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姆托 思考建筑 读书笔记--感知的维度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二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亨菲尔德撰写的一本建筑学经典著作。
通过将建筑与现象学相结合,亨菲尔德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探索方法,展示了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场所的建构、场所的感知、场所的动力、场所的历史和场所的命运。
在这些部分中,亨菲尔德解释了建筑如何从物质存在转变为场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赋予场所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建筑物与场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在人们的意识中建构出来的概念。
通过结合建筑与场所,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中的空间、时间和情感。
在第二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体验场所。
他认为场所的感知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建筑可以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第三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场所的动力,即建筑如何与人们的活动和情感相互影响。
他认为建筑应该适应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把人们限制在某种空间中。
通过与场所的互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意义。
在第四部分中,亨菲尔德回顾了建筑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建筑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
他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第五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场所的命运。
他认为建筑必须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适应变化,才能保持其意义和价值。
建筑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和维护它,以及社会对建筑的认同和保护。
通过亨菲尔德的论述,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关乎人们的身心体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建筑可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第三部分的内容所吸引。
亨菲尔德通过描绘人们与场所的互动,展示了建筑如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扎根于大地的建筑——读《思考建筑》彼得·卒姆托读后感
无 需思 考 就 可 以 感 受到 的特 质 。 辛 姆 托 J 、 为 ,美 的核 心 是 浓 缩 的 2 t . J  ̄, 美存 在 于 天然 事物 的 不 断成 长 当 中。他 反 对 X - - 4 1 E务于 生 活 的 装饰 和添加 物 , 反对 没 有 内 容 和 灵魂 的 符 号建 筑 。他 的 建 筑通 过 对 于 材 质 本 身诗 意 的 建造 , 与周 边环 谢 日 互 融 合 ,挖
c h i l d h oo d , t h e b u i l d i n g h a d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a t h e c o u l d f e e l wi t h o u t hi t n k i n g . Zu mt h o r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c o r e o f b e a u t y i s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 he t
Re n xu e l i a n
■任 雪 莲
( 南 京 林 业 大 学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3前 期 教 育和 家 庭的 熏 陶 ,使 他 对 于物 质 的 本质 有 着 不 同寻 常 的敏 感和 直 觉 , 儿时 对 于建 筑 就有 着
Key w or ds:M a t e r i a l , T h e c o n t e n t a n d he t s o u l ;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l i f e ; P e r c e p t i o n
专论 与综 述 / S e mi n a r& S u m ma r 1
《思考建筑》 沈加明
《思考建筑》读后感——沈加明了解一本作品首先要从其作者下手。
《思考建筑》的作者是瑞士著名建筑师:彼得·卒姆托。
彼得·卒姆托于1943年生于瑞士的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木匠。
卒姆托从小就对建筑表现出过人的热情与天赋。
他于1979年在瑞士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
