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的生成和排出

合集下载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名词解释)

1.肾单位(nephron) 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

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致密斑(macula densa)是髓袢升支粗段远端部的一小块由特殊分化的高柱状上皮细胞构成的组织。

它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分泌。

3.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 ) 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4.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

5.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6.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正常约为19%。

7.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lomerular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8.重吸收(reabsorption) 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9.肾小管的分泌(tubuler secretion)是指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

10.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

11.低渗尿( hypotonic urine) 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

表示尿被稀释。

12.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 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理学:第⼋章_尿的⽣成和排出第⼋章尿的⽣成和排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摄⼊代谢和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和能源物质被不断地消耗,为各种⽣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产⽣对⼈体⽆⽤甚⾄有害的终产物。

排泄(excretion)……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体内的异物及过剩不需要的物质经⾎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泄是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个环节,是多系统功能互相协调才得以完成的⼀种重要⽣命活动。

⼈体主要的排泄途径:⽪肤:⽔、盐类、少量尿素、乳酸等。

肺:CO2、H2O、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道:排泄物混合在粪便中。

Ca、Mg、Fe、P 等电解质、胆⾊素、毒物等。

胆⾊素-肝脏排泄在肠中起变化的胆⾊素(尿胆素、粪胆素)。

⽆机盐-经⼤肠粘膜排出的,如钙、镁、铁等。

唾液腺:碘、铅等。

肾脏:最重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

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并随机体的不同状态⽽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

有:⽔、尿素、尿酸、肌酐、盐类、药物、毒物等。

肾的功能:1) 排泄功能:排出机体的⼤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体内的异物。

2) 调节功能:调节⽔、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稳态。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液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等。

排出过剩 H+维持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等。

尿的⽣成包括肾⼩球的滤过、肾⼩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讨论尿的⽣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肾脏排泄功能的⽣理意义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两侧肾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2.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在胚胎发⽣中起源于尿道嵴,故不属于肾单位,但功能上与远端⼩管密切相关;在尿浓缩过程中起作⽤;每条集合管可收集多条远曲⼩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汇⼊乳头管,最后形成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进⼊膀胱。

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的生成和排出
肾血液循环模式图
2、两套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 (80mmHg—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 量仍然保持相对恒定。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
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 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 保持稳定。 意义:在安静情况下维持肾血流量的相 对稳定和正常的泌尿功能。
(二)Cl-的重吸收
方式:除髓袢升支粗段 为主动重吸收外,绝大 部分为被动重吸收。
(一)Na+的重吸收
近端小管后半段 少部分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
密连接处重吸收→ 管两侧电位差→Na+

顺电位差经紧密连
Na+

接处重吸收。
髓袢中Na+的物质转运
●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 对Na+高度通透: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 主动转运。
髓袢升支粗段 Na+的转运:
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 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 [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2、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因素 应急反应时交感N兴奋→NE释放↑→肾血管 收缩→ 肾血流量↓。 ②体液因素 应急反应时NE、Ad、 AⅡ 、VP 、 ET等体液 物质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
2、 尿的化学成份
水分:95%~97% 固体物:3%~ 5% 无机物:氯化钠、硫酸盐、磷酸盐,钾盐、铵盐等 有机物:尿素、肌酐、马尿酸、尿胆素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电荷屏障-------
滤过膜通透性 (1) 与被滤过物质分子大小有关:
分子有效半径>4.2 nm 不能滤过,如球蛋白和 纤维蛋白原。 分子有效半径<2.0 nm可自由滤过,如葡萄糖、 水、尿素、 Na+等。 (2) 与被滤过物质所带电荷有关 白蛋白分子有效半径为3.6 nm,因带负电荷, 滤液中浓度极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过特点 1.毛细血管血压较高 2.对蛋白质的通透性较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逐渐升高 4.肾小囊的静水压较高
第二节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系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一)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尿量
动脉血压:80-180 mmHg,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肾小 球滤过率保持不变(自身调节)。 动脉血压<80 mmHg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率 。 动脉血压<50 mmHg 肾小球滤过率降到零无尿。 高血压病晚期:入球小动脉硬化缩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 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少尿。
第二十六章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转运
第一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的重吸收
小管液中成分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具选择性: 原尿:180 L/Day 终尿: 1.5 L/Day
水 99 %重吸收1%排出体外 葡萄糖和Na+、HCO3-等全部或大部分重吸收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
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流量和 肾血浆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三、滤过系数: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滤过膜面积:1.5 m2
肾病综合征:滤过膜的屏障作用被破坏,如孔径变大或负电荷减 少等→滤过膜通透性↑→白蛋白滤过量↑→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有效滤过面 积 ↓ → 肾 小 球 滤 过 率 ↓ → 出 现 少 尿 (<500ml/ 天 ) 甚 至 无 尿 (<100ml/天) 。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 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 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 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一致,而且渗透压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似。
原尿 = 血 浆的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 小管
肾 小 细段 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 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 远曲小管
两种肾单位比较(P134)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组成:三层 内层:
水分子 毛细血 阳离子 管内皮
葡萄糖
窗孔
中层:毛细血管基 外层:肾小囊 膜 多角行网孔 脏层上皮细胞
决定不同溶质是否 (足细胞)防 通过的重要屏障 止蛋白质漏出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生理学:尿的生成和排出 (问答题)

