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研究-论文
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dab302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0.png)
任务名称:世说新语中聪明少年的故事一、引言在《世说新语》这部千古经典的书中,聪明的少年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这些聪明少年以其智慧和机智的行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聪明少年的故事,并分析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进一步探讨聪明少年在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二、聪明少年故事一:阮瑀的机智1. 阮瑀的背景和成长经历阮瑀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聪明的少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自己的才智逐渐在社会上崭露头角。
他以勤奋和聪明才智在政治和学问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 阮瑀在宴会上的机智表现据《世说新语》记载,阮瑀曾在一次宴会上展示了他的机智和智慧。
当时,宴会上的主人割起了一块肉,放在一盘中间,任由客人自行取用。
其他客人纷纷拿起刀子准备割取肉块,但阮瑀却只用手直接取了一块肉。
3. 阮瑀的智慧之处阮瑀之所以能够如此机智地取得肉块,是因为他明白了主人的用意。
他观察到其他客人都在使用刀子,因此推断主人可能是为了考验客人的智慧和眼力才放了肉块。
阮瑀决定通过用手取肉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聪明和独特思考方式。
4. 阮瑀的聪明给他带来的好处阮瑀的聪明举动引起了主人的注意,并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
主人对阮瑀的机智赞赏有加,同时也对他在学业和政治上的表现产生了兴趣。
主人邀请阮瑀成为自己的学生,并对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三、聪明少年故事二:谢安的智慧之举1. 谢安的背景和历程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聪明的少年。
他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才智和聪明。
2. 谢安在政治上的智慧表现谢安智慧的一面在他处理政治问题时得到了充分展现。
据《世说新语》记载,谢安在一次会议中,当众人争执不休时,他提议绕过争端,从另一个角度解决问题,最终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3. 谢安的智慧之道谢安的智慧之道在于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他的智慧使他在政治舞台上能够以出色的能力处理复杂的问题,并获得广泛的认可。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人物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7a5876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91.png)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士风度的故事集,它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流和人物品格:
王羲之爱鹅:王羲之爱鹅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他不仅喜欢鹅,还善于品评鹅的品质和特点。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谢安隐居: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保卫了国家。
后来他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权力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的超然和洒脱。
何晏王弼之谈:何晏和王弼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玄学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玄理,探究天地人的本质和关系。
他们的谈话出神入化,引人入胜,被称为“何王之谈”。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智慧和博学。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都是出身名门的士族,但是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朝政黑暗,而放弃了仕途,聚集在一起,以酒会友,以诗为乐,以清谈为娱。
他们的行为风格放诞不拘,不受礼法的约束,体现了魏晋名士的个性和自由。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1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1](https://img.taocdn.com/s3/m/1c6f406c79563c1ec4da713e.png)
从总体上看,世说新语多方位、 多角度地展示了谢安的名士风 度,并且所展示的谢安形象多 数属于正面的,偶尔也暴露了 他的负面事迹,例如《轻诋》 篇记载谢安为泄私愤,封杀裴 启《语林》的故事。
二、魏晋风度的标杆
谢安泛海
镇
安
定
镇
自
朝
若
