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索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 甄会朋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 甄会朋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甄会朋摘要:在如今人们追求建筑安全性的时代,抗震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市场,而且,设计抗震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元化抗震设计原则,并保证各部分功能有效发挥,同时,要科学地进行结构设计,对结构强弱的分布要合理。

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建筑高度和宽度、规范平面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科学设计布局,以此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对策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重视的注意事项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其中的贡献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其建筑形式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多、高层建筑施工中,不但对高度有一定的要求,对其平面布置、竖向体型的设计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随着建筑结构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而想要提升建筑结构地抗震性能,就应注重以下工作的有效开展:(1)科学有效地选择建筑场地,如果其场地特征周期和建筑物自震周期比较接近时,其震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确保两者周期要避开。

(2)合理地确保建筑物高宽比、长宽比等满足相应要求,针对结构刚度、整体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指标等进行宏观控制的工作。

(3)确保承重墙的科学合理性。

承重墙是确保建筑稳定性的重要部分,只有保障承重墙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才能为建筑物稳定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分析2.1抗震设计概念混淆在设计抗震结构时,必须要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为目标,尽可能的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

要想实现建筑结构的良好抗震,只进行抗震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充分确保建筑体的抗震能力,还需要增强关键位置的抗震设计。

另外,还应当设计可以削减地震作用力的薄弱环节,从而尽量减缓地震发生的进度。

2.2抗震设计验证不完善对抗震设计进行检验,也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主要有下述三种检验方式:①在地震发生后,对建筑完好情况进行检验;②使用抗震模型来开展模拟检测;③研究分析地震对建筑带来的危害。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改进,建筑物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相对稳定,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不仅需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还需要考虑地震的频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等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更加安全、稳定的建筑结构,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破坏。

对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问题意义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和城市化的增长,建筑结构承受地震荷载的风险也在增加。

地震不仅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何有效地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当前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问题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抗震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地震,能否及时避免建筑结构的倒塌和破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

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增多,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深入研究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利于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深入了解当前抗震设计原理、地震荷载计算、结构抗震性能、现有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具体的建筑结构工程实践案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在不断涌现。

然而,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如中国、日本等,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其安全性,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在遭受地震力作用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震动而不发生严重破坏的能力。

抗震性能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地震动力学等。

其中,结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结构设计阶段,工程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材料强度和地震力等因素。

一般来说,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结构应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建筑结构的刚度应足够高。

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变形能力。

高刚度的建筑结构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减小结构的震动幅度,从而减少破坏程度。

其次,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需要得到保证。

稳定性是结构在受力时不发生失稳、倒塌的能力。

稳定性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支承点、采用合理的支撑系统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也要考虑。

耐震性能是指结构在经历一定地震作用后能够恢复其最初的强度和刚度。

提高建筑结构的耐震性能可以通过合理选用抗震设计规范、采用适当的连接方式等手段来实现。

除了结构设计外,材料的选用也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抗震设计中,工程师常常选择具有较好延性和强度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等。

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供较高的刚度和稳定性,还能够吸收并消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小结构的震动幅度。

此外,地震动力学也是研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方向之一。

地震动力学通过对地震波的传播与结构动力响应的研究,探索减小结构震动幅度的方法。

例如,采用减震装置、隔震结构等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总之,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通过对结构设计、材料选用和地震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不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安全的基础。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摘要:随着当前高层建筑的逐渐增多,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如何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有效选取已经成为提高建筑质量的关键。

本文就当前房屋中的场地选取、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平面结构及立体结构设计、墙体和屋顶的抗震设计、防震缝的位置设计、纵横墙的分布设计、非结构构件处理进行分析,提出抗震设计操作,对房屋建筑的抗震效果进行研究,现研究结果如下。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操作0 前言房屋建筑结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抗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抗震设计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对抗震建筑场地进行有效选取、如何对建筑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进行处理等。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抗震质量。

除此之外,在抗震设计中各种结构之间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抗震设计操作难度加大,我国整体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还有待提高,需要进行全面设计和完善。

1 房屋建筑场地的选取当发生地震时,房屋建筑结构场地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响的效果。

地震可以导致房屋建筑场地周围地表松动,造成地基土开裂或深陷,导致地基下陷、晃动等,造成房屋建筑出现倒塌、坍塌状况。

因此在对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时,设计人员要首先对房屋建筑场地进行有效选取。

在选取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房屋建筑结构地形和地质进行分析,避开地质松软地区,例如易液化土质地区、软弱场土质地区、土层松动的山坡、山嘴、河岸、边坡等。

