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人存在的四重维度

人存在的四重维度

人存在的四重维度作者:张子娇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旨在从兰德曼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人的“完整形象”,即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

兰德曼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他在研究社会的各种属性尤其是人的存在状态时候,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即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进行研究,并在此范圍内描述出来一个完满的人的形象,进而阐释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兰德曼的理论成果是对西方哲学家对人问题研究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哲学人类学中研究的人的存在状态与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兰德曼;哲学人类学;文化【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95-02米切尔·兰德曼在对以往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对人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人既是未确定性的生物,他要通过对自我的理解来补偿其原有的不完善性即未确定性。

”[1](P.183)并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对人存在的四重维度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与研究。

兰德曼的理论在自我认识严重缺乏的现代社会,对于建构与研究人的完整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人作为文化存在的维度对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主要论题,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它自身的主体——人,兰德曼人类学思想的主旨即“人是未确定性的生物,要通过对自我的理解来补偿其原有的未确定性或者说是不完善性,从而达到完整的人的形象。

”[1](P.186)人的能力并不像动物一样被事先规定,因此人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人并没有动物完满,但是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这就是动物所不能及的,也是人的文化性的体现。

在这里兰德曼论述了他关于完整人的形象,即是“具有肉体的未特定化同时又有着精神的创造性的人的形象”。

[1](P.191)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摘要: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

人生来便是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苏醒和创造性的推动。

关键词:哲学人类学;人的本质;人的教育M·兰德曼是当代德国最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其主要著作《哲学人类学》围绕“人的本质”这一中心问题作了广泛综合和深入浅出的剖析。

兰德曼在回溯宗教人类学、理性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对人的解释的基础上,引出并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其核心观点是“人是文化的存在”,教育立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人是什么?怎样认识自己?如何完善人的形象?这些以“人”为核心的问题都在“为建立人的完整形象而奋斗”,这也正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

一、人的自我解释——教育的本源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追寻“人的本质”的历史画卷。

作者分别追溯了前哲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理性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前哲学人类学阐述了人作为自然的副本、异乡人都不是“人”、有限的“人性”等观点。

宗教人类学的“人”具有肉体和精神、具有亚当和基督的双重本质,但人永远不能造就自己,他是上帝的赠与。

“人在这里所代表的不是一种根本的和最终的价值”。

理性人类学则从人自己和人自己的智力天赋去理解人。

这一学派认为,“人是最有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造物”。

生物人类学认为,“人过去一直是一个置身于普遍发展之外的旁观者,进化论让人成为普遍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只有通过艰辛的自我修养才能教育我们自己去支持这样的思想,即世界是建筑在多重本原的基础上的”,人已成为普遍发展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人的自我解释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逐渐“将人的问题推向了世界的中心”的过程。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伴随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历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狭隘到开放、从停滞到发展的过程。

文化哲学人类学-兰德曼

文化哲学人类学-兰德曼

蓝德曼的文化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人类学(cultral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简称“文化人类学”,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代表了哲学人类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和潮流,主张汲取考古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结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以及原始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继承古希腊以来以人的本体为中心的自由和创造思想,批判存在主义(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的自由理论,站在哲学人类学研究已达到的理论高度(人的开放性、活动性、趋向完美性等),摒弃仅从生物、心理、宗教等某一领域来理解人的狭隘性观点,用人类活生生的和创造性的历史性代替对人的片面理解,强调把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背景中思考,从而达到对人的完整存在的正确理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蓝德曼认为:“文化人类学是未来的人类学。

以前所有的人类学只不过是它的序言。

”蓝德曼(Michael landmann,1913~)是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

他的文化哲学人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1955年出版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

这本书从文化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作了纵向的历史描述,并对哲学人类学各分支作了详尽的评述。

全书共分为5部分:(1)哲学人类学导言;(2)宗教人类学;(3)理性人类学;(4)生物人类学;(5)文化人类学。

一、非专门化与创造性蓝德曼首先分析了生物哲学人类学的“非专门化”和“专门化”两个概念,认为人类的“非专门化”如果就获得知识而论,它就意味着“向世界敞开”;如果就行为而论,它就意味着人是创造的、人是自由的。

这里的“创造性”不是指通过审美而体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也不是通过伦理和政治而体现的自由,相反,它们都只能在一般人类学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在蓝德曼看来,“非专门化和专门化并非是相互并行的。

人并非如同动物依赖后者生存一样直接依赖前者生存”。

人类的非专门化包括“非完善”,意味着我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空缺,而人的自由创造力正是为了保证填充这个空缺。

