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轶事小说综合研究述评
论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对史传叙事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论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对史传叙事传统的继承与超越](https://img.taocdn.com/s3/m/1db22d0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6a.png)
·道教研究·论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对史传叙事传统的继承与超越*程丽芳提要:史传叙事传统对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在创作观念与叙事模式上继承了史传传统,表现出对史传的依附关系;另一方面,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超越史传传统,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历史。
这种超越表现在:一是从崇尚实录到崇尚虚构的转变;二是变史传寓意劝惩、以史为鉴为抒情写心、愉悦性情;三是情节描写的立体化与时空叙事的虚幻化。
由此可见,萌生于史传传统中的六朝隋唐神仙小说既受到史传传统的孕育与滋养,又在社会功用、文体特征、艺术手法上超越了史传传统,建立了崭新的文体,表现出独立的品格。
程丽芳,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题词: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史传叙事模式六朝隋唐神仙小说与史传关系密切,一方面,六朝隋唐神仙小说脱胎于史传,吸收、借鉴了史传的叙事体例与叙事模式;另一方面,不同于史传的史鉴与劝惩目的,六朝隋唐神仙小说表现出浓郁的道教色彩和神仙思想,具有明确的宗教意图。
叙事艺术方面,在继承史传实录原则的基础上,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充分发挥想象,夸大人物的神通异能,表现人们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一、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实录精神、补史意识与叙事模式对史传叙事传统的继承当前学界广泛认为史传是小说的重要源头,小说是从史传中孕育脱胎而来,因而小说和史传在文体上并没有一条截然分明的界限。
中国传统史学提倡实录精神,秉笔直书,如实叙事,“不虚美,不隐恶”,受史传实录精神的影响,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作者往往秉承崇尚实录的小说观念,具有自觉的补史意识,模仿史传的叙事模式,受到史传传统的深刻影响。
(一)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实录精神小说崇尚实录的精神早在汉代就已存在。
《山海经》在汉代得到广泛的传播,刘歆《上山海经表》为其真实性做辩护,认为《山海经》是禹、益在治理洪水、驱赶禽兽的过程中到达人迹稀至、舟舆罕到之处,将其所见之珍奇宝物、草木禽兽、绝域之国、殊类之人著述而成,书中所记事物皆征实有信。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介评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介评](https://img.taocdn.com/s3/m/fc6fbdec680203d8ce2f24e8.png)
收稿日期:2018-03-26作者简介:孟斌斌,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欧丽娜,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介评(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孟斌斌欧丽娜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李鸿雁教授的《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是目前国内以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歌为研究对象的专著中较为完备且独具特色的一部。
该书从文学史论和学理两个层面对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进行了梳理总结,既有历时性的深入考察,又有共时性的系统观照。
不仅梳理了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发展的历程,而且借鉴西方的叙事理论对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的整体发展做了共时性的研究,力图从叙事模式上总结各个不同时期叙事诗的共性特征,揭示中国古典叙事诗发展的内在理路,表现出深层的学理上的思考与总结。
一、学术亮点对中国古典叙事诗进行研究,是《先秦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最值得肯定之处。
诗歌有史以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受重视的一部分,学者闻一多曾经指出:“对于我们所拥有的这大半部文学史而言,若是从本质上来看的话,仅仅是一部诗史而已。
”“对于诗而言,它看起来并未出现在另一个国度当中,正如其曾经在这里所发挥出来的在社会方面所具有的惊人功能。
在这里,一但产生,其便是宗教方面的信仰、政治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所使用的方式、社交方面所具有的形态,其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我们将对封建精神起着维持作用的称之为礼乐,将能够对礼乐所蕴含的深层意思体现出来的称之为诗,因此,对与诗来说的话,其对整个封建时代中的各种文化均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
”当然,若是提到诗歌,人们必然会想到的是在《尚书·尧典》这一本古籍中所指出的:“诗,能够对人们的思想进行良好的表达;歌,能够将诗中蕴含思想进行扩张;音调要和吟唱时的音律相吻合,音律需要与五声相协调。
”以及《毛诗大序》这一书籍中所指出的:“诗,是人表达志向的方式之一,在心中我们称之为志向,通过语言来进行相应的表达就变成了诗。
宁稼雨:六朝小说研究的回顾、反省与展望
![宁稼雨:六朝小说研究的回顾、反省与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3fd43c7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af.png)
宁稼雨:六朝小说研究的回顾、反省与展望摘要本文从六朝小说的文献整理、断代文体史的建构、文化文学分析等几个方面,对六朝小说自1919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作了历时的回顾和评介,并对六朝小说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省,同时提出对六朝小说未来发展的展望和构想。
关键词六朝小说回顾反省展望作者主编《六朝小说学术档案》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作为断代文体史,六朝小说的研究状况与其他断代文体史相比差不多是处于垫底的位置。
不要说像唐诗、宋词这些热门的断代文体研究,就从横向纵向两个方面来看,与六朝小说同代的其他文体研究,如六朝诗歌、散文等成就远在小说之上;就纵向而言,在整个小说史的研究中,六朝小说研究与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小说相比,也远远不能望其向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历史上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外,学术史意义上的总结反思不够也是重要的方面。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在总结二十世纪学术史的风潮中,六朝小说研究状况的总结不能说没有,但总的来说还是相当薄弱和笼统的。
因此,全面深入地回顾反思六朝小说的研究历史,展望六朝小说研究的前景,无论是对于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还是廿一世纪中国学术的长远规划,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六朝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从六朝小说产生起,历代都有些零星的有关六朝小说情况的各种材料。
尽管不无学术价值,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的很多材料,但总体上还是不够系统,构不成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现代意义上的六朝小说研究当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受到西方文化和学术范式影响的现代中国学术。
这个时间范围内六朝小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从1919年至1949年。
中国文学史的起步能够明显看出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
早在1880年,俄国人瓦西里耶夫就出版了《中国文学史纲要》。
嗣后,英国、德国和日本学者都早于中国人出过《中国文学史》。
国人林传甲有感于此,于20世纪初编写了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
但该书中却没有给小说留下应有的位置。
六朝志怪小说叙事艺术新论