要对地质的平面分布和立体分布效果进行研究,对土层土质成因、岩性等物理状况进行调查,保证房屋建筑结构场地选取的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

设计人员要对无法避开的劣势房屋建筑结构场地进行强化处理,适当进行抗震加强措施,根据场地具体环境设置抗震操作,强化地基的上部分结构刚度,消除可能存在的地基液化隐患。

设计人员要对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可能存在的不均匀沉降、软土粘性土层、重型不均匀土层进行桩基加固,对可能存在的滑移、地裂等进行预防。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建筑抗震一直是我非常关心和重视的领域。

在2024年度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我有幸参加了多个学术研讨会和实地考察,并深入研究了建筑抗震的理论和实践。

在此,我将分享一下我从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中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在2024年,建筑抗震理论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完善。

以往的抗震设计主要是依据地震波的水平推力来计算建筑物的受力和抗震能力,而在2024年,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垂直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实践中,各种抗震技术和材料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使得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学习了一些新的抗震设计方法,如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并了解了一些新的抗震材料和技术,如拉挤钢筋混凝土、阻尼器等。

这些新的理论和实践使我对建筑抗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使我对地震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只知道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但并不清楚地震的发生原因、过程和影响。

通过参加研讨会和听取专家的讲座,我逐渐了解到地震是地球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释放的能量导致的。

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板块运动有关,还与地震带、断层、震源和地震波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还了解到地震不仅对建筑物产生水平力,还会导致建筑物的垂直振动和地震波的传播。

这些知识的掌握使我对地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建筑抗震的设计和防灾工作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2024年的建筑抗震学习还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常常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过去的地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物被摧毁,而一些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住地震的冲击。

因此,建筑抗震不仅是为了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还是为了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恢复的重要手段。

在2024年的学习中,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

通过与当地的抗震工程师和专家交流,我了解到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建筑工程提高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巧

建筑工程提高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巧

建筑工程提高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提高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巧。

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建筑物应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包括抗侧移能力、抗倾覆能力等。

在结构设计阶段,应考虑到材料的强度、刚度以及结构的整体性能。

2. 抗震性能的层次性: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对于地震的反应是有差异的,比如底层的震感会明显强于顶层。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震波的破坏特点,合理划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层次,并分别进行抗震设计。

3. 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又要根据地震的破坏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二、结构设计的技巧1. 加强建筑物的水平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采取一些技巧来增强其水平抗震性能。

比如增加梁柱节点的刚度,采用双曲柱设计,增加柱端轴力的承载能力等。

2. 合理分配结构的刚度:刚度的分配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结构的上部设置较大的刚度,这样可以使结构在地震中产生位移,从而缓冲地震力。

3. 采用抗震减震技术:抗震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减震技术包括基础隔震、降低结构刚度、设置减震支撑等。

三、施工技巧1. 确保材料的质量:在建筑工程中,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选择和使用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收。

2. 加强节点的施工质量:建筑物的节点是连接构件的重要部位,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因此,在节点的施工中,需要精心操作,保证节点的连接牢固可靠。

3. 合理设置预应力: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技术。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

建筑抗震学习心得作为一个学习建筑抗震知识的学生,我在过去几年中深入学习了建筑抗震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和抗震技术的重要原则,还深刻领悟到了建筑抗震的重要性和应对地震灾害的责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了解地震灾害的基本原理是学习建筑抗震的起点。

地震是由地壳和地球内部的运动导致的,它产生的能量会以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并对建筑物产生影响。

这些波有弹性波和表面波之分,它们的传播速度和折射规律与不同地层的物性相关。

我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特性和传播规律,这对于了解地震灾害的机理以及设计具有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非常重要。

其次,在了解地震灾害原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而言,最重要的原则是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强度。

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将地震力合理分配到各个结构构件上,并保证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具有足够的抵抗能力。

在这方面,我学到了很多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如地震分析、抗震设计参数的确定等。

同时,我也学习了一些先进的抗震设计技术,如基础隔震、扩大消能和减震等方法,这些技术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在学习建筑抗震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不仅要注重结构的抗震性能,还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筑抗震设计不能仅仅关注结构本身,还要考虑到建筑使用的功能和所需的安全性能。

比如,对于一座大型公共建筑来说,除了要确保其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之外,还要考虑到疏散通道的设置、紧急逃生设施等方面的因素,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人员能够安全疏散。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些关于应急疏散和安全疏散的方法和原则,这对于提高建筑的整体安全性非常重要。

此外,学习建筑抗震还需要注重实践。

在课堂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我参与了一些实践项目,通过实际的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来加深对抗震设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

鬈是。

篷凰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郑剑扬(广东梅州514000)瞬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物以飞快的速度矗立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在快速建设的当中,结构设计是重要的一个专业。

