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1、历史进程(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3、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

(1)政治:先秦“王政”时期→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结束。

必修Ⅰ专题一,选修4第一单元三个皇帝+汉武帝
(2)经济: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

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

必修Ⅱ专题一
(3)文化: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文学艺术、传统科技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文艺科技。

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选修4第二单元第一课
(4)相互关系:稳固的农耕经济支撑着漫长的专制主义,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社稷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古代文学艺术和传统科技深受农耕经济、专制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专制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政)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又阻碍了传统经济的革命性变化。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秋战国洛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代特征1.思想:百家争鸣文化: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2)流派:3)意义: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③法家:韩非子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五:魏晋南北朝1)背景: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2)措施作用:(见表格)3)影响:4)成功原因:前期后期经济: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文化: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时代特征经济:1.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经济中心完成南移2.商业的发展1)纸币出现:交子2)市的变化:时空限制被打破 3)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增强4)外贸兴盛于港口城市的繁盛:广州、泉州七.两宋东京、临安 2.社会危机:三冗两积 1.中央集权的加强:1)中央削相权:中书门下、枢密院、 三司 行政 军事 财政2)地方收实权:兵、权、钱3)影响:利、弊政治:3.改革1)庆历新政:①主持 ②中心内容 ③结局2)王安石变法:①主持 ②核心 ③措施作用 ④结局(见表格)文化:1.思想: 1)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产生新的变化 2)程朱理学:①代表 ②思想 ③影响 3)陆九渊的心学:①代表 ②思想区别2.科技: 1)活字印刷术2)火药的广泛使用3)指南针用于航海时代特征六:隋唐大兴、长安 政治:1.中央:三省六部制 1)确立 2)内容 3)作用 2.地方:藩镇割据 节度使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①表现②措施(政经文族外) ③晚期3)评价唐太宗经济: 1.农业:1)工具:曲辕犁 2)水利:筒车2.手工业:1)制瓷: 2)丝织3.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原因 2)表现①市②行③大都会④外贸文化: 1.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科技:1)雕版印刷术 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3.文艺:1)诗歌①李②杜③白 2)传奇 3)书法:楷、草 4)绘画时代特征1.中央:中书省,一省制,宰相专权2.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农业:棉花种植普及,由南向北推广2.手工业:1)棉纺织业:①黄道婆②松江③新兴产业主要衣料 2)制瓷业:彩瓷时代,青花瓷,釉里红 3.商业:1)大都 2)泉州 1.思想:儒学受到冲击2.科技:1)天文: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2)农学:王祯,《农书》3.文艺:1)元曲:①杂剧②散曲③关汉卿、马致远2)绘画:山水画,文人画1)原因:太祖废宰相,直统六部,政务繁忙,无力应付 2)过程:①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②成祖,设内阁,讨论军国大事 ③后来,获票拟权,权力增大 3)职责: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是行政、决策机构1)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的限制2)设立:雍正,军务,皇宫内,初始暂设军事机构,后为中枢机构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速、密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利: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弊:极大妨碍着社会的进步,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被动挨打的祸根 1)平定三藩叛乱 2)收复台湾3)平定准准噶尔叛乱和多伦会盟 4)中俄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2)评价:1. 手工业发展:1)私营占主导 2)明代斗彩,五彩瓷3)清代珐琅彩2. 商业: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进入市场 3)商帮:徽商,晋商3.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政策:4.资本主义萌芽:1)特点:雇佣关系 2)受阻原因 3)影响 1.思想:1)更新理学:王阳明心学: 八:元朝大都 政治 经济 文化 时代特征九:明清应天京师政治 经济 明内阁清军机处 影响 11.中央集权的强化 2.康熙帝 1)巩固统一措施 时代特征2)批判思想:①李贽的异端思想②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文化2.科技:1)医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2)农学:明王祯《农书》 3.文艺:1)小说 2)绘画 3)书法 4)京剧。

