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途径分析

合集下载

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论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有企业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管理不善、效益低下等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是改革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和问题,必须找到出路。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1、管理机制落后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机制落后、决策不灵活、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

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大打折扣,也难以发挥市场优势。

部分国企的经营状况甚至比不上一些私营企业。

管理机制的落后导致企业难以响应市场变化和挑战,也难以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2、缺少竞争意识国有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对市场的适应性不够强。

由于市场份额大、政府补贴多,国有企业经营成本高,利润率较低,难以跟得上市场变化和变革步伐。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常常是“拖沓、养老、务虚”,这导致了经济效益的下降和企业竞争力的降低。

3、体制机制约束国企的体制机制不同于民企,国企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和约束。

国有企业的决策往往需要向上级政府报告和请示,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企业无法自主作出决策,也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此外,国家政策和法规方面的约束,也让国有企业难以具备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1、深化改革,赋予企业更多的市场化操作方式国有企业改革不应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更应该关注企业的实际运营。

应该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国企应该打破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模式,增强企业自主决策权,打破垄断和行政命令制度,让企业有更多灵活性和自主权。

2、创新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管理,引进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经营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同时,还应该注重科技创新和装备更新,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

国有老企业走出困境的策略探讨

国有老企业走出困境的策略探讨
上 了稳 步发 展 的道路 。
2 改革薪酬体 系调动 员工积极性
由于企业几十年的历史积淀 ,形成 了工资发放 上的 “ 大锅饭”, 即只要考勤没问题 、 级别一样高 , 大 家工资就一样 ,工资的分配与员工的工作绩效不挂
钩 , 工 的收人 和 贡献 不紧 密相关 。 员 这种 薪酬 分 配方
5 4
企业 管理
表 2 原 薪 酬 制 度激 励作 用 问卷 调 查统 计 表
轻 型汽 车技 术
21( 总 25 0 1 9) 6
市 场竞 争 的 日趋激 烈 ,原 材 料价 格 的上 涨 , 主
机 厂 对 总成 产 品 的压 价 , 司主营传 动 轴 总 成 的利 公
润 越 来越 低 , 还 只 围绕 着 原有 的产 品结 构 生产 经 若 营 ,就 只能 维持 企 业生 存 而没有 一个 快 速 的发 展 , 、 企业 想 要 快 速发 展 就必 须 开辟 新 市 场 , 找 一些 附 寻 加值 较 高 的新产 品 。由于公 司 的连年 亏损 和历 史原
和项 目嘉 奖 等奖 项 。改革 后 的薪 酬分 配制 度通 过 岗
年 7 5日国务院下发的 《 月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 械化 和农 机 工业 又好 又 快 发展 的意 见 》 中指 H , {要
加 快 推 进 农业 机 械化 和农机 业 发展 , 高农 业 装 1 提
位 T 资 等 级 和 标 准 的划 分 显 示 不 同 岗位 的不 同 价
轻 型汽 车技 术
21 ( ) 25 0 1 9 总 6
企 业 管理
5 3
芷 业管理
量囡
国 有 老 企 业 志 幽 困 境 的 策 略 探 讨
马建 军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为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界面临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从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问题:
1.资源依赖型产业导致经济发展乏力:很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采掘和加工业,这类产业的发展往往跟随着资源的供给与价格波动,使得这类城市的经济发展乏力,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2.人才外流严重:很多资源型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吸引到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但随着资源枯竭和经济情况的恶化,人才流失严重,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阻碍。

3.资源环境污染问题:大量的采矿和加工等工业活动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城市形象和生活质量。

对策:
1.打破产业领域的束缚:为了摆脱资源依赖型产业而引入新兴产业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加强政策的扶持,引导外来投资,鼓励发展新技术,增加产业链的上下游等都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可行方案。

2.提高人才回流率:资源型城市要牢牢把握住人才带来的优势,在人才流失的同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高生活便利程度等各方面的策略,减少对人才的流失。

3.保护环境,提升城市形象:虽然开采资源产业能给城市带来很大的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绿色环保项目等努力,是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同时,加强新闻宣传和城市宣传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推动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出台有效措施,又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市民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城市。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与出路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及内部体制等因素影响,国有企业亟需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一、困境1、经营效益不高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国有企业的不良资产比重呈现上升趋势。

同时,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效益不高,许多企业陷入亏损困境。

如部分中央企业存在盲目追求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致使企业资源浪费,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产能过剩近年来,因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领域出现了过剩产能的情况。

不论是钢铁企业、水泥企业还是煤炭企业,这些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凸显出来。

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可持续经营的能力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是困扰国有企业的重要问题之一。

3、资产经营效益不佳国有企业的资产经营效益并不如市场企业,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率高、资产总额占比低、资金使用效率低等方面。

这证明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投资效益亟需优化。

二、出路1、减少政府干预目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大关键就是减少政府干预。

国有企业应当依据市场规律进行经营,不应当由政府部门来干预企业的决策,要实现公司治理的新模式。

2、完善内部机制为了实现国有企业的合理利润率和经济效益,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机制的建设,特别是在企业治理、董事会运营和内部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通过建立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成员的绩效考核制度来激励管理者对企业的发展尽职责任,从而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