![六朝志怪小说叙事艺术新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b8f05dad02de80d4d840fa.png)
第46卷 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46 No.22006年3月Jo ur nal of H enan U niv ersity (Socia l Science)M ar.2006六朝志怪小说叙事艺术新论李伟(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六朝志怪小说虽然是 丛残小语 式的叙事文本,但其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不可忽视的。
它在第一人称叙事、语式和语态错位的见证人叙事以及重复叙事等方面,已经开始显示出了其自有的特色与魅力。
关键词:六朝志怪小说;叙事艺术;新论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6)02-0085-06 收稿日期:2005-10-25 作者简介:李伟(1963-),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
作为 丛残小语 、 尺寸短书 的叙事文本,六朝志怪小说在叙事艺术上的成就,迄今尚有不少方面未能得到充分研究,故而其叙事艺术上的诸多魅力也被长期遮蔽。
本文仅以!搜神记∀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其他志怪作品,从叙事的三个层面,即第一人称叙事、语式和语态错位的见证人叙事以及重复叙事,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叙事艺术作一粗略管窥,以期成为学界同仁深入研探的引玉之砖。
一、六朝志怪小说与第一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与第三人称限知视角叙事,作为六朝志怪小说的常见表现形态,在学界早已是定论,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人论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表现形态问题。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由于深受史传叙事传统的强大影响,中国小说自诞生起就缺乏第一人称叙事的历史。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叙事作品是晚近时候才出现的,自然,在以 实录 为特征的六朝志怪小说中根本不可能有第一人称叙事的存在。
的确,以现代小说观念看,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人称叙事作品是后来的事,特别是在近现代西学东渐、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剧烈碰撞、逐渐交融、个性意识觉醒的特定背景下出现的。
文本系统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
![文本系统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b01a9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9.png)
文本系统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I. 概览六朝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包括了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是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
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等。
在文学理论方面,研究者需要关注六朝时期的文人观念、文体变革、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发展;在文学批评方面,研究者需要分析六朝时期的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在文学史方面,研究者需要梳理六朝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在文学创作方面,研究者需要关注六朝时期的作家群体、作品类型、题材选择等方面的表现。
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是对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成就。
其次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文学创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史料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
通过对六朝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六朝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然而长期以来,六朝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形式、艺术特色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于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从跨学科的角度对六朝文学进行综合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交融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六朝文学的综合性研究,可以更全面地展示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地位,为后世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六朝研究综述
![六朝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a522737580216fc700afde4.png)
中国的六朝史研究动态与趋向作者:李天石发表时间:2008-7-24 阅读:来源:原创--------------------------------------------------------------------------------作者赘语: 该论文是两年前我应邀参加韩国百济经济研究所举办的东亚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该文对近年中国六朝史的研究做了较全面介绍,虽然两年来六朝史研究又有了许多新进展,但文章对于了解中国六朝史研究特别是江苏省的六朝史研究,仍有一些参改价值,故印发提交大会,供参改。
两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简附于文后。
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里,我有幸听到了许多先生的高论,深受教益。
我想借此机会向各位同仁、朋友介绍一下近年中国的六朝史研究情况,尽管我相信在当今互联网及国际学术信息交流已十分方便的情况下,大家己对中国的六朝史研究动态相当熟悉,但我想从中国江苏省六朝研究的角度介绍一下最新的动态,也许对大家的研究会有所裨益。
一、以往中国六朝史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六朝史的研究一般是在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范围内进行的。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代表人是陈寅恪、吕思勉、汤用彤。
陈寅恪的代表性著作是《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该书名为研究隋唐制度渊源,主要研究的是六朝与北朝政权的各项制度与唐代制度的渊源关系,成为中国魏晋隋唐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由其学生万绳楠整理早年听课笔记而成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年出版)亦有很大影响。
吕思勉的代表性著作是《魏晋南北朝史》,该书史料之丰富、研究之细致,为后人所叹服。
汤用彤的成就主要是魏晋南北朝宗教,代表性著作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下(1937年,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魏晋玄学论稿》(其文多发于1949年以前,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三位先生国学根基深厚,治学精勤,上承乾嘉学派之精髓,兼摄当时西方社会科学之丰富营养,他们的著作中都重点研究了六朝的历史与文化诸多问题,其许多观点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今天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
![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9f2f47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23.png)
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一、本文概述《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汉魏六朝时期婚恋小说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重要阶段,婚恋小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观念、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也展现了古代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