中古史知识体系

中古史知识体系

21、(2010•广东揭阳)谚语“苏湖
熟、天下足”,反咉了中国南方经济 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的史实。这一现象
最早发生在( D
A.汉朝 C.唐朝
)
B.隋朝 D.南宋
22、下面关于宋朝社会风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B.北宋的肉食以羊肉为多 C.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D.人们出行多乘马车 23、下面哪一地方既是文艺演出场地又是商业中心? D ( ) A.坊 B.市 C.勾栏 D.瓦子
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中赞
颂的历史人物是( A )
A.秦始皇
C.唐太宗
B.汉武帝
D.宋太祖
10、 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B 指的是(
) B.郡县制 D.世袭制
A.分封制 C.宗法制
11、秦朝时期,王家四兄弟的情
况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D )
A.老大被征去修长城 B.老二被征去与匈奴作战 C.老三在家练小篆 D.老四整日在家读四书五经,准备 参加科举考试
2、科学著作;
郦道元—《水经注》、综合性地理著作 贾思勰—《齐民要术》、第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3、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发明—蔡伦改进造纸术 印刷术—唐朝—《金刚经》—毕升—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广泛运用(新航路开辟) 火药—唐朝开始—宋元广泛运用于战争
唐中宗—金城公主vs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
• 封建社会
6、政权分裂——经济重心南移——宋代的社会生活
始唐朝、终南宋 苏湖熟、天下足
7、没落—明清。
设锦衣卫、东厂
瓷都—景德镇 交子、最早纸币等 缠足、邸店、瓦子、节日等

中国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中国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界上最早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物理(《墨子.墨经》有大量物理知识) ·医学(战国扁鹊创立四诊法)·春秋思想家(老子、孔子的思想与评价) ·战国百家争鸣(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与评价) ·文学 诗经、屈原与离骚、诸子散文 ·艺术 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出土帛画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 青铜装饰四川出土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音乐湖北随州出土青铜编钟。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确立东周战国:洛邑 ·B475— B221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评价(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齐魏桂陵之
4.了解两汉时期边疆主要少数民族名称、方位,重点掌握匈奴的兴衰,西汉时与匈奴 关系三个阶段,东汉时南匈奴称臣、北匈奴政权瓦解;分析汉代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和亲 政策,求得暂时相安定,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生产和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但不能从根本上遏 制匈奴贵族的进攻。打败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酷掠夺,维护了北方社会安定和生产秩 序;同时,战争也加重了人民负担。重点掌握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和西域都护的设置, 分析其意义。张骞通西域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构成了天山南北与内地的关系。双方经济文化 交流,不仅促进了西域社会进步,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二是形成了丝绸之路,沟通了 亚欧陆路联系。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西域 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结合史实,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五种表现形式,即民族迁徙和 杂居、民族间的战争、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和亲、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 理。
战、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生产关系变化(私田产生—初税亩用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 有制—出现封建地租剥削—产生新的阶级对立)
·上层建筑的变动:新兴地主的变法运动(魏李悝、楚吴起、秦商鞅) ·商鞅变法(重点:背景、目的、内容、性质、结果、成功原因、作用、局限、认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通史复习知识整合: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汇编

高三历史通史模式复习纲要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总体特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

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3)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按照因果关系排列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生产关系变化(公田转化为私田,新的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出现)→政治制度变化(变法运动)。社会经济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各国变法的实质是用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定下来。(4)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重要特色是先秦诸子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可以以人物为线索,掌握其思想主张及其影响,尤其要重视儒、法、道三家提出的治国方案。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百家争鸣”的背景。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社会经济发展;
民族关系: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化: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华竞艳;科技世界领先;
(2)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战争战役的目的、性质、影响、作用。其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地盘、争夺人口;其影响、作用都是减少了诸侯国数目,有利于统一,加速了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破坏。其性质,一是奴隶主贵族集团争霸战争,一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兼并战争。
奴隶社会发展
商朝:亳—殷(河南安阳)
·B1600—B1046
·汤、盘庚、纣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纣暴政
人祭、人殉(奴隶制的残酷性)
·炮烙之刑
奴隶社会鼎盛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
·B1046—B771
·周武王、厉王、幽王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厉王无道—国人暴动
·犬戎破—幽王丧国
井田制(目的、含义、权利与义务、生产方式、性质、发展过程、作用、瓦解原因与标志)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政治史:一.早期国家的政治智慧宗法制(继承制度)分封制(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二.大变革时代的社会变迁大变革时代的内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动)改革变法的潮流(商鞅变法)百家争鸣与民族融合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古代国家的建立政治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秦律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大型公共工程(长城驰道灵渠)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法家独尊四.古代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及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皇权完胜相权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省内阁制度军机处2.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推恩令三长制藩镇割据文臣做知州行省制度3.康熙帝对边疆的管理册封首领平定叛乱设置机构反抗侵略平等条约五.几个重要的政治现象1.盛世与乱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2.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3.统一与分裂秦、隋、元的统一与制度建设4.少数民族的贡献政权与政治智慧经济发展与互补文化的多元发展经济史:一.农业:1.农产品自己培育丝路引进海上丝路传入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2.生产方式刀耕火种铁器牛耕精耕细作3.农具耧车翻车曲辕梨筒车4.农业技术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圩田)施肥选种二牛抬杠耕法代田法轮作5.四大农书《四民月令》(《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6.产量与人口7.重要现象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二.手工业1.三大部门官营手工业主导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主体2.三大行业纺织业(提花机“扬一益二”棉花成为主要衣料)陶瓷业(“南青北白”“青花瓷”景德镇手工工场)冶铁业(“铸铁柔化”“灌钢法”遵化佛山)三.商业1.商品农业手工业提供奢侈品成为日用品2.货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宋交子会子明清白银3.市场中原市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长途贩运(区域性经济中心)4.商人商人商帮(晋商、微商、行商)5.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贸易通道6.城市功能(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到政治中心)布局(城市分布)格局(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朝”“市”“坊”7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文化史一、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独尊黄老思想独尊儒术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二.科学技术发展1.天文学《夏小正》闰月哈雷彗星《甘石星经》沈括郭守敬2.数学《九九乘法表》数位数值制《九章算术》《圆周率》3.农学四大农书4.医学扁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5.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雕版活字)火药指南针三.文学艺术1.汉字与书法2.文学的发展平民化世俗化综合化3.艺术的发展音乐绘画(风俗画)舞蹈4.京剧艺术。

