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姆托 思考建筑 读书笔记--感知的维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的维度

——读《思考建筑》有感《思考建筑》并非是卒姆托刻意撰写的书——除了《教建筑,学建筑》一篇是在门德里西奥建筑学院写下的文本以外,其余均为他在各地的演讲稿。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向我们传达这个建筑师对建筑——对设计的体会。又或者,正因为这些文字是作为演讲稿被定位而写下的,它们变得比研究心得更像研究心得,变得比干练更干练。作者用的是在口语中更通俗易懂的表达和更加有亲和力的举例,这也是这本讲稿集成为适合建筑入门者读物的原因之一。但它的优点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适合新手阅读(作者刻意降低了理解力的标准),还涉及了几乎所有的和设计有关的细枝末节——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中心围绕着“感知”展开。

在谈论“感知”之前,我们可以先注意一个小细节。这八篇讲稿在目录中的排序是按照它们的发表时间升序排列的:这几乎是理所当然。这样的排列法不仅会顺应普通人的时空观念,而且还能(虽然不知道有没有这个意图)协助我们比较卒姆托在各时期的侧重点有无变化。而通过这种总体比较,我们会发现一点:那就是,这所有关于建筑的探讨都离不开“感知”的话题。

“对我而言,那个门把手现在依然好像是一个特别的入口标牌,让我进入一个不同心境和气味的世界……”

“当我设计某个建筑时,我发现自己频频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远记忆中……”

“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建筑物通常可以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

如上所示,卒姆托经常在书中谈到“体验”、“记忆”、“经验”之类的字眼。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对于某一曾经亲临的场景的属性描述中,常常会说到“气味”这一点。嗅觉的记忆是五官的记忆中比较难以言表的一种;但他却能把这种信息作为一种“体验”存放在记忆库中。他甚至不会用确切的辞藻形容记忆中的气息。我们通常所说的“冬天的空气是冰冷的”或者“棉被里有中阳光的味道”之类的,看似很精妙的比喻,他似乎都没有使用——这是不是因为他觉得嗅觉仅仅就是嗅觉,而无法用确切的词语表达呢?

(建筑师总是很纠结于词语的表达,我想这是因为他们都尊重“客观经验”的维度。卒姆托亦是如此。)

而再让我们来看《美的内核》中的一段话:

“我经常想知道,为什么那些知易行难的解决办法如此缺乏尝试?为什么我们对构成建筑的基本东西——材质、结构、构造、荷载及承载物、地面与天空——如此没有把握?对真正成其为空间的空间——维和的墙壁以及诸如材质、凹面、虚空、光线、空气、气味、感受、回声等构成要素得到注重关心的空间——如此没有把握?”

我们会注意到,卒姆托提到了相当多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他看来,都对建筑最后的整体效果有着分量相同(至少是近似)的影响——但这并不使它们降格为琐碎的细节。它们都是重要的,需要我们注意和关心的细节。

它们都需要我们同等的关注和感受。

感知是有其他事物难以比拟的维度的。它并不是能被轻易转化为语言文字,高效率地相互交流的事物——要是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能发明最为精准的言辞方法,以至于能毫无误差地将生活体验转述给他人的话,旅行、工艺和任何具有实践性的行为都将被剥夺意义。“体验”与“感知”是那么的细腻,那么的广无边际,那么的难以琢磨又那么的真实——它们的存在

感是如此的强,以至于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的基石。想想看,我们的情绪什么时候是不被环境影响的呢?我们何时不曾觉得花开花谢的刹那有种力量在叩击心房呢?我们又何时不曾认为自然世界中存在一种人类难以模仿的寂静均衡呢?

所谓深化感知的维度,正是对这些感受进行推敲的过程。

(自问自答:是什么让这个场景特别?是房屋的朝向?还是因为绿化带里的莫名草香?)卒姆托的讲稿中一直在强调这一点。他曾说过,在接到一个设计任务的时候,会有一些过往的场景从记忆的深水中浮出。那些场景令人心动,而他则思索是【什么】让它们具有如此的魅力——当他得到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时,设计方案也就获得了一些令人心动的特性。我想他的意思是指设计灵感来源于美好的生活体验:设计师的素材库是生活本身。

但我们每个人不是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吗?素材库的大门是对我们所有人都敞开的吗?

这里就是感知的维度的区分。

感知——看,听,闻,嗅,触。五官的能力并不像是用双腿行走,是后天学会的。对于健全的人,它们都是与生俱来的——但如果因为这样就要下结论说“每个人的感知能力都一样”,很显然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对于同一个案例,不同的人基本上都会给出不同的意见和侧重点认识,也有人会提出别人难以想到的见解——这就是感知能力的不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甚至想把“感”和“知”解构开来:“感”是对外界信息的吸收,“知”则是对外界信息的再处理。“感”的维度可以比喻成漏斗的过滤能力,而“知”的维度则是处理信息的工序的层次和深度。

要提高感知的维度,其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针对细节的推敲。在一个较复杂的整体中抽出一个细节,推敲它在整体中所起到的作用具体如何——将其剥离,再将其还原。我想这一定是美学的研究的范畴:理解我们为何感知到美,为何认为细节可以影响主体。本质上,这是对我们自身的感官体系的研究——说到底,建筑师服务的对象终究还是人类——

(就像是在制造一种梦境般的体验,在使用者和参观者的潜意识中植入某种已经经过细加工的情感体验。)

感知让我们相信物本身的纯粹性;我们努力不留痕迹地模拟出某一个瞬间曾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烙印,将它转化成文字,或者图画,或者建筑园林——传达给观众,让他们虽未身临其境却感同身受。这是我们马上要开始做的,以及今后一直要做的事情;我们要弄明白自身所体会到的究竟是什么,并将它转译成另一种语言。我相信这项工作会耗费趋于无限的精力和时间——但卒姆托似乎乐在其中,于是我也有了能乐在其中的乐观预感。这就是《思考建筑》目前触动我的部分——它所启蒙我的,关于感知的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