野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 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 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 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 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 以镇安朝野。(《雅量》)
一、魏晋名士的标杆
“
王谢优劣
”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 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 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 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 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 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雅量》)
2.名士风度主
谢安的形象主要集中在“赏誉”和“品藻”两门,分别 达到 20 次和 22 次,共占谢安总出现次数的 36.84% ,而在表现政治才能的“政事”门中仅仅出现 1 次。
3.褒扬为主
谢安主要出现在具有褒义性质的门类中,例如“雅量 ”“文学”“赏誉”“品藻”等,大多表现了谢安的名
士风度、精于鉴赏、谆谆善诱等优点。
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效其咏,弗能及,手掩 鼻而吟焉。
二、魏晋名士的标杆
蒲葵扇
谢安
安乡人有罢中宿县诣安者,安问 共归资。答曰:‘岭南凋弊,惟有五 万蒲葵扇,又以非时为滞货。’安乃 取其中者捉之,于是京师士庶竞慕 而服焉。价增数倍,旬月无卖。
历史趣谈: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
![历史趣谈: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https://img.taocdn.com/s3/m/36e9bfd9bb4cf7ec4afed0fd.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
导语:《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上流人士们的生活,有言行举止,有趣闻轶事。
书中所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上流人士们的生活,有言行举止,有趣闻轶事。
书中所写对象以魏晋的风流名士为主,而其中又以谢安为最。
有人粗略作了一个统计,《世说新语》全书共有1100多条事迹,其中涉及谢安的就有114条。
所以可以说,谢安是《世说新语》中出场次数最多的人物,因此他也是书中描写刻画最多最形象的人物。
而且谢安的事迹在该书中,只有一条出现在“政事”这一篇,最多的两条却是“商誉”和“品藻”。
由此可见,谢安在魏晋南北朝是多么的著名,是万千知识分子的偶像,不过他受追捧的原因并非他在政治与军事等的成就,而是他的性格、道德和精神,这大概就是魏晋风流。
比如,书中常常夸赞谢安非凡的气度。
在雅量篇第28条中说,谢安在东山时,有次与好友出去泛舟游玩,突然波涛汹涌,旁人见了面色惊慌坐立不安,而谢安镇定自若,还跟他们说:“这么惊慌还怎么回去?”这一则故事不仅体现出谢安处事不惊的态度,也表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比如,书中也多次提及谢安在家的教育方法。
在德行篇第36条里说,谢安妇人教育孩子,有次问谢安为何不见他教导,谢安回答:“我一直在用自己教育他们。
”可见谢安比起读书写字上的教导更重视言传身教。
谢安赴宴
“谢安赴宴”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29条,讲述的是桓温三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世说新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浅谈世说新语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fbef0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e.png)
浅谈世说新语的⼈物形象分析论⽂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魏晋时期名⼠的,⽂中所展现的⼈物形象具有极⾼的研究价值。
下⾯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世说新语》的⼈物分析论⽂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世说新语》的⼈物分析论⽂篇1:《世说新语》⼈物品鉴的⾃然意象美 摘要:⾃然美在魏晋时代成为独⽴的审美客体,也被引⼊⼈物品鉴,使⼈物品鉴成了⼀种诗意化的审美活动。
时⼈创造性地以⾃然意象来品鉴⼈物,如光亮意象、肃肃松下风、云中鸣鹤等⾃然意象都承载了特定的⼈格特征。
关键词:⼈物品鉴;⾃然美;意象 赏好⾃然⼭⽔美,在魏晋成为风尚,成为⼠⼈⾼雅⽣活的象征,对时⼈的⽣活情趣、风神⽓质、审美眼光等都产⽣了极⼤的影响。
⾃然⼭⽔也被引⼊当下流⾏的⼈物品鉴,使⼈物品鉴变成了⼀种⾃然诗意化的审美活动。
《世说新语》专门有《赏誉》、《品藻》两篇来记载时⼈的⼈物品鉴,从中可看出⼈物品鉴⾃然化的特征。
在⼈物品鉴中,有时直接以⼭⽔来映衬⼈的⽓质,若“王右军道谢万⽯:‘在林泽中为⾃遒上’……道刘真长‘标云柯⽽不扶疏’”[1],“谢太傅称王修龄⽈:司州可与林泽游,”[2]“王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3];有时品鉴词语带着浓浓的⾃然⼭⽔⽓,若“清⼼⽟映”、“清鉴贵要”、“清畅似达”、“⽓朗神俊”等皆是。