论生命未完成与生命完善及其对 终身教育的启示

论生命未完成与生命完善及其对 终身教育的启示

2007年9月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Sep.2007第9卷第3期Journal of Adult Educati on of Hebei UniversityVol 19NO 13收稿日期:2007204208作者简介:薛勇民(1964—),男,山西万荣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论生命未完成与生命完善及其对终身教育的启示———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薛勇民,王凤华(山西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摘 要:本文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通过对作为生命体的人与动物生命的比较分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特定化和未完成的,而正是因为人生命的未完成给其生命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人作为自由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创造性的存在和超越性的存在,使生命完善成为可能。

分析并吸收哲学人类学对于生命未完成与完善的合理内容,为当前正在开展的终身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

关键词:生命未完成;生命完善;哲学人类学;终身教育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71(2007)0320005203一、生命未完成的解析1.人作为非特定化的生物生物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作为高级生物体与其他动物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物的生理结构和机体组织是特定化的,而人是非特定化的。

兰德曼认为,“不仅是猿,而且其他的动物,在其总体结构上,也比人更多地被特定化了。

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而且每个物种的必要性,像一把钥匙一样,只适合于一把锁。

动物的感觉器官也同样如此。

这种特定化的效果和范围也是动物的本能,它规定了动物在各种形势下的行为。

然而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而被定向,所以在本能上也是匮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做什么或不应做什么。

”[1](P195)动物的特定化与人的非特定化表现在,如生理机能、行为方式、生存环境等诸方面,可将二者作如下比较:表一: 类别选项动 物人生理机能先天决定的,只适合于特定的环境,机能结构是“完善的”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确定地适合于人的一切行为方式,未完善的行为方式被特定了的、先天的,更多的靠本能行动创造性的、自由的、开放的,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而被定向生活环境只能在固定的、特殊的环境下生存天生没有为特定的生活环境所限制从表一可以看出:(1)动物生理机能的特定化,使其生命达到了“完善”,不需要去探索和学习就能够很好地在自然给予的环境中生存。

哲学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类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哲学类论文题目一、最新哲学类论文选题参考1、关于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思考2、航海院校哲学类课程working paper教学模式探索3、论提升科技哲学类公共课的课堂合法性水平4、天津市继续教育哲学类课程资源建设研究5、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隐含的内在逻辑——论近代哲学人类学的构筑要素与延异路径6、人性哲学类论说性散文的翻译分析7、动态顺应:人生哲学类文本翻译技巧探讨8、顺应论视角下社科哲学类文本的翻译9、哲学人类视野下的大学课程研究10、哲学类研究生如何培养创新思维11、论人的哲学、社会哲学和哲学人类学12、论坛荟萃——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的研究13、建构完整的哲学人类观——读《当代哲学人类学》14、科学及其两个特征的哲学分析——一种哲学人类学向度的思考15、“哲学人类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哲学即人本学或人本主义16、《阿Q正传》和《子夜》的哲学类型比较17、从调查历届毕业生中看哲学类的教学改革18、关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哲学类的分类方法19、解放前全国主要报刊有关哲学类论文索引选辑 : 1901-194920、解放前全国主要报刊有关哲学类论文索引选辑二、哲学类论文题目大全1、国家精品课程-哲学-哲学类2、现代哲学人类学3、当代哲学人类学4、论海德格尔的人类观──兼论存在哲学与哲学人类学的关系5、中国哲学与人:传统哲学人类学思想及其启示6、人类学的主题与哲学人类学——读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7、新世纪:总体人的生成——现代哲学人类学论纲8、专家品评《当代哲学人类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人类学的有益探索9、现代哲学人类学批判10、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评韩民青新著《当代哲学人类学》11、追寻人类的来龙去脉——读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12、CNKI-CAJD核心期刊所载中国哲学类论文统计分析13、读《当代哲学人类学》14、现代哲学人类学的遗产15、寻求人类的光明结局——写在《当代哲学人类学》出版之际16、奥哈根博士谈当代西方哲学和哲学人类学17、《当代哲学人类学》的五个特点18、全面科学技术观与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探究19、全面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哲学门类构成再探2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思考——基于哲学人类学角度三、热门哲学类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现代西方哲学人类学2、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思想3、异化劳动及其拓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哲学人类学维度4、“哲学的终结”与实践的哲学人类学基础5、哲学人类学6、哲学人类学7、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8、哲学人类学9、从哲学人类学背景管窥旅游审美10、《诗经》中“人”的解读——《诗经》哲学人类学思考11、人的基本特征与特殊教育的开展——哲学人类学对特殊教育的启示12、生存论视域中主体间性理论及其理论误区-一种对主体间类存在关系的哲学人类学反思13、哲学人类学导论14、哲学人类学述评15、从日常生活批判到哲学人类学——中国现代化的宏观理论构想16、人的本质及其教育立场——基于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17、意义与局限:舍勒哲学人类学的评价18、人文精神的本质——从马克思哲学人类学出发的三重思考19、古希腊竞技运动的盛与殇——哲学人类学式的追问与对“现代解读”的反思20、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基于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的思考四、关于哲学类毕业论文题目1、哲学人类学--人类学向哲学的回归2、论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教哲学的滥觞─—关于一种民间思想的哲学人类学探讨3、交叉学科期刊与专业期刊的比较研究——以医学、哲学和医学哲学类期刊为例4、《中图法》哲学类目设置问题分析5、中国哲学:“合法性”、思维态势与类型——兼论中西哲学类型6、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哲学类图书的翻译出版7、怀特海与老子的哲学类同性和教育独特性8、“灰色”的哲学理论与“常青”的体育之间——体育哲学研究中引入哲学人类学方法探析9、2000年~2005年三大文摘刊物载文特点分析(二)——以文科学报哲学类文章转载情况为例10、哲学类本科生选拔与培养的若干问题--兼及南开大学哲学院本科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11、试析西方哲学人类学学派中创新素质教育思想12、哲学类型学的视域与哲学思维方式“形状”的内在演变13、关于《中图法》哲学类的修订意见及其他14、哲学类课程教学引导尝试15、谈《中图法》第三版哲学类的修订16、古希腊哲学类型与中国先秦哲学类型成因之分析17、对《中图法》哲学类编制的一点看法18、哲学视野中的人类及其未来──读韩民青《当代哲学人类学》19、沉思,发展问题与哲学——评《发展:在哲学人类学的视野内》20、哲学类实体图书滞销困境解析五、比较好写的哲学类论文题目1、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及其当代启示2、自然人·社会人·自然人--关于“教育回归自然”的哲学人类学分析3、马克斯·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及其理论贡献4、实践哲学人类学论纲5、论交往实践活动的哲学人类学根据6、马克斯·舍勒的哲学人类学述评7、论教育的目的——有感于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8、摹仿、与摹仿的——勒内·基拉尔的哲学人类学9、网络时代与网络世界的哲学人类学解读10、哲学人类学视野下童年期意义研究11、论生命未完成与生命完善及其对终身教育的启示——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12、哲学人类学13、教学论的哲学人类学分析14、生物哲学人类学述评15、孔子“仁”学精华是哲学人类学16、体育与城市:一个哲学人类学的考察17、"感"·"象"·"数"--《周易》经传象数观念的哲学人类学释读18、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观点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19、追寻完整的人——教学活动的哲学人类学研究20、马克思"劳动创造美"命题的哲学人类学意义。

