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2委托单位: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成都市规划局都江堰市规划局编制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资质等级:规划甲级证书编号:081035法人代表:吴志强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项目负责:周俭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夏南凯教授博导高级规划师项目总工:闫整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协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法国AREP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马来西亚akitek AKIPRIMA sdnbhd美国威尔考特建筑事务所、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联合体、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体瑞士伯恩应用科学大学、都江堰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四川省建筑设计院联合体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本日建设计株式会社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第四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11)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11)第六章规划区城乡统筹 (12)第七章用地布局规划 (13)第八章居住用地与住房规划 (15)第九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6)第十章产业用地规划 (18)第十一章绿地系统规划 (18)第十二章水系规划 (19)第十三章景观风貌规划 (19)第十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9)第十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22)第十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23)第十七章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规划 (25)第十八章综合防灾规划 (25)第十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6)第二十章老城改造规划 (27)第二十一章旅游发展规划 (27)第二十二章灾后重建规划 (28)第二十三章规划管理实施 (30)第二十四章附则 ............................................................................................................................................. 31附表一:都江堰市城乡发展指标体系 .. (33)附表二:现状建设用地平衡表(2007年) (33)附表三:城市总体规划远期(2020年)用地汇总表 (34)附表四:2020年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平衡表 (34)附表五:城市道路规划一览表 (35)附表六:土地开发强度控制一览表 (36)附表七:建设控制一览表 (36)附表八:建设用地适建性表 (3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
都江堰灾后房屋重建项目的规划审批
叶 鹏
(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 合肥 200 ) 3 0 9
摘
要: 在灾后重建 这个 特殊 的背景下 , 重建项 目多 , 情况 复杂 , 传统建设 项 目“ 书两证” 一 的规 划审批程 序 由
于手续 繁杂 , 且过 于集 中于规划部 门, 已无法满足现实 的需 要 。对于此类项 目, 都江堰市 以传 统的“ 书两证” 一 的规划 审批模 式为基础 , 采取 了分 阶段 、 多部 门协 同审批 的方法 , 高了工作效率 , 提 取得 了良好 的效 果。
Y E n Pe g
( h o fArh tcu ea d Ar ,H ee ie st fTe h oo y,H ee 3 0 9,Chn Sc o lo c ie t r n t fiUnv riy o c n lg fi2 0 0 ia)
A src: d rte s eil ak ru d o o t i se eo sr cin wi r rjcsa d moe btatUn e h p ca b c g o n fp s ds trrcn tu t t mo ep oet n r — a o h
关 键 词 : 建 ; 建 项 目; 划 审 批 报 重 规 中 图分 类 号 : TU9 4 1 8.2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3 3 (0 0 0 — 150 10 —6 4 2 1 ) 20 6—5
OnP a nn a n t no j n y n ln igEx miai f g a o Dui a P s- i se c n tu t nP oe t o tds trReo sr ci rjc a o
在我 国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口 。由于全 国各地城市建设 的实际情况不 同, ] 各地 的规划管理部 门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字号】成府发[2008]38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难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成府发[2008]38号)都江堰市人民政府: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大量居民的住房跨塌、损毁、灭失,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为妥善做好灾后救助工作,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居住困难问题,经研究,现就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毁救助安置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地震灾害属于不可抗力的重大自然灾害,根据法律规定,此类灾害毁损的住房难以获得相应赔偿。
为抓紧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和安置困难,各级政府应当把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作为当前最紧迫、最重大的民生工程,有序组织指导灾民自救,迅速开展政府救助工作,妥善解决灾后居民住房救助安置问题。
二、都江堰市政府要将城镇居民住房受灾毁救助工作作为灾后重建的重点工作,成立相应机构,明确相关领导,有效组织实施。
对救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妥善处置。
三、采取有利措施实施居民住房灾毁救助工作。
(一)居民住房的有关救助政策;1、此次住房灾毁救助对象为地震中住房挎塌或住房受损严重,经房屋安全管理部门认定不能继续使用的住房所有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2、由房屋所有热闹或其法定继承人向都江堰市房管局提出救助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核实后,房管部门与申请人签订救助安置协议。
3、对因地震灾毁的私房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式:(1)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
如政府提供建筑面积70平方米救助安置住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可按人均16平方米救助,也可以按每平方米2000元给以货币救助补足不足部分。
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基本模式
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基本模式发表日期:2010-09-175·12地震后,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紧密结合快速推进。
