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下丘脑前区 下丘脑内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后区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
传出纤维
脑干和脊髓
交感神经
心血管,呼吸,胃肠运动
2.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36.8℃)
3.水平衡调节
水摄入
水排出
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
血浆 晶体 渗透 压
②临床表现: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3.调节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的功能
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 之间信息交流。
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 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 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 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 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思考题
1. 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 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 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
二、 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中枢神对经系侧统伸通肌过反调射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牵或张产反生射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活节动间称反之射。
1.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
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
支配 及递质
运动生理学习题03
第三章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一)填空题1.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组成,神经细胞又称为。
2.神经元的两种特征结构是和。
3.一个神经元通常具有一条细长的圆柱状,将神经元信息传出至另一神经元或效应器。
4.中枢内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称为。
5.神经元依其功能分为三大类:、、。
6.电突触的传递是定型化的快速传递,化学突触的传递则具有性和性。
7.视觉系统中对光敏感、接收光的部位是、。
分别感受视觉和亮光视觉。
8.人体如果缺乏对某一波长光线敏感的视锥细胞,即称之为,要是对某一波长的光线敏感性比正常人弱,则称之为。
9.外膝体是视觉信息传入大脑的中继站,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质的叶。
10.声音刺激的机械能是通过换能作用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来传递声音信息的。
11.听神经第一级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全部终止在脑干的核、核和耳蜗前腹核之内。
12.人体对声音的分辨是多层次的,除的作用外,也涉及各级听觉中枢细胞的活动13.声音通过外耳道、、及镫骨底板传到外淋巴后,部分机械能量推动外淋巴从前庭阶经蜗孔及鼓阶到。
14.在声音频率分析中遵循着两个原则,即部位原则和原则。
15.人体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随着声音强度的加大,首先是单根听神经神经纤维上放电频率增加;其次是空间上的数目增多。
16.躯体运动由控制和调节。
根据控制情况,习惯上将躯体运动分为和。
17.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按功能可分为和,它们的轴突经脊髓直达所支配肌肉。
18.脊髓是有关躯体信息的传入和传出的。
1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突触后膜对、尤其是通透性升高而去极化所致。
20.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γ运动神经元支配骨骼肌中的纤维。
21.肌梭的主要功能是当它所在的那块肌肉被拉长时,可发放牵拉和变化的信号。
22. 是肌梭内的一种肌纤维,它可分为和。
23.骨骼肌长度的改变与关节的角度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感受器是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24.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而肌梭的传入冲动对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起作用。
基底节
苍 白 球 的 苍白球红核纤维:自苍白球下端,直接或通过红核前区至红 核,自红核又发出红核延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红核网状束 传 出 纤 苍白球黑质纤维:苍白球 黑质 苍白球,形成一环路 维 苍白球网状纤维:苍白球 脑干网状结构。后者再发出 网 状脊髓束和网状延髓束
基 底 神 经 节 的 纤 维 联 系
基 底 节
神经内3科
代晓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
底神经节的解剖
基
底神经节的纤维联系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损害表现
基底节
又称基底神经节、基底核,是埋藏在大 脑白质深部的灰质核团,位置靠近脑底。
狭义的基底神经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杏仁核。
最外囊
屏 状 核
其内侧的白质称为外囊。
外 囊
其外侧的白质称为最外囊。 内 囊
杏仁核:因其不是一个单独的核团,而是由许多亚
核组成,故现在称为杏仁(复合)体。
位于海马旁回钩的深处,大部分靠近侧脑室下角 前端的上方,小部分位于下角顶部的上方。 外邻屏状核,内邻梨状皮质,背邻豆状核,腹侧邻
海马旁回钩的皮质,前邻前穿质,后下部与尾状核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舞蹈样动作
壳核 尾状核 丘脑底核
手足徐动症
偏侧投掷动作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震颤麻痹
苍白球、黑质
小
结
纹 尾状核 状 豆 壳核 体 状 内 核 外苍白球 旧纹状体 屏状核
新 纹 状 体
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在调节躯体运 动中起重要作用
