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布为教授回答麻醉学生问

合集下载

后疫情时代我国麻醉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后疫情时代我国麻醉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同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1年1月第42卷第1期Int J Anesth Resus, January 2021,Vol. 42,No. 1•专家论坛•后疫情时代我国麻醉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曾因明徐州医科大学221004编者按2020年突发的一场疫情引发了全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麻醉学界也不例外,本 刊发表曾因明教授的文章正是这种思考的一部分。

在文章的审理修改过程中先后得到黄宇光、邓小明、米卫东、李天佐、姚尚龙、于布为教授的热情肯定与支持,并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因此,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家的共识。

本刊将在2021年的学科建设专栏中陆续发表我国麻醉学人的真知灼见,共商学科发展大计,共同努力将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在后疫情时代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麻醉学;学科建设D0I :10.3760/o m a.j.rn321761 -20201215-00182自2017年以来,国家密集发布加强我国医院 麻醉科建设与发展的文件,如:国家卫健委国卫办 医函〔2017〕1191号文件,要求麻醉科设置门诊和 护理单元;国家七部委共同发布的国卫医发〔2018〕21号文件,对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提出明确的 指导性意见;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文件,发布麻 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2020年国务院发布国 办发〔2020〕34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 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有4处提到麻醉学 科,这在国家文件历史上是少见的。

这充分说明了 国家对麻醉学科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学界普遍认 为我国医院麻醉科的建设继1989年原卫生部发布 12号文件后,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

但机 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因此,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 战就成了我国麻醉学人的历史担当。

下面就继续 前行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提出思考与意见,供大家 讨论。

1我国麻醉学科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因为没有目标就没有方 向,没有方向就不能出思路,没有思路就不可能有 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申报书——心脏大血管外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1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申报书——心脏大血管外科

2.5000
2.5000
2.5000
2009-4-9 正常
2.3000
2008-3-3 正常
ALARIS(艾 力斯)IVAC
超强功能注射泵
P6000 ALARIS(艾 力斯)IVAC
P6000 ALARIS(艾 力斯)IVAC
P6000


PM-8000


PM-8000
便携式多参数监 迈

护仪
PM-8000
3M Sarns 8000
人工心肺机
人工心肺机 心肺拉勾牵开器 系统 心肺拉勾牵开器 系统 心肺拉勾牵开器 系统
JostraHL-20 Jostra HL20 带热交换水 箱 Genzyme( 科 恩) 泰利福 89-2307 冠状动脉牵 开器 III 型
2.0081
2.0081
2.0081
2003-12-1 正常
医院类别
综合
医院等级
三级
地址
上海市卢湾区瑞金二路 197 号
邮政编码 200025
联系电话
64372344
传真电话
64459107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
1800
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 25 万 m2
医院在岗人数 3439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 2769 人,占总人数的 80.52%;
法定代表人
朱正纲 联系电话 (办):64313054
3、重症医学――2010 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立将对提高医院重症患者救治水平和治疗成功率、 有效应对突发群体伤病事件以及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将产生积极而 深远的影响。重症医学学科主任汤耀卿教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 员)提出,该学科旨在打造一直具有专业水准的重症医疗团队,研究延续性生命 支持的技术与理念,以及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地位有多重要?

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地位有多重要?

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地位有多重要?2014-04-14 15:26:34 来源:创新医学网浏览次数:105次评论(0)文章摘要:在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地位有多重要?在美国,麻醉医师很受到重视,因为承担病人生命的救治与维护,与其他专业比较,麻醉医师的待遇不错的。

但是在我国,麻醉医师在医院内的地位和作用,还是根据院长本人对麻醉专业技术是否全面了解。

而麻醉医师在行业内,确实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很多人甚至很多本身是医疗职业的人,都对麻醉专业缺乏理性认识。

很多医疗的事故或者失误,部分归因于对麻醉专业的不重视。

所以以我想知道一台手术中麻醉科医生的地位有多重要,为什么这么重要?此为“知乎”中的一篇帖子,引发了不少医生的热烈讨论。

①林筱枫,医师:于布为医生(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曾经撰文,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美国着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曾经讲过这个故事。

很多美国人都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却是美国医疗行业的第一(平均工资)呢?应该减薪。

于是就有了一场非常热烈的TV辩论。

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地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

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

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

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

”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

在现代人的印象中,手术麻醉似乎只是睡一觉那么简单。

手术和麻醉之安全,似乎是从古以来的理所当然。

其实直到100多年前,手术开刀,哪怕是阑尾炎这样今天低年医生都可以完成的手术,对于当时的医生和病人来说,都无异于拿性命相赌。

早期的手术室,其氛围,和今天人们感觉中无影灯下安静细致的操作完全是大相径庭。

外周循环监测(于布为)

外周循环监测(于布为)


反映血容量多寡
外周循环监测

麻醉中必须始终保持Pleth波形处于高波幅状态
麻醉的目标管理

麻醉的目标:安全、无意识、无痛苦、无记忆
麻醉同时是治疗过程:麻醉应同时纠正一切内环境紊乱
麻醉前最需要的是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各种信息,并无必要
拖延时间去做术前准备

每个麻醉医师在做每一例麻醉时,都应问一个问题:我的病人 是在充分“睡眠”吗?还是正在无意义地跑“马拉松”
麻醉全面监测
呼吸系统:Vt、MV、f、Paw、Raw、C、

PetCO2、SpO2、BG(ABG、VBG)

中枢神经系统:BIS、AEP、ENTROPY、rSO2 其它:尿量、温度(中心、末梢)等
麻醉中监测
O 目前我们最需要监测的是什么?
麻醉 中监测

血容量监测


外周灌注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特别是抗伤害刺激监测)
麻醉中监测
O 以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缺陷
O 忽略了外周循环的监测
麻醉中监测