在这之后的20年里,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但随着2000年德国世界博览会瑞士馆的成功设计,卒姆托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
他的主要作品有:圣本尼迪克特教堂1986 望月住宅1994 瓦尔斯温泉浴场1996 布雷根茨美术馆1997 汉诺威博览会瑞士馆2000 柯伦巴艺术博物馆2007。
通读全书,我认为《思考建筑》更多的是对建筑的感悟、体会、一种思考建筑的方式,而不是对于建筑学知识、技法的总结。
我认为这本书主要包括这样几点:对外界的感知;人与建筑交互的体验;设计建筑的过程; 建筑的要素; 什么是建筑的本质; 什么是美的核心。
《思考建筑》的八个章节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所有对于建筑的探讨都离不开“感知”。
卒姆托经常在书中提到“回忆”、“气味”、“光线”等词,他立足于观察到的一切去感悟、享受建筑。
在这本书里他将对于建筑的感觉、体验,甚至是难以形容的触觉、嗅觉都作为一种感知的体会陈列于记忆中。
他认为个人对于外界、建筑的看法大都因为其对于外界的感知。
彼得·卒姆托注重于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和再处理。
他会对外部环境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收获了积累和享受。
我觉得这很重要,对于一名学建筑的人来说积累是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而享受特别是生活中美的享受会保持个人心境和品位。
而卒姆托之所以会过着隐士般的生活或许就是因为要保持心中对建筑诗意的执着吧。
我一直很好奇建筑是什么?或者说建筑是用来干什么的?只是居住么?还是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思考建筑》中卒姆托给出的答案是「体验」!建筑存在的价值就是需要反映自身内在使命和潜在价值;就是能以各种方式投射人的情感;能和周边环境互相交融。
卒姆托思考建筑书摘
卒姆托思考建筑书摘《卒姆托思考建筑》是尤·卒姆托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建筑设计的指南。
书中提供了令人瞩目的见解和实用的建议,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创造建筑。
以下是《卒姆托思考建筑》的一些书摘,希望能够带领读者进入这个令人着迷的世界。
首先,这本书着重强调建筑是一门艺术。
卒姆托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方式。
他说:“建筑不仅仅是一堆砖瓦的堆砌,而是要通过空间、材料和形式的组合,去创造一个与人们情绪相匹配的氛围。
”这种思考方式使得他的建筑设计独具特色,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内心。
此外,卒姆托在书中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简单地与之冲突。
他提倡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光线、空气和景观,以增强人们的舒适感。
他写道:“一个好的建筑应该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加接近大自然,感受到它的力量和美丽。
”这种理念对于如今越来越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在书中,卒姆托还提到了建筑的功能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首先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不是纯粹追求艺术效果。
他写道:“一个好的建筑不仅仅要美观,还要实用。
它应该能够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提供舒适的居住、工作和休闲空间。
”这种注重功能性的设计理念使得卒姆托的建筑作品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纸上的美好想象。
最后,在书中,卒姆托提到了传统与创新的问题。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传统建筑的智慧,但同时也要敢于突破常规,创造出更好的建筑。
他说:“建筑师应该在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和挑战,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种既注重传统又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得卒姆托的建筑作品不仅具有独特性,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卒姆托思考建筑》是一本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建筑书。
它不仅让读者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和艺术性,还向读者呈现了卒姆托独到的设计思维和哲学观点。
卒姆托建筑的场所意识和诗意
瓦 尔斯温 泉浴场
卒姆托在库 尔山区的 3个建筑,给了我三种不同 的体验与感受 ,这其中,以瓦尔斯温泉浴场和圣本尼迪 克特教堂最为印象深刻。去瓦尔斯的途中, 建筑师》 杂志 的主编 黄居正 先生在 车上给 我们 谈到 了卒姆 托的场 所意 识 ,这 是理解 卒姆托 作 品的基础 。在瓦 尔斯 温泉浴 场这个项 目中,为了不遮挡场地后面的旅馆观望对面宏 伟的山区景色 ,卒姆托将建筑的大部分空间掩埋在山坡
在 2011年秋天 ,我第一次来到瑞士库尔 【【_J区时, 我就体验到了这种感觉。存那里,我看了 3个l卒姆托的
06g
,
