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2

中国网络媒体下的受众心理分析作者:指导老师:摘要:中国网络媒体在社会网络媒体的带动下,高速发展快速革新,在媒体快速发展下,中国的网络受众也受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就是以在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详细对网络受众受到中国媒体的快速发展影响后所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求知心理,选择性心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心理分析论文正文前言: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从此中国网络开始快速发展。

逐步中国从开始的以传统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发展成为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共同传播。

如果说中国互联网对于大众来说,在上个世界有些陌生的概念,能够掌握运用网络的只有少数人员,但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功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人们逐渐掌握互联网。

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受到网络的影响。

看待事物的时候也需要依靠网络,因此人们心理受到网络的影响。

一.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一).中国网络媒体的兴起1.中国网络媒体的开端中国于1994年4月20日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

1995年5月向社会开放网络接入和提供全面服务。

十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局面。

中国传统新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积极地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亦大胆地涉足新闻发布,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势。

各个媒体开始在网络中暗自较劲,努力发展。

2.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日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

自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后,同年12月20日,《中国贸易报》首先开通网络版,成为新闻上网的先行者。

到1995年底,中国第一批网络媒体的总数达到七八家,其中包括《中国计算机报》。

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特征在当今这个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众在这个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过去,人们只能被动地接收传统媒体传递的信息,选择相对有限。

而如今,新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以网络视频平台为例,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随时选择观看感兴趣的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拖动进度条跳过不喜欢的部分。

这种主动性还体现在受众对信息的搜索和筛选上,搜索引擎和各种应用程序使得人们能够轻松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再完全依赖媒体的推送。

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凸显。

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为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可能。

比如,在音乐播放平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偏好创建专属的歌单;新闻资讯类应用会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兴趣偏好,为其推送个性化的新闻内容。

这种个性化服务使得受众能够更高效地获取与自己相关和感兴趣的信息,同时也让他们在信息海洋中更容易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参与度显著提高。

社交媒体的兴起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人们可以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观点看法,也可以对他人发布的内容进行评论、点赞和转发。

这种参与不仅丰富了信息的来源和传播渠道,还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例如,一些热点事件往往是通过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和传播,才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还具有多任务处理的特点。

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专注于单一的媒体内容,而是能够同时处理多种信息。

比如,在观看网络直播的同时,还可以浏览网页、与他人聊天。

这种多任务处理的能力使得受众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注意力的分散和信息的浅层次处理。

受众的信息获取更加碎片化。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零碎的时间里获取信息。

比如在等公交、坐地铁的间隙,通过手机快速浏览新闻、短视频等。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就必须拥有公信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广大的网络受众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引导受众一方面:要引导网络受众确定高层的,完全实用的心理态度,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引导网络受众改变偏颇的需求结构,抑制不合理的社会规范需要。

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层次。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受众;心理分析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所蕴含的能量也正在被释放出来,并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但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有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特征,提供给了受众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权利,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体受众心理有很大不同。

因此要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受众的伦理道德建设;发挥权威媒体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

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遵循正确的角色扮演规则,培养受众视听态度,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结构。

1. 网络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受众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受众一样,在传播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按媒介接触行为分有积极选择者,纯粹受众,介质受众,预期潜在受众和现实受众等。

而从总体而言网络媒体的受众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人数众多。

⑵分布广泛。

网络媒体受众分布人数十分广泛,据上述数字显示35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大多数。

⑶素质较高。

据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网民受教育高中最多29.3%,其次为本科28%和大专27%。

2. 网络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心理行为和受众心理需求特征⑴网络媒体受众心理需求从总体上来讲,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特征符合一般传媒受众的心理特征,也具有网络传媒的特性。

网民上网既是具有某种目的的动机体现出一定的心理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需求是内在的根本,心理行为是外在的表现。

构成了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层次。

而这种层次分析对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

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

网络受众的心理特征一、什么是受众?所谓的受众就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它广泛包括书籍和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和电视的观众以及接受网络信息的网民等。

