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_庄子形神观美学解读
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思想
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精神摘要:庄子学派的著作本来是政治哲学作品,但其中包涵着丰富广阔的智慧,其中就有丰厚先进的美学思想。
庄子认为,审美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是体道者对“道”之美境界的“逍遥游”。
基于此,在庄子的文章中创造了大量的丑陋形象,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本文主要就《德充符》中的丑陋群像作分析,以阐述庄子的美学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是浑然为一。
这作为一种“心态”或“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就是“忘形”与“忘情”。
关键词:丑中有美人生美学精神“忘形”与“忘情”现代性启示正文中国文化历来有重视现实人生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旨归在于解决人生问题,儒释道概莫能外。
庄子作为道家文化的最大代表,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在《德充符》这一篇中,庄子集中表达了“德”的内涵。
具体表现为“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
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
这对于处于当代喧嚣浮躁的工业时代的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性。
在李泽厚三卷本《中国美学史》美学著作中,该书设专章论述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美论部分从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庄子关于“美”的思想:一、美在“无为”;二、“法天贵真”;三、追求无限之美;四、丑中之美;五、美的相对性。
受此启示,我想认真讨论庄子美学中的“丑中之美”,集中表现在《德充符》一篇中四个外貌丑陋而受众人赞誉的人所体现的庄子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美。
一、具体审丑形象的启示:丑中之美(1)兀者王骀: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审美主体的超越性,兀者王骀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在于他能了生死,“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庄子继《齐物论》中“物我和一”的观念,王骀修己,以知得心,以其心得其常心,故能安然视物。
课程讲义
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一、《庄子》书中的形残之人1(一)王骀王骀是四体不全的人,但他一心修德,不以自己的形残为念,结果是无心为师而弟子满门,连儒家圣人孔丘也表现出无限企慕之情而表示“丘将以为师”。
这说明,凡修道之士,都必须以德行为重,而一切形体上的缘饰,都是毫无用处的。
道德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不再束缚于外物,甚至不再束缚于自己的形体。
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原文链接】2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 【译文】常季说:“他是一个被砍去一只脚的人,而能超过先生,那他比平常人一定高出很多了。
像他这样的人,运用心智是什么样的呢?”孔子说:“生死虽是大事,却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心境,即使天塌地陷,也不会与天地一起坠落。
审视自己没有瑕疵而不与外物一同迁移覆灭,主宰万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变。
”常季说:“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从事物的相异方面去观察,肝胆就好像楚国和越国那样相距遥远;从事物的相同方面去观察,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
像他这种人,就无意弄清哪些声色是适合视听的,而能使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谐境界中。
只看到万物是相同的,所以好像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形体上欠缺什么,他把失去一条腿,看成是像随手扔掉一块泥巴一样。
”3庄子论“形”与“神”之关系常季说 :“王骀只是重视修养自己,运用他的智力去修治他的心灵,然后再进一步去求得他常心,人们为什么这样尊崇他呢?”孔子说:“人们不能在流水中照到自己,而只能从静止的水中照到自己,只有静止的水才能留住求照者。
树木受命于地而生,只有松柏禀受自然之正气,保持四季常青;人们受命于天,只有尧舜能独得天之正气。
尧舜幸而能自正心性,所以能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
善保宗本的人一定有特征,就像是勇敢的人具有无所畏惧的气概一样。
勇敢的武士单枪匹马,也敢冲进千军万马之中。
将士决心求取功名的,尚且能这样忘掉生死的念头,何况是主宰天地,包藏万物,只是以六骸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迹象,视万物为一致,而且没有丧失本真之心的人呢!王骀将指日登升而与玄道冥合为一,人们都乐意归依他。
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庄子形神观美学解读
rlt n hp b t e pr n o m. F r i j s a maei a s whl pr i h eai s i ewen s i t a d fr o i om s t tr l me n , u a i s it s e e i t
me a h sc l e t ai no e c p u l o m. Th h r e e s” o tp y ia si t fp re t a r d n o f et id lv l i c mbn t n o o m t prt ia i ff r wih s ii” o
Ae t tc I e pr t to n Chu n l Viw fFo m nd S rt she i nt r ea i n o a g Tz e o r a pii
ZHENG Li
( hn s p r n,Mi a gUnvri ,F zo 5 18 C ia C ieeDeat t me @ n i s y uh u3 0 0 , hn ) e t
第 9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O月
江南 大学 学4 ( 文社会 科 学版 ) 1A
J un lo in n n Unv riy Hu nte o r a f a g a iest( ma i s& S ca ce cs J i o il in e ) S
Vo - N O l9 .5 Oc . 2O1 t O
wh c m p a ie h t s ii i h s e c n o e o i . Th a h l a i g t h e c f l ih e h sz s t a p rt s t e e s n e a d c r f l e f e p t e d n o t e p a eu Da im s t o s r e a d ma n a n s ii Th s i i h r s a e o h o b n to ff r a d o s i o c n e v n i t i p rt . i s a h g e t g f t e c m i a i n o o m n s ii a t rd n i g t e p e i u t g .Ch a g Tz ' c n e t f o m n p rth s a g e te f c p rt f e e y n h r v o s s a e u n u o c p r a d s ii a r a fe t s o f o a e ie a u e a d a t h r f r ,Ch n s l s ia e t e is b g n t mb r n t e r a f n l t r l r t r n r ;t e e o e t i e e c a sc la s h t e i o e a k o h o d o c f c sn n s i i e p e so . o u i g o p rt x r s i n
庄子关于形神关系的思想