2024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

2024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

2024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堪称世界之最。

2024年的中国史,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事件和时期,其知识结构庞大而复杂。

本文旨在为广大历史爱好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中国史知识结构梳理。

一、古代史史前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生存技能和工具的改进上。

夏、商、西周:这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夏、商、西周三代奠定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战争,同时也是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如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秦、汉: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这一制度,同时也是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主流的时期。

二、中古史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同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隋、唐: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唐朝则进入了中国的盛世时期,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了巅峰。

宋、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高峰期;元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三、近代史明、清: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海上实力;清朝则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同时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

近代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四、现代史新中国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现代化建设: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渐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综上所述,2024年的中国史知识结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众多事件和时期。

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结构,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未来。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中国古代史,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悠久的历史时期和众多的历史事件。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本文将对古代史进行通史复习整理。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概述和重要事件的介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的古代史知识框架。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起始阶段,也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序列。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度王朝。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有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与灭亡以及周朝的建立。

二、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诸侯争霸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有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与战争,以及战国时期七雄的兴起与秦国的崛起。

其中,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时期。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制度王朝,同时秦始皇还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而汉朝则是秦朝的继承者,其创立了丝绸之路、采用科举制度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混乱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有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争、两晋时期的战乱和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分裂。

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和变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统一和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隋朝由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建立,统一了全国的政权,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通史体系 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  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中国古代史(远古~公元1840年)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0年)一、远古时期(远古~公元前2071年)(一)政治实行禅让制(二)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作物:水稻和粟(3)耕作方法: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3、手工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2)成果:养蚕、有丝织品(三)科技文化1、天文——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据说,尧设有火正、羲和之官,负责观察日月星辰2、文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时间:六千多年前(2)形式:“图画文字”(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3、绘画艺术《鹳鱼石斧图》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一)政治1、早期国家制度(1)王位世袭制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内容: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结果:政治权力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发展: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2)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时间:夏商时期内容: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2、分封制(1)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灭商纣,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二)经济1、农业(1)工具: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农具(2)耕作方法: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3)农作物: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麻桑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4)耕作方式: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在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这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2、手工业(1)铸造业:商周时期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西周晚期,出现铁器(2)制瓷业:商朝烧出原始瓷器(3)丝织业:商朝是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生产斜纹提花织物3、商业:很早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4、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中国古代史通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通史知识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Ⅰ、知识结构:皇帝制度形成: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君权不断加强演进与强化:从汉到元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顶峰Ⅱ、课程标准: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Ⅲ、知识要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的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西周王朝统治政治支柱。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郡县制建立:背景:秦统一后,为维护统治,经讨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知识体系


