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灾后心理危机自救
心理自救的五种方法
心理自救“五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避免不了诸多不如意,烦恼、焦虑、紧张、急躁、忧愁等不良情绪时时困扰着我们,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如何应付这些不良的情绪,下面的五个方法将教会你如何心理自救。
一、顺其自然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本来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用在烦恼抑郁的人身上同样有效。
想一想,如果你所担心的事情是你的控制范围之外的事,你无能为力,那么任何担心都是浪费和多余的,因为该发生的事总是会原原本本地发生,并不会因为你的担心和烦恼而改变;如果你所担心的事情是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又何必担心,只需做就行了。
二、宣泄倾诉法宣泄倾诉是一种消除不良情绪的良好方法。
不少人对某些不良情绪或欲望进行压抑,把它们压抑到无意识中,但它们仍潜伏于意识之中,产生心理和躯体疾病,因此必须不断地反省,倾诉引起痛苦的事。
有人曾说,把你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就获得了两份快乐;把你的烦恼与别人分担,你就只有了一半的烦恼。
很多事情如果闷在心里就可能会闷出病来,但如果把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就会感觉好多了。
倾诉的对象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父母、朋友等,当你把内心深处的烦恼、郁闷统统倾诉出来以后,可能就会感觉舒服许多,轻松许多。
三、注意转移法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注意转移法。
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
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注意转移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中心。
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
比如,夫妻因为家庭琐事而发生争执,情绪激动时,你离开家里,到外面走一走,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心情自然会慢慢好起来,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自救,是客观注意转移法。
此外,还可采取主观注意转移法,即通过主观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
灾后心理与干预
灾后心理与干预新闻回放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
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情绪反应害怕•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地震后易出现的心理障碍1、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李广智在上海电台讲课:灾后心理调调适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上海广播电台792千赫生活服务大课堂主持人:文仪特邀嘉宾:李广智话题:灾害后的心理调适文仪:11月15日14时15分,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一幢28层的高层居民住宅楼发生火灾事故。
已造成53人死亡,70人在院治疗。
火灾发生后,心理干预专家在24小时助手安置点。
为何在火灾发生后,需进行心理干预?今天,我们特邀请了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评员、国家2级心理咨询师,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李广智副主任医师来谈谈为什么需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怎样干预?文仪:李医生,上午好!请您谈谈火灾后的心理干预情况好吗?李广智:11月18日报道: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在今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上介绍:目前已累计派出48位心理专家分别对家属安置点和医疗救治点实施心理救援,开展心理问题筛查748人次,实施干预152人次;其中对有严重应急症状者干预21人次。
文仪:为什么要在第一时间派出心理咨询、治疗师进行心理干预呢?李医生: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像唐山大地震、9·11事件、四川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和在一线参与救灾者心理影响会有多深、有多久?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
心理学的认为,火灾、地震等都会给人都会留下心理创伤,区别只在于程度的轻重。
那些心理创伤严重者,会出现持续的身体不适和精神消沉甚至崩溃状态,产生“急性应激障碍”,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生活在心理阴影中。
文仪:灾害一般对心理引起哪些反应?李广智:首先,灾难事件由于来得突然,刺激强度大,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而且这个“烙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以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醒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比如出现惊恐、胸闷、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有些人在获救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要一个人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记忆就会闪回,或者处于颠簸的汽车上、听到嘈杂刺耳的声音,都会重新唤醒他的创伤体验。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
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
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
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
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