202.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超滤液。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超滤液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

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某些成分又通过小管上皮细胞转运至血液中。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小管上皮细胞可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小管液经过上述过程后形成的尿液称为终尿。

203.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204.试述肾小管泌H +的意义肾小管分泌H +的意义:(1)促进NaHCO3的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每分泌1个H+,就可使1个HCO3-和1个Na+重吸收回血,Na+和HCO3-再组成的NaHCO3是体内重要的碱储。

(2)促进NH3的分泌分泌的H+可降低小管液的pH值,使NH3容易向小管液中扩散。

分泌的NH3与H+结合生成NH4+,并进一步与强酸盐(如NaCl)的负离子结合为铵盐随尿排出。

强酸盐的正离子(如Na+)则与H+交换后和细胞内的HCO3-一起被转运回血。

因此,H+的分泌具有排酸保碱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 速尿、利尿酸等可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得功能,管腔正电位消 失,NaCl得重吸收受抑制从而干扰尿 得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 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得通透性很低, 水重吸收量很少,造成小管液低渗, 组织间液高渗,有利于尿液得浓缩和 稀释(后述)。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得物 质转运
● 可根据机体需要重吸收约12%得NaCl、 不同量得水;分泌不同量得K+ 、H+。
● 正常人尿液得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得浓缩和稀释 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有重 要得生理意义。
一、尿液得稀释
●原因:小管液中得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 被重吸收
●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此外,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由于ADH 而对水通透性得下降 也有助于稀释。
二、尿液得浓缩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得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肾得各种感受器 肾神经 脊

中枢 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
●肾至今未发现副交感神经支配。
(五)肾得血液供应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 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
● 严重缺氧等 交感神经 肾血浆流量
GFR
尿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
得转运功能
● 肾小球滤过生成得滤过液进入肾小 管后称为小管液
● 小管液中99%得水、100%得G及不同 量得钠、尿素等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钾等被分泌入小管腔。
● 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 血液中。
● 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得物质 或血液中得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

初一生物《尿形成和排出》课件1. 尿的重要性和功能尿是人体新陈代谢废物和过多水分的主要排泄物,对维持体内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尿的主要功能包括:•排除代谢废物:尿液中含有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排泄这些废物有助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新陈代谢平衡。

•清除过剩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内过剩的水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调节体内离子平衡:尿液中含有各种离子,如钠、钾、氯等,通过调节尿液中离子的浓度,帮助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2. 尿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肾脏中,经过以下几个步骤:2.1. 滤过在肾小球中,由于毛细血管内血压的作用,使得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多种溶质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进入肾小球囊内形成初尿。

2.2. 重吸收初尿通过肾小管系统,经过肾小管壁的重吸收作用,使得一部分有用的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被重新吸收到血液中,以保证体内重要物质的保留。

