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民法精神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等 ,是承袭古罗马法律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 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法律制 度的总称。
• 欧洲的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和拉丁美洲、亚洲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属于大陆法系。
• 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例法系, 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 律制度的总称。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封建社会的 •刑罚: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三)资本主义法律 •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
产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商品生产高度发展的社会,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变成了商品。 • 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而建立的资本主义 法律,其根本任务是维系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和 政治秩序。它属于剥削类型的法律。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 奴隶制法律 • 封建制法律 • 资本主义法律 • 社会主义法律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一)奴隶制法律
1、奴隶制法的产生
•汉
2、奴隶制法的特征
谟 拉
比
法
典
• 奴隶制法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 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 整的成文法典 ”
• 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伤了 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 其手足”,但“如果贵族阶级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 银一明那(合505克)。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 人,则要遭割耳。”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二、法律的一般含义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交流发言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交流发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民法典,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实施。
作为制度与法治的高度体现,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学习与交流发言。
一、学习重要性1、明晰权利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规定各项民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各方责任和义务,有效保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习《民法典》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明晰我们的合法权益和责任义务,从而更好地维护我们的权利。
2、应对金融纠纷近年来,在金融领域中出现了一些纠纷,例如银行违规收费、信用卡套取手续费等。
这些纠纷往往涉及到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广泛学习《民法典》对于解决金融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3、预防和解决家庭纠纷《民法典》针对家庭纠纷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例如婚姻关系、家庭财产、家庭暴力等,对于促进家庭和睦、预防和解决家庭纠纷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扩大人的社会生存范围学习和掌握《民法典》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保障我们的自由等权利,确保我们在社会生存和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扩大我们的社会生存范围。
二、学习方式1、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可以逐步了解和思考对于其规定的合法性、实际性、适用性等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学习《民法典》的相关案例,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推动学习成果落地、消化和应用。
3、多角度思考在学习《民法典》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其中的规定与应用,例如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更具全面性和深入性地领会和运用其中的规定。
三、交流发言的方式1、开展小组讨论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将不同的人的观点集中起来,激发思考和讨论的热情。
2、参加公开学习活动参加公开学习活动可以更好地获得海量的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民法典》的知识,并且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和互相启发和学习。
民法典心得体会总结1500字精选5篇
民法典心得体会总结1500字精选5篇民法典心得体会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
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终于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人民利益至上,举法律武器维护人民利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
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权利种类,确认和保障了民事权利,完善了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回应了人民群众需求,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首先自身要学法和懂法,将法律学习及运用贯彻到工作始终。
要自觉通过各种形式学习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进人民福祉。
公平正义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
新时代下,人民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更高层次需求。
要顺应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民法典确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关民事法律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党员干部要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守护好社会公平正义。
“打铁还需自身硬”,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政治情操。
坚持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坚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观念,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自觉抵制人情风、关系网,戒行“潜规则”、“乱作为”,将公平正义贯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务至上,树法治思维守护人民安康。
人民服务至上,体现于为民办好一件实事,体现于为民服务的每一细节。
2024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范本学习《民法典》的心得体会优秀,以下是3000字的具体内容。