浅析突发灾难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2008 年5 月12 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 0 级特大地震, 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 因此, 对于灾区人民受灾后及时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灾后灾区的重建是漫长的, 而灾民的心理重建更是艰巨的。
与经济损失相比, 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 所以不为人注意。
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 灾后3 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 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 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帮助受灾人民消除心理阴影,恢复生活信心, 实现“心理重建”是当下刻不容的艰巨任务。
1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有研究表明, 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 , 水灾、地震、空难、疾病爆发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 个体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 这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 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一些人加重或诱发疾病, 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
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一般性的心理应激反应, 如焦虑、紧张、恐惧、寝食不安或情绪激动、大哭大闹更为普遍, 这时如果不及时干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加重, 还会出现脑损害、记忆障碍、严重抑郁, 甚至有自杀念头。
1. 1 情绪反应在情绪方面主要表现有害怕、惊恐、否认、焦虑、怀疑、悲伤、沮丧、无助、绝望、麻木、孤独、紧张、烦躁、易怒、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等。
首先, 害怕、惊恐是地震发生时人们的第一反应, 而且这一反应会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担心灾难会再次发生, 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 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 出现持续的担忧与深深的无助感。
灾后心理急救北京大学第六医林红
什么内容
非医学治疗为主
预防进一步伤害
提供没有压力的讨论机会,避免谈不愿意谈的事 有耐心的倾听,传达真实的同情
确认受助者的基本需求,并设法帮助解决
预防消极应对方式(如酗酒) 可能的情况下鼓励参加日常事务,或有人陪伴 向需要进一步治疗者推荐当地的支持机构
信息传达
可信的 持续地提供信息
紧急阶段
建立协调组织,招募志愿者,抢救生命,提供社会 支持,提供可靠信息 重建阶段 提升安全感,增加希望,增强联系,抑郁评估,
自杀预防
什么地点
灾前
普及为主。学校,社区,职业场所等 紧急阶段 医院,灾民临时安置点,社区等 重建阶段 医院,社区,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等
什么原则
非侵扰性,富于同情心的建立人际关系
心理急救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林红
老师简介
林红,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 公室主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
究所儿童精神科医生。中国心理
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 业委员会秘书、委员。第三期和 第四期中德高级家庭治疗师连续 培训项目组织者。擅长儿童青少 年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危机干 预,以及心理相关培训
专人发布信息
建设性的,直接可以实施的具体行动 信息一致,为所有工作人员提供相同的信息 聚焦于社区的信息
心理急救的8项核心行为
接触和互动 安全和安慰 稳定 (如果需要)
信息收集: 当前的需求和关注
实际性的援助 与社会支持建立联系 提供应对的信息,促进适应性的功能 与合作性服务建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
心理急救的8项核心行为
接触和互动
心理急救的8项核心行为
安全和安慰
心理急救的8项核心行为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别害怕,我在你身边!—灾后心理救助要点(根据盛晓春博士录音整理)第一,灾后心理救助的宗旨:有利有序有效。
个人口号:别害怕,我在你身边!除了应对灾害外还要协助当地人们生活的正常化,现在还是救人时期,目前处于比较麻木的状态,还有余震,有人觉得房子还在晃,画面还在出现。
可能出现过度警觉,行为也可能过激。
比如:救助的武警,“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人“,这就是救人在情绪方面的影响,这都是救人时的反应,过段时间,能量耗竭,可能抑郁。
第二,怎么理解灾后心理创伤:自然界的事情慢慢形成适宜的反应,人们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适宜的接受范围,但大的突发事情,通常超出人的承受范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承受不了,可能造成问题。
正常人对信息的流动,交换,互动,如身体感知,接受,理解,处理,对信号作出反应,但当刺激太大,这样流动的过程可能会被打断。
具体到地震,有人统计一周内将近94-96%有各种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信息不会消失和遗忘,但会被处理到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四个月左右,70-75%的人会处理得比较好,也就是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可能有遗留。
这些人可能我们称为应激障碍,就像用暴力把弹簧拉直后它没法弹回去。
前面四分之三的人如果有专业人员帮助,这种心理影响可能小点。
第三、怎么识别灾后心理创伤的常见症状:分为情绪,行为,感知觉等。
遭遇这么大创伤后,出现这种反应,有人用正常来形容。
第一个就是恐惧和担心:担心地震再次发生,担心出现可怕的事情,在混乱中急于找到亲人,急于联系,害怕亲人遭到伤害,剩自己一个人,害怕对自己失去控制。
第二个,过度警觉:对声音图像气味,过度反应;一旦有动静,有时甚至没余震,也吓得马上跑;安全感差,失眠,多梦,早醒。