二、什么是受众的心理特征?受众研究最初就是从受众心理结构的差异展开的。

一般受众心理特征包括:(1)认知心理、(2)好奇心理,也称喜新心理。

(3)遵从心理,也称从众心理。

(4)表现心理。

(5)移情心理。

(6)攻击心理。

三、具体表现我们就拿2012世界末日的谣言起源说起:有些人的开始了解2012世界末日应该是从电影中开始的,在《2012》中我们看到了末日的场景,一切都开始于太阳的异动,以及地球内部能量的崩解。

一个安静的周末黄石公园火山的爆发,掀开了这场灾难的序幕。

当然这是电影的演绎,以及对玛雅人所谓预言的诠释和解读。

2012是否会发生呢?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然而影响颇大。

很多人开始查阅网上资料然后就把网上的只言片语公布于众,造成了许多人对于世界末日的恐慌与想象。

之后网上世界末日的各种版本的说法迅速流传:1、“世界末日”预言中提到,根据玛雅文明记载,2012年将是第五个“太阳纪”结束的时候,12月21日末日将会到来。

2、某些“世界末日论”的预言者声称,到2012年,地球将会两极倒转,地球外壳和表面将会突然分离,地心内部的岩浆将会喷涌而出。

分离的大陆会将整个人类填入大海,地震、海啸、火山以及其他灾难一起出现。

3、一些星象学家认为,2012年将可能会出现“天体重叠”,太阳在天空中的线路将会穿过银河系的最中央,将会让地球处于更为强大的未知宇宙力量的牵引之下,会加速地球的毁灭。

4、有些人预测,一颗神秘的X行星(即Nibiru行星)正在向地球的方向飞来,如果行星正面撞上地球,地球将会因此而消失。

即使只是轻轻擦过,也会造成地球引力变化,引起大量小行星撞击地球。

5、在许多灾难预言中有这么一种说法,太阳将会于2012年产生致命的太阳耀斑,将地球上的人类烤焦。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大数据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的存在让我们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成为热门话题。

为此主要阐述了什么是网络传播,进而分析它传播的特点以及传播途径,然后可以看出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客观问题及真实情况,通过分析受众心理对网络传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的反应,来得出一定的结论。

标签:网络传播;特点;受众心理分析通常所说的网络传播,它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基础,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传播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交流跟利用,然后就可以达到传播社会文化目的的一种形式。

1网络传播的界定网络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单纯的国际计算机系统和广域网、局域网跟单机的简单结构,现在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电视机、手机。

传播目前被众人接受的形态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说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信息在受众中的传播、必要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可能就是传播存在的意义。

而网络传播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电脑、电视、手机为终端,以对媒体形式传播信息,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流动。

2网络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和移动信息设备智能化使网络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传统媒体因设备落后和滞后性的对受众影响逐渐下降,网络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受众群体影响力与日俱增。

网络传播具有一些优势例如传授一体、点面结合、推拉同步、可同步可异步、去中心化,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进行着手:2.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实时共享和互动储存的优点。

说到信息容量问题,没有比网络还要大的容器了,网络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吸引着受众,在大量的信息中,受众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2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一直以来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在不对等的地位上,而网络传播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网络的世界中,受众可以对一些观点、现象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和网友交流。

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操作,各种类型的传播者都可以第一時间发布最新信息,并且跟信息接收者形成互动。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问题浅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问题浅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及问题浅析摘要:近几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它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高科技特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也必将对使用者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然而,我们在看到它的闪光之处的同时,也应该深入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新闻冲击特点问题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在中国日渐普及,有关网络传播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网络传播正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它改变了传统媒体对人们影响的方式,同时也向传统媒体发起了挑战。

1、网络新闻媒体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的种种冲击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

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

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集体主义”的精神面临着冲击。

1.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

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

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

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

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

三、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在新闻学里,新闻受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新闻产品的消费者,是新闻传播的反馈者。

可以说,新闻传播者进行的采、写、编、评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能接受与信息相关的态度。

各方面研究证明,抓住受众心理是研究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所在。

新闻受众心理的产生来自两个方面:受众原有的心理基础与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刺激。

传播媒介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是受众主体的需要。

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往往是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人类行为的源泉之一。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分为维持生命的生理需要和作为社会人的社会性需要。

