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合集下载

四大学习理论之比较

四大学习理论之比较
四大学习理论之比较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学习形成某种行为上的变化。 学习是 S-R 联结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上强调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学习的实质是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上的变化。 学习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上注重材料的组织和教学控制,追求共同学习目标。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对周遭事物认知结构的过程。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学习者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的。 在教学上注重教学情境的构建及学生的不同知识经验和学习需要。 学习的实质是促进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成长。 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个人自主发起的活动。 在教学上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学习过程的控制因素 外部环境对学习过程起控制作用。 强调客观因素。 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影响学习过程,但更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 偏重于强调客观因素。 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人原有认知结构一起影响学习过程,但更强调个体原有认知结构及经验 的影响。 偏重于强调主观因素。 个体的自身需要及情感、个性等决定学习过程。 强调主观因素。 教学应用 策略 程序教学法 "先行组织者"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自由学习 教师角色 教学的控制者 教学的组织者,知识传授者、灌输者。 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 学习的服务者 学生角色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 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 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 "(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
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 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 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 的理解。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 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 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
基本特点:
重视智能的培养;注重内部心理机制的研究。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非20世纪50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
一个心理学的重要派别。它所提倡的学习理论,不像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那样,从验证性研究中得到原 则后再形成推论,而多半是根据经验原则提出观点与 建议。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限于对片面行为的解 释,而是扩大至对学习者整个成长历程的解释。主要 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情意教学过程论” 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
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 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 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 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 改造和重组。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 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 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 的知识和信息。
基本观点:
(1)强调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
选择能力和意愿。 (2)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 (3)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受到尊重,任何正 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 (4)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在学与教 的活动中创造了"接受"的气氛。

各派主要学习理论的简要比较

各派主要学习理论的简要比较

各派主要学习理论的简要比较
>一、行为主义:
1、基本观点: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学习应该重知识、重技能、重外部行为的研究。

2、教学意义:
教学目标是追求知识的掌握,教学任务是教知识技能,教学设计是控制外显行为,媒体作用是提供感性材料。

目前,对言语信息、动作技能领域学习结果,计算机软件设计等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认知主义:
1、基本观点: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将外来刺激同化于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是学习的基础。

2、教学意义:
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教学任务是教怎样学习,教学设计是指导学生内部加工,媒体作用是激发动机、调动思维。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批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人的外显行为忽视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片面性,成为学习理论的主流,能够有效指导教学。

三、人本主义:
1、基本观点:
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受尊重;良好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

2、教学意义:
教学目标是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任务是教怎样自我实现,教学设计是放任自我选择,媒体作用是调动情感取向。

四、建构主义:。

教育学中的不同学习理论比较研究

教育学中的不同学习理论比较研究

教育学中的不同学习理论比较研究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与教育方法。

在教育学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学习理论,这些理论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

本文将对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在20世纪初期由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提出的,它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的,学习的目标是要能够正确地对刺激做出反应。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者强调奖惩机制的运用,以激发学生正确的行为反应。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接受新知识时的思维过程。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等人提出,认为学习是通过构建个体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在教育环境中,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应提供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由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认为学习发生在社会交往中。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行为。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该理论由Piaget和Vygotsky等学者进一步发展而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融合和重建来实现的。

在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应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质的任务。

综上所述,不同的学习理论提供了多种途径来理解和实践教育。

行为主义注重行为反应,认知学习理论关注思维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建构主义提倡学生的主动构建。

教育工作者应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摘要]传统教学理论的学习观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

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比较,揭示学习的本质,阐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习观传统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

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

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意义论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或者说,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比,本文阐释了传统学习观的缺点与不足,揭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

20世纪90年代后,建构主义开始作为一种主流学派在美国兴盛起来,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对于传统教学理论来说,是一次教育思想领域的革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理论及其模式越来越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其局限性和弊端主要在于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对学习者能动性的开发与学习自主性的提高。

因此,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诞生是教学理论上的新突破。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学习观的不同。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doc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doc

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之比较作者:刘长青杜凤秋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1期[摘要]传统教学理论的学习观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我们认识学习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观念。

本文拟通过对传统学习观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比较,揭示学习的本质,阐释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习观传统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作者简介]刘长青(1964- ),男,河北大名人,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学;杜凤秋(1963- ),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与文学。

(河北廊坊056000)[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07-02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

目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是改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有利途径。