在土地整理、农田规模化、农民向非农化转变的新形势下,需对农村重建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研究。
在探讨了与灾后农村建设相关的最优规模、区域结构、功能定位、城市化、国家空间系统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灾后农村建设的4种模式:小规模分散建设、大规模集中建设、集中与分散结合建设、国家层面统筹建设等模式,并结合都江堰实际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
1 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背景1.1 建设资金来源广泛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家救助、农民自筹、援建资金、社会联建资金、土地整理资金、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
1.2 旅游产业潜力巨大作为双世界遗产城市和距离成都市最近的一个旅游城市,都江堰旅游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9年全市GDP16.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全年全市旅游总人次数为958.3万人次,其中景区游338.95万人次,城区游235.6万人次,乡村游383.75万人次,乡村游人次数占总量的40%。
在灾后重建政策的引导下,旅游区域的农村重建更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吸纳了大量社会联建资金。
1.3 城乡统筹、土地整理、产权制度改革有力推进都江堰在灾前即开始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城乡统筹的核心是“三个集中”,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个集中”的基础工作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切入点是农村土地整理。
都江堰灾后结合农村重建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整理试点,对农村建设用地、林地、农田、水面等进行逐户确权和统一整理。
农田整理实行小田并大田,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村庄建设实行小垸并大垸,减少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换取建设资金,并为城市建设提供用地指标。
1.4 现代农业推进5·12地震后,上海市援建都江堰66.7平方千米(10万亩)现代农业项目,覆盖都江堰市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建成后将带动核心区农民户均增收1500元左右。
都江堰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规划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
恢复重建期(近期)为2008—2010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0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
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二、区域空间发展战略重建规划加强与大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对接,提高城市等级地位,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加强“一体”;发展“两翼”;沿成灌发展带对接大成都框架,形成“一体两翼三带”的市域城镇网络发展结构。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城市职能:1、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2、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3、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
4、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
城市规模为:现状,人口25万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7.8 k㎡近期,规划人口29.4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7k㎡远期,规划人口3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5.8k㎡四、功能布局与分区设计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1、南拓,发展聚源片区,加强成灌发展带产业集聚与人口疏解功能,对接成都;2、西优,发展玉堂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3、疏解、完善、提升老城片区和环城片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城市自然人文特色。
都江堰规划
复重建工作,受灾居民入住新房,恢复基本居住环境; (2)综合评价灾区工程地质条件,抓紧异地新建和原址重建城镇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工作; (3)重建灾区群众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初步达到灾前服务水平; (4)修复损毁的城镇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全面达到灾前服务水平; (5)科学完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重点遗产的修复,风景区基本恢复开放,争取逐步恢复灾前旅游
9
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产业发展选择 产业支撑是灾后重建规划的核心议题。灾害发生 前,都江堰旅 游收入占全市GDP一半以上,旅游直接 和间接从业人口接近城市总 人口的1/3,无疑是都江 堰市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地震灾害对旅游资 源的 破坏性影响是不可逆转的,旅游业将是恢复时间最 长的产业之 一。因此,在灾后重建的前期必须考虑 其他产业的引入。 为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类型,规划确定了三大导向: 国际旅游 导向、大量就业导向和灾后重建导向。 并在此指引下全面分析了各 个产业类型的发展优 势、基础条件、产出效率和可能的规模或容量。
都江堰市城镇规划 KATHY
1
目录
(一)都江堰市城镇概况简介 (二)都江堰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三)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暨成都卫星城规划2014——2020
22
(一)都江堰市城镇概况简介
城市性质与规模 区位分析 城镇等级结构
33
都江堰市城市概况简介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区域性旅游枢纽。
新城市街区营造——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壹街区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
万方数据2010年第3期总第188期童iif辛秀髦棚学列区中尤为普遍.街道上冷冷清清。
商业设施建成后店面迟迟不能开业.居住人口结构单一等等.即便拥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其吸引力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远远无法与中心城区相比。
其中自然有选址、公共交通、公共设施配套等原因,但是.对新区城市结构上的认识误区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1地段每个城市客观上都有地段概念的存在。
地段既有经济上的意义,也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含义.空间上的地段只不过是上面各种意义下的范围界定。
是城市内部一种动态变化的层级空间结构。
地段虽然包含了功能因素.但它决不是功能区的概念.而是一个空间上的层级概念。
一般来说。
每个城市都有市中心地段、一般地段、外围地段.当然从其他角度也可以有其他的层级划分的方法。