本文首先将对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分析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对婚恋小说创作的影响。
接着,通过对代表性婚恋小说的文本分析,揭示其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本文还将探讨婚恋小说在汉魏六朝小说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通过对汉魏六朝婚恋小说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古代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古代社会婚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窗口。
本文也希望为古代小说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推动古代小说研究领域的发展。
二、汉魏六朝婚恋小说概述汉魏六朝时期,中国的婚恋小说逐渐从史传文学和神话传说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文学体裁。
这一时期的婚恋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汉代的婚恋小说主要见于《史记》《汉书》等史传文学中,其中不乏关于皇室贵族和士人阶层的婚恋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以婚姻为纽带,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斗争和家族利益。
同时,汉代婚恋小说也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婚姻观念,如《卓文君传》中的卓文君,她以智慧和勇气赢得了爱情和尊重,成为后世女性追求自由婚姻的典范。
到了魏晋时期,婚恋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婚恋小说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如《世说新语》中的《贤媛》篇,通过描写众多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妇女的才情和智慧。
魏晋时期的婚恋小说还出现了大量描写士人阶层婚恋故事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韩凭夫妇》等,这些作品以婚恋为题材,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和美好爱情的追求。
六朝时期,婚恋小说进一步繁荣发展。
《六朝纪事》读后感
![《六朝纪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771265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4.png)
《六朝纪事》读后感《六朝纪事》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六朝时期的纪实性著作,通过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概括和分析,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一段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也对这段历史时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六朝纪事》中,作者通过对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繁荣与衰落。
六朝时期,政治动荡不安,各种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但与此同时,六朝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辈出,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作品。
这种矛盾的时代特征使得六朝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历史阶段。
通过阅读《六朝纪事》,我对六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中,我对于六朝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刘裕、萧衍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政绩和人生经历让我深受感动。
同时,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少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细节,让我对这段历史时期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除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书中还对六朝时期的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通过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的描绘,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六朝时期的繁荣与辉煌。
书中对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也有详尽的描述,让我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六朝纪事》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思考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六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荣辱兴衰,也可以让我们在当下找到前行的方向和勇气。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六朝纪事》,我对六朝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历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历史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前行的方向,只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
愿我们永远珍惜历史,珍惜今天,珍惜未来。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研究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6fd9c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2.png)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研究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研究的论文报告引言:汉魏六朝时期,游记文学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流传至今仍有很高的价值。
游记文学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游览体验,更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风俗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汉魏六朝游记文学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文化特征和艺术价值。
一、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发展趋势二、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文化特征1.反映社会形态和风俗习惯2.记录历史人物活动轨迹3.体现文学艺术追求三、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艺术价值1.表现技巧和文学表现力2.文化气息和审美价值3.影响力和文化遗产四、汉魏六朝游记文学作品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1.班固《汉书禽獸列傳》2.嵇康《古今注》3.陆机《游侠志》4.刘义庆《世说新语》5.干宝《搜神记》五、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影响1.普及民间文化2.推动文学艺术发展3.传承文化遗产六、对现代游记文学的启示1.文化认同与地域表现2.主题人物与作品表现3.文化价值与艺术审美结语: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经历了千年风雨,受到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
它不仅是一种文学类型,更是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和审美经验的积累。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文化资产,传承它们的文化价值,以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