3、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针对国有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应当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从而减少产能上的浪费。

同时,还应当推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推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4、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重点在于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延伸市场化改革轨迹,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国有企业,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解决国有企业困境的思路与措施

解决国有企业困境的思路与措施

解决国有企业困境的思路与措施2021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的低迷,国有企业面临着新的困境和挑战。

在过去几年中,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利润下滑,财务压力加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讨并提出解决国有企业困境的思路和措施。

一、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是导致企业萎靡不振的关键原因之一。

每年,国有企业都需要缴纳大量的税费,这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不小的影响。

因此,国有企业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加强财务预算和规划。

具体而言,企业需要设立财务预算的目标和标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修正和调整预算。

同时,通过分析市场需求和竞争策略,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状况,为企业的运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其次,国有企业应当建立更加完善和科学的财务核算体系。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企业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核算系统,严格执行“分级负责、核实把关”的管理原则,确保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和可靠。

最后,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对资本的规划和管理。

企业需要制定较为严格的资本控制目标,同时,要对资金的应用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

在资本运作中,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管理需求,平衡好长期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谨慎地进行投资和融资活动,确保不会因资本问题出现财务风险。

二、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国有企业长期以来依靠着政府和行政资源的支持,缺乏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驱动力。

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加强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培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针对困难和瓶颈,企业应不遗余力地推进技术突破和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另外,企业应当加强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加快技术转化和应用。

其次,国有企业应当提高人才培养和管理水平。

针对人才缺乏等问题,企业应当创造优良的人才环境和人才政策,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同时,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学习机会的投入,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试论国有企业离退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试论国有企业离退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试论国有企业离退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对策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性工作,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其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认真贯彻落实,涉及离退休职工晚年幸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可以说不是中心、牵动中心,不是大局、影响大局。

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不仅是广大离退休职工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离退休管理机构和人员责无旁贷的职责。

笔者结合负责离退休管理工作的实际,对当前国有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对策进行探讨。

一、当前离退管理工作的难点开滦作为一个百年老企业,针对离退休队伍不断扩大的实际,始终把离退休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从制度抓起,从实事干起,全面落实老同志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自觉为离退休同志做好事,办实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制约离退休服务质量提升的个性问题也逐步显现,成为离退管理工作的难点。

难点一:服务人员队伍的萎缩与服务对象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造成管理颇于应付。

随自然减员和人口老龄化,工作人员逐年减少与管理对象增长的矛盾凸显,且离退休管理还负责长病长伤人员、等退人员、公亡病亡遗属等管理工作。

形成一名退管干部,二三位工作人员,负责几千名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局面,管理只是颇于应付,服务管理捉襟见肘。

难点二:离退人员精神文化需求与基础设施不完善之间的矛盾,导致活动缺乏吸引力。

因受资金、场地等限制,离退职工活动、人均拥有量,场地设施不能满足活动要求,日常参加活动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活动内容、方式有待于更新,用“一个方子开药”,就很难适应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同时,在离退休职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引导上有欠缺。

难点三:离、退待遇不统一,引发老同志不满情绪。

比如,就退休金来讲,解放前离休干部、工人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的相应人员的2-3倍,基本医疗保险、丧葬费、遗属抚恤金差异也十分明显,造成心理失衡。

离退休职工,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政治生活环境、待遇发生重大变化,普遍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社会交往少,产生空虚感,孤独感,攀比心理作怪。

国有经济退出与国有企业退出的市场障碍分析

国有经济退出与国有企业退出的市场障碍分析
是 完 完 全 全 的 彻 底 退 出 ; 有 经 济 选 择 进 入 重要 的行 业和 关键 性领 域 。 也 不是 绝 对 不 能 容 许 非 国 有 经 济 的介 入 。 国 但
【 键 词】 国有 经济; 关 竞争性领域 ; 战略退 出; 市场障碍
【 中圈分类号】 29 4 F 7. 1 2
许 多已经失去市 场 , 去竞争能 力的 国有 企 业 , 失 还在源 源不 断 地需要 国家投入大量的社会资 本去输血 , 去挽救 。长期扭亏无 望 , 而不死 的国有 企业 “ 亏 吃财政 ” “ 、 吃银 行” “ 债务 ” 、吃 的结 果。 不仅 没有救 活这 一些 企业 , 而且还浪费 了大量的社会 资源 。
维普资讯 国有经济退 出与国 Nhomakorabea企业退 出的市场障碍分析
陈宏伟 , 袁伦 渠
( 北京交通 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0 4 ) 0 0 4 【 摘 要 】 国有经济退 出意味着 国家放 弃对就业保 障的承 诺或停止对 国有企 业财政 补贴 , 目的是威胁 企业 , 促使 其
况下, 只有 盘 活国有 资产存 量 , 可能使 国有 资本从 竞争 性领 尽 域退 出 , 少亏损源 , 减 调整 国有 经济布局 。 高国有经济 在市场 提 的竞争力 。
三、 国有经济退 出的市场障碍分析
I l 界 刚性 的 约 束 — 边

【 文献标识码l A
【 文章编号】 04 26 (06 1— 130 10—782O )209— 2
构 的 升 级 ; 三 , 产 业 组 织 结 构 合 理 化 , 心 是 实 现 企 业 规 模 其 是 核

