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和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作文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作文

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采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
比喻本文是孟子向齐宣王宣扬自己的王道理论,是其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开始,齐宣王向他打听齐桓、晋文之事,实际上就是想得到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巧妙地把霸道的话题引到王道上来,鲜明地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观点然后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引类譬喻,例举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只有行仁政,才能服天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缘木而求鱼同时,孟子提出了具体的办法,就是使人民有恒产,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要使百姓不饥不寒这表明孟子讲的仁政有着经国利民的实在内容在艺术特点上,善于辩论是《孟子》的一大特色《孟子》的辩论娴熟地运用了逻辑推理(如类比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之中,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善于运用比喻、寓言等方式是孟子散文的又一大特色,他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说明抽象的道理,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本文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术而求鱼,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去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绝不可能的孟子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其文形成气势磅礴、畅达雄辩的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也与其个人的人格修养有密切的关系,如他自己所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在语言上,孟子散文明白晓畅,简洁凝练,不事辞藻,对后世文章语言影响很大。

(最新)-(最新)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副本

(最新)-(最新)大学语文(本)课后思考与练习答案-副本
2010-2011大学语文(本) 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齐桓晋文之事
1.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
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 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用“礼义” 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 现“王道”理想。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 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 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 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 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位置——亚洲,用“原是荒凉”意言其贫瘠与 凄凉且历史悠久。第四、五、六三句是进一步 暗示:这块土地及其生活在它上面的人民的长 久的不幸、苦难与悲哀。“野草茫茫”、“低 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都象征着给这块 土地和人民带来灾难、不幸与悲哀的各种恶势 力;“呼啸着干燥的风”、“唱着单调的东流 的水”、“有无数埋藏的年代”意言其行为及 其带来的结果且已是漫长历史了。最后一句, 表达祖国、人民及其一切与诗人“我”的关系, 他们魂牵梦绕似的与“我”连在一起,实际上 是说诗人不法对祖国、对人民命运的牵挂,担 忧与关切之情。
孟子的思想影响深远,他的“民本思想”成为后来 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
二、冯谖客孟尝君
1.如果说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是 自信的表现,那么形成他的这种自信的主 客观原因何在?
主观原因:冯谖不甘碌碌无为的用世精神 和深谋远虑的卓越才能。
客观原因: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 良好品质。
2.联系“毛遂自荐”、“伯乐相马”一类故事,试析 实行“唯才是举”(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龚 自珍)等主张的社会条件和环境。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节周·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2019)

第一单元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2019)
➢ 《孟子》共七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 了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南宋朱熹把它 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 《论语》合为“四书”。《孟子》富于雄辩,善 用比喻和寓言。文学价值很高。
活动一 解其题
2.孟子思想
➢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
通“盍”,何不 根本
于邹敌楚哉!盖亦 反 其 本 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
同“返”,回到
状语后置句
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憎恨,怨恨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如果 这样
其 若 是,孰能御之?”
奔走求告
反面论证:缘木求鱼、以邹敌楚 正面论证:天下(仕、耕、商、旅)归心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 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 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 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 “王道”的主张了,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牛or羊?
老百姓可是说我 只是舍不得牛。
-15-
孟子的证明题—— 命题:齐宣王有“不忍之心”

“远庖厨”“不见其杀禽兽”——这是“仁术”。
招 :
“以羊易牛未见杀羊”——这是“仁术”的表现。

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术”。



有“仁术”则有“不忍之心”,

所以,齐宣王是有“不忍之心”。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重点问题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重点问题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重点问题一、问:本课的学习要求是什么?答:这是一篇难度较大古文作品,其学习要求为:1.熟读全文, 复述文章内容;2. 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3. 掌握本文的艺术特点;4. 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二、问:这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是什么?答: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个代表。

他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诸侯国君, 不被重用, 后退居讲学, 与弟子万章等发挥孔子的学说, 作《孟子》七篇。

北宋以后, 《孟子》成为封建士大夫必读的儒家经典,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 他主张用改良的手段进行社会变革。

他主张王道, 反对霸道。

他反对战争, 认为各国诸侯只要行仁政, 就能“王天下”。

当时, “秦用商君, 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 以攻伐为贤, 而孟辆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

”( 见《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 由于他的主张与当时形势不合, 所以未被诸侯采纳。

孟子的有些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例如, “民为贵, 社穰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等。

他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宣扬“天命观”主张“性善论”和“先知”。

《齐桓晋文之事》系统地阐述了孟子关于王道的理论和具体措施, 指出国君只要能善于推广“不忍”之心, 就可以施行仁政, 即“推恩足以保四海”;国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 才能得到人民拥护, 推行王道于天下, 即必须使百姓有“恒产”。

原文较长, 课文节选的是前半部分, 主要论述的是如何推广任爱之心。

后半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

为了完整地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在这里对后一部分的内容作一些简单介绍。

“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是, 要给百姓足够的产业, 让他们安居乐业。

给每人五亩宅院, 百亩农田, 使老人穿吊食肉, 一般百姓得到温饱。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高中语文-高中文言文翻译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大学语文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和句式

大学语文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和句式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诗词大全-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精品

诗词大全-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精品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大学语文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和句式-

