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的诗歌大成者杜甫

合集下载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杜甫诗史之国的忧国忧民者

杜甫诗史之国的忧国忧民者

杜甫诗史之国的忧国忧民者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国的忧国忧民者”。

他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抒发了对时局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关切,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为何被称为“诗史之国的忧国忧民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列为“神州第一高手”。

杜甫生于益州(今四川成都),出身于一个文人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有志于拯救国家的官员,而杜甫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影响,使得他从小就对国家大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他亲眼目睹了贞元年间的黄巢起义,以及后来的安史之乱。

这些动荡时局使他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他深知社会的艰难和百姓的苦难,因此,他常常以自己的笔为百姓发声,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意。

例如,在他的《登高》这首诗中,他以深情款款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沉沦和人民疾苦的哀叹之情。

他提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一层楼”既是实际的建筑,也象征着治理国家、拯救百姓的希望。

杜甫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心忡忡。

在他的诗史之作《八阵图》,他描绘了战乱中家破人亡、血战沙场的景象,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的痛惜之情。

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些悲壮的诗句意味深长,饱含着作者对于战争、动荡和破碎的忧虑和反思。

杜甫在他的诗史之作中,还通过表达自己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

他揭露了官吏腐败、民生困顿的现状,督促着当时的政府和统治者重视国家百姓的疾苦。

杜甫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意境丰富多样,从诗歌形式到内容主题都为后来的诗人们提供了充分的启示。

他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时代紧密联系起来,展示了诗人在时代洪流中表现个性、抒发情感的价值。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 今夜鄜州月[注释]
• ①鄜州:今陕西富县。当时诗人的妻子在 此州。 • ②云鬟:指妇女乌黑的发髻。清辉:清冷 的月光。 • ③虚幌:薄幔。双照:同照二人。
• [赏析] •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这年5月,杜甫携 家避难鄜州,8月只身前去投奔刚在灵武即 位的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送于长 安,杜甫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 的名作。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 杜甫思念流落鄜州的家人,不直接道出, 而是用换位思考法来写,即设想妻子儿女 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 思夫。孩子们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 事。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湿了妻 子的头发,清辉使得妻子玉臂生寒。妻子 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全诗写乱离岁月,
• [赏析] • 这首诗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时,为追怀诸葛 亮所作。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一是 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 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 得十分真切。二是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 概括的描述,勾画出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 的形象。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 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 美和惋惜之情。这两句苍凉悲壮,是千古 传诵的名句。
向形 我容 们枯 走槁 来的 杜 甫
上海市实验学校 叶红
忧国忧民的诗圣
——
杜甫
郭沫若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公元712—770年)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 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 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 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 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因而称为“诗史”有《杜工部 集》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文学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诗圣”。

他深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苦难,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心。

他的许多作品都展现了他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

忧国忧民的背景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政权衰落的时期。

战乱频繁,国库空虚,百姓疲惫不堪,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背景下,杜甫深感国家危机和民众疾苦,他的诗歌成为了他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最好方式。

忧国忧民的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多与忧国忧民有关,他的作品展示了对政治腐败、民生困苦和社会不公的担忧。

揭露政治腐败杜甫通过揭露官员贪污腐败和权贵横行的现象,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些诗句揭示了他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的不满和忧虑。

关注民生困苦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苦难和生活艰辛的描写。

他写过很多关于农民的作品,描绘了他们的贫困和辛劳。

在《丽人行》一诗中,他写道:“不堪盈手赠江东,始信倾邦斯有穷。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山行处无看穷。

”这些诗句生动地表达了他对百姓困苦生活的深切关注。

批判社会不公杜甫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批判也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贵族阶层的不满和批评。

在《登高》一诗中,他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忧国忧民的影响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深受后人的影响,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

影响后人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他的忧国忧民之诗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激发了其他文人的社会关怀意识。

唤起社会关注杜甫的诗歌通过揭示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呼吁政治改革等方式,唤起了社会对国家和民众状况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共鸣,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进社会状况。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

《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事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古诗,借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可以说“字字写昭君,处处写杜甫”。

【写作素材】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4、杜甫出自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练,在他的思想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推出的两个处世标准。

杜甫生逢乱世,可说大半生处在“穷”的境地,但他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他的笔来为百姓呼告,他是一个典型的为民请命者。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5、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歌。

他的诗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嚎寒的悲惨生活;或感时忧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蓄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词名句一、杜甫与国家之忧1.1 杜甫的国家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王臣未有家,何以忧国忧民乎!”杜甫的爱国情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他对国家的忧虑与关切贯穿于他的诗篇之中。