有时则是创造性地以诗意化的⾃然意象来形容⼈物之美,这是魏晋⼈物品藻⽅式中最引⼈意想的⼀种,藉此,我们也可来体察⼀下魏晋⼈的审美⼼态。
⼀、光亮意象:珍稀之美想象之美 “光亮意象”是宗⽩华先⽣的发现,他说“晋⼈的美的理想,很可以注意的,是显著的追慕着光明鲜亮,晶莹发亮的意象。
”[4]光亮意象建⽴的,是“最⾼的晶莹的美的意境!”[5]我想对宗⽩华先⽣的论断做⼀点补充:魏晋⼈对光亮意象也是有所偏取的,“朗朗明⽉”、“璞⽟浑⾦”、“⽟⼭”、“⽟树”、“琳琅珠⽟”、“濯濯春⽉柳”、“闪闪岩下电”等⾃然意象,⽆⼀不是难以多得的珍贵稀有之物象。
另外,这些光亮意象也极富想象的⾊彩,在很⼤程度上,这些意象美并⾮⼈间实有,⽽是⼀种想象中的⾃然美,是不同的美的意象叠加后形成的理想的⾃然美。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研究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4abd59f7ec4afe04a1dfa6.png)
后之 所以 出仕实属无 奈 , 原 因我认为 有二 : 一是 当 时的东晋 王朝偏安一隅 , 它需要各 个 门阀大族 的拥 护支 持 , 谢 氏一 门
居 东山 , 即使后来 出仕 , 其东山之志依然时 时隐现 , 其才性 原
笑而不答。 ”
谢安 , 字安石 , 同时还有谢太傅 、 谢家安 、 谢公之称 , 是东 晋时期著 名的诗人 和政治家。他 高卧东 山, 四十岁 才开始 出
仕, 做桓 温的 司马 , 桓温死后 , 谢 安为东晋 立下 汗马功 劳 , 在
前 者讲 谢安 出东 山之前 , 妻 子问他 大丈夫难 道不应该 出
通 。支道林先通 , 作 七 百许 语 , 叙致精 丽, 才 藻奇拔 , 众 咸称 善 。于是 四坐各 言怀毕 。谢 问日: ‘ 卿等尽 不? ’ 皆 日: ‘ 今日
之言 , 少 不 自竭 。 ’ 谢后 粗 难, 因 自叙 其 意 , 作 万余语 , 才峰 秀
捉鼻 日: ‘ 但 恐不 免 耳 ! …
《 世说 新 语 ・排 调》 记 载 了许 多 关 于 谢 安 的 “ 东 山 之 志” , 其 中有两则。
“ 初, 谢安在 东山居 , 布衣, 时兄 弟 已有 富贵 者 , 翕 集 家
门, 倾 动 人 物 。 刘 夫人 戏谓 安 日 : ‘ 大 丈 夫 不 当如 此 乎 ? ’ 谢 乃
谓彦会 , 时既不可 留, 此集 固亦难常。 当共 言咏 , 以写其怀。 ’ 许便 问主人 有庄子不?正得 渔 父一篇。谢 看题 , 便各使 四坐
[ 关 键词 ] 世说新语; 谢安; 东山之志; 江表伟才; 弘雅格量
[ 中图分类号] I 2 0 6 . 2
从谢安看魏晋风度
![从谢安看魏晋风度](https://img.taocdn.com/s3/m/cd571c866529647d2728526c.png)
从谢安看魏晋风度摘要:《世说新语》是一部以记载汉末到两晋上层社会人士言谈举止、社会风尚及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
《世说新语》虽然记载的人物言行大多属于野史,而且过于简短。
但书中反映的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社会风尚。
因此,《世说新语》真实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朵文化奇葩—“魏晋风度”。
本文是从谢安这一侧面来说明该书为我们展现出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世说新语谢安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产生的背景原因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政权的更替使许多上层知识分子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之中,遭到杀戮。
这个时期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在于宗族的血统。
由于乱世,由于门阀制度,朝不保夕的士人们意识到人的穷达不在于个人的才学和能力,因而冲决了汉代高度集权政治的儒家大一统的堤坝,这个时期的社会思潮反而自由活跃。
知识分子纷纷毁弃礼法,行为放旷,各种学说同时并兴,一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社会动乱对儒教的正宗地位、惟我独尊的霸道受到极大的冲击力。
使得人们不再完全相信儒家思想这一套,因此佛教和道教思想又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成为人们新的心灵寄托。
乱而思治,在这种社会黑暗时期,人们就会不断探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碰撞之下,在乱世思治而不得的刺激下,促使魏晋名士悉心探索宇宙与人生的本体,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二、魏晋风度的内涵及特点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标志性的时代精神和重要文化表现。
所谓魏晋风度即是魏晋之际名士风度,亦称魏晋风流。
“风度”本来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于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唐诗典故中的谢安形象
![唐诗典故中的谢安形象](https://img.taocdn.com/s3/m/e720436010661ed9ad51f360.png)
唐诗典故中的谢安形象作者:杨书娜来源:《牡丹》2019年第03期东晋名士谢安曾隐居于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东山”一词由此成为“隐居、归隐”的代称。
笔者通过观察唐代文人如何运用谢安形象的典故,分析唐诗中的“东山”意象,从而看到唐代士人的双重精神风貌:他们既关心现实生活、锐意上进,又追求个性发展、提倡自由浪漫。
