆孔的物体,用光滑圆柱形销钉相连
接受约束的两个物体都只能绕销钉轴线转动,此时,
销钉便对被连接的物体沿垂直于销钉轴线方向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