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 枢,与调节内脏活动 和情绪的产生有关。
基底节
已知基底神经节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苍白球内部和黑质 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发出轴突终止于脑干多处部位,包 括前腹侧核(VA)、腹外侧核(VL)、腹内侧核(VM)等,丘 脑核团及上丘、中脑-桥脑上部被盖。 与基底神经节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主要有多巴胺、乙酰 胆碱、5-羟色胺和γ-氨基丁酸。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 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 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 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 障碍、视觉障碍等。
大脑中动脉中央支
外侧豆纹动脉
内侧豆纹动脉
大脑后动脉的分支:
后内侧中央支 posterior central branches 分为头侧群和尾侧群 ,头侧群供应丘脑下部的垂体,其中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前部 和内侧部。尾侧群供应下丘脑乳头体区和底丘脑部。 后外侧中央支 poaterolateral central branch 或称丘脑膝状体动 脉,供应丘脑尾侧大半,包括膝状体和大部分脑外侧核团。
大脑前动脉中央支
Heubner回返动脉
Heubner返动脉阻塞:额性共济失调(内囊前肢缺血), 如果优势半球侧出现此动脉闭塞,可能出现智力障碍。
大脑中动脉
中央支 内侧豆纹动脉 medi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 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mm以内发出的中央支,称为内侧豆纹动脉。 外侧豆纹动脉 lateral lenticulistriate artery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 算起,在10~20mm之间发出的中央支,走行时稍向内行,称为 外侧豆纹动脉。 内外侧豆纹动脉供应范围主要有:壳核、尾状核、内囊前支、 内囊膝的背外侧和内囊后肢的背部区域。
解剖学——大脑皮层(一)
解剖学——大脑皮层(一)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由脊髓和脑组成,脑包括大脑、间脑、小脑和脑干。
仔细观察大脑,你会发现它其实由两个几乎对称的半球(称为大脑半球)和基底神经节(也称为基底核)组成。
此外,每个大脑半球主要被分为四个主要的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以及一个在深部容易被忽视的岛叶。
如果我们在冠状面切开大脑半球,也就是从左到右将大脑分为头端和尾端,我们可以看到大脑皮层。
这是大脑半球的最外围区域,由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体及其树突的灰质组成。
一个细胞体和它的树突,连同它的轴突和突触末端,共同组成了一个结构,这就是神经元。
神经元允许与神经系统内的其他神经元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
灰质得名于肉眼观察时的灰黑色外观。
在灰质深处是白质,它由与灰质细胞核相连接的含有髓磷脂的轴突组成。
白质得名是因为轴突的髓鞘化使这个区域在肉眼检查时呈现白色外观。
最大的白质束是胼胝体,它在两个大脑半球之间发送信号,本质作用是把两个大脑半球连接在一起。
在整个大脑皮质下可以发现许多灰质团,这些灰质团包含被称为基底神经节的神经元细胞体,这些也被称为基底核。
基底神经节由尾状核和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和黑质组成。
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豆状核是指壳核和苍白球。
基底神经节的所有结构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通路。
在这些基底神经节之间传输的包括白质传入和传出轴突束,最值得注意的是内囊。
内囊是密集的白质(轴突)的集合,它划分纹状体,就像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之间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
通常,大脑右半球发送和接收来自身体左侧的信号,而大脑左半球发送和接受来自身体右侧的信号。
现在观察大脑的外表面,我们可以看到大脑皮层并不是平坦的,而是覆盖着许多称为脑回的褶皱,这些褶皱被称为脑沟和裂隙分隔开。
(脑沟相对于裂隙更浅。
)这些脑回和脑沟的一个功能是让大脑皮层自行折叠,使其能够容纳在脑颅的小空间内,就像手风琴闭合时的折叠一样!这种皮层折叠的第二个优点是,它有效地增加了表面积,使更多的细胞核被填充到皮层中。
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一填空题1.神经系统主要由①和②两种细胞构成。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①、②、③、和④等特征。
神经纤维对其所支配的组织有⑤和⑥两方面作用。
反过来,神经所支配的组织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⑦。
3.神经元按其机能的不同可分为①、②和③三种。
4.化学性突触通常由①、②和③三部分组成。
根据神经元轴突接触部位的不同,突触可分为④、⑤和⑥三种类型。
5.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形成是由于突触后膜化学门控通道开放时,①离子内流大于②离子外流而产生的③极化型电位变化;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则是突触后膜上的④通道开放,⑤离子内流而产生的⑥极化型电位变化。
6.突触传递的特征有①、②、③、④、⑤、⑥和⑦ .7.突触的抑制可分为①和②两类。
相反,除了抑制以外,还有③易化。
8.中枢神经递质可分为①、②、③、④、⑤_______、⑥和⑦等多种类型。
9.丘脑向大脑皮层的投射可分为①投射系统和②投射系统两大类。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③并④发出传出神经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⑤。
10.内脏痛的定位①,还往往发生②痛。
11.牵张反射有①和②两种类型。
12.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有①作用和②作用。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动物的脑干,可以产生③僵直。
此僵直属于④。
13.临床上基底神经节损害的主要表现可分为①和②两大类。
14.前庭小脑的功能是① ,脊髓小脑的功能是② , 皮层小脑的功能是③ ,并与④及⑤的编制有关。
15.自主神经系统由①和和②两部分组成,其功能在于调节③肌、④肌和腺体的活动。
16.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①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②系统;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③分泌增多,因而称这一活动系统为④系统。