谢安,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名士,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曾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等人游山玩水,颇具诗意,因此“东山”一词成为“隐居、归隐”的代称,谢安更成为“仕隐两兼、儒道调和”的中国文人理想生命原型。
观察唐代文人如何运用谢安形象的典故,寻觅唐代文人如何接受《世说新语》《晋书》所塑造的谢安形象,并且挪移为自我生命关照,人们或可探寻出唐代文人在仕隐进退与儒道相融的选择上,如何考量、择虑与安顿自我。
一、典故的运用在开始对唐代文人诗作解读分析前,首先需要对典故的运用略作说明。
典故的运用,常常是即物托兴,借古喻今,用概括和形象性较强的词语,将难于理解和表达的复杂情思表达出来,亦能用较简易之语表达一组复杂的意涵。
典故存在两个基本要件:一是作者当下的感情经验;另一则是过往历史中的经验与事件。
因此,同样的典故,随着不同作者呈现的角度不同,所营造出的情绪、心境不同,便有了境界、气象、意义上的层次差异。
作者用典,必先对其蕴藉有所理解而后用之,而呈现出他对生命体验与反思的深度。
对一个典故或形象,认识越深,就较易对其展开再创造。
所以,对谢安这样的人物,将对他的认识放到诗文中,进行再创造之余,文人们也是在发展着对自我的期待。
可以说,文人对谢安的理解接受,与对自己的期待有关。
二、唐诗中的“东山”初步观察唐代有关谢安的诗作,多表现在与其有关的这几个方面:在东山隐居,携妓在东山,以及闻名遐迩的东山再起。
先略论“东山”一词,它作为空间地域的概念,最早在《世说新语》中便有使用,也不是谢安一人独有,如《栖逸篇》第6、12则:阮光禄在东山,萧然无事,常内足于怀。
世说新语中谢安的五个故事原文
![世说新语中谢安的五个故事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de6b5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7.png)
世说新语中谢安的五个故事原文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以讲述历史人物言行为主的著名文学作品,其中谢安是其中一位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本文将根据谢安的五个故事原文,深入探讨谢安的风采、智慧与胆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深层次的阐述。
1. 谢安遇司马昭: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谢安对权力的观念和态度,以及他与司马昭之间的交锋。
这展示了谢安的胆识和智慧。
2. 谢安与王导:这个故事中,谢安与王导之间的争议和合作,展现了谢安的谦逊与包容,以及他对团队合作的重视。
3. 谢安低调阵亡:这个故事表现了谢安的低调与无私,并展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
4. 谢安仪仗问题: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谢安对仪仗问题的处理,展现了他的细致与宽容。
5. 谢安封官:这个故事展现了谢安的崇高风度和度量,以及他对功劳的淡泊和对忠言的重视。
在对这五个故事原文进行深度评估后,我们不难发现,谢安以其深不可测的胆识、智慧、低调和包容,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非常值得学习和尊敬的榜样。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探讨谢安的风采,我们可以看到,他以高尚的品质和胆识积极应对挑战、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闯出了一片名垂青史的风采。
这表现出了谢安作为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独特魅力与智慧。
我们也可以从这五个故事中感受到谢安对待权力、地位和责任的态度,以及他对团队合作的认可和尊重。
通过对谢安的五个故事原文的深度解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谢安这位历史人物的风采和智慧。
他的胆识、谦逊、无私、宽容,以及对团队合作的重视和对功劳的淡泊,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楷模。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共享一下我对谢安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谢安作为一位历史上备受关注的人物,他的风采和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处世之道和对待权力的态度,是我们今天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对谢安这个主题的全面解析,我对谢安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全面地了解谢安这位历史人物的风采和智慧,并对其所体现的品质和态度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陈元方与谢安的人物形象的特点
![陈元方与谢安的人物形象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8a3f5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f.png)
陈元方与谢安的人物形象的特点陈元方和谢安,这两位历史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性格特点鲜明得很。
陈元方,哎,真的是个性情中人。
他呢,心直口快,遇事从不拐弯抹角。
想想看,这种性格在那个时代可不是随便就能遇到的。
他说话时总是带着一种豪气,让人觉得特别爽快,仿佛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清脆又响亮。
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在官场上得罪了不少人,但他丝毫不在乎。