国有 经 济退 出 的涵 义
退 出在经 济学范畴中有 多种 涵义 ,在现 代公司理论 中 , 股 东的“ 退出” 即转让其股权 。 目的是 保护 自身财 产权 利和抑制 公 司代理人 的分散行为 。 产业 市场 中企业退 出是指某个企业停 止 作为卖方 的行动 。 从而从那个市场撤退 ( 植草益 ,9 7 。 18 ) 具体 到 国有企业与社会 主义政府 的关 系上 ,退 出” “ 意味着 国家放弃 对 就业保障的承诺或停止对国有企 业财政补贴 。 目的是威胁企业 。 促使其提高效率和防止国有资产显性和隐性流失( 张军 ,9 4 。 19 )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承担着国家战略性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却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本文将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出路展开探讨。

困境一:体制机制难以转变国有企业的改革在长时间的进行中,逐渐显现出体制机制难以转变的困境。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权责不清。

由于国有企业在过去长时间内承担的是公共服务和国家建设的任务,其权责看似既宽又大。

但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做事必须以盈利为目的,却往往面临政府干预和利益诉求等问题。

因此,国有企业在做出一系列市场化决策时,往往受到了来自政府和其他商业部门的干预,导致企业错失了机会和利润。

其次是管理体制僵硬。

国有企业的管理一直被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们所诟病。

这里的管理体制不只是流程和制度。

也包括思想观念和管理思路。

由于强调集体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思想,企业注重的是思想觉悟而非管理素质,这种思维方式逐渐固化,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按市场化方式进行管理。

困境二:优秀人才流失成为常态优秀人才的流失一直是国有企业的痛点。

困境中,国有企业的人才流失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不尽人意。

国有企业内部的等级体系和薪资结构是一种人为逐级升迁的形式,而非以业绩和市场价值为导向。

因此,企业人才优秀者不能用其真实市场价值来获取相应的报酬,最终流失成为一种常态。

其次,国有企业的培训机制失效。

国有企业中培训体系明显不足。

虽然中国的国有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但缺乏足够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对于年轻员工而言,核心技能和市场化能力的提高困难重重,使他们难以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自我价值。

困境三:发展战略难以转型国有企业发展战略难以转型是目前困境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缺乏灵活、市场化的经营思路。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受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引导,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路,这使得其发展战略难以灵活转型,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

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三点对策建议

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三点对策建议

文 丁红玲
大 量流失等 现象 。因此 ,在深化国 企改 革 中 ,逐步建立 起我国 的经理 制度 ,形 成有效的经营者市场激励和约束机制 。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国 有企业 亏损严 重固然 与体 制不 顺 、企业制度不健全有关 , 但企业自身 管 理不善 也是造 成企业 亏损的一 个不 可 忽视的重要因素 。1993 年据 有关方 面对 2102 家亏损企业的调查 , 由于管 理混乱 、制度松弛 、浪费严重而造成亏 损 的 企业 占 同 期亏 损 企 业 总数 的 33 .17 % 。在这些亏损企业中 ,生产和经 营过程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 ,劳动无定 额 、物耗无核算 、质量无检验 , 资金 、设 备 、人力的利用率很低 ,浪费严重 ,产品 质次价高 , 缺乏竞争力 , 形成 “高消耗 、 低效益”的局面 。为了强化企业内部管 理 , 笔者认为需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环 节: 一是决策科学化 。国有企业要通过 改制逐步形成决策科学化的内 在机制 , 保证重大问题的决策正确 。 二是激励制度化 。搞好企业内部管 理 , 关键要形成一套内在的激 励机制 , 从而激发出所有者 、经营者和劳动者三 者的工作积极性 。 三是控制有效化 。对企业内部的各 个环节 、每个职工的行为 , 都要有一套 有效的约束和控制机制 ,自我控制和外 部 控制相 结合 , 构成企 业整个控 制系 统。 四是组织协调化 。要使企业高效运 转 , 形成强大的整体功能 , 必须建立协 调的组织 。精干 、协调 、高效的组织是企 业良性运转的保证 。 五是发展有序化 。企业发展的过程 是 一个受 外部环 境和内 部条件制 约的 有序发展过程 , 通过创新 —发展 —再创 新 —再发展 ,不断循环 。 (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 责编 :海金
改革国企管理体制 当前国 有企业 陷于困 境的根 本原 因还是体制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面临着 一系 列传统发展 战略遗留 下来的 政策 性负担 ,缺乏与其他类型企业公平竞争 的条件 ,致使企业亏损增加和国有资产 流失严重 。同时 ,企业可以将亏损归咎 于政策性负担 ,要求政府继续给予补贴 和保护 , 企业预算继续软化 , 只要国家 继续对企业下达政策性任务 ,公平竞争 的市场环境就难以形成 。因此 ,解决国 有企 业问题的根 本途径还 是靠改 革国 企管理体制 ,为国企创造一个更加完善 的外部环境 。 首先 , 加大政府职能改革力度 , 真 正把 国有企业的 市场主体 地位确 立起 来 。政府职能改革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 手 : 第一 ,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与所 有者职能的界定 。这两个职能长期合二 为一 ,现在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在中央 很明确 , 但到了地方政府就不很清楚 , 如省 、市政府对宏观指导 、调控的职能 手段容易与所有者职能相混淆 ;对于所 有者职能 ,现在要从原混合职能中分离 出来 。第二 ,政府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 的界定 。政府应当把本应自己做的事做 好 , 如市政建设 、社会秩序 、公共设施 、 教育 、科技 、文化等等 ,努力为企业创造 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 其次 , 解决困扰国有企业发展 、影 响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冗员 、债务包 袱等问题 ,帮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 。当