例如:某病人:CI
5.2 L/m2
SVR
BP
650 dyne/s/cm5
90/50 mmHg
外周循环:手脚冰凉、苍白 脉搏氧饱和度的指脉波信号微弱 波幅近乎平线 此时应如何处理?
麻醉中监测

仅凭血流动力学指标,很容易使人得出高排低阻的概念,从而
适用于除全身麻醉以外的所有麻醉病人的监测,包括:

ECG:可监测 HR、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水电紊乱如低钾、高 钾等
最低限度监测
BP:无创血压,可连续监测或每隔1、3、5min

监测一次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_于布为

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_于布为

·述评·中国麻醉学科发展60年概要于布为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 作者简介:本刊副主编。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疼痛诊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麻醉学与危重病学系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化培训基地麻醉科专家组组长。

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a &Analgesia 中文版等多本杂志副主编,《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Cardiothorasic Anesthesia 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项。

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

西方麻醉技术传入中国,应起自19世纪中后期,伴随着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士到中国传教,各地相继建立教会医院,多由嬷嬷(修女)和医学实习生施行麻醉,此后逐步转向外科助手轮流实施麻醉。

中国最早有记载的乙醚麻醉是在1847年,即M o rto n 开创乙醚现代麻醉后的第2年。

20世纪40年代末,尚德延教授在兰州陆军中央医院建立了中国第1个麻醉科。

同时期,李杏芳教授在上海仁济医院从事麻醉工作(1957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

新中国成立初,吴珏教授建立了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和国内第1个血库,谢荣教授则建立了北京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此后,吴珏教授通过带教进修生(其早期学生有史济湘、王景阳、李德馨等,以及南方地区学生),谢荣教授(其学生遍及北方地区)和尚德延教授(其早期学生后来多成为各军区总医院的主任)通过开办学习班,为国内麻醉学科的发展培养了第一批人才。

之后,谭慧英教授从法国回国,与前述4位教授成为中国麻醉界在“文化大革命”前被评为正教授的5人,加上天津王源旭教授和南京军区总院李德馨教授,对中国麻醉学科的早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

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
副主席Prof.Chi Wai Cheung等。
中华麻醉学会学术年会已成为全球最大麻醉学学术年会之一,参会人数逐年增多、会议规模也不断扩 大,反映了我国麻醉学健康发展趋势。大会首次设立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年会主题,引导中国麻醉 学的发展方向,促进麻醉科成为医院临床安全的关键学科,舒适医疗的主导学科,未来医院的支柱学科,科 研创新的重点学科,社会熟知的品牌学科:会议秉承推动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加强沟通和学术合作,为麻醉 同道搭建高水平、国际化交流平台的原则,共设有17个分会场,359名国内外讲者,432场学术讲座、病例讨 论、热点讨论、教学示范、Workshop和Panel Discussion;举办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与CSA—BJA论文摘要评选, 并大力组织壁报交流区,以鼓励中青年麻醉科医师的学术交流:会议期间各会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郁。 本次年会首次启动了学术评估机制,聘请益普索(IPSOS)公司为第三方学术评估机构,以确保此次学术会议 质量的提升。 (广州市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徐世元、张庆国
10
000余名从事临床麻醉及研究的与
会代表共同参与了此次学术盛会。 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 委员徐世元教授作为大会执行主席 主持了此次大会的开幕式。伴随着讲 述中国麻醉学发展历史长河波澜壮 阔的开场视频,大会拉开帷幕。徐世 元教授代表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致欢迎辞,对与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及麻醉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
问候。
出席此次学术年会的领导、嘉宾有: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广东省医学会秘书长李国营、中华医 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张辉、南方医科大学校长余艳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党委书记黄立农、中华医学会 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熊利泽、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刘进、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主任 委员黄宇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姚尚龙、邓小明、米卫东、俞卫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 6、7届主任委员罗爱伦、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9届主任委员吴新民、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10届主任 委员于布为、世界麻醉医师大会科学委员会心胸麻醉执行主席Prof.Davy Cheng、世界麻醉医师大会组委会

如何提高麻醉医生在医院的地位?

如何提高麻醉医生在医院的地位?

如何提高麻醉医生在医院的地位?麻醉的地位如何得到提高?在丁香园看到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摘录如下:1、病人的不了解。

每次上麻醉之前,我往往会和病人简单沟通一下,再次询问他们的既往病史,并告诉病人,我为他施行的麻醉方式,麻醉过程可能有发生什么不适,需要他做什么配合。

可病人的回答,体现出的他们对麻醉的认识往往就是:医生,没别的,你直接让我睡过去就是了。

俗话说的好:“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过程风险重重,麻醉医生对病人全方位的实时监测,岂是简单睡觉可比;麻醉药品机制复杂,相互作用,岂是“一针倒”可喻。

------ 我们不可能要求病人弄懂麻醉机理,但我们起码可以适当进行临床麻醉的一些宣传,告诉大众:麻醉到底是什么?它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可以适当印发一些小的宣传册,在术前访视和术后随访时发给病人,这不仅能使大众了解麻醉,进而尊重麻醉医生的工作,也能使病人消除术前的恐惧,更好配合治疗。

2、同行的不尊重。

在我们这里,麻醉医生常被叫做“麻醉师”,虽然这仅仅是个称谓的问题,没必要多做什么计较。

但听上去总觉得特别不舒服,而事实上很多外科同行也的确没把麻醉医生的辛勤劳动当回事。

普遍觉得麻醉不过是个辅助的工作,有时候甚至觉得护士也能担得起这份工作(申明一下,这里绝对没有看不起护士的意思)。

------ 要改变别人的看法,获得别人尊重,首先自己的水平业务要拿得起。

一方面是挑战复杂、重症病人的手术麻醉,把麻醉做好,做得漂亮,形成请麻醉医生会诊,协助手术治疗的风气;另一方面的确还得靠麻醉学界的团结和共同努力,改改“麻醉师”的称谓为“麻醉医生”,有时这种改口,不仅仅称谓的改变,可能随之带来的是一种观念的改变。