就像老话说的,“怕什么来什么”,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底线,做事不愿意阿谀奉承,这种真性情让人佩服。
再说谢安,哎呀,这可是一位智者。
他稳重得很,简直就像老树盘根,深深扎根于地,给人一种安全感。
谢安的智慧可不是说说而已,真的是经过风雨洗礼的。
他处事谨慎,讲话也很讲究分寸,仿佛每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这样的他就像一杯好茶,越品越香,特别是他总是能在关键时刻给出极好的建议,简直让人想跪下来喊“谢大哥”。
他那种深沉的气质,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他几分。
说到陈元方,他那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谢安的稳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两个人在一起,就像火与水,碰撞出许多有趣的火花。
你看陈元方总是直来直去,不喜欢绕圈子,而谢安却能把事情考虑得周到,真是个完美的组合。
每次他们一聊起来,周围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生动的气氛,像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既有笑点,又有深意,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两人的关系,真的是一种奇妙的平衡。
陈元方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直率惹出些小麻烦,但谢安总是能用他那一套独特的智慧把事情圆回来,真是个“稳如老狗”的好帮手。
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幽默感,偶尔的争论也让彼此更加亲近。
可以想象,当陈元方在夸夸其谈的时候,谢安可能只是微微一笑,心里已经盘算好了如何解决问题。
这样的默契,简直是无与伦比,让人羡慕不已。
不过,别看他们性格差异大,实际上都心怀天下。
他们都对国家和人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愿意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心齐,泰山移”,他们的合作使得许多事情都能顺利进行。
陈元方的热情与谢安的理智交织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团队,真是“天生一对”的好搭档。
世说新语中谢安的外貌的原句
![世说新语中谢安的外貌的原句](https://img.taocdn.com/s3/m/e71cc24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7b.png)
世说新语中谢安的外貌的原句谢安,字安石,东晋末年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世说新语”的主角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聪慧过人,学识渊博。
然而,世人对谢安的外貌却有着许多不同的看法。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句话关于谢安的外貌:“谢安,形容秀丽,渊深雅重,意气深沉。
”这句话简洁而又准确地描述了谢安的外貌特点和气质。
首先,形容谢安为“秀丽”。
秀丽一词在描述男性外貌时较为罕见,然而,对于谢安而言,这个词却再合适不过了。
他的面容清秀,五官端正,眉目之间透露着一丝锋芒,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秀丽的外貌让谢安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次,他的外貌渊深雅重。
渊深雅重这个词组表达了谢安内外兼修、涵养深厚的特质。
他的外貌给人一种庄重、沉稳的感觉,让人感觉他是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人。
这种外貌特点与谢安的学识和修养相得益彰,使他在政治舞台上展现出强大的魅力。
最后,谢安的外貌还表现出了他的意气深沉。
意气深沉意味着他内心的坚定和豁达,自信而深邃。
这种气质使他在政治斗争中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不为世俗的浮华所动摇。
他的外貌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人对他的人格和品质产生敬仰之情。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谢安的外貌与他的性格和才能相得益彰。
他的秀丽、渊深雅重和意气深沉的外貌特点,不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也体现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表现。
然而,我们也不能将谢安的外貌与他的才能划等号。
谢安不仅外貌出众,更重要的是他的胆识、智慧和才干。
他在政治上具有卓越的见解和运筹帷幄的能力,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貌取人,更应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价值。
总结来说,世说新语中谢安的外貌的原句“谢安,形容秀丽,渊深雅重,意气深沉”,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谢安的外貌特点和气质。