当城市的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
由于空间距离的增大便需要一到几个位于一般地段的次一级城市中心.这类次一级的城市中心也会在社区中心的基础上自然形成,同时它们也往往在功能构成上具有自己较明显的特点(图1)。
图1城市空间层级示意图Fig.1Urbanspatialhyout地段的形成因素从时间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历史因素和规模因素.从当前的角度分析主要是区位因素和功能因素。
如果去分析一个城市的地段关系。
区位和功能往往是人们分析地段成因和判断地段层级的主要方面。
然而一个城市各类地段的形成和范围界定更多的是历史发展的原因。
在地段形成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资源都可能成为一个城市中心地段形成的主导因素.比如一个街道的交叉口、一座教堂、一个市场、或者某个社会群体的聚集区。
而城市规模的大小则与地段层次的多少相关,城市越大,地段层次就越多、越丰富。
未来的都江堰中心城区将由旧城片区以及依托四条内河发展的玉堂片区、南部片区、中部片区和北部片区组成,中心城区规划人口接近48万.规划用地近60kin2。
在五个片区中,旧城片区是城市的中心地段.以旅游服务功能为发展主体。
其他均为城市的一般地段,但功能不同.玉堂片区侧重发展高档旅游接待功能。
城市规划设计——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中城市景观改造和提升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中城市景观改造和提升摘要:5.12汶川特大地震,都江堰市人民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城区基础设施、工业与民用建筑、园林绿化设施等遭到严重毁损。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克艰破难、持续奋战,圆满完成抗震救灾阶段工作,顺利转入灾后重建时期;在灾后重建期间,都江堰市在面临各项规划的调整,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下一步如何能够保证城市景观和风貌的统一,并适当对城市景观进行改造和提升,是都江堰接下来主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都江堰,灾后重建中,城市景观,改造,提升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都江堰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破坏,城区基础设施、工业与民用建筑、园林绿化设施等遭到严重毁损,多年的城市建设成果、业已形成的城市风貌遭受重创。
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帮助下,化悲痛为力量,克艰破难、持续奋战,圆满完成抗震救灾阶段工作,顺利转入灾后重建时期;根据都江堰现已确定的“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重建目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即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而在灾后重建期间,都江堰市在面临各项规划的调整,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和改造,下一步如何能够保证城市景观和风貌的统一,并适当对城市景观进行改造和提升,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
一、都江堰市建成区建筑物及城市景观风貌地震受损情况因5.12地震灾害,都江堰城区基础设施、工业与民用建筑、园林绿化设施等都遭到严重毁损。
全市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房屋受损25.39万户,受损面积4588.37万平方米,其中垮塌和严重受损占全市房屋总面积的45%、中等破坏和损伤占18%、轻微受损占17%。
其中城市老城区(一环路之内)95%以上房屋受损,垮塌和严重竟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受损9.88万户,受损面积1256.68万平方米。
老城区范围内代表都江堰市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的的各处建筑古迹受损严重;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西街、南街、宝瓶巷等建筑普遍成为危房,水利府、梦工寺等古建筑垮塌,灵岩寺、清真寺、奎光塔严重受损;原建成区独具特色的旅游街区杨柳河、南桥啤酒长廊全无生机;全市景区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园林绿化等严重毁损。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规划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
恢复重建期(近期)为2008—2010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0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
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二、区域空间发展战略重建规划加强与大成都社会、经济、文化的功能对接,提高城市等级地位,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加强“一体”;发展“两翼”;沿成灌发展带对接大成都框架,形成“一体两翼三带”的市域城镇网络发展结构。
三、中心城区城市性质与规模城市性质: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城市职能:1、以“都江堰-青城山”为品牌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
2、以独特“山-水-田-林-堰-城”为自然人文特色的国际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
3、承接成都平原向川西地区辐射与带动的区域交通枢纽城市与服务中心城市。
4、大成都都市圈内实现城乡统筹的宜居宜业、生态安全的综合型“新城”之一。
城市规模为:现状,人口25万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27.8 k㎡近期,规划人口29.4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37.7k㎡远期,规划人口39.0万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5.8k㎡四、功能布局与分区设计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为:1、南拓,发展聚源片区,加强成灌发展带产业集聚与人口疏解功能,对接成都;2、西优,发展玉堂片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3、疏解、完善、提升老城片区和环城片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凸显城市自然人文特色。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材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文件都江堰市市人民政府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9月《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汇报文件为推动都江堰市灾后重建与复兴,促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建设,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指导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年)》(以下简称“重建规划”)。
一、工作目标与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都江堰的创造性复兴。
恢复重建期为2008—2010年;近期至2012年,以恢复与复兴同步为目标;远期至2028年,全面实施从恢复重建到跨越发展的规划战略思想。
至规划期末,实现把都江堰建设成为一个产业优势凸显的活力宜业城市、一个抗震灾减的安全宜居城市、一个倚山就水的自然生态城市、一个实现恢复重建与跨越式发展的典范城市。
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内容。