一、学习《民法典》的背景意义《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民事法律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民法典》,对我们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历史使命,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二、学习《民法典》的准备工作学习《民法典》要有良好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环境,首先要熟悉《民法典》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了解各条款的精神和立法意图;其次要找到相关学习资料,如课本、法律解释、案例分析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律规定;另外要做好学习笔记,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录下来,方便深入思考和复习。
三、学习《民法典》的方法和技巧学习《民法典》要注重方法和技巧,首先要善于通过案例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能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法律条文的适用和解释;其次要善于思辨思维,通过不断地提问和思考,能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的深层含义和立法精神;另外还要善于与他人交流,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能更广泛地了解和领会《民法典》的精髓。
四、学习《民法典》的心得体会学习《民法典》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以下是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1. 法律的立足点是人民。
《民法典》的出台,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为法学学生,要时刻把法律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保障人民的权益。
2. 法律是一种规范,但也是一种道德。
法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但也不可否认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要意识到法律规定背后的道德价值观念,要有正确的法律道德观。
3. 法律的适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法典》作为一部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于具体问题的适用必须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方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3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
2023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2023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1民法典贯穿人民服务至上的立法原则。
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和隐私权等诸多方面作了相关规定,为人道主义救助从法律上加“码”,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人民安康的守护。
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从生活中的充值、“霸座”到夫妻债务等。
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2023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2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
中国人民终于拥有了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终于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
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
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
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民法典》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意愿。
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
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房屋价值想“提前变现”,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
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
值得注意的是,民法典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坚持问题导向。
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是问某某某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民情、集中民智,民法典更好地体现人民的要求、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能够真正用来解决和调节现实生活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回应社会关切。
2023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3民法典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
学习民法后的认识与心得(精选10篇)
学习民法后的认识与心得(精选10篇)学习民法后的认识与心得(精选10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民法后的认识与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民法后的认识与心得篇1学习民法这门课应经一个学年了,对民法的认识真可谓是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一、学习了这门课后,我个人对民法的一些认识。
法律是社会的调节器。
任何部门法皆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之调整为使命,民法也不例外。
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原因,在于它有自己特殊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就是人格和身份发生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
财产关系就是大陆法系的“物权”就是以财产为媒介的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
民法的调整方法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民法调整在于恢复正常的民事关系。
民法的性质。
首先民法为权利法,其次,民法为私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人社会的宪法。
民法的基本原则: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的原则,诚实信用的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再说,法律研究是根据法律的特征,是私人社会的法,还是政治国家的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民法是私人社会的法,是民间社会的法非权力社会的法,是完全平等的法,是调整民事社会的法。
它保护的是私权。
因此我认为民法是民众之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植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来源于民众的社会实践,与民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诸法之中,与民众利益关系最紧密者,莫过于民法。
二、我对学习民法这门课的一些学习心得。
学习民法不能只看法条,即使是把《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都背下来也是无济于事的,民法重要的是在对法条记忆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即是说要联系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的理解。
学习民法要先看教材,不能说只看法条就行了,即使你的是带有注释本的法条,但还是不过课本说的那么全面。
民法涉及很多肥肉法律原理,在法条中可能是看不懂的,所以我们需要踏踏实实把教材搞通。
民法精神
在我国培养民法精神的意义摘要: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民法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反映着相应的民法及其所确立的民法制度。