1.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发展趋势这一提纲旨在分析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游记文学的起源、发展变迁、流派特点、受众群体、影响力等等。
2.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文化特征这一提纲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汉魏六朝时期游记文学的鲜明特征,比如描写旅行经验的真实性、主观色彩,关注历史背景、名胜古迹、颂扬文化遗产等等。
3.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艺术价值这一提纲旨在探讨汉魏六朝游记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比如探讨游记文学如何通过艺术手法表现描绘歌颂人物、美景、景物、情感、背景等等。
4. 汉魏六朝游记文学作品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这一提纲旨在具体探究汉魏六朝时期个别游记作家和他们的代表性作品,可以从作者背景、作品特色、意义和影响力等角度分析。
六朝志怪小说
![六朝志怪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f658d35b0975f46526d3e180.png)
?志怪,就是记异谈怪的意思。 志怪小说指的是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记述神灵怪 异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今天可知的该时期的志怪小说 有五十余种。
一、六朝志怪小说创作概况
内容分类 作者
作品
曹 丕 《列异传》
干宝
鬼神怪异 陶渊明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吴 均 《续齐谐记》
东方朔 《十洲记》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三)
? 此后, 在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大 量译成中文,出现了支谦、康僧会、竺法 护、 道安、鸠摩罗什、法显、佛陀跋陀罗、 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菩提支流、真谛等 众多的翻译家。
佛教传入带给文学的影响
? 佛经中记载的大量故事,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 并 且流传到民间,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性。有的故 事是直接来自佛经的,在这时 的小说里改写为中国本 土的故事,如(梁)吴均《续齐谐记》里所记“鹅笼 书生” 的故事。有的是印证佛教思想的中国本土产生 的故事,如上述《幽明录》等书中 大量的记载。南北 朝时期,记载因果报应之类故事的小说大量出现,显 然与佛教 有关。
由于形式过于简单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在叙事由于形式过于简单所以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在叙事结构方面没有形成严密的因果链条只能反映发生了结构方面没有形成严密的因果链条只能反映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不能揭示事情发生的内在原因更不能什么事情而不能揭示事情发生的内在原因更不能对人物思想感情和生活本质作深刻的揭示这就影响对人物思想感情和生活本质作深刻的揭示这就影响了作品主题的深化
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 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二)
? 大约东汉明帝永平八年(65),传说明帝梦见金神,于是遣 使臣到天竺求法。永平十年(67),史传天竺僧人竺法兰、 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达洛阳,明帝以 礼相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大月氏僧支谶到洛阳 弘佛,后译出《道品行经》等, 大乘佛教经典得以系统传入 中国。建和二年(148)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到洛阳弘法,数 年后译出《人本欲生经》等,小乘佛教经典得以系统传入中 国。
六朝事迹编类_记录
![六朝事迹编类_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7296a0b2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8.png)
《六朝事迹编类》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背景 (3)二、六朝历史概述 (4)2.1 六朝的起源与发展 (5)2.2 六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6)三、《六朝事迹编类》的内容与结构 (6)3.1 书籍的主要内容 (8)3.2 书籍的结构安排 (9)四、具体事件与人物描绘 (10)4.1 重要历史事件的叙述 (11)4.2 重要人物的生平与性格描写 (12)五、学术价值与影响 (13)5.1 对后世研究的影响 (14)5.2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16)六、个人感悟与反思 (17)6.1 读书过程中的感悟 (18)6.2 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 (20)七、结语 (21)7.1 读书总结 (22)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23)一、内容描述《六朝事迹编类》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上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的详细记录。
这部书由明朝学者陈寿所著,共分为三十卷,涵盖了东晋、宋、齐、梁、陈五个朝代的历史。
全书以年代为序,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变革、社会风俗、文化艺术、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六朝事迹编类》中,陈寿对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官僚体系、地方行政、军事战争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六朝时期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陈寿还关注到了当时的文化艺术发展,对诸如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领域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展示。
他还对当时的科技成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介绍,如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发展。
《六朝事迹编类》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观点独到的历史著作。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六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窗口,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
1.1 书籍简介《六朝事迹编类》是一部全面深入剖析和研究六朝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小说观_小说史观与六朝小说史研究_兼论鲁迅_中国小说史略_的有关论述
![小说观_小说史观与六朝小说史研究_兼论鲁迅_中国小说史略_的有关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9e16348002d276a200292e23.png)
[收稿日期]2008-06-08[作者简介]王齐洲(1951-),男,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学、古代小说史及小说史文献研究;姚娟(1972-),女,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是构建小说史的核心和灵魂。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规范了中国小说史学八十多年的发展。
然而,其以小说为虚构的故事的现代小说观与六朝志怪和志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认知方式大相径庭,按照进化论所构建的小说发展线索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
中国小说史的建构从鲁迅开始,不必也不应该到鲁迅就结束,全体小说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重构中国小说史,让中国小说史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以推动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努力探讨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及其文化特色,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说观;小说史观;六朝小说;志怪;志人[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8)06-0062-07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如从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算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而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小说史的建立,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算起,至今也有八十多年历史。