从精神科来说,这是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分泌肾上腺素,使随时处于待命逃逸状态,本来这有助于逃生,但这状态不能长期存在。
第三个,悲伤:亲人有伤亡,常见哭泣,流泪,比较常见,甚至有人哭得非常厉害,大声哭嚎,也有少数人麻木冷漠,也有人没有反应,会非常理性,如一个火灾后的孩子,把妈妈拖出来,所有事做完后才发现自己腿流血。
心理自救的五种方法
心理自救“五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避免不了诸多不如意,烦恼、焦虑、紧张、急躁、忧愁等不良情绪时时困扰着我们,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如何应付这些不良的情绪,下面的五个方法将教会你如何心理自救;一、顺其自然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本来是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用在烦恼抑郁的人身上同样有效;想一想,如果你所担心的事情是你的控制范围之外的事,你无能为力,那么任何担心都是浪费和多余的,因为该发生的事总是会原原本本地发生,并不会因为你的担心和烦恼而改变;如果你所担心的事情是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又何必担心,只需做就行了;二、宣泄倾诉法宣泄倾诉是一种消除不良情绪的良好方法;不少人对某些不良情绪或欲望进行压抑,把它们压抑到无意识中,但它们仍潜伏于意识之中,产生心理和躯体疾病,因此必须不断地反省,倾诉引起痛苦的事;有人曾说,把你的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就获得了两份快乐;把你的烦恼与别人分担,你就只有了一半的烦恼;很多事情如果闷在心里就可能会闷出病来,但如果把自己的烦恼倾诉出来,就会感觉好多了;倾诉的对象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父母、朋友等,当你把内心深处的烦恼、郁闷统统倾诉出来以后,可能就会感觉舒服许多,轻松许多;三、注意转移法当人陷入心理困境时,最先也是最容易采取的便是注意转移法;躲开、不接触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在心理困境中,人的大脑往往形成一个较强的兴奋中心,注意转移了相关的外部刺激,可以使这个兴奋灶让位给其他刺激引起的新的兴奋中心;兴奋中心转移了,也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耳不听心不烦”,正是说的这一道理;比如,夫妻因为家庭琐事而发生争执,情绪激动时,你离开家里,到外面走一走,或者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心情自然会慢慢好起来,这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自救,是客观注意转移法;此外,还可采取主观注意转移法,即通过主观来强化人的本能的潜在机制,努力忘掉,或压抑自己不愉快的经历;在主观上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注意力转移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主观注意转移法;在您痛苦愁闷的时候,集中精力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自然就注意转移了心理困境;四、换位思考法有时候,同一现实或情境,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陷入心理困境;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可以发现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相传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二儿子晒盐,为两个儿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么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这大晴天,伞可不好卖呦;于是为大儿子愁;每逢阴天,老太太嘀咕:这阴天下雨的,盐可咋晒于是又为二儿子愁;老太太愁来愁去,日见憔悴,终于成疾;两个儿子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一智者献策:“晴天好晒盐,您该为二儿子高兴;阴天好卖伞,您该为大儿子高兴;这么转换个看法,就没愁发喽”这么一来,老太太果然变愁苦为欢乐,心宽体健起来;看来,在审视、思考、评价某一客观现实情境时,学会转换视角,换个角度看问题,常会使人感到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为乌有;五、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人物时,大概不曾想到会无意中制造出一个副产品──“阿Q养生法”精神胜利法,从养生保健的角度看,“精神胜利法”确实有益于调节心态平衡,有利于化解侵入心头的种种烦恼,其精髓在于“宽容”两字;心宽体健,心平气和,五体安宁;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纵观世上长寿之人可以发现,他们之中几乎无一不是心胸宽阔,豁达大度者;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摆在那里,如若能改变,当然该向好处努力,如若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就该宽慰自己、接纳自己、承认现实,这比垂头丧气、痛不欲生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摘要: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五、总结正文: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突发性灾难之后针对个体开展的一系列心理救助工作,包括缓解或消除个体与应激相关的障碍、稳定或消除创伤引发的潜在性危机。
在灾难面前,人的大脑来不及做出任何评判和防御,瞬间进入惊吓催眠状态,潜意识瞬间打开。
此时,潜意识的作用是保护人体不受到伤害,于是在视觉、听觉、感觉同时接收到危险讯息的瞬间,潜意识立即调动身体的肌肉、神经、内分泌系统全面应对灾难。
灾难过后,个体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1.提供安全感:在灾难发生后,个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干预者需要通过提供安全环境、关心关爱、稳定情绪等方式让受灾者感受到安全。
2.倾听与理解:倾听受灾者的心声,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给予支持和鼓励。
3.创伤处理:帮助受灾者面对和处理创伤,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绘画、心理剧等形式,让受灾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逐渐缓解创伤。