社会性需要包括高级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新闻受众需要时一种精神需要,它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需求的愿望。

为了搞好新闻工作,必须研究受众心理,才能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使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受众有以下心理需求:1、新奇心理2、得益心理3、求知心理4、接近心理5、对比心理6、逆反心理1、新奇心理所谓好奇,是指有机体遇到新异刺激物或环境事,所产生的朝向探究反射。

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好奇心理,人皆有之。

凡是第一次出现的、罕见的、日常的或突然发生的、强烈变化的事物,人们容易感兴趣,产生好奇,从而悉心去观察和探究。

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新闻学角度,第一次传播的新信息,给人印象深刻,所以新闻报道应尽量满足受众的这种好奇心理的需求,争取抢发“独家新闻”。

2、得益心理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了解周围事物的变动,掌握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对于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及其信息更为关注,这便是由受众得益心理所决定的。

3、求知心理当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代,对新闻媒体的要求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不但要满足“新闻欲”,还要满足“知识欲”。

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知识对一个人的能力与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新闻报道如能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是符合读者的普遍心理和能引起读者普遍兴趣的。

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

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

110学术探讨浅析新闻受众认知心理特点及变化趋势李佳音(中国传媒大学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北京 100020)摘 要:新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是新闻的受众,不论作为读者还是听众,受众是个人还是群体,受众的接收效果和反馈实时地体现了新闻内容传播的有效性。

因此,了解与分析新闻的受众心理,认知其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对更好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本文将浅析新闻受众认知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学;受众心理;传播效果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2-0110-01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既是新闻传播活动的指向者,也是发起者。

[1]与此同时,受众的心理认知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播的客观效果。

由于新闻传播方式的不同,以及受众的思想水平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传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因此,需要关注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度,努力提高新闻受众的主观能动性。

让受众能够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对新闻传播作出个人的、正确的判断。

想要做到这一点,新闻传播活动就需要考虑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

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会对一条新闻信息进行分析,但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是受众根据自身的经验、想法、感受去进行的分析,而不是客观的、理性的分析。

[2]在这样的情况下,受众会对同样的新闻内容进行带有个人性质的二次加工,可以便于快速理解新闻所讲述的内容。

但是这样的分析过程往往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带有个人色彩的新闻再解读很可能让受众对某条新闻的理解产生较大的偏差,最终甚至可能导致受众对此类新闻内容产生抵触或厌烦的心理。

定式思维存在于受众对新闻传播活动接受效果的心理认知当中。

因为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过往经历事情的经验或者曾经获得固化的知识,会形成一种定式思维。

因此,当新闻传播活动对受众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时候,许多受众的行动和想法会因为受到这种定式思维的影响而形成一种与定式思维有着极大相关性的看法。