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

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
的。
经济 学 哲 学 手 稿 》 和 《 关 于 费 尔 巴哈 的提 纲 》 中 的 两个 命 题 提 出的 论
点。他们认为人的本质应该包括人 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 ,人 的类本质 是实践或者说是劳动 ,表明人类作为整体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人 的个 体本质是 “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1 ] ,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根据 。 ( 7 )三重本 质说。这种观点 以赵家祥 、万光侠 等为代表 ,依据 是马克思在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 《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提 出的三个命题 。他认为 ,人的本质是 由类本 质、群体本质 、个体本质组成的统一体 。这种观点客观地说就 是对马 克 思 关于 人 的本 质 的 三个 经 典 论 断的 完整 再 现 。 ( 8 )四 层结 构 本 质 说 。这 是 以 韩庆 祥 为代 表 的一 些 学者 提 出 的 , 认为 “ 现实 的个人的本质就是 : 从事创造性生产 劳动的,因而是在一定 的社会关系总和的条件下能动地表现、实现和确证其 自由个性和满足 其需要 ”。他们指出,人 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应该被作为 理解人 的本质的四个核心概念 ,具体地说就是 “ 需要 、生产劳动、社 会关系和个性分别体现的是人的 内在本质、类本质 、现实 的社会本质 和个性本质 ”。这种说法可 以说是整合 了马克思分析人 的本质的多个 角度 ,对我们全面理解该理论具有启发意义。 ( 9 )整体本质说 。这种观 点以陶富源为代表 黼 源认为 , “ 人 的本质是 由人 的生理本质特 性、心理本质特性和社会实践本质特性等 三方面所构成的整体 ”。[ 8 ] 这个整体 中又有主 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 分,社会实践就是人的主要本质 这个观点是从一种全新 的视角 出发 的,对马克思人的本质进行了理解。 ( 1 O )另外还有人的本质是人 的需要、人的本质是 自由、人 的本 质是主体性、人的本质是多种属性的练合等观点 ,无论是那种观 点其 实都是 “ 万变不离其宗”。 2国外研究动态 自马克思 以来 ,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人 的本质的探索越来越 深入, 他 们 依 据 社 会 发 展 的 实 际和 人 类 新 的 实 践 结合 自 己的 理 解 , 对 人 的 本 质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了发展 。目前,国外关 于人 的本质研究的代 表 性 的 观点 主 要有 : ( 1 )人的本质是人 的动物性 与人的社会性 的统一 。但 由于统一 的侧重点不一,这种观点又分为二种:一种是以社会性为主 ,另一种 是 以自然性 、动物性为主。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是 ‘ 本我 ’、 ‘ 自我 ’、 ‘ 超我 ’三者相 统一 的结构系统,并且以 ‘ 本能 ’、 ‘ 本 我 ’为 主 。 ( 2 )人的本质在于符号的创造和使用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明确的 提 出了符号说 ,他认为,人是符号 的动物 、文化的动物 ,所 以人 的本 质就是创造和使用符号。 ( 3 )人的本质是人格。人格主义者把人 的本质看作是一种有自我 意识 、自我控制能力的,有感觉、感情 、意志机能的主体——人格 。 ( 4 )人的本质在于精神。如现象学家舍勒认为,人之为人的新原 则,……这就是 ,精神一词。那个精神在其 中在有限的存在 范围内显 现的行为中心,我们要名之 以人本身。在他看来 ,精神是人的本质 , 精神是人与动物 的根本 区别。它使人与环境 、世界和社会有了不同于 动物与环 境、世界和社会 的关系,同时使人具有 了历史性与社会性。 舍勒 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论证 了人就是精神生命化和生命精神化的双重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形考作业1 题目1 权威包括〔〕。