庄子关于形神关系的思想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如何使已经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稳定有序,比如儒家、法家、墨家、兵家,或者致力于探究世界的本源,如道家,似乎很少有思想家就人的形神关系作出系统的探讨。
唯有庄子站在个体的角度,对人生的意义,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过比较深刻的论述。
关于这个问题,庄子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精神和形体都是由无形的“道”生成的,形体生于精神。
庄子曾有论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无形的“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产生精神和形体的依据。
而形体又产生于精神。
而“道”的特征就是自自然然、毫不作为。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庄子·知北游》),也就是说,按照道生精神,精神生形体的逻辑,人的精神、形体也应当像日升月落、春生夏长一样自然而然,和谐有序,这才是应然的状态。
那么我们反推回去,如果现实中形体走向反面,与“道”偏离,比如人们奔波劳碌、尔虞我诈,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那么如何回到自然状态呢?依照道生精神,精神生形体的逻辑反推回去,要重新回到自然之道,精神的解脱是必由之路。
2、精神的绝对自由才契合自然无为的“天道”(无意识无作为而又符合规律的自然运行),形体则阻碍精神解脱。
为了进一步论证精神解脱的重要性,庄子又有如下论述:“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又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列子御风而行,已经是很自由了,但“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虽然不用走路,还是要乘风。
而最高的境界是要像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忘却自我,忘却功名利禄,与道合一,驾驭着天地之正气,遨游于无穷的宇宙。
那么,庄子在这里要说明什么呢?形体无论多么强大,也不是全知全能的,都必须“有所待”,都只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存在和运动。
浅析庄子美学思想及对当代的启示
、
喜欢和他交往。这些 畸人虽然 外形 丑陋,却有超 出常人 的德性 ,超越 世 俗 ,保 持内心本真的完整性 。 庄子理想中的人格之美是 自然 而然、万物合一之美 。残缺也是美 的 种形式 ,只要顺应 自然 ,“ 自 适其适 ” ,保持 内心本真的完整 ,用 内心 精神的崇高和力量撑起生命 之美 ,就是 “ 大美 ” 的境界 。 三 、庄 子 美 学 思 想 的 启 示 1 、对人格建构 ,人生境界提升的启示 庄子哲学追求人生与 自然 的和谐统 一 ,进而追 求精神 的绝对 自由。 庄子 的哲学还诠释 了审美的人生观 。审美人生观倡导人 的 自由生存 ,也 是一种积极探索人生意义的美学价值形态。他尊重人性 ,努力把 人生 的 现实生存转变为超现实 、超功利的审美生存境界。庄子美学徜 徉于精神
一
自由之境 ,体现其对精神生命 的呵护与人性的尊重。
在物欲横流 、利益争夺 的当今 ,人若能做到 “ 无己 、无功 、无名”, 不仅能够 获得超 现实 的虚静之 心 ,还能够 克服人性 的异化 ,收获精神 、 人 生的 自由。在这个浮躁 的时代 ,如果人摆脱 ,就可 以 “ 无待” 的尽享逍 遥人 生。
2、对 生 态美 学 的启 示
2ol 4 9
西晤匝哑 |
浅析庄子 美学思想及对 当代的启示
文/ 高景瑶
摘 要 :庄 子人 生 哲 学 的 精 髓— — 追 寻 自 由精 神 , 他 继承 了老子 的 “ 道 法 自然”,把 自然视 为最 高 的审 美境界 。 “ 美” 不是矫造的人工 美,而是朴素 、率真的 自然而然。 庄 子 自然 的 “ 大 美 ” 境 界 令 人 向往 ,给 当代 人 以极 大 的 启 示 。
关键 词 : 自然 ;大 美 ;启 示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探索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在研究《庄子》的过程中深入探索了其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学观、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庄子的美学观庄子的美学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独树一帜,他提出了独特的“自然美学”观念。
庄子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而人类的审美能力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受来获得的。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美。
庄子的美学观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二、庄子与艺术创作庄子的美学观对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追求自然和谐、自由自在的美感。
庄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放下功利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自由的心境创作。
庄子的这种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引导着他们追求真实、自由、自然的艺术表达。
三、庄子与审美体验庄子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体验,是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一种情感共鸣。
庄子的“忘我”观念在审美体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认为人们应该忘却自身的烦恼和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以获得纯粹的美感体验。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的审美体验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引导着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放松。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自然美学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艺术创作理念以及对审美体验的思考也对当代艺术家和观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庄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美学观与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当代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有益的借鉴。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庄子在其著作中阐述了独特的美育思想,这种美育思想是一种富有哲学深度的心灵探索和教育指导模式。
这篇文章将分析庄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入探讨它所涉及的思维方式。
首先,庄子认为,艺术作品有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美感,能够让人通过观察、沉思和欣赏来获得。
这种美感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促使我们开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灵感体验,窥见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庄子曾说:“心灵合一,天地万物得其序,而达其极矣。
”毫无疑问,庄子认为,艺术是一种培养心灵的方式,是一种与天地相通的途径,是一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向上攀登的过程。
其次,庄子认为,人们内在的情感和意识状态会影响他们的审美体验和欣赏水平。
面对同一件作品,有些人可能被深深地打动,在其内心深处获得灵感和启示;而有些人可能只是简单地看了一眼,却没有产生任何感受。