17.下丘脑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能调节①、②、③、④和⑤、⑥等过程。
18.神经系统可以通过释放①,或通过②而影响免疫功能。
可见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之间有③关系。
大脑简单结构介绍
大脑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感知、思维、情感、记忆和行为等高级功能。
它由多个区域和结构组成,每个区域都承担着特定的功能。
以下是大脑简单结构的介绍:
1.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大脑的外层,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皮层是思维、
感知和意识的中枢,包括了许多不同的叶片状结构,称为回。
大脑皮层是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主要场所,也负责运动控制、感觉处理和语言能力。
2.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位于大脑的深部,包括杏仁核、海马体和下丘脑等结
构。
边缘系统参与调节情绪、记忆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对于情感的产生和记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3.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位于大脑深部,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核团,如纹状体、
丘脑和苍白球等。
基底神经节参与运动控制、习惯行为的形成和执行,同时也与情绪调节有关。
4.脑干(Brainstem):位于大脑下方,连接大脑与脊髓,包括中脑、桥脑和延髓。
脑
干控制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同时也承担了一些重要的睡眠和觉醒调节功能。
5.小脑(Cerebellum):位于大脑后方,主要负责协调运动、平衡和姿势控制。
小脑也
可能在认知和情感调节中发挥一定作用。
除了以上结构外,大脑还包括了许多神经元、突触和神经传导途径,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这些结构和网络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人类复杂的认知和行为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仍在不断发展,许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临床医学]神经系统感觉运动
①易化或抑制脊髓α运动N元,直接调节肌肉的收缩; ②易化或抑制脊髓γ运动N元,通过γ环改变肌梭敏 感性而间接调节肌运动。
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
②易化区: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3、感觉投射系统
*
*
特异性投射系统
神经元联系
功能
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但能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Ⅲ.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拇指和食指的投射区大);
*
*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特点:定位较差、感觉分 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 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2.本体感觉代表区:主要在 中央前回(与运动区重叠 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 觉区 + 运动辅助区。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最基本的反射中枢。
脊 髓 前 角 α 运 动 N 元
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骨 骼 肌 纤 维
牵 张 反 射
(一)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
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α运动N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2.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概念: 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讲解
第五节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重点:一.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二. 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三. 小脑的躯体运动四. 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难点:一. 网状结构的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二.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案例:张健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头部受伤,医生诊断为右侧颅脑损伤,经手术治疗后意识逐渐清醒,但是出现左侧面、舌瘫和左侧上、下肢体瘫痪。
讨论:1. 为什么右侧颅脑损伤会出现左侧上下肢体瘫痪?2. 如何对张健的颅脑损伤进行定位?课程相关参考资料:1.帕金森病与线粒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广西医学杂志 2007年5期2.帕金森病基因治疗目的基因的表达及选择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年12期3. 临床神经生理学秦震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年机体的运动功能,从简单的膝跳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不同水平的调节下进行的。
简单的反射仅需低位中枢参与,复杂的反射需要高位中枢的参与。
为研究不同水平与哪些运动反射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常采用不同中枢水平切断脑脊髓的方法。
例如,在脊髓第五颈节段下横切(保留隔肌的呼吸运动),使脊髓与延髓以上的中枢离断,这种动物称为脊髓动物。
在脊髓动物上,能观察到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例如屈肌反射和牵张反射等。
如果在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则动物出现牵张反射亢进的现象。