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特别是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在结构抗震方面要求更高一些。

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及措璇进行论述。

瞎蔓萄初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1建筑结构隔震使用隔震技术不仅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

隔震建筑的结构体系一般由下部结构、隔震装置、上部结构组成。

根据隔震层设置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1地基隔震地基隔震即隔震层设在基础以下的地基中。

历史上曾采用糯米垫层或砂垫层隔震,也能取得~定效果。

还有的用一层软粘土一层砂土,其间加入一层土工布,使地震波在地基中被多次反射吸收达到衰减的效果。

但由于土的性状较难由人来控制,它常随自然条件而变更,因此效果不稳定。

杭州市抗震办曾组织研制了一种改性沥青阻尼隔震垫,达到了良好的交蜾。

12基础隔震.基础隔震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减小地震动往上部结构传递,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该种隔震方法适用于体形规则的低层或多层建筑结构,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的效果较差(隔震结构延长了结构的自振周期)。

基础隔震包括粘弹性隔震、滚轴(珠)滑移隔震、摩擦摆隔震、摩擦滑移隔震等多种形式,隔震装置有夹层橡胶垫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混合隔震装置等等,其减震效果可达8%~600loo13层问隔震层间隔震是结构隔震与抗震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原结构上安装由质量和隔震支座组成的耗能减震装置,地震时,耗能减震机构吸收并消耗地震能委,减小结构的地震反应。

该方法适用于旧房加层、抗震加固,减震效果~般在10%~40%之间。

虽然层间隔震的效果不如基础隔震,但它可利用结构的加层或原结构的隔热层,做适当的改建而达到减震的目的,简单易行,隔震装置采用橡胶支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讨
构构 件的抗 震等 级。而抗 震设计 中要求 砌体房 屋总高度 和层 数 限值 应
砖混 结构房屋 高度和 层数不 同,其薄 弱楼层位 置有所 差异 。文 献 [ ]分 析表 明,4层 以下房屋 薄弱楼 层 多发生在 底层 ;5层 以上房屋 ,
同时满足 ,因为楼 盖重量 占到房 屋总重 的一 半左右 ,对 于可采 用底 部 剪 力法计 算各楼 层水平地 震作用 的房 屋 ,总高 度相 同多一层 楼盖就 意 味着 增加 半层楼 的地震作 用 。尤 其是底 部为框 架 ( 或底 部框架 一抗 震
三、结构薄弱层
框架或框剪 结构 的薄弱层位置一般 出现在 高度较高 的底层 架空层 或
位 于中间低 层高的 设备层 的上一层 ,还有就是 结构突 处楼层 。以上
建筑 在不 断兴 建 ,而地 震对人类 的危 害变得越 来越 大。本文 结合 已有 科 研 成果 和 设计 实 践 ,就建 筑 结构 ( 特 别 是砖 混和 底 框结 构 )抗 震 设计 中 的若干 问题 进 行 了研究 ,提 出 了看法 和 建议 。
【 摘 出了看法和 建议 , 供 设计人 员参考 。 【 关键词 】 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要 】 本文结合震 害资料及设 计 实践 , 就建筑结构 抗震设计 中 高度和层数 限值 , 建筑平 、 立面布置 , 结构薄弱层 等若干 问题进 行 了探讨 , 提
随着 城市 建设 的发 展和 人民生活 水平 的提高 ,大量 的各类用 途的
底部 2层 墙体抗 力较为接 近,部分底 层墙体 的抗力 大于 2层墙体 的抗 力 ,使得 薄 弱楼 层位 置 上移 。可 见 ,设计 中只 增加 底层 墙 体面 积 或 提 高砂 浆强度 等级 并不能 提高房 屋的整体 抗震 能力 。因此,5层 以上 房屋抗 震设计 时,应适 当增 加底部 1 ~3层墙体 面积和砂浆 强度等 级 , 在变化 处注 意抗震验 算。对于底 部为框 架 ( 或底部 框架 一抗震墙 )上 部 为砖 混结 构 的房屋 ,底 部框 架 ( 或底 部框 架 一抗 震墙 )具 有较 强 的承载 、变 形和 耗 能能 力 ,一般 为延 性破 坏 ;上 部砖 混 结构 具有 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析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析【摘要】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自汶川地震后便开始研究如何从建筑结构上提高建筑的抗震性,现将自己的一点心得阐述如下,以期能为中国抗震事业尽份绵薄之力。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增强抗震性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等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重要性;影响因素;加强方法对于地震的预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防震减灾工作责任更为重大。