庄子说:“心之所在则为母。
处无所取则无所失”。
这意味着,一个心态平和、内心清明的人在面对艺术产物时,能够以最佳状态去感知、沉淀和体验艺术之美。
因此,庄子的美育思想是一种视心灵为根本的引导方式,通过改变人们的态度和思考方式,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最后,庄子的美育思想不仅局限于直观的美学感知,更深入探讨了关于人类生存和哲学思考的课题。
人们的审美观和美学价值观深受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出现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和价值取向。
因此,庄子强调了个体主义在美学上的重要性,并指出了人生意义的多层次性。
庄子认为,美育不单单在于培养一个好的审美观,更在于引导人们不断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哲学原则和人生目的。
综上所述,庄子的美育思想是一种富有哲学张力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了人们心灵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来开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灵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同时,其美育思想也不仅局限于单一的美学领域,更从哲学和人生层面探讨了关于文化、社会、人类生存等重要的课题。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理解有着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关注的是境界的觉醒和提升。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独立。
只有在摆脱欲望和外界的扰动后,个体才能达到一种超越、自在的境界。
他用“大归”、“至真”等词语来形容这种境界,意味着个体在心境上的超脱和卓尔不群。
这个境界对于审美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身心的舒适和平衡,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美的存在。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也是不同的。
他提出“各司其职,乃称之为乐”的观点,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去追求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用不同的人物来描述不同的审美追求,比如说皇帝追求权力,乐师追求音乐,工匠追求手艺。
这样的观点使得美的定义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因人而异的,丰富了美学的内涵。
庄子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
他认为美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的主动观照和感受的结果。
他用“心情”、“意境”等词语来形容人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
他提倡人们通过心灵的内观和修炼,去发现和感悟美的存在。
他用“守”、“精”等词语来描述人与美的互动过程,表达出审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的观念。
庄子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日常生活和现实世界的,是一种人类普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他用“道”等词语来形容这种抽象的美,意味着美的存在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
他认为超越世俗的美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它能够促使人们超越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境界和审美的理解上。
他关注个体的境界觉醒和提升,主张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
他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多样性,认为美的评判因人而异。
他强调审美的主动性和感悟,认为美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感知。
他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和抽象性,认为真正的美是超越个体和具体形式的。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一支,其理论涉及伦理、政治、宇宙观等多个方面,其中也包括了美学。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表现在对境界和审美的理解上。
境界是庄子哲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即内心的状态。
庄子认为,人的精神有高、下两种不同的境界。
高境界是指人的内心深处弥漫着自由、宽广、无拘无束的气息,人处于高境界时,能够真正做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感受到宇宙的和谐与美好。
庄子认为,高境界是人最本真的状态,也是人们应当向往和追求的。
审美则是一种认知和感受的活动。
庄子认为,审美和境界密切相关,高境界能够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
而所谓的审美体验,不仅仅指的是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更是人通过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美是存在于自然和事物之中的,而人通过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美好的情感和通过艺术来表达美,便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美学观点还体现在其对艺术的理解上。
庄子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
艺术创作不仅需要艺术家的技巧和天赋,更需要艺术家深厚的感情和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
庄子认为,艺术家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才能创造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会带给人们深刻的感受和震撼,启发人们的思考和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具有以下几点:首先,庄子哲学关注人的境界,在高境界中能够感受到宇宙的和谐和美好;其次,庄子认为,审美与境界密切相关,高境界能够带来深刻的审美体验;第三,庄子对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必须具备深厚的感情和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思考。
这些美学特性,不仅是庄子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来的中国哲学与艺术思想提供了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思想资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
庄子美育思想致思模式分析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美育思想为后世的美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庄子的美育思想强调了自然、自由、和谐等概念,并体现出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
本文将从庄子的美育思想出发,分析其致思模式,探讨其对于现代美育的启示和意义。
一、庄子美育思想的内涵及特点庄子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庄子》一书中,其中包括了对自然、人生、心性等方面的审美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庄子的美育思想可以总结为“自然美、自由美、和谐美、内在美”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体现出庄子美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庄子强调了自然美。