他为了表达自己深深的爱国之情,常常用壮丽的词句来形容国家的伟大和英雄的气概。

他认为国家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他不禁产生了忧国忧民之情。

1.2 杜甫之忧国忧民的诗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祸患常积于忽微,不可胜道亦可胜。

”杜甫笔下的国家之困杜甫的诗歌中反映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困苦,如安史之乱、黄巢之乱等,这些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在他的诗中,他经常描绘战争的残酷场面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以表达对国家困境的忧虑。

二、杜甫关切的民生问题2.1 杜甫笔下的民生之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关注的人民疾苦杜甫不仅关注国家的兴衰,也关心人民的疾苦。

他常常述说农民的困境,描绘他们贫困的生活和遭受的压迫。

他用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2.2 杜甫担忧的社会问题•“忆昔霓旌下陇亩,宏图灭国略无遗。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杜甫笔下的社会风貌杜甫的诗中揭示了唐朝社会的丑陋和歪曲,他对贪官污吏的弊端表示强烈的不满,揭露了社会上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他认为社会应当正义公平,并倡导为人民谋福利,反对权贵阶层的剥削和压迫。

三、杜甫的忧国忧民与个人命运的关联3.1 杜甫的个人困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两者皆苦,而反总是我役身。

”杜甫在诗歌中的自省尽管杜甫有着强大的文才和深厚的学问,但他常常陷入贫困和困顿的境地,他为生活所累,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痛苦不已。

他在诗歌中反思自己的命运和人生的无奈,表达了对自己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2 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百世携书剑,万里共征程。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有关杜甫爱国的诗句

有关杜甫爱国的诗句

杜甫爱国的诗句有关杜甫爱国的诗句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有关杜甫爱国的诗句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3.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4.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5.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6.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7.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

——杜甫《琴台》8.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杜甫《为农》【个人影响】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

他出生在巩县(今河南巩义市)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因此他也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

但他一生经历坎坷。

他七岁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他二十岁起,开始了先南游吴越,后游齐赵。

十年壮游期间,他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使他早期诗歌也带有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之杜甫【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以下是一些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11.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12.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关山月》陆游
13.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
1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出塞》
15.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
1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陆游
以上诗歌都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关注,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

杜甫唐朝诗人的忧国忧民之诗杜甫,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怀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不仅充满了个人的悲愤与苦痛,更是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通过几首杜甫的代表作品,来了解他对忧国忧民的思考和表达。

一、《登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对国家沉浸在严重危机中的关切之情。

诗中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国家形势逐渐走向崩溃的景象。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杜甫对于国家前途的忧虑,他乐观地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希望,希望能够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找到挽救国家的办法。

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日生门户,黄金陌上行。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群鸟谁与共,千杯独酌无。

野田黄雀百丈冢,笼中百啭何嘤嘤。

河北输云互相射,家家败走还相随。

《春望》展示了杜甫对国家尤其是唐朝政治腐败的忧虑之情。

杜甫直言不讳地揭示了国家的困境,城市的衰败,人民的苦难和战乱的现状。

他通过描绘家书难寄的情景、昔日贵族居所被百姓夺取的场景、鸟儿被人们追逐的景象等,深刻地表达出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他在诗中拼凑了一连串的画面,使人们感受到了当时国家的凄凉和无助。

三、《战城南》战城南,死亦多,生亦多。

生死啼鸟惊客梦,年年下马看孤臣。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对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的关注。

他以业已陷入战乱的南都为背景,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生死离别的愤慨。

他通过生死啼鸟惊客梦的形象,以及年年下马看孤臣的场景,表达了对于战争带来的摧残和痛苦的深深牵挂。

这首诗充满了悲愤和对于和平安定社会向往的情感,是杜甫对时局的痛切抨击。

以上所举的几首杜甫的诗作,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关切。

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于国家危机和社会动荡的愤怒和忧虑。

杜甫的忧国忧民之诗犹如一面镜子,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和人民的苦难。

杜甫忧国忧民诗句

杜甫忧国忧民诗句

杜甫忧国忧民诗句
杜甫,这位被誉为“诗圣”的大诗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在他的诗
句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瞧瞧这一句,国家都已破碎,山河却
依旧在那,春天的城里杂草丛生。

这难道不像是一位悲痛欲绝的老父亲,看着自己伤痕累累的孩子,满心的哀伤与无奈吗?就好像我们看
到自己心爱的家园遭受破坏,那种心痛,那种焦急,谁能不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哎呀,他多渴望能有千万间宽敞的房屋,让天下那些贫寒的读书人都能展露
笑颜,安稳如山,不惧风雨。