建筑 :一个是瓦尔斯温泉浴场,一个是库尔的罗马遗址 博物馆 ,另一个是位于苏姆威格的圣本尼迪克特教堂。 3个建筑,规模都不算大,不属于宏大的叙事 陛、纪念 性建筑,也不是都市喧哗的商业 性建筑,它们就像卒姆 托的性格 ,平和、自在、安静地伫立在那里 ,伫立在纯 净、碧蓝的夜空下。
070 : …
白天 ,来 自天空的光线,从窄小的天窗和玻璃光带射进 幽暗的浴场内部 ;晚上,浴场内部幽暗的灯光 ,从里面 散发出来 ,或者 ,草坪上的射灯,可 以从外面射向幽暗 的 内部 。
《建筑氛围》读书报告
《建筑氛围》读书汇报对彼得·卒姆托来说,氛围属于美学范畴。
而这本书中,即讲了“氛围”在彼得·卒姆托作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它对他意味着什么。
当一座建筑物打动卒姆托时,他会思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自己。
而一个合适的词就是氛围。
建筑与人有一点点类似,日子久了,人们总是回归相信第一印象。
我们通过我们敏锐的情感来体验氛围——这种体验形式起作用时,快得难以置信,而这显然正是我们人类需要的生存之道。
柏拉图说:“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
“言下之意,美与否全然在于一个人他本身。
卒姆托认为,创造建筑氛围的任务也可归结到制作和移植。
他密切注视他自己,并且做了记录。
所以这本书随后其实也就是卒姆托提供给我们的一份记录,划分为九个很短的章节,讲述的是他着手做事时发现的方法以及当他努力在他设计的建筑中创造某种氛围时最关心的事。
一是建筑本体:一件建筑作品中的实质所在,它的框架。
二是材料兼容性。
依据材料的不同种类和重量,各种材料间有一种相近性临界点。
作为建筑师,作为营造大匠,必须要在材料的外观和重量方面有非凡的感觉。
三,四,五,六,七,八,九分别是空间的声音,空间的温度,周围的物品,镇静和诱导之间,室内外的张力,密切程度,万物之光。
接着卒姆托就他自己的工作谈了三条真正打动他的东西。
一是充作周围环境的建筑。
二是结合一致:建筑是作为实用艺术而达到其最优品质的,当它达到自我,彼此结合一致时,它就处于最美的状态。
三是美的形式。
这本书中,作者的侧重点在于氛围的营造,美的思考。
的确,还是那句话,建筑可以说与一切都有关,建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是需要与周围环境融合的。
只有真正融入自然,融入周围环境的建筑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让人们产生美的感受。
我觉得,这本书同时也教会我们一个道理,事物的魅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里需要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而氛围在美的寻找与发现中又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建筑没有氛围,那它就绝不会让人们产生任何感受,人们的心绪不会变化,更不会有满足的期待感。
建筑就是建筑,如斯而已——读《思考建筑》有感
建筑就是建筑,如斯而已——读《思考建筑》有感
王子琪
【期刊名称】《门窗》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如彼得·卒姆托在《思考建筑》中所言,光静谧地在他的建筑上抒写诗意,而这是达到真实的唯一路途.独创性、古怪性与诗意无关.空气、光线、声音与材料是建筑的基本元素,它们言说自身却并不使我们惊愕.这些内容终究回归于主旨的情境.这就是卒姆托建筑的中心:它们并不是作为一种表演、为了使我们惊异而被建造,而是为那些不必“用喋喋不休去惊奇”的人而存在于此.建筑就是建筑,如斯而已.【总页数】2页(P246,256)
【作者】王子琪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填补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底气的“标杆”之作--读《建筑院士访谈录》有感 [J], 金磊
2.现代建筑启示录--读《走向新建筑》有感 [J], 陈欣;黄兆成
3.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读《20世纪西方建筑史》有感 [J], 赵立志;邱月
4.还建筑空间之本正建筑美学之色——读桂学文总建筑师《本色建筑》有感 [J], 郝晓宇
5.中国传统建筑的环境智慧——读《中国式建筑》有感 [J], 陈华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细部故事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细部故事要谈彼得·卒姆托,可以先从一套书开始。
《Peter Zumthor: 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85-2013》这套装帧工艺精美并且透着一股子低调内敛风格的丛书是对于卒姆托过去诸多作品的首次全面解读。
这五卷华丽的书籍是由卒姆托自己亲自监督并把控着他的编辑Thomas Durisch所完成,内容丰富,阅读感受良好,卒姆托撰写的小品式文章附在每一个项目解读之中,清晰地讲述了他的回忆与他的建筑思考过程。
如果你读过卒姆托过去的著作,你会非常熟悉这一文风和格调,它们简洁耐读,令人回味。
卒姆托曾经在《Thinking Architecture》中写道:为了达到美,我必须独处,必须只做我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别的,因为认出美且能创造美(幸运的话)的独特物质存在于我内心。
另一方面,我想创造的东西——桌子、住宅、桥——必须被允许成为它们自己。
我相信(认为)每件做得好的事物都有个固有的适当的确定其形式的秩序。
这本质就是我想揭示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手头的事件(问题)。
我相信(认为),在前景的精确性和在真实的感官体验中的真正内容,超越了抽象的观点或想法。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卒姆托内心世界的敏感之处。