文学史的建立,离不开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的指导,否则不仅不会清理出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而且连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会模糊不清。
同样的道理,小说史的建立,也离不开小说观和小说史观的指导,如果没有明确而清晰的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我们实在不知道哪些作品是小说,它们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各个时期的小说之间有哪些历史的联系。
以六朝小说为例,八十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是按照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确立的小说观和小说史观为指导,来确定其研究对象、范围和进行学术研究的,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有目共睹。
以此作为个案加以探讨,或许能够对当下的中国小说史研究甚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提供经验并促进人们的深入思考。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与反思的论文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与反思的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f21f584b8f67c1cfbd6b832.png)
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与反思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摘要]六朝时期的词汇在汉语词汇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对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价值的剖析,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六朝;笔记小说;词汇;价值一、六朝笔记小说词汇研究的价值和特点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敏感的因子,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任何社会的变迁都会在词汇内部留下痕迹。
六朝①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
此期战乱频仍,政权交替,灾祸连年,人们生活在战争和死亡的痛苦之中,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也随着南北各民族人口的大量流迁而发生改变。
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六朝也是一个重要阶段。
它紧承秦汉,远续隋唐,是上古汉语与中古汉语(今从王云路、方一新的分法)的交替时期,这个时期的词汇呈现出与上古迥然不同的特点。
由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要求语言承载更多的交际信息,因此大量新词语新用法应运而生,许多先秦旧词语此时也发生了演变,产生完全不同的新义项;常用词义位发生更替,同义词反义词显著增加,单一义位多义化,产生大量多义词。
同时,六朝又是外族文化和中土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碰撞时期,佛经的汉译加大了对双音节的需求,客观上加快汉语双音化的步伐。
双音节的迅猛发展,为后期双音化高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来词的吸收和中土化也丰富了汉语词汇。
另一方面,权威工具书上六朝以后乃至近代汉语中很多新词新义,它们最早的用法可以追至六朝。
由此可见,六朝时期在词汇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我们对于词汇史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口语词和常用词(广义上包括基本词)的研究,因为它们最接近实际语言,“是后人了解当时语言的最可靠的依据”②。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的汉译也随后开始。
佛教是面向大众传播教义的,因此,佛经翻译要通俗化才能争得更多的信奉者。
魏晋六朝小说举要
![魏晋六朝小说举要](https://img.taocdn.com/s3/m/523b55d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0a.png)
魏晋六朝小说举要魏晋六朝小说称为笔记小说,因为魏晋南北朝后期出现文笔之争,有韵者为“文”,无韵者为“笔”,也就是把注重辞藻,讲究声韵、对偶的文章称为“文”;把散行撰写的文章称为“笔”。
“笔记”是与诗歌骈俪之文相对而言的。
小说是散行单句,无韵的文字,故称笔记。
这一时期笔记小说主要有杂录小说、志怪小说、民间故事三类。
一、杂录小说杂录小说又称志人小说。
包括人物轶事、历史琐记、笑话解颐三类。
(一)人物轶事这一类小说以刘义庆召集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唐代人为了区别汉代刘向的《世说》,改称为《续世说》、《世说新书》。
后代人则合并刘向和陆贾的两部书名,将它易名为《世说新语》。
从回目看,《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由汉末至东晋之间豪门士族知识分子的传闻轶事。
首先,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穷奢极欲和暴虐凶残。
其次,真实反映了乱世知识分子的生活,用艺术形象诠释了魏晋风度。
复次,歌颂了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
《世说新语》写作上颇为成功,积累了许多艺术经验。
首先,善于运用人物的一言一行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个性。
作为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这是最大的特色。
其次,心理描写颇为出彩。
再次,擅长运用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
最后,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富有韵味。
(二)历史琐记历史琐记的代表作是葛洪的《西京杂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西京杂记》记述了汉代的传说、琐闻以及有关西京宫室园囿。
记叙客观,情节生动,引人注目;而且“在古小说中,意绪秀异,固亦文笔可观者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一本有价值的杂传小说,则记录荆楚岁时的风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共二十余条,保存的民俗材料十分珍贵。
(三)笑话解颐魏晋六朝出现了笑话解颐的专著,代表作有魏代邯郸淳的《笑林》、晋代陆云的《笑林》。
二、志怪小说“志怪”二字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意为记述怪异。
六朝时期许多人借用“志怪”二字作为书名,到了唐代,《酉阳杂俎序》把上述书籍成为“志怪小说之书”。
【古代文学】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
![【古代文学】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66e2be1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b.png)
【古代文学】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
志怪小说:鲁迅最早将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在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佛道方术思想盛行,由此发展而形成了以记述有关神仙鬼怪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为主的文学作品,称之为志怪小说,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沿着《山海经》专记绝域殊方的山川物产,一个沿着《穆天子传》专记神仙灵异之迹,并新增一些炼丹成仙普渡人间之作。
其构成复杂,糟粕部分纯属宣扬迷信思想,而其精华部分则曲折的反映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和要求,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以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幽冥录》为代表。
志怪小说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唐传奇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如沈既济的《枕中记》源于刘义庆《幽明录》的《焦湖庙视》。