新闻受众心理的简要分析

新闻受众心理的简要分析
THE FORUM
论坛
摘 要: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包括读者、听众等个人或群体,受众是影响新闻内容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 分析受众心理,充分了解受众的喜好,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新闻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新闻学;受众心理;客观规律 关注新闻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有效接 收,增强其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让受众 从被动的阅读中解脱出来,积极参与对 信息的客观理解,通过新闻资讯全方面 把握社会动态,认清事实,寻找事物发 展的客观规律,让受众根据自己的经验、 知识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共同促进新闻 产业的良性发展。那么,如何认清受众 在新闻传播中的心理反应?笔者从以下 几点进行简要分析。 1 新闻受众的求新心理 喜新厌旧的心理植根于所有人的深 层思想中,是人的共性心理。因此,新 闻资讯应该不断更新传播方式和内容, 这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并主动接受 新闻资讯的内容。于是,为了迎合受众 的心理刺激性需求,各大媒体都对新闻 风格、题材等要素进行了必要的创新, 如《我们约会吧》就是较好的节目。但 新闻类节目严肃、认真、正式的印象植 入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内心,刻板效应 在新闻环境中制约了新闻类节目的发展, 不仅受众难以体会到新闻带给自己的幸 福感,新闻从业人员也整天麻木地感受 着排版的辛劳。可见,从受众的心理需 求出发,找到他们愿意接受的新闻资讯, 从节目内容的求新到主持人装束、表达 风格等方面进行革新,从新闻演播室设 计的差异化中找准受众乐于接受的设计 风格,营造一种新的新闻播报格局,才 能符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比如,央视新 闻节目在 2006 年进行的改版尝试,从几 十年前的播报模板中创造性地播出了《朝 闻天下》 , 收视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为新闻资讯在受众中的高效传播敞开了 一扇门。总之,新闻报道中为了受众的 心理需求,作为媒体人应当多关注新闻 内容、 形式、 风格等要素的创新, 在法律、 道德规定的框架内更多地播报受众乐于 接受的新闻资讯。 2 新闻受众的求真务实心理 新闻资讯真实性是新闻类节目的生 命所在,是受众评判新闻媒体好与差的 标尺,更是新闻媒体能否生存和发展的 基石。受众在阅览、观看、倾听新闻播 报的过程中通常不以完全信任的态度理 解和接受新闻信息,而是带着评判的思 维考察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尤其是当下 互联网不断走进广大受众的视野,人们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考量新闻媒体的社会 责任感,从而让真实的生活细节融入自 己的价值观中,摒弃虚假的新闻播报。 受众在新闻资讯接受中的求真心理 是与生俱来的,它不依照媒体的预想效 果进行良好的发展,而是遵照客观事实 的走向一路前行。同样,新闻媒介也应 当以客观事实为报道依据,遵守事件发 生、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事实有,这些信息并不都能保证真实。新闻 信息的量大固然会导致有些新闻媒体的 报道失真,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 捉影的报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玄机无 人可知,这就需要受众进行更多的验证。 因为,受众在面对如此多的新闻内容时 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而受众求真心理 的导向行为才是新闻媒体存活的关键, 更是媒体人应当关注的焦点。 3 新闻受众对比心理的构建 取长补短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追求 更高精神与物质享受的必然选择。摒弃 不适应自身发展的诸多因素,汲取优秀 的人类成果,是受众对新闻播报中信息 内容高要求的体现。因此,受众总希望 自己能够接触到、听到、看到一些与众 不同的新闻资讯,并通过自身的理解进 行全面对比,从中寻找到新的东西。比 如,以央视广告“妈妈我也给你洗脚” 为例,视频中一个小男孩端着一盆精心 为妈妈准备的热水摇摇晃晃地走到妈妈 身旁,为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洗脚。那句 “妈妈洗脚”感动了数以亿计的中国人, 也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了爱的基因。 当这一幕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的眼前时, 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一番对比,想想自 己多年来是否用爱温暖过妈妈,心中的 无数疑问得以萌生。 受众都喜欢把各种新闻材料拿来对 比,从中找到自己喜好和愿意主动接受 的新闻要点,差别化的新闻素材更能让 受众产生强烈的探知欲。因此,新闻媒 体人自觉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比较材料, 创造可以彼此比较、接收的条件,才能 使新闻资讯更好地受到人们的青睐。 4 结语 受众心理的变化往往决定了新闻信 息传播的成效,关注受众心理的差异化 和变化过程,才是解决新闻传播业日益 混乱的有效途径。认真分析受众心理, 抓住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受众的求 新、求真、求对比、求知和求乐等心理 需求中找到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新荣 . 观众对电视节目态度的 形成与改变 [J]. 当代传播 ,2010(1). [2] 邓林奕 . 灾难新闻的心理学思考 [J]. 新闻爱好者 ,2000(5). [3] 孙志盛 . 电视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与受众心理 [J]. 科技传播 ,2014(7). [4] 齐强 . 受众认知心理承受和接受 能力与新闻传播的关系浅谈 [J]. 传播与版 权 ,2013(宽静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本科毕业论文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News of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the audience系(院)名称:文法学院专业班级:2008级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姓名:胡妮妮学生学号:200808020043指导教师姓名:刘凌云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2012 年 5 月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安阳工学院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 (1)英文摘要、关键词 (2)引言 (3)一、研究新闻受众心理特点的现实意义 (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3)(一)新闻受众的定义 (3)(二)新闻受众心理的一般概念 (4)(三)新闻受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4)三、新闻受众原有基础的心理 (5)(一)受众的动机 (5)(二)受众的需要 (5)(三)受众的兴趣 (6)(四)新闻受众原有的心理特点 (6)四、新闻媒介传播信息的刺激 (8)(一)媒介刺激作用下的新闻受众心理特点 (8)1、随意性 (9)2、交融性 (9)3、互动性 (9)4、差异性 (10)(二)媒介作用刺激下新闻受众群体特点 (10)1、接受暗示 (11)2、从众 (11)3、逆反 (11)(三)受众需要对新闻信息的影响 (12)1、求真心理 (12)2、求快心理 (12)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论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摘要:在新闻媒体之间日趋激烈的抢夺新闻受众的争雄中,在深层次的新闻改革中,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真正把新闻受众作为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已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观众心理特点分析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传统而又广泛的媒介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作为一种广播传媒,电视新闻具有信息传递的特点,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新的时事和信息。