a. 权利b. 权力c. 威望d. 威力反应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权力, 威望题目2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马克思c. 皮尔士d. 杜威反应正确答案是:斯宾塞题目3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马克思b. 孔德c. 斯宾塞d. 杜威反应正确答案是:杜威题目4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孔德c. 皮尔士d. 马克思反应正确答案是:皮尔士题目5 管理哲学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

对错反应题目6 兵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奇正形胜〞,主要代表是( )。

a. 老子b. 孙子c. 墨子d. 孔子反应题目7 〔〕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a. 莱维-施特劳斯b. 詹姆士c. 皮尔士d. 维特根斯坦反应题目8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十九世纪是〔〕时期。

a. 现代管理理论b. 管理理论的萌芽c. 古典管理理论d. 行为科学反应题目9 〔〕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

a. 拉康b. 维特根斯坦c. 皮尔士d. 詹姆士反应题目10 管理理论的开展大体经过( )个阶段。

a. 三b. 四c. 五d. 六反应题目11 〔〕是分析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 杜威b. 詹姆士c. 罗素d. 皮尔士反应题目12 经验管理时期的特点〔〕。

a. 根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b. 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c. 以国家管理为对象d. 以市民管理为对象反应题目13 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 皮尔土b. 杜威c. 马克d. 詹姆土反应题目14 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自然无为〞。

代表人物是孔子。

对错反应题目15 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开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

对错反应题目16 文化哲学人类学代表是兰德曼。

对错反应题目17 《管子》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轻重有术〞,代表人物是管子。

人类学.doc

人类学.doc

人类学与世界面临的问题1人类学学科及其研究对象目录一、人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Anthropology=人类学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体质/生物性社会与文化语言历史范畴二、人类学的四大传统分支1、体质人类学古人类学:人的出现及进化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2、考古学史前考古学: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历史考古学:3、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4、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习惯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关于“文化”:生计、社会制度、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感情等。

关于“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及活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可视为人类两个同等重要且密不可分的系统的统一体。

(格尔茨)5、应用人类学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基本原则普同论:世界上现存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属性,任何一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全貌论:给出一个“局内的”关于社会文化的全貌图景。

整合论: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

适应论:人类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即人类的生存在于适应环境)。

文化相对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价值,一切文化都是相对的,平等的。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者的位置主位(emic)与客位(etic) :主位指披调查者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客位指调查人员等外来者对事物的看法、分类和解释。

对同一事物,两者看法可以截然不同。

人类学者:不干预,不干扰研究对象的事务和生活;不给对方带来危害;客观公正地记录,反映情况;田野调查时论文的源泉。

等等。

三、人类学的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以民族志为例)文献收集整理、梳理——对所研究的人、地和问题有一个总体的先期认识。

田野调查调查前的准备:资料、调查提纲、调查工具、人员组织等调查中:原则、道德、调查提纲、方法调查后整理及编撰撰写论文(或专著)回到田野(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如此反复。

四、人类学者要求:身体健壮、甘于寂寞、受过专业训练、操守学科道德、心绪平静。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形考作业1题目1 权威包括()。

a. 权利b. 权力c. 威望d. 威力反馈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权力, 威望题目2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马克思c. 皮尔士d. 杜威反馈正确答案是:斯宾塞题目3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马克思b. 孔德c. 斯宾塞d. 杜威反馈正确答案是:杜威题目4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孔德c. 皮尔士d. 马克思反馈正确答案是:皮尔士题目5 管理哲学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