第一层次为市域层次,包括市域所辖1208平方公里范围;第二层次为中心城区层次,西至玉堂环山旅游公路,南至新106省道,东至聚兴线(延伸线),北至都汶铁路,包括幸福、灌口、玉堂、聚源四镇大部分镇区用地,及崇义镇部分镇区用地。
规划区范围为整个市域。
本次规划核心问题如下:1、如何抓住重建机遇,构建永续典范。
定位城市,化害为利,传承智慧,走向永续发展。
2、如何抓住空间机遇,优化城市结构。
优化布局,调整形态,山水相融,完善防灾系统。
3、如何抓住时间机遇,实现整体提升。
疏理老城,发展旅游,强化特色,提升城市活力。
二、城镇体系规划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为核心,以岷江和都江堰水系为脉络,依托青城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北部山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山丘特色种植区,“顺水依山”,构成以城际快速铁路为骨干,五纵五射骨架路网为纽带,中心城区为重点,青城山度假旅游片区、蒲阳高技术产业片区为示范,若干风情旅游小镇为特色,新型旅游村落为基础的“一体两翼、北山南田、四级布局、网络生长”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乡城镇空间体系。
青城山总体规划说明书(A3)
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说明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景观系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2008年7月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8-2020)主编单位: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证书等级:甲级证书编号:021029主管院长:周俭分管院长:夏南凯、周玉斌项目负责:王颖项目审核:封海波付岩参编人员:付丽娜潘鑫胡玎李瑞东王凌陈艳琳刘婷婷韩云月杨灵潘琼宇编制时间:2008年7月目录1. 序言 (4)1.1 规划编制背景 (4)1.2 规划依据 (4)1.3 规划期限 (5)2. 城镇现状概况 (5)2.1 自然资源概况 (5)2.2 历史沿革 (5)2.3 社会经济概况 (6)2.4 城镇建设用地概况 (6)2.5 基础设施概况 (6)3. 地震灾害受灾损失情况 (7)3.1 总体受灾情况 (7)3.2 镇区受灾情况 (8)3.3 各村受灾情况 (8)3.4 公共设施受灾情况 (8)3.5 旅游资源受损情况 (8)4. 相关规划整合 (9)4.1 相关规划解读 (9)4.2 规划分析整合 (10)5. 规划目标与任务 (11)5.1 近期恢复重建目标(2008~2010) (11)5.2 远期提升腾飞目标(2010~2020) (11)6. 镇域规划 (11)6.1 受灾人口安置 (11)6.2 城镇人口规划和城镇化水平 (12)6.3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6.4 村镇体系规划 (13)6.5 产业布局规划 (13)6.6 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7. 镇区规划 (15)7.1 城镇定位 (15)7.2 镇区规划范围 (16)7.3 建设用地评价和空间结构分析 (16)7.4 安置点用地与住房重建规划 (17)7.5 道路系统规划 (17)7.6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规划 (18)7.7 综合防灾规划 (18)7.8 市政工程规划 (18)8. 近期(2010年)建设规划 (19)8.1 目标与任务 (19)8.2 近期城镇重点建设区域 (19)8.3 近期公共设施配套 (19)9. 规划实施建议 (19)9.1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灾后重建 (20)9.2以灾后重建为契机,优化城镇用地布局 (20)9.3分区分类,差异建设 (20)9.4加强与完善灾后重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20)1. 序言1.1 规划编制背景1.1.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都江堰市城乡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
彭万忠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都江堰市城乡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国l亡]lI.......................一提要通过对都江堰灾后重建系列规划建设的回顾与剖析。
进一步强调保护与传承自然、文化遗产是塑造地区特色、建设理想城乡、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道。
关键词灾后重建;遗产;传承TheHeritage-centered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PlanningandImple・mentofUrbanandRuraIAreasinDujiangyanPENGWanzhongAbstract:Basedonareviewandanaly-sisofaseriousof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planninginDujiangyan,thepa・peraimstofurtheremphasizethattheprotectionandinheritanceofthe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isaneffectivewayofdevelopinglocalcharacteristics,build・ingidealurbanandruralareas,andachieving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Keywords:post-disasterreconstruction;heritage;inheritance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363(2010)03-0056-06作者简介彭万忠。
四川省城乡规却l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都江堰市规划管理局挂职副局长,Pwz7278@163.corn56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都江堰市彭万忠城乡灾后重建规划与实施『l都江堰市重建总体规划于2008年10月初公示到2010年5月初重建任务基本/吵\完成的一年半里,一个涉及60万人的都江堰市城乡重建规划蓝图得以基本实施,建设基本实现了规划的意图.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以遗产传承为核心的基本思想得到了坚持①。
都江堰古城区东门城楼华灯初上
都江堰古城区东门城楼华灯初上都江堰市着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按照总体目标,到2015年,都江堰将实现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以上、入境游客突破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届时,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60%以上,拉动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20亿元。
都江堰打包力荐最美街道古城区呼声最高最美:古城区两千年历史文化心脏“它是南方丝绸之路——松茂古道的起点,是盆地与高原文化经济的交汇地,也是都江堰两千年来沧桑变化的见证。
”网友推荐中,都江堰市古城区呼声很高。
来到都江堰古城区外,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处仿古地标性建筑——东门城楼。
站到城楼上一望,古城区依托城市肌理,在老灌县城市构架下,对具有100年以上明、清建筑元素的建筑予以保留,对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等都进行了保护性改造。
今后,古城区还将打造以文化展示、特色餐饮、旅游酒店等为一体的旅游核心区域。
50亿元银团贷款重建都江堰古城区2010年10月22日 21:20 来源:新华网【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新华网成都10月22日专电 22日,在第十一届西博会举办期间,四川省都江堰市与以上海浦东银行成都分行牵头的四家银行签署协议,四家金融机构组团贷款51亿元支持“都江堰历史文化文化名城恢复重建项目”。