电视新闻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它对于社会信息的传达,更主要的是依赖于观众的接受和支持。

而观众的接受和支持程度,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观众自身的心理特点,也有新闻本身的特点。

观众天生的心理特征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在认知上的一种行为,是对于自己未知、崭新的事物产生一种向往和渴求,又有一种探究和发现的冲动。

好奇心是人类天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也是观众观看电视新闻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视新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对于未知、新鲜的事物能够获得深入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满足自己对于新闻事件及事实真相的求知欲。

众人性观众心中有一种“群体效应”的倾向。

基于众人性的特点,难以让人独自观看同一件事情而不被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所影响。

这种心理特点能够让观众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同时也能够让大家更容易站在同一立场上,感同身受。

情感导向观众的情感导向比较强,聚焦视野也比较狭窄。

人们喜欢看一些让自己感到愉悦或是舒畅的新闻,而对一些重大而又严肃的内容容易疏忽掉。

基于情感导向的心理特点,电视新闻节目在内容上往往也会偏向低端化,追求面向大众化的需求,以备受观众的欢迎。

新闻本身的特点可信性新闻的可信性是观众决定是否接受新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闻真实、准确、可靠的特点将长期保持观众的信任,并产生强烈的接受性和影响力,导致观众对新闻的传播和观看产生了积极的认同和回应。

时效性新闻的时效性是观众选择何时观看新闻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们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和追求,时间的敏感性与快速追求称为新闻业的核心指标之一。

新闻的时效性越强,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信息和观看话题是观众的首选。

频率和形式频率和形式也是影响观众选择观看新闻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

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新媒体时代受众心理特征变迁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而言,受众主要是指大众传媒中的信息接受群体,其中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还有现代网络媒体的使用者。

从另一角度而言,大众传媒的受众其实就是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不同需求的个体。

他们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其心理特征不可避免地因为媒体形式的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也正是在这种不同的差异中,受众在接受媒体的文化传播方面,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倾向。

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其功能重点在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它们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此同时人们从媒体中也了解到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

受传者们一直关注着传统媒体,因为他们通过媒体得到了各种需求和满足,而且足不出户就能与外部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网络出现之前,尽管受众对于信息接受的选择太过单一,交互性也略显单薄,然而受众的各种心理预期的确通过传统媒体得到了满足与释放,能够在短时间内接收他们需要的信息,同时获得心灵的放松,在与媒体的接触过程中加快了自己的社会化进程。

经过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受众在与传统媒体接触的过程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大致如下。

第一,获取信息,认知世界。

获取信息是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基本要求,他们希望通过大众媒体及时全面地了解生活的这个世界所发生的事情。

信息是每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不可或缺的。

如果只是通过小众的、集体的传播,人们根本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和知识来保障正常的生活、生产。

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人们才能够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及时将自己的行为调整到正确的方向。

因此,获取信息、认知世界是受众心理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第二,期待认同,寻求心理归属。

受众在业余时间通常会通过接触传统媒体来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只有及时地宣泄和释放才能保障心理健康。

人们往往通过阅读报纸新闻、收听广播、观看影视剧等方式,在其接触的新闻人物或剧作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生活轨迹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属,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获得心灵释放的空间,在象征性的现实中寻求共鸣和认同。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新闻受众心理概述