2、在中国这种比较恶劣的医疗环境中,医生的地位已经令广大医务工作者无奈,而作为临床医生的一员的麻醉科医生,我们的地位给人的感觉似乎更是尴尬。

麻醉学新进展

麻醉学新进展

・148•Shanghai MedJ,2021,Vol.44,No.4*本期导读*麻醉学麻醉学新进展于布为作者简介:本刊副总编辑,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会长,上海市麻醉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专家组组长,东亚麻醉联盟主席。

担任《临床麻醉学杂志》总编辑,《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副总编辑。

累计发表文章5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0余篇,主编专著12部。

创立了“理想麻醉状态”“精确麻醉管理”“麻醉治疗学”理论和实践。

2007年在担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率先提出了“舒适化医疗”的概念和“麻醉学科是发展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的理念,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五大发展愿景,主持编撰了2014年版《中国麻醉学快捷指南主2018年建立了国内首个“麻醉治疗科的将麻醉学技术和药物用于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荣获20〜年上海市医师协会精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0〜年第二届国家名医盛典理之名医・卓越建树奖的摘商要】本期麻醉学专辑中的专家笔谈内容丰富,在临床麻醉方面着眼于阿片类药物节俭策略、胸外科手术麻醉管理和臂丛上干阻滞等热点问题,在麻醉管理方面聚焦于质量改进科学、中国整形美容麻醉等难点问题。

反映了上海的麻醉科同仁在追求高质量麻醉、改善患者围术期体验方面正在不懈地努力,唯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推动学科持续进步,使手术过程真正成为-种舒适无痛苦的体验,使麻醉能更好地服务于手术医师和广大患者。

【关键词】麻醉;学科;进展【引用本文】于布为.麻醉学新进展M上海医学,2〜1,44M):2年49.DOI:10.19842/ki.issc0253-99〜.2026.03.302本期为《上海医学》2021年麻醉学专辑,以容涵盖了麻醉学多个领域的研究和专家笔谈,代表了不同亚专科手术麻醉学的进展和热点问题,有后感觉受益良多,对麻醉科同道来说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以上人员

中华医学会各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以上人员

副主任委员 王宇明 男 1951.11 教授 感染病学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主任委员 侯金林 男 1962.06 教授 感染病学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
副主任委员
李太生

1963.08
主任医 师
感染病学
北京协和医院
副主任委员 成 军 男 1963.08 教授 感染病学 北京地坛医院
主任委员 陈可冀 男 1930.10 教授 老年医学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副主任委员 陈生弟 男 1955.09 教授 神经病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副主任委员 胡学强 男 1955.10 教授 神经病学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副主任委员 蒲传强 男 1958.03 教授 神经病学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
副主任委员 谢 鹏 男 1958.03 教授 神经病学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副主任委员 陈仲强 男 1958.03 教授 脊柱外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副主任委员 金大地 男 1952.10 教授 骨外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
主任委员 刘又宁 男 1945.07 教授 呼吸内科 解放军总医院
前任主任委员 钟南山 男 1936.10 教授 呼吸内科 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候任主任委员 王 辰 男 1962.08 教授 呼吸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副主任委员 田玉科 女 1953.07 教授 麻醉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
主任委员 邱贵兴 男 1942.03 教授
骨科 北京协和医院
候任主任委员 王 岩 男 1961.02 教授
骨科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副主任委员 曾炳芳 男 1946.08 教授
骨科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的应用进展

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的应用进展

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的应用进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并在临床麻醉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领域得到飞速发展,它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数学模型,自动化处理临床数据,凭借闭环系统、决策辅助系统、自动化图像识别等技术推动临床麻醉工作的智能化运转,通过人机交互与合作,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临床麻醉效率。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史,其次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麻醉;算法;机器学习引言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中的应用不断扩大,研究者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处理麻醉相关的数据流,计算机系统自动化地早期干预或预测麻醉事件,辅助麻醉医师的日常工作。

人工智能将改变传统的麻醉模式,推动麻醉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加速智能化麻醉时代的到来。

人工智能对于临床麻醉学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数学建模处理任意临床数据,为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中的应用及其如何自动化辅助麻醉医师制订临床决策,现立足于临床麻醉学,围绕人工智能的概念、算法以及在临床麻醉学的应用进行全面介绍,以为今后智能化麻醉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1人工智能发展史人工智能是一门关于计算机如何从数据中不断挖掘和学习信息的科学学科,是统计学和高效算法的交叉领域。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机器学习,通过算法从海量数据中自我学习,寻找数据间的潜在关系,产生稳定的输出模型。

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监督学习属于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人为预先设定输出值,通过算法辅助学习,完成期望输出指标;无监督学习属于无任务驱动式学习模式,计算机可自我识别规则,对数据直接进行整合处理,自动输出稳定模型;强化学习是由动物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算法通过环境的交互奖罚制度指导学习,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学习,得到期望值,整体过程类似于动物条件反射的建立。

2人工智能在临床麻醉学中的应用2.1闭环靶控输注系统临床工作中,麻醉医师需要实时根据患者状态与手术情况,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药物的剂量,以维持患者处于适宜的镇静、镇痛和神经肌肉松弛状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于布为:我所认识的Boldt教授

于布为:我所认识的Boldt教授

于布为教授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此文是于教授参与丁香园一个讨论时的回帖,内容很精彩,不过整个讨论过程更精彩。

