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德育过程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途径—、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其基本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 )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产生何种性质的作用, 主要包括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等产生作用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主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问题,直接反映着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要求, 社会常常通过干预德育和强化德育来控制学校教育,通过规定德育的性质、内容来决定和保证整个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的概念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我国德育的内容应该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高度统一。

(二)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1 )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九章德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快速掌握考核精要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等,从内容上说,一般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在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1.我国中学阶段具体德育目标要求根据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调整,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只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能力的培养。

2.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2)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3)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4)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5)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6)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3.能力方面(1)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2)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2018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第一部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

单选)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四、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五、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一、教育概述(重要程度:中)辨析题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二、教育学概述(重要程度:高)(单选)三、教育目的(重要程度:高)辨析题1、2、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3、教育目的在确立的时候只考虑人的因素就可以。

简答题1、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3、教育目的的作用?4、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五、教育的基本规律(重要程度:高)1、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先发展政治经济,后发展教育。

(辨析题)2、简述遗传物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简答题)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简答题)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辨析题)5、遗传素质决定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辨析题)六、教育制度(重要程度:高)1、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参考答案: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③受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④人口发展状况⑤国家的文化传统⑥国内外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六、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重要程度:中。

单选)第二部分: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重要程度:低)1、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主要观点。

(简答)二、课程编制(重要程度:高)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的主要依据。

(辨析题)2、简述课程标准的意义。

(简答)重要3、教材编写的原则有哪些?①强调不同学科的特点,提现科学性和思想性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③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④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⑤兼顾同一年级各学科和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衔接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程度:高)1、简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要求。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第一篇: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中学)及答案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满分为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A、卢梭B、培根C、康德D、洛克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孟子》C、《论语》D、《中庸》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A、历史性B、阶段性C、社会生产性D、相对独立性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A、社会生活B、科学实验C、生产劳动D、学校教育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与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明教学活动具有()A、引导性B、简捷性C、直接性D、实践性6、发达国家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人口数量和质量D、社会意识形式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A、陶冶法B、示范法C、锻炼法D、说服法9、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皆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教育的作用做于使之实现。

由此,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发学习”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称为()A、指导性教学B、情境教学C、非指导性教学D、程序教学10、学校课程有多种类型,其中最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11、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A、课程评价B、课程实施C、课程组织D、课程设计12、维果茨基认为评价人类发展应该从四个层面进行,除了微观、个体、社会历史之外,第四个层面是()A、文化层面B、系统层面C、技术层面D、规范层面13、当人们听到一种自己觉得可怕的声音时,往往会感到发冷,甚至起鸡皮疙瘩,这种现象称为()A、适应B、对比C、联觉D、后像14、隐蔽图形测验中,要求被试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见图1中的右图)把隐蔽在其中的简单图形分离出来(见图一中的左图)。

2018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2018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2018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7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部分,主要的考查方式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形式,客观题部分需要理解规范中每部分的含义及识记各个规范的地位,主观题中多是以案例的形式来进行考查。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08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地位: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含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解读:对于“爱国守法”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是爱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其次是守法,这里的方面更多的指教育领域中的法律法规。

2.爱岗敬业地位: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含义: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解读:我们不仅要将教师这个行业看作是一门职业,更应该看做是一项事业,因而对于工作和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

3.关爱学生地位:师德的灵魂含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解读:关爱学生这个层次回答了这样几个问题:爱谁?(全体学生)、爱什么(身心健康)、如何做(尊重、爱护、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等)4.教书育人地位: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含义: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笔试常考点-德育过程

教师资格笔试常考点-德育过程

教师资格笔试常考点-德育过程德育这部分的知识点,在教育学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这部分都会出题,但是相对的题量会少一些。

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但是主观题也会考查。

这部分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大家能够抓住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下来主要针对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两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知识点1: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1.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也就是说德育的过程从本质来说就是这两个关键词,个体行为能够符合社会的规范,社会的规范又能够在个体身上有所体现。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这里的一个重点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和老师要求学生达到的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例如:老师们要求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四有五育的人,但是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仍然较低。

这就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3.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知识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都知道把摔倒的老年人扶起来是高尚的,这就体现了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八大原则使用实例讲解导语: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有八大原则,针对不同学生应当使用不同德育方式,为了方便考生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德育原则实例讲解,大家可以参考阅读。

原则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小杰来到赵老师办公室,赵老师对小杰说:“小杰,你先坐,我们谈谈你和隔壁班同学打架的事情。

”(试想,如果此时赵老师采用的不是和蔼可亲的口吻,而是让小杰站在一旁对他进行训斥,效果应该不会理想,也就是说,想改造一个人身上的不足之处,首先要尊重他,即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原则2:导向性原则小杰是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脾气有点急,有些小顽皮。

有一次,由于小杰动手打了邻班一位同学而被班主任赵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进行训导。

班主任赵老师在教导小杰之前就准备把“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道理讲给小杰听。

(赵老师在进行德育工作之前自己要先明确是非,即导向性原则)原则3: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小杰坐下来,赵老师问:“小杰,为什么要打邻班同学呢?”小杰:“因为我亲眼看到邻班××同学欺负我的好哥们阿强,我气不过,就打了他!”赵老师:“原来是这样。