在庄子看来,自然是最原始、最本真的美,一切美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自然。
他提出了“大美”、“小美”、“微美”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皆有其独特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美,也同样是值得欣赏和珍视的。
这种自然美观在现代美育中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欣赏自然之美,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提升审美修养。
庄子追求自由美。
他认为,美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和约束,不受世俗的制约和规定。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美是源自内心的自在和畅快,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表象或社会功利。
这种自由美观提醒人们要超脱功利、超越物质束缚,以自由、开放的心态去追求美,这对于当代社会中功利化、唯物化的审美观念具有启示意义。
庄子强调了和谐美。
他认为,美的价值在于其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而非个体的独立展示。
在庄子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和演化之中,但这种变化并不是随意无章可循的,而是在整体的和谐规律中发生的。
这种和谐美观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外之美、形式与内容之美的统一,追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共生。
庄子追求内在美。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洞察和领悟,而不是外在的表象和形式。
在庄子看来,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一种无形、本质的美,而外在的美只是一种表象和符号。
这种内在美观提醒人们要注重内心修养、提高内在修养,使心灵更加纯净、深邃,从而感知到真正的美的价值和意义。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庄子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派,其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境界和审美的独特理解。
境界在庄子哲学中被视为一种模糊的边界,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独特的境界,而这些境界是无法被人类所完全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只能靠直觉和感性去领会。
在境界的存在下,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审美在庄子哲学中被理解为对境界的感知和欣赏。
庄子认为,人类对于境界的感性领会和欣赏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是人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在寻求境界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
庄子的美学观念还强调了“自然”的价值和地位。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完备、自律、自我调节的整体,是最唯一和最伟大的存在。
自然的美是无法被人类所创造和模仿的,而只能被感性地领会和欣赏。
在庄子看来,跟随自然,摒弃人为的束缚和规范,才能真正实现美的境界。
另外,庄子也提出了“逍遥游”的美学概念,认为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真正地欣赏到境界的美。
逍遥游指的是完全抛开形而上的束缚,感性地领会和欣赏自然中的种种美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真正地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身心上的舒畅和愉悦。
总之,庄子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对境界和审美的特殊认识。
他强调了境界的独特性和抽象性,认为境界是超越事物本身的存在状态。
同时,他也提出了自然和逍遥游的美学概念,认为只有跟随自然,摆脱形而上的束缚,才能真正体验到境界的美。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
境界与审美: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誉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他对于境界和审美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道家美学的特点。
庄子强调境界对于审美的重要性。
在庄子看来,个体对于境界的追求是审美体验的基础。
境界是指人的心境和精神境界,是人内在世界的折射。
庄子通过其主张的自由自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追求一种超越常态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在超越日常生活的境界中,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审美观点强调主观性和随意性。
在庄子看来,审美是一个主观的体验过程。
他认为,人的感知能力和主观意识的差异使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评判是不同的。
庄子主张对于审美的评价必须尊重个体的主观感受,不应当有任何强加的道德或规范标准。
庄子的审美观点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认为,人应该与自然相融合,顺应天道,自然而然地发展自己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他主张人们应当减少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从而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验到真正的美与良好的境界。
庄子对于审美的理解也融入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哲学观念。
在庄子看来,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只是身体和物质的现象,而真正的美是超越这些世俗现象的存在。
只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美的存在。
庄子的境界观念体现了对于超越世俗和追求更高境界的追求。
庄子哲学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境界和审美的重视、主观性和随意性、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上。
庄子的思想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于理解和把握美的本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乘物以游心 美育的直接论述 庄子美育思想
乘物以游心美育的直接论述庄子美育思想庄子美育思想,是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其中最著名的是“乘物以游心”理论,这一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一、“乘物以游心”理论的来源
“乘物以游心”这一理论始于庄子的《庄子·君子》一书中,其中提到“乘物以游心”的意思,解释如下:“以物致志,游心见性。
”也就是说,人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能够达到自我开悟的境界。
二、“乘物以游心”理论对当代美育的影响
“乘物以游心”理论最为重要的意义,在当代美育领域中更为显著,它关注的是精神世界的美,重视以物唤人的愉悦,通过大自然的景物、色彩、以及词语的韵律,来获得内心的美感,从而使美育变得更加具有可视性,而读者也更具有凝练和深度。