4.恢复生活:帮助受灾者恢复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品、医疗卫生服务等,让受灾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5.社会支持:加强受灾者与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联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受灾者的社会网络。
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受灾者的意愿和需求,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干预。
2.根据受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差异,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3.保护受灾者的隐私,不要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
4.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不要只在灾难初期提供干预。
5.及时评估干预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及时组织了心理援助队伍,对灾区群众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疏导的方法和技巧
恐惧和担心
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 非常缺乏安全感(不敢上楼梯) 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
下自己一个人 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
悲伤
为亲人或他人的死亡感到难过、悲伤 大多数人会出现大声嚎哭或不断抽泣的
表现 少数人表现出麻木、冷漠、没什么表情
愤怒
觉得上天不公平 别人根本不清楚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
的痛苦
内疚感
责怪自己没有救出家人 宁愿死的是自己而不是家人 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和内疚
பைடு நூலகம்
无助感
觉得人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感觉将来很迷茫 觉得一切转眼成空
闯入性回忆
一直想到去世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 ,无法想别的事情。
灾难会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 睛就会看到最恐惧和最悲伤的画面。
我知道你很痛苦! 我知道的痛苦可能只有你内心痛苦的一
半 没有人真实的知道你内心有多痛苦 这已经成为事实,你、我、周围的人都
没有办法
反应:及时,以情绪疏泄为目的
点头 握手 没有人比你更痛苦,我知道你想大哭一
场 没有人能比你们更坚强 看着你的痛苦,我很无奈,我什么事情
也做不了,只是在这里陪着你而已 我扶你做起来喝点水吧 你喝点粥或许会好一点
灾后心理危机疏导 的方法和技术
主要从以下主题讨论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灾民会出现的心理生理反应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与技巧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灾后生还者 灾后家属亲人死亡的个体 目睹了灾难过程的个体 救援人员:武警消防官兵,医护
人员 小学生
灾后会出现的生理心理反应
灾难发生后,经历灾难的人可能 会经历亲人伤亡,家园丧失,或 自己受伤,接下来的数周会出现 以下反应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一、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这些心理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二、面对地震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遭受震感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二是恐慌,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
灾难后紧急心理救援:重建心灵家园对于那些突然发生、无法预料、不可控制,对财产、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以及肢体的完整性构成威胁并且产生强烈恐惧、无助、超出个体或整个社区应对能力的、大规模的天灾和人祸,我们称作为灾难事件。
地震、海啸和洪水是常见的自然灾难,自然灾难对人的生活环境和财产的破坏力及其强大,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在灾难中,幸存者不得不面对灾难带给身体和心灵靠自身能力无法抵御的极大创伤和危机。
地震不仅仅给幸存者带来了生存环境的毁坏、带来了许多身体创伤性疾病、会暴发大规模的传染性疾病,而且灾难和灾难所导致的房屋被毁、财产毁失、亲人死亡等对于灾难幸存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无法承受的社会心理应激源。
在如此大的应激源面前,绝大多数幸存者会出现情绪麻木、无助、绝望、抑郁、内疚、变得胆小害怕、恐惧、睡不踏实或整夜不眠等痛苦的体验以及出现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酒和药物依赖、自杀或诱发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等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
就象地震对幸存者身体、财产、生存环境的破坏需要外部力量和资源救援一样,幸存者遭受巨大心灵的创伤也同样需要社会的、专业的援助和干预才能渡过危机,走向新的希望,才能重建心灵和生活的家园。
对灾难幸存者在灾难后早期进行心理援助可以减轻他们恐惧、麻木、惊跳、回避等急性应激反应的程度,帮助他们提高应对灾难后各种内外应激的能力,对那些反应比较严重的幸存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远期心理伤害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如PTSD),对已经出现远期严重心理障碍的受害者进行心理治疗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水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所以,灾难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幸存者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救援策略之一。
一、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反应通常在地震灾难发生后,我们把幸存者的心理反应大致分成“恐慌、震惊”、“短期反应”和“长期反应”三个心理应激反应阶段。