它是民事立法以及民事法律制度的源泉,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多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民法、民法精神、重要作用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以平等原则为基础,意思自治为核心,诚实信用为自律性原则,以公序良俗作为补充性原则。
一般来说,民法的基本原则是对民法精神的概括和总结,是民法精神的集中体现。
民法的精神是一种规范的精神,是一种社会行为精神,它追求社会秩序的价值实现,因此它是也必须是上升为民法的精神,是通过民法的制度形式表现与实现的精神。
什么样的民法制度表现什么样的民法精神,而民法精神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文精神,只能通过特定的民法制度来表现,成为由特定民法制度构造,这就提出了对民法制度及其体系构造的要求。
虽然一定的民法精神要求一定的民法表现,而一定的民法必然表现一定的民法精神,但是民法精神的制度表现与民法精神的社会存在并不都是统一的,只是民法移植国家所必然表现出的一中社会文化现象。
【1】人性是民法的自然精神,道德是民法的规范精神,正义是民法的目的精神,那么所谓培养民法精神就是在培养一种人性的解放,道德的遵守以及正义的追求。
培养民法精神将会对我国民事立法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人性的解放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条件性和客观性。
那么民法的精神就应当满足的人性的基本追求和基本欲望。
自由无疑是人性的最大的追求,每个人生来就渴望自由,在自由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自由来往,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从而形成社会乃至国家。
培养民法精神,人性的解放首当其冲,给予每个公民最大限度的自由,是解放人性的根本方法,在合理的法律框架内,在正当的利益驱使下,实现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自由不仅能够促进社会高效的运转,同时还能保证每个公民真正的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
学习民法典讲稿
学习民法典讲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民法典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学习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法典。
民法典是国家民法基础法律,它是规范和保护人民民事权益的核心法律。
在学习民法典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载体,学习其中的思想、法理和原则,加深对其内在精神和价值的认识。
其次,我们需要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民法典,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其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规则,要重点掌握有关民事主体、合同、侵权责任、担保和继承等内容。
其次要树立法律意识,深刻体悟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严肃性,具备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
最后要注重实践和反思,多结合生活实际,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反思和深化对法律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注重学习现行法律。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民法典中规定的诸多问题因社会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要关注民法典下的补充规定和司法解释等法律的相关修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和适用这一法律。
二、注重案例教育。
民法典不仅是其中文化和价值观念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通过具体案例来实践的产物。
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找出法律的适用规则,在实践中掌握民法典的具体应用和理解。
三、注重实践教学。
如今的社会处处充满着法律和法规,只有对法律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神和特性。
因此,在学习民法典的同时,我们也要着重实施法律实践,了解法律实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最后,我们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
法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应该在学习民法典的基础上,注重整合一切专业能力,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形成有深度的专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学习民法典,我们需要加强学习过程和提高学习效率,习惯于定期学习和反思学习成果。
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民法典中众多的知识性质,取得更丰富的理解和应用法律的能力,更好地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稳定。
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民法是私人社会的法,是民间社会的法非权力社会的法,是完全平等的法,是调整民事社会的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民法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民法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可能会和民法打上“交道”,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民法的框架范围内,因此学习好民法,掌握好民法,运用好民法就显得颇具实际利益和现实意义。
民法被称为是“万法之母”,因此学习法律应当或者必须从研习民法开始。
众所周知,民法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庞大而琐碎、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法学习过程中应当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好的对民法知识融会贯通,领会民法学的真谛。
对于民法学的学习方法,曾有诸多的民法学者撰文论述,我结合自己学习民法的实际感受和收获来对学习民法的方法进行粗浅的介绍。
一爱好第一,留意培养对民法学习的爱好兴趣是第一动力,熟悉和学习任何一种学科都应当建立在兴趣之上,民法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对民法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学习激情和热情,才可能有动力去对某个详细知识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很多人在论述民法学习方法时留意强调如何思维等方面,其忽略了兴趣这一大前提,没有兴趣是学不好或者说是学不“专”民法的。
因此我们在开始学习民法时就要努力培养自己对该学科的兴趣。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习兴趣呢?以下几方面可以参考:如像本文开始的那段笑话一样,把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家熟知的现象想象成民法中的名词和原理,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民法中一些名词的基本含义,更能使我们加深记忆,从而有兴趣对这些知识深入学习;还可以通过对一件大家所熟知的事来进行小组讨论或者辩论赛的形式来培养学习的兴趣;此外可以介绍一些民法学界的知名学者,了解他们的求学经历、毕业院校、学术成就等方面的情况,或许发现其中有自己的校友,这样也会对民法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一定刺激和促进作用。
民法典的重要法律原则与精神
民法典的重要法律原则与精神民法典是我国最高立法机构颁布的一部民法总则,旨在规范民事活动中各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这部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原则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法律原则和精神进行探讨。
一、平等自由协议原则平等自由协议原则是民法典的基本原则之一。
意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平等自由协议,不得使用暴力、威胁、欺诈等手段使其他人违反自己的意愿。
