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古代中国的经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得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得农业经济农业概况(生产技术、水利、工具): 不利于古代农业发展得因素:1、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 赋税沉重,甚至收泰半之赋;2、 劳动工具得改进; 2、 徭役沉重;3、 灌溉工具; 3、 土地兼并严重;4、 水利。
4、 天灾。
神农得传说1、 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神农”为什么有特殊得地位?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⑵ 进行农作物种植得成功实践;⑶ 从“神农”开始,农业就开始占据了经济得主导地位;⑷ 农耕作为最基本得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得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⑸ 中国古代得重大文明成就,都就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得基础上取得得。
2、 “神农”又称“烈山氏”、“炎帝”、“神农氏”。
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 耕作方式得发展过程:⑴ 中国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得原始阶段;⑵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已经采用了牛耕铁犁技术;在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得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牛耕铁犁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⑶ 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小农户(家庭)个体经营为主。
2、 春秋末期开始使用牛耕地,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刀耕火种”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得南方; 春秋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在汉代,铁制农具得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得耕作方式:牛耕铁犁;中国古代最原始得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 秦国最先使用“以牛耕”,江淮于东汉使用“牛耕铁犁”。
4、 农具得发展过程:耒耜—青铜(少量)—铁农具灌溉工具得发展过程:陶灌—戽hù斗—翻车大禹与她得继承人1、 重视水利得原因: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满足社会温饱需求并得以缓慢基本得基本保障。
2、 水利技术得进步:⑴ 大禹既平息了洪水得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得水利建设;⑵ 秦国李冰主持得都江堰工程与郑国主持得郑国渠工程;⑶ 汉代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井渠”;⑷ 东汉王景治黄河,解除了水患;⑸ 唐代专有渠堰使官职,负责水利工程得管理;⑹ 明清改进灌排工具。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
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
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解析 从材料中地主收租时间的变化分析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
业等家庭副业的收入已超过了种植业,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选
C项。
解析 答案
3.(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
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
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 由材料可知,北宋仁宗年间,对于偷税的商人,不仅没收其货物,
农
压制商人势力,
同 期,贯穿
响农业生
抑
以维护封建统治
点 于整个封
产,甚至
商
建社会
危及政权
场进行严 格的监管 和控制, 对商人地 位和势力
发展有利,对 农业文明的成 就有一定影响; 后期阻碍了生 产力的发展和
统治
进行压制 资本主义萌芽
的成长
首先是由自然
起到了一定的
经济的自给自
自卫作用,但
足特点所决定
重点阐释
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 1.共同因素 (1)客观因素: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 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 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 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单元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 •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
变化。
7
• 2.时代特征
• (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 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贵族用的奢 侈品,这些商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不是很密切,而且 各个诸侯国流通的货币品种不一,这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封 建社会初期发展的时代特征。
13
• 2.(2018·全国文综卷Ⅰ,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 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 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 为生,受雇期间,若A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 就。这反映出当时 (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5
• 3.(2018·江苏历史卷,4分)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 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 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 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D 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 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 )
•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线索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 古代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历史悠 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技术水平领先。明中 3
• 线索3:古代商业的发展:模式固定→突破限制→出现商 帮。
古代中国的经济.ppt
私田大量出现
②直接原因: A齐国管仲“相地 春秋时各国的 而衰征”
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 法化,促进土地制度
税制改革
B鲁国“初税亩”
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 化。
③其他原因 :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
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
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
①大量公田被抛荒 C.表现: 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
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2、条 件:
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特 点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精耕细作
4、弱点: 脆弱性
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
2、不利:
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
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
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
17
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
18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作用或影响
相地 而衰 征
春秋时 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 期齐国 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 亩
编户 制度
租调 制
春秋时 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 期鲁国 税
7
1.井田制:
(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 除于战国
(2)实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
(3)主要内容(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8
(4)瓦解
A.时间: 瓦解——春秋时期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其经济结构和特点深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以下是对其经济结构和特点的探讨。
一、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生活,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满足自身需求,很少有剩余产品用于交换。
这种模式强调的是内在的自我调节和稳定性,对市场的需求相对较弱。
2. 铁犁牛耕的技术进步: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 土地所有制:在古代中国,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土地的所有权集中在皇室和贵族手中,农民通常只有使用权。
这种土地制度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和分配关系。
二、手工业经济的特点1. 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控制,主要服务于皇家和贵族,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但成本也高,主要供应宫廷和军事需要。
2. 私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小,灵活适应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成本介于官营和家庭手工业之间。
3. 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是最为基础的手工业形态,主要是农户在农闲时从事的手工劳动,产品主要用于自用和交换。
三、商品经济的特点1. 市场规模有限:由于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商品交易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城市中。
2. 商业活动受限制: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位较低,商业活动受到许多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等。
3. 货币使用不广泛:虽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已经出现,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物交换仍然是主要的交易方式。
四、城市的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规律表现为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即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都城往往不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政治权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总结来说,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复合体。