灾后心理指导 对救援者的心理调适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灾后心理指导对救援者的心理调适
导语:地震和其他重大伤害的救援者,常常出现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同的感受,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体疲惫和心理困扰,甚至心理奔溃。
灾
地震和其他重大伤害的救援者,常常出现由于对生还者及其创伤的同情和共同的感受,而使自己出现严重的身体疲惫和心理困扰,甚至心理奔溃。
灾场如战场,因此到现场,一定要做好自我的心理调整,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面对死者,面对救灾中随时出现各种状况,面对幸存者亲人的离散和灾后恢复工作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刺激的状态,救援者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造成身心疲惫。
长期的休息与睡眠不足会出现心理崩溃。
对救援者的心理调适
(一) 身体上的反应
1、眩晕;
2、呼吸困难,上不来气;
3、紧张无法放松;
4、头痛;
5、胃或者其他地方疼痛;
6、感觉浑身发软。
(二) 心理上的反应
1、与别人交流不畅快。
和战友、同事或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语言交流表现出不再流利,变得反应迟钝。
2、情感迟钝。
面对死去的人不再感到悲伤,认为死亡很平常。
看到幸存者不再敢生活常识分享。
灾后心理救助常识 救助者心理救助知识解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灾后心理救助常识救助者心理救助知识解答
导语:灾难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同样要照顾好自己!救助者心理救助知识解答1、如何帮助幸存者度过心理危机灾害
灾难牵动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同样要照顾好自己!
救助者心理救助知识解答
1、如何帮助幸存者度过心理危机
灾害之后,受灾者有时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这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你大可不必因此激动或生气,为了更好地发展工作,务请尊重受灾者的苦难现实,接纳他们情绪感受,并适当给以心理支持。
2、除了谈话,我们还能做什么
一句话,四个“无”,即无言的陪伴、无条件的倾听、无限的关怀和无条件的接纳。
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当事人,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
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你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
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让被助者一吐为快,是心理援助一个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步骤,让被助对象说出心里话,让被助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走。
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言万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度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生活常识分享。
我国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救助机制研究
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工作环境压力大,任务繁 重,时间紧迫;二是社会期望值过高,公务员需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三是职业发 展遭遇瓶颈,晋升渠道狭窄,缺乏个人成长空间;四是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自 身心理问题认识不足。
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心理危机预防 机制,通过心理测评、心理咨询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理公务员的心理问题;二 是完善培训机制,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三是加强组织支 持,建立公务员互助组织,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四是优化政策制度,为公务员 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激励措施。
引言
公务员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力量,肩负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职 责。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压力,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问题逐渐凸显。 本次演示将探讨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的表现、原因及其干预机制,为完善公务员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参考。
文献综述
公务员职业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压力过大,导致情 绪低落、失眠、抑郁等症状;二是职业满意度下降,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三 是自我价值感降低,产生自卑、无助等消极情绪;四是人际关系紧张,与同事、 上级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冲突。
我国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开 展大规模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帮助灾区群众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还通过个案管理、家庭治疗等多种形式,为灾区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三、我国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 救助存在的问题