对错反馈题目6 兵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奇正形胜”,主要代表是( )。

a. 老子b. 孙子c. 墨子d. 孔子反馈题目7 ()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a. 莱维-施特劳斯b. 詹姆士c. 皮尔士d. 维特根斯坦反馈题目8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十九世纪是()时期。

a. 现代管理理论b. 管理理论的萌芽c. 古典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反馈题目9 ()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

a. 拉康b. 维特根斯坦c. 皮尔士d. 詹姆士反馈题目10 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过( )个阶段。

a. 三b. 四c. 五d. 六反馈题目11 ()是分析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 杜威b. 詹姆士c. 罗素d. 皮尔士反馈题目12 经验管理时期的特点()。

a. 基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b. 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c. 以国家管理为对象d. 以市民管理为对象反馈题目13 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 皮尔土b. 杜威c. 马克d. 詹姆土反馈题目14 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自然无为”。

代表人物是孔子。

对错反馈题目15 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

对错反馈题目16 文化哲学人类学代表是兰德曼。

对错反馈题目17 《管子》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轻重有术”,代表人物是管子。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

梁漱溟文化生命理论及其时代关切摘要:“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梁漱溟先生认为,生物、自然、宇宙只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文化的最终归宿,这是沿着梁漱溟先生文化哲学思路向外推演的结果。

反之,“生命是文化的原点”则是他向内探求的必然结论。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人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文化。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为文化所创造,文化构成了人之为人之特质,文化是生命的表现形式。

在文化与生命的互动中,梁漱溟先生始终高扬着儒家文化生命精神——刚的精神,并把它作为拯救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人生态度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文化生命意欲梁漱溟仁刚的态度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思想家,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大师和我国现代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他平章华梵,会通中西,立足文化,关注社会人生,探文化之源,开未来之流,历时半个多世纪,从而建立了一个纵贯古今融汇东西涵括文化本体论、文化认识论、文化发展论、文化生命论和文化实践论等丰富内容的庞大的文化哲学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中,最具生命力、最富独创性的理论,就是他的文化生命论。

一、生命是文化的归宿“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梁漱溟先生认为,“在我思想中的根本观念是‘生命’、‘自然’,看宇宙是活的,一切以自然为宗。

”[I] 表面看来,梁先生更着重的是自然、宇宙,以自然为最终目的,实际上,在梁氏那里,“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一切生物,自然都是这大生命的表现。

”[II] 生物、自然、宇宙只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梁氏文化哲学的最终归宿,一切以自然为宗也即一切以生命为宗。

为了给文化找到生命的落脚点,梁漱溟从宽泛的含义上对文化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文化。

”[III] 一个民族生活的样法形成了它的文化,然而生活即是生活者——生命的活动,它们本是一回事,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只是体与用的关系。

就这样,生命极体面地走进了文化,文化之不同也即不同民族生命表现形式之不同罢了。

从起源的角度论人与万物的关系

从起源的角度论人与万物的关系

知识文库 第3期32 从起源的角度论人与万物的关系潘体芳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说文》】。

在与自然万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人类大都以“五行之秀气”的身份自居,这样便很容易发生对自然界其他物种的不平等的互动,破坏自然的平衡。

所以,从起源的角度来了解人与万物的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人与万物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在赋予人类特殊的灵秀地位的同时,也给予了人类所要承担的回馈万物的责任。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讲到:动物在总的构造上比人更多地被特定化了,它规定了动物在各种形势下的行为——动物的器官适合于特殊的生活条件,有特殊的繁殖季节,每个物种的必要性像一把钥匙,只适合于一把锁。

然而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而被定向,所以,人在本能上是匮乏的,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

从生命的进步来说,这初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利条件,然而非特定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优点,他所缺乏的特定化更多的得到了他多种多样的能力的补偿:由于不受本能控制,他本身就能思考和发明。

人本身通过认识和创造,努力摆脱匮乏的装备,天性中的空缺成为创造的动力。

他自己的首创精神能使他适应变化着地外部条件,并通过创造发明和社会惯例使他的生存更容易。

而且,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看,动物的特定化不能经受住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人则能更灵活的适应,比高等动物拥有更强的抗御灾害的能力。

所以,从这一角度理解,则不妨把自然创造人的“真实意图”理解为是要创造一种能适应最为变化多端和无法预测的环境条件的存在物。

动物的特定化也扩展到它们的认识器官——它们的认识仅仅在一个狭窄的、被限定的环境内活动。

可以说,动物主体的特定化与世界客体的特定化相遇,两种特定化像一个齿轮系统一样相互配合。

而人并非如此绝对,而是由于其非特定性被无限扩大了地具有“对世界的开放性”。

动物没有任何客观的“对象”,它所知觉的世界与它必须在其中行动的世界是一致的。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并对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对存在的独特性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旨在寻求对人类存在的原始根源和本质的理解。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一些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海德格尔的哲学基于对人类存在的研究,
他将存在定义为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存在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具有独立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