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一)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肢体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该侧肢体出现屈曲运动,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称为屈肌反射。
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使肢体屈缩而避开伤害性刺激。
屈肌反射的强度与刺激强度有关,例如足部较弱的刺激只引起踝关节的屈曲;刺激强度加大时,则膝关节和髓关节也可发生屈曲。
如刺激强度更大,则可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反射,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动物的一侧肢体屈曲,对侧肢体伸直,以利于支持体重,维持姿势。
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的中枢均在脊髓。
(二)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块肌肉发生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3)同刺激的结果而造成的。
颈紧张反射是指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刺激后,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实验证明,头向一侧扭转时,下颏所指一侧的伸肌紧张性加强;如头后仰时,则前肢伸肌紧张性加强,而后肢伸肌紧张性降低;如头前俯时,则后肢伸紧张性加强,而前肢伸肌紧张性降低,人类在去皮层僵直的基础上,也可出现颈紧张反射;即当颈扭曲时,下颏所指一侧上肢伸直,而对侧上肢则处于更屈曲状态(图10-34)。
在正常人体中,由于高级中枢的存在,状态反射常被抑制不易表现出来。
(二)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六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
如将动物四足朝天从空中掉下,则可清楚地观察到在下坠过程中,首先是头颈扭转,然后前肢和躯干跟着也扭转过来,最后后肢也扭转过来,当下坠到地面时由四足着地。
这一翻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
头部翻正以后,头与躯干的位置关系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到刺激,从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
四、小脑小脑对于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均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小脑的传入、传出纤维的联系,可以将小脑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功能部分,即前庭小脑、脊髓小脑和皮层小脑(图10-36)图10-36 灵长类动物小脑分叶平展示意图(一)前庭小脑前庭小脑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密切关系。
运动切除绒球小结叶后则平衡失调。
实验观察到,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由于平衡功能失调而不能站立,只能躲在墙角里依靠墙壁而站立;但其随意运动仍然很协调,能很好地完成吃食动作。
在第四脑室附近出现肿瘤的患者,由于肿瘤往往压迫损伤绒球小结叶,患者站立不稳,但其肌肉运动协调仍良好。
绒球小结叶的平衡功能与前庭器官及前庭核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反射进行的途径为:前庭器官→前庭核→绒球小结叶→前庭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肌肉装置。
基底神经节的书写功能
将文字书写作业的脑代谢图像与假写作业的脑代谢图 像相比较,上述问题则最大限度地得到控制,以此可以 排除视觉、眼动、指动等影响,将文字书写与初级运动 效应区分开来,提取出确实与文字产生能力相关的变 化部分,使研究结果尽可能地贴近客观事实。在文字 书写作业中,我们要求受试者的书写方式为主动书写, 内容限定为受试者当年人校的高考作文。主动书写是 一个语言、记忆、理解、逻辑、思维、注意力等高级神经 活动共同参与的深层次的书写过程。选择这一书写方 式是为了避免抄写、看图书写存在的眼动移位等简单 初级运动反射问题,及听写涉及的听觉反射等多项混 杂因素,以保证书写行为中文字表达的单纯性。
者在假写状态及文字书写状态下基底神经节的葡萄糖代谢情况。结果lO名受试者在文字书写状态较假
写状态,左侧豆状核差值(0.0435±O.0396),右侧豆状核差值(0.0634±0.0301),左侧尾状核差值(0.0463
±0.0384),右侧尾状核差值(O.0566±0.0396),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双侧豆状核、尾状核的激活
万方数据
表2显示,激活状态下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区 ROL/小脑ROI值(Means)比较:文字书写对双侧豆状 核、尾状核的激活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论
功能神经影像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为揭示大脑奥 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口。PET技术也被称为活体生 化成像,是一种高灵敏度和高准确性的无创性检查,以 功能显像见长,它可以在体外无创伤的看到生命的现 象。人脑具有诸如感觉、运动、记忆、思维、语言等十分 复杂的功能活动,PET能够对多种脑功能活动进行定 位,评价不同作业时脑代谢改变的程度,观察不同刺激 作业下各脑区的相互协同作用,判断神经功能缺失与 脑皮质损伤的关系。因此,选择PET技术作为书写的 研究手段可以准确而有效地确定与书写相关脑区的具 体部位并进行定量分析。葡萄糖代谢率是脑功能测定 的常用指标,本实验是将假写与文字书写相比较,前者 作为基线,观察后者葡萄糖代谢率的变化。然而,PET 能在分子水平成像,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但解剖结构 不清楚;而PET—cT融合扫描系统将PET和螺旋CT整 合在一台机器中,将PET的功能图像和cT的解剖图 像融合处理,可以显示具有典型清晰端面的两者融合 的影像,这样能够使两种神经影像的结果优势互补,既 能以生理常态反映活体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状态,又能 清楚显示基底神经节的解剖形态,更加准确、直观地反 映与文字书写有关的神经结构。
临床-系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运动系1.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处,在额、顶、颞、蝶骨汇合成最为薄弱的H形缝的地方,称翼点。
2.颅囟:颅顶各骨发育还未完全时,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汇合处,间隙的膜较大处,称颅囟。