这不就是在说,他心心念念着那些处于
困境中的人们,希望能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庇护所吗?这像不像我们在
寒冷的冬天,想要给流浪的小猫小狗一个温暖的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都发臭了,可路边
却有冻饿而死的穷人。

这对比是多么的强烈!这不就是一个黑暗的社
会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吗?难道不令人愤怒和痛心?
杜甫的这些诗句,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百姓苦
难的同情。

他用诗歌呐喊,用文字抗争。

他的忧国忧民,不正是我们
应该学习和铭记的吗?他的诗句,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那个
时代的悲哀,也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当下,是否也能多一些对他人的关
怀,多一些对社会的责任。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杜甫的诗句中汲取力量,让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杜甫的忧国忧民诗

杜甫的忧国忧民诗

杜甫的忧国忧民诗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如下:
《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眼前何时突几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兵车行》中的:车轿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中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关于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
思悠悠,国破山河在。

杜甫在《蜀相》中写道:“太公望、开国都督、扶苏、穆公,俱为忠良。

至于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子产、孟子,其明之不可及,其智之高也,前古未之有也。

今或忘其言,或异其志,或丧其业,或妄其行,或意其名,或怠其功。

夫忠君爱民之士,彼皆国之大倡也。

今吾人独反其旨,何也?”
杜甫用思悠悠,国破山河在这句来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和忧虑。

他认为忠君爱民的人是国家发展的支柱,但现在有些人忘记了他们的责任和义务,甚至背离了初衷。

国家的形势不好,杜甫看在眼中,痛在心中,他感到非常焦虑和担心。

这句诗意味深长,很好地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发展的关注和忧虑,既凸显了他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对国家大势的了解和认识,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人民代表对人民利益的关心和爱护。

忧国忧民的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

忧国忧民的杜甫作者:雷江冬日问影来源:《新锐阅读·初中高分作文》2024年第01期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他终年为百姓担忧,嘴上叹息不已,心中焦急不安。

他记录时代苦难的文字,成为“诗史”;而悲天悯人的他,被称为“诗圣”。

“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自幼博览群书,才华出众,却屡试不中,生活困顿,后来他也任过一些小官职。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入蜀定居,后又漂泊至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逝于一条破船上。

杜甫一生,恪守儒家思想,敢于正视现实,始终忧国忧民。

他以诗言志,反映社会,记录人生。

他创作了大量诗篇,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并有《杜工部集》传世。

这些诗歌,或控诉社会不公,同情人民疾苦,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或表达对战乱的憎恶,对太平的渴望,如“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或咏物写景,亲近自然,如“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或思念亲友,抒发真情,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或以诗论诗,表达自己的文学主张,如“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杜甫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作的叙事诗,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有如下特点:材料选择典型。

在杜甫笔下,有急应河阳役的老妇、新安被征的男子、暮婚晨别的新娘、无家可归的单身汉……他们就是那个时代受苦受难的百姓的代表,他们的不幸让诗人黯然神伤,也让我们产生无限同情。

人物形象鲜明。

读杜甫的诗,我们眼前会浮现出众多鲜活的人物:有潇洒狂放的“饮中八仙”,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叙事注重事实。

杜甫的叙事诗,注重用人物和事实说话,很少直接发表议论。

心理刻画动人。

如《新婚别》一诗,全诗都采用新娘独白的形式写成,有愤恨也有无奈,有忧虑也有期待,有沉痛也有劝勉,十分感人。

细节描写精彩。

如《石壕吏》中,他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老妇被抓走的结局,让人心疼不已。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3.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的故事简介_自我介绍范文_

杜甫的故事简介_自我介绍范文_

杜甫的故事简介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杜甫的故事简介,欢迎阅读。

杜甫的故事简介《杜甫的故事》是20xx年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杜甫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伟大诗人之一,由于他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写出了许多反映与批判现实的不朽诗篇。

这本传记,讲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一生历程。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很大的转折,他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关心国家命运,从抒写个人的情感转到关心人民的疾苦,是艰苦的生活使他变得伟大,是多难的命运升华了他的才华。

解读他的一生,我们深深感到,命运是公平的,凡是看似惩罚与考验的东西,对智者来说都是帮助;凡是让人下跪屈服的东西,才真正令诗人振作。

杜甫的生平经历1.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

杜甫的资料简介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简介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却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国忧民的诗歌大成者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大成者杜甫杜甫与李白是在盛唐诗歌高潮中出现的两座并峙的高峰。