今年2月,都江堰全面启动古城区恢复重建,涵盖古民居文物古迹保护与建设、保留建筑物立面整洁、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商业旅游业态打造等方面内容,所有项目预计2012年底前全部建设投入使用。
据介绍,此次组团贷款支持都江堰古城区恢复重建由上海浦东银行成都分行牵头,副牵头行分别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成都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
此次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都江堰老城区的住房、环境整治、绿道、河道等建设,着力打造“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有效载体,建设具有都江堰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建筑、街道等配套设施,提高群众居住品质。
都江堰市古城区恢复重建项目分为“保护遗产、传承文化、完善设施、提升业态”等四大类。
都江堰规划
都江堰市在成都城镇体 系空间结构“一区两带 六走廊”中处于成灌走 廊末端
都江堰市城市概况简介
城镇等级结构
LOGO
等级名称
城镇 个数
城镇名称
卫星城 1 都江堰主城区(灌口、幸福、玉堂、聚源、蒲阳、中兴、滨江街道和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
重点镇 4 青城山、安龙、崇义、向峨
一般镇 6 天马、柳街、大观、石羊、胥家、龙池
LOGO
都江堰市城市总体规划暨成都卫星城规划2014——2020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三高、五环、七射”骨架路网: “三高”:成灌高速、都汶高速和成都第三绕城高 速三条高速呈“x”型布局。 “五环”:指市域弧形环路,都江堰二环路(主干 道);蒲中路(快速路);聚青线(主干道);彭 青线(快速路);成青线(快速路)。 “七射”;通锦路(国道213)、灌天路、沙西线 (快速路)IT大道、灌温高速(快速路)、中崇路 (主干道)、省道106线大邑方向。
LOGO
都江近堰三灾后年重总建城目镇标体系(规2划0200808-—2—021002)0 “尽快恢复”——恢复灾区城镇居民生活生产。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幸福镇、灌口镇、经济开发区 、玉堂镇和聚源镇大部分用地,以及崇义镇部分用 地。规划将其建成“以世界遗产为特色的国际旅 游休闲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灾后重建典范城 市”。 规划以山为衬托、水为脉络,建设“四心七片区 ”,并针对主城片区、聚源新区和玉堂新区分别提 出了“一心五轴、五河十岸”“、“天府水乡、 百 岛 新 城 ” 、“ 国 际 山 水 景 观 社 区 ” 的 总体布局模式。
以山为景、以田为底、以水为脉、景城一体、城乡统筹,围 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形成“一城两区”的城镇空间结 构布局。 一个主城区: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服务基地、城市住区和旅游配套设施。 两个功能区: 大青城旅游区、都市现代农业区、两个分区形成产业要素的 集聚。 大青城旅游区包括青城山镇、大观镇、玉堂镇、龙池镇、重 点发展大熊猫文化旅游、山地旅游、水文化旅游、道文化旅 游。 都市现代农业区包括柳街镇、石羊镇、安龙镇、崇义镇、天 马镇、胥家镇、向峨乡、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度假酒店、乡村 田园体验区、农业精深加工和原生态展示。
都江堰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
都江堰XX景区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及恢复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一、项目概况(一)项目名称XX东园至XX片区游山道恢复重建工程(二)项目业主2007年3月,都江堰市委、市政府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研究,并在取得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城山景区管理局和都江堰景区管理局合并为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并设市委派出机构党组。
管理局内设有办公室、劳动人事处、市场营销处、规划建设处、财务处、文化演艺处、门票处、游客中心。
下属单位有青城山景区前山管理处、青城山景区后山管理处、都江堰景区管理处、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发展集团公司(待组建)。
其中,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管理局同时加挂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
主要负责景区规划建设、资源开发与保护、宣传营销和景区日常管理等工作,使景区管理工作形成“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统一执法、统一营销”的旅游管理格局。
(三)项目性质灾后恢复重建(四)项目地点都江堰XX公园内(五)项目内容及其规模新建栈道约700米改建道路1000米扩宽道路约2000米观景廊亭、平台约1200平方米地面改造新建栈道起始平台面积300平方米4、廊亭廊亭的设计主要是结合现有地形设计景观走廊和游人休憩的地方以及观景的地方。
主要规模如下:若华亭20平方米小擂鼓坪亭廊150平方米中擂鼓坪管理用房120平方米,中擂鼓坪地面改造1000平方米凝翠轩(游客休憩处)100平方米守堰廊(景观走廊)100平方米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改建道路、新建栈道、扩宽道路1、改建道路1、景观栈道——磐延山势修建木质栈道,加入水文化元素,将游人引入XX其他景点。
2、若华亭景观节点——主要的景观点和游客停留点,有良好的视线,可观赏都江堰风光。
3、城墙展示——结合现有的老城墙遗址,融合相关历史元素,形成自然风光与文化交相辉映的景观走廊。
4、大擂鼓坪——结合现有景观,适当增加历史元素,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景观节点。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说明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6目录0 导言 (2)1 基本情况 (2)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2)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3)1.3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3)1.4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7)1.5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9)2 发展条件评价 (12)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12)2.2地震前后地质灾害状况 (13)2.3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功能与受损情况 (14)2.4防灾建议 (15)3 规划目标和任务 (15)3.1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15)3.2后10年总体目标(2011-2020) (15)4 村镇规模预测 (15)4.1人口规模调整 (15)4.2用地规模调整 (16)5 灾后空间布局调整和规模、等级结构思路 (18)5.1规划目标 (18)5.2灾前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18)5.3灾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 (18)5.4灾后城镇发展等级序列的调整 (21)5.5灾后城镇发展职能安排 (21)5.7规划调整思路 (21)5.8灾后聚源新区发展思路调整论证专题 (22)5.9灾后村镇住宅建设规划 (23)5.10主体功能区划和空间管制 (25)6 灾后产业布局调整 (26)6.1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26)6.2产业空间布局....................................................................................................................................................... 