”(赵老师只有了解了小杰为什么打人,才能针对小杰的实际问题对他进行教育,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原则4:疏导性的德育原则赵老师继续说:“小杰,你重视朋友之间的友情、重感情,这是好事儿,可是,你也应该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你这样不由分说的就去打同学,是不是不太好呢?我们可以和××同学讲道理啊,也可以叫其他同学和老师过去给你们评评理。

(赵老师给小杰讲道理,让小杰懂得“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小杰,体现了疏导性的德育原则)原则5: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我也知道阿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在班级里也不喜欢跟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总是受一些同学欺负。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2018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道德的一般分析

2018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道德的一般分析

2018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道德的一般分析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一、道德的起源
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

道德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它同人和社会的诞生一样,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决定的。

道德与政治、法律一样,源于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判断)
二、道德的内涵
(一)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善还是恶,主要是以自己所属阶级的阶级利益为判断标准的。

(三)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
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四)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同的关系
三、道德的功能(多选)
(一)认识功能
(二)教育功能
(三)调节功能。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中学德育

中学德育1.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由这四部分构成,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着四种品的心理因素使之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

道德培养一般沿着内在顺序,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复杂性,教育影响多样性,知情意行相互独立,因此,他们的发展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特征,个性差异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2.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品德的基础。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道德认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但是道德行为受主客观多种因素影响,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还需要道德意志,道德情感的参与。

3.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社区德育和学校德育等方面,而狭义的德育就是指学校德育,教育者在特定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1)含义:德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而品德形成是个体品德自我发展过程。

(2)影响因素:德育过程学生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而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影响。

(3)结果:德育过程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

5.个体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答: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品德的基础,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和他人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是衡量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不是有了好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好的道德行为。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德育概念:包括德育的含义、德育的内容、德育的功能等。

2. 德育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以及各年级的德育目标等。

3. 德育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4. 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

5. 德育途径: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等。

6. 德育规律:包括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等。

在考试中,这些内容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考生需要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品德发展特点,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德育。

教资考试德育的内容

教资考试德育的内容

教资考试德育的内容德育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德育内容包括自我修养、品德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一份关于德育内容的参考内容。

1. 自我修养自我修养是德育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例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合理安排时间等。

此外,学生还应该注重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饮食、作息和运动习惯。

2. 品德培养品德培养是德育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讲授经典故事和优秀人物的事迹来引导学生学习正面的道德模范,并通过教育活动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特质,如正直、诚实、宽容、勇敢、责任感等。

3. 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学生需要学会尊重他人,包括师长、同学和社会上的各个群体。

学生们应该学会礼貌待人,关心他人,发扬友善、宽容、合作的品质,同时还要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秩序,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4. 家庭美德家庭美德是指学生在家庭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伦理。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此外,学生还应学会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团结睦邻和照顾弱势群体等,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和社会责任感。

5.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导学生如何应对压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等问题。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心理辅导和人际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总之,德育的内容涵盖了自我修养、品德培养、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多个方面。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教育活动和身教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人。

通过德育的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方面取得好成绩,更能够在社会中做出正确的选择,积极发展个人潜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德育方法德育方法这部分知识点属于教育学部分,相对来说难度不大,在教师资格考试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为主。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需要理解每一种德育方法的含义,在单选题中能够根据题干所呈现的例子进行反选即可。

接下来主要针对德育方法进行阐述。

一、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

(1)语言说服法,指的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在题干中呈现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等给学生讲道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体现的就是语言说服法。

(2)事实说服法,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形成正确的认识的方法。

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

题干中,教师运用具体的事例或者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参观提高思想品德水平,体现的是事实说服法。

二、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用来示范的榜样主要有家长和教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

例如,小明同学在学校中能够做到爱护校园公物、保护校园环境等,教师让全班同学像小明来进行学习,采用的是榜样示范法;比较常考查的古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实际锻炼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法包括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实践锻炼。

(1)常规训练,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行为练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

常规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守则训练、课堂常规训练、卫生常规训练、礼貌常规训练等。

例如,学生在上课时能够遵守课堂纪律、回答问题举右手、见到老师主动问好,都属于常规训练。

(2)实践锻炼,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高频错题(含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高频错题(含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高频错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行为开端,行、情、知、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2.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荀子B.墨子C.孔子D.孟子3.以下不属于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基本特征的是()A.强制性B.普遍性C.双重性D.基础性4.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5.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

A.开设哪些科目B.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C.各门学科的教学时间D.各门学科的教学方法6.我国古代的学校大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道尔顿制D.走班制7.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的关系为()。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的关系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8.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

A.课程计划B.课时分配C.课程设计D.课程改革9.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A.面向全体学生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10.我国目前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的比较多的领导方式是()A.集体中心B.教师中心C.学生中心D.教学中心1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这是一种()。

A.内发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12.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13.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高频错题(含答案)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高频错题(含答案)

2023年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高频错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以下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B.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C.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D.学生的思想很不稳定2.《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第三条规定,警告期限为( )。