三、“乘物以游心”理论的实际运用
应用“乘物以游心”理论,可以通过写景、观景、登山等多种活动来实现。
比如,可以在湖边聆听鸟鸣,观赏大自然的风景;登上高峰,感受梯度的湛蓝空;沿着溪流而发,欣赏它散发的清新空气;或者是凭借它的动词韵律,以及其中的景观,写出一首诗。
只要用心细睇,将物质世界的美,融入到心灵深处,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追求人的精神
性的发展,便能真正实现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理论。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庄子“乘物以游心”理论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可以为当代人在美育方面提供借鉴,通过“乘物以游心”理论达到自我开悟的境界,也正是美育发展中的关键一笔。
庄子的品味人生与审美情趣
庄子的品味人生与审美情趣《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深邃的智慧成为了世人研究的对象。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庄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领悟到了庄子的品味人生与审美情趣。
首先,庄子的品味人生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态度和观念上。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人们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
庄子提倡“逍遥游”,他认为人们应该像自由的蝴蝶一样,在自然中自由飞舞,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品味人生的态度,让人们能够超越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体验生活的真谛。
其次,庄子的审美情趣体现在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上。
庄子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家,万物皆有其美。
他以“大悦以自得”来形容自然的美,他认为自然的美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纯粹而自然。
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提出了“变化无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是一个充满无限变化的世界,其中蕴含着无穷的美感。
庄子的审美情趣还表现在他对艺术的理解上,他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的方式,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追求外在的功利和名声。
庄子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体现了他对美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力。
此外,庄子的品味人生与审美情趣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理解上。
庄子认为人性本善,而社会的约束和功利的追求使人们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他主张人们应该回归本性,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他通过对自然和动物的观察,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他认为自然和动物的行为是无为而自然的,人们应该效法它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应自然,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这种对人性的理解,让人们能够超越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体验人生的美好。
综上所述,《庄子》中体现了庄子的品味人生与审美情趣,他以无为而治、逍遥游的态度面对人生,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他欣赏自然的美,提倡无目的、无意识的艺术;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回归本性,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庄子形神观美学解读
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庄子形神观美学解读郑笠【摘要】庄子的形神观内在地包含了辩证而深刻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形全精复",肯定了形的存在价值,认为健全的生命当形神兼备,形全者神全;第二个层次是"不形而神",提出形神有宾主之分,形是物质性的手段,神为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第三个层次是"与神为一",强调神是生命的实质与核心,通往虚静恬淡的道的路径,是守神与养神.这是经前一轮否定之后,在更高阶段上的形神合一.庄子的形神观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从此走上了注重心灵表现的艺术道路.【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9)005【总页数】6页(P115-120)【关键词】庄子;形;神;美学【作者】郑笠【作者单位】闽江学院,中文系,福建福州,3501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形神关系的第一个集中而明确的阐述者。
庄子有意识地将形神对举,摆脱了“神”先前所属的鬼神观念,成为与人的形体相对应的“精神”,从而使形神关系正式成为一对哲学范畴。
庄子的形神观内在地包含了辩证而深刻的三个层次,首先肯定形的价值,提倡“形全精复”,二者并重;其次认为形神有宾主之分,形是物质性的手段,神为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在这个意义上,庄子提出“不形而神”;第三是在前一层的否定之后,于更高的层面上强调以形为载体,形体保神,旨在“与神为一”。
庄子的形神观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在总体上依托形象化的语言,而又不以形似为宗,注重以形传神,以神韵为其旨归,形成一道有别于西方近乎科学的艺术形态的独特风景,其精神领袖不可不追溯到庄子。
庄子认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①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出自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这句话从道,到精神,到形,到物,依次降序排列,已然揭示形神关系的内在层次:有生命的万物,是形神兼备的统一体;形服从于神;神以道为其旨归。
关于塑造文学形象的美学原则——形与神讲解
关于塑造文学形象的美学原则——形与神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形象塑造的美学原则,其核心是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这种从形神关系出发而提出的审美原则,也是接受哲学思想的影响。
1、哲学上的形神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庄子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其形体是存是灭、是生是死、是美是丑,都是无所谓的,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能否与道合一,达到完完全全的自然无为,所以,他“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餋溃癕”,认为人应当做到“外其形骸”,不拘泥于物。
(《大宗师》)因此,他在《养生主》、《德充符》等篇中,以公文轩见右师、卫人哀骀它、支离无唇等故事,来说明虽形残而神全,并不影响其真美,真正的美在神不在形。
不过,庄子的形神观又有片面强调神的重要,而否定形的意义与作用的倾向。
