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篇一:《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2、齐读字词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交流讨论4、教师总结场合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板书:生活)“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四、再读研析1、研读提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2)学生交流讨论(3)教师点拨分析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一首描写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歌曲。

通过对彝族文化的深度探究,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多彩文化,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云南特色文化-彝族歌会的起源和特点。

(2)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聆听、欣赏《云南的歌会》来了解彝族文化和音乐特点。

(2)能够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3)能够自由扭动身姿,感受音乐和舞蹈的魅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3)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三、教学内容1、音乐欣赏:聆听彝族歌曲《云南的歌会》,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

2、歌曲学唱:教授《云南的歌会》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跟唱练习。

3、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合唱、合奏、合作等方式,表现对彝族文化的理解和喜爱。

4、舞蹈编排:结合《云南的歌会》的舞蹈元素,指导学生编排一支简单的舞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图片、文化介绍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彝族文化。

2、实践教学法:结合听音乐、学唱歌、跳舞蹈等实践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音乐和文化。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合作,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完成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流程安排第一课时:音乐欣赏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彝族歌会吗?听过哪些彝族歌曲?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示多媒体信息素材:播放《云南的歌会》的音乐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

3、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与学生一起探讨彝族的音乐特点、唱法、舞蹈等。

优秀教案设计模板表格(共4篇)

优秀教案设计模板表格(共4篇)

优秀教案设计模板表格(共4篇)云南的歌会表格优秀教案设计课题课时主备合作伙伴备注云南的歌会二目标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4、体会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追求幸福人生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品味本文精妙的文笔,学习场面描写的不同手法。

3、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教学策略及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散文的特点,品味文章极具特色的语言。

2、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本文的结构。

教学具课件资源准备相关课件图片教学过程复案补充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创设一种民俗情境氛围。

师:这个电影片段描述的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对歌的场面。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互嘲互赞,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去感受一下云南歌会的特有风情。

板书:云南的歌会——沈从文二、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轮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自主探究: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面?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思考后明确: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性,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这是即兴的自由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2、合作探究:文中所描绘的三个唱歌场合在手法上有何不同?合作探究后明确:在手法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洋溢着美丽、动人的气息。

不同的地域、国家、民族,都孕育出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

作为我国的多民族地区,云南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云南的传统音乐中,歌会是一种流传最为广泛的音乐形式。

本文将介绍一节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云南的歌会课的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歌会这一文化现象的基本概念。

2. 对于歌会与云南地域、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认识;3. 具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能够欣赏并模仿云南歌会中的民族音乐,学会制作简单的乐器;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理解和包容多元文化的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歌会的特点及其地域、历史、文化背景;2.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和舞蹈,制作简单的乐器,组织较为复杂的团队活动;3. 开发学生的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性能力。

三、教学准备:听音乐器材,制作乐器器材,摄像机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部分通过观看一段云南歌会的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一些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

2.课堂讲解部分开始讲解云南的文化底蕴,云南的地理文化特色以及与歌会相关的历史文化现象。

为学生介绍歌会这一文化现象。

3.云南歌会制作手工及演唱部分在音乐教室里教授制作无限闯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加深学生对歌会的了解。

同时,让学生体验歌会的歌唱和跳舞,感受这种传统文化。

4.云南歌会团队协作部分要求学生在小组中,按照各自的学习方向,选择学习内容,然后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做好一个有质量的项目。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展开,学生需要共同合作,联合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全面的《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全面的《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全面的《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由来、演出形式和艺术特点,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3.为学生成长提供全面的音乐艺术教育,增强学生与校园文化的互动性。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云南的歌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了解《云南的歌会》的演出形式和艺术特点。

3.学习《云南的歌会》的曲目,演唱技巧和技能点。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云南的歌会》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掌握《云南的歌会》的演唱技巧和技能点。

四、教学内容本文的教案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导入、展示、讲解、实践和总结。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云南的歌会》最基本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对于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展示播放一段云南的歌会演出视频或音频,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云南的歌会》这种艺术形式,以此引发他们对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与好奇。

3.讲解围绕《云南的歌会》,向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知识和背景,并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评析不同时期的《云南的歌会》演出作品和风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互动和讨论。

4.实践通过对《云南的歌会》最具代表性的几首歌曲进行演唱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演唱技巧、体验歌曲的韵律和节奏,不断提升自身音乐技能。

并通过配合简单的乐器演奏和音乐灯光等元素,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云南的歌会》的视听冲击力和情感内涵。

5.总结总结当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收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发表对于《云南的歌会》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教师帮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2.演唱实践法3.讨论互动法4.多媒体法六、教学评价1.考试:根据学生在实际演唱过程中的表现和技能点掌握情况,进行考试及评分。

2.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演唱和互动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同学对字词的积累,和对文章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过程与方法: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学习作者有所偏重的描写方法。

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的美好生活。

了解祖国各地的风俗。

让同学更爱我们的祖国文化。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教学难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及过程课时1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中的经典片段。

(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增长文化素养。

(3)通过分析课文,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云南歌会所蕴含的民间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包容差异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云南的歌会》的文本,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3. 背景知识: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云南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4. 艺术欣赏: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感受其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经典片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欣赏云南歌会的艺术形式,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对云南歌会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运用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验云南歌会的艺术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美。

3.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经典片段,分享学习心得。

5. 艺术欣赏: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艺术形式。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发掘文本,让学生充分感受云南歌舞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3、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浓郁的歌舞民族文化的氛围中,体验语文的情趣,增长语文的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对“云南的歌会”的描述中,感受云南歌舞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