以下为于布为教授原文,一字一标点都未更改,只是为了便于阅读而做了分段。

在围术期液体治疗领域,Boldt教授可谓大名鼎鼎。

我记不得从哪年开始,就有公司邀请他来中国讲液体治疗中胶体的问题。

那时候好像还有一个Baron(也不知名字记得对不对)和他唱对台戏。

一个讲淀粉好,另一个就讲明胶好。

一个说明胶过敏反应发生率高,另一个就说淀粉影响凝血功能和肾功能;好不热闹!我不知道别的人怎么想,反正我自己觉得,早期通过他们的讲课,我还是有不少收获的。

对于围术期的液体管理、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概念、麻醉诱导后体液分布的改变、分布性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给了我一个思考的话题;也使我借助他们的某些观点,以及人工胶体的广泛使用,发展了我自己的“理想麻醉状态”、“麻醉诱导期急性超容量液体填充(早期称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等围术期麻醉管理的理念。

但听得多了,就感觉他们的学术水平并不高,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真思考。

颠来倒去,就是那些"evidence",每年加一点儿新的资料,别的就没了。

更好笑的是,两个人拿同样的论文来做荟萃分析,却得出结论完全相反的荟萃分析结论。

这使我从那时就开始怀疑循证医学的可靠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自己的工作和国内很多人的工作都证明,他们两个人讲得都有问题。

比如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无论实验室还是临床,国内的资料都证明,无论何种人工胶体,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而且淀粉和明胶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也不一致。

但到了Boldt教授的论文里却是毫无影响,尤其是淀粉。

这使我对老外名教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老外也会忽悠人,我们自己也不差。

在液体治疗领域,坦率的说,中国人早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之所以我们的影响力还不大,不是学术水平的问题;而是我们还不能充分掌握英语的表达,还不完全熟悉西方制订多年的游戏规则,使得我们还不能让他们完全理解我们的思路,也还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的研究结果(当然,还有西方人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的影响)。

中华麻醉学分会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的专家共识 (2008

中华麻醉学分会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的专家共识 (2008

中华麻醉学分会关于术中知晓预防和脑功能监测的专家共识(2008讨论稿)吴新民、于布为、叶铁虎、张炳熙、佘守章、王焱林、岳 云(执笔)据美国ASA最新调查,病人最担心由于麻醉所造成的问题为:失去记忆、术中知晓、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死亡。

而ASA最新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避免术后神经认知功能障碍、避免术后死亡率。

预防术中知晓不仅是医学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确切应该称全身麻醉下手术中知晓。

在本专家共识中,术中知晓被定义为病人在全麻下的外科手术中出现了意识(conscious)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情或事件。

记忆可以分类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本共识中,知晓定义为“recall”。

因此,只限定为外显记忆,不包括内隐记忆。

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作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意识定义为病人能够在他所处的环境下处理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医生判断病人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病人对各类刺激有无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药,病人会失去这种有目的的反应。

回忆指病人能够提取(retrieve)他存贮的记忆。

通常由病人自己主动回想和报告其在全麻期间发生的事情或事件,或医生用规定的调查用语,经提示后引出。

术中知晓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病人,对术中唤醒试验的知晓率仅为16.7%左右。

确定一个病人是否发生了术中知晓,除听取病人的陈述外,需要与参与该病人麻醉的医生核实;还需一个由若干专家组成的小组来鉴别,确定出知晓或可疑知晓。

外显记忆指病人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情或事件。

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

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

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于布为◆于布为生活中,很多人简单地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

作为常人的朴素看法,这虽平和易懂,但并不确切。

麻醉远非如此简单。

让你“睡觉”的背后,凝集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高含金量。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的工作是在病变部位动刀子,麻醉医生则更为忙碌。

调控患者麻醉深度,让患者处于无痛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麻醉安全。

在紧急情况下(术中大出血等),则更是忙上加忙。

因此,麻醉医生被誉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

麻醉医生广博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只有将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基础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内容交叉融会,并结合临床培训和多年经验的积累,才能铸造一名合格的麻醉医生。

为手术保驾护航时,难免遇到暗礁涌流。

麻醉医生必须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管理好病人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

同时,还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力,面面俱到。

凡是麻醉都有风险,哪怕是再小的手术。

由于麻醉药品对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存在显著的抑制性影响,尤其遇到体质特殊的病人,导致一些“小”的麻醉也可能出现问题,尤其当专业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或经验不足时,一旦发生意外,抢救措施又跟不上,就将导致严重后果。

如果人群不同、病情不同,麻醉风险发生率也不一样。

如果按照麻醉风险大小来算,心血管性疾病无疑是排在前头,因为麻醉药品直接抑制循环系统,对血压、心跳、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最明显,凡是有循环系统急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麻醉意外高风险发生的对象。

其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肥胖病人,麻醉意外发生几率也很高,因为麻醉药品有呼吸抑制作用,而肥胖病人多伴随多种慢性疾病,器官功能减退,抗麻醉风险的能力小。

还有,小儿、老年患者以及孕产妇这些特殊群体,也容易出现麻醉意外。

总的说来,若脑、心脏、肺、肝脏和肾脏等重要脏器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就大,围术期的死亡率较高。

麻醉是“全程关注”工作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贯穿病人的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

“舒适化医疗”打开麻醉新境界

“舒适化医疗”打开麻醉新境界

“舒适化医疗”打开麻醉新境界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2年第2期本刊记者/郭霞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

2007年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拥有发明专利2项;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杂志的主编;他乐于看书,更善于思考,有人说他标新立异,但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教科书所禁锢;他提出“麻醉的哲学意义与临床意义”、“理想麻醉状态”等麻醉学新概念,使人们重新审视了这一学科;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教授。

麻醉领域的思想者也许很难相信,已是业界知名专家的于布为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每天的凌晨两点到七点是他的读书时间。

这样的习惯让他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从而也使他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入的见解。

“那会儿是最安静的时候,空气最新鲜、背景噪音最低、没有任何人打扰,我就可以静下心来读书、上网、写东西、改学生的论文,思考些事情。

”他说到。

“不会思考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于布为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胡思乱想’是科研突破、创新的前提,要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要比把教科书、指南背得滚瓜烂熟要好得多,一个不会思考的医生肯定不会是好医生。