论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的体制性障碍与对策

论我国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的体制性障碍与对策

施再 就 业 援 助 政 筻, 寸 是 拆 除 国 有 企 业 退 出壁 垒 、 安现 我 国 国有 企 业 战略 性 退 出的 重 要 政 策手 段 。
关 键 词 : 国 有 企 业 ; 退 出 ;体 制 性 障 碍 中 圈分 类 号 : F 7 . 2 61 文 献 的 国 有 资 产 总 规 模 而 言 , 其 作 用 也 只 能 是 杯 水 车 薪 , 同 时 还 存 在 如 何 规 制 这 国 有 资 产 投 资 公 司 的 问题 。 由于 缺 乏 完善 的 国 有 资 产 管 理 制 度 , 人 们 担 忧 国 有 资 本在 退 出过 程 中会 大 量 流 失 ,影 响 国 家 的 经 济 实 力 , 这 种 状 况 的 存 在 阻 碍 了国 有 企 业 的 退 出 。 ( ) 各 级 政 府 间 利 益 冲 突 二 政 府 并 不 是 一 个 完 整 的 利 益 主 体 , 中 央 政 府 与 地 方政府 的利益不 完全一致 地方 各级 政府 问也 存在 同 样 的 关 系 。 尽 管 假 设 中央 政 府 在 对 待 国 有 企 业 退 出 战 略 上 态 度 是 明 确 的 , 但 主 管 政 府 和地 方 政 府 仍 然 会 设 法 阻 止 所 属 企 业 的 退 出 。 因 为 这 些 主 管 政 府 和 地 方 政 府 有 自身 独 立 的利 益 , 让 属 内 企 业退 出本 行 业 , 无 异 于 自 己跟 自 己过 不 去 。 因 为 , 属 内 企 业 尽 管 有 亏 损 甚 至 全 行 业 都 是 亏 损 的 ( 纺 织 行 业 等 ) 但 亏 损 企 业 如 , 会 得 到 中央 政 府 的 财 政 补 贴 , 自身 的 压 力 并 不 很 大 。 再 则 属 内企 业 毕 竟 不 全 是 亏 损 的 , 赢 利 企 业 的 存 在 就 为 他 们提 供 了 “ 租 ” 的 机 会 。 更 重 要 的是 主 管 部 门 寻 掌 握 蓄 渴内 企 业 的 人 事 任 篼 权 , 如 果 这 些 企 业 退 出 本 行 业 , 主 管 政 府 和 地 方 政 府 也就 丧 失 了这 些 利 益 和 权 力 , 所 以 他 们 会 设 置 种 种 可 能 的退 出障 碍 。 况 且 , 有

论国有单位市场退出障碍与制度

论国有单位市场退出障碍与制度

论国有单位市场退出障碍与制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国有企业存在的市场退出障碍及其负面影响,指出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必要性;然后针对目前国企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各方面如何完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从而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易于规范操作的、全方位的国有企业市场退出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市场退出机制国企国有企业是整个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坚持有进有退,有所有所不为,要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国有企业存在着较多市场退出障碍,直接影响国有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

本文以中央有关精神为指导,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这一问题作以探讨。

一.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的存在及其影响1.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是客观的存在我国国有企业存在市场退出障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问题。

在亏损国企摆脱困境过程中,政府力求扭转亏损国企的局面,对很多应退出市场的国企仍是增加贷款和政策扶持,“死马当活马医”,有些政府官员和国企领导层等既得利益者也不愿让该退出市场的国企退出。

二是机制的问题。

因为缺乏一个完善的退出通道,国企中积淀下来的许多历史问题,还有国企退出市场后人员安置和不良债务的处理等问题很难解决。

强制性退出只能造成很多社会问题,有较大的政治风险。

大面积退出要受国家财力的限制。

由于国有企业市场退出障碍的存在,这些年积淀了一大批早就应该退出市场的国有企业(蒋黔贵,2000)。

根据国家经贸委的数据,2000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建设兵团申报的企业关闭破产项目就有1045户,需要核呆1107.27亿元;需要关闭破产的资源枯竭煤炭、有色、核工业铀矿山有124户,涉及职工141.6万人,仅安置职工需中央财政新增补贴93亿元。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标准格式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标准格式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分析(二号宋体,加粗,居中)(空一行)于立,孟韬(四号仿宋,居中)(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5)(五号宋体,居中)(空一行)[ 摘要 ](前面空2格,五黑,加粗,空1格再写文字)本文根据我国三个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历年资料,分析总结我国中小企业在各个行业的构成比重、变动趋势与行业集中度,并依此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选择、行业定位及其政策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号仿宋,单倍行距)[ 关键词 ](前面空2格,五黑,加粗,空1格再写文字)中小企业;行业结构;行业集中度;行业定位(五号仿宋,单倍行距)(空一行)一、(四号仿宋加粗居中);㈠(小四仿宋加粗空2格);(这里的序号用插入—特殊符号—数字序号里插)1、(五号仿宋加粗空2格)正文(五宋)单倍行距[基金项目](小五黑,加粗,顶格,空1格再写文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批准号02BJY065)。