我们都知道,卒姆托的职业生涯是从木匠学徒开始的,这使得他的作品也都很接近是一个巨大的木工艺品:它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完善的细节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的品质——他总是在项目阶段中花费不菲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材质。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建筑创作生涯之中,卒姆托已经完成的建筑项目大约有20个,这当然要比他的同行们少很多,而这几乎可以归结为他对于细节可怕的把控与追求。
彼得·卒姆托: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也是作者,我不希望书籍这一形式会令我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甚至不能去影响它,我当然想要参与制定自己建筑作品集的内容。
卒姆托一贯对于出版自己的图像作品集非常犹豫,被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影响颇深的他相信建筑是需要亲身体验与经历才能感受得到其触感与氛围的,仅凭图像远远不够。
卒姆托的建筑分析
卒姆托的建筑分析彼得·卒姆托,1943年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一个制作家具的工匠家庭。
卒姆托的建筑作品是瑞士建筑成谅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尊重,这不仅得益于其建筑作品所展现出的纯净形式的魅力以及他对建筑材料精湛的处理技艺,更要归功于其建筑作品所属现的设计师对最终空间效果无与伦比的驾驭能力。
他对待建筑的态度非常接近禅宗:一切都是关于存在、感知、冥思,并且最终超越了日常生活的庸俗。
在西方的“明星”建筑师当中,彼得·卒姆托算是个独特的人物。
他与主流保持距离。
他的作品很少,但都经过长时间的设计。
而且它们通常都位于偏远的地方,以至你必须有朝圣者的坚韧才能发现他很少在媒体上发表言论,他更愿意用自己的建筑作品说话。
彼得·卒姆托对待建筑的方式非常接近禅宗:一切都是关于存在、感知和沉思,并最终超越日常生活的庸俗。
i其作品的简洁直接和手工的黑白线条表达,他对建筑近似禅宗的阐释和描述,吸引了我目光。
和很多建筑师不同,卒姆托在我眼中,属于具有诗人气质的一类,他不单单做建筑,还写过几本书,而他谈建筑,也非宏篇巨论那种,都是些个人的感受、细节、氛围、场所等等不为人注意方面的描述,但是也就这一点,尤其是对细节、氛围的着迷,引起了我的共鸣。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并不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面世作品相对较少,但其作品无一不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并力求完美,他的许多作品都被业界人士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尽管如此,这位不是“明星”的明星建筑师以前并不是广为人知,直到2009年的普利兹克奖给了这名瑞士建筑师——现年65岁的彼得・卒姆托,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位低调的建筑师。
普立兹克奖的评委会对他做出了如下的评语:“彼得・卒姆特一直以来被全球的建筑师们当作建筑大师而备受尊敬,他的作品也因为其坚定不移、特立独行的工作态度而一直备受关注。
”“所有彼得・卒姆特的建筑作品都是强烈而永恒的存在,他拥有将清晰准确的设计理念通过真实而富有诗意的尺度语言表达出来的杰出才能,使得其作品从来没有停止感动观者。
浅析彼得·卒姆托的空间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
木有序叠放组成的“ 瑞士共鸣箱” 在建筑上采用 了木材 、 , 沥青 和钢材 。 这种新的组 合方式既引发 了人f 对北欧国家 的联想 , l " 】 又给人 时尚新颖之感。
图 6 瓦 尔 斯 温 泉 浴 场 室 内
卒姆托对空间 的策划是动态 的与 系统 的,他不单纯地运用静态 的光与材料 ,
0 前
言
图 3 罗马考古遗址保 护馆体 块构成
在信息高度发达 、 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 , 国建筑 我 师获得 了众 多的建筑 实践 机会 , 也能够接触 到更多的设计
资讯 。 然而 , 建筑师 留给 自己思考的时间仿佛越来越少 了。
图 4 罗马考古遗址保护馆
面对需求 旺盛 的建筑市场 ,很 多建筑师 陷入 了模仿 的功利 化套 路 , 精 品难得一见 。 与此同时 , 很多建成作 品很少 的外 国建筑师 , 却专心
整体性。整个 建筑 功能清晰 明朗 , 与简洁 的外观相得益彰( 4 。 图 )
图 5 汉 诺威 博 览 会瑞 士馆
2 材 料 与 空 间表 现 力
除 了空间的纯净几何性以外 , 卒姆 托建筑 的空间体验 也依 赖于材料 和光 的共
同 响 。
卒姆托在建筑 材料的选择中明显地受到地域主义的影响 , 因而形成 了能够唤 醒人们归属感 与场 所感 的空间体验。他并没有简单地采用地方材料 , 而是巧妙 的
建筑体验读书报告
建造体验读书报告初次看到这本书时,最显眼的则是建造体验四个大字以及一幅人体尺寸的图。
在未看这本书时,根据封面猜想这应该是一本与人体尺寸为基准对建造设计的体验过程。
带着疑问翻开了这本书,作者是丹麦的拉斯姆森。
通过叙言得知,此书是作者通过自身多年的经验积累,观察发现的一些有趣的东西。
教我们如何去感受建造,体验、欣赏建造。
“我的宗旨是踏塌实实的竭力阐明建筑师所演用的道具,展现它所具备的宽广幅度,并由此唤醒对它的乐感意识。
”为了更好的了解此书,便百度了一下“体验”的含义: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受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由此可见,体验是亲身经历的,不是从书本上看到的,也不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而是置身于此地亲身感受、体味到的。