”于布为认为:“一个麻醉医生的早期发展阶段应该是熟练掌握各项技能的阶段。

低年资主治医生阶段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临床麻醉中对各种危重、疑难病例的处理;到高年资主治医生阶段应具备了处理各种各样复杂、疑难、特殊手术、特殊病人的能力;还需特别注意培养预警能力,在别人看不到风险的时候看到风险;此外,从思维方面讲,应该敢于挑战现有的教科书,应该有自己的想法。

”独特视角看麻醉1999年,于布为提出“理想麻醉状态”的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于布为对麻醉品质的追求。

于布为担任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以后,他和科里的两位老主任分工承担特需病人的麻醉,但具体实施麻醉的是同一名助手。

《现代麻醉学 第4版 上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现代麻醉学 第4版 上册》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29章 肌肉 1
松弛药及其拮 抗药
第30章 局部 2
麻醉药
3 第31章 自主
神经系统药理 学
4 第32章 作用
于心血管的药 物
5 第33章 麻醉
期间的药物相 互作用
第2节 药物效应 动力学
第1节 药物代谢 动力学
参考文献
1
第1节 概 述
第2节 全麻药 2
对中枢神经系 统的作用
3 第3节 全麻药
0 2
第35章 麻醉深度 监测
0 3
第36章 心电图
0 4
第37章 血流动力 学监测
0 6
第39章 呼吸功能 监测
0 5
第38章 经食管超 声心动图 监测
第40章 肾脏功能 监测
第41章 神经功能 监测
第42章 神经肌肉 功能监测
第43章 体温的调 节与监测
0 1
第1节 监 测的基本 概念
0 2
域中的应用...
第7节 模拟患者 系统的应用
参考文献
0 1
第1节 麻 醉科研工 作的组织
0 2
第2节 科 研的思维 和步骤
0 3
第3节 科 研设计和 统计学处 理
0 4
第4节 麻 醉学实验 室建设
0 5
第5节 麻 醉学科学 研究的基 本内容和 研究方...
0 6
第6节 麻 醉学中的 药理学研 究
第7节 新药的临 床前和临床研究
0 6
参考文献
0 5
第5节 抗 心律失常 药
0 1
第1节 概 述
0 2
第2节 药 物相互作 用的基本 机制
0 3
第3节 麻 醉药物的 相互作用
0 4

精确麻醉知识

精确麻醉知识

精确麻醉瑞金医院全国推广精确麻醉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教授分析说,以往手术中,一般来说,麻醉师需要依靠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肌松程度等间接指标来判断病人的麻醉深度。

传统麻醉由于没有深度监测指标,发生麻醉意外几率较高。

而所谓“精确麻醉”,就是指有明确的麻醉深度,能根据手术需要准确把握麻醉深浅,并在术后能使病人及时苏醒的麻醉。

在手术中监测麻醉深度,不仅能提高麻醉质量和手术安全性,还能减少麻醉并发症。

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是目前技术最先进、对临床指导意义最大的一种麻醉深度监测设备,这项监测系统在欧美许多国家已成为医疗必需项目,在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一床一配”,但中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

于布为主任说,此次德国汉诺威大学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瑞金医院首次在国内合作设立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亚洲培训中心,旨在普及精确麻醉监测技术,提高麻醉安全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基地培训推广“精确麻醉”我国北方地区首个“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培训基地”日前在北京协和医院挂牌成立,旨在推广“精确麻醉”技术与理念。

这一基地将通过技术培训和理念传播,更新麻醉质控标准,促进临床麻醉从安全性向舒适化转型,从模糊麻醉向数字麻醉,从心电监测向脑电监测,从简单麻醉向简洁麻醉发展。

手术过程中给病人多少麻醉药?麻醉到什么程度最合适?以往这一问题主要靠医生根据经验来判断。

然而新的“精确麻醉”则可根据术中患者脑电信号的监测结果,对手术麻醉的深浅度做出精准调试,从而规避传统经验麻醉带来的风险。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介绍说,传统麻醉方式所使用的麻醉剂量是根据病人体重、年龄等粗略估计的,而由于个体差异,即使同样体重的成年人,对同等剂量的同一麻醉药物的反应也可能千差万别。

麻醉医师在术中通过血压、心率来判断麻醉的深浅,而受手术刺激的影响,病人的血压、心率并不能准确反映麻醉深度。

这就为麻醉意外事件的发生留下了隐患。

醋酸钠林格注射液

醋酸钠林格注射液

与血浆相近
与血浆相近
偏酸
弱碱





目录
维力能®与晶体液 维力能®在麻醉科旳应用 维力能®旳安全性、有效性
醋酸旳代谢途径
醋酸是碳酸氢盐旳前体物质
醋酸进入体内能够经过醋酸硫激酶旳作 用转化为乙酰辅酶A
大部分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并代谢生成 水和二氧化碳,另一部分经过草酰乙酸进入糖 异生途径,此二种途径中均生成碳酸氢盐
组别
输液量(ml/kg)
时间(min)
AR
41.10±2.18a
28.15±0.29a
LR
54.17±2.97
43.26±0.87
NS
59.61±2.88
48.19±1.23
注:与LR、NS组比较,aP<0.05
结论:维力能®较小剂量即能迅速到达复苏目旳,可能更适于失血 性休克患者旳早期急救。
维力能®是目前最理想旳晶体液
醋酸在体内迅速代谢为乙酰CoA,乙酰CoA和 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再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 形成碳酸氢盐参加酸碱缓冲。
药代动力学
在身体大部分器 官代谢
无蓄积
合用于肝肾 功能不全等
患者
麻酔 1997, 46: 229
在全身情况下,11例 准备手术旳患者予以 1mmol/ml醋酸钠溶液 10ml, 醋酸半衰期(t1/2)为 2.20±0.74, 分布容积(Vd)为 53.4±12.6ml/kg。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电解质紊乱。
Methods Find Exp Clin Pharmacol 2023, 23: 519
理想晶体液旳原则
为何取代乳酸盐?
升高血糖