同时,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与其达成协议的义务,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
该原则是保护当事人之间的平等性和自由性,对于加强公民间的合作和信任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合同都是在平等自由协商的基础上成立的,而一旦出现一方使用不正当手段迫使另一方签订合同,相关法律及时介入并解决纠纷是非常重要的。
二、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一种设置在私人法层面上,更具有法律特性的基本价值。
如在存在一方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其不应利用此优势,损害对方相对弱势的利益。
公平原则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能够平衡各方当事人的权益,避免因一方占据领先地位而使法律的目的得不到实现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在民法典体系中,公平原则表现为弱势群体包括老人、未成年人、劳动者、消费者等,他们的权益应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
例如劳动法中规定,雇主应保障工人和员工的劳动报酬,同时应保护其劳动权益和生活条件。
三、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民法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当事人应当依法诚实履行民事活动中的义务。
同时,当存在恶意或者虚假意图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损失。
在民事活动中,诚信原则是一种推行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准则。
四、责任原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当承担其行为引起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这个原则下,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约束,一旦违规,则应付相应的法律后果,包括赔偿、惩罚等,以达到社会稳定和公正的目的。
结语总之,民法典是一部重要的法律,其中的法律原则和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
学民法的意义
学民法的意义民法是现代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了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学习民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民法有助于增强个人的法律意识。
法律是社会规范的集中体现,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学习民法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法律规定,使个人在行为上更加规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学习民法有助于提高个人的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指个人对法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学习民法,人们可以了解到法律的基本原理和规则,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高对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这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民法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个人对法治价值的认同和尊重,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通过学习民法,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法律的精神和原则,树立起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和信念,增强对法律的信任和依赖,促进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学习民法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民法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公平、公正和合作。
通过学习民法,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应该遵循的法律规则和道德准则,培养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学习民法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广泛学习民法,人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积极参与到社会法治建设中,为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民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塑造良好的法治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推动社会的法治进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法的学习,努力掌握民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十一课第一框-领会民法精神-教学设计
认知:了解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三要素的相关内容,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懂得民事权利与义务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领会民法精神,以正确行使民事权利为荣,以滥用民事权利为耻,自觉依照民法基本原则从事民事活动。
运用:辨别民事主体行为是否有效,运用民法基本原则规范自身的民事活动,依法保障民事权利的实现,杜绝滥用权利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难点:正确行使民事权利,防止权力滥用。
三、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17~122;《教师教学用书》P142~173相关内容;《学习指导》P61~81相关内容;PPT课件。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条款,印发《教师教学用书》P164~16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选);指导学生排练、讲故事等。
学生:预习教材并思考,利用网络搜集、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几位学生排练小品、讲故事等。
六、板书设计(一)导入新课(3分钟)1.教学内容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知识结构,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6页的单元导语,思考PPT出示的问题:我们学习了前面四个单元的内容,落脚点是什么?本单元我们将要学习哪些法律知识?(2)归纳学生回答,明确我们涵养道德,提高法律意识,就要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维权;本单元将要学习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的、经济的法律常识,理解其意义和作用,树立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信念,提高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尊重和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3)用PPT出示第五单元和第十一课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了解第五单元和第十一课内容结构。
(4)板书:领会民法精神。
3.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单元导语,思考、回答问题,懂得学习民法的意义及其作用。
(2)一至两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作为新时代中国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广大中国人民必须认真学习、深入理解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这部法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精神内涵,同时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在法制素养上的不足。