(小五宋)[作者简介](小五黑,加粗,顶格,空1格再写文字)于立(1960-),男,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孟韬(1972-),男,山东青岛人,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小五宋)(注释)(小五宋)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脚注(页面底端),编号格式选1,2,3……编号方式选每页重新编号,应用更改:将更改应用于整篇文档。

表1 电信市场统计(五黑,加粗,居中,表1后面空2格再写文字,表格也居中)注:(六宋,前面空2格)资料来源:(六宋,前面空2格)图1企业同质性条件下企业自由的进入和扩张导致租金的耗散(五黑,加粗,居中)注:(六宋,前面空2格)资料来源:(六宋,前面空2格)【参考文献】(五黑,加粗,居中,与上文空一行)[1]Williamson 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5).[2]Kuhn,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3]李京文著.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小五宋,人名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4]路风,张宏音,王铁民. 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02,(2).[5][日]矢田俊文.产业的结构型衰退与区域政策[J].产业学会研究学报,1994,(10).[6]钟文发.非线形规划的应用[A].赵威.中国运筹学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浙江省知识产权网(文字格式小五宋,序号顶格写,序号后不空格直接写内容,如果有些文献不止一行,则第二行开始文字从序号后开始写。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标准格式

《中国工业经济》论文标准格式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分析(二号宋体,加粗,居中)(空一行)于立,孟韬(四号仿宋,居中)(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 116025)(五号宋体,居中)(空一行)[ 摘要 ](前面空2格,五黑,加粗,空1格再写文字)本文根据我国三个产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历年资料,分析总结我国中小企业在各个行业的构成比重、变动趋势与行业集中度,并依此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选择、行业定位及其政策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五号仿宋,单倍行距)[ 关键词 ](前面空2格,五黑,加粗,空1格再写文字)中小企业;行业结构;行业集中度;行业定位(五号仿宋,单倍行距)(空一行)一、(四号仿宋加粗居中);㈠(小四仿宋加粗空2格);(这里的序号用插入—特殊符号—数字序号里插)1、(五号仿宋加粗空2格)正文(五宋)单倍行距[基金项目](小五黑,加粗,顶格,空1格再写文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问题研究”(批准号02BJY065)。

(小五宋)[作者简介](小五黑,加粗,顶格,空1格再写文字)于立(1960-),男,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孟韬(1972-),男,山东青岛人,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小五宋)(注释)(小五宋)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脚注(页面底端),编号格式选1,2,3……编号方式选每页重新编号,应用更改:将更改应用于整篇文档。

表1 电信市场统计(五黑,加粗,居中,表1后面空2格再写文字,表格也居中)注:(六宋,前面空2格)资料来源:(六宋,前面空2格)图1企业同质性条件下企业自由的进入和扩张导致租金的耗散(五黑,加粗,居中)注:(六宋,前面空2格)资料来源:(六宋,前面空2格)【参考文献】(五黑,加粗,居中,与上文空一行)[1]Williamson 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8,(5).[2]Kuhn,Th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3]李京文著.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小五宋,人名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4]路风,张宏音,王铁民. 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管理世界,2002,(2).[5][日]矢田俊文.产业的结构型衰退与区域政策[J].产业学会研究学报,1994,(10).[6]钟文发.非线形规划的应用[A].赵威.中国运筹学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浙江省知识产权网(文字格式小五宋,序号顶格写,序号后不空格直接写内容,如果有些文献不止一行,则第二行开始文字从序号后开始写。

国有困难企业脱困调研报告

国有困难企业脱困调研报告

国有困难企业脱困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有困难企业脱困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一些国有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难和发展挑战。

为了促进国有困难企业的脱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实施各种对策和政策。

本报告旨在对国有困难企业脱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国有困难企业的定义和背景、脱困现状分析以及对策探讨,结合针对性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国有困难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报告的整体构成和各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

本报告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用于概述国有困难企业脱困调研的背景和目的,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正文部分将分为国有困难企业的定义和背景、脱困现状分析以及脱困对策探讨三个章节,通过对国有困难企业脱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将对国有困难企业脱困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对脱困的建议和未来发展的展望,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趋势。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本报告将全面、深入地呈现国有困难企业脱困的调研结果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3 目的本调研报告的主要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国有困难企业脱困的现状和问题,并探讨有效的脱困对策,为国有困难企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通过对国有困难企业脱困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参考,推动国有困难企业的转型发展,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3.3 展望国有困难企业未来发展":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国有困难企业的定义和背景国有困难企业是指由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企业,在经济、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困难,无法自我发展或维持正常经营的状况。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途径分析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途径分析