277 灾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8)7.1近期重建及规划原则 (28)7.2规划方案 (29)8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31)8.1利用灾后修复之机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31)8.2都江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修复与保护 (32)8.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修复与保护原则 (33)9 灾后旅游初步设想 (33)9.1都江堰旅游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 (33)9.2都江堰市域旅游分区 (34)10 灾后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35)10.1交通系统 (35)10.2给水和排水 (36)10.3供电工程 (38)10.4燃气工程 (39)10.5通信工程 (40)10.6环卫工程 (40)10.6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40)11 近期(2010年)规划及实施 (41)11.1目标与任务 (41)11.2近期安置灾民人口和用地需要 (41)11.3近期城镇重点区域 (41)11.4近期住宅建设 (41)11.5近期公共设施配套 (41)11.6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及防灾设施 (42)12 政策建议 (42)13 都江堰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专题 (42)13.1基本情况 (42)13.2村庄恢复重建布局规划 (43)13.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布局规划 (47)13.4恢复重建投资估算 (48)附录:近期重点项目建设及投资估算 (49)0 导言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截止到目前,全市震灾死亡3000多人,失踪400余人,市域1442.1万平方米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道路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项市政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自然、人文遗产遭遇浩劫,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20亿元,社会经济受到重创。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送审稿都江堰市人民政府二O一O年九月目录1第一章规划总则1一、指导思想2二、规划原则2三、规划依据3四、规划范围4五、规划期限5第二章规划背景5一、县域概况5(一)自然资源6(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7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7(一)农用地8(二)建设用地8(三)其他用地8三、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8(一)未利用土地面积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8(二)土地整理实施力度不够9(三)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9(四)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不明显9第三章规划目标及主要控制指标9一、土地利用战略9(一)都江堰市发展定位10(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0(三)土地利用战略10二、规划调控指标10(一)上级下达的主要控制指标11(二)规划目标落实情况13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13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13(一)农用地结构调整14(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5(三)其他土地结构调整15二、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调整15(一)土地利用总体布局16(二)稳定农用地布局18(三)优化建设用地布局19第五章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19一、落实耕地保护责任20二、严格控制耕地减少20三、加大补充耕地力度20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21五、合理布局基本农田21六、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22第六章建设用地调控22一、强化城镇建设用地管理23二、加强中心城区用地控制24三、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节约利用24四、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用地管理25五、重点项目用地安排25(一)能源用地25(二)交通用地25(三)水利用地26(四)环保用地26(五)旅游用地26(六)其他用地26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27(一)允许建设区27(二)有条件建设区28(三)限制建设区28(四)禁止建设区30第七章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30一、综合建设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30二、重点保护“山、水、田、林”生态本底31(一)耕地31(二)园地31(三)林地32三、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32四、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33五、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34第八章土地综合整治34一、土地综合整治潜力分析34(一)农用地整理34(二)建设用地用地整理35二、重点整治区域划分35(一)重点整治区35(二)限制整治区36三、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38第九章土地用途分区管制38一、基本农田保护区39二、一般农地区39三、城镇村建设用地区40四、独立工矿用地区40五、风景旅游用地区41六、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2七、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42八、林业用地区43第十章乡(镇)土地利用控制43一、乡镇土地利用控制指标43(一)耕地保有量43(二)建设用地总规模44(三)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44(四)农村新型社区用地45(五)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6(六)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6二、乡镇土地利用管制要求46(一)严格落实本规划分解的指标47(二)严格落实本规划空间布局47(三)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48第十一章近期规划48一、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48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48三、土地综合整治安排49第十二章灾后恢复重建规划49一、有效衔接灾后重建实施规划49二、规划指标衔接49三、灾后重建城镇建设用地50四、灾毁土地复垦整理51五、灾后重建农村集中居住区用地安排53第十三章环境影响分析53一、环境影响分析55二、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措施55(一)划定土地用途区55(二)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56(三)进行河道综合整治56(四)加强大气环境保护56(五)加强声环境保护57(六)加强生态保护58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8一、