以下是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一、体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习任何文字,都需要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内容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它的力量与意义。
作为一部法典,它覆盖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民事权利、财产权益、人身保护等多个方面,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国家致力于构建法治社会的决心和实力。
二、表达中心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将保护民事权益置于优先地位。
从构成元素、订立、生效、修正等多个方面,法典深入阐释了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内核。
其中,法律意识、平等原则、保护利益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几个方面体现了文化自信与精神自信的内在价值观。
三、突出重点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认为比较关键的是掌握它的核心要义。
其中要包括包括十二主题章节的主旨,如人格权、婚姻家庭、遗产继承、财产权益等;了解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懂得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条款所需具备的能力及思维方式等。
四、注意思辨学习民法典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将自己的思想与法律知识相结合,进行思辨和结果判断。
尽管法典规定很明确,但是在实践中真正的解决问题,必须在深入研究相应的法规和案例的条件下,结合当地的政策法规、实际情况和企业文化进行具体分析判断。
五、遣词造句准确、简练在学习中国民法典过程中,切忌玩文字游戏,语言必须准确、简练,同时需要恰当的运用相关的专业技术术语和法律用语。
它不仅能够给法律论证提供必要的证据,还能够让贵在通俗易懂,真正起到引导广大民众理解法律的效应。
六、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论述的结构清晰有条、逻辑性良好,是一篇杰出的论文所必需的。
作为一篇对中国民法典的见解,学习者应当遵循先有主题句、后有论据、最后有结论的框架模式,以彰显文章框架的严谨性。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
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引言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的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并约束公民的行为。
法律精神是法律的灵魂,它包含了法律的宗旨、原则和价值观念,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理解法律精神对于认识和理解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领会法律精神以及如何理解法律体系。
一、领会法律精神1. 法律的宗旨法律的宗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公平正义。
它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在理解法律精神时,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法律的宗旨,即要追求社会正义、尊重人权,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并努力促进社会进步。
2. 法律的原则法律的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指导。
它包括平等原则、公正公平原则、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等。
这些原则在法律实施和司法判决中起着重要作用,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预见性。
领会法律的原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精神,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
3. 法律的价值观念法律的价值观念是法律制度的核心价值,它反映了社会共识和价值取向。
法律的价值观念包括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法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法律的制定和适用。
理解法律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评价法律规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理解法律体系1. 法律的层级结构法律体系是包含了各种法规、法律文件和判例的组织结构。
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这些法律层级之间存在着上下位关系,上位法律对下位法律具有约束力。
理解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
2. 法律的分类法律可以根据其领域或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法律分类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商法等。
不同的法律领域有不同的特点和规范,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法律领域。
理解法律的分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法律知识。
3.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法律的解释和适用是实际行使法律权力的过程。
法律的解释是对法律规定的词句、条文进行理解和阐释,确定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
解读民法典理解法律的精神与原则
解读民法典理解法律的精神与原则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民法典,被认为是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法律文件,民法典的内容涉及个人权益和财产权益等重要领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民法典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的精神和原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改革的要求。
首先,民法典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
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与公民权利的根本原则。
在民法典中,各类权益的保护得到了明确的规定,无论是个人权益还是财产权益,法律都要求在平等、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进行维护。
例如,民法典第一编规定的人格权利,赋予个人自主权以及个人尊严保护的权利,体现了法律对每个人平等尊重和公民尊严的认可。
其次,民法典体现了法律的契约自由原则。
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下法律的基本原则之一,体现了个人权利的自由选择和合同的平等自愿性。
在民法典中,契约的成立、效力和解除等问题都得到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保障了契约双方的各项权益。
同时,民法典还规定了民事侵权责任,对于违反合同约定或造成他人损害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法律责任的规范,维护了契约双方的公平竞争和合法权益。
此外,民法典体现了法律的保护弱势群体原则。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一些特定群体可能因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而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民法典对于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权益保护给予了特殊关注。
例如,民法典第四编规定了未成年人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保护,保障了未成年人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
此外,民法典还体现了法律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
民法典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民事权利等方面,还涉及了权益的保护方式、法律责任和法律程序等方面的规定。
民法典系统地规范了这些内容,对于各类民事关系的处理提供了全面而有条理的法律依据,使法律适用更加准确、公正。
总之,解读民法典有助于我们理解法律的精神与原则。
领导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