因此,建筑体验则应该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建造、走进建造并置身于建造后所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种种,对一个建造的认识——我所理解的建造体验。
看到目录一共有是个章节,明显作者是想要通过这十个章节,也就是带着我们从这十个方面来体验建造。
兴许这也是建造的十个要素。
第一章基本观察当我们看到一个建造的时候,首先给我们的第一个直观的印象则是建造的基本形态,也如书中所说的“大多数人判断建造就以他的外貌为证。
”建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分割,建造不只是人们在建造外观看到的建造形状,还应包括走进建造里,生活在建造中的感受、形态。
换句话说,要想了解一栋建造,真正的认识建造,是无法单单从几张平面照片中了解到的。
首先你要了解建造所在地的风俗习惯,也如书中所举的一副丹麦文艺复兴时期皇帝的剧照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果同样的打扮在不同的地点,我像它所传达的意象也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地点也是重要的因素。
建造的建造过程是复杂冗长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超前的预想到各种情况,建造师则像制作人一样,不只要做出设计,还要对建造工人进行指导说明以达到建造师的预想效果。
思考建筑读后感
思考建筑读后感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卒姆托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建筑界老顽童。
他没有一上来就跟你扯那些高深莫测的建筑术语,而是像在唠家常一样,讲他对建筑的感觉。
他说建筑就像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和灵魂。
这可太有趣了,以前我看建筑就只看好不好看,高不高大,从没想过建筑还有灵魂这码事。
比如说,一个古老的教堂,那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木头搭起来的房子,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在里面祈祷的人的信仰和希望,这就是它的灵魂。
这种说法让我觉得建筑一下子就活了起来,不再是冷冰冰的东西。
卒姆托还特别强调建筑的材质。
他把建筑材料描写得就像大厨眼中的食材一样。
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味道和质感,不同的建筑材料也是这样。
一块粗糙的石头和一块光滑的玻璃,它们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就像你摸一块老旧的城墙砖,那种粗糙的颗粒感,仿佛能让你触摸到历史的沧桑;而现代建筑里的大片玻璃幕墙,那种冰冷又通透的感觉,又代表着一种现代的、简洁的美。
他对材料的这种细腻感受,让我在看周围建筑的时候也开始注意起这些小细节来。
我发现原来街边那个小小的面包店,它的木质招牌和砖墙上的纹理都这么有讲究。
而且呀,他在书里说到建筑和环境的关系时,那观点也是相当的酷。
他觉得建筑不应该是破坏环境的侵略者,而应该是环境的一部分,就像一个乖巧的孩子融入家庭一样。
比如说那些建在山脚下的房子,如果设计得好,它们就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我就想起我去过的一个山区小村落,那里的房子都是用当地的石头和木材建造的,屋顶的坡度和颜色都和周围的山峦、树林特别协调,整个村子就像是大自然画里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卒姆托所说的那种完美融合吧。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让我有点头疼的地方。
卒姆托有时候的想法实在是太抽象了。
他会描述一种建筑的氛围,用的词儿都特别玄乎,像什么“寂静的张力”之类的。
我得反复读好几遍才能大概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
但这也有点像探索一个神秘的宝藏,虽然过程有点费劲,但当你好像有点明白的时候,又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扎根于大地的建筑——读《思考建筑》彼得·卒姆托读后感
扎根于大地的建筑——读《思考建筑》彼得卒姆托读后感任雪莲
【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
【年(卷),期】2016(000)012
【摘要】卒姆托由于受到的前期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使他对于物质的本质有着不同寻常的敏感和直觉,儿时对于建筑就有着无需思考就可以感受到的特质.卒姆托认为,美的核心是浓缩的本质,美存在于天然事物的不断成长当中.他反对不服务于生活的装饰和添加物,反对没有内容和灵魂的符号建筑.他的建筑通过对于材质本身诗意的建造,与周边环境相互融合,挖掘材料本身具有的历史感和故事感,赋予建筑情感和生命力的同时也会带领我们感知一段过往,一段回忆.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任雪莲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664.01;TU238
【相关文献】
1.追本溯源——卒姆托的《思考建筑》读后感 [J], 曲鑫鑫
2.卒姆托建筑的设计元素浅析——卒姆托的《思考建筑》读后感 [J], 赵艺婷
3.美存在于观者的眼中——由《思考建筑》解读彼得·卒姆托的建筑观 [J], 刘洋;
4.从卒姆托建筑本体探究到细节设计——《思考建筑》读后感 [J], 熊嘉妮
5.从建筑现象学角度分析彼得·卒姆托的建筑材料观念 [J], 左静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卒姆托-思考建筑-读书笔记--感知的维度