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58二、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体系58(一)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59(二)强化土地利用计划调控59(三)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59三、完善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59(一)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60(二)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的激励机制60四、加强规划实施执法监督61五、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62附则63附表64表一都江堰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构成表(2005年)65表二都江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主要调控指标表66表三都江堰市规划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67表四都江堰市耕地保有量规划平衡表68表五都江堰市土地用途分区面积表70表六都江堰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73表七都江堰市各乡镇规划主要控制指标表74表八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75表九都江堰市各乡镇基本农田目标落实情况表第一章规划总则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在成都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中,处于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编制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编制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编制
摘要:四川省都江堰市紧邻"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城区距离震中仅约13公里,是极重灾区之一.地震灾害使都江堰市城乡房屋损毁严重,城乡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多亿元.灾后,都江堰市立即启动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要求,经过各方不懈努力,融合了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的智慧和众多专业技术人员与业务干部的心血,经过数轮的修改完善,编制完成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为灾后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作者:彭万忠作者单位:四川省都江堰市规划局期刊:城乡建设 Journal: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年,卷(期):2010, ""(5) 分类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说明书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6目录0 导言 (2)1 基本情况 (2)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 (2)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 (3)1.3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 (3)1.4历史遗迹状况及损害情况 (7)1.5村镇居民灾后安置意愿调查分析 (9)2 发展条件评价 (12)2.1都江堰市自然资源概况及损害情况 (12)2.2地震前后地质灾害状况 (13)2.3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生态功能与受损情况 (14)2.4防灾建议 (15)3 规划目标和任务 (15)3.1近三年总目标(2008-2010) (15)3.2后10年总体目标(2011-2020) (15)4 村镇规模预测 (15)4.1人口规模调整 (15)4.2用地规模调整 (16)5 灾后空间布局调整和规模、等级结构思路 (18)5.1规划目标 (18)5.2灾前城镇空间布局分析 (18)5.3灾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 (18)5.4灾后城镇发展等级序列的调整 (21)5.5灾后城镇发展职能安排 (21)5.7规划调整思路 (21)5.8灾后聚源新区发展思路调整论证专题 (22)5.9灾后村镇住宅建设规划 (23)5.10主体功能区划和空间管制 (25)6 灾后产业布局调整 (26)6.1产业定位和发展思路 (26)6.2产业空间布局....................................................................................................................................................... 277 灾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8)7.1近期重建及规划原则 (28)7.2规划方案 (29)8 灾后历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 (31)8.1利用灾后修复之机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 (31)8.2都江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修复与保护 (32)8.3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修复与保护原则 (33)9 灾后旅游初步设想 (33)9.1都江堰旅游体系重构的初步设想 (33)9.2都江堰市域旅游分区 (34)10 灾后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35)10.1交通系统 (35)10.2给水和排水 (36)10.3供电工程 (38)10.4燃气工程 (39)10.5通信工程 (40)10.6环卫工程 (40)10.6防灾减灾设施规划 (40)11 近期(2010年)规划及实施 (41)11.1目标与任务 (41)11.2近期安置灾民人口和用地需要 (41)11.3近期城镇重点区域 (41)11.4近期住宅建设 (41)11.5近期公共设施配套 (41)11.6重大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及防灾设施 (42)12 政策建议 (42)13 都江堰灾后重建农村建设规划专题 (42)13.1基本情况 (42)13.2村庄恢复重建布局规划 (43)13.3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布局规划 (47)13.4恢复重建投资估算 (48)附录:近期重点项目建设及投资估算 (49)0 导言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地震,造成都江堰市人民生命财产巨大损失,截止到目前,全市震灾死亡3000多人,失踪400余人,市域1442.1万平方米房屋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道路等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各项市政设施均遭到不同程度损毁,自然、人文遗产遭遇浩劫,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720亿元,社会经济受到重创。
在地震的惊痛过后,灾后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但以辩证的眼光来看,重创的背后存在否极泰来的巨大生机,因此此次灾后重建设不应当是匆促的恢复,而是灾后的重建与复兴。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5月25日)),编制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提出城镇布局、人口和用地规模、居民住房和公用设施建设与优化方案,为国家进行灾区重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确保灾区居民尽快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生活,并以重建为契机,实现都江堰市的良性发育与繁荣复兴。