他的秀丽、渊深雅重和意气深沉的外貌与他的才能相得益彰,使他成为东晋末年政治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外貌只是一个人的一面之缘,更应该关注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价值。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研究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8c912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7.png)
[作者简介]张珊珊,女,山东德州市乐陵市人,辽宁渤海大学文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研究○张珊珊(渤海大学文学研究生院,辽宁 锦州 121000)[摘 要]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政治家,少时以尚清谈闻名朝野,长大之后却反而高卧东山,屡次被召不就,直到他家族中的兄弟大部分都去世,他才被迫无奈出仕做官,他是东晋时期名士的典型代表,要研究《世说新语》中东晋时期的名士形象,就不能避免对谢氏一门谢安的研究,而研究谢安就首先要从其东山之志、“江表伟才”的才峰秀逸槃槃和弘雅格量三方面展开。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谢安; 东山之志; 江表伟才; 弘雅格量[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15-02 谢安,字安石,同时还有谢太傅、谢家安、谢公之称,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
他高卧东山,四十岁才开始出仕,做桓温的司马,桓温死后,谢安为东晋立下汗马功劳,在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做总指挥,大败前秦,然功高震主、小人陷害,孝武帝对其产生猜忌,太元十年,谢安主动交权,同年八月逝世。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鲜明的鸿沟不可逾越,二者不相通婚,士族甚至不愿与庶族坐在一起清谈,名士的地位和声誉在当时也是不可比的,尤其是隐士。
谢安可以说是东晋的中流砥柱,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世说新语》中的谢安形象。
一、《世说新语》中谢安的东山之志谢安早年在上层社会中便因其善谈清玄有不俗声誉,然其并不羡慕荣华富贵,自有东山之志可以安身,与许询、王羲之等游山玩水以立命。
他的东山之志,并非是像“竹林七贤”中山涛那样的沽名钓誉,他的东山之志是出于他本心的,而后之所以出仕实属无奈,原因我认为有二:一是当时的东晋王朝偏安一隅,它需要各个门阀大族的拥护支持,谢氏一门必不可少,而此时长兄谢奕去世,再加谢万被贬为庶族,谢氏遭遇沉重打击,谢安此时作为谢氏一族代表为保朝廷不得不出仕;二是谢氏兄弟的相继去世,谢氏一族势微,这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便有被趁机灭门的危险,为保谢氏平安,谢安也不得不出仕。
从谢安形象看魏晋名士风范及其心态
![从谢安形象看魏晋名士风范及其心态](https://img.taocdn.com/s3/m/3438970b6edb6f1aff001f26.png)
从谢安形象看魏晋名士风范及其心态——《世说新语》赏析(作者:谢建国指导老师:廖晓桦)【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然而思想上却极自由,士风有巨大转变,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断冲突中得到调和。
玄风大畅,出现了魏晋风度。
谢安以其独特的性格魅力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名士风范的代表。
谢安的隐居与出仕反映了魏晋士人心态。
魏晋风度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影响深远。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风度、名士、谢安、心态、“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1]其间,士风有极大转变,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老庄道家思想融入士人的人生当中,玄风大畅。
儒家思想在不断地冲突当中得到融合。
思想的变化给文学、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给士人的生活和心态带来很大变化。
而《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正是了解魏晋士人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习尚的百科全书。
《世说》的作者是南朝宋宗室刘义庆,也可能是刘义庆及其门客集体编撰。
南朝宋距魏晋不远,所载士族阶层的言行轶事应较近于史实,其中不少资料还被正史采用。
全书“以类相从”,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记载了名士玄虚奇异的思想、言谈、举止,尤其是详实地记载了魏晋名士的清谈。
谢安极具名士风度,是全书重点记述、着笔墨最多的人物。
宗白华说:“谢安是东晋风流的主脑人物。
”[2] 据张万起、刘尚慈的《世说新语译注》统计,《世说》里有关谢安的记载达114则之多,居全书之冠。
[3]鲁迅说“《世说》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4]如此可见,谢安是魏晋名士的典范。
不但与谢安同时的王蒙、王羲之、支道林“共推之”,就是在南朝宋时《世说》的作者也认为谢安很符合当时的名士标准。
另据学者所证,在盛唐时谢安的隐逸与事功也为时人所仰慕。
从《世说新语》看谢安
![从《世说新语》看谢安](https://img.taocdn.com/s3/m/64b0703ea1c7aa00b42acbc5.png)