3.椎间孔: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称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4.胸骨角:位于胸骨柄和胸骨体连接处的突起,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5.肋弓:第8~10肋借肋软骨与上位肋骨连接形成肋弓。
6.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柱的纤维软骨盘。
它由两部分构成,中央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质组织;周围部是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而成,非常坚韧,牢固地连接椎体的上下面,保护髓核,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椎间盘既坚韧又富有弹性,具有弹力垫的作用,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
7.坐骨大孔:坐骨大切迹与骶棘韧带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肌肉从此处由盆腔到达会阴和臀部。
8.坐骨小孔:坐骨小切迹与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围成的孔,有血管、神经、肌肉从此处由盆腔到达会阴臀部。
9.腱鞘:是套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
分为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
纤维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管道,起滑车和限制肌腱的作用。
滑膜层是双层圆筒形的鞘,内外层相互移行,形成腔隙,内含少量滑液,能使肌腱在鞘内自由滑动。
10.斜角肌间隙: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一肋围成的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
11.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肌腱的下缘增厚卷曲,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腹股沟韧带。
二、内脏学1.上、下消化道:临床上把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这段消化道称为上消化道;把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这段消化道称为下消化道。
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舌根及两侧的腭舌弓共同围成咽峡。
咽峡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两者的分界线。
3.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近侧与幽门相连接的一处肠管,长约2.5cm,肠壁薄,口径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皱襞,是十二指肠溃疡和穿孔的好发部位。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边缘系统基底神经节课件
边缘系统主要负责情感反应、记 忆形成和巩固、动机和行为调节 等。
边缘系统的组成
海马体
杏仁核
扣带皮层
其他结构
与记忆、空间认知和导 航有关。
与情绪反应和社交行为 有关。
与情感调节和自我意识 有关。
如隔膜、穹隆等,参与 多种神经功能。
边缘系统与其他神经系统的关系
01
02
03
与皮层的关系
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相互 影响,共同调节情感和认 知功能。
代谢标志物
代谢组学技术能够检测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代谢产物,为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脑积水
通过对脑积水的定位诊断,医生可以判断出脑积 水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引流或手术 治疗方式。
脑脓肿
通过定位诊断技术,医生可以判断出脑脓肿的位 置和大小,为手术引流或切除提供依据。
在精神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抑郁症
通过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医生可以判断出抑郁症患者 脑部神经递质异常的部位,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基底神经节的组成
纹状体
包括尾状核、壳核和苍白 球等部分,是基底神经节 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运动 控制和认知功能相关。
丘脑
位于大脑半球中央的核团, 主要负责感觉信号的传递 和整合。
下丘脑
位于丘脑下部的一组核团, 参与调节睡眠、饮食、体 温等生理活动,以及情绪 和行为反应。
基底神经节与其他神经系统的关系
与皮层的关系
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关系
基底神经节通过与皮层的联系,参与 运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认知和 情感活动。
基底神经节通过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联 系,参与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和应激 反应。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
神经病学(第六版专业摘录)一、大脑(一)额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休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⑧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
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巾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 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
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CJae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痛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
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牛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
强握反射(graa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gr0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r句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