中国人口密度大,城市的建筑群数不胜数,这些建筑的抗震性能直接决定了震后的损失大小。

从唐山地震到汶川地震,再到刚刚过去的雅安地震,这些强震无不在提醒人们,加强建筑的抗震性已经刻不容缓。

1.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性1.1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房屋建筑是人们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内的人口和财产密度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我国的地震种类众多,发生频率也比较高,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已迫在眉睫。

1.2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建筑的抗震性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近几年地震灾害的频发使人们对于建筑的抗震性能有了较高的要求,抗震性高的建筑会成为今后建筑市场的发展趋势。

也就是说,提高建筑抗震性是建筑企业在今后市场立足的必备条件之一。

另一方面,加强建筑的抗震性是建筑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防震工作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建筑行业更应该身先士卒。

2.影响建筑结构抗震性的因素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建筑自身的结构设计上,而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以下几方面都会影响大建筑结构的抗震性:2.1场地的选择建筑场地的选择至关重要,应该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

如果所在地区都处在地震活跃板块上就只能选择相对稳定的场地建造,在结构设计上努力弥补;如果建筑地区并不处于构造地震多发地带,那么建筑的选址要避开地质不稳定的区域,减少陷落地震、诱发地震带来的损失。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

建筑抗震设计前沿技术研究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地震是一种难以预测且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领域至关重要的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抗震设计的前沿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新型抗震材料的应用材料是建筑的基础,新型抗震材料的出现为建筑抗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等材料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强度钢材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能够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同时减少钢材的使用量,降低建筑自重。

高性能混凝土则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此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也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崭露头角。

FRP 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可以用于加固既有建筑结构,提高其抗震性能。

例如,将 FRP 片材粘贴在混凝土梁、柱的表面,可以有效增强构件的抗弯和抗剪能力。

二、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创新。

它通过在建筑物底部设置隔震装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

常见的隔震装置有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等。

橡胶隔震支座由多层橡胶和钢板交替叠合而成,具有良好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变形能力。

在地震发生时,橡胶隔震支座能够通过水平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摩擦摆隔震支座则利用滑块在弧形轨道上的滑动来实现隔震效果,其具有自复位能力和较好的耗能性能。

隔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损坏程度,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

例如,在一些医院、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中采用隔震技术,可以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这些建筑能够正常使用,为救援和避难提供保障。

三、消能减震技术消能减震技术是通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消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减轻结构的地震响应。

常见的消能装置有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

金属阻尼器利用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来消耗能量,具有构造简单、性能稳定等优点。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探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探索

概 念设 计 是 从 总体 上 把 握 建 筑 结 构 的抗 震 性
在 者结合 教学 经 验 , 对该 课 程 在 教 学 方 式 、 学 方 法 、 能 , 教 学 中结 合 图 片 和 震 害 照 片 进 行 详 细讲 解 , 教 如 : 以结合 地 震 引起 的 山体 滑坡 造 成 的房 屋 的 破 可
学 内容 , 达到 良好 的教学效 果是 教师所 面临 的一大难 题 。
( )基本 原理难度 大 、 二 实践环 节缺 乏
在 “ 自由度和 多 自由度弹性 体系地震 反应 分析 ” 单 部分 中运 用 了结构 动力学 的相关知识 , 系统性强 、 度 大 、 导过 程多 , 学 生感 到 不容 易理 解 , 于掌 握。 难 推 使 难 同时 , 在建 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 的设置 中缺乏相应的课程设计 等实践 环节 , 而且教 材 中的例题 、 习题相对较少 , 并缺乏 系统 性 , 但在 毕业设 计 中又必 须要进行 结构 的
高 等 建 筑 教 育
21 0 0年 第 1 第 2期 9卷
l2 2
JU N LO C IE T R LE U A1NI STU N FHG E E R IG Vo.1 .2 2 1 0 R A FAR HT C O A D C 1O I Ir ̄O SO IH RL A NN NN 1 9 No 0 0
建 筑 结构 抗 震 设 计 教 学探 索
王建 强 , 力 , 湘 育 曾 赵
( 郑州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 河南 郑州 4 00 ) 5 0 1
摘要 : 结合教 学 实践经验 , 总结 了建 筑结构抗震 设计课 程 的现状和特 点 , 了提 高教 学质量 , 养学生的创 新 为 培
能 力和工程 实践 能力 , 在教 学方 式 、 学方 法、 学 内容 、 教 教 实践环节 等方 面进 行 了的探 索和 实践 。 关键词 : 筑结构抗 震设 计 ; 学方 法 ; 学 内容 ; 建 教 教 实践 环 节 中图分 类号 :U 4 G 4 T 3— ; 6 2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52 0 (0 0 0 -1 20 10 -9 9 2 1 ) 20 2 -3

