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悟性_人类智慧之两翼

合集下载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类智慧的进化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不断发展和革新。

本文将探讨人类智慧的进化历程,并阐述古代哲学思想如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一、古代哲学的智慧1. 东方哲学的智慧古代中国哲学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代表,这些哲学体系针对人类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宇宙规律等问题进行思考。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忠诚和孝顺,关注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墨家思想注重利益最大化和公平正义,奠定了社会公平与道德的基础。

2. 西方哲学的智慧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

柏拉图学派主张超越感知世界,追寻理念的真理,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学派重视经验和实证,强调人类理性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伊壁鸠鲁学派注重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提出了“快乐至善”的哲学理念。

二、近代科学的智慧1. 科学方法的革新近代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实证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影响,科学方法也得到了革新。

科学家们追求客观事实、实证验证,并采用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方法的革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 科学理论的突破近代科学理论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哲学思考的智慧。

伽利略的地动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理论,都是在哲学的思考基础上发展而成。

这些理论突破了它们所在时期的科学认知,推动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三、现代科学与哲学的互动1. 科学思维的哲学基础现代科学不仅依赖于实践和技术,更离不开哲学思考的引导。

科学的范式、实证性与可验证性等特征,都是哲学思考的结果。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哲学的智慧。

2. 哲学对科学伦理的影响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伦理追求科学发展的公正和伦理责任,保护被试者和动物的权益,并提倡科学的透明和可复制性。

信息检索与利用形成性考核答案

信息检索与利用形成性考核答案

单选题。

(共30 道试题,每题2 分)1、一部古书经过多次传写或刊印所形成的不同的书本形态称为(a)。

A.古籍版本B.古籍丛刊C.丛书D.古籍流传2、最早采用韵目编排形式编纂的类书是唐代颜真卿的(c)。

A.《古今图书集成》B.《儒学警悟》C.《韵海镜源》D.《永乐大典》3、“四部法”中将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佛教、道教等类别的典籍归入(c)。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4、中国古代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的(b)。

A.《古今图书集成》B.《皇览》C.《韵海镜源》D.《永乐大典》5、《七略》的成书时期是在(b)。

A.秦代B.汉代C.周代D.魏晋时期6、在“汉籍电子文献瀚典全文检索系统”中,要检索既包含“君臣”又包含“父子”的诗文,输入的检索条件应该为(a)。

A.君臣父子B.君臣!父子C.君臣?父子D.君臣父子7、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类书是(a)。

A.《艺文类聚》B.《皇览》C.《韵海镜源》D.《永乐大典》8、在编纂体例上,(a)带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分类目录形式。

A.《汉书艺文志》B.《隋书经籍志》C.《七略》D.《四库全书总目》9、中国古代最早的类书出现在(b)。

A.汉代B.唐代C.三国D.晋代10、(b)丛书也被称为“类编丛书”,意谓其选收的典籍是属于同一类别的。

A.综合性B.专门性C.地方性D.普遍性11、百科全书的基本单元是(c),它是百科全书输入和输出知识信息的基本单位。

A.词条B.释文C.条目D.参考书目12、下列哪种百科全书不是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b)A.《儿童小百科全书》B.《不列颠百科全书》C.《不列颠少年百科全书》D.《儿童百科全书》13、利用计算机阅读平台或手持阅读设备阅读的数字化图书是(c)。

A.数字图书B.印刷图书C.电子图书D.线装图书14、1920 年4 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是由谁翻译的?(b)A.严复B.陈望道C.林纾D.梁启超15、百科全书中,(d)是向读者推荐的深入钻研该条目内容的重要参考著作。

教育是一项智慧的事业

教育是一项智慧的事业

教育是一项智慧的事业。

教师的教育智慧不是生来具有的,扎根于生动的教育实践体验,产生于教师自我研究与反思,来源于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努力,萌发于自我教育实践。

只有那些注重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才有可能体验到教育智慧的力量。

教师智慧是教师的教育知识、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意识、教育能力和教育艺术的综合产物,教师智慧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智慧,而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整合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经历、人生体验、专业精神追求和个人的教育品质,它内在地蕴涵了教师的理性智慧、德性智慧、情感智慧。

有魅力、有品位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阁。

”知识和思考是智慧的两翼,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智慧。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智慧是教师对教育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

学习与实践结合促进转化,学习与研究结合促进深化,学习与思考结合促进消化,学思结合是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提前与基础。

一个喜欢深思熟虑的教师,会把思考当作生活的乐趣,把实践变成自己思考的试验田,渐渐地思考在实践中深刻,实践在思考中改善,智慧在实践与思考中得以养成。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能为人师。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

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

”这些话语隐喻了教师的智慧形象和智慧性格。

教师应该是一个睿智的人。

教师之所以能够为人之师,首先是因为他(她)心智聪慧,有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基本智力保障。

睿智的人是有知识的人,是注重充实并更新自我的知识结构的人。

现时代背景下的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倡导者、示范者和实践者。

一个睿智的教师,时刻需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思想陈腐、观念陈旧、思路混乱、逻辑混乱不是教师应有的智慧性格;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念先进,是智慧型教师的智慧性格。

著名智力测试题(3篇)

著名智力测试题(3篇)

一、前言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明的发展之路。

为了检验人类的智慧,我们特此推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对决——《智慧巅峰挑战》。

在这场挑战中,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与历史上的智者们一较高下。

以下是这场挑战的详细规则和题目。

二、规则说明1. 挑战者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和论述题。

2. 题目难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挑战者可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难度。

3. 每完成一道题目,系统将给出得分和难度提示。

4. 挑战结束后,系统将根据得分排名,评选出“智慧之星”、“智慧达人”和“智慧传奇”等荣誉称号。

5. 本挑战不设限制,欢迎全球各地热爱挑战的智者们踊跃参与。

三、挑战题目(一)初级题目1. 选择题(1)以下哪位科学家被称为“现代生物学之父”?A. 达尔文B. 孟德尔C. 牛顿D. 爱因斯坦(2)以下哪项发明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 蒸汽机B. 电灯C. 钢铁(3)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座丰碑”?A. 屈原B. 陶渊明C. 杜甫D. 白居易2. 填空题(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应该由______来统治。

(3)我国古代著名的《黄帝内经》是一部______的医学著作。

3. 判断题(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起源于雅典。

(2)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天体运动的规律。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4. 论述题请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二)中级题目1. 选择题(1)以下哪位科学家被称为“现代物理学之父”?A. 牛顿B. 爱因斯坦C. 波尔D. 海森堡(2)以下哪项发明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A. 电动机B. 电话C. 电视D. 电脑(3)以下哪位艺术家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A. 毕加索B. 莫奈C. 德加D. 雷诺阿2. 填空题(1)我国古代的“三教九流”中,“三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6:人工智能-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热点素材必备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6:人工智能-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热点素材必备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人工智能【概述】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 AI开发的一款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

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并协助人类完成一系列任务,比如:写论文、改写歌曲、创作简单的剧本和小说、对经济问题给出对策等。

随着大规模的传播,ChatGPT的利用价值正在不断被人类挖掘,然而,其引发的技术、安全、教育等问题也在引起关注。

“AI即将取代人类” 这一议题也再次引发了广泛的公共讨论。

2024年2月16日(美国时间2月15日)发布了Sora,Sora是OpenAI在的一款文生视频模型。

Sora的发布迅速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它能够将文本转换为具有高度真实感的视频,这一