从《世说新语》看谢安纵观整个魏晋,真的很难找到能让我喜欢的地方.这是个怎样的时期?三百多年来,战乱不断,天灾不绝,“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在这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偏偏又孕育出整个中华文化史中思想最自由、最独立、最崇尚心灵与自然的文化,是谓“魏晋风度".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世说新语》,而提到《世说新语》,就不得不提谢安。
《世说新语》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用简澹隽永的语言,表现了魏晋名士们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其中,谢安在l14则故事中出现, 占《世说新语》所有条目(1130则)的10。
09%,是《世说新语》中描写次数最多的一位,且远远超过其他名士。
另外,谢安一生的每个阶段在《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足以说明谢安这个人在当时以及后世还是非常有名望的。
谢安也是我唯一欣赏的魏晋人。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 “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这是少年时期的谢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宽厚待人。
还值得一说的是谢奕,他能想到“以酒代罚”也算有仁爱之意,只是分寸掌握得不是很合适,然而当他听到谢安的话后,也欣然地放了老翁。
可见谢家世家的修养不一般,芝兰玉树,已生于阶庭。
从总体上看,《世说新语》从多角度多方位描写谢安,然而,谢安在当时的地位不仅仅能从篇幅上、从出现次数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东晋名士中的主导地位中体现出来.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在风浪中颠簸的木舟中,其他名人雅士乱作一团,只有谢安从容镇定,照旧吟诗,这是何等的洒脱.这件事后,王羲之、孙惔等人都纷纷敬佩谢安的淡定从容,更加坚定劝谢安重新出仕.同时,看到谢安如此面对沧海横流,我们不难想到谢安的这种态度也运用到暗流汹涌的政治博弈中.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世说新语有关谢安的片段
![世说新语有关谢安的片段](https://img.taocdn.com/s3/m/188296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1.png)
以下是《世说新语》中有关谢安的片段: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
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
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
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https://img.taocdn.com/s3/m/b755500fba1aa8114431d981.png)
《世说新语》中的谢安与魏晋风度摘要:《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以记载汉末、三国、两晋上层社会人士言谈举止、社会风尚及遗闻轶事的志人小说。
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世说新语》时都强调该书的文学性和美学性,而对其史料价值评价不高。
其实《世说新语》虽然记载的人物言行大多属于野史,而且过于简短。
但书中反映的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真实的社会风尚。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评价说: “刘义庆世说十卷, 读其语言, 晋人面目气韵, 恍忽生动, 而简约玄淡, 真致古今绝也。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卷》29 《九流绪论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8年)由此可见,《世说新语》最大的史料价值在于真实、集中地记述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朵文化奇葩—“魏晋风度”。
本文欲通过书中所记述的谢安这一个侧面来说明该书为我们展现出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世说新语谢安魏晋风度教育理念清谈处世态度众所周知,东晋时期大政治家谢安是当时名士们的偶像。
但令人惊奇的是谢安成为偶像的原因并不是凭借他的军功,也不是因为他的政绩,而是因为谢安本人集中体现了东晋时期“魏晋风度”的人格美。
笔者作了一个统计,《世说新语》全书1100多条事迹,涉及谢安的就有110多条,占全书总条目的十分之一强。
而这110多条大多集中在“言语”、“文学’,、“雅量”、“赏誉”、“品藻”、“排调”这个门类中,而谢安出现在“政事”这个类别中几乎没有。
由此可见,谢安在当时非同一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于他过人的风度气韵。
为了更好地研究《世说新语》是如何展现谢安的“魏晋风度”的,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作系统性的阐述。
首先,从他的教育理念来看:谢安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了。
他对于家族子弟的教育彻底摒弃了当时盛行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是通过诱导、启发的方式来言传身教。
所以当谢安夫人指责他没有板起面孔教育孩子时,他说:“我常自教儿。
”(“德行”第36则)谢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