1、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化程度 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灾后群众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但是心理危机干预的 专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目前,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在一 些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使得灾后群众在寻求心理帮助时得不到及时、 有效的支持。
心理自救的五种方法
心理自救的五种方法心理自救是指在面对困境、挫折和压力时,通过一些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健康。
以下将介绍五种有效的心理自救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接受现实与积极思考当面对困境或挫折时,首先要接受现实,不要逃避或否认问题的存在。
同时,要保持积极的思考方式,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通过寻找正面的事实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培养乐观的态度,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二、寻找支持和倾诉在面对困难时,不要孤单一人去承受,可以寻找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倾诉。
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听取他们的建议和鼓励。
倾诉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兴趣爱好和放松自己在面对压力时,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分散注意力,改善心情。
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例如运动、阅读、画画等,可以帮助你忘记烦恼,放松身心。
同时,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心理抵抗力。
四、制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在面对困境时,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以此来激励自己并引导行动。
设定可行的目标,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
制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增加成功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满足感。
五、寻求专业帮助和自我学习当自己的心理问题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他们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你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此外,通过自我学习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自助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并提升自我修养。
通过以上五种心理自救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困境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和需求都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大家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挑战,保持心理健康。
灾后如何心理自救
心理救助512这个数字渐渐在众人心中淡忘,但是对于汶川的人民,这个数字不会那么容易从他们的脑海中逝去。
那次地震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一次对他们心灵的摧残。
在那次突如其来的地震中失去了很多宝贵的生命,但幸存人们的心灵是否已经从阴霾里逃脱出来了呢?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大规模灾害的出现,会给亲历者和目击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导致个体的心理失去平衡,并使其心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会导致思绪不清,情绪紊乱等心理危机。
如果心理援助和干预不能及时跟上,个体就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或将产生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精神分裂等问题,并有可能导致其人格改变,这种情况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在美国“911事件”、日本阪神大地震、印尼海啸过后,都有大规模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各不相同,但都包含以下几点:1.恐惧和担心:很担心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再受到伤害。
2.无助:觉得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
3.悲伤:这是最常见的情绪反应,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难过和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嚎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释放。
4.内疚: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
5.罪恶感:因为感到比别人幸运而产生罪恶感。
6.强迫性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灾难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最恐惧最悲伤的画面等。
7.躯体症状:易疲倦,发抖或抽筋,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
专家估计,大约20%的受影响人群(包括幸存者、遇难者家属、救灾人员等)在一年内出现PT SD 。
现在四川省已经组建了一些心理援助队伍,但这些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灾后心理援助需求。
有心理工作者指出,一人死亡往往会造成十人心理受到创伤。
如果这样计算,整个汶川大地震心理受灾人群将超过万。
面对如此薄弱的心理救援力量,我灾后如何心理自救林文毅郭迎新们应该自己掌握一些心理自救的方法,下面介绍一些心理自救知识。
灾后危机心理干预及措施