时 项 目 元时期 (960 年—1368 年) 明清时期 (1368 年—1840 年)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 个阶段, 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 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 经济空前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 农耕文 明开始衰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承古萌新。中西差距拉大, 儒学思想活跃,八股取士的文化专制, 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封建制度的 衰落。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政治:①明: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地方废行中书省, 设三司 ②清: 军机处 (君主专制的顶峰) 经济:①农业:多熟种植 引进高产作物 专业生产区域 《农政全书》 ) ②手工业:明朝的彩瓷 清朝的珐琅彩 丝织业鼎盛 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商帮:晋商和徽商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海禁、 闭关锁国 城市经济繁荣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专业化集市的出现 ④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文化:①科技:天文导航的千星术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②儒学: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 三位进步思想家 ③艺术:文人画、写意画 徐渭《黄甲图》 郑板桥《墨竹图》 ④戏曲:京剧 ⑤文学:四大名著 对外关系: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知 识 结 构
政治:①制度演变: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政治:①秦(创立) : 政治:①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政治:①中央:三省六部制(权力分配 分封制和宗法制、县制 核心:皇权至上 ②孝文帝改革: 、制约关系、意义) ②中央机构设置:相、卿士、卜、 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 ②地方:隋的州县两级制 祝、师、史 地方:郡县制 矛盾尖锐 唐太宗分全国为 10 道 ③地方机构设置:侯、伯以及诸侯 ②汉(巩固) : 汉族文化的影响 唐的监察制度(观察使) 国、县 中央:中朝、外朝制度 内容:颁行新制(俸禄制、均 经济:①农业:江东出现曲辕犁 ④商鞅变法: 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育秧移栽技术 背景: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刺史制度 迁都洛阳 ②手工业: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经济:①农业: 移风易俗 开始销往海外 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政策:秦肯定私有制 影响: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③商业:城市繁荣 改革社会习俗 汉初“休养生息” 加速封建化进程 对外交流频繁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技术:耧车、藕犁、代田法、 促进民族融合 广州设市舶使 影响:积极、消极 区田法 经济:①农业: 《齐民要术》 ④土地和赋税制度: 经济:①农业:耕作方式: 农书: 《氾胜之书》 ②手工业:灌钢法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②手工业: ③商业:商品经济水平低 文化:①儒学:三教合一 土地制度: 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紧密结合 以物易物的交换手段 《五经正义》 井田制—公私并存—封建土地所有制 技术进步: 水排, 制瓷技术成熟 ④土地和赋税制度: 对外传播 ②手工业: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③商业:货币:秦统一货币 均田制和租调制 ②科技:科技发达 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 市场:长安,洛阳 文化:①儒学: ③文学:唐诗 发展:部门增多、技术提高 政策: 统一货币、 度量 佛、道盛行,儒学遭挑战 作家 ③商业:来历:商人 衡,西汉“开关 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作品 发展:春秋战国出现私商 梁” ②数学:祖冲之和圆周率 ④艺术:楷书步入盛世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文化:①思想:秦:”焚书坑儒” ③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草书、行书步入高峰 货币:贝 汉: 新儒学、 儒家思想 楷书、 行书、 草书成熟 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商品与市场:农业、手工 正统地位确立 钟繇、 王羲之等书法名家 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②文学:汉赋(特点、作家、作 ④绘画:绘画理论的总结 文化:①思想: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儒家 品) 顾恺之《洛神赋图》 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③艺术:书法,绘画 《女史箴图》 ②科技:数学,天文学,医学 ④科技:数学,天文学,医学,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③文学: 《诗经》《楚辞》 , 农学,造纸术 ④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⑤艺术: 《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

高考通史知识点框架一、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周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思想的兴起与发展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王莽新政- 汉朝的兴起与后期的分裂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与统一- 北朝与南朝的分裂与统一4. 唐宋元明清时期- 唐朝的盛世与衰落-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繁荣- 元朝的统一与蒙古文化影响- 明朝的海外探险与文化交流- 清朝的统一与封建主义体制二、现代史1.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困局-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2. 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早期革命- 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共夺取政权与建设社会主义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与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与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与十年动乱- 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4. 当代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世界史1. 世界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 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与灭亡2. 欧洲的中世纪与近代- 封建体制与教会的统治-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3. 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与侵略-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法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日本对亚洲国家的侵略战争4. 世界两大战争与冷战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秩序的重构- 冷战时期的两极对立与冷战结束后的变局以上是高考通史知识点的简要框架,涵盖了古代史、现代史和世界史的重要内容。

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和历年试题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加强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了解和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的应试能力。

希望考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系统分类与逻辑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系统分类与逻辑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系统分类与逻辑中国古代史是一门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它覆盖了数千年的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分类和逻辑整理。