[摘要]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数目众多,较多企业同时面临资源枯竭和体制转换双重困难。

这类企业的顺利退出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并结合阜新矿业集团等企业的实践,系统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的种类和退出途径的选择,试图理清逻辑思路,为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资源枯竭;国有企业;企业退出;退出途径一、引言资源型企业是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

一般而言,从事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资源型企业要经历开采期、成熟期、衰退期、资源枯竭期的各个阶段。

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必然面临资源枯竭和体制转换的双重困难。

国家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截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国有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正在或即将面临枯竭问题,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

其中有色金属66%的主力矿山进入中晚期,已关闭和即将关闭的矿山有83座,到2010年预计还要关闭355座,占矿山总数46%,产能消失近5000万吨,占总产量的35%.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多数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人数多,再就业压力大,产业转型困难;有的企业还直接决定着所在城市的兴衰,造成地区环境恶化,塌陷治理、清除污染、复垦等任务艰巨,严重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国际上也缺少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此外,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还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特有问题,情况更加复杂。

因此,研究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并依此寻找有效的退出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对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来说,退出过程中面临的退出障碍既有与一般企业(非资源、非国有)相近的共性,也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性。

资源型国有企业摆脱转型困境的路径选择

资源型国有企业摆脱转型困境的路径选择

资源型国有企业摆脱转型困境的路径选择摘要:在资源环境与体制机制约束的双重压力下,产能过剩的"屡化不解"与低效企业的"退出困境"是阻碍国有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障碍。

应在决策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明确资源型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定位与方向,这意味着以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从完善产业结构与所有制结构两个层面推进的资源型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实现企业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此基础上,还应从政府职能转型与完善市场机制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国有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

关键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

随着经济增速的显著放缓,由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或经济驱动机制所引致并长期积累的各种弊端凸显,集中表现为总量繁荣与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

[1]其中,以资源型行业为代表的一些国内产业部门严重的总量或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被纳入新常态阶段宏观经济治理的主要议题中。

资源型国有企业是主要以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为生产要素,以资源采掘开发为主,以资源初加工和一些后续工序为辅的国有企业。

[2]国内绝大多数资源型国有企业均建立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受地域分布、行业特征与政策环境影响,企业经营发展模式对传统体制机制形成严重路径依赖,其改革明显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整体进程。

[3]同时,随着以矿产资源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消耗,资源型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储备约束和开发利用成本提升等问题,而由此进一步引发竞争力不足与创新激励匮乏下的企业主导产业日益衰退,以及难以消化的机构臃肿与冗员负担。

另外,资源型国有企业大多集中分布于资源富集的东北、华北及西北等内陆省份,企业对当地GDP有较高的贡献率,资源型国有企业的转型发展直接决定这些地区能否在摆脱当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国企改革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国企改革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国企改革困境及其路径选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尤其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意味着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然而,国企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存在着种种困境。

本文将探讨国企改革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

一、困境1.资源配置失衡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家政策,在许多领域中,国有企业占据着垄断地位,这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关键领域的竞争力较弱,也就难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管理机制不够灵活国有企业一般是通过政府的直接或间接行政干预来管理,这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灵活性有很大的限制。

企业不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也不能够快速地适应市场变化。

3.员工素质和激励机制不足由于国有企业长期稳定存在的环境和思想体系,导致了员工素质和绩效管理机制上的不足。

员工普遍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管理者难以针对员工业绩和贡献进行有效的激励。

二、路径选择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和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的改革经验和思想,同时根据国情制定出适合中国企业的改革方案。

1.引入市场机制国有企业要摆脱政府行政干预的管理模式,必须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通过建立内部市场化机制,促进内部竞争和自由调节,逐步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

2.改革股权和人事制度为了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绩效,必须在股权和人员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采用股份制、员工持股等方式,使员工有更大的获利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逐步推行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的改革,以激励员工加强学习和提高业绩。

3.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只有通过建立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4.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必须肩负起企业社会责任。

应该通过加强公益捐赠、推广环境保护、维护员工福利等方式,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声誉和企业形象。

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

国有企业退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与建议中国企业联合会课题组一、国有企业退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是明晰的,出资者作为决策主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退出的标准主要在于经营业绩与产业选择。

当企业经营业绩不佳或企业所在的产业处于衰退的状态,同时,出资者预期的退出机会成本小于进入收益时,就会诱导企业退出。

这时,1出。

,是消,使一2一部分,,不纳入,产权障虑,设法阻止所属企业的退出。

同时,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就业和社会安定的角度考虑,总是追求一时的所谓不出事就好,没有在其应该进入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而是在其职能应该退出或转变的领域过多地进入与停留。

3、巨大的退出成本一是资本专用性障碍。

主要指两个方面,即物质资本的专用性和人力资本的专用性障碍。

前者是指投入企业的生产性资产,由于专用性强,只能用于特定性的生产和服务,这样企业从原有产业中退出时难以收回其投资,这就形成了专用性物质资本退出障碍,也称沉淀资本退出障碍。

后者是指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技术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专用性,由于长期在一个行业,或一个技术工作岗位工作,加上行业和岗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形成了较强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这种障碍在企业停产、破产和转产时表现得更为严重。