浅谈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浅谈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随着 建筑 结构抗震 相关理 论研 究的不 断发展, 结构抗 震设计 思路 也经历 了 系列 的变 化 。经 历 了 由弹 性到 非线 性, 由基 于 经验 到基 于非线 性 理论 , 由单 纯 保证 结构 承 载能 力 的 “ ”到 允许 结 构屈 服, 抗 且赋 予 结构 一定 的非 弹 性变 形 性 能力 的 “ ”的 一系 列 转 变 。现在 的 结构 抗 震 设计 包 含 三个 层 次 的 内 耗 容 : 念 设 计 、抗 震 计 算 及 构造 措 施 。 概 1抗震 概 念设 计 1 1概 念设 计 的含义
所谓 的概念设计 一般 指不经 数值计 算, 特别 在一 些难 以作 出精 确理性 分析 或 在规范 中难 以规 定 的问题 中, 根据 整体 结构 体 系和分 体系 之 间的力 学关 系 、 结 构破 坏机 理 、震 害 、试验 现 象 与 工程 经 验所 获 得 的基 本 设 计 原则 及 设计 思想 , 整体 的角 度来确 定 建筑 结构 的总 体布 置与 抗震 细部 措施 的宏观 控 制 。 从 利用 概念 性近 似估 算 方法 , 能够在 建 筑设 计 的方 案阶 段迅 速 、有效 地 对结 构 体 系进 行 构 思 、 比较 与选 择 ,易于 手 算 。所 得 方 案往 往 概 念 清 晰 、定 性 正 确, 避免 后期 设 计 阶段 一些 不必 要 的繁 琐 运算 , 有很 好 的经 济 可靠 性 能 。 具 1 2 概 念设计 的重 要性 . 概念 设计和 抗震计 算相 比起着 更为决 定性 的作用, 是因 为地震及 地面 运 这 动 的不确 定性 与复 杂性 及对 结 构 的复 杂影 响 尚未被 掌 握 。另一 方 面, 结构地 震计算 理论 当前 尚不能 充分 反 映地 震时 结构 反应 与 破坏 的复 杂过 程 。 由此 可知 , 仅依据 抗 震计算 结果 而完 成 的抗震 设计 有时是 片 面的, 仅 甚至 是 不安全 的。 13 概 念 设计 的应 用与发 展 . 运用 概念 设计 的 思想 , 也可 使 结构 设计 的思路 得到 了拓 宽 。传统 的 结构 计算 理论 的研究 与结构 设计似 乎仅 关注如 何提 高结构 抗力, 以至混凝 土 的等级 越 用越 高, 配筋 量越 来越 大, 价越 来越 高 。结 构工 程师往 往 仅注 意到 不超过 造 最 大配 筋率 , 结果 肥 梁 、胖 柱 、深基 础 处处 可 见 。用抗 震 设 计为 例, 一般 是 按 照初 定的尺 寸 、砼 等级 算 出结构 的刚 度, 由结 构刚 度算 出地 震力 , 后算 再 然 配 筋 。可是 大家 知 道, 结构 刚度 越 大, 地震 作 用效 应越 大 , 筋越 多 , 度越 配 刚 大, 地震 力就 越 强 。因此为 抵 御地震 而 配 的钢 筋, 加 了结 构的 刚度 , 而使 增 反 地震 作 用效应 增 强 。其实 , 为什么 不考 虑 降低 作用 效 应呢 ? 当前 在抗 震设 计 中, 隔震 消 能的研 究 就是 一个 很 好 的例子 。隔震 消 能的 一般 作法 是在 基础 和 主体 之间设 柔性 隔震 层 : 增设 消 能支撑 ( 于 阻尼 器 的装置) 有 的在建 筑物 类似 : 顶部 装一 个 “ 反摆 ” 地震 时它 的位 移 方 向和建 筑 物顶 部 的位移 相 反, 而对 , 从 建筑物 的振动 加大 阻尼作用 , 降低加速 度, 减少 建筑物 的位移 , 降低地 震作用 来 效应 。合 理设 计可 降低 地 震作 用 效应 达 6 % 且提 高屋 内物 品 的安 全性 。这 0, 研 究在 国 内外 正全 面地 深入 展 开 。在 日本, 研究 成 果 已经 广 泛应 用于 实 际 工程 中,取 得 良好 的适 用 、经 济 效 果 。 概 念设计 的思想被 很 多的结构 工程师 所接 受, 且将在 结构 设计 构与 氏悬 臂 结构 及 9度 时 的高层 建筑 , 度 要计算 竖 向地 震 作用 。底部 剪力 法和 振 型分 解 反应 谱法 是 结构 抗震 计算 的基本 方法 , 时 而 程 分析 法 作为 补充 计算 方 法, 只对 特 别不 规 则、 尤其重 要 的与 较 高的高 层 建 筑才 要求采用 。 抗震 计算 方法 的采 用 要符合 : 度不 超过 4 m 以剪 切变 形为 主且质 量与 高 0, 刚度 沿高 度分布 比较 均匀 的结构 以及近 似于 单质 点体系 的结构, 能采 用底 部剪 力 法 等简 化 方 法 。尤 其 不规 则 的建 筑 ( 转 、 凹 凸、楼 板 局 部不 连 续和 竖 扭 向不 规 则 等) 甲类 建筑 与 烈度 、场 地 内 限定 高度 范 围的高 层 建筑, 、 要采 用 时程 分析法 进行 多遇地 震下 的补充 计算, 取 多条时程 曲线计 算结果 的平均 值 可