卒姆托-思考建筑-读书笔记--感知的维度(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感知的维度——读《思考建筑》有感《思考建筑》并非是卒姆托刻意撰写的书——除了《教建筑,学建筑》一篇是在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写下的文本以外,其余均为他在各地的演讲稿。
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向我们传达这个建筑师对建筑——对设计的体会。
又或者,正因为这些文字是作为演讲稿被定位而写下的,它们变得比研究心得更像研究心得,变得比干练更干练。
作者用的是在口语中更通俗易懂的表达和更加有亲和力的举例,这也是这本讲稿集成为适合建筑入门者读物的原因之一。
但它的优点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适合新手阅读(作者刻意降低了理解力的标准),还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和设计有关的细枝末节——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中心围绕着“感知”展开。
在谈论“感知”之前,我们可以先注意一个小细节。
这八篇讲稿在目录中的排序是按照它们的发表时间升序排列的:这几乎是理所当然。
这样的排列法不仅会顺应普通人的时空观念,而且还能(虽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意图)协助我们比较卒姆托在各时期的侧重点有无变化。
而通过这种总体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点:那就是,这所有关于建筑的探讨都离不开“感知”的话题。
“对我而言,那个门把手现在依然好像是一个特别的入口标牌,让我进入一个不同心境和气味的世界……”“当我设计某个建筑时,我发现自己频频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远记忆中……”“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建筑物通常可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如上所示,卒姆托经常在书中谈到“体验”、“记忆”、“经验”之类的字眼。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于某一曾经亲临的场景的属性描述中,常常会说到“气味”这一点。
嗅觉的记忆是五官的记忆中比较难以言表的一种;但他却能把这种信息作为一种“体验”存放在记忆库中。
他甚至不会用确切的辞藻形容记忆中的气息。
我们通常所说的“冬天的空气是冰冷的”或者“棉被里有中阳光的味道”之类的,看似很精妙的比喻,他似乎都没有使用——这是不是因为他觉得嗅觉仅仅就是嗅觉,而无法用确切的词语表达呢(建筑师总是很纠结于词语的表达,我想这是因为他们都尊重“客观经验”的维度。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的读后感
托马斯·史密特教授写的这本《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这却并不是一本简简单单的书,而是需要我们做好读书笔记,深度学习和了解的一本书。
我通过这本书同样也了解到建造一个优秀的建筑,有时候灵感,有时候又智慧。
就像圆和方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如何把这二者调整使人们视觉感官上更舒适。
对于这些智慧,我们现在了解的不够,都要靠看书来取得。
如果我们本末倒置,把百分之七十的时间花在磨练手上功夫,只把百分之三十的时间花在阅读优秀建筑作品和寻找设计灵感上,那我们十年之后只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绘图员,而非一名建筑师。
当然对于我们城乡规划这个专业,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只是建筑,更是对一个区域内宏观的规划设计,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学习任务之重,如果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不好好把握时光、潜心研究,那么以后走上社会将会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所以,加油吧!。
建筑体验读书笔记
“一般情况下,将材料在现场装配起来,用它们竖起一个结构,围城房 屋的空间。在博菲大教堂中,它的课题是在平坦的地面上建起一座教堂,但 是,让我们设想这个地方是一块很大的岩石体,那么问题就是要在它中间挖 出房间。于是,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用剔除材料的方法来构成空间——这时, 就要去掉一部分岩体在很多岩石弃掉后仍会剩下一些,但这个过程中的材料 并不被赋予形式。”
第六章 建筑中的韵律
一、二、一、二„„这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节奏,然而却是 一个经典的例子,它体现了一种在自然界无处可找到的规则和精 确度,而只有在人类所追求创造的秩序中才能找到。
“在建筑领域内,你也能够轻轻松松地体验到一些在严格的秩序中有巧妙变化 的构图实例。这也许是一条古老大街上的一排住宅,在总的布局中,同一时期同类 型的住宅一幢接一幢地盖了起来。这些房屋也是线条图中一个主题的变化。”
“理解建筑并不等于能从某些外部特征去确定建筑物所属的
风格,只看建筑物是不能够的,不许去体验建筑,你必须去观察 建筑是如何为特殊目的而设计的,建筑又是如何与某个时代的全 部观念和韵律一致的。”
——S.E.拉斯姆森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基本观察 建筑中的实体与洞穴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效果 体验成色块的建筑 尺度与比例 建筑中的韵律 质感效果 建筑中的日光 建筑中的色彩 聆听建筑