二是劳动者安置费用大而形成的退出障碍,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企业退出后要对劳动力重新安排工作或重新培训,而培训费用和转移费用往往很高。

由于我国情况特殊,在竞争性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数量庞大,职工数以千万计,一旦这些企业退出,能否支付这笔巨额劳动力安置成本,将成为国有企业退出最关键的问题。

一个工厂如果有1500名职工,负债大约是1.5亿元,退出需一次性支付5000万元,每年的经常性开支1000万元,这样的退出成本由谁来负担?三是国有企业社会性负担带来的障碍。

据测算,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企业办中小学1.7万所,在校生730万人,教职工60余万人。

截至1997年底,全国工业及其他部门自办医疗卫生机构9.1万个,拥有病床位60多万张,工作人员110余万人;其中医院7200多个,床位60万张,工作人员近80万人。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难点与对策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难点与对策

作者: 李晶
作者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MBA学院
出版物刊名: 辽宁经济
页码: 50-51页
主题词: 国有企业 下岗人员 再就业 辽宁 资金投入 就业渠道
摘要: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过程中,最大障碍就是下岗人员的安置问题。

从辽宁省2001年情况看,全省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下岗人员过多,直接危及社会稳定。

例如:抚顺市共有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离岗、下岗人员25.8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4.5%;本溪有14万人,占29.8%;阜新市下岗失业人员12.6万余人,占应就业人数的28%,其中阜新矿务局下岗人员超过总数的50%以上。

因此,实现如此数量巨大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也是解除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后顾之忧、实现顺利退出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数目众多,较多企业同时面临资源枯竭和体制转换双重困难。

这类企业的顺利退出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本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并结合阜新矿业集团等企业的实践,系统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的种类和退出途径的选择,试图理清逻辑思路,为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资源枯竭;国有企业;企业退出;退出途径一、引言资源型企业是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

一般而言,从事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资源型企业要经历开采期、成熟期、衰退期、资源枯竭期的各个阶段。

中国的资源型企业多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必然面临资源枯竭和体制转换的双重困难。

国家国土资源部的调查显示,截至2002年底,中国已有三分之二的国有大中型资源型企业正在或即将面临枯竭问题,四百多座矿山因资源枯竭濒临关闭。

其中有色金属66%的主力矿山进入中晚期,已关闭和即将关闭的矿山有83座,到2010年预计还要关闭355座,占矿山总数46%,产能消失近5000万吨,占总产量的35%.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多数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下岗职工人数多,再就业压力大,产业转型困难;有的企业还直接决定着所在城市的兴衰,造成地区环境恶化,塌陷治理、清除污染、复垦等任务艰巨,严重影响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是个世界性的难题,国际上也缺少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此外,中国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还伴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老工业基地改造与调整,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特有问题,情况更加复杂。

因此,研究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并依此寻找有效的退出途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对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来说,退出过程中面临的退出障碍既有与一般企业(非资源、非国有)相近的共性,也有与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性。

由于资源枯竭和国有企业改革及经济体制改革交织在一起,所以退出十分困难。

具体来说,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障碍有:1、职工安置困难,影响社会稳定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时的最大障碍是职工安置问题。

这也是我国目前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具体表现有:(1)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都是大型、特大型企业,职工动辄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而且许多职工家庭“三代同矿”现象严重。

企业关闭破产后导致许多职工家庭全体下岗失业,很多职工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2)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大部分职工,长期从事资源开采工作,劳动技能单一,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同时长期以来惯国有企业的运营机制和劳动管理制度,思想观念转变缓慢,存在着依赖国家的“等、靠、要”思想,被推向劳动力市场后,相当多的人茫然无措,短时间内很难适应。

并且相当多的职工年龄都在40~55岁之间,年龄偏高,身体素质也较差。

(3)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离退休人员较多。

不少企业在职职工与离退休人数之比达10:8,养老金、医疗费等社会保障费用负担沉重。

同时较多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原是中直企业,社会保障体系相对独立,并没有纳入当地统一体系。

此外,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内还存在一大批工伤、工残、职业病患者及因工死亡职工家属等抚恤人员,这些人员的安置都是较难解决的问题。

(4)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所在矿区、城镇和城市的经济体系,多年以来一直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没有形成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地方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在资源枯竭后,很难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所造成的职工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同时,地方本身就有大量的下岗失业职工等待安置,就业容量和潜力十分有限。

[!--empirenews.page--] 2、资产专用性较强,沉没成本较大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由于所在产业的特点,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具有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产业转移比较困难,特别是从传统产业部门向新兴产业部门转移更为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此外,由于技术的、自然的原因,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某些固定设备投资属于一次性投资,根本不能收回。

资产专用性强和一次性的固定设备投资造成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在退出时的沉没成本十分巨大,具体表现在:(1)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生产一线大多数是在地下矿井内,开凿、维护矿井通道的投资和设备大部分属于一次性投资,即使企业停产,也很难收回。

(2)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某些固定资产设备的专用性很强,如掘进机、粉碎机、选矿机、专用冶炼炉及勘探设备等的用途单一,通用性差。

如果不能发现新的同类资源,这些固定资产设备转移到其他用途的难度很大。

(3)为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职工生活,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都在企业所在地和生活区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必要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如专用铁路、公路、建筑、管道、水源等。