麻醉医生自我介绍范文参考

麻醉医生自我介绍范文参考

麻醉医生自我介绍范文参考??人情况由简单到复杂,麻醉管理由易到难,我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能够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麻醉管理和操作,能够处理一些手术中常见的危急情况。

我非常热爱贵院,些昂领导们能够给我一次机会,让我正式的加入贵院,为医院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篇二:自我介绍麻醉尊敬的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相关材料!我是兰州大学20xx级麻醉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自宁夏固原。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并积极参加各项校内外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及奖励。

并先后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及计算机三级考试。

在生活中,我朴素节俭,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曾参加过学校里的勤工助学,并担任过多次家教。

我是一个认真,刻苦,独立而又有较强团队协作精神的人。

为人实在,思想上进,待人诚恳,团结同学,刻苦勤奋,不太善于表达,但对生活积极乐观。

在大学期间,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和锻炼,虽然我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但我深知面对当今激烈的人才竞争,我的知识还很有限,所以我会继续以勤奋进取的校训和不甘落后的学习精神,努力奋斗,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尊敬的老师,我热切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赏识,为我提供一个继续学习的平台,更是提供一个能够通往我人生梦想的桥梁。

在此我诚心的感谢您能读完我的自荐信,我衷心的祝愿您!此致敬礼篇三:手术麻醉科医师工作流程麻醉科实施主治医师负责制。

在临床工作中鼓励住院医师向主治医师提问和提出建议,但针对具体临床工作住院医师必须服从主治医师的领导。

主治医师对自己所管理的病人全面负责。

由于住院医师不服从主治医师的指挥,或擅自处理而导致的医疗差错和事故由住院医师承担全部责任。

术前访视及麻醉同意书签写规定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应尽量争取同时访视术前病人。

时机不允许时也可分别对第二天手术病人常规访视。

探视病人时必须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态度和蔼。

李树人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

李树人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

李树人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终身成就奖”佚名
【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34)3
【摘要】2013年4月27日,在哈尔滨隆重召开的中国医师坍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名誉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老专家李树人教授被授予“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麻医师终身成就奖”。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于布为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黄宇光教授向李树人教授颁发厂荣誉证书和奖杯。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李树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首都医科大学;
主任委员;北京友谊医院;哈尔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
【相关文献】
1.救死扶伤,其乐无穷;无愧无悔,延年益寿——麻醉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李德馨教授简介 [J], 段满林;徐建国
2.发展骨科学科特色科学治疗股骨头坏死疾病专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关
节外科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主任医师李为教授 [J], 杰然;
3.造福百姓健康引领血管外科疾病诊疗技术发展专访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江苏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
科行政主任李晓强教授 [J], 杰然
4.樊碧发教授当选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傅志俭教授、张达颖教授、吕岩教授、刘慧教授、李荣春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 [J],
5.靳家玉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第二届中国妇产科医师奖”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成立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成立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的通知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成立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7.01•【字号】沪卫计委科教〔2013〕015号•【施行日期】2013.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培训正文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成立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的通知沪卫计委科教〔2013〕015号各区县卫生局(卫生计生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有关高等学校、中福会、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为保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顺利、有效开展,逐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保障体系,本委决定成立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专家委员会的职责是组织论证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科的认定、调整;评议、审定各学科专家组制定的培训细则和考核办法;负责对专科医师培训及考核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组织对培训医院进行定期抽查督导,参与培训质量评估;指导、督促、协调各学科专家组的工作,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并协助解决;负责向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及有关部门反映各学科专家组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并提出初步解决方案。

专家委员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

专家委员会主任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由专家委员会主任提议,主任、副主任以及主任指定的相关委员参加,分析研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附件: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7月1日附件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主任:李宏为上海市政府医改顾问专家、瑞金医院普外科教授副主任:桂永浩复旦大学副校长章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徐国彤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孙颖浩第二军医大学校长陆惠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特聘专家组组长、仁济医院内科教授郑民华瑞金医院副院长外科教授丰有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妇产科教授黄国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儿科教授委员:周新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呼吸内科专家组组长)王健民长海医院血液内科(血液内科专家组组长)徐沪济长征医院风湿免疫科(风湿免疫科专家组组长)缪晓辉长征医院感染科(感染科专家组组长)吴宗贵长征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内科专家组组长)丁小强中山医院肾脏内科(肾脏内科专家组组长)宁光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内分泌科专家组组长)王兴鹏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科专家组组长)秦新裕中山医院普外科(普外科专家组组长)朱世辉长海医院烧伤外科(烧伤外科专家组组长)黄翼然仁济医院泌尿外科(泌尿外科专家组组长)王春生中山医院胸心外科(胸心外科专家组组长)徐志飞长征医院胸外科(胸外科专家组组长)袁文长征医院骨科(骨科专家组组长)毛颖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外科专家组组长)李青峰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整形外科专家组组长)胡超苏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肿瘤放射治疗外科专家组组长)樊嘉中山医院肿瘤外科(肿瘤外科专家组组长)李进肿瘤医院肿瘤内科(肿瘤内科专家组组长)俞卓伟华东医院老年医学科(老年医学科专家组组长)吴文源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精神科专家组组长)段涛第一妇婴保健院妇产科(妇产科专家组组长)于布为瑞金医院麻醉科(麻醉科专家组组长)张永信华山医院感染科专科医师联席会议办公室特聘顾问名单周良辅工程院院士,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戴尅戎工程院院士,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陈赛娟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血液内科葛均波中科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专科医师联席会议办公室特聘专家组名单徐晓璐长海医院内科蔡端华山医院普外科华英瑞金医院儿科王来根长征医院外科秘书:周蓉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副调研员田红上海市医师协会副秘书长卢清复旦大学医管处副处长汤磊交通大学医学院医管处副处长丁国伟同济大学医管处副处长商舰第二军医大学临管处参谋许淼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事务中心负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教授回答(1)关于理想麻醉状态及其它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huangyixiao98.很荣幸能同您交流!1、看了于教授关于“理想麻醉状态”的介绍,感触颇多。