其特点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技术进步的推动、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以及商品经济的局限性。
2014年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试说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新增);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①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②郑国——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①关中“井渠”(坎儿井)②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春秋:戽斗、桔槔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出现许多私田。
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②战国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2)过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各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影响:战国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我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构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构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明白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背诵提纲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背诵提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详见第一课及第四课第一节内容)(1)主要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耜耕)。
封建社会:铁犁牛耕。
(注意耕作工具的变化)(2)土地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氏族土地所有(生产力低下的原因)②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表现为“井田制”。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形成过程:注意鲁“初税亩”和秦商鞅变法)特点: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造成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机统治。
政策:限制兼并:北魏至隋唐采用均田制;明清按田亩和人口纳税。
•(3)基本特点:自成体系的发达农业;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基本史实:①冶金:青铜铸造以商周为辉煌(注意著名的青铜器)。
冶铁从西周晚期开始→战国→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及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②制瓷业:商:原始瓷器。
东汉的青瓷。
北朝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系统。
宋瓷五大名窑。
明清:瓷都景德镇,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③丝织业:商有织机、斜纹提花织物;汉有素纱单衣;宋有丝织品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中心:苏州和杭州,有花楼机,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特征: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的官营手工业②艰难经营但后来居上的民间手工业③长期领先于世界并享誉世界。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概貌:先秦时期:商朝时出现商人并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时扩大并打破官营,有了民营。
秦汉时期开始实施“重农抑商”;隋唐:出现类似银行的柜坊和汇票的飞钱,商业城市有长安和洛阳;坊市分开;外贸港口广州并设市舶使管理。
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三 、
概况:
明
清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 涌现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十大商帮)
徽商和晋商
商 对外 业 贸易:
明郑和下西洋的朝贡贸易;后来实行“海禁” 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
14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到宋元时期达到 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 发展 ③货币种类不断丰富。有柜坊、飞钱和 交子、汇票,白银等。 ④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地位低下,总体 上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 折。
会的动荡。
8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以种植业为 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重视精耕细作技术。
3、以家庭为单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具有封闭性、分散性和落后性缺点(脆弱)
9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隋唐: 进一步 发展
原因: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政府政策开明;农 业、手工业发展(经济);大运河的开通(交通)
表现:①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扬一益二) ②市场发展:“市”“坊”分开,农村集市(草市)发展 ③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港口,唐设市舶使
④贸易和金融方面:邸店、柜坊和飞钱出现
7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①生产技术提高,促进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
小农经济的发展。
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 十分薄弱。
生产资料和自主权, ②农业始终维持着简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1)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积极性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3)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的个体农业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①表现:实行间作或套种,轮作复种。
②作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穗选法和株选法等。
(5)认识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2.影响(1)由于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解读] 最后一个分句是史料一的主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最新最全)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器) (2)石器锄耕(耒耜) (石器、木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3)铁犁牛耕: a 春秋战国时出现并逐渐推广 b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我国耕犁的完善,为后世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
(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个体分散);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起源:独立发展、自成体系;②农业技术:精耕细作;③生产模式:小农经济,一家一户,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二、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原始社会晚期:掌握了冶铜技术; 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 (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元代的纺织业,明清花楼机,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主要的衣四、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的特征1、起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经营模式:官营、家庭、民营手工业长期并存3、经营方式:规模大、部门多、分工细、技术领先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冶金瓷 器丝织业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农业
①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②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社会福利
①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②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
③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2)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探索了一条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
1、表现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于农业和轻工业;(工业)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
2、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场调节)
1、背景①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困难;
2、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国内战争;
3、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行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评价
①积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保障了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1921—19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
• 15、2010年5月10日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列为该年“一号工程”的“南澳Ⅰ号”打 捞工作起锚。打捞出水除了以前已有发现的外 销青花瓷品种和釉陶罐、铁锅及铜板外,还出 水了一些以前未见新文物,包括套装的江西景 德镇窑系各种花卉鸟兽图案青花瓷盖盒等,此 外还见到有圆筒状的铁质文物。可能是明代已 经广泛运用于军队的铁手铳或铁铳炮。这些出 水文物对于研究“南澳Ⅰ号”沉船哪些相关历 史课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线索和证据 ( ) • ①船货来源及产地 ②海上航行路线 ③始发港 和目的地 ④体现古代中外贸易达到历史最高 水平
• 【强化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 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 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 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 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 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 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 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 了不小的作用。 •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 术发展的特点。
•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 的哪些变化?(3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 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3分) • 答: • ①崇尚奢侈。 • ②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 • ③好诉讼。