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意义论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对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或者说,它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下,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相互合作,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它主张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是通过新旧知识与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扩充、精致、改造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对教育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比,本文阐释了传统学习观的缺点与不足,揭示了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更好地利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一、建构主义及其教学理念建构主义起源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V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V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VS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考试复习中,大家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难免会有混淆的地方,总觉得他们都在强调学生,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区分呢?接下来我们做如下分析: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相比于其它心理学流派来说,人本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

所以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教育理论: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教育理论: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

教育理论: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优缺点摘要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科。

在现代教育中,有许多不同的学习理论被提出,并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中。

本文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1.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一种基于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关系的学习理论。

它强调通过反馈和奖惩来改变学习者的行为。

行为主义注重可观察到的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

优点 - 易于操作和测量:行为主义方法可以量化和测量学习者表现,便于评估和监督。

- 建立基础技能:通过重复练习和强化,可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 高效率:由于关注明确目标并有严格组织,行为主义通常具有较高效率。

缺点 - 忽视内在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忽视了学习者的思考、情感和动机等内在因素。

- 缺乏灵活性:此理论较为刻板,不适用于刺激复杂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任务。

- 仅关注结果:行为主义着重于“正确答案”,而忽视了理解和意义的重要性。

2. 认知主义认知主义强调学习者如何通过接收、处理和组织信息来构建知识。

它涉及到注意力、记忆、思考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优点 - 注重理解和意义:认知主义强调建立深层次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探索问题背后的原因。

- 强调个体差异:该理论将个体差异纳入考虑,允许个别人发展他们自己的认知策略和技能。

- 可迁移性:认知主义提供了一套普遍适用的学习策略,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其他领域。

缺点 - 忽视情感因素:认知主义偏向于忽视情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无法全面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 概念复杂:理解认知过程需要较高的心智发展水平,对于年幼儿童可能不太适用。

- 注重理论性知识:认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偏袒纯理论和抽象知识,而与现实生活的应用脱离。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并通过交互作用和合作来促进知识的构建。

它关注环境和社会背景对学习的影响。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四种学习理论的比较

基本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
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其 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 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建构主义主张基于情景、基于资源、基于协作、基于
重视学习的感情因素。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
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发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 关于“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 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 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 念为基础来建构和理解新知识。
(四)建构主义教师观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
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 作者。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 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 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 输的对象。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 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 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
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 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 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 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 改造和重组。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 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 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 的知识和信息。

比较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比较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比较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比较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个人的发展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发展。

对于这一过程,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理论,例如存在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以下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优缺点。

存在主义学习观是一种较早提出的学习理论,它强调教育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促进个人自尊、增强自我意识,以应对个人的学习需求。

它坚持基于个人自身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学习经验,重视个人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存在主义学习观的优点是它完全照顾到个人的需求,充分肯定个人的性格和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最新的一种,它认为学习者最终会去影响和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而不是只依靠他人的理论。

它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发掘能力,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通过讨论、探索和解决,学习者最终会构建、发展和演进自己的认知世界。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优点在于,它激发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世界。

综上,存在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都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和特点,前者以个体为中心,侧重个人的发展,后者注重学习者的自我探索能力,优先发展学习者的分析思考能力。

只有有效地结合两者,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完善自我,进而成长。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而实现的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学习不是依靠“尝试”
,而是由于“完形”的出现,由于顿悟突然地实现 的。他们从两个方面来解释顿悟产生的原因:一 方面强调刺激情境的整体性和结构性,因此在布 置实验情境时,强调整个问题情境要能让动物直
接感知到;另一方面假定脑本身有一种组织功能
,能填补缺口或缺陷。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学习者
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 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 体验。就一般而言,达到理解水平本身就具有自 我奖励的作用。 例如:背诵诗词
认知学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托尔曼首次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他认为,中
介变量就是在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东西,也就是有 机体的内部变化,是个体的认知。
S—O—R的过程,形成“认知地图”。 (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行为习得在于预期 动物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受预期的指导。
学习难点: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一节 早期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顿悟实验 (黑猩猩学习实验:1913年——1917年) “接竿问题”实验
认知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律
(五)评价
格式塔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内部进行复杂的认 知活动而实现顿悟的过程,这是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同时, 该理论揭示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肯定了意识的 能动性,强调了认知因素(完形的组织)在学习中的作用,这 不但对反对机械主义的联结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50年代 末60年代初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学习理论之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

学习理论之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

学习理论之四大理论流派的关系学习理论是对学习的实质及其形成机制、条件和规律的系统阐述,其根本目的是要为人们提供对学习的基本理解,从而为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奠定基础。

从学习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的观点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而到了20世纪末,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了新的方向。