灾后危机心理干预及措施【关键词】灾后危机心理干预当灾难发生后,对所有经历的人应该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包括参与救灾的工作人员、目睹灾难后惨烈状况的人,尤其是对那些产生严重应激障碍的人,及时地给予心理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
为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以便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
1 灾难对人体产生的心理影响1.1 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1.2 认知方面否认、自责、内疚、罪恶感、自怜、无助、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1.3 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失望和思念等。
1.4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强迫性重复回忆(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2 危机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2.1 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2.2 危机干预的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
根据个体对事件的不同反应采取不同的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3 确定干预人群和数量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
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
台风过后如何进行心理重建
台风过后如何进行心理重建台风,这个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冲击。
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电力中断,这些物质上的损失固然令人心痛,但台风过后,人们心理上所承受的创伤同样不容忽视。
在经历了台风的肆虐之后,许多人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无助、悲伤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和疏导,可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那么,台风过后,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心理重建呢?首先,要接受自己的情绪。
台风过后,感到害怕、紧张、不安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不要压抑这些情绪,也不要因为自己有这样的情绪而感到自责或羞愧。
允许自己感受内心的痛苦和恐惧,这是心理恢复的第一步。
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尽情地哭泣、发泄,把内心的压抑释放出来。
其次,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和交流至关重要。
和家人、朋友、邻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互相倾听和支持。
不要独自承受内心的痛苦,因为在这个时候,大家都经历了相似的困境,彼此的理解和安慰能够带来巨大的力量。
社区组织的互助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参与其中,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大家都在共同努力,重建家园,恢复生活。
重建日常生活的规律也是心理重建的重要环节。
台风可能打乱了我们原有的生活节奏,但是尽快恢复正常的作息时间、饮食习惯和日常活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
按时起床、睡觉,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心态,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对于那些受到严重心理创伤的人来说,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内心的痛苦和困扰。
他们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我们克服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重建心理平衡。
在台风过后的环境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调整心态。
告诉自己:“台风已经过去了,我们一定能够度过难关,重建美好的生活。
”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激发我们内心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更加坚定地面对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详解灾后心理危机自救
“300名孩子的尸体都堆在学校。
我们就在不远处扎营,晚上梦见死去的孩子们全部站起来朝我走过来……”一名参与救援的战士流着泪抓住心理救援队专家的手诉说着。
直面最残酷的现实,超负荷的作业,使许多救援队员们心理逐渐逼向极限。
省安宁医院心理专家陈大俅说,不仅是受灾的灾民,甚至只是经历了地震而没有实际损伤的救援者、志愿者、记者以及没有亲历现场却一直在关注灾区情况的人们,心理上都经历了一场大的“地震”,他们同样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记者从灾区回来出现情绪焦躁等症状
“我几乎每天晚上被噩梦惊醒,我梦见那些死去的老老少少全部朝我走过来……”海南一名连续10天在灾区一线采访的记者说,回来后的短短几天中,他的内心一直遭受着折磨,情绪焦躁,一连几天睡不着觉,身心很疲惫。
家人和同事试着与他交流,想帮助他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可他却始终不愿说话,变得沉默寡言。
类似的症状出现在另外一名从灾区一线回来的女记者身上。
她说,地震灾区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在她的脑海里反复上演,挥之不去,满目疮痍的城镇和受灾者声嘶力竭的求救声总是会出现在她的梦里,让她胸口发紧,痛苦不堪,从而出现抑郁、情绪低落、少语等负面情绪。
心理专家陈大俅说,参与抗震救灾报道的记者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会产生生理上不适感,例如腹泻、晕眩、胃疼、紧张等。
而灾区的惨烈和救助的无奈,也会使他们的心灵短期内受到极大损害。
比如有些人会处于一种害怕、悲伤、愤怒、无助感、罪恶感等的情绪状态中,
做噩梦,失眠。
对于自己也需要接受帮助觉得尴尬、难堪。
有些会性情大变,不爱说话,失去信任感。