2.3. 分泌同时,肾小管壁也对一些废物和过剩物质进行分泌作用,将它们排泄到尿液中。

例如,肾小管能分泌尿酸、某些药物等。

2.4. 浓缩和稀释通过肾小管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将初尿进行浓缩和稀释,以调节尿液的浓度和体液的稳定。

3. 尿的排出过程在尿形成完成后,尿液通过以下路径排出体外:1.肾盂:尿液从肾小管汇聚到肾盂,形成肾盂尿。

2.尿输送管:肾盂尿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

3.膀胱:膀胱是容纳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膀胱中暂时储存。

4.尿道:尿液从膀胱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4. 尿的调节尿的排出需要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调节作用:•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主要有抗利尿素葡萄糖素(ADH)和醛固酮,它们能够增加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血液渗透压和容量感受器:当血液渗透压过高或血容量不足时,感受器将产生相应的信号,促使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

•神经调节:神经系统对尿液的排出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如刺激膀胱收缩排尿。

5. 相关疾病与健康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中,如果出现功能异常或疾病,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尿道感染:尿道感染是指细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尿的形成和排出尿的形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尿的排泄:肾脏形成的尿,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由输尿管流入膀胱。

膀胱位于盆腔内,有暂时储尿的功能。

它有一个出口,与尿道相通,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尿道括约肌。

平时尿道括约肌收缩,出口呈关闭状态;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就要排尿。

这时候,尿道括约肌舒张,出口开放,尿就从膀胱里流出,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肾小球的过滤器促进作用:肾小球的结构类似过滤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

比较原尿和血浆的化学成分,可以证明原尿中除了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其他成分几乎都与血浆相同。

肾小管的重吸收促进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

综上所述,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一些成分被过滤到肾小囊腔而成为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球管时。

其中一成分由肾小管重新吸收,最终形成了尿液。

特别告诫:①尿的生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而且膀胱的储尿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一旦有了尿意,就应该及时排尿。

如果膀胱积尿太多,会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影响其功能。

②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昼夜产生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量仅为1――1.5升这主要是由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对人体有用的一些物质如大部分的水、全部的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比较:主要成分血浆中(克/100毫升)原尿中(克/100毫升)尿液中(克/100毫升)水909896蛋白质8.000.030.00葡萄糖0.100.100.00无机盐0.720.721.10尿素0.030.031.80排尿的意义:人体内产生的废物必须及时排泄,否则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甚至损害生命。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3.生成和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 素、1,25-二羟维生素D3等生物活 性物质。
22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分泌。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血液流经肾
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水和小分 子物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近端小管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
NaHCO3
H+ 分 泌 与 NaHCO3 重 吸 收 同 时 进 行 , 细 胞 每 分 泌 一 个 H+ 重 吸 收 一 个 NaHCO3 (排酸保碱)。
HCO3-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使 Na+和水的排出增加,引起利尿。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弓形动静脉
管周毛细血管 直 小 血 管
集合管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比较
——————————————————————————————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
分布
皮质外,中带
皮质内带
数量
85 ~90%
10 ~15%
肾小体体积
前列腺素、NO等→肾血管舒张、血流 量↑
20
肾脏的功能: 1.通过生成和排出尿液,排出代谢 终产物、过剩物质和异物。
尿量:1~2L/24h 多尿:>2.5L/24h 少尿: 0.1~0.5L/24h 无尿: <0.1L/24h 理化性质:pH:5.0~7.0
比重:1.015~1.025
21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维持内环境稳态。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输尿管
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的管道。
膀胱
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 平滑肌具有伸缩性。
尿道
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的管道 。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01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超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大部分水和溶质被重吸收回血
02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功能
滤过膜组成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及其裂孔 膜构成。
滤过膜功能
具有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血浆蛋白滤出,仅允许小分 子物质如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03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组 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静水压和肾小囊内压之间 的差值。
滤过系数
取决于滤过膜的面积和滤 过膜的通透性,与肾脏血 液灌流量密切相关。
肾小球滤过作用在尿生成中的意义
维持水平衡
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和毒物随尿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 录
•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 • 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及影响因素 • 排尿反射及影响因素 • 尿的生成和排出异常与疾病关系
01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尿的生成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基本过程