伯拉孟特设计的罗马圣彼得教堂的平面成了最讨人喜欢的圆形装 饰物,它与圆形顶的洞穴连在一起,四周用一些半圆形的壁龛予以扩 大,如果你把深色的部分看作“图形”,就可以发现洞穴从厚重的墙 体中挖出来后,这“图形”就成了一个十分古怪的东西。它倒很像从 巨大的建筑体块里挖成的一座规整的洞庙。
第三章 实体与洞穴的对比效果
《思考建筑》读书笔记
《思考建筑》读书笔记——宁静的力量建筑151许诗敏Thingking是动态的,它表明了不断接近的思考过程,同时,大师瞑目思索的场景也浮现于眼前。
Thikning architecture是一本反映卒姆托建筑思想与设计方法的小册子,书册内部精心挑选的简洁、诱人、富有质感的照片似乎也暗示着他的建筑思想。
卒姆托语言简练,文辞优美,他的建筑也常常表现出诗意。
一、建筑的真实性擅长平静沉思创作的美国著名抒情诗人沃伦斯·史蒂芬斯将真实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
从他诗集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经历了长时间严密注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
他的诗不是抱怨、惊恐、彷徨,而是寻找企图任何时候都可能的融洽与协调。
“Architecture has its own realm. It has a special physical relationship with life. I do not think of it primarily as either a message or a symbol, but as an envelope and background for life which goes on in and around it, a sensitive container for the rhythm of footsteps on the floor,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work,for the silence of sleep. ”加斯东•巴舍拉尔在对诗歌进行研究后,认为源自于物质的印象要比源自于形式的印象产生更深刻的体验。
卒姆托的想法正与之类似,他关注的是现实,是对生活的体验,是建造的事实,是建筑的本质:建筑师采用真实自然的材料——石、木材、钢、纤维等来筑造他的房子,而建筑也是为了反映脚在地板上的旋律、为了工作的专注、为了睡梦的深沉。
他关注材料之间和谐并期待它们在建筑中熠熠生辉;他在橡木中加入一些赛茵那石,然后加一些别的材料:39克的白银、旋转的把手、反光玻璃的表面,每一种材料的构成都产生出独特的魅力;他关注空间中的声响,关注房间的温度,关注材料的特性,关注建筑的尺度……“Nevertheless, I am convinced that real things do exist, however endangered they may be. There are earth and water, the light of sun, landscapes and vegetation…….”建筑并不是某种信息或象征,它应是一个外壳和后台,其中一定要留下人们生活的痕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的维度
——读《思考建筑》有感《思考建筑》并非是卒姆托刻意撰写的书——除了《教建筑,学建筑》一篇是在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写下的文本以外,其余均为他在各地的演讲稿。
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向我们传达这个建筑师对建筑——对设计的体会。
又或者,正因为这些文字是作为演讲稿被定位而写下的,它们变得比研究心得更像研究心得,变得比干练更干练。
作者用的是在口语中更通俗易懂的表达和更加有亲和力的举例,这也是这本讲稿集成为适合建筑入门者读物的原因之一。
但它的优点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适合新手阅读(作者刻意降低了理解力的标准),还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和设计有关的细枝末节——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中心围绕着“感知”展开。
在谈论“感知”之前,我们可以先注意一个小细节。
这八篇讲稿在目录中的排序是按照它们的发表时间升序排列的:这几乎是理所当然。
这样的排列法不仅会顺应普通人的时空观念,而且还能(虽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意图)协助我们比较卒姆托在各时期的侧重点有无变化。
而通过这种总体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点:那就是,这所有关于建筑的探讨都离不开“感知”的话题。
“对我而言,那个门把手现在依然好像是一个特别的入口标牌,让我进入一个不同心境和气味的世界……”
“当我设计某个建筑时,我发现自己频频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远记忆中……”
“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建筑物通常可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
如上所示,卒姆托经常在书中谈到“体验”、“记忆”、“经验”之类的字眼。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于某一曾经亲临的场景的属性描述中,常常会说到“气味”这一点。
嗅觉的记忆是五官的记忆中比较难以言表的一种;但他却能把这种信息作为一种“体验”存放在记忆库中。
他甚至不会用确切的辞藻形容记忆中的气息。
我们通常所说的“冬天的空气是冰冷的”或者“棉被里有中阳光的味道”之类的,看似很精妙的比喻,他似乎都没有使用——这是不是因为他觉得嗅觉仅仅就是嗅觉,而无法用确切的词语表达呢?