这些都是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和表现。
赴川救援队员怀疑救援时是否已尽力
“这几天,一股莫名的情绪困绕着我,令我不自觉地惦念着那些我们曾救下来的幸存者。
每天我一躺下来,脑子里全部是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
呼声、喊声、呻吟声揪着我的心……”我省最早赴四川地震灾区参与救援工作的一名救援队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来后他的内心一直未能平复,他有一种强烈的罪恶感,他怀疑自己在救援中是否尽力了。
这名救援人员说,在北川一所幼儿园的废墟里,一个被坍塌的房子压住腿的女孩苦苦哀求救援人员:“叔叔,救救我!”要救出小孩,唯一的办法就是截肢,但是孩子的舅舅坚决不同意,眼看着就要死去的孩子,救援队员们跪下来哀求孩子的舅舅,仍未打动孩子的舅舅,救援队只好放弃施救。
作为救援者,眼睁睁地看着将要死去的孩子却不能施救,他当时内心的痛苦无法诉说。
之后他一直放心不下那个女孩,到处打听那个女孩是否被救出来了。
回来后他一直自责说:“要是再多坚持一会,也许孩子的舅舅会同意的。
”
记者在采访中,从前线撤回海南待命的救援人员说,在救援时遇到的问题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范围,许多救援人员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玻心理专家陈大俅分析说,心理救援人员由于大量而艰巨的救援工作,目睹过多的伤亡和惨状,也可能出现一些心理反应,如:过于主动地去承担所有工作而导致心力、体力消耗过大,产生疲乏,为不能及时营救出更多的人而产生的内疚感、无助感,有的人在救援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
出现和受害者相似的反应。
一些关注灾区的民众“我现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5·12地震灾害,亲临灾区现常但是海南一些长期关注灾区灾民情况的民众却不知道,心理的“余震”已经开始悄悄蔓延。
“我脑子里总是不断浮现那些悲惨的画面,我害怕死亡,整天处在感动、悲伤、恐惧甚至焦虑的状态里。
这些日子以来,我感觉生活好无意义,总是莫名其妙地哭泣。
”地震发生后,海口市的刘女士每天都会守在电视前,观看央视的直播节目,刘女士几乎放下所有家务,从早上一直看到次日凌晨,连续10天里,她边看电视边流泪,甚至患上了厌食症,最后她不得不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地震的创伤随着电视、收音机、报纸、互联网……同样影响着许多普通民众的心理。
像刘女士出现的抑郁、焦虑等症状比较多。
近期,省安宁医院心理咨询电话增多,跟当前人们过多关注地震灾情也有关。
”陈大俅说,地震发生后,会给人造成强烈的心理刺激,如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触觉刺激等,一些观众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过多地关注那些悲惨的场景,自然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情绪紧张、恐惧、愤怒、内疚、自责自罪、绝望等。
并经常在脑海中浮现电视里播放的、报纸上刊登的和网络上流传的悲惨场面。
专家:鼓励倾诉发泄不良情绪
省安宁医院心理专家陈大俅说,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灾难,人们会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诸如强烈的恐惧和不安、自罪感、愤怒感,甚至绝望和自杀,这都是正常的。
要学会进行心理“自救”
“面对灾难,我们除了保障身体上的健康,更要学会进行心理自救。
要坦然面对、自由纾解。
”陈大俅建议已经出现心理危机的民众,首先要正视突如其来的灾难。
其次,一定要大胆地宣泄出来;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
救援人员不要过度自责,每个人都能以各种形式为灾区尽自己一点力量,但不应为灾难背上情绪的包袱。
要面对事实,勇敢地把这种罪恶感说给身边的人;产生愤怒感也可以将这种愤怒向周边的人以言语的形式宣泄出来。
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
对于出现心理崩溃感的征兆和表现的普通观众,陈大俅建议,不要花过多的时间上网、看电视,避免灾区信息的过度冲击;但是可以关注救援所取得的进展,不要听信和传播谣言,学会放松自己的情绪,如深呼吸、锻炼等,劳逸结合,合理休息。
要认识到灾难发生是不可抗拒的,人不能控制自然灾害,但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分地为受害者悲伤、忧郁。
要认识到做好日常本职工作也是对灾区的支援。
如果自我调整一段时间,负面情绪仍没有缓解的话,就应该接受专业心理辅导。
亲友应给予他们关心
据介绍,灾难发生后的一周一般属于心理应激期。
而从灾后一周到三个月的这段时期,人们开始对灾难进行思考,容易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包括恐惧感、负罪感、绝望与自杀等,这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
陈大俅说,如果发现身边的人突然性情大变,情绪异常,或是出现抑
郁、焦虑等症状,亲友们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首先,要当一个倾听者,多花时间和当事人在一起,不要说“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这是天意”、“不要难过”、“事情会变好的”之类的话,而要说“我也很难过”、“哭泣、憎恨都是没关系的”之类的话语,让他感受到温暖和你的心意。
对于情绪压抑的当事人,要想办法让他说话,可以引发他自觉地吐露。
同时,如果当事人哭泣,不要制止。
鼓励当事人进食、饮水、睡眠、适当活动,并要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练习。
要让他充分休息,不要过度饮酒用药,尽量正常起居劳作。
告诉当事人,他那些重现创伤的想法、梦、记忆片段等属于正常情况,不必对抗,它们会逐渐消退。
心理救助时要说什么,不要说什么
要说什么?
1.这不是你的错。
2.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3.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4.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应。
5.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
6.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什么?
1.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2.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3.你会走出来的。
4.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5.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6.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