尿的生成基本过程
尿液的形成过程,就是将体内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的形式排泄出去的过程,尿液的整个过程分为三部分,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

1、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的滤过是血浆在经过肾小球的时候,血浆中的水分、无机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滤过膜进入到肾小囊,形成了肾小囊液,肾小囊液就是所谓的原尿。

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分子的物质一般不可能被滤过,在正常情况下,只有小分子的东西,才能够滤过出去;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滤出去以后形成的原尿,要在肾小管和集合管被重吸收,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被重吸收的,只有少部分最终形成了尿液,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可以在肾小管被重吸收。

由于各段不同,其重吸收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其中近曲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最强,大部分的物质,也就是在这里被重吸收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第三个过程就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泌,可以将进入血浆的一些物质,通过肾小管的排泌功能排泄出去,包括青霉素、泌氢、泌钾。

最终形成尿液。

1。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七版校对版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

通过尿的生成(urine formation)和排出(excretion),肾实现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以及调节酸碱平衡等功能。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ultra-filtrate);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selective reabsorption);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肾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可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索等,调节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肾的1α-羟化酶可使25-羟维生素D3转化为1,25-二羟胆骨化醇(1,25-dihydroxycholecalciferol),从而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前列腺素(PGE2,PGI2),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和机体多种活动的调节。

此外,在长期饥饿时肾还是糖异生的场所之一。

可见,肾具有多种功能。

本章重点讨论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为实质性器官,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位于髓质表层,富有血管,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髓质位于皮质深部,血管较少,由15~25个肾锥体(renal pyramid)构成。

锥体的底朝向皮质髓质交界,而顶部伸向肾窦,终止于肾乳头(renal papilla)。

在肾单位和集合管生成的尿液,经集合管在肾乳头处开口进入肾小盏(minor calyx),再进入肾大盏(minor calyx)和肾盂(pelvis),最后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壁含有平滑肌,其收缩运动可将尿液驱向膀胱。

在排尿时,膀胱内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的构成人类每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nephron)。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机制:单纯扩散
泌NH3的意义: 促进泌H+ 促进HCO3-重吸 收 排酸保碱
谷氨酰胺
集合管分泌NH3示意图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
◆ 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及平行逆流特点 物质基础: NaCl和尿素(再循环)
髓质高渗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ADH的浓度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
1.髓袢结构与功能 2.利尿剂(速尿)——外髓高渗 3.尿素浓度——内髓高渗 4.直小血管血流
(二)血液ADH的浓度——尿崩症
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535 660
125
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通透性的改变 (2)总面积的改变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Transport of substances through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重吸收(reabsorption): 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 液中。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原理过程介绍
排尿是人体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调节过程,将余气、废物和过剩液体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以下是排尿的主要原理和过程介绍:
1. 肾脏过滤:排尿的第一步发生在肾脏中。

肾脏通过血液筛选出废物、余气和过剩液体,形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尿素、尿酸、水、无机盐等废物物质。

2. 尿液聚集:尿液生成后,会进入肾小管系统,并通过肾单位中的集合管聚集。

集合管中的尿液会逐渐增加体积,形成由肾盂引流的尿液。

3. 膀胱贮存:尿液经尿管输送到膀胱,膀胱是排尿过程中的临时贮存器官。

膀胱具有弹性和伸缩性,可以根据尿液的体积进行膨胀和收缩。

当膀胱内有尿液时,膀胱壁的平滑肌会产生收缩,产生排尿的欲望。

4. 尿液排泄:当膀胱内的尿液体积达到一定程度,人体感到尿液的到来,并有排尿的欲望。

这时,人体会通过控制括约肌的收缩来打开尿道括约肌,尿液会从尿道排泄出体外。

需要注意的是,排尿过程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复杂调节相互作用完成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通过控制体内的尿液产生和肌肉运动来实现正常的排尿。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2017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尿又称尿液或小便,是人类和脊椎动物为了新陈代谢的需要,经由泌尿系统及尿路排出体外的液体排泄物。

以下是店铺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1、尿量正常值:1000~2000ml/d;多尿>2500ml/d;少尿<400ml/d;<100ml/d。