到汉代《淮南子》中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又对庄子的观点有所修正,以神为形之君,以传神为主而不否定形的作用,并且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
如《说山训》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
”《说林训》中提出“画者谨毛而失貌”的问题,也是这个意思。
高诱注道:“谨悉微毛而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
”“微毛”说的是形的问题,而“大貌”则是指神的问题。
2、文学上的审美原则这种新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绘画理论上的“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说,后来这种绘画理论又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
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盛唐诗人的创作都非常重视传神的艺术美,杜甫就曾多次以神论诗,晚唐的张彦远和司空图则分别从绘画和诗歌创作的不同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美学原则。
北宋的苏轼不仅在《传神记》中发挥了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指出必须描写好“得其意思之所在”的形方能传神,也就是说,只有抓住了最能体现对象神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一般的特殊的“形”,并把它真实、生动地描绘出来了,才能够达到“传神写照”的效果。
形神之“合力”——庄子形神观探微
形神之“合力”——庄子形神观探微
徐二花
【期刊名称】《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7)3
【摘要】“形”“神”之辩是庄子哲学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庄子》一书
中,“形”“神”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形体保神”,侧重强调形体的基础作用,构成了庄子形神观的逻辑起点。
第二方面是“不形而神”,侧重强调精神的本质作用,构成了庄子形神观的内在要求。
第三方面是“形全精复”,侧重强调形神统一,构成了庄子形神观的理想境界。
【总页数】5页(P90-94)
【作者】徐二花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3.5
【相关文献】
1.试论庄子的形神观及其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2.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庄子形神观美学解读
3.庄子的形神观与古代医学
4.似花非花形神兼备——由苏轼的“形神观”谈起
5.形神及形神一体观的源流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庄子》以环喻道、以镜喻心及卮言三喻
《庄子》以环喻道、以镜喻心及卮言三喻古人深知“立象以尽意”①之理,常以近似认识对象之“象”显现缥缈对象之“意”而引人悟思,作为《庄子》核心概念的道与心及语体之一的卮言,即是以圆环、镜子、酒器等意象来喻示的②。
“以环喻道”是借圆环的贯通性破除是非之争辩,以其周期性破解生死之执念,终致生死寂灭,万物一齐。
“以镜喻心”则借镜子的容纳性与客观性,喻示人心若如镜子般保持平静、虚空便不易受制于物,由此提出“虚己以游世”的处世哲学。
卮是一种与圆环、镜子特征类似的圆融性和中空性酒器,其与日出、天倪、道枢等喻体亦无不同,皆是喻示作为道言的卮言。
即此而言,揭示《庄子》道、心、卮言之喻体特征,对于理解《庄子》的思想内涵有所助益。
一、得其环中:作为道之喻体的圆环“道”是道家的核心概念,近世以来,受西学影响而多被抽象地解释为万物的实体、规律、原理等。
中国古人则常将其具体地类比为空间及具有中空结构的事物,或是制作工艺所遵循的度量衡,或是圆环及圆环类事物③。
尤以圆环比喻道体最为常见,如《关尹子》:“圆尔道。
”④《庄子》:“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⑤《越绝书》:“天道三千五百岁,一治一乱,终而复始,如环之无端。
”⑥《淮南鸿烈》:“所谓道者,体圆而法方。
……夫圆者,天也;方者,地也。
”⑦可见,将道体比作圆环并非《庄子》所独有,而《庄子》将这一比喻发挥得最彻底,换言之,《庄子》认为道之运行即圆环之状。
杨儒宾说:“庄子行文随扫随立,随立随扫,恢诡谲怪,不主故常。
但其立论有一特色,此即其书中似特多无尽、圆转之类的语言,也特多这类的隐喻,如‘天均’‘天倪’‘道枢’‘环中’‘抟而飞’云云。
王夫之更具慧眼,认为浑天之喻是《庄子》一书的喻根,可与‘卮言’‘环中’之语相互发挥。
”⑧《庄子》中如环中、道枢、天钧、天倪等词确实不少,其实物皆指向循环转动且中部虚空的圆环,以此形象喻示道的虚空、循环,并以此破解是非丛生、生死难悟等精神难题。
庄子:蝴蝶仅是一个“物化”的标本而已,万物同体才是世界的本质
庄子:蝴蝶仅是一个“物化”的标本而已,万物同体才是世界的本质庄周梦蝶是一个画面绮丽而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蝴蝶在这则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蝴蝶本身有没有什么深刻寓意呢?蝴蝶的出场不是真实的出场,而是虚幻地出现在梦中的。
庄子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美丽的配角呢?庄子做梦为什么要成为了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呢,为什么没有成为一只自由灵巧的猿猴呢?如果化成了猿猴,是不是庄子就成为了“进化论”的发现者?也许庄子也像现代的导演一样喜欢选用俊男靓女。
蝴蝶是美丽的,也是自在的,无关乎是否入梦,以及蝶化庄周。
蝴蝶,色彩艳丽,与花为伴,任之自然,随之变化,展现了一种纯粹自然的生命状态。
蝴蝶本身是否就是一个完美的“物化”标本呢?蝴蝶由幼虫变成蛹,由蛹再蜕化成蝶,可以说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这种形态变化并没有改变同一生命体的本质,不断变化的生命形态只是不同的生命现象而已。
花与果也是如此,花是一种生命形态,花谢了,果结了,果是另一种生命形态。
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但并没改变同属一个生命体的本质,花果只是不同的生命现象而已。
以此类推,庄周与蝴蝶也是如此,虽然生命形态完全不同,但是否同属于一个伟大的生命体呢?不可否认,庄子的思想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庄周与蝴蝶也是一样,二者只是不同的生命现象,本质是没有差别的。
得道的过程,就是消除这种差别的过程,摒弃二元对立的观念。
“以道观之”,学会从整体统一的角度看世界,这可称为把握住了大道的枢纽。
物都是相对的,因为物都是变化的,这就是“物化”,重点是化,人们的思想认知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每天吃饭,各种食材就转化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相互转化的过程,就像一个大熔炉,万物在里面不停地演化着,你成为我,我变成你,化而不休,变而不止。
万物之间的转化,告诉我们物与物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而是相互依存统而为一的。
这种转化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这意味着万物之间是相通的,内含统一的共性,从宇宙的角度看万物是一体的,物我是没有分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 l. 9 N o. 5 O ct. 2010
美学
艺术
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
庄子形神观美学解读
郑笠
( 闽江学院 中文系, 福建 福州 350108)
[ 1] 748
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 , 吾形未常衰 ( 在宥 ) 。 另一方面 , 形是神的载体 , 神依附于形。 神全 的 前提是 形全 , 而 神全 又通往圣人之道: 执道者 德全 , 德全者形全, 形全者神全。神全者 , 圣人之道 也 ( 天地 ) 。这句话 , 同 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 精, 而万物以形相 生 ( 知 北游 ) 虽语言 表述略有 差异 , 但形、 神、 道的等级是不 变的, 形是 绕不开的 第一前提 , 是借以传神明道的必要的载体。
[ 收稿日期 ] 2010 03 16 [ 作者简介 ] 郑笠 ( 1971 ) , 女 , 福建 福州人 , 讲师 , 文学博士 。 研究方向 : 文艺美学 .