2、新闻受众心理本质是社会心理
受众心理在新闻活动中产生; 新闻活动中存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传者与受众、受众之间; 受众心理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可 变性; 受众心理是受众对新闻信息以及在新闻活 动中他人影响的反映。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和功能
(一)新闻受众心理的特点
随意性 交融性 互动性 差异性

(二)新闻受众心理的本质
新闻受众心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
1、什么是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 和理解,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表现于人们普遍的生活情绪、态度、言论 和习惯之中。 社会心理是自发的、零乱的,是对社会生 活的初级的多含直觉成份的反映。 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 实际,直接形成于种种现实生活迹象对人们 的刺激和人们的理解与感受,社会心理促成 一定的社会风气。
案例:对话刘吉桂



2008年初,一篇央视某栏目编导发表的《44个被救 的湖北人真的不懂感恩?》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当这44 名湖北人纷纷被人指责忘恩负义时,一些当事人也发表了 言论,揭露他们认为的事件真相,开始对CCTV进行声讨。 事件起因还得从春节期间的雪灾说起。湖南农民刘吉 桂三兄弟将京珠高速上一台出了车祸的大巴内的44名乘客 接到家中,食宿四天三夜。一句“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到 我家里烤烤火吧!”让我们深深地被刘吉桂的质朴和真诚 感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44个湖北人全部齐聚晚会现 场,一起向刘吉桂敬酒感恩。经过湖南卫视报道此事后, 无数中国人为此感动。 央视栏目组重新邀请了刘吉桂作为嘉宾参加特别制作 的一期节目《温暖的力量》,节目讲述的是这场雪灾中3 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当节目组打电话邀请被救的44名湖 北人时,都被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这让节目组感到了 “痛心不已”。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特点分析

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特点分析

66学术探讨网络新闻,指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

网络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可互动等特点,基本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概念,在文字、声音、画面等媒介特质方面给了受众全然不同的感受。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网络受众,不但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在网络新闻传播上,这种生产者的角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作用也越来越大。

这是网络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区别。

一、网络新闻受众的特点网络新闻受众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扮演新闻生产的角色在初级生产过程中,受众提供的某些资源可以被直接加以利用,主要方式有:网民有意或无意地向网站提供新闻线索,例如,通过微博、论坛发布的自己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可以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原始素材,这些素材来源也是网络新闻的基础;互联网大众参与的多种形式的网络调查,可以为新闻媒体输出事实依据;相比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需要视听结合,这些视频、图像很多都由网民提供。

再生产是新闻报道在网络中发布后的扩散、增值过程,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个人社交媒体对新闻进行评论转发,可以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再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动筛选的过程,更有价值的新闻更容易被转发评论,从而增强影响力,产生“正反馈”效应。

再生产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这种效果检验机制,正是由网络受众的广泛参与形成的。

作为网络传播中的受众,他们参与新闻生产时很多时候都是非制度化的,在受众接受网络新闻时,其发表的意见、展现的态度以及与新闻网站的互动,只是无意间融入了新闻传播的过程中。

受众新闻生产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生产,它或多或少地依附于专业机构的生产过程,正是这种依附关系,使受众新闻生产达到了大众传播的效果。

(二)接收信息的个性化在电视、广播、报纸主导的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受众接收信息时往往是被动的、无选择的,每个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没有太大区别。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推荐算法技术逐渐成熟,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也更加多样。

顾名思义,新闻推荐算法就是软件或平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特点分析倪浩中(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5G 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及渠道更加多样化。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推荐下载】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受众,即阅听者,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体称谓。

其对象包括读者、听众、观众等。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闻受众常见心理浅析。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决定着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媒介,甚至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者的发展。

应该说,一旦新闻离开了受众,就会失去方向和目的,传播活动也就会终止。

在影视传播中,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新闻传播策略,对促进新闻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一、追求客观事实――求真心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当真相和谎言并列时,受众更容易倾向于真相,除非是受防御机制的影响,如《黑客帝国》中就对真相作用于人进行了很好地探讨。

从受众角度来看,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所传播的所有新闻,而是一个活跃的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内部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的传递、讨论和劝说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扩散、分析、解释、理解和反应。