2、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球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调节,Na和K 的转运-----主要受醛固酮调节)一、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值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19%3、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

4、有些肾脏疾病因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使电学屏障减弱,白蛋白滤过量会显著增多,出现蛋白尿。

另一些疾病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减弱,使正常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人两肾每天生成原尿180L,99%被重吸收,1%被排出体外。

2、CL、Na主要在近端小管重吸收;近球小管对NaCl的吸收分主动重吸收(占2/3)和被动重吸收(占1/3)两部分,水的重吸收是被动,随Na盐的等物质的多少变化(女人是水,跟着男人盐走)。

3、NaCl在髓袢的重吸收部位在升支粗段,是一个主动重吸收NaCl、KCl的过程;速尿和利尿酸能抑制Na-2Cl-K转运,使NaCl重吸收减少,而利尿。

4、水的重吸收主要受ADH的调节,Na、K主要受醛固酮调节。

5、HCO3重吸收是以CO2扩散的形式进行的,所以重吸收优于Cl的重吸收。

6、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80mg/100ml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将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糖浓度称为~。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二)尿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颜色主 要来自胆色素的代谢产物,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 颜色变淡,机体缺水,尿量减少等,颜色变深
2、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 3、酸碱度:尿液通常为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素食者由于植物酸在体内氧化,酸性产物比较少,故 尿液呈碱性
以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为125ml计算,正常成人每天生 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我们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表明原尿中99%的水分被吸收,其他物质同时伴随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吸收以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正常情况下,小管夜中的G、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 端小管重吸收;水、无机盐类大部分也在此吸收 (二)重吸收特点:选择性;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径50-100nm。 基膜:4-8nm多角形网孔。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血容量回升
水重吸收增多 尿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
(三) 醛固酮
•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 排钾的作用,可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尿量减少,血容 量增加。
2.作用 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
(1)血管紧张素Ⅱ
①全身微A收缩 、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外周阻力↑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二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尿液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产生的。

人体内的水和其他废物被过滤并分离掉,形成了尿液。

本文将深入探讨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肾脏的功能肾脏是人体内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

我们的身体中有两个肾脏,分别位于腰部两侧。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形成尿液并排出身体之外。

每天,平均有180升的血液经过肾脏,但其中仅有1%左右的液体会被分离出来形成尿液。

肾脏主要由一个称为肾小球的结构组成,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过滤器,可以过滤和分离血液中的废物和其他物质。

在肾小球中,许多小的血管称为毛细血管,将血液从动脉中拦截,然后将过滤出来的废物传递给管状结构,这些结构称为肾小管。

肾小管将废物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并允许身体重新吸收一些重要的物质,例如水和电解质。

尿液的形成在经过肾小管之后,过滤出来的废物会汇聚成尿液。

尿液中包含葡萄糖、蛋白质、细胞残留和其他废物。

这些物质经过了肾小管的过滤和吸收,直到成为尿液排出体外。

尿液的形成是被三个过程所影响的:过滤、重吸收和分泌。

过滤是肾小球过滤血液,分离废物和其他物质的过程。

重吸收是指肾小管重新吸收身体需要的物质。

分泌是指肾小管从血液中分离出身体需要进行排除的物质。

尿液的排出形成尿液之后,下一步就是将其排出体外。

尿液从肾脏流向输尿管,输尿管将其送至膀胱。

当膀胱内充满了尿液时,就会产生排尿反射,让身体知道需要排出尿液。

此时膀胱会逐渐收缩,将尿液排放到尿道中,然后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健康的尿液健康的尿液应该是黄色或琥珀色的液体,有一种轻微的味道,但味道不强烈。

尿液的颜色和味道受到饮食、心理和某些药物的影响。

人体内尿液的pH值通常保持在4.5至8.0之间,呈微酸性或微碱性。

尿液中的一些其他指标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健康状况。

例如,蛋白质的存在可能表明肾脏功能不良,而红细胞或细菌的存在可能表明有尿路感染或其他健康问题。

小结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器官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尿生成和排出