在中国小说史上,说狐道鬼这一流派的形成,就肇造于这时的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
志人小说:或称轶事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了人物的轶闻锁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谈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在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代表作是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_记事_到_采事_论六朝志怪小说的叙事视角
![从_记事_到_采事_论六朝志怪小说的叙事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bcb6e0b0f121dd36a32d82a4.png)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0年第1期第34卷(总第157期)№1,2010Vol.34General,№157从“记事”到“采事”———论六朝志怪小说的叙事视角林沙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叙事与“记事”活动的历史渊源,使其以客观旁观的全知视角来体现所叙事件的真实性。
但是承袭历史叙事而来的六朝志怪小说,基于所叙事件的“采录传闻”性质,从“采事”的立场运用限知视角,使无法征实的事件在表面上具有了真实性的特征。
由此,六朝志怪小说作者在不悖离历史叙事真实性要求的前提下,能够通过限知视角进行文学性的虚构叙事。
[关键词]记事;采事;全知视角;限知视角[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0)01-0062-03[收稿日期]2009-08-12[作者简介]林沙欧(1978-),男,湖北武汉人,浙江大学文艺学博士研究生。
一在中国古代,历史叙事的操作是与“记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从渊源上来说,历史叙事的操作者“史”与巫同源,史(巫)在甲骨卜筮活动中承担记录的职责。
由于所作的卜筮记录关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未定之“天”,因而史(巫)在记录时自然会采取一笔不苟的依实录载的态度,影响后世的史官叙事,即形成了以“齐太史简”和“在晋董狐笔”为代表的对所叙之事“实录”的中国史官精神。
[1]从这一历史前提出发,中国古代历史形态的“史官式”叙事者对所叙事件真实性的追求,就会严格地从这样一个“记事者”的客观旁观的立场上体现出来,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即明确指出,“史,记事者也”。
美国学者王靖宇也以《左传》为例表达过相关的观点,“作为中国文学中最早的叙事作品之一的《左传》,它提供了叙述者仅仅充当记录者的卓越范例”[2]。
由此也就意味着,中国古代历史形态的“史官式”叙事者就以其“记事者”的身份确立了一个不容质疑的绝对权威,所叙述的只是事件的原生态样貌,是完全客观真实的信史。
六朝轶事小说综合研究述评
![六朝轶事小说综合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48cd66b7e21af45b307a8ca.png)
史》等都是这样处理的 。但也有不同意见 。如李剑国《唐前 妨视为对这部小说的一种研究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将
志怪小说史》[ ] 将唐前古小说分为三类 “: 志怪小说记载神 魏晋风度概括为谈玄 、品题和任诞 ,着眼点也是文化现象 。
鬼怪异故事 ,志人小说记载人物琐闻逸事 ,历史小说则记载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称《世说新语》为“中古文化的百科
知几在《史通·杂述》中归入逸事类 ,宁稼雨借用了这一称谓 。 《世说新语》中的大量材料 ,论证用“风流”或“名士风流”来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曾评介过《西京杂记》,但不是放在六朝 容魏晋士人风气或时代特征 ,并不是后人所赋予的 ,而是当
部分 ,而是放在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中 。毫无疑问 ,鲁 时人一种明确的追求和崇尚 。而《世说新语》一书则集中 、充
轶事小说的子类划分在古小说研究界存在较大分歧 。 鲁迅所说的志人小说 ,不存在子类划分的问题 ,因为在其《中
国小说史略》中 ,这一术语所涵盖的小说限于《世说新语》这 一类型《, 笑林》等作品被视为“《世说》之一体”,所以 《, 中国 小说史略》第七篇专论志人小说 ,标目即为“世说新语与其前 后”。以鲁迅的志人小说概念与刘知几 、胡应麟 、纪昀等的相 关概念对比 ,我们可得出下表 :
探讨“世说”类小说兴盛的原因 ,是轶事小说研究中的热 言的 。宁稼雨的探讨 ,关于体例的部分新意较多 ,但似乎求
点之一 。五四时期的学者 ,一方面受到中国“知人论世”的文 之过深 。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则从创作观 、意
论传统的熏陶 ,另一方面又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受到泰纳等 境 、风格等方面入手 ,努力揭示《世说新语》独特的魅力 。就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集 。鲁迅认为 《笑林》的特点是“举非违 ,显纰缪”,把握住了其美感特征 。 宁稼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笑林》的价值和局限 :第一 ,邯郸 淳的《笑林》是为娱乐皇帝而作的 ;第二 《, 笑林》第一次以消 闲的态度写人间的故事 ,实为志人小说之滥觞 ,但它与汉末 清议和魏晋清谈是绝缘的 ;第三 ,它是中国俳谐 、笑话文学的 发端 。笑话在记述人事和笔记体两方面 ,与志人小说同属一 脉 ,但作为喜剧的表现形式之一 ,又可以自张一军 。而在这
浅析六朝文学与文献综合研究的可能性
![浅析六朝文学与文献综合研究的可能性](https://img.taocdn.com/s3/m/9ea2eee6763231126fdb115e.png)
浅析六朝文学与文献综合研究的可能性的ﻭﻭﻭﻭ一、文献学如何成为文学——在辑佚校订范式之外在宋至历代学者的工作基础上,先唐文献整理已了极其稳固的范式,有一套完善的处理规则与方法。
但也正因为如此,文献学成为惯性最强的领域,我们往往遵循着前辈定下的法则,而很少追问文献整理与文学研究之间还有哪些需要随着理解深入而转型的层面。
传统的辑佚校勘之学,重点在于搜罗排比资料、辨析文字异同,择其善者而从之,整理定本与校记。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范式中,文献与文学是分为两个层面的。
文献是文学研究的依据,文学分析只是在一个给定的、静态的文献基础上进行。
ﻭ今天仍可见到的六朝文学文献,除了梁陈唐宋所编数种总集,宋刻、仿宋刻或以宋刻为祖本的数种旧本别集,还有少量出土文献及海外佚籍之外,历代学者从史书、类书、古注等文献中辑佚所得的六朝诗文,数量极大,篇章极多,实占据了现存文献的重要部分。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类书尤为六朝诗文渊海。
其辑佚成果则集中体现在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今天我们所见的六朝别集,除上述数种以外,实际上都不过是明清学者将残篇剩简进行重新辑佚撰结的成品而已。
今天的六朝诗文研究,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文献构造基础上的。
在研究中直接利用这两种集大成的著作,或者以这两种著作为基础进一步整理出来的作家别集,已经成为学者理所当然的做法。
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文献处理方式本身就是在对文学问题进行消解与导向。
ﻭ文献的搜集校勘并非独有的传统,而是西方皆然的传统学问范式.以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本校注之学已经对此有强烈的反省,如巴特·埃尔曼《错引》所示,钞本时代的充满着各种有意无意的歧异,出自不同系统的钞本会带来各种异文,直接与不同方向的阐释缠绕在一起,有时是阐释取向催生了异文,有时则是文本变化导致了阐释的歧途。
先唐文献的形态与此正是异曲同工.如果我们从汉魏学者整理写定先秦文献、齐梁文家诠释追认汉魏文献,以及唐宋类书存录改造六朝文献这三个历史层次来看,则先唐文献定型与文学阐释原本是相互联动的整体.宇文所安教授已指出《文选》和《玉台新咏》作为梁陈人对前代文本的编集,其中存在着与其他文献或材料不一致的各种面貌,包括文字修饰、数量扩张、异名等,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这些南朝总集对它们之前数百年文学文本的记录中所隐藏的危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闻性的历史人物事件 。”并认为《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 表《, 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 《, 西京杂记》是历史小说
全书”,并从“清谈玄学与人物品评”、“文人放诞行为”、“妇女 题材”“、暴露丑恶”、“道德追求”五个侧面分别作了描述 ①。
的代表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也视《西京杂记》为“著名 陈文新《中国笔记小说史》以“玄韵 ———高远的人生境界”为
的杂记体小说”,未纳入志人小说的框架内 。
小标题 ,对玄学的生活情调作了探索描述 。
侯忠义 、陈文新为轶事小说设计了三个子类 。侯忠义
《世说新语》在艺术表达上的长处 ,自鲁迅《中国小说史
《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 名之为笑话类 (含《笑林》等) 、琐言 略》发表“记言则玄远冷俊 ,记行则高简瑰奇”的意见以来 ,学
年第 总第
期 期
Q齐ILU鲁 J
学刊
OURNAL
No. General No.