换言之,当受众通过媒介接收到相关信息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来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而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就是客观规律。

也正因此,真实的定义才是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任何人面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都会做出相应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反应。

 我们以钓鱼岛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就可找到约5,080,000篇相关新闻,那么,是不是这些新闻都是真实的呢?这有待验证,而正是这个验证的心理客观地表现出来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时的心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进行思考的过程。

而当前一些新闻报道中未免有些添枝加叶,夸大其词,捕风捉影之嫌,甚至编造假报道来欺骗受众,而这些假报道也让受众甚反感,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印象。

 要满足受众的求真心理,就必须客观地,真实地、实事求是地报道新闻。

事实真实是新闻真实的首要要求,其含义是事实是必须真实发生或存在的,有据可查,有证可验,新闻的要素必须完全真实的,必须确凿无误的。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外,还要从事实的总体上,从事实的内在联系中把握事实,努力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对客观实际作出真实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
作者:孔晓梦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9期
摘要:新闻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不断发展,并拥有了数量庞大的受众群。

这些受众有着与其他媒体受众截然不同的心理特征。

其中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网络新闻受众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受众在网络中的表现和行为。

关键词:网络新闻;受众;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匿名心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102-02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传播这种点对点的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式传播方式为载体的新闻形式,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性等特点。

通过与他人的实时互动与交流,受众的被动地位得以消除,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拥有主动权的网络媒介使用者和参与者。

同时伴随着角色的变化,受众产生了网络新闻环境下特有的心理特征。

一、网络新闻受众的角色变化
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概念,在视、听、感各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

在网络新闻时代,受众可以从自身的兴趣出发去搜索信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与信息发布者对话,并拥有快捷、多样的渠道来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

正如陈力丹在他的文章《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中分析的那样:“网络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不再明确,传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人们在瞬间就能进行角色转换。

网络的互动性给予人们转换角色的自由,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掌握和控制信息,并参与到信息的提供和传播之中。

”如今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在网络中,尤其是在时效性极强的网络新闻中的受众身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基于网络新闻这种交互性特点,其受众拥有了远高于其同类在传统媒体中的地位,成为了直接参与者,甚至拥有了成为舆论主导者的可能。

与此同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地位的提高使普通的网络传播受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越来越多研究的焦点。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1]。

受众在网络中拥有更大的空间去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我。

这样的地位决定了网络新闻受众在继承传统新闻受众心理特征的同时,也演变出了新的心理特征。

二、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成因
在众多的心理特征中,认知心理、迷茫心理和匿名心理在网络新闻受众中尤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受众在网络中的表现和行为。

第一,认知心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一系列不同层次的需要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源动力,并促使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得信息、提高认知,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正如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镜中我”概念。

这个概念提出: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就是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别人的反馈,认识和形成自我。

他人对我们的感知和评价就成为我们建构自我的一面镜子[2]。

只有获得足够的外部信息,我们才能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真正把握好自己的定位。

同时,也只有获得足够的外部信息,我们才能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有详尽的认识。

信息论的提出者申农提出:“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

”通过传播和信息的传递,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

因此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一心理普遍存在于新闻受众之中,无论是传统媒体的受众还是网络媒体的受众。

认知心理是受众接触新闻媒介的基础心理,这一心理在传统媒体的受众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网络新闻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决定了其受众相对来说拥有更强烈的认知心理以及被大容量信息所扩充的认知需求。

网络上囊括了来自各地甚至各国的新闻,为人们的认知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网络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而这无数的信息之间又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张大网将世界网罗其中。

在此基础上,网络传播打破了单一感官对于新闻的获取,以音频、视频等技术为依托,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合为一体。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把媒介比作人的延伸。

在网络时代,全方位的媒介将人类的各个器官充分调动起来,使多种感官得以在协同作用下同时参与信息接受[3]。

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

而网络媒体的生命力就在于信息的实时更新,以满足人们第一时间获知事件新动态的需求。

因此在网络新闻环境下,认知心理在受众身上尤为突出。

第二,迷茫心理。

不同于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是数量有限的新闻,网络上的信息如同海洋般无穷无尽,所以人们用“海量”一词来形容网络新闻。