对应的 精神 , 从而使形神关系正式成为一对哲学 范畴。庄子的形神观内在地包含了辩证 而深刻的 三个层次 , 首先肯定形的价值, 提倡 形全精复 , 二
115
者并重 ; 其次认为形神有宾主之分 , 形是物质性的 手段 , 神为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 , 在这个意义上, 庄 子提出 不 形而神 ; 第三是在前一层的否定之后 , 于更高的层面上强调以形为载体, 形体保神 , 旨在 与神为一 。庄 子的形神观对 后世的文学艺 术产 生极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艺术在总体上依托形象化 的语言, 而又不以形似为宗, 注重以形传神, 以神韵 为其旨归 , 形成一道有别于西方近乎科学的艺术形 态的独特风景, 其精神领袖不可不追溯到庄子。
The Metaphysical Destination of Perceptual Form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n Chuang Tzu's View of Form and Spirit ZH ENG L i
( Chinese Department, M injiang U niversity, Fuzhou 350108, China)
一、形全精复
庄子认为, 精神生于 道, 形本生 于精, 而 万物 以形相生 ( 知北游 ) 。这句话从道, 到精神 , 到 形, 到物, 依次降序排列 , 已然揭示形神关系的内在 层次 : 有生命的万物 , 是形神兼备的统一体; 形服从 于神 ; 神以 道为其 旨归。其在 美学上 所蕴 含的 实 质, 即艺术是一种以形为载体的精神活动 , 形是必 要的媒介与工具, 目的在于心灵表现 , 形本身作为 手段消融在服务于目 的的指向中。这种精神 影响 下的美学 , 是注重表现而不是再现 的美学。以下 , 将从这三个层次解读庄子辩证而又深刻的形神观。 庄子形神观的第一个层次, 是 形全精复 。在 这个层面中 , 庄子肯定了形的存在价值 , 认为健全 的生命是形神兼备的 , 形全者神全 , 二者不可偏废。 庄子 中, 形 的基本义为形体、 形象, 在这个 意义上的使用约 120 多次。形在物的层面, 因为庄 子不但明确提出 万物以形相生 ( 知北游 ) 、 物 成生理谓之形 ( 天地 ) , 还往往让形、 色、 名、 声相 与为伍, 在 凡有貌象声色者 , 皆物也 ( 达生 ) 的 论断中将形划归于物 之阵营。庄子认为天地 万物 皆有其形 , 万物以形相生 ( 知北游 ) , 以不同形 相禅 ( 寓言 ) 。人 亦 有 形, 夫 大 块载 我 以 形 ( 大宗师 ) , 一受其成形 ( 齐物论 ) , 特犯人之 形而犹喜之 ( 大宗师 ) 。形处于变化之中 , 若人 之形者, 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 大宗师 ) , 其形化 , 其心与 之然 ( 齐物论 ) 。这种 变化甚 至相当 夸 张: 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 , 予因以求时夜 ; 浸 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 予因以求 鸮炙 ; 浸假而化 予之尻以为轮, 以神为 马, 予因以乘之 , 岂更驾哉 ( 大宗师 ) 。甚至, 形与无形亦可相互转化 : 不形 之形 , 形之不形 ( 知北游 ) , 郭象注曰: 不形 , 形 乃成 ; 若形之, 则败其形矣 。 神 的基本义为思想、 精神。 庄子 中, 神 字频繁出现达 112 次, 除了少数在鬼神的意义上使
用外 , 普遍已具备与形相对应的意义。其中 精神 一词出现凡八次: 水静犹明 , 而况精神 。( 天道 ) 须精神 之运 , 心 术 之动 , 然后 从之 者 也。 ( 天道 ) 精神四达并流 , 无所不极, 上际于天 , 下蟠 于地 , 化育万物 , 不可为象 , 其名为同帝。 ( 刻 意 ) 疏瀹而心 , 澡雪而精神。 ( 知北游 ) 精神生于道。 ( 知北游 ) 敝精神乎蹇浅, 而欲兼济道物 归精神 乎无始, 而甘冥乎无何有之乡 。( 列御寇 ) 独与 天 地 精 神 往 来, 而 不 敖 倪 于 万 物。 ( 天下 ) 神在心的层面 , 因为精神生于道 , 与天地为伍, 又以 心承载之 , 运 行之, 而超乎 万物 之上。这 一点 , 从 神 往往与 心 、 性 、 德 等并用亦可印证: 解 心释神 ( 在宥 ) 、 体性抱神 ( 天地 ) 、 德全而 神不亏 ( 刻意 ) 。神 一方面依附于形, 以形为其 载体 : 神将守形 (在宥 ) 、 形体保神 ( 天地 ) , 另一方面通于道而无所不极 , 上际于天 , 下蟠于地。 乘物而游心 ( 逍遥游 ) , 就是神之及于形而又超 越于形的畅游。 庄子肯 定了形 的存在 价值, 形与 神都来 自于 道, 形作为神的寓所, 具有载体的作用。一方面, 形 乃受之于天: 形非道不生 ( 天地 ) , 是天地之委 形也 ( 知北 游 ) , 道 与之 貌, 天与 之形 ( 德充 符 ) 。万物之形各不相同, 守 其形便是顺任 自然, 而人为地改变天授之形是不足 取的: 是故凫胫虽 短, 续之则忧; 鹤胫虽长 , 断之则悲 ( 骈 拇 ) 。庄 子赞美长于上古的道 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 大宗 师 ) , 也就 是承认众形乃道之彰显。因此 , 庄子的 养生理论相当重视 守形 、 养形 、 全形 , 无劳 女形 , 无摇女精 , 乃可以长生 长生 女神将守形, 形乃 慎 守女身 , 物 将自壮。我守 其一以 处其
[摘 要 ] 庄子的形神观内在地包含了辩证而深刻的三个层次 。 第一个 层次是 形全精 复 , 肯定了 形的存在 价值 ,
认为健全的生命当形神兼备 , 形全者神全 ; 第二个层次是 不形而神 , 提出形神有宾主之分 , 形是物 质性的手 段 , 神 为感性物态的形上皈依 ; 第三个层次是 与神为一 , 强调神 是生命 的实质 与核心 , 通往 虚静恬 淡的道的 路径 , 是守 神与养神 。 这是经前一轮否定之后 , 在 更高阶段上的形神合 一 。 庄子的 形神观 对后世 文学艺 术产生极 大的影 响 , 中国古典美学从此走上了注重心灵表现的艺术道路 。 [ 关键词 ] 庄子 ; 形 ; 神 ; 美学 [ 中图分类号 ] B 83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671 6973( 2010) 05 0115 06