2. 他说(Being-in-the-world):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的存在绝不是被关在自己内心的,而是与其他存在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存在性(Existentiality):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人的固
有属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的体验。

存在性涉及个体的责任、自由和选择。

4. 技术(Technology):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是他的重要贡
献之一。

他认为,技术对人的存在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将人物化为纯粹的工具。

他担心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失去联系。

5. 存在解放(Existential liberation):海德格尔主张通过对存
在性的理解和重新连接自然的方式来实现存在的解放。

他认为这种解放需要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性,并积极地生活在当下
的世界之中。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他的存在主义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总目次(括号内为期·页)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总目次(括号内为期·页)

菁 ( 1) 2・ 3
伟 ( 1) 2・ 5 滩 ( 1) 2・ 9
德斯蒙德 ・ 基更远程教育 思想研究 ……………… ………………………………………… ……… 刘 幸 传播学视野下成人教学 中互动性探析 …… ………… …………………………………………… … 杨智芬 信 息论视野下 的成人 高等教 育管理 … …… …… ………………………………………………… … 胡景娣
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 中等后教育 的浅思 ………………………… ………………………………… 王丽娜 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与我 国教师教育 的思考 ………………………… ……………………… 刘红菊
张淑芬 ( 1 ) 1・ 6
银 晓明 ( 1 ) 1・ 8 马 健 ( 2) 1・ 3
浅析 网络教学中 的教师角色调整 ………………………………………… …………………………………… 张孟周 ( 2 ) 1- 1
…………………………………………… …… ………………………… 崔铭香 ( 8 4‘ )
“ 复杂范式” 视域下 的成人教育研究思维方式 ………………… …………………………………………… 陈福祥 ( l ) 4・ O ………………………………… …………………………………………… … 刁桂梅 ( l ) 4‘ 3
国内外终身教育立法情况 比较研究 ………………… …… …… …………………………………… ………… 李
瑭 ( 1) 3。 2
成人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 的校本策 略 ……………… …… …………………………………………… …… … 殷 晓峰 ( l) 3 6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 育人才培养质 量保 障与评价方法研究 …………………………… 耿金 龙 郭 伟 冯红 霞 ( l) 3 8

哲学人类学

哲学人类学

精神的、内在的 — 自我反省
哲学人类学使用的超验方法“是一种深入 到存在之根基的研究方法,它经常出现在 我们的行动中。” 它有归纳性的特征:我 们从现象出发对人进行深入研究,目的是 了解人的来源及其最终原因。这种方法使 我们找到一种最终的、结论性的论证和解 释,并对使之成为可能的条件进行讨论。
关于”人”的研究历史
主要代表:德国生物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格伦。 《人,他的本性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
生物人类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人本身存 在的领域是什么,然后才能从这个领域中来 理解人。 人既不是生活在生命之外的神的天国, 也不是生存在周围环境的动物乐园里,而是 存在于人自身所特有的生物领域之中。 生物人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从人自身 的生物领域出发,通过与动物比较的方式, 去发现人存在的特殊结构,并借此结构来说 明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全部内容。
人的保存文化的能力
人类自产生以来就创造了无数精彩的历史. 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道德法则,社会制度以 及格文化传统都被人们以各种方式(书本,图 片,音影)保存下来了.过去的创造力转化成 了客观形式.正因为人类有了保存文化的能 力,所以人的创造就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而 不是在虚无中创造.
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
• 主观精神:人的创造力 • 客观精神:人类文化创造的结果,它是由人类 长期创造所形成的一种客观文化.
• 关系:“客观精神是主观精神的前提,而主观 精神反之是它的凝聚点和显示点.”
以客观精神为中心的文化哲学人类学的 主要内容: 1.人是文化的存在 2.人是社会的存在 3.人是历史的存在 4.人是传统的存在
人与动物的区别
人 动物
未特定化
特定化
人的器官并不趋向某一特 特定化就是说动物的器 定的状况,主要是非专门化 官适应于每一种特定的 的,这种非专门化在形态学 生活条件 上表明人是以“匮乏”为特征。

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

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

关于“人的本质”历史研究综述作者:张惠敏来源:《卷宗》2015年第05期摘要:自人类产生以来,关于人的问题始终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个问题上,人的本质问题又占有核心地位。

国外思想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的木质的追问,形成“人的本质”思想的萌芽开始,它们都撇开社会关系去谈论人的本质,都属于抽象人性论以及对人的本质的其他抽象理解。