这部分一直是我们在学习中存在困难的章节,接下来我们详细来看一下各个理论流派所侧重的研究内容及其关系。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解释是强调可观察行为的获得,个体学到什么、怎么学习都是环境刺激决定的。

当环境与个体行为的反应联系巩固下来,相应的行为习惯就形成了,这就是学习,行为主义者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学到的主要是可以观察、测量到的外显反应,而该反应之所以成为习惯是因为后效强化所致;学到的个别反应经组合之后而成整体行为,这样,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或外铄的,是被动的,是积少成多的,也是渐进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对学习的这一基本看法虽然能有效地用来解释行为的习得,却不能很好地用来解释知识的学习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不太重视探讨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也受到后来心理学家的批评。

因此一些有见地的心理学家就开始尝试用新的路径来研究学习现象,并提出了不同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的学习理论,其中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就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习理论。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研究人类的复杂行为时,除了要关心个体可观察到的行为反应外,更要关心刺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即刺激怎样引起反应和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

认知主义者主张将学习看作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是思维方式,即认知心理学家所讲的认知结构。

在学习情境中个体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去认识、辨别和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扩大或提升自己的认知结构。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名词:1、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2、个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

3、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种活动,在此过程中内化有关的知识。

4、生成性学习:学习者通过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意义的生成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5、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提出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

他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把知识获得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6、初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7、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8、内化:把存在于社会的文化(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9、自下而上的知识:指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流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

10、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11、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12、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13、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

活动构成了心理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

而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育的差别

建构主义与传统教育的差别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在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集各家之所长,自成一派,影响之后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在建构流派纵向发展上来了解建构主义心理学,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学教育学家主要有这么几位:皮亚杰,维果斯基,斯滕伯格,科恩伯格等。

他们提出的观点是按照先后顺序的扩充和发展。

一、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首先,以皮亚杰提出“图式”概念为开端,儿童通过“顺应”和“同化”的过程来扩充自身主观的知识经验,通过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发展“图式”,从而达到心理的发展。

接下来,科恩伯格又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扩充和发展了“认知结构”,研究和扩充发展了儿童认知结构的性质和发展条件。

斯腾伯格等人则进一步研究学习的主动性,而维果斯基等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观”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了社会文化,客观环境对于儿童主观经验(认知结构)的作用,更进一步的扩充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最后加以概括,在前人基础理论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可以通俗浅显的用一句话概括: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最终形成的这一观点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显得格外适宜,这也就让建构主义心理学观点内容成为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之一。

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学习理论是教育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研究学习理论,教育工作者可以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根据不同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本文将介绍几种著名的学习理论,探讨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和形成习惯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应用于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管理。

教师可以设计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例如,当学生完成作业并取得优异成绩时,教师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构建、组织和解释信息来获得知识。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过程,学生需要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学习理论倡导教师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和整合信息来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概念显现、归纳法和演绎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来构建知识的过程。

该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应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团队项目,鼓励学生分享和交流彼此的理解和经验。

另外,教师还可以提供真实世界的情境和案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四、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过程。

该理论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和与他人合作来构建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社会文化学习理论倡导教师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1]

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摘要: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条件三个主题展开对学习现象的研究,基于这三个主题,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比较,认识他们的关键特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对人类学习的认识时一个不断深化,不断建构的过程,教学应灵活运用备派学习理论知识。

关键字: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一、各学习理论的优缺点的比较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优点:只强调知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来检查、控制学习效果。

在许多技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对早期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的出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成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缺点: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否定意识,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它的某些思想却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存在很大的差异,按照这一理论基础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往往忽视了人们认识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仅仅依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框架设计的课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程序教学理论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对帮助教师克服当时教学中缺乏的强化(反馈)。

忽视学生个体特点等弊病起着积极的作用。

程序教学理论同其它理论一样不可能没有缺点和局限性,它的主要问题是,所依据的行为心理学原理没有考虑动物和人类学习的本质区别。

此外,这种教学刻板、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的小步子原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更暴露了行为学习理论的局限性,但它的积极反应。

及时反馈等原则今天仍被计算机辅助教学所采用。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缺点:优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态度并利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国传统学习文化
李瑾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近年来,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认为其在教师角色定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然而,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一直没有被给予公正的待遇。

事实上,中国传统学习文化中的许多部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传达的理念不谋而合,只有真正了解传统学习文化,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页数】2页(P220-221)
【作者】李瑾
【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外语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2
【相关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小学英语语言环境 [J], 王英英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启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小学英语语言环境 [J], 王英英
3.用中国文化透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J], 王斌国
4.文化淀积下的中国传统学习理论 [J], 孙崇文
5.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 [J], 张传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比较作者:何婧来源:《教育前沿》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01-03学习理论是探究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即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的理论。

