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课堂检测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新闻通讯二十二《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要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了解《新闻》一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运用新闻报道的方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3.学会如何撰写新闻稿和其他类似文章。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2.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你可以将一条实时新闻显示在课堂上,给学生几分钟时间阅读后,让他们表达对这个新闻的看法和思考。

你可以从中引导他们讨论,引导其注意新闻报道基本要素,语言特点,新闻稿的结构等。

2、讲授新闻报道基本要素(20分钟)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呈现在学生面前。

然后分别讲授每个要素的内容,重点介绍标题、铺垫和概括等要素。

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解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20分钟)此部分可以通过介绍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行文规范等方面来让学生认知。

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新闻报道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4、撰写新闻稿并体验(40分钟)现在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新闻,让每个小组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撰写新闻稿。

通过老师组织的方式,让学生体验“读者”和“记者”的角色,从而提高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5、互评和总结(15分钟)对新闻稿进行点评,评选出最佳新闻稿。

遴选出获胜组,让获胜组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五、教学评价本次新闻通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学生通过本次教学,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手法,同时也理解了新闻公共性,提高了对新闻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撰写新闻稿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有效促进了课堂活跃度。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教学设计

2017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2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教学设计

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二、背景简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新闻两篇_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苏教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执教者上课班级初一(2)时间学习目标1、品味新闻的内容和形式;2、品毛泽东新闻的特点;3、品作者全局在胸、指挥若定的气度难点重点学习这篇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品味毛泽东新闻的独特性。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渡江战役的资料教师:准备导学案,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过程板块教师活动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活动串设计目标达成反馈串设计一、课堂导入:二、品味新闻的内容和形式1、同学们还记得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正面浮雕的主题吗?想一想,在这幅浮雕前,你会想起怎样的画面?渡江战役的胜利,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彻底覆灭,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报道渡江战役的新闻。

1、请一个同学模拟播音员播报这则新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然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

(明确标题、导语)2、追问:既然标题、导语解决了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还要多一大段文字,我们称为“主体”呢?主体和导语有什么关联?分解问题:请同学阅读主体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请同学对照渡江示意图梳理三路大军渡江内容。

(2)、思考:三路军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东路的顺序写?为什么详写东路军?教师总结:明确;主体紧接导语,是全面的报道事实,在内容上有总分关系。

通过对主体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势如破竹的豪迈气势。

倾听,谈感受学生甲模拟播音员播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学生独立思考后说给同伴听推荐一名同学在示意图上标示渡江区域和渡江时间,学生对照示意图说给同伴听,同伴交流学生评价,教师总结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以回顾旧知的形式唤起学生对事实本身的回忆,也是对今天内容的铺垫。

预设:学生会用标题和导语概括内容。

教师归纳提升: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鲜明地把所报道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概括地把所报道内容的梗概,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详实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主体”。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1

【最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 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1

而中路军渡长江行动在前,西路军在后, 因此,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
• 找出主体中的议论句子,并说说 它的作用?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此种情况”指代什么?)
作用
揭露了敌军溃败和我军迅速取得胜利的 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 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
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 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写我方的有 “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歼灭” “击
“控制” “封锁” “切断”等;
写敌方的有
“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抵抗微弱 “泄气” “毫无作用” 等。
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概括出本文语言
中路军
芜湖 九江 安庆 南京
西路军
35万
35万的 三分之二
东路军
江阴
35万
大部
文章哪是详写的?哪是略写的?为什么 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势如破竹、首先突破 简略,
西路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东路军:攻势强大、战果辉煌
较详,
更详。
中路军的渡江情况在这以前已经报道过了, 只要略写 东边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
三、主体
消息的结构2
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 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四、背景
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五、结语
是消息的结尾。
背景和结语有时很明显,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 南韶山人。政治家、 军事家、思想家、 伟大的革命导师。 主要作品都收集在 《毛泽东选集》中。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新闻在报纸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天的报纸 可以没有其他文体,但如果没有新闻,就不成其 为报纸了。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ppt课件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ppt课件

时间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起— —22日22时
队伍
地点
渡过兵 力
30万
2/3 大部
中路军 安庆——芜湖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下午5时 起——22日22时
东路军 南京——江阴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 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 江阴 芜湖 芜湖
安庆
九江
质疑析疑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注音: 鄂 ( è )豫( yù)绥靖(suí ) 阻遏( zǔ)( è )泄气( xiè ) 溃退(kuì)歼灭(jiān )管辖( xiá) dāng)上当( dàng) 锐不可当( sài )瓶塞( sāi ) 要塞( sè sāi 阻塞( )堵塞( )
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 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 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 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新闻的背景知识
•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 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其中动态 新闻是报纸、新闻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 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 成就。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 两者是辅助部分。
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 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
本文的语言特点
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
(1)准确: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苏教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新闻的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文体阅读能力。