领导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民法典》心得体会《民法典》是我国新时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立体的民法典,对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领导,通过学习《民法典》,我深刻领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民法典》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民法的出发点是保护人民权益,促进人民共同富裕。
《民法典》更加突出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保护自由、人格等个体权益,为人们的平等、自由、公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作为一名领导,我们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到民事纠纷化解、人民调解等工作中,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民法典》要求我们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
《民法典》以生活方式多样化为特征,针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护进行了规定。
作为领导,我们要注重关心和照顾这些弱势群体的利益,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充分发挥法律保护的作用,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三,《民法典》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法律机制。
在新经济时代,民法典为经济交往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框架,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作为领导,要加强对《民法典》的学习,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确保企业、个人在经济活动中依法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创造更加公平有序的经济环境。
第四,《民法典》强调了个人信息保护。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问题日益突出。
《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加强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作为领导,我们要强化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投入,确保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民法典》的学习对于领导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刻领会《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和核心内容,运用好《民法典》的法律思维和法律工具,做到知法、守法、用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学习民法典的认识和体会
学习民法典的认识和体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正式施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这一重要法规,同时也开始逐渐认识到民法典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和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部综合性法典,是我国现行民法的总纲,它规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界定了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婚姻家庭、继承等,对我们日常生活所涉及到的权益问题、纠纷解决进一步规范了。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石。
《民法典》的颁布实施,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依法治国等基本国策的具体体现,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文明新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会1. 感受到了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
在学习民法典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民法典作为总纲对近年来多个领域的法律进行了条文更新修改,较之前的民事法,民法典更加全面和细致规范了市场经济领域的纠纷,同时也增加了新的内容。
第二,在修改民事法律的过程中,多次听取、汇集了律师、法官、基层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试图完善立法及行政层面的法律保障机制。
而这一过程,也体现了我国法治建设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成效以及透明公开的办法所带来的利益。
第三,民法典从立文时就强调了“以人为本”,对个人的权利和自主选择做出了强有力的保护,代表了新时代立法精神。
这也就体现了我们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确保了我们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并在保护个人权益上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前行。
2. 深切感受到了法律的规范力量。
民法典立法精神
民法典立法精神民法典是我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保护个人权益、维持社会稳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民法典立法中,其所蕴含的立法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顺应时代变迁,符合国情特点立法精神的核心是顺应时代变迁,符合国情特点。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立法者注重了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的变化,因此在立法中加强了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与反应。
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特点,在立法中突出了国情的特殊性。
例如,在民法典的规定中,尊重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将其充分考虑进去。
同时,根据当下社会状况,对于合同、物权等方面加强了保护力度,以应对现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二、强调公平正义,供需统一民法典的立法精神之一是强调公平正义,供需统一。
在保证物权的同时,也必须注重保障合同当事人的权益,加强对于非法行为的制止、查处,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长足发展。
在合同等方面,要求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应该基于平等、自愿、公平等原则,因此需要对于订立其他种类合同的标的、传统期权的内含性进行清晰阐述,为社会供需的统一打下基础。
三、注重法律逻辑和系统性民法典制定过程中的另一项精神是注重法律逻辑和系统性,这体现在民法典各分编之间的联系性,以及在规则的条文之间的逻辑性。
在民法典各分编制定中,其规定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这就需要对于各分编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和整合,使之在相互配合上更加协调一致。
在规则的条文制定中,其逻辑性更是体现了民法典立法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民法典各个方面规则的连贯性、合理性、科学性。
四、强调风险担当和社会责任民法典立法精神还强调了风险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经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风险及其难以追究的责任问题,是制定民法典的重要内容。
而为更好地保障合法的、公平的、有序的经济生活,民法典提出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经营者风险防范等一系列的措施。
同时,还加强了对于民事责任的确定,严厉打击不担责的问题,强调了各当事人共同防范风险、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民法典》进校园
《民法典》进校园