1 基本情况1.1社会经济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评估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南部,距成都48公里,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全市域共辖19个乡镇,市区包括幸福和灌口两镇。
至2007年末,全市户数22.6万户,户籍人口6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万人,农业人口43.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2‟。
改革开放以来,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2亿元,同比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568元。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以工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二、三次产业比例关系为13.2:36.9:49.8。
市域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底,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3%。
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4191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9平方米。
(1)农业灾前现状概况: 200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4亿元,同比增长6.6%。
实现粮食总产量17.34万吨,油料总产1.35万吨,肉类总产8.35万吨。
农业产业化进程稳步推进,2007年末全市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10个,有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19个,重点龙头企业43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42个。
地震灾害影响:◆因此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崩塌与滑坡共造成7241.1亩农用地损毁,水电、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损毁,需要投入财力、物力与精力恢复生产。
◆灾后居民安置点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农用地,造成现有农用地面积一定程度上减少,临时安置点拆除后面临农用地恢复问题。
◆地震造成3000多人口死亡,400多人失踪,1万多人受伤,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工业和建筑业灾前现状概况:2007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7.75亿元,同比增长21.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4.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家。
工业经济效益良好,利税总额达6.15亿元,同比增长50.2%,其中利润比重达35.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5.8%。
2007年完成建筑业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27.1%。
地震灾害影响:◆地震造成厂房、管网等设施大量损毁,影响工业发展进程。
◆灾后工程地质等条件的重新评估、人口分布格局的改变,将影响现有工业布局。
◆地震造成市域范围内56.19万m2房屋倒塌,776.24万m2房屋损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364715.12万元,灾后重建将客观上推动建筑业的发展。
(3)旅游业现状概况:2007年全市接待游客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5%,其中:境外游客17.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3亿元,景区门票收入达1.6亿元。
地震灾害影响:◆地震造成青城山景区旅游接待设施严重损毁,龙池森林公园、青城后山中度损毁,旅游资源受到中度或轻度不同程度的损毁,在较短时期内旅游业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遭受打击。
◆地震在一定程度上为都江堰旅游业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灾后重建为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景观风貌改善、旅游产品结构调整、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质量提高等创造有利条件。
(4)其他灾前都江堰市科技事业发展步伐稳步加快,教育事业蓬勃兴旺,城乡就业与再就业取得良好成效。
受地震灾害影响,市域内因地震造成的残疾人、孤寡老人、孤残儿等弱势群体增加,社会发展负担增加。
另外,灾后就业成为乡镇、农村居民面临的突出问题。
1.2村镇基本情况及受灾影响情况根据各村镇人员伤亡与房屋损毁统计数据,结合现场调研情况,按照受灾程度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全损:龙池、虹口、向峨。
如龙池城镇基本夷为平地。
较严重损毁:紫坪铺、中兴、青城山。
如紫坪铺,农村灾毁较为严重,镇区还有部分房屋仍在使用,政府建筑损毁严重。
部分损毁:都江堰城区、聚源、翠月湖、大观。
中心城区:旧城区一环路内6平方公里居住5.17万户、约13.98万人。
按照将旧城区建设成为旅游服务区的思路以及防震减灾对建筑间距的要求和国家居住区规范要求,一环路内纯住宅用地宜为1.2平方公里左右,净容积率1.3,户均100平方米,宜居住1.56万户、5万人,约8.98万人须向外疏解。
村镇人口受灾情况1、镇区人口指建制镇镇区(建制乡集镇)建成区人口,该人口数一般小于镇域人口数量2、面积数据统计年份统一为2007年底数据,灾前人口数据统一为2007年底数据,灾后为“5.12”地震后数据3、人口灾后数据龙池、虹口、青城山、向峨、紫坪铺、玉堂、蒲阳、聚源、大观、中兴、安龙、崇义、翠月湖、石羊、胥家等受灾镇乡填报,其余乡镇仅需填报灾前数据.1.3 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及受灾情况分布1.3.1道路交通设施都江堰市交通发达,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其次是铁路。
有成灌高速与成都相连,建设中的都汶高速穿境而过,国道213、317和省道106穿境而过。
(1)公路都江堰公路县道以上里程已大336公里。
国道213和国道317线横贯市境东西,省道106线纵穿南北,十字交叉形成公路的主骨架,与市区向往辐射的多条公路连接成网络。
市域有多条县道,连接市内各镇。
都江堰现状道路及受损情况(2)铁路成都青白山-—都江堰的铁路属于四川省的地方铁路,是宝成线的支线,在境内长15.11公里,并在境内中止。
在都江堰市的车站是四级站,距城区4公里,站内有到发线三条,轨道吊台、座吊一台,主要承运长途进出境物资。
线路设计能力700万吨/年,实际能力500万吨/年。
由于缺乏相关资料,灾损情况不明。
1.3.2其它市政设施都江堰电网覆盖市域全部地区,市域内所有乡、镇、村均已通电。
网内有220kV 变电站一座,主变一台,总容量150000kVA ;110kV 变电站三座,主变6台,总容量223000kVA ;35kV 变电站16座。
全市域灾前有自来水厂3座——自来水一厂、自来水二厂、城西水厂、配气站1座、电信局2座、污水处理厂3座——青城山污水处理厂、蒲阳污水处理厂、都江偃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1座——都江堰垃圾处理厂。
市政设施灾前情况一览表1.3.3 学校灾前都江堰市全市共有公办学校92所,学生7.8万人,校舍面积60万平方米 都江堰学校受此次地震影响较为严重,其中:校舍完全倒塌的学校共有5所,倒塌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校舍遭受严重破坏的学校43所,严重破坏,不能使用的校舍面积36万平方米; 部分校舍中度损毁,部分校舍严重破坏的学校29所,此类学校校舍面积10.7万平方米; 校舍轻度破坏和基本完好的学校15所,此类学校校舍面积1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