提炼新闻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假如今天我们班级来了不少老师听课,这对于我们班级,甚至我们学校来说是一件新鲜事,一件大事。

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个事实,该怎样说?启动教研活动,智慧迸发课堂问:若用一两句话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注意在概述中运用赢余的六要素。

若用一段话来介绍,我们同学都会。

)据教务处介绍,该校从9月15日起启动第一轮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教研活动形成启智中学智慧型课堂。

问:若用一段概述一下,又该怎样说呢?六要素具体时间、地点、学科与课题、组织者与参与者、目的、过程、校际情况等。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教师组织讨论: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经过与结果。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2.教师顺势讲析------- 引导学生理清新闻的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七下)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

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教学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中新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2【教学课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特点:立场、观 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 有时兼议论、描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课文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分析文体
根据课前收集了解,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作用是:简述渡江战役成功) 主体:20日夜起……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背景: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结语: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3.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
谢谢观看!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 地点和事件结果(战况)
江苏教育出版社 七年级 | 下册
把握新闻特点
1.新闻的三个特点: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1)时效性:从电头、写作的时间与发稿的时间比较中可见 (2)真实性:要求用语准确、措辞恰当 例句:时间准确——至发电时止 地点准确——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余”不能省略) 人数准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确数不是概数) 描述准确——原因分析:“有很大关系” 对遭遇抵抗:“甚为微弱”,“较为顽强”(既不夸大我军势力,也不一味地贬损敌军, 而是实事求是的报道) 对胜利果实:动词的使用非常准确 (3)简明性:言简意赅 例句:西起九江(不含);“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等。

【范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范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教案 (1).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教案 (1).doc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授课时间:年月日总计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课时安排:1课时一.以诗歌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在我们学习之前,首先来欣赏黑板上的这首诗歌,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解放前夕,听到中国共产党所率领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老巢南京时,挥毫写下的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歌用充满了激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辉煌画面。

其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一句传递出了当年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那就是,1949年4月20日~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冒着敌人的炮火,横渡长江,彻底地击溃了敌军。

今天,我们就要来感受一下在这场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气概,共同学习一篇经典的新闻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他的作者也是毛泽东。

二.整体感知课文1、过渡:与刚才所欣赏的诗歌不同,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文体我们已经接触过了,但并没有系统的归纳整理过相关的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就要以这篇文章为例,重点了解一下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结合文章,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标出重音,注意语调。

(2)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3)教师顺势讲析: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把所报道的内容告诉人们,这就是新闻的标题。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教案 (2).doc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word教案 (2).doc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

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自主探究。

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

(言之有理即可)
东、
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6).ppt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七下《2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PPT课件 (6).ppt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 过2 / 3,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中的“至 发电时止”可否改为“现在”?“余部” 可否换成“剩下的”?
写一则新闻:
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Βιβλιοθήκη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谢谢观看 欢迎指导
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当真
歼灭 纤维 要塞 堵塞
锐不可当 阡陌 阻塞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标题
标题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导语
中路军 其余部分 西路军
东路军
主体
对事件的高度概括 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对事件进行简洁明了的叙述
标题 导语 主体
新闻的基本特征: 用事实讲话

考找出本文的议论文字。两方面议论为什么 一详一略?可否颠倒?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理解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理解答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阅读理解答案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飞渡过30万人。

④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⑤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⑥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⑦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⑧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⑨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⑩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17)我军前锋,业已②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

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

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歼()灭当()真锐不可当()
荻()港纤()维芜()湖要塞()
殷()督()战无锡()阻塞()
二、填空
1.新闻又称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一篇新闻稿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部分。

从表达方式上看,它以________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________(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__(A.顽固 B.顽强 C.坚强)。

③我已________(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地区,正在向南________(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

4、名句填空
①足蒸暑土气,

,她在丛中笑。

③已是黄昏独自愁,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⑤,寒光照铁衣
三、判断
1.对本文标题和导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军名、军队的数量,并概括了事件。

B.导语从兵力、战线和战绩等方面概述了渡江战役的情况。

C.导语和标题扣得很紧,导语是标题的扩展和具体化。

D.导语点明了时间,交代了背景,渲染了渡江作战的热烈气氛。

2.对本文中第⑧⑨句议论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四、阅读与简析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文答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一段议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准确地运用了系列动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报道准确及时,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消息、及时、准确2.标题、导语、主体、记叙、议论3.①A ②B ③C ④C
三、1.D 2.C
四、1.写出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

作用是说明消息发得及时,内容真实可信。

2.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3.不好。

改后语气没有气势,缺乏感染力,不能很好地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4.表达了胜利的豪情和对我军英雄的赞美。

五、1.东路军和西路军渡江情况。

2.此种情况……都很泄气。

3.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4.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5.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