六朝轶事小说综合研究述评
陈文新
(武汉大学 人文学院 ;湖北 武汉
)
摘 要 :对六朝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 的综合研究 ,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关于轶事小说的子类划分 ;关于
《史 通 · 房笔丛· 书总目
杂述》 九 流 绪 提要》
论下》
说史 略 》、《中 国小说 的历史
的变迁》
不难看出 ,鲁迅说的“志人小说”,大体与胡应麟所说的“杂 录”、刘知几所说的“琐言”相对应 ,故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 史》认为 “: 如果仍按鲁迅的划分来理解志人小说的内涵 ,则 不如像刘知几那样直呼其为‘琐言’。鲁迅这个术语的使用 对于划清与志怪的界限是有益的 ,但无形中又给逸事和琐言
事小说分为三个子类 ,或分为两个子类 ,区别仅仅在于 :宁稼 言精练含蓄 ,隽永传神 。较早提出一家之言的是宁稼雨 。其
雨等人将《世说新语》与《笑林》等归为一类 ,理由是排调乃 《中国志人小说史》从体例 、形象 、语言三个方面探讨了《世说
“《世说》之一体”;陈文新等人将它们一分为二 ,则是考虑到 , 新语》的表现形式 。体例方面 ,他认为“点”、“网”和“空白”特
的文艺社会学的影响 ,眼界开阔 ,颇具识力 。鲁迅《中国小说 创作观而言 ,刘义庆以展示玄学的生活情调为核心 ,这是对
史略》从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入手 ,用知识分子心态的变化 中国史学传统的超越 。由玄学的生活情调而生发出的意境 ,
来解释“文变”,指出“清谈”是“世说”类小说发生 、发展的基 以空明澄澈为标志 。简约则是玄学的生活情调的风格化 。
笔记小说 。也就是用志人小说之名 ,含《四库》所收杂事小说 化现象 ,将《世说新语》定格为“名士教科书”。王瑶是深受鲁
之实 。”“我们所谈的志人小说 ,是以琐言小说为主 ,同时也兼 迅影响的学者之一 ,他在《中古文学史论》[ ] 的“初版自序”
及逸事小说中的小说成分 。”
中说《: 史论》第二部分是“文人生活”“, 这主要是承继鲁迅先
迅是将《西京杂记》视为古小说的 ,只是未将之归类 。如果一 分而又生动地表现了魏晋风流 ,成了“中国的风流宝鉴”。这
定要代鲁迅做这件事 ,似乎只有归入志人小说才算恰当 。这 表明《, 世说新语》既是时代的产物 ,也是编撰者准确把握时
样 ,宁稼雨与鲁迅就没有分歧了 。
代本质特征的结果 。宁稼雨《中国志人小说史》、侯忠义《中
首创“志人小说”这一术语的是鲁迅 。他在《中国小说史 略》第七篇中说 : 魏晋以来 ,释道互扇而流为清谈 “, 世之所 尚 ,因有撰集 ,或者掇拾旧闻 ,或者记述近事 ,虽不过丛残小 语 ,而俱为人间言动 ,遂脱志怪之牢笼也”[ ] 。 年 ,他在 西安作《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演讲 ,明确使用了“六朝 志人的小说”一语 ,与“六朝的志怪小说”相对 。这一命名 ,从 题材上将“俱为人间言动”的一类小说与“鬼神志怪之书”区 划井然地分为两种类型 ,后为学术界所广泛采用 。如宁稼雨 据之撰专书《中国志人小说史》[ ]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 史》[ ]亦使用“志人”一词 。也有一部分学者不用“志人”而 用“轶事”,如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上) [ ] 、陈文新 《中国笔记小说史》[ ] 等 。用“轶事”而不用“志人”,主要是 基于下述考虑 :从字面意义上看 ,凡写人的小说都可称为志 人小说 。这不仅包括除志怪和部分传奇以外的全部文言小 说 ,连写普通凡人的所有白话小说似亦包括在内 。这样的理 解 ,显然与鲁迅原意不符 。鲁迅说的志人小说 ,实指《世说新 语》一类作品 。照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 ] 的意 见 ,这类作品不讲格高调遒 ,不在乎文理的有无 ,闲暇时写 , 闲暇时读 ,从整体上弥漫着闲适的氛围 。为了突出这种题材 特征和表达特征 ,选用“轶事小说”自有其合理性 。还有人使 用“清言小说”这一概念 ,如郭箴一《中国小说史》[ ] ,理由是 《世说新语》等是“清谈”的产物 ,所记为士大夫的“清言”。
代表人物 刘知几 胡应麟 纪昀
鲁迅
分类
三 曰“逸
事 ”, 如
一 为“杂
《西 京 杂 第 三 为
记 》等 ;
“杂 录 ”,
事 ”, 如 世 说 新
“志 人 ” 如《世 说
四曰“琐 如《世 说
语》、《西 新语》
言 ”, 如 新语》等 京杂记》
《世 说 新
语》等
出处
《中 国 小
《少 室 山 《四 库 全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集 。鲁迅认为 《笑林》的特点是“举非违 ,显纰缪”,把握住了其美感特征 。 宁稼雨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笑林》的价值和局限 :第一 ,邯郸 淳的《笑林》是为娱乐皇帝而作的 ;第二 《, 笑林》第一次以消 闲的态度写人间的故事 ,实为志人小说之滥觞 ,但它与汉末 清议和魏晋清谈是绝缘的 ;第三 ,它是中国俳谐 、笑话文学的 发端 。笑话在记述人事和笔记体两方面 ,与志人小说同属一 脉 ,但作为喜剧的表现形式之一 ,又可以自张一军 。而在这