但是对于由传统媒体伴随着长大,已经养成了并且习惯于传统阅读模式的这一代受众来说,信息的超载同样也带来了问题与困惑。

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中说:“有时选择不但不能使人摆脱束缚,反而使人感到事情更棘手、更昂贵,以至于走向反面,成为无法选择的选择。

一句话,有朝一日,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4]。

当可选择的数量超出人们预期的时候,甚至超出了人们的可接受量时,很多人往往会变得无所适从。

在很多情况下,网络新闻只是新闻、甚至只是
信息的几何堆叠,而非经过仔细筛选分类后的信息精华。

虽然受众在网络平台上能够极为便捷地、在大多数情况下点击鼠标就能获得各类信息,这看上去似乎给受众带去了便利,其实在真正浏览时,受众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来自己选择和辨别信息。

这样一件本来属于受过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记者、编辑的工作现在却完全依靠读者自己去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媒介素养仍在积累并不足够的受众的负担,使之倍感迷茫。

现今,打开任何一个门户网站,无一不是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天文地理无奇不有,让受众眼花缭乱不知道该了解点什么,从哪里开始浏览然后忘记自己浏览的本来目的。

西方有古谚: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网络新闻则是将其的反面做到了极致,达到了“多即是少”的负面效果。

同时,超链接阅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线形阅读方式,人们的视点可能在任何地方(相关新闻链接、关键词超链接等)因鼠标的点击而到达另一个网页,甚至另一个新站点,在一个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汪洋”中恣意冲浪[5]。

这一新兴的阅读模式极大地改变了读者旧有习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刷品横行线性阅读模式。

读者在网页之间不停地跳转,但是对于想搜寻的目标一头雾水,甚至完全忘记本来的浏览目的,漫游于其他信息之中。

第三,匿名心理。

创造并扮演自如彼得·斯坦纳所言“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受众在网络终端前只表现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其匿名的身份特点可以使人们抛开现实社会的种种禁锢和规范,己所期望的角色,且对自己的行为不必负任何的责任。

因而,由于匿名提供的保护,受众能更加容易地抛开心理负担,几乎是毫无顾忌地表现出对媚俗性信息的关注,而这些信息往往是传统媒体有意回避的。

因此,与家庭伦理、个人隐私等有关的新闻的点击量节节攀升,甚至与一些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所受到的关注度不相上下。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下当今网络新闻中充斥的“星、腥、性”,以及网络媒体中盛行的“标题党”现象。

三、受众心理特征带来的影响
强烈的认知心理使得受众对网络新闻的数量与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更加追求信息的时效性。

因此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的网络媒体往往能够受到受众的青睐。

这在促使新闻媒体完善报道运作机制、提高报道效率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媒体为了获得广告收入而一味追求受众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原本应被媒体视为行动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标准被娱乐受众的标准所取代。

受众日渐加深的迷茫心理在消耗受众时间和精力的同时,往往很难完成其预期目标。

同时,有价值的新闻信息由于信息的过载与导航的不畅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被消耗,信息的传播效率由此也大大降低。

网络新闻受众的匿名心理同时来带了网络暴力问题。

在匿名这一面具的保护下,在日常交往中束缚人们的道德绳索已经松开,人们对于道德的责任感大大减弱。

与此同时,被压抑已久的正义感以及由于受委屈却无处声张所积累的怨气经过不用负责心理的暗示而进一步加强。

当网络新闻报道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别是贪污腐败等广大受众平时敢怒而不敢言的事件时,往往会出现网友群起而攻之的现象,甚至发起“人肉搜索”。

这样的网络暴力在匿名的网络新闻
受众中屡见不鲜,并时常打破道德底线,给新闻报道当事人以及网络正常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

网络新闻受众在继承了传统媒体新闻受众的认知心理的同时,又产生了由海量网络信息造成的迷茫心理以及由网络终端符号化带来的匿名心理。

这些心理特征为网络新闻受众所独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言语和行为。

对网络新闻受众心理的研究为网络新闻的效果分析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和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5] 陈平.浅探网络新闻受众阅读心理与对策[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