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诗意和主旨,领会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齐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感受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志向远大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和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中深层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书愤》,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分析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 收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诗人的风格和情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阅读学生写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书愤》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并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教学调整。
《书愤》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配套)教学内容
《书愤》公开课教案环江高中黄拉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还有一首是《示儿》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自由发挥)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
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
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
(齐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
1.疏通文意。
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
大意:年轻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在世的艰难,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心中的怨气堆积如山。
想想先人刘锜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那种气势让人难忘,使人振奋)。
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和他的文学成就。
2.理解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增强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
2.小组讨论和展示。
3.写作指导和点评。
五、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一位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具有丰富的文学成就,作品涵盖小说、随笔、书信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文人的文人”。
2. 文章概述《书愤》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书中所包含的智慧、道理等。
文章情感深沉,思想深刻,意蕴丰富,推陈出新,是一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散文。
3. 主题分析文章主题突出,通过对“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世界中的追求和思考,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洞察。
在文化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中,作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表达对时代中浮躁和灵魂贫乏的批判和警醒。
4. 篇章结构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环保袋的丢弃为引子,引出作者对于书的热爱;第二部分通过对书的种类和现状的描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对书的起源和历史的追溯,呼吁人们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历史经验;第四部分则归纳了作者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警示。
5. 语言表达作者语言生动、犀利,充满感染力,既有积极向上的表达,也有对当代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
其中,描写作者在书店寻找书籍时的场景形象丰富,如“书店,小小的,卖书的,靠近咖啡馆,闻得到咖啡的味道”的描写极具想象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引入文章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书的看法。
2. 学生阅读每个小组分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抓住文章主题,理清篇章结构。
3.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集体讨论,就文章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准备讲解。
4.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书愤》,使学生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文的主旨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书愤》,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创作《书愤》时的情感状态。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3 诗文翻译:提供诗文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3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3.4 分析:教师引导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诗文的原文、现代汉语翻译和相关的研究资料,方便学生深入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文的背景、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6.2 互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6.3 情景教学法: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表演等形式,体验诗文中的情感。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第一步: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2 第二步:朗读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7.3 第三步:解析教师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7.4 第四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7.5 第五步:总结教师总结诗文的主旨和情感,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一):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
2.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教材《书愤》章节,详细内容包括:1. 课文《书愤》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探讨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4. 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书愤》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2.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讲解关键知识点;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书愤》2. 主要内容:课文梗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作者观点3. 关键词:愤懑、责任、担当、爱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2)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看法;(3)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2. 答案:(1)例:拟人、排比、对仗等;(2)学生根据个人理解进行回答;(3)学生结合个人观点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
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2、解题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
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练习书法,体验诗文中的书写艺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会珍惜时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诗文的背诵与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把握。
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诗中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书法艺术在诗文中的体现。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愤”?为什么会有“书愤”?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语言韵律。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解读诗文的情感表达。
3.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诗中的情感表达。
3.5 书法练习学生练习书写诗文,体验书法艺术。
教师指导书写技巧,强调书写规范。
3.6 小结与拓展学生总结课堂学习收获。
教师提出拓展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情况。
评价学生的书法练习成果。
4.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性和合作精神。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提供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参考资料提供关于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5.3 书法用品提供书法练习所需的纸、笔、墨等用品,方便学生进行书法练习。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书愤》。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介绍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涵。
2.3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并进行背诵训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诗文《书愤》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情感等。
3.3 诗文解析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
3.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背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诗文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诗文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
4.3 学生感悟收集学生的感悟和心得,了解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诗文《书愤》的文本、图片等相关资源。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6.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诗文《书愤》的解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第七章:作业设计7.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程《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宋词与宋代诗歌》第二节《陆游的诗歌》,详细内容为《书愤》一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背景、意境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理想的道德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书愤》所表达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陆游诗歌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和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
2.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齐读《书愤》,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3. 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意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例题讲解:分析《书愤》中的艺术手法,如对仗、比兴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陆游的诗歌。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书愤》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书愤》2. 诗歌背景:南宋,陆游3. 诗意解析:愤世嫉俗,忧国忧民4. 艺术特色:对仗、比兴、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陆游的另一首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爱国主义精神。
2. 答案要点:描绘秋夜景象,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了解南宋历史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意解析:对《书愤》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2. 艺术手法分析:对仗、比兴等在诗歌中的运用。
3. 爱国主义精神的传达:如何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4. 作业设计:确保作业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意解析1. 抓住关键词汇:如“愤世嫉俗”、“忧国忧民”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书愤》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书愤》。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书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愤世嫉俗之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书愤》的诗意和文学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书愤》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3.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对比分析: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4.2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书愤》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写作作品:对学生创作的诗歌或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书愤》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5.3 知识测试: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书愤》的诗意、修辞手法和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书愤》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陆游的生平介绍和历史背景。
6.2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资料。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歌和散文,进一步了解其文学成就。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思想;(3)能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探讨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通过创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理解诗中的愤世嫉俗之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通过学习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3. 创作实践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含蓄意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创作实践中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陆游及《书愤》的背景;(2)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2. 诗文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讲解诗文,解释生僻词语和难点;(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
4. 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技巧,写一首小诗;(2)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3)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2)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理解、分析和创作方面的表现;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和学生的反馈,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七、作业布置1. 背诵《书愤》这首诗;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内容包括诗文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悟;3. 根据诗中的情感和意象,创作一幅画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公开课教案
环江高中黄拉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让学生进行朗读)
还有一首是《示儿》
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
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
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
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
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
(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
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
1.疏通文意。
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
大意:年轻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在世的艰难,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心中的怨气堆积如山。
想想先人刘锜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那种气势让人难忘,使人振奋)。
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
《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
2、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山”?
•师: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
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
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
预设——第二种:练习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
师:因此首联书的是什么呢?——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3、颔联中有哪些意象?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内容上,它写出了当时战场上勇猛进攻、奋力抗敌时的壮阔场面。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结构上,这里都用名词,大家看一看,这有点像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那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呢?(ppt)
颔联这些意象的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
而且名词叠意象两两相合,能够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能衬托出画面感。
•师:所以第二联作者想书的是什么?——两次抗金胜利的场面
4、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提问:颈联写的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
在自己最能为国效力之时满腔报国壮志没有得以实现,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愤恨的。
•作者背景:ppt出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
•所以:这一段中作者书的是什么?——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5、结合尾联,把握文章总体的思想感情。
师提问:首先我们来理解这句诗。
《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
师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呢?
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
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表明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但是没有遇到明君。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④深入探究:
我们现在已经疏通文意了,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诗歌。
师回顾:诗歌中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
•合作探究: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
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⑤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生自由朗读。
——学生代表进行朗读。
(两人)——全体师生诵读。
()导语:让我们一起把陆游的爱国之心深情的表现出来。
⑥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⑦(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
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
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
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⑧
⑨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
人五内。
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
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
②③⑤⑥
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
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
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
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板书:书什么感情基调
首:恢复中原之志豪情
•颔:抗金胜利场面激昂
颈:壮志未酬之情沉郁
尾:渴望建功立业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