如果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所在地处于偏远的山区或其他偏僻的地方,由于利用率不高,在企业退出时,地方政府对有偿接受这些基础设施并无动力,企业的投资也很难得到补偿。

3、债务负担沉重,退出资金匮乏无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选择哪种退出途径,都需要一定数额的退出资金支持。

例如,关闭破产需要破产清算资金、职工安置资金、社会职能职工移交资金、离退休、退养人员养老金、抚恤金、医疗费等资金;而产业转型更需要巨额资金。

但由于税费负担和社会负担沉重,且长期以来实行的低价微利政策,资源型国有企业自身缺乏积累、财力有限。

在退出过程中,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资产变现率较低,一般不超过20%.各级财政虽然可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相对于实际需求而言,相差较大。

此外,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都有沉重的债务负担,拖欠银行贷款数额巨大、时间很长,并且相当一部分已经形成呆帐、死帐,所以银行一般不愿为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提供资金,何况还会要求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在退出前处理所欠贷款。

4、体制僵化落后,责权关系模糊一般企业退出时的主要障碍在于资产、资金和人员安置等方面,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时还要遇到体制方面的障碍。

(1)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虽然是国家所有,但却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部门管理,企业产权界定不清,使得企业退出时决策主体混乱,各方利益协调困难,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步履维艰。

(2)许多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管理者都具有很高的行政级别,企业退出后,他们不仅要承担任期内企业退出甚至关闭破产的名声,而且原来享受的大部分待遇和收入也随着企业的退出而受到影响,因此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对企业退出往往十分被动,甚至低触。

另外,资源型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国家与企业之间实际上是无限责任关系。

企业退出使职工利益受损,由于利益刚性,职工对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及各种政策规定很难满意,会采取不同方式要求政府给与援助和保护。

(3)虽然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破产工作的通知》(中办[2000]11号文)明确规定将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原有的社会职能和公共设施连同职工成建制移交给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多是被迫接受。

另一方面,有的地方政府接收、安置能力确实有限,容易造成原有社会职能的中断,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再有,相当多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兴办的集体企业及职工移交给地方政府时,缺少相关政策支持,容易造成集体企业无政策规定,也[!--empirenews.page--][1][2][3][4]下一页无人关心的局面。

三、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途径中国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障碍比一般企业严重得多,又没有其他出路。

因此,这类企业的退出途径与选择及其搭配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退出途径的种类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一谈到企业退出,首先易想到的是关闭破产。

其实,关闭破产只是退出途径之一。

本文所指的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的含义更为丰富,可以是企业实体从市场中的退出(关闭破产),可以是从原资源产业的退出(产业转型),也可以是所有制意义上的退出(改制重组),还可以是从资源所在地的退出(迁移)等。

因而,资源型国有企业退出途径是多样化的。

具体说,至少有以下四种,参见图1. 1、关闭破产。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在无能力进行产业转型,扭亏无望的情况下,依照国家的《破产法》和中办11号文等法律法规,关闭矿井,整体破产。

关闭破产是一种“非企业化”的退出途径,是狭义的企业退出。

需强调的是,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关闭破产绝大部分是由资源枯竭等客观条件引起的,不同于《破产法》规定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破产,“关闭”应得到政府援助,侧重保护失业职工权益,而“破产”则要追究企业经营者责任,侧重保护债权人权益。

因而,应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关闭”而不是“破产”的方式解决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退出问题。

2、产业转型。

产业转型意味着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逐步脱离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接续产业是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形成的新的产业;替代产业是与原有产业没有直接产业关联的产业。

产业转型是一种“以进为退”、“循序渐退”的“非资源化”退出途径。

进行产业转型的企业通过进入新产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解决富余员工的就业问题,从而逐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性,脱离原有产业,实现企业的退出。

与关闭破产相比,产业转型是一种“渐变式”的退出途径,不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引发社会不稳定,有助于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的平稳退出,若新的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还会给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果难度不过大,产业转型则是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首选的退出途径。

3、改制重组。

资源枯竭要有一个过程,如果从资源上看企业尚有生存空间,而主要是原有的国有体制僵化落后,可选择改制重组的退出途径。

就是说,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或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改变,但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

因而在实践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非行政化”,即原行政色彩较浓的矿务局、石油管理局、勘探局等政企合一,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的组织改造为国有独资公司。

这种改制重组实质上是实行政企分离、主辅分离的过程。

二是“非国有化”,即企业改制重组为国有控股、参股(这种情况准确地说是非完全国有化),或者没有国有股的股份制企业。

这种改制重组实质上是企业所有制形式向混合所有制、民营化转变。

如果两种转变在同一个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发生,现实的情况通常是,“非行政化”在先,“非国有化”在后。

[!--empirenews.page--] 4、迁移。

是指企业全部或部分人员和设备迁移到其他资源矿区,原有企业缩小规模或逐步关闭破产。

表面上看,企业迁移是最有效的退出途径。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可开采的新矿有限,新矿开采权市场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的异地开采仍受到较大的限制,而且企业整体迁移的转移成本也很大,因而迁移并没有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退出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