他一生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深切地同情人民的苦难,执着地关怀现实政治,写下了大量抨击时弊的优秀篇章,深刻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同时又擅长各种诗体,表现变化多端。

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为中国的人文精神树立了忧国忧民的百世楷模;为中国的诗歌艺术树立了沉雄博大的最高标准。

杜甫(712—770)字子美。

祖籍在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所以他常自称“杜陵布衣”,后来曾一度居家杜陵附近的少陵,又自称“少陵野老”。

他这一族从十世祖起徙居襄阳,后因曾祖杜依艺终巩县(今河南巩县)。

独夫出身于一个具有诗书悠久传统的旧世家。

他的十三世祖是晋代名将当阳侯杜预,博学多才,武功、政事、学术都有成就,是杜甫心目中最理想的“奉官守儒”的楷模。

他的祖父就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在律诗创作方面对杜甫有直接影响,所以杜甫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

他的父亲杜闲曾当过兖州司马、奉天令,但这时家道已经衰落。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登基的那一年,因此他可以说是开天盛世的同龄人。

青年时代他曾漫游吴越齐鲁,24岁时应举不第。

天宝初他遇到从宫廷放还的李白,这两位大诗人的结识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乾元二年(758)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

其间因蜀中军阀混战,一度流亡梓州、阆州,回到成都后,被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杜甫离成都南下,次年至夔州,旅居两年。

57岁时出川,在岳州、潭州、衡州一带漂泊。

大历五年(770)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岁。

李白和杜甫都经历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

李白的诗更多地表现了盛唐诗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年辈较晚,经历过坎坷的人生道路,卷入过战乱的旋涡,又长期沦落下层,因而能够逐渐走向人民,为人民大声呼吁。

他最可贵的精神是能够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宁苦身以利人。

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能够写出许多深刻反映他的时代,堪称“诗史”的重大篇章。

而他在政治上的运见卓识、关注显示的执着精神以及抨击时弊的巨大力量,都植根于盛唐的理想、激情、宏伟气魄和时代责任感。

杜甫在盛世文明的教育下长大,整个青壮年时代在开元年间度过。

他从同时代人的远大抱负和活跃思想中获得了进取的信心,从一代文化艺术的高度成就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正是盛唐文人共有的大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骁滕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无不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显示出诗人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但当他满怀希望跨入上层社会时,统治集团已经腐败。

长安十年困守,功业上一无所成。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如果说李白多以含蓄的比喻影射最高统治者的昏淫腐朽,杜甫的《丽人行》则是直截了当讽刺杨国忠兄妹娇纵荒淫的丑态;在慈恩寺塔上,当高适、岑参等诗人还在“盛时惭阮步”时,杜甫已经“登兹翻百忧”,产生了“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的预感。

在安史之乱中,许多诗人的慷慨高唱沉寂下去,杜甫却卷入了祸乱的中心。

他热切地关注着国事的变化,与人民一起经受战争的磨难。

并以盛唐人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不倦地讴歌着平定动乱、中兴国家的愿望,描绘出这一苦难时代的历史画卷。

他身陷叛军占领的长安,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现实,抒发忧时浩叹和爱国热忱的篇章。

《悲青坂》、《塞芦子》、《悲陈陶》表达了人民渴望官军收复长安的心声,对官军的惨败、牺牲的将士致以沉痛的悼念,为不能向朝廷献筹边策而无限焦急。

《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首诗不仅以血淋淋的实录反映出唐军惨败、叛军气焰正盛的形势,两京百姓在血泊中哀吟的惨象,而且以典型的画面凸显出人类战争的残酷。

表现的不仅仅是对时势的密切关注,更重要的是无数生命的轻易毁灭在诗人内心造成的强烈震撼。

《悲青坂》希望连续惨败的官兵得到暂时休整:“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由杜甫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可以看出,由于他处于唐王朝极盛而衰的突变时期,因而对国家命运的兴衰对比具有特别强烈痛切的感受,这是任何时代的诗人都难以相比的。

又由于他个人特殊的遭际,才能使盛世所赋予他的远大理想和时代责任感在乱世中得到深化,使他对现实的批判产生震撼人心的激情和力量。

这一点是杜甫高出于中国文学史上所有诗人的主要原因。

杜甫被尊为“诗圣”。

除了他的忧世悯人之心与“古昔命世圣贤”(方孝孺《成都杜先生草堂碑》)相同以外,还因为他在诗歌艺术上的集大成。

他将《诗经》、汉乐府、魏晋齐梁诗、初盛唐诗的各种表现艺术熔于一炉,形成了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同时又擅长各种诗体,风格变化多端。