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史知识点的系统分类与逻辑的简要介绍。

一、时间段分类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跨度非常广泛,可以根据历史时期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和基础,包括了各个朝代的建立和更迭过程。

2. 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分水岭之一,也是各国争霸和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3.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一个朝代。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并兴盛的时期。

5.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两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最统一和繁荣的时期。

6. 宋辽金元时期:南宋和北宋分别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权南北分立的时期。

7. 明清时期: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顶峰和衰退时期。

二、内容分类除了根据时间段分类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政治史:描述了中国古代政权的建立、统治机制、文官武将、国家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 经济史: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状况。

3. 文化史: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绘画、建筑、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4. 社会史:研究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家庭关系、礼仪风俗、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5. 外交史:介绍了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和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对外战争、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三、逻辑整理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时间段和内容分类的原则来进行学习和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时间段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该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

中国古代通史知识体系概览当前,高中新课改的历史课本体例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模块编写的专题史,有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25个专题构成,时间和可见的跳跃性很大,没有清晰的时序性知识脉络,给中学师生带来较大挑战。

特别是高中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相对薄弱,缺乏扎实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基础,进入高中后直接学习这种大跨度的专题史,在知识上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和支离破碎的弊端。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时序概念,加强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有必要进行横向整合,勾勒出各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下面,对中国古代史的六个历史时期进行简要分析:一、社会大转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欧洲继爱琴文明之后,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半岛进入经济文化繁荣时,我国正处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昌盛时代,希腊和中国逐渐形成欧亚两大文明中心。

1、经济:该时期政局动荡,但是经济发展出现高潮,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逐步定型。

⑴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并逐步推广,农业生产力革命;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改革变法承认土地私有,个体小农经济普遍产生;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水利灌溉工程修建;⑵冶铁技术提高;煮盐、酿酒、青铜业发达;⑶商业繁荣: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空前繁荣,私商崛起、货币丰富,很多诸侯国的国都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2、政治:⑴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分封制瓦解;⑵改革变法和卿大夫夺权政变频繁;⑶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⑷出现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3、文化:⑴春秋出现老子、孔子和孙子等思想家和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⑵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0——公元220年)当秦汉王朝屹立于东亚的时候,地中海和西亚雄距者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

古罗马是当时欧洲的文明中心,秦汉王朝是东方的文明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两大文明中心开始直接交往。

1、经济:⑴农业发展迅速: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汉代农具得到改进,铁器和牛耕广泛推广,耕地的犁壁和畜力播种工具耧车发明使用;水利事业发展,黄河流域修建六辅娶和白渠,东汉灌溉工具毕岚发明翻车,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农耕区域扩大;南稻北麦格局形成;耕作和管理技术进步较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项 目

宋元时期 (960 年—1368 年)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 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 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 统一。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积贫 积弱的局面。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过 隋唐水平, 经济重心南移。 商品经济活跃, 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文化:文学技术文化出现高峰,印刷 术、指南针,科技著作,建筑技术和天文 历法成就突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 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 突出代表有宋词和 反应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政治:①宋: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 派文臣做地方官 将“道”改为“路” 中央与地方矛盾基本消除 ②元: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设行省制度 ③王安石变法: 背景:矛盾激化、积贫积弱 庆历新政的失败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实现富国 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内容:富国之法、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影响:积极、消极 经济:①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②手工业:宋的地方瓷窑, 元的青花瓷 ③商业:宋:市坊界限打破, 时间限制打破、纸币使用 对外贸易发达 城市繁荣(开封、临安) 元:城市繁荣(大都、杭州) 元代大运河(驿站设立) 对外贸易发达(泉州) 文化:①哲学:理学 ②文学:宋词;元曲:散曲 ③艺术: 书法:黄庭坚、苏轼、赵孟頫 风俗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文人画:王冕《墨梅》 戏曲:元杂剧标志戏曲成熟 ④科技: 三大发明的广泛应用及外 传辽代应县木塔 郭守敬的“简仪”和《授时历》 )
阶 段 特 征
知 识 结 构
政治:①三省体制逐步形成。 政治:①中央:三省六部制(权力分配 ②孝文帝改革: 、制约关系、意义) 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 ②地方:隋的州县两级制 矛盾尖锐 唐太宗分全国为 10 道 汉族文化的影响 唐的监察制度(观察使) 内容:颁行新制(俸禄制、均 经济:①农业:江东出现曲辕犁 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育秧移栽技术 迁都洛阳 ②手工业: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移风易俗 开始销往海外 影响: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③商业:城市繁荣 加速封建化进程 对外交流频繁 促进民族融合 广州设市舶使 经济:①农业: 《齐民要术》 ④土地和赋税制度: ②手工业:灌钢法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③商业:商品经济水平低 文化:①儒学:三教合一 以物易物的交换手段 《五经正义》 ④土地和赋税制度: 对外传播 均田制和租调制 ②科技:科技发达 文化:①儒学: ③文学:唐诗 佛、道盛行,儒学遭挑战 作家 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作品 ②数学:祖冲之和圆周率 ④艺术:楷书步入盛世 ③书法:进入自觉阶段 草书、行书步入高峰 楷书、行书、草书成熟 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 钟繇、 王羲之等书法名家 ④绘画:绘画理论的总结 顾恺之《洛神赋图》 《女史箴图》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
知 识 结 构
时 项 目