国内在1949年以后,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思想,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与人的本质的思想,有利于我们辨明是非、发现真理,有利于我们更加坚定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科学思想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以人为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人的本质;国内;国外;评述古今中外关于“人是什么”的思想和争论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更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以使自身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理论依据,本人就近几年关于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1 我国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我国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可以以1949年为界。

在这之前我国的理论界一直倾向于将伦理道德作为切入点;194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基本成果已经确定,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难以取得更大的进步,再次的研究不是某种观点的重申,就是低水平的重复。

但是近年来,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由阶级论到关系论,再到自由论、文化论,再到存在先于本质论等等,都是在逼近真理。

中国人学理论已经走过了最初的彷徨,从而进入了一个更为宏大的理论空间。

回顾历史,我们的成果相当显著,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分歧,概括起来,基本观点有:(1)社会本质说。

这是大部分老教科书上采用的观点,他的直接依据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4位顶级哲学家 认识世界的8个维度

54位顶级哲学家 认识世界的8个维度

54位顶级哲学家认识世界的8个维度54位顶级哲学家从八个不同的维度,完整地构成了人类通过哲学认识世界的过程。

1、认识世界:给自己找一个坐标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形。

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阿那克西米尼——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

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数。

“最优秀的人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

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巴门尼德——存在是一。

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

“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

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布鲁诺——宇宙是太一。

“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奥古斯丁——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

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们寻求上帝的路径。

霍尔巴赫——物质及其运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

霍尔巴赫作为十八世纪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坚定倡导者,对法国启蒙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维特根斯坦——世界的意义无法用语言表达,却能在生活中显现。

维特根斯坦一生关注语言问题,他认为说出口的语言会扭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2、认识自己:哲学——“使人能够成为人”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

生活在被历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与孔子、释迦诺尼、耶稣等人并称为人类的导师。

第欧根尼——别挡住我的阳光。

人类的本质的三重属性

人类的本质的三重属性

人类的本质的三重属性
坚毅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0(000)009
【摘要】根据马克思思格斯的有关论述,人的本质与人类的本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作为人类之“人”的本质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作为人类之“类”的本质具有劳动属性、文明属性、创造属性。

两个三重属性都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它们分别构成人的本质属性和人类的本质属性。

【总页数】4页(P23-26)
【作者】坚毅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南昌,3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3
【相关文献】
1.从人的三重本质看人类道德的发展 [J], 周忠华
2.文化: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r——关于文化本质属性的思考 [J], 欧阳宇星
3.从人的本质属性视角看人类和平 [J], 张艳
4.音乐的本质属性再思考——音乐美学与音乐人类学的视域融合 [J], 徐瑞婕
5.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基于M·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J], 伍雪辉;张艳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体性危机的反思——从哲学思潮看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关系

主体性危机的反思——从哲学思潮看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关系

主体性危机的反思——从哲学思潮看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的关系Abstract:众所周知,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是造成现代性危机的重要因素,从表面上看,人们对危机现象越来越关注;但从实质上看,人们的危机意识越来越淡漠。

危机意识的缺失涉及到很多现实的人性问题: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贪婪自私、道德沦丧……而这些恰恰也是主体意识的弊端所在。

换言之,危机意识的树立有助于克服主体意识的弊端。

因此,主体意识与危机意识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前者是能动的创造的思维方式,后者是反思的谨慎的思维方式,两者缺一不可。

本论文以几次大的哲学思潮为展开线索,试图揭示主体意识与危机意识之间的深层相关性,在方法上既是寻根探源的还原论,又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最终阐明什么是健全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类在发展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概念,它是人类“自我”的确证。

主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中预设着两个问题:(1)人类为什么要成为主体?(2)人类成为主体以后将往何处去?而危机意识的缘起,正来自于人类面对主体性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扰。

这种困扰不仅仅是一种意识中的疑问或反思,它更多地是一种可以被体验到的人生忧患。

当自在的生命状态变成了自为的人生状态,烦恼就同时降临人间。

说到底,主体意识和危机意识是同时而生的“双胞胎”,它们构成了人类的生存忧患。

其理论本质属于人学及人类学。

一、德国当代著名哲学人类学家M.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把主体意识的萌芽时期称为“前哲学人类学”阶段,原始时期的人类思想属于这一阶段,主体意识表现为自我身份的确认,而危机意识表现为自我保护的生命本能。

二、古希腊早期的本体论哲学思潮代表着人类主体意识的开始崛起,而希腊化时期怀疑主义哲学思潮代表着人类危机意识的开始产生。

在哲学意义上,危机意识是对主体意识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

三、人类从自我意识走向主体意识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无论是实际生存中所面对的自然力量、还是神话思维中的神祇,以及宗教思维中的上帝,都成为主体意识获得觉悟和解放的绝对障碍。