本文所引庄子原文均出自清代郭庆藩 庄子集释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61 年。
116
正因为形、 神皆 道之所生, 庄子认为健全 的生 命应当是 形神兼 备的。在 达生 篇 中, 他阐述 了 形、 神并重的思想: 养形必先之以物, 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 矣。 有生 必先无 离形 , 形 不离 而 生亡 者有 之 矣。 生之来不能却 , 其去不能止 。 悲夫 ! 世之 人以为养形足以存 生, 而养 形果不足以存生 , 则世奚足为哉! 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 其为 不免矣! 夫欲免为形者 , 莫如弃世。 弃世则无 累, 无累则 正平, 正平 则与彼 更生 , 更 生则 几 矣! 事奚足遗弃而生奚足遗? 弃事则形不劳 , 遗生则精不亏 。夫形全精复, 与天为一。 天地 者, 万物之父 母也。 合则 成体, 散 则成始 。 形 精不亏, 是谓能移。 精而又精 , 反以相天 。 田开之曰 : 鲁 有单豹者 , 岩居而 水饮, 不 与民共利, 行年 七十而犹有婴儿 之色; 不 幸遇 饿虎, 饿虎杀而食之。 有张毅者, 高门县薄 , 无 不走也, 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豹养其 内而虎食其外, 毅养其外而病攻 其内, 此 二子 者, 皆不鞭其后者也 。 以上论述表明, 养形与养神都是 存生 之道。宁可 舍弃俗世 , 也不可让俗务缠身 , 劳于形而亏于精, 致 使生命受损。形 全精复, 才能够与 天为一, 合 于生 命之道。在田 开之所叙述的故事中 , 单豹 养 其内 而虎食其 外 , 张毅 养其 外而病 攻其内 , 各有 偏 废, 都不足取 , 养神正形才是正道。在庄子对 天地 大美的赞叹中, 形与神是相得益彰的: 天地有大美 而不言, 四时有明 法而不议 , 万物 有成理而 不说 ( 知北游 ) , 天地 、 四时 、 万物 都彰显为形 , 而 大美 、 明法 、 成理 则无不体现其 所包裹的 内在精神 , 形神交相辉映 , 展现令人赞叹的宇宙奇 观。形神兼备 在庄子所创构的意象中具有双 重的 意味 : 从小处说 , 指生命体各具其形 , 又各有高下的 精神境界 , 如以大鹏 翼若垂天之云 的壮美形象寄 托其高蹈远引之志 , 其形神是统一的。而以蜩与学 鸠二虫之微小琐屑反映其狭隘逼仄的精神空间, 其 形神也是统一的; 从大处说 , 所有的形都是庄子寓 道之精神化身 , 大鹏与学鸠一样 , 都是道的形象化 符号。形神之融洽, 正在于这种寓抽象于感性形象 的思维方式。 形全精复 , 寓神于形 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 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它形成了一种用感性的形 象来表达精 神喻旨的 思维方式 , 而并 不借助于 概 念、 判断、 推理等逻辑思维。庄 子虽未明确提 出以
Abstract: Chuang T zu s v iew of f orm and spirit inherent ly cont ains three dialect ical and pr ofo und levels. T he f irst level is "unity of f orm and spir it " w hich aff irms t he existent v alue of " f orm ", and it is co nsidered t hat a healt hy lif e should be the unit y of f orm and spirit . T he second level is " negat ing fo rm but confirm ing spirit " w hich sug gest s t here is a principal and subordinat e relationship bet w een spirit and f orm. F orm is just a m at erial m eans, w hile spirit is t he met aphysical dest inatio n of percept ual f orm . T he t hird level is "combinat ion of f orm w ith spirit " w hich emphasizes t hat spirit is t he essence and core of life. T he pat h leading t o t he peacef ul Daoism is t o conserve and maint ain spirit. T his is a hig her st age of t he co mbinat io n of f orm and spirit aft er deny ing t he previous st ag e. Chuang T zu's concept of f orm and spir it has a great ef fect on lat er lit erature and ar t; t heref ore, Chinese classical aest hetics begin t o em bark on t he road of f ocusing on spirit expression. Key words: Chuang T zu; F orm; Spirit ; Aest het ics 在中国哲学史上, 庄子是形神关系的第一个集 中而明确的阐述者。庄子有意识地将形神对举 , 摆 脱了 神 先前所属的鬼神观念 , 成为与人的形体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