尿生成和排出
动力: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忽略不计)
阻力: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14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肾小囊内压)
3.囊内压
输尿管阻塞→囊内压↑→滤过↓→尿 少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22
4.血浆胶体渗透压 大量注射生理盐水→血浆胶渗压↓→ 滤过↑→尿多
5.肾血浆流量 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肾血浆 流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有 效滤过段↓→滤过↓→尿少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38
(三).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调节与分泌的主要部位)
1.Na+、Cl-和水的重吸收 (1).量
12% Na+、Cl-重吸收 (2).特点
可调节(体液因素)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分享】GOOD GOOD STUDAY,
DAY DAY UP↗↗
28
2.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1).量 HCO3-85%重吸收 (2).机制
CO2形式 同H+分泌密切关联
(3).意义 在调节机体酸碱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
学习 教程 教材 多媒体课件【友情
分享】GOOD GOOD STUDAY,
1.基本功能单位
↗ 肾小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基本要求掌握:1.肾小球滤过:滤过膜及通透性;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重吸收方式(主动、被动)及Na+、Cl-、H2O、HCO-、K+、葡萄糖重吸收。

溶质浓度、肾小球滤过率对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影响。

3.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熟悉:1.肾的功能、结构特点、肾血液供应特点、肾血流调节。

2.分泌与排泄机能:H+、NH3、K+的分泌。

3.逆流倍增与逆流交换。

了解:1.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机制。

2.浓缩尿与稀释尿的形成。

3.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二.基本概念肾单位(nephron)、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滤过分数(fildtration fraction)、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水利尿(water diuresis)、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重吸收( reabsoption)、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清除率(clearance)、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主要功能为排泄。

排泄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水分和电解质,经血液循环由某些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其中,肾脏排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机体的排泄途径:泌尿:尿液在肾脏生成的过程。

尿液所含的排泄物数量最多,种类也最繁多。

肾脏一方面以泌尿的形式排出机体代谢的终产物,另一方面通过排出机体多余的电解质(氢离子)、水分等,保留体液中重要的电解质如钠、碳酸氢根、氯离子等,从而调节细胞外液量,血容量,酸碱平衡和血液的渗透压,对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肾脏还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一些激素。

本章主要讲尿生成的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排泄分泌过程)。

尿生成在肾脏为连续的,而尿的排出却是间断的(由膀胱贮存一定量时才排出),排尿以及泌尿功能的调节。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血流量一、肾的功能解剖1. 肾单位及其分类⑴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小球肾小体肾小囊近曲小管肾单位近端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肾小管髓袢细段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粗段远端小管远曲小管⑵肾单位分类:按所在部位不同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单位。

①皮质肾单位:主要分布于中、外皮质层,数量多,肾小球体积小,髓袢短,入球小动脉口径>出球小动脉。

其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分泌肾素。

②近髓肾单位:分布于靠近髓质的内皮质层,数量少,肾小球体积大,髓袢长。

近髓肾单位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之比较项目皮质肾单位近髓肾单位肾单位数量多(约占80~90%)少(约占10~15%)肾小球分布皮质外1/3~2/3 皮质内1/3肾小球体积小大血管口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特点为一支,分布于近段和远段肾小管周围分两支,一支分布于近段和远段肾小管周围,另一支是U形直小血管髓袢长度短(到或不到外髓)长(达内髓)近球小体有无含肾素颗粒多少交感神经支配主要分布于入球小动脉主要分布于出球小动脉血流量多(>90%)少(<10%)功能特点主要与尿生成和肾素分泌有关主要与尿的浓缩、稀释有关⑶集合管:集合管不属于肾单位,但其在尿生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尿液浓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球旁器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由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和致密斑(maculadensa)三种细胞组成。

⑴球旁细胞:位于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细胞内有分泌颗粒,可分泌肾素。

⑵球外系膜细胞:是入、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群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⑶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起始部,可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传递至球旁细胞,调节紧素的释放。

细胞位置功能近球细胞(颗粒或球旁细胞)接近肾小球的一小段入球小动脉中膜内细胞质内有染色颗粒,是肾素合成、贮存并释放的部位致密斑细胞在远曲小管起始部(入、出球小动脉之间)细胞为高柱状,排列紧密,染色较浓。