(建筑师总是很纠结于词语的表达,我想这是因为他们都尊重“客观经验”的维度。
卒姆托亦是如此。
)
而再让我们来看《美的内核》中的一段话:
“我经常想知道,为什么那些知易行难的解决办法如此缺乏尝试?为什么我们对构成建筑的基本东西——材质、结构、构造、荷载及承载物、地面与天空——如此没有把握?对真正成其为空间的空间——维和的墙壁以及诸如材质、凹面、虚空、光线、空气、气味、感受、回声等构成要素得到注重关心的空间——如此没有把握?”
我们会注意到,卒姆托提到了相当多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他看来,都对建筑最后的整体效果有着分量相同(至少是近似)的影响——但这并不使它们降格为琐碎的细节。
它们都是重要的,需要我们注意和关心的细节。
它们都需要我们同等的关注和感受。
感知是有其他事物难以比拟的维度的。
它并不是能被轻易转化为语言文字,高效率地相互交流的事物——要是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能发明最为精准的言辞方法,以至于能毫无误差地将生活体验转述给他人的话,旅行、工艺和任何具有实践性的行为都将被剥夺意义。
“体验”与“感知”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广无边际,那么的难以琢磨又那么的真实——它们的存在
感是如此的强,以至于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基石。
想想看,我们的情绪什么时候是不被环境影响的呢?我们何时不曾觉得花开花谢的刹那有种力量在叩击心房呢?我们又何时不曾认为自然世界中存在一种人类难以模仿的寂静均衡呢?
所谓深化感知的维度,正是对这些感受进行推敲的过程。
(自问自答:是什么让这个场景特别?是房屋的朝向?还是因为绿化带里的莫名草香?)卒姆托的讲稿中一直在强调这一点。
他曾说过,在接到一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会有一些过往的场景从记忆的深水中浮出。
那些场景令人心动,而他则思索是【什么】让它们具有如此的魅力——当他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设计方案也就获得了一些令人心动的特性。
我想他的意思是指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好的生活体验:设计师的素材库是生活本身。
但我们每个人不是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吗?素材库的大门是对我们所有人都敞开的吗?
这里就是感知的维度的区分。
感知——看,听,闻,嗅,触。
五官的能力并不像是用双腿行走,是后天学会的。
对于健全的人,它们都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因为这样就要下结论说“每个人的感知能力都一样”,很显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人基本上都会给出不同的意见和侧重点认识,也有人会提出别人难以想到的见解——这就是感知能力的不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甚至想把“感”和“知”解构开来:“感”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知”则是对外界信息的再处理。
“感”的维度可以比喻成漏斗的过滤能力,而“知”的维度则是处理信息的工序的层次和深度。
要提高感知的维度,其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针对细节的推敲。
在一个较复杂的整体中抽出一个细节,推敲它在整体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如何——将其剥离,再将其还原。
我想这一定是美学的研究的范畴:理解我们为何感知到美,为何认为细节可以影响主体。
本质上,这是对我们自身的感官体系的研究——说到底,建筑师服务的对象终究还是人类——
(就像是在制造一种梦境般的体验,在使用者和参观者的潜意识中植入某种已经经过细加工的情感体验。
)
感知让我们相信物本身的纯粹性;我们努力不留痕迹地模拟出某一个瞬间曾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将它转化成文字,或者图画,或者建筑园林——传达给观众,让他们虽未身临其境却感同身受。
这是我们马上要开始做的,以及今后一直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弄明白自身所体会到的究竟是什么,并将它转译成另一种语言。
我相信这项工作会耗费趋于无限的精力和时间——但卒姆托似乎乐在其中,于是我也有了能乐在其中的乐观预感。
这就是《思考建筑》目前触动我的部分——它所启蒙我的,关于感知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