于是联想到昨天做肝移植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即虽然我们在无肝前期进行了积极的补液且患此期循环稳定,但是阻断腔静脉后,血压还是急剧下降,予泵入多巴胺、去甲肾,加快输液等处理只能勉强将血压维持在80/55mmHg左右。

不得已减浅并停掉麻醉药(心里一直在担忧患者会不会出现术中知晓)。

因此,想请问您,我此时处理有无不妥?这种情况下(在休克病人,术中大失血的病人或者体质衰弱不能耐受麻醉的病人等的麻醉时也可能遇到)我们如何处理维持一定麻醉深度与维护病人生命体征平稳之间的矛盾?2、于教授提出的“理想麻醉状态”为我们术中麻醉管理提出了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和要求。

个人认为这一概念的主要关注点也是术中麻醉状态的控制及患者、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社会对围术期麻醉的意见。

然而似乎并没有涉及麻醉对患者术后中远期的影响。

记得以前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幻灯片说,一个正常情况下可能在60岁发展为冠心病的患者,如果经历了一次大的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有可能50岁就发展成为冠心病,如麻醉控制满意可能在55岁才会发展成冠心病。

因此想请问于教授您定义的“理想麻醉状态”对患者的中远期生活、生存质量或者疾病的发展变化(比如冠心病)等来说是否就是最佳麻醉?您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或考虑?huangyixiao98,你好:1、肝移植麻醉中,我们通常不减浅麻醉。

除非危及生命,否则我们始终保持麻醉状态。

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会体会到保持麻醉的好处。

没有麻醉下,只会一时血压升高,换来的是组织低灌注,酸中毒,甚至DIC等等,有麻醉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的。

2、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步,但理想麻醉状态一定比那些高应激麻醉对于患者的打击小。

因而效果也会要好(请容许我自夸一下)^_^谢谢!孙学军1981尊敬的于老师,很高兴能在丁香园中见到您,对于“理想麻醉状态”、“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很感兴趣,以下是我对麻醉的浅显理解,请批评指正。

1、只有对于麻醉的目标/本质的深刻理解才能准确的理解并创造“理想麻醉状态“,我门所追求的麻醉目标是虽社会进步不断更新发展的,从最开始的定义--------无痛到今天的“理想麻醉状态“,我的问题为:当一个患者可以在局部麻醉(广义,如臂丛,颈从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但可能会出现阻滞不全,此时我们建议其做全麻,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的麻醉理念?2、对于“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试问:急诊病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实施“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我经常的处理是,快速输注胶体液,但有些老师提出批评,认为应该遵循补液原则:先晶体再胶体,您认为如何?而且,鉴于近来高渗高张液对休克的扩容作用,我们可不可以在诱导前应用高渗高张液?3、镇痛、伤害性刺激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十分复杂,您如何看待全麻意识监测与其他方面麻醉抑制的程度监测/估计(如镇痛)的相互关系?4、针对术中知晓,术后应如何进行访视?您所在的麻醉科是如何进行访视的孙学军1981,你好:1、这里牵涉的问题比较复杂,医保,医患关系等。

简单的做法是在镇静下(异丙酚)插入喉罩。

2、不必过于机械,先晶后胶和先胶后晶在短期内的结果二样。

可以试用高渗高张液。

3、全麻意识监测时发现意识最先消失(即通常浅麻醉就可以消失),而抑制伤害性刺则比较复杂。

4、访视时简单询问即可,不必给病人过多的暗示。

谢谢!量诱导期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很感兴趣,传统意义上全麻四要素是镇痛全,意识无,肌松好和抑制不良应激反应,现如今又有人提出理想的全麻应包括无内隐记忆,也即常说的第五要素,但现有的临床监测手段无论是BIS还是熵值监测都不能直观反应患者是否有内隐记忆,请问于教授:1、无内隐记忆是否应该列入理想全麻状态必备要素,为什么?2、一个年轻力壮的人全麻下手术和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全麻下手术,两者的理想麻醉状态是否有不同?为什么?3、基层医院麻醉时为达到理想麻醉状态,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对于“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请问:1、诱导期的具体时间段是指哪时间?有无具体的指标表示巳过了诱导期?2、诱导期主要以何种液体为容量替代,为什么?在老年患者和小儿处理上有不同吗?为什么?谢谢.lgxmza,你好:1、无内隐记忆是否列入理想麻醉状态必备要素,这值得探讨。

从目前的结果看要完全消除内隐记忆,BIS数值可能会<30。

其潜在的危害目前还很难把握。

2、理想麻醉状态的根本是: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组织充分灌注,无意识和有效抑制应激。

这两个极端的病人在本质上没有不同。

3、基层医院实施理想麻醉状态,需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安全的基础上求得满意的结果。

1、诱导期是指插管前和手术开始早期间的时期,没有具体的指标表示已过诱导期。

2、我们是一晶一胶,具体可以参阅前面的回答。

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液体管理治疗没有不同。

谢谢!量诱导期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很感兴趣。

"肝移植麻醉中,我们通常不减浅麻醉。

除非危及生命,否则我们始终保持麻醉状态。

如果你这样做的话,你会体会到保持麻醉的好处。

没有麻醉下,只会一时血压升高,换来的是组织低灌注,酸中毒,甚至DIC等等,有麻醉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的。