A.3个月B.6个月C.12个月D.18个月3.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正确的做法是()。

A.布置超出教学内容的练习题以锻炼解题能力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合的难度C.学生遇到难解答的问题.应该立即将正确答案告知D.全部布置知识记忆性的练习4.小丁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其比率智商是()。

A.80B.85C.100D.1255.最能体现教育生活化、情感化、多样化特点的是()A.社会教育B.社区教育C.家庭教育D.学校教育6.学生出现教师期待的行为后,教师发给小红星,学生可用小红星兑换奖励物或喜欢的活动。

教师采用的方法是()。

A.行为塑造法B.代币奖励法C.自我控制法D.系统脱敏法7.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是()A.自我反思、自我对话、自我诘难B.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同伴协作C.自我反思、同伴协作、专业引领D.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8.班主任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学风懈怠的情况,找出班上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并让他们发言简述自己的学习经验,以期带动全部学生努力学习。

该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A.个人修养法B.榜样示范法C.实践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9.荀子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这强调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 )。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10.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过程,关注发展,为了体现这个基本理念,教师不可采取的是()。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备考题汇编(含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备考题汇编(含答案)

2023年度吉林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综》备考题汇编(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以下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B.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C.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D.学生的思想很不稳定2.教师突然中断讲课,引起分心学生的注意。

这种注意是()。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随意注意3.听完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自觉投入到下一节数学课学习。

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分配B.注意转移C.注意起伏D.注意广度4.“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A.不仅要提高道德认识,而且要加强道德实践B.不仅要有从教的学识能力,还要以身作则C.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注意能力的提升D.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宽大的人文情怀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

A.爱国守法B.爱护学生C.爱岗敬业D.教书育人6.学过电子琴的人,再学弹钢琴就会比较容易,这种迁移类型是()。

A.水平迁移B.垂直迁移C.逆向迁移D.负迁移7.吴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认为学生走进教室来上课并不是空着脑袋来的,他们在自己的学生生活当中.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和解释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符合逻辑的回答,吴老师的学生观符合()的观点。

A.情感学习理论B.认知教学理论C.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8.雅斯贝尔斯曾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这说明了()。

A.教育的文化意义B.教育的个人意义C.教育的政治意义D.教育的经济意义9.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笔记(2)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笔记(2)

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笔记(2)22、德育方法——指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务和实施德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手段。

23、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7、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8、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学习系统地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

29、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的认识或看法,表现在培养人的一系列问题上的观念、理论及其体系。

3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

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任务,由政府主管部门制订的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3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学法的辩证统一。

32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内容,按固定的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

3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9.2:德育过程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9.2:德育过程

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9.2: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过程的实现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内容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和各要素、各部分内部各方面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德育过程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德育这部分的知识点,在教育学部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般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这部分都会出题,但是相对的题量会少一些。

这部分的知识点在考试的时候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但是主观题也会考查。

这部分知识点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大家能够抓住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接下来主要针对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两个重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知识点1:德育过程的相关概念
1.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

这里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也就是说德育的过程从本质来说就是这两个关键词,个体行为能够符合社会的规范,社会的规范又能够在个体身上有所体现。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它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这里的一个重点内容,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和老师要求学生达到的道德
水平之间的矛盾,例如:老师们要求学生们都能够成为四有五育的人,但是学生们的道德水平仍然较低。

这就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3.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知识点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道德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晓之以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对的,都知道把摔倒的老年人扶起来是高尚的,这就体现了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道德情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之以情”,我们知道扶老人是高尚的,扶起来我们就会很开心,如果看到老年人摔倒了而不扶起来,就会心生愧疚,这就体现了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后,一般情况下我们也不会立马就做出选择,当我们真的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摔倒的老年人时,心中也会有一些挣扎,扶起来是很好,但是如果去扶会不会被讹诈,此时我们的道德意志就起了作用,帮助我们做判断。

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基本上不会去看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而是看有没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也就是我们有没有真正的扶老人起来这个行为。

只有真正做出了道德行为,才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水平,所以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1)要注意全面性(统一性)
德育过程具有统一性。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协调发展。

(2)要注意多端性
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此句易出现单选题。

2.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1.认识性质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学生常常表现为“有错不知错”。

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2.能力性质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学生常常表现为“犯错不自觉”。

解决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3.思想性质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学生常常表现为“知错也犯错”。

对这种矛盾,要做到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他们积极而认真的进行思想斗争,找出错误根源,并督促他们努力改正错误。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个体品德的发展与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经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一点,我们个体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和毅力。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练习题】
1.【多选题】德育过程是( )的过程。

A.培养知、情、意、行
B.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
C.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
D.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答案】ABCD。

解析: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规律的另一种说法是: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单选题】德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反复、螺旋式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德育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

这里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

A.知情意相处因素统一发展规律
B.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D.在交往过程中形成品德规律
2.【答案】B。

解析:个体品德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长期、反复、渐进性特点要求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于反复抓,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这体现了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3.【判断题】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次序进行。

( )
3.【答案】×。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是因为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在进行德育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多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