坚守基于人的教育立场

坚守基于人的教育立场

坚守基于人的教育立场吴和平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应该有一种崇高的专业精神。

这种专业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敬业、胸怀、激情、执著、创新等。

而所有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立足点,即立场。

立场是指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直接体现。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立场包含着这样三个要素:目标,即培养什么人;依据,即以怎样的观念和思想引领行动;方式,即采取何种态度和方法实现培养目标。

由此可知,教育立场的本质指向人,关乎人,基于人。

当代德国最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M·兰德曼在其主要著作《哲学人类学》中就深刻指出,教育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领域,应高度关注和追求“人的问题”。

“人的教育”是教育最核心、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忽视“人的问题”,将导致教育失去本源。

因此,“为建立人的完整形象而奋斗”,应是教育立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一直以为,教育立场是否关注人的权利,人的教育,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作为一校之长,更应该坚守这样的教育立场。

教育立场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我觉得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1.管理视野中的教师立场。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素质的学生。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而用什么方式培养和造就怎样的教师就成为校长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气氛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生活,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教师。

因此,在平时的管理中,我真诚尊重教师的个性、人格和学术自由,努力以自己廉洁、公正、无私、宽容的形象成为教师的表率和贴心人,积极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认真听取教师意见,民主决策,政务公开,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能赢得广大教师的理解、信赖和支持,同时还在生活上和事业上给予教师多重关心,千方百计满足教师合理的利益诉求,使教师感到学校的温馨和期待,从而将师德规范、办学目标、个人发展规划等外在要求,内化为自觉需求,迸发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内驱力和能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10
世纪桥B R I D G E O F C E N T U R Y
人存在的四重维度
——基于兰德曼哲学人类学的思考
张子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旨在从兰德曼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人的“完整形象”,即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人
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

兰德曼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他在研究社会的各种属性尤其是人的存在状态时候,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即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进行研究,并在此范围内描述出来一个完满的人的形象,进而阐释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兰德曼的理论成果是对西方哲学家对人问题研究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哲学人类学中研究的人的存在状态与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兰德曼;哲学人类学;文化【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95-02
【收稿日期】2017-06-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媒体时代舆论非理性表达的引导机制创新研究”(16CKS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子娇(1984-),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米切尔·兰德曼在对以往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形
成了对人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人既是未确定性的生物,他要通过对自我的理解来补偿其原有的不完善性即未确定性。

”[1](P.183)并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对人存在的四重维度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与研究。

兰德曼的理论在自我认识严重缺乏的现代社会,对于建构与研究人的完整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人作为文化存在的维度
对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主要论题,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它自身的主体——人,兰德曼人类学思想的主旨即“人是未确定性的生物,要通过对自我的理解来补偿其原有的未确定性或者说是不完善性,从而达到完整的人的形象。

”[1](P.186)人的能力并不像动物一样被事先规定,因此人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人并没有动物完满,但是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这就是动物所不能及的,也是人的文化性的体现。

在这里兰德曼论述了他关于完整人的形象,即是“具有肉体的未特定化同时又有着精神的创造性的人的形象”。

[1](P.191)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它使人能够更好地确定自身的存在模式,从而不断发展创造,来达到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所以,人要达到自身的充分发展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构筑人的完整结构。

兰德曼认为,人是在吸收了先前的创造性成果即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创造的成果是前人在早期在前时代之前所创造的。

我们既然作为文化存在的主体,不但具有自身天生的才智源泉,也会有融入文化之中的我们的主观精神,当然我们也会继承前辈的客观精神。

既然客观精神是客观的,既是历史的存在又是
现实的存在,它是独立于主体人的不依赖我们意识的
存在,同时又为我们思想情感和活动提供遵循的原则,于是产生了文化。

人一开始就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完整的。

在兰德曼看来,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生存环境进行自主的创造,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人的存在是受她所存在的文化世界的约束,同时,人又能利用自身的创造力去创造文化进而确定文化的形式。

人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逐渐确定了自己的存在和本质。

总之,兰德曼认为“文化使人能直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人的一部分一样,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型。

”[1](P.192)这表明他所认为的文化与形成文化的主体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充分阐释完整的人的概念。

虽然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个体所能创造的文化也是有限的,但正是这每一个有限的文化形成了我们一步步实现目标的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又证明了人类的存在。

二、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维度兰德曼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在其《哲学人类学》一书中充分的体现出来。

兰德曼认为,人也是社会的存在,这一事实早已为人所知,人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他拥有生理结构、心理功能一样,他一定会处在人群、团体或社会中,这是最自然而然的事,由此,人的社会性就凸显出来。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谈到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表明了他的观点即除了上帝和动物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独立的脱离社会存在。

在兰德曼的观点中不可缺少地渗透着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以一种生物的形态而存在的社会存在体,与此同时人也同时具备着心理的存在感,由此我们
哲学研究
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