"于教授的这段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全麻状态下,麻醉深度理想,患者循环容量尚充足又无心跳骤停可能的前提下,若患者生命体征不稳的话,其生命体征是完全可以用血管活性药物去控制的,而不必减浅麻醉.请问于教授:1、我的理解是否正确?2、部分患者随着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体内的部分受体会减少或功能状态会更不敏感,为了维持生命,此类药物单位时间内用量会更大,而这样势必会影响组织未梢灌注,也有可能引起酸中毒,请问这种酸中毒和您说的"没有麻醉下,只会一时血压升高,换来的是组织低灌注,酸中毒"有本质区别吗?为什么?3、再问个题外话:临床麻醉工作中偶尔碰到如下病人,胆总管切开取石肝管内探查手术,术中出血很多,术前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凝血皿项总蛋白等都还算不坏,而你又从血小板功能,血管功能,凝血因子和组织渗透压等方面都作了处理并也补充了红细胞,但出血/有时就是渗血仍很大,碰到这类患者,请问于教授您的临床处理思路是怎样的?能举个例子讲解具体过程吗?谢谢.lgxmaz,你好:1、我认为正确2、你所说的可能是酸中毒引起的,使药物受体的敏感性下降,与没有麻醉引起的酸中毒没有本质区别。

3、肝,胆管手术渗血多,还是应该从凝血因子的合成来考虑,如果这方面考虑到了,也处理了,那么应当再考虑纤溶亢进的问题。

有关检测项目要视你所在单位条件,如有血栓弹力仪,则可直观地进行处理。

谢谢!jiyues6024尊敬的于教授:我于青岛麻醉质控会首次听你关于"理想麻醉状态"的讲座,几年来我在临床麻醉中也进行了不少的探讨,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均有不少的收获,特别是去年麻醉年会两次听你讲座相关内容,深感您是一个国内少有的务实麻醉专家.今天我想咨询基层医院临床麻醉中如何理解与应用"理想麻醉状态"相关指标?这是我在基层讲学时基层麻醉科医师问到最多的问题,能否给予答复?谢谢jiyues6024,你好,基层医院开展“理想麻醉状态”的应用,前提是有基本的监测条件,至少要有ECG,BP,SpO2,其次是对麻醉深度的理解,麻醉不是越浅越安全。

从实用角度说,理想麻醉状态就是对循环系统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而且要既抑制,又保证安全,一定量的液体是不可少的。

手术中后期利尿也很重要。

谢谢!axiasai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您的“理想麻醉状态”一直指导着我的临床工作,让我日臻进步。

在一些相对较大的手术中,也按照您的“急性超容量填充”的思路进行麻醉管理,让我体会到了很多优势。

即便如此,由于我经验上的不足,偶尔还是会出现poor signal,真让人郁闷。

有感于您的“超容量填充”理论,我一直感觉,人的循环系统和微循环系统就像一条大河和它的支流,心脏就像天空一样形成云,然后再下雨,让水去它该去的地方。

休克状态就是大河水位降低,于是必定会影响它的支流,长此以往就会断流,土地干涸。

当大河泛滥时,水朝着地势较低的支流处流去,却无法再恢复到支流原来的状态,就成了水灾。

在人体就是出现了扩容后的组织水肿。

所以从您的理论来看,您很强调扩容的同时伴随扩血管,适度利尿强心,也很反对浅麻醉。

不知道我的比喻对不对,有何偏颇之处,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但是,我有的时候也很困惑,虽然组织水肿与超容量填充无直接关系,主要还是与液体管理不当有关。

但是超容量填充毕竟还是增加了内脏的分钟血流量,会不会给小脏器比如肾脏造成负担呢?而且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并不是河的每一条支流都需要那么多雨水的灌溉吧?我看见病人的尿量很多,感到很高兴。

但是转而一想,如果我少补100ml,尿量只是少100ml,也许肾脏的负担可以轻很多。

毕竟,临床上给予的指标太少,也只是停留在心脏、肺和外周,其它内脏都没有考虑进去。

请问您有没有这样的困惑?axiasai,你好:1、你的比喻带有文学色彩,我自愧不如。

我认为不错。

但我用利尿,很少强心(指洋地黄类药),因为我认为洋地黄类药是将一个短跑运动员的肌肉运动改成了举重运动员的肌肉运动(这个观点我没有认真思考,可能是错的)。

2、组织水肿与超容量灌注肯定有关,还是应该在手术中间开始利尿为好。

谢谢!尊敬的于教授您好,我是丁香园会员xq_zhong888,对于“理想麻醉状态”、“急性超容量诱导期填充”等麻醉学新理念很感兴趣,请问:1.您说:所谓理想麻醉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全身麻醉状态......这就是说:“理想麻醉的概念”不适合于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不知道于教授对这类非全身麻醉的“理想麻醉状态”有何研究或设想?2.关于理想麻醉状态的外延即理想的麻醉全过程,包括四个构成要素:①患者是否满意......②手术医生是否满意......③麻醉医生自己是否满意......④社会方面是否满意......"理想麻醉状态的外延"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麻醉医生应当和经过努力能够做到的,但也有些内容非麻醉医生能力所及,如:手术创伤的反应(如术后胃肠道反应),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如吗啡椎管内镇痛引起的瘙痒),属于手术室护士职责的(如调整灯光与体位);还有些内容尚无客观标准,难以评价(如:②、④两条)。

我担心把这些内容归到麻醉科的范围,会对麻醉科不利。

不知于教授是如何考虑的?3.关于“术前急性血液填充”根据术前病人的身体状况是不同的(例如有的脱水,有的血容量过荷),评估体内液体量的指标(如CVP)可靠性又受限制,诱导前填充量按照什么标准确定?是否还要结合麻醉者的临床经验?谢谢您!xq_zhong888,你好:1、椎管内麻醉的血管扩张不及全麻,对伤害性刺激又可有效抑制,因而不及全麻那样明显需要改变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