大学语文齐恒晋文之事翻译和句式-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

大学语文-齐桓晋文之事

明君:制民之产 驱而之善
不王者未之 有也
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 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是关 于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表 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的仁 政思想。
文章结构
❖1、谈话以“霸道”为开端。 “臣未之闻也”——“王道”
❖2、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 心理战术:“以羊易牛”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孟子
❖ 约前372-前289,名 轲,字子舆,战国时 邹人。受业于孔子孙 子子思的弟子。为孔 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 主要代表人物。其思 想与孔子并称“孔孟 之道”。
孟子生平
❖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 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
❖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
“昔孟母,择邻处”
❖周游列国,游说“仁政”和“王道” 思想。
孔孟之道
❖孔子(Confucius) :至圣先师 ❖孟子(Mencius) : 亚圣
孟子的思想
❖ 性善论:仁义礼智根于心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仁政、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 教育主张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宗周思想:道统
《孟子》
❖儒家的经典之一。共七篇,每篇各分 上下,共3万多字。主要记载孟子的言 行,由孟子与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 编撰而成。
❖《孟子》的篇目为:《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
背景
❖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
❖3、推恩 牛羊——百姓
❖4、不为与不能 不能——携泰山以超北海 不为——为长者折枝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诸子百家
【学习要点】 1.疏通文意,积累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 2.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 措施。 3.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说理态度和巧妙灵活的论辩方法。
新课 导入
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的
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
燕昭王为报国仇,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 联军攻打齐国,齐国就此衰落。
题目 解说
“齐桓”指的是齐桓公,“晋文”指的是晋文公, 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事”指的是用武力争 霸于诸侯的事业。他们实行的是“霸道”,文中齐 宣王以此为话题,而孟子转移了话题,谈论“王道” 才是正道,“霸道”是不可行的。
不得已,“以”, 通“已”,止。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称霸的事, (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这类人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 的事情,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 那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好吗?”
第一层(1—2),提出并明确话题,以问“霸道”开始,转入说“王 道”。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 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 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 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 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 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 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024届高考考查篇目72篇之《齐桓晋文之事》《过秦论》等-2024年高考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

2024届高考考查篇目72篇之《齐桓晋文之事》《过秦论》等-2024年高考文言文挖空训练教师版

2024年高考文言文挖空训练1《齐桓晋文之事》《过秦论》等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层(15—20),剖析齐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首先,孟子以一组巧妙的比喻,正面引出“王之不王,不为 也,非不能也”的结论。
其次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组对照性比 喻,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
最后顺其理势,引经据典,加以正面晓喻。说明王道并不难, 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 努力的方向。
重视
反复说明
头顶东西
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古代的学校
尊敬兄长
须发花白。 颁,通 “斑”。
背负东西
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文本分析
1、孟子在本文中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
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
2、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名词作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安抚 表顺承
阻挡,抵挡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加强疑问语气,“吗”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从何处
表修饰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
到,往
第一部分(1—20),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 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21—33),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 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 道。
第三部分(34—35),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3、研读第一部分,总结孟子的论辩思路。
第一部分可以为划分为三层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晋文之事
返回
孟子 孟子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 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 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 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 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 “遇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经》、《尚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

孟子的思想渊源
孔子——曾参——子思——孟子
战国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相互吞并,战争频繁,民处 水火。为此,孟子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他游说齐国诸侯,反对霸道,主张仁政,希望以王道 来统治天下。他先后历游邹、任、齐、鲁、宋、滕、 梁等国。在齐“为卿” 数年,在梁也被视为上宾。但 齐宣王、梁惠王等大国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适宜, 在当时是行不通的,都不采纳他的主张。在这种情况 下,他弃官而去,走孔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理 想寄托将来的道路。他和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把他 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学说整理成书,传 于后代。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七篇。本篇选自 《孟子· 梁惠王上》。
返回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 《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 《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 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 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 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 “四书”。 《孟子》一书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势磅 礴、语言生动、技巧娴熟,这不仅使孟子在当 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史、 文学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特色
一、严密论理过程
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 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 “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 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最后,才展开孟子 的“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 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 一气呵成,顺理成章,理直气壮,气势磅礴,十分严密。

1.26-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1.26-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人教社中语室熊江平【解题】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标题是编者从文章的首句中摘取的。

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安民生、行王道、反霸道的政治主张。

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

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代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

两人都是春秋时代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五霸”。

【注评】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事:指两人称霸诸侯的业绩。

可得闻乎?”可得:助动词性结构,同义并列关系。

相当于“可以”“可能”。

○劈头就问齐桓、晋文之事,旨在图霸而且心切。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仲尼:孔子的字。

徒:门徒,学生。

道:称道。

桓文:齐桓公晋文公的省称。

孟子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的门人,所以这么说。

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因此。

传:传述。

焉:兼词,于之,对他们的事迹。

“之”指齐桓晋文之事。

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孟子主张行“王道”,反对武力称霸,所以借口“无道”和“无传”巧妙地撤开桓文之事。

话虽说得委婉,但一语撇开,实则斩钉截铁地表明了“霸道”不值一谈。

无以,以:同“已”,动词,止。

“无已”是文言里的一种习惯说法,这里直译是“(如果您要问一个)没完没了”,意即“如果不能不说”。

则王乎?”则:那就。

王(wàng):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这一分句等于说“则我请言王乎”,主语“我”和谓语“言”都省略了。

○本篇本意在宣扬“王道”,却由问“霸道”发端,通过撇开“霸道”以引出“王道”,一开始便纳入驳辩之局,文势顿挫生姿。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德:指国君的道德。

曰:“保民而王,奠之能御也。

”保民:使人民生活安定。

保,安定,这里属使动用法。

莫之能御:没有谁能够阻挡他。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

”王天下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确提出“保民而王”,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一段:提出“保民而王”的中心论点。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保民:即“保民而王”,承上文省言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恒晋文之事原文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如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于?”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

”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

”(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

”’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

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

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

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

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确实是做不到。

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

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

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

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

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

如果象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昏乱糊涂,不能做到这一步。

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

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明事理,请(让我)试着这么做做看。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