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神经生物学第四篇运动系统
运动单位的发放频率调制 增加单位时间内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的数量。运动 神经元的发放频率愈高,运动单位产生的张力愈大。 运动单位的募集 增加参与收缩的运动单位的数量。激活的运动单位 愈多,肌肉产生的张力愈大。 运动单位的募集 --- 大小原则(size principle)
γ神经元兴奋→梭内肌收缩(两端收缩成分收缩)→肌梭敏感性↑→传入冲动↑ → α神经元兴奋→ 梭外肌收缩,肌紧张↑
骨骼肌的结构特征
肌浆中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 肌浆中具有特殊的复杂的 肌管系统
功能
控制α运动N元 →发动肌肉运动 控制γN元→调整肌梭敏感性,配合运动 控制中间N元→改变拮抗肌运动N元运动,合适强度 锥体束主要对四肢远端肌肉作精细调节,特别是手指的活动
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
经典锥体外系:指皮层下尾核、苍白球、黑质、红核等下行控制低级N元的系统 皮层起源的锥体外系 旁锥体系(Parapyramidal system)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patterns of contraction)
二、 肌肉收缩张力的调节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Single muscle twitch) 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有效刺激而产生 的一次收缩。 (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强直收缩 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重叠 形式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usion frequency)
《基底神经节功能》课件
ALS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大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的运动神经 元变性坏死,特别是皮质脊髓束和脑干运动核团的神经元。 在基底神经节区域,如黑质和纹状体,也存在变
基底神经节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基底神经节功能复杂,涉及多个脑区的交互作用,研究难度较大。同时,目前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尚不 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认知功能
基底神经节参与认知功能,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灵活性等方面的调节 。
内分泌控制
基底神经节通过下丘脑等结构,参与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影响激素的分泌 和代谢。
02
基底神经节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运动产生的过程
运动产生涉及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脑干等多个脑区的协同作 用。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基底神经节的传递和调制,最 终驱动躯体运动。
丘脑
下丘脑
丘脑是感觉传入通路的重要中继站,参与 感觉传入信号的处理和调节。
下丘脑参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内分泌 控制。
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运动调节
基底神经节通过接收大脑皮层的运动 指令,合成和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 ,调节肌肉紧张度和运动协调性,维 持身体的平衡和运动能力。
情绪调节
基底神经节与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 统相互作用,参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
它们通过调整神经元的活动,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在重要的信息上,并抑制不相关 的干扰。
基底神经节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注意力集中困难,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基底神经节在记忆中的作用
基底神经节参与不同类型的记忆 过程,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
它通过与大脑皮层和丘脑等其他 脑区的交互作用,帮助我们存储
和提取记忆。
03
基底神经节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
了解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2)锥体外系:
泛指锥体系之外的控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下行通 路,包括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
功能: 调节肌紧张,协调肌群运动,维持平衡
临 床:
柔软性麻痹(软瘫):
随意运动丧失、牵张反射减退或消失、肌张力 减弱、肌肉萎缩
Question
1.脊髓有哪三类运动神经元?何谓运动单位? 2.脊休克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3.何谓牵张反射?简述其类型和产生机制? 4.去大脑僵直产生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是什么? 5.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躯体运动有哪些调节功 能?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通路
(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1.脊髓 脊髓功能:躯体运动的初级中枢
↓
↓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 脊髓α
↓
↓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肌 梭)
(2)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大脑皮
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抑制区活动 减弱,而易化区活动相对增强所致
(3)特 点: 主要是伸肌(抗重力肌)的紧张性亢进
(4)去皮层僵直(decorticate rigidity):
1998.7.21 第6、7颈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问
题:
1、脊髓的功能
2、脊休克期间患者整体功能活动有 哪些改变?
3、脊休克后哪些功能可恢复或部分 恢复?