随着中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民法典正逐渐成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架构,为广大中国国民提供了更多的实惠,在社会的广泛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弘扬中国民法典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校园作为一个重要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场所,不但是培养法律精神的重要实践地,也是推动中国民法典文化的重要窗口。
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将民法典的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们用民法典充满新中国民法典精神,以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在校园内部应该进行“民法典”文化的课程推广。
教育部门应该按照民法典的精神一贯设计民法典文化相关内容,加强教师的指导和批改,促进学生们从民法典精神中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此外,在校园内部还应该拿出一些精心设计的“民法典”文化活动,比如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文艺表演、发言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民法典的精神。
另外,校园要大力宣传民法典文化。
在校园展示民法典,张贴民法典主题的宣传标语,广播民法典主题的歌曲等,使学生们从小就熟悉和关注民法典,并培养对民法典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此外,校园还应加强对民法典文化的经费支持。
资助民法典研究者,支持学术讨论会的举办,将有利于推动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民法典的相关知识。
总之,校园是培养法治精神的重要场所,落实“民法典”文化肯
定可以增强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意识,更好地发挥每个人在法治精神建设中的作用。
只有我们大力推广“民法典”文化,中国才能把法治精神深植根深蒂固,以社会稳定、发展幸福、繁荣昌盛的新高度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第一框领会民法精神一、专业要求解读《领会民法精神》选自中职德育课程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是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题。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民法基本原理,能运用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现象进行初步判断,培养民法意识。
二.教材分析1、本次课程教学内容为《领会民法精神》,做为民法的引入课,主要包括民法的定义、民事法律关系、民法的基本原则,这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掌握了法律基本知识及初步了解宪法、诉讼法、刑法等法律基本知识后,将要学习的又一部分重要内容。
2、本课所涉内容均为民法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但是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抽象性。
而对于“平等性”的讲解、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基本知识,以及对于民法五大基本原则的讲解是本次授课的主要内容。
3、本课内容也是以后学生全面了解民法规定,掌握具体民事权利与义务、责任等内容,学会在经济活动中运用民法知识的基础。
基于此,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讲授民法的基本知识,还要讲授运用民法基本原则来判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是非曲直的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一年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中职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者,本身的文化素养相对不高,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问题的领悟稍有欠缺,并且学习注意力不能保持持久性。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中不仅需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而且更需要注意教学设计的趣味性与参与性,力争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初步形成对于民事权利、民事义务的认识。
2. 了解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初步形成对于“人身权”与“财产权”认识。
3.理解民法的五大基本原则。
(二)能力目标:能够将法律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具备通过思考、判断、分析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民法知识应用到生活与工作中的能力,能够判断某事件是否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并能具备针对具体民事案件运用民法基本原则做出初步判断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事法律意识,增强自觉运用民法规范自身行为的意识,树立并强化“平等性”、“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理念,培养将民法作为维权工具的意识,逐步养成自觉守法、主动用民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并增强主动履行民法义务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一)教学重点1.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类,决定了民法在作用范围和功能上与其他法律的区别。
对于民事法律关系的理解,是培养学生民法意识的第一步。
2.民法基本原则。
学以致用,相较于纷杂的民事现象来说,民法基本原则是进行是非判断的基本工具。
学生掌握、理解了民法基本原则,便是掌握了打开民法大门的钥匙。
(二)教学难点1.对于平等性的理解。
法律角度上的平等性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尤其是进行实际判断时很难以把握。
但对于平等性的理解,正是理解民法之精神的前提。
2.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的判断。
民事法律关系的三个要素,是分层次理解民事法律行为,并对相关事件作出法律判断的关键。
3.民法基本原则的运用。
学生对于民法的基本原则,在学习时能够很快理解,但是,能够掌握民法基本原则的内涵与外延,并能针对具体案件运用民法基本原则作出判断,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指导学生排练等。
学生:预习教材并思考,几位学生排练小品等。
七、板书设计领会民法的精神一、民法就在我们身边1、民法的含义2、民法与我们的关系3、民法的种类二、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1.平等主体2.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1.主体: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2.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人格利益3.内容: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三、民法的基本原则:1、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2、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则的要求四、认真对待权利自觉运用法律维护权益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教学内容看表演思考问题,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1)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表演情景一(3)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这些都是是民事关系的范畴是依据民法来处理的。
(4)过渡设问:什么是民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民法的相关知识。
(5)板书:领会民法精神。
3.学生活动(1)看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2)聆听老师的讲解,自然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研习新课(33分钟)第一目:民法就在我们身边。
(5分钟)1.教学内容(1)民法与我们的关系。
(2)民法的含义(3)我国民法的状况。