杜甫用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诗体主要是五古长篇和七言歌行,顿挫起伏,变化不测,跌宕夭矫,淋漓悲壮,杜诗中的洪钟巨响。

除此以外,他在其他各类题材各种诗体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独步千古。

他的律则精工凝练,气象宏放,名篇特多。

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不仅高度概括了泰山象征造化伟力和代谢变化的壮美景色,而且表现了把大自然的浩气都纳入胸怀的豪情,在观望名山的兴会中,寄托了登上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以及前程万里的乐观和信心。

又如《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管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星空平野使人想到宇宙的永恒,月影江流使人想到时间的流逝。

杜甫的绝句同样风格多变,像盛唐诸家一样,他也有风韵绝美的七绝,如《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人晚年与他相遇,不由得勾起对于开元盛世的怀念。

落花是暮春实景,另人想到一切繁华的衰谢和飘零,昔盛今衰之悲也就自在黯然不言之中了。

这首诗是眼前景、口头语,含蓄蕴籍,风韵无限,典型的开元七绝风调。

他的绝句也有不少色彩鲜明、构图精致的佳作,如著名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恫吴万里船。

黄鹂点缀于翠柳之中,白鹭排列于青天之上,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西岭的雪和万里桥的船虽是纳入了“窗含”和“门泊”两个画框之中,诗里所展现的时空却拓展到千秋万里之外。

五绝《八阵图》更是高度凝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虽然融会古今、兼备众体,但还是以沉雄博大、悲壮瑰丽为主要风格。

说诗者历来以“沉郁顿挫”形容杜诗的基本特色。

这四字原杜甫的自评。

“沉郁”指文思沉蕴籍,“顿挫”指声调仰扬有致。

而沉郁又另有沉闷忧郁之意,因此后人以此四字来概括他的特色,便包含了深沉含蓄、忧思郁结、格律严谨、抑扬顿挫等多重内涵。

他和李白都代表着盛唐诗歌的最高水平,风格与李白恰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李白天才放逸,不拘法度,没有锤炼的痕迹;杜甫才学富赡,法度严谨,思力极其沉厚。

两人都善于变化,但李白的变化在声情和辞藻,杜甫的变化在立意和格式。

因此前人认为李白是天授的奇才,杜甫是人能的极致,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确实概括了他们的主要区别。

杜甫对诗歌的贡献并不仅仅是“集大成”,集成之说容易使人误解杜甫只是融会前人的成就,其实杜甫在继往之外,更多的是开来。

他总结了盛唐诗的全部成就,但在诗歌表现艺术上为后人展现了新的前景。

他运用盛唐出现的新体歌行反映时事,直接开启了中唐和北宋的新乐府创作。

如《兵马车》:这首诗开头写士兵出征前亲人赶来送别的情景,概括了从汉到唐统治者穷兵黩武所造成的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情景。

接着又借鉴陈琳《饮马长城窟》用对话展开故事,将数万民夫的命运集中体现在一个太原士卒身上的手法,在成千上万士卒与亲属渭桥送别的这场意景中,构思出一个历经征战之苦的老战士,借他对生平的自述,展现了从关东到山东、从边庭到内地、从士卒到农夫,广大人民深受兵赋徭役之害的历史和现实。

杜甫在语言方面的锻炼功夫是他诗歌创新的基础。

他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大师,他既能融化前人诗赋中现成的语汇,又能用口语和俗语入诗,不避尖新,不避拗峭,不避粗拙,这就使他的诗在秀句丽句之外又有深句、险句、拙句,累句,从而突破了盛唐人一味以闲雅、冲淡为致的审美趣味。

其粗拙如“但使残年饱吃饭”、“叫妇开大瓶”尖新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拗峭如“乐游古园崒森爽”,生僻如“哀壑杈芽浩呼汹”,这类句子随处可见,由于气魄精彩流动于字里行间,倒为他的诗歌增添了苍硬奇崛的盛情。

此外,他在诗里大量运用经史古语和典故,或融景入典,或典景交融,这也使他的诗歌增添了深典凝重之感。

由于杜甫在艺术上力求独构新格,其不同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各有不同的风格,或俊逸,或清新,或奔放,或恬淡,或华赡,或古朴,并不总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

这就改变了盛唐诗风格比较单一的状况,为中晚唐诗人在构思、音节、语言方面刻意求变辟出了新路。

总而言之,杜甫极盛唐诗歌思想艺术之大成,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