4、从桑兰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 1.脊休克(spinal shock)
概念: 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 断面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的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基底神经节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贾军;蒋心欣;王晓民【摘要】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控是生理学中神经系统的一个教学难点,表现为结构通路的复杂性和生理、病理功能的变异性. 在生理学的教学实践中,注重从基底神经节的解剖结构、传导环路、递质投射等层面来分层次讲授,分别描述在正常状态下基底节对运动的调控特点以及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基底节的功能失衡;进而对基底节环路相关的特定疾病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全面、清晰地掌握此概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期刊名称】《基础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17)012【总页数】2页(P1034-1035)【关键词】生理学;基底神经节;教学改革【作者】贾军;蒋心欣;王晓民【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G),也称为基底节,是神经系统中参与机体运动调节的重要结构,与随意运动的产生、肌紧张的调节和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等直接相关[1]。
同时,基底节的损伤既有如帕金森病样的运动减少症状,也有如亨廷顿病样的运动过多的表现;此外还可伴随有神经、精神认知行为的异常[2]。
因此,基底节的功能非常复杂,是神经系统章节中的教学重点内容。
但是,对基底节的理解和讲授又是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①结构的复杂性,基底节由众多核团组成,既形成内部相对闭环的直接和间接通路,同时也和皮层、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广泛联系;②抑制性投射的调节途径,在基底节环路中广泛存在着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是以抑制性的投射来发挥调节效应,因而表现出抑制或去抑制(为双重抑制,即兴奋)的不同状态;③递质的多样性,在基底节内存在着多种不同作用的神经递质,如兴奋性的谷氨酸(Glu)、乙酰胆碱(Ach)和多巴胺(DA),抑制性的GABA,以及P物质(SP)、脑啡肽(ENK)、强啡肽(DYN),都对基底节的功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多巴胺促进运动协调的机制
多巴胺促进运动协调的机制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运动协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多巴胺促进运动协调的机制:
1. 调节基底神经节功能:多巴胺主要在大脑的基底神经节中释放,并与其他神经递质相互作用。
基底神经节是运动控制的重要中枢,多巴胺通过调节基底神经节的活动,可以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流畅性。
2. 影响运动规划和执行:多巴胺参与了运动规划和执行的过程。
它在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和基底神经节中起着调节运动程序的作用,使得运动的执行更加顺畅和协调。
3. 调节运动学习和记忆:多巴胺对运动学习和记忆也有重要影响。
它可以增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促进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和记忆的储存。
4. 调节运动速度和力度:多巴胺可以调节运动的速度和力度。
它通过与其他神经递质相互作用,影响大脑中的运动执行通路,使得运动更加有力和精确。
多巴胺通过调节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影响运动规划、执行、学习和记忆等过程,从而促进运动的协调性和流畅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叶
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如恐惧、 发怒等)伴有生理反应
(一)本能行为的调节 摄食行为的调节
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 饱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杏仁核基底外侧核群能够易化下丘 脑饱中枢并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隔区 也可易化下丘脑饱中枢并抑制摄食中枢 的活动
性行为的调节
边缘节
} }
短时性记忆 长时性记忆
(四)遗忘
遗忘
部分或完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
顺行性遗忘症 逆行性遗忘症
(五)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学习和记忆的脑定位功能 神经生理学机制 神经生物化学机制 神经解剖学机制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一)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二)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运动性失语症 Broca三角区 失写症 额中回后部 感觉性失语症 颞上回后部 失读症 角回
(三)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失写症
失读症
运动性失语症
感觉性失语症
舞蹈病
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并伴有肌 张力降低等
原因
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 减退,而使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所致
五、小脑的功能
前庭小脑
由绒球小结叶构成,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关
脊髓小脑
由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区构成,与肌紧张 调节有关
皮层小脑
由小脑后叶的外侧部构成,与协调随意运动有
恐惧和发怒
下丘脑存在防御反应区
行为的激发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一、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的形式
非联合型学习
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
关系
联合型学习
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 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建立经典条件反射所需的基本条件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水平衡调节 下丘脑外侧区 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下丘脑调节肽 生物节律控制 视交叉上核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新皮层 边缘叶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本能行为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而遗传固定 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具有重要意 义的行为
四、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一)结构
尾核 } 壳核 苍白球 丘脑底核 黑质 红核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
纹状体
(二)功能 (三)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
震颤麻痹
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少、 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伴有静止性震颤
原因
黑质的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受损,导致纹状体 内已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所致
关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 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一)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
(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特点 对同一效应器官的双重支配 紧张性支配 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的影响 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在时间上把某一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 合多次
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 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减弱
人类的条件反射
词语强化的运动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
(三)记忆的过程
短时性记忆 长时性记忆
人类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
感性记忆 第一级记忆 第二级记忆 第三级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