从古到今,自东方至西方,人们对学习问题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

在西方,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与之相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我国,历代专家和学者对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学习主张,也形成了一些相当有系统的理论。

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就它们在学习观的三个基本问题(怎样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活动、怎样看待学习者)上的看法做一些梳理和比较。

一、怎样看待知识(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看法1、知识具有确定性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知识往往被看做一种确定无误的内容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

教师、课本等对学习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知识上的集中权力与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对其是毫无疑问地予以接受的,学生们会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他们认为教师想要他们从任务中学到的东西。

2、“道”是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孔子曾说“志于学”,“志于道。

”《学记》主张“知道、信道、敬道、尊道”。

在传统文化中,“道”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道”既指天道(自然之道),也指人道(社会人事之道)。

在传统学习理论中,“道”主要指“人道”,即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伦道德知识。

在传统文化和教育氛围下,关于天道的知识和书籍或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或只是作为理解儒家经典的辅助资料。

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狭窄、片面,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看法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上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按照建构主义的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1、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孔子主张多问几个“如之何”,以便开动脑筋,活化思维。

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荀子说“思索以通之。

”所谓得之通之,说的都是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后很多教育家都强调“思”,把“思”理解为“心解、心悟”。

他们说“不徒耳目,必开心意。

”(王充),“学必心解”(郑玄),“学贵心悟”(张载),“学贵得之心”(王阳明)。

他们认为,只有“思”才能领悟、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本质。

除“得之”,“通之”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需要“思”。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他们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育家们还论述了记忆与理解(思)的关系。

一方面承认记忆是思维的基础,记住了知识才容易引起思考,记不住知识就思考不起来。

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

”他们主张多读熟读,积累知识,为思维准备充足的材料。

另一方面,只有经思考的东西才能长期牢记。

郑玄认为,“学必心解”,否则,“则亡之易。

”他还说:“思而得之则深。

”经过思考而深入理解了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持而不遗忘。

2、强调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先秦儒家十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

孔子认为,“为仁由已”,主张“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见贤思齐”、“主观自省”。

孟子主张“自求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后世教育家都强调这一点。

如汉代董仲舒主张“强勉行道”、“强勉学问”、“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

”朱熹主张主动学习,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

”清初颜元更强调“主动习行。

”强调主动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精华和优良传统。

3、强调要乐学好学,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中庸》说:“好学近乎知。

”就是说,要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必须笃志好学。

好学是搞好学习、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首要条件。

汉代扬雄提出了衡量好学的标准:“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

可谓好学也已矣。

”一个人必须依靠学习来获取知识,依靠思考来精通学问,依靠朋友相互研讨共同提高,依靠荣誉来激励学生坚定信心,依靠持之以恒来完成学业。

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元代教育家吴澄还论述了“好学”与“乐学”的关系。

他说:“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

既乐,则专在我。

苟至此,虽不读,可也。

”就是说,懂得读书学习的道理,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会产生以学习为快乐的情感;一旦产生对学习的愉悦情感,就一定会自觉主动地专注地学习。

孔子是最早提倡“乐学”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吕氏春秋》则从心理上对乐学进行了分析:“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

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如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贤者,虽贤者犹不能久。

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真正沉浸到学习的乐趣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反之亦然。

作者第一次把“乐”与“情”结合,揭示了乐学的情感机制。

其后,王阳明的乐学思想也特别值得注意。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教育学习,只有从个体情感出发,才能收到“进不能已”的功效。

古代乐学思想在近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梁启超、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学思想,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4、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熟悉教的艺术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

在传统教育家看来,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应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加以牵引和指导。

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还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结合起来,将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结合起来,将引导学生求知与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在学习上,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朱熹曾说:“指引者,师之功也”,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底人”。

要有效地指导学,教师除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问外,还必须懂得教学的规律,掌握教的原则,熟悉教的艺术。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指导学习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艺术,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学行结合、德智统一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1、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2、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应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地启发和诱导。

知识的构建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

3、倡导教学互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教学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是:以教师为信息资源的单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双向型互动模式;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平等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型互动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人与环境互动进行,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结果。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获得的。

三、怎样看待学习者(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中国古代教育家从教育学习的实践中认识到个别差异的普遍性,并针对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他们不仅把个别差异看成是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和前提,而且把个别差异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性而学的结果。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论述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各方面的个别差异都作过深入探讨,后世教育家也论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个别差异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