魏晋南北朝 (220 年—589 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 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南方士族地主政权占有特 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 北方迁入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 改革,加速民族融合。 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破坏, 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人民南迁,带 来先进工具和技术,南方不断发展;战 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文化: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 民族融合的特色。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时 项 目 期
先秦时期 (前 2070 年—前 221 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 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 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 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国家产生和完善。①最高统治 权力传承秩序确立和完善;②地方管理制 度产生和发展。 经济:生产方式日趋成熟,土地制度 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 文化的基础,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 学,科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 耕文明的特色。
隋唐时期 (581 年—907 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 治清明, 社会安定, 典章制度先进完善,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繁荣。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 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容并蓄。
阶 段 特 征
政治:①制度演变:禅让制、王位世袭中、 政治:①秦(创立) : 分封制和宗法制、郡县制 核心:皇权至上 ②中央机构设置:相、卿士、卜、 中央:三公九卿制度 祝、师、史 地方:郡县制 ③地方机构设置:侯、伯以及诸侯 ②汉(巩固) : 国、县 中央:中朝、外朝制度 ④商鞅变法: 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背景: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刺史制度 内容: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经济:①农业: 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 政策:秦肯定私有制 改革社会习俗 汉初“休养生息” 结果: “商鞅虽死,秦法犹存“ 技术:耧车、藕犁、代田法、 影响:积极、消极 区田法 经济:①农业:耕作方式: 农书: 《氾胜之书》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②手工业: 土地制度: 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紧密结合 井田制—公私并存—封建土地所有制 技术进步:水排,制瓷技术成熟 ②手工业: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③商业:货币:秦统一货币 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 市场:长安,洛阳 发展:部门增多、技术提高 政策: 统一货币、 度量衡, ③商业:来历:商人 西汉“开关梁” 发展:春秋战国出现私商 文化:①思想:秦:”焚书坑儒”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 汉:新儒学、儒家思想正 货币:贝 统地位确立 商品与市场:农业、手工 ②文学:汉赋(特点、作家、作品) 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③艺术:书法,绘画 文化:①思想:诸子百家与百家争鸣儒家 ④科技:数学,天文学,医学,农 学派的产生与发展 学,造纸术 ②科技:数学,天文学,医学 ③文学: 《诗经》 , 《楚辞》 ④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 ⑤艺术: 《人物龙凤图》 《人物御龙图》
明清时期 (1368 年—1840 年)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 阶段, 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和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 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 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农耕文明 开始衰落。 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承古萌新。中西差距拉大, 儒学思想活跃,八股取士的文化专制,文 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秦汉时期 (前 221 年—220 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 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 位。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和巩固。封建社会的政治理念最终确立。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 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 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阶 段 特 征
知 识 结 构
政治:①明:中央废丞相、设内阁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②清:军机处(君主专制的顶峰) 经济:①农业:多熟种植 引进高产作物 专业生产区域 《农政全书》 ) ②手工业:明朝的彩瓷 清朝的珐琅彩 丝织业鼎盛 资本主义萌芽 ③商业:商帮:晋商和徽商 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 锁国 城市经济繁荣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专业化集市的出现 ④对外关系:闭关锁国 文化:①科技:天文导航的千星术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②儒学: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三位进步思想家 ③艺术:文人画、写意画 徐渭《黄甲图》 郑板桥《墨竹图》 ④戏曲:京剧 ⑤文学:四大名著 对外关系: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