能感受小管液中氯化钠的含量和渗透压的变化,调节近球细胞释放肾素间质(系膜)细胞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和致密斑细胞之间的细胞可能与传递信息有关二、肾脏血液物质循环的特征和调节1. 肾血流特征⑴血流量大,主要供应肾皮质:正常人安静时每分钟肾血流量为1200mL,其中94%的血液供应肾皮质。

通常所说的肾血流量主要指肾皮质血流量。

⑵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两级网压力不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2. 肾血流量的调节⑴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在一定的动脉血压变动范围内能保持不变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范围为80~180mmHg。

①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②管-球反馈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⑵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①神经调节:支配肾脏的神经主要为肾交感神经。

肾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还引起肾素分泌增加等。

②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等可引起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局部舒血管物质则使肾血流量增加。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正常成人尿量为1500~2000ml/昼夜,平均1500。

异常情况下,如果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以上,为多尿,可导致脱水;若持续在100~500之内,为少尿,代谢产物留于体内;若少于100,为无尿,可致尿中毒。

正常尿比重在1.015~1.025之间,随尿量的多少而变动。

尿生成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一部分水、电解质及小分子有机物被滤入到肾小囊腔,而血细胞和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则保留在血管内,此环节叫肾小球的滤过。

在肾小囊腔内的滤出物称原尿,即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绝大部分的水和许多小分子溶质被转运到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中,这一环节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或排泄:在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血浆中的某些物质经过加工或直接将细胞内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这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或排泄。

所以离开集合管的成分又有很大变化,所以称离开集合管入肾盏的液体为终尿。

一.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1. 滤过膜的组成肾小球滤过膜包括三层结构: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内皮细胞上的窗孔结构,可防止血细胞通过。

⑵基膜层:是滤过膜的主要滤过屏障。

其上有微纤维网结构,该层最厚,网孔最小,对滤过膜的通透性起决定性作用。

⑶肾小囊上皮细胞层:上皮细胞的足突之间形成裂隙,构成滤过的最后屏障。

2. 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取决于被滤过物质的分子大小及其所带的电荷。

⑴滤过量与物质分子的有效半径成反比,分子量超过69000的不能通过滤过膜-----机械屏障。

⑵由于滤过膜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可排斥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因此,带正电荷的物质易于能过,带负电荷的物质则不易通过-----电荷屏障。

二.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1.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其他器官毛细血管血压高,是促进滤过的力量,入球端和出球端血压几乎相等。

2. 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随水分和晶体物质的滤过,血浆胶体渗透压从入球端到出球端逐渐升高,有效滤过压逐渐下降,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滤过便停止。

由此可见,不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全段都有滤过,即只有从入球小动脉端到开始出现滤过平衡这一段才有滤过。

3. 肾小囊内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与近曲小管内压力相近。

三、肾小球的滤过液及滤液量1. 肾小球的滤过液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血浆蛋白外,血浆中的水、小分子溶质可以滤入肾小囊的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也称原尿。

原尿除了蛋白质含量甚少之外,各种晶体物质的浓度都与血浆中非常接近,而且渗透压及酸碱度也与血浆的相似,所以肾小球的滤过液就是血浆的超滤液。

2.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每昼夜约为180L。

3.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按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算,滤过分数为125/660×100%=19%。

它表明流过肾脏的血浆约有1/5由肾小球滤入囊腔,其余4/5从出球小动脉流走。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 滤过膜的改变⑴面积:正常情况下,人两侧肾肾小球毛细血管总面积保持稳定,约在1.5m2以上。

在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增生、肿胀使管腔变窄或阻塞,致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少,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或无尿。

⑵通透性:某些病理情况下,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以致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滤过量明显增加,而出现蛋白尿。

2.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由于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机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可保持稳定,肾小球滤过率因而保持不变;当动脉血压降低或升高超出该范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随之改变。

⑵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在正常情况下较稳定。

在静脉快速注入生理盐水等情况下,使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

⑶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也比较稳定。

当输尿管阻塞,肾盂内压显著升高时,将引起肾小囊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肾上球滤过率降低。

3. 肾血浆流量的改变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的位置。

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位置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滤过作用的毛细血管段加长,而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