2.教师活动(1)用PPT出示生活中的三个情景,指出这些都是由民法来调整的,由此可见民法与我们的关系最密切。
引出民法的含义、民法的种类同时用PPT展示各类民法的图片: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此外,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有关民法的共同性的准则作出规定,适用于一切民事关系,是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板书:民法;民法的种类;3.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聆听老师讲授,了解民法的种类、含义以及和人们的关系。
第二目:民事法律关系面面观。
(10分钟)1.教学内容(1)民事法律关系含义。
(2)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及其内容。
(3)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教师活动探究活动一:平等主体案例。
都由民法来调整?(2)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归纳,由于地位不同,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纠纷、矛盾等法律关系就不能由同样的法律来调整。
第一个是行政关系由行政法来调整,第二个是平等关系由民法来调整。
由民法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就是民事法律关系。
它包含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并进行阐释。
(用PPT出示)知识运用:分析市长购物案例中三要素主体:市长和小张;客体:买卖的行为;内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板书: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公民、依法成立的法人、其他的组织;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人格利益;内容;民事权利;民事义务。
探究活动二、:超市是否应该退货?(2)本案的关键是看周某能否有权利购买数额较大的物品,如果可以,那么超市无需退货;如果周某无权利购买则超市就得按其父母的要求退货。
到底应不应该退货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后才能回答。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0页的内容,出示问题: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起止时间?取得条件?教师归纳: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具有平等性,凡我国公民无论男女老少、职位高低都享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
因此,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就有资格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
这样看来周某有买电脑的这个权利,但是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我们还要看看周某有没有买数额较大的物品民事行为能力?那么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4)引导学生阅读121页活动框的内容,出示问题:什么是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起止时间、取得条件?教师归纳: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不同,例如:宪法赋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权,但一周岁孩子有劳动的权利却没有劳动的行为能力。
只有当智力发育成熟,能够理智地判断自己行为的后果,能够审慎地独立处理自己的事务,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产生有利或不利的法律后果的时候,才算具备了行为能力,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因此,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按其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那么是怎样分类的?学生回答,最后得出超市应该退货。
3.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一:平等主体案例。
(1)聆听教师叙述案例,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2)听教师讲解,掌握民事法律关系及其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的内涵。
知识运用:分析情景二中三要素根据学到的知识,分析案例,巩固知识探究活动二:超市是否应该退货?(1)聆听教师叙述案例,阅读120、121页的内容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掌握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
第三目:遵守民法的基本原则。
(12分钟)1.教学内容(1)民法的基本原则。
(2)民事活动要求。
2.教师活动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大浴缸引发的纠纷》。
过渡:社会生活是发展的,新的民事关系会不断涌现,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民事关系又大量存在。
如何判断当事人的行为以及如何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呢?这就要靠法律(民法)的基本原则。
(1)播放视频, PPT出示的问题:顾然地的主张会得到法院的支持吗?(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楼顶属于全体业主所有,并不属于顶楼用户私有,;浴缸放在楼顶涉及到漏水的总是,浴缸太重超过了楼板的承重会影响整个楼的安全,所以物业公司有权阻止他的行为。
顾然地要求赔偿费用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
(3)引出民法的五条基本原则及民事活动的两点要求。
并用PPT出示。
知识运用:他们违背了什么原则?用PPT出示两个案例。
案例一:李某父亲生前留下几本邮票。
李某由于对邮票不感兴趣,一直想处理掉。
一日,李某的朋友刘某来吃饭,刘某也是一集邮爱好者,他随即表示愿意全部购买,最后俩人以5000元成交。
事过不久,李某从父亲生前的一位朋友处得知,他父亲所留的邮票中,有七张相当珍贵,可能每张都值10000元。
案例二:曹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有一栋大楼将要建设,从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想得到一套可以眺望海景房屋的徐某。
要求学生根据民法的五条原则,思考、讨论,并回答刘某、曹某的行为分别违背了民法的哪一原则?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刘某违背了民法的公平原则,曹某违背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板书:民法基本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遵守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
3.学生活动探究活动三:《大浴缸引发的纠纷》。
(1)认真观看视频,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明确公民既要依法行使权力,又要自觉履行义务,把权利与义务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要遵守国家政策和社会公德。
(2)聆听老师讲授,做好笔记,掌握民法的五条基本原则,做自觉遵守之人。
知识运用:他们违背了什么原则?阅读案例,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代表回答。
第四目:认真对待权利。
(6分钟)1.教学内容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
2.教师活动探究活动六:上海浦东机场。
(1)请两位学生表演小品“上海浦东机场”(根据教材P121第二个活动框案例改编),其他学生观看并思考PPT出示的问题:杨女士的这一诉讼有什么意义?假如你碰到类似事件,会怎么处理?(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机票在法律上的意义,即它实际上就是一份旅客运输合同;实现民事权利,不仅需要完善立法,而且需要民事主体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自觉、积极地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和利益,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
板书:正确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
3.学生活动探究活动六:上海浦东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