探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陆位贤_1

探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陆位贤_1

探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陆位贤发布时间:2021-09-23T04:15:39.214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陆位贤[导读]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以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连接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抗震计算、把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内力系数调整原则,完善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环境,身份证号码:******************摘要: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以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连接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抗震计算、把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内力系数调整原则,完善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环境,在经济和安全的综合考量下,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使建筑物符合当地相应的防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1房屋结构抗震性设计原则1.1简化原则设计人员应该明确一点,结构形式越简单,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越强。

相较于复杂的房屋结构设计,越简单的房屋结构其力学计算的准确性越高,从而实现加强对房屋结构平衡性的控制力度,有效简化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

除此以外,简单的房屋设计结构还可以大幅减少地震作用力对房屋结构的破坏,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对建筑地震作用力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质量。

1.2整体性原则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设计者应该立足于整体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性概念是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设计者在进行抗震性设计时,需要从整体出发,科学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对抗震性的影响,增强不同结构构件的协调性,从而有效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性。

另外,设计者还应该注意明确不同部位的力学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完善房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确保房屋建筑在满足多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性,为保护居民生命财产提供保护。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2 1强化 目的教育 .
我 国 是 地 震 多 发 地 区之 一 , 每 年 由于 地 震 灾 害造 成 的 房
屋 倒 塌 损 失 巨 大 。 此 外 ,我 国 建筑 行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高层 、
由 于 这 门课 涉 及 的 知 识面 很 广 ,并 具 有 很 强 的 实 践 性,如果按常规课 程的教学方法进 行讲授效果不会很 好 。 笔 者 多 年 从 事 这 门 课 程 的 教 学 工 作 , 在 课 堂 教 学 、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考 试 改革 等 方 面 进 行 了一 些 有 益 的 探 索 ,取 得 了
t e h r c e it s of “An iq a e Ar h t c ur l h c a a t rs i c t. u k c ie t a Stu t r De i n” . n a e o he e c i g x e in e f t e rcue sg a d b s d n t t a h n e p re c o h wrt r d s us e h e o m fc u s o e tc l v t n o t d nt ’ p o e so a k l a x m i a i n r f r e c f r i , ic s s t e r f r o o r e c nt n , u t a i fs u e s e i o r f s i n ls i nd e a n t e o m t . l o o rfr n e ee e c .
综 合 应 用 能力 。
笔 者 根 据 本 课 程 的 学 时 、 结 合 本 专 业 与 新疆 实 际 情 况 改 革 教 学 内 容 , 具 体 从 四方 面入 手 : 一 强 化 目 j教 育 ,使 学 是 勺 生 明确 学 习 本 课 程 的 目的和 意 义 ; 二 是 调 整 教 学 内 容 , 根 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初探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初探

1 、 引言
要的作用 。 随着建筑楼层与高度的增加, 抗震结构在地震 的作用以及使用载
荷的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将迅速增加 ,这时就需要抗震结构具有更大的抗合方式的不 同, 其 受力特点也不一样 , 其抗侧移 刚度 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别, 因此其适应不同高 度 的楼层 。这些因素在抗震结构设计过程中都必须考虑 到。 3 、 注重建筑平面体系的布置 建筑 的平面与立面布 置必须符合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的相 关原则,
探讨, 这将直接 影响到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效果。所 以, 在设计过程 中要合 情合理, 不偷工减料 , 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 2 . 1建筑抗震结构体系 的选择 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是建筑结构设计需要重 点考虑的 内 容 ,建筑结构 方案的选择是否合理对整个建筑 的安全 性与经 济性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 具体来看 , 应该从 以下几个方面进 行设计 : 首先 , 建筑结构体系应该尽量避
免 由于部 分结构或作建筑 构件破坏而造 成整个结构失去抗震能力 ,甚至失 去其 自身的承载能力。抗震结构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求结构具有足
构对称 。 对于对称性结构, 例如平面对称 的简体结构、 框架式结构、 筒 中筒结 构、 框剪结构与剪力墙结构等 , 通常都容易实现结构的堆成 。 规则性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如下 四个方面: 首先, 建筑主体抗侧力结构的 两个主轴 方向刚度应该接近, 且变形特 性相似 ; 其 次, 建筑 主体的抗 侧力结 构沿竖 向断面、 构成的变化要均匀 , 不得存在突变; 再次, 建筑主体的抗侧 力 结构平面布置必须在 同一主轴方 向保持均匀 的抗侧力刚度 ; 最后, 在对建筑
后, 应该保证建筑结构体系具有足够 的强度和刚度 。 通过合理分布强度和 刚 度使得建筑 局部不会出现被削弱或突变的问题 ,从而有效控制 了应力集 中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 张效升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 张效升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张效升发表时间:2019-08-06T10:08:17.3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作者:张效升[导读] 我国因为国土面积广,很多地震频繁出现的区域都包括在内,这些区域经常出现地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摘要:对于建筑物的设计工作而言,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确保建筑结构工程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才可以使工程设计得以正常进行,进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这样才可以将地震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控制在最小化,使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不会受到威胁。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引起设计师的重点关注。

基于此,以下对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工程;抗震设计;有效对策引言我国因为国土面积广,很多地震频繁出现的区域都包括在内,这些区域经常出现地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发生中的建筑物倒塌是导致灾害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楼层较高及抗震能力不强的建筑物,其一旦倒塌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损失和生命安全。

1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结构设计要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基本原则,同时要保证建筑具有不错的抗震性能,从建筑结构和材料等方面入手做好把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抗震材料时要结合使用柔性材料和刚性材料。

其中,刚性材料具体包括水泥和砂石等,有着不错的抗渗透性能;使用的柔性材料具体包括油毡和玻璃布等,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效果。

2现阶段常见的建筑抗震设计问题2.1地基选择问题当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各种生活资源表现出日益紧缺的趋势。

部分房地产商在建筑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没有按照建筑选址要求进行合理的建筑选址,没有详细的分析建筑周围地区的场地和环境,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是否适合建筑,有的建筑的选址在地震断裂带上,一旦发生地震将出现后果。

其实,我国也出台了一些文件来规范建筑的选址,比如要求房屋建设要尽量避免在地震多发区域,建筑基础要选择在地质均云的土层或岩层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索【摘要】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

要充分重视结构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

本文介绍了建筑抗震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有效方法【 abstract 】 a good anti-seismic design, must b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structure design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consider the design of the seismic cooperation based on completed.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desig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seismic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anti-seismic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effective method.【 keywords 】 buildings aseismic; structure design; effective method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对建筑抗震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个优良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在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相互配合协作共同考虑抗震的设计基础上完成。

为此,要充分重视结构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建筑抗震设计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应有的作用。

一、建筑抗震的基本要求我们所说的抗震设防,指的是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最终实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一般来说,抗震设防主要依据的是抗震设防烈度。

而抗震设防烈度的依据,是以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的,其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是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的。

从当前国内外抗震设防目标的发展总趋势来看,其基本要求是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可以应对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这是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工程在施工中的设防的目标如下:1、如果所遭受的是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多遇的常规地震,建筑物不受损坏,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如果遭受到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建筑物,包括结构和非结构部分,可能损坏,但不会对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的安全造成威胁,经修理仍可使用;3、如果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尽量保证建筑物不倒塌。

也就是说,在建筑结构的防震设计上,设计方可以按照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这三个层次进行考虑。

从概率上看,多遇地震烈度是发生机会较大的地震级别。

按照现行规范设计的建筑,在设计上要达到这样的防震效果:当遭遇多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处于弹性阶段,通常不会损坏;当遭遇相应基本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将进入弹塑性状态,但一般不会发生严重破坏;当遭遇罕遇烈度作用时,建筑物可能会有严重破坏,但不至于倒塌。

二、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有效方法1、选择有利的抗震场地人们常常看到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既然在不同场地条件下建筑物所受的破坏作用是不同的,那么,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避开不利的场地进行建设,就能大大地减轻地震灾害。

另一方面,由于建设用地受到地震以外的许多因素的限制,除了极不利和有严重危险性的场地以外往往是不能排除其作为建设用场地的。

这样就有必要按照场地、地基对建筑物所受地震破坏作用的强弱和特征进行分类,以便按照不同场地特点采取抗震措施。

这就是地震区场地选择与分类的目的。

因此,应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应避开对抗震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分别采取加强地基、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

2、结构选型和布置一般要求(1)建筑型状力求简单规则。

总的来说就是指平立面不出现凹角的结构。

对难以避免的凹角,应满足下列要求:房屋平面的突出部分的长度不大于其宽度,且不大于该方向总长度的30%。

房屋立面局部收进的尺寸不大于该方向总尺寸的25%(不包括局部突出的楼、电梯间)。

房屋平面的总长度不宜过长,结构平面的长宽比不宜过大。

(2)建筑平立面的刚度和质量分布力求对称均匀。

力求对称均匀是抗震概念设计十分重要的原则。

因为不对称结构由于地震作用引起的扭转作用十分明显,在设计时应采取加强措施:周边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不对称,布置时应在总体上减小刚度偏心,计算时要充分估计薄弱侧的较大位移及构件的内力和变形;建筑外形对称但抗侧力结构不对称,可用抗震缝把结构分隔成简单、规则的单元。

3、增强建筑物的刚度及整体性房屋是纵、横向承重构件和楼盖组成的一个具有空间刚度的结构体系,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刚性楼盖是各抗侧力构件按各自侧移刚度分配地震作用的保证。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及屋盖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的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平面上墙体对齐的要求也可予以适当放宽,因作为以剪切变形为主的砌体结构,层间变形是可控制的。

较强的楼板及屋盖水平刚度使荷载传递具有良好的条件,平面上,当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一定的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同时楼、屋盖现浇增加了楼板对墙体的约束。

因此,采现浇楼、屋盖是一种较好的增强楼房结构空间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方法,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保证结构的延性抗震能力结构主要靠延性来抵抗较大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因此,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延性与结构的强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为了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引起的动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延性,就必须使塑性变形更多地集中在比较容易保证良好延性性能或者具有一定延性能力的构件上。

具体思路有三步:(1)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可接受的塑性变形机构。

现在普遍使用“梁柱铰机构”即是通常所说的“强柱弱梁”。

为了实现能力设计方法中的强柱弱梁机构,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对柱截面的组合弯矩乘以增大系数;也可以对由梁端实际配筋反算出梁端可抵抗弯矩,即实配弯矩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来实现,并用增大后的弯矩值进行柱端控制截面的承载力设计。

(2)第二步是要通过人为增大各类构件的抗剪能力,使其不致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在结构延性未发挥出来之前出现非延性的剪切破坏,这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强剪弱弯。

通常的做法是用剪力增大系数增大梁端、柱端、剪力墙端、剪力墙洞口连梁端以及梁柱节点处的组合剪力值, 并用增大后的剪力设计值进行受剪控制截面控制条件,进行验算和设计。

具体措施也有两类:一类是直接对一跨梁两端截面的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的组合弯矩值乘以增大系数,再与梁上作用的竖向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起从平衡关系中求得梁端剪力;另一类是沿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求得一跨梁两端截面按实际配筋能够抵抗的弯矩,对其乘以增大系数,再与梁上作用的竖向重力荷载代表值一起从平衡关系中求得梁端剪力。

(3)第三步是通过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可能出现塑性铰的部位具有所需的塑性转动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通常通过箍筋加密,限制轴压比等措施来给予保证。

5、合理的建筑结构参数设计计算分析参数设计是进行地震作用和房屋各构件的地震响应计算,包括各墙柱梁板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开始计算前,应根据高层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型,根据概念设计做必要的简化计算与处理。

计算软件技术条件的输入应符合规范及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根据具体工程注意需要特殊处理的内容。

对于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目前主要有两种计算理论:剪摩理论和主拉应力理论。

它们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砖砌体一般采用主拉应力理论,而砌块结构可采用剪摩理论。

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确认其合理、有效后方可用于工程设计。

结构计算控制的主要计算结果有结构的自振周期、位移、平动及扭转系数、层间刚度比、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等。

另外,地下室水平位移嵌固位置,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

复杂高层建筑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耦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 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总之,高层结构计算很难一次完成,应根据试算结果,按上述要求多次调整,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计算结果,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参考文献:[1] 翁启锋.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析[j]. 科技资讯, 2010,(21) .[2] 刘程彦.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j]. 四川建材, 2010,(01) .[3] 郭华,江雄华. 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6) .[4] 胡紫城,王社良,朱敏纳. 建筑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j]. 陕西建筑, 2008,(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