类 (含《世说新语》等) 、轶事类 (含《西京杂记》等) ;陈文新《中 术界的探讨逐渐深入 。在某些方面 ,看法是比较一致的 ,比
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为简明起见 ,称之为“笑林”体 、“世说” 如都肯定《世说新语》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
体“、杂记”体 。称谓略异 ,基本的分类依据是一致的 。将轶 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使之栩栩如生 ;善于把记言记事结合 ;语
于记录野史故事的小说 ,而他所说的琐言 ,则指《世说新语》
从取材和宗旨来看《, 世说新语》以名士为对象 “, 以玄韵
一类以片言只语或简略勾勒来刻画人物为主的小说 。”“笔者 为宗”,这在学术界几乎没有什么争议 ,但研究者各自切入的
认为志人小说这个名称应当包括逸事和琐言这两部分文言 角度和描述的分寸仍有差别 。鲁迅注重这一时代特有的文
《笑林》等作为独立的笑话集 ,已非“世说”体所能囊括 。
别值得注意 。形象方面 ,他指出了三种方法 :合成 、对比 、以
在六朝轶事小说中《, 世说新语》居于核心地位 ,研究成 静写动 。语言方面的分析以发挥鲁迅的意思为主 ,认为“玄
果也格外丰富 。
远冷俊”是就人物语言而言的 “, 高简瑰奇”是就叙述语言而
本动力 ,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 ]
如果说 ,对“世说”体审美特征的探讨 ,主要集中于解剖
① 宁稼雨后来撰《〈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一书 ,题旨有所扩大 。 12
《世说新语》,那么 ,对“杂记”体的评价则较为分散 。宁稼雨 《中国志人小说史》充分肯定了《西京杂记》的重要性 ,说它的 出现 “, 开创了志人小说中杂记一体的先河 。它与‘世说体’ 相偶 ,成为志人小说在体例上的两大潮流 ,影响直至清代”。 但并不打算将对《西京杂记》的分析推广到其他“杂记”中去 , 在涉及殷芸《小说》等作品时 ,所归纳出的是另外一些特征 。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上) 、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 [ ]等亦然 。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从三个方面肯 定了《西京杂记》对“杂记”体小说的示范作用 :断代取材 ,开 了后世专题性轶事小说的先河 ;多记琐事逸闻 ,意绪秀逸 ,使 之与正史的区划较容易了然 ;叙事多截取片断 ,与首尾完整 的纪传体有别 。只是其他“杂记”与《西京杂记》这个榜样之 间 ,虽有相似之处 ,而差异却更为明显 。这表明 “, 杂记”体的 审美追求是不够一致的 。也因这一缘故 “, 杂记”体尽管作品 众多 ,但就体现轶事小说的基本品格而言 ,它远不及“世说” 体典型 。
轶事小说的子类划分在古小说研究界存在较大分歧 。 鲁迅所说的志人小说 ,不存在子类划分的问题 ,因为在其《中
国小说史略》中 ,这一术语所涵盖的小说限于《世说新语》这 一类型《, 笑林》等作品被视为“《世说》之一体”,所以 《, 中国 小说史略》第七篇专论志人小说 ,标目即为“世说新语与其前 后”。以鲁迅的志人小说概念与刘知几 、胡应麟 、纪昀等的相 关概念对比 ,我们可得出下表 :
“世说”体小说兴盛原因及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杂记”体小说审美特征的探讨 ;关于“笑林”体小说的独立地位及
审美特征的探讨 。
关键词 :轶事小说 ;志人小说 “; 世说”体 “; 杂记”体 “; 笑林”体 ;综合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 : I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X( )
轶事小说又称志人小说 ,是与志怪小说相对而言的 。志 怪侧重于记神仙鬼怪 ,志人则侧重于记人物言行片断 。
将《西京杂记》一类作品纳入轶事小说范畴 ,这在笔记小 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加以研究阐发的 ,
说研究界是占主导地位的意见 。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 着重在文人生活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其中《文人与药》《、文
稿》(上) 、陈文新《中国文言小说流派研究》和《中国笔记小说 人与酒》和《论希企隐逸之风》三篇大量征引《世说新语》,不
史》等都是这样处理的 。但也有不同意见 。如李剑国《唐前 妨视为对这部小说的一种研究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