2、了解本文采用的烘托渲染等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速读文章:何为“歌会”?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在哪唱歌?“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谁在唱歌:年轻女人、赶马女孩、老人、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人。

除人外,还有戴胜鸟、云雀唱歌在哪唱歌: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路、村寨三、深入赏析:1、细读文章,找出你最喜欢的场景,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字句上画一画写一写。

(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

)这个欣赏的过程:A、可以顺带让学生了解:如工笔描绘人物、自然环境的烘托渲染、拟人等手法。

B、以读带品如:(1)“年轻的妇女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可以看出他们唱歌的地点特别。

我觉得有意思。

(2)对歌有意思,与年轻妇女对唱的对手,虽然败了,但心服口服,从妇女动作上看,是轻松愉快的,说明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3)“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女人竟然去打三丈来长的秋千,而且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可以看出她们是无拘无束的生命。

(4)“忽然出现个毛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走。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的浓郁的民情民风。

2、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场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的优美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2、表情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教师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在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展示了云南浓浓的民族风情。

4、学生齐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云南歌会淳朴自然,浑大壮观的特点。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旨趣1、提问: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族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四、赏析品味,揣摩语言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段,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背景和意义,领略其独特的魅力;2.学生能够通过听歌、跳舞、演唱等形式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感悟其文化内涵;3.学生能够发掘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合唱、合作演唱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云南的歌会的文化背景和意义;2.通过听歌、跳舞、演唱等形式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感悟其文化内涵;3.发掘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合唱、合作演唱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1.如何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2.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云南的歌会的文化魅力。

四、教学方法:1.翻阅资料、集体讨论+教师讲解;2.欣赏音乐、活动演唱、表演才艺。

五、教学内容:1.云南的歌会是云南地区传统的歌唱、舞蹈、器乐演出形式之一;2.云南的歌会充满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表达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当地的传统风情、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3.学生可以通过听歌、跳舞、演唱等形式来感受云南的歌会,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4.学生还可以在活动中发掘自己的音乐才能,通过合唱、合作演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六、教学过程1.介绍云南的歌会,让学生知道云南的歌会是什么。

并分组分别介绍当地的表现形式、器乐演奏、唱腔等方面,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云南的歌会。

2.欣赏云南的歌会录音或视频,让学生可以听到其中的锣鼓、铜锣、木鱼等器乐演奏,以及各式各样的唱腔。

3.挑选一些经典的云南歌曲,让学生进行聆听,并将歌曲歌词收集整理,让学生理解歌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4.选择一首歌曲,让学生分组进行合唱,从声音的平衡、节奏的掌握、情感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

5.通过欣赏舞蹈表演的录像,看看舞蹈中的身体协调和动作的优美程度,然后选择一首歌曲和配乐,引导学生自组成一支舞蹈队伍,安排每个学生的表演角色,最后全助力表演。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

There is no absolute happy paradise in the world, only relative people who can find fun on their own.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课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中的美点及精彩的语言;2、从整体把握__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__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__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__按照“整体感受初欣赏――发现美点欣赏美――训练思维创造美”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第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课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思维,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从而达到创造美的目的。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类型:讲读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共有多少个民族呢?(五十六个民族)我们国家不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更主要的是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

下面请同学们就所播放的音像片段猜猜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2、趣味竟猜:(云南: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多媒体播放《五朵金花》的音像片段。

根据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你觉得这民歌怎么样?(淳朴、亲切、自然、动听)3、了解云南民歌:多媒体播放云南民歌的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整体思路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一)短片导入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

(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2.读文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

明确:(1)不雷同。

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

“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专题范文]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

[专题范文]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

[专题范文]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和场面描述。

2.朗读、揣摩、品味语言,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述手法: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及场面描述。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资料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述。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透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能够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山野对歌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山路漫歌金满斗会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透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资料,然后主要透过描述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5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和场面描述。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述手法: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及场面描述。

课前准备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资料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述。

教学设计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

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研习新课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透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能够获取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总起全文(1)山野对歌(2~3)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金满斗会(5)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透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云南的歌会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云南的歌会》。

该课旨在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使学生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云南地方歌会的特点,学习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本课适用于初中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学习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

2.学习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云南地方歌会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云南的歌会有什么了解?2.学习云南地方歌会(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地方歌会的背景和发展。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云南地方歌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云南地方歌曲的独特魅力。

3.学习云南地方歌曲(40分钟)教师分发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给学生,指导学生学唱云南地方歌曲,并进行分组练习。

然后,每个组准备一首云南地方歌曲的表演,进行评选。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4.表演和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准备的云南地方歌曲,并进行评选。

学生欣赏其他小组的演唱,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云南地方音乐艺术。

六、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云南的歌会》优秀教学设计篇1知识与能力:1、分析__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__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__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特点、结构。

2、探讨__的描写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譬(pi4)喻糯(nuo4)米蹲(dun1)踞忌讳(hui4)酬(chou2)和铁箍(gu1)熹(xi1)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思路:本文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辅助教学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单元特点——民俗引入,让学生说说潮汕的民俗(课下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由听课者变成参与者)。

再简介作者,让学生随着一个湘西人的角度来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附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三、检查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四、理清文章脉络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作业1.课后练习一;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继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

二、赏析品读课文: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

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

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教师导引: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

“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

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录音朗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

[学生听录音“这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此处全凭学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例:写实。

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

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

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4、赏读“村寨传歌”“金满斗会”呢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板书:点面结合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

(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唱歌人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唱歌场面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总结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

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四、拓展延伸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洲大锣鼓,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一)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点面结合(二)内容特点写作重点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唱歌人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 唱歌环境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唱歌场面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