•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 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5分) • 答: • 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阻碍:①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 • ②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 • 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知识结构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远古 春秋 秦汉 三代 战国 魏晋南 北朝
隋唐
曲辕犁 (江南)
宋元
明 清
工 具
木制: 耒耜 石器: 石锄石犁 刀耕火种 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 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铁犁 牛耕
耦犁(赵过) 二牛一人犁 耧车
耕耙耱 技术
技 术
水 利 作 物 土 垦
垄作法 代田法 都江堰
漕渠 白渠 龙首渠
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 • • • • • 井田制: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 土地私有制: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 各国变法 均田制:北魏、隋、唐实行 政府将荒地 定期平均分配给农民 国有与私有结合 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私有制。
5: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 时间:南宋时期。 • 原因:(1)南方相对稳定。 • (2)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 (3)政府鼓励政策。 • (4)政治中心南移。
A
• 13、“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 (议),少私议则公法立,力专一· · · · · · 民舍本 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出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 ②倡导无为而治 ③力求 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A.①③ B.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
D
• 4、唐诗“如何织纨素,自著褴褛衣”;“舞 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反映的社会现实 是 • ( ) • A、手工业者地位低下 • B、丝织业规模扩大 • C、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 D、官府垄断丝织业
A
• 12、电视剧《乔家大院》展现了闻名海内外 的商业资本家乔致庸的传奇一生,这一时期 以晋商为代表的商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业的繁荣 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的加强 C.城镇商业繁荣 D.区域间贸易的发展 乔家大院 • (
• • • •
3、小农经济的历史地位? (1)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 (3)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贡献。
• 4、小农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 有利: • ① 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具 有生产积极性。 • ②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 不利: • ①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抵抗灾害能力弱。 • ②封建统治者的剥削及社会动荡。 • ③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具有落后性。
(江南) 稻麦轮作
一年 多熟 风力 水车
翻车
筒车
高转 筒车
1万年 南水稻 北粟 江南开发 重心南移 (南宋)
• 1、概念: 小农经济 •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满足自家生活 需要为目的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
• 2、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原因? •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逐渐推 广,生产力提高。(根源) • (2)封建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变法)
单元检测
1、汉武帝时,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径朝 鲜半岛时可能看到 • • • • • 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 B、寺庙里正在进行佛事活动 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 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 (
D
)
• 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 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 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 • 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系农民利益 • 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 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商业没有广阔的市 • 场
坊市分开 坊市打破 海禁、 均田制 定时监管 无时间限 闭关锁国
重要问题解释
• 1、朝贡贸易 • 中国古代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的交易; 这种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是要 宣扬国威,加强与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 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闭关锁国 • 概念:清朝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东汉 白瓷 青瓷
丝绸 之路
吸收外国 技术
花楼机 棉纺 黄道婆
大放异彩 5瓷都
原始瓷器 (商朝)
南青 北白
青花瓷 彩瓷 珐琅彩
资本主义 萌芽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礼器
• • • •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特征? (1)手工业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2)手工业产品享誉世界。 (3)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构成古代手工业主要形态。
•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 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 发展之间的关系。 • 答:
• 状况: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 •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 • 关系: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工 • 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的新农机, •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强化训练2】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关注,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 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 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 术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 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 原因: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 • 大量劳动力)。 • ②养牛成本较高。 • 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 的主要途径。(2分) • 答: • ①科举(免役)。 • ②发展工商业。
•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 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 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 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 · · · · · 有邹望,亦有 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 · · · · · 而好讼致穷。 • ——[清】钱泳《登楼杂记》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 技术发展的特点。
• 答: • ①耕作技术不断革新。 • ②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 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 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 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 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 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 稻工》记载:“吴 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 草之资,窃盗死痛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 ——《太湖地区农业史》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 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 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 源是什么?
•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其原因。 • 答:
• 说明: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 原因: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 ②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 • ③各国变法,封建生产方式确立。
• 材料二 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 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 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 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 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 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 发展的状况,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 发展之间的关系。
5、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 (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3)自给自足。
• 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成就
夏商周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冶铸
青铜器 铁器 铁器 推广
(西周)
织机 (商朝)
高炉炼铁 炒钢技术 灌钢法 鼓风冶铁 (水排)
纺织
瓷器 其它
丝绸
• 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 • 积极性。 •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 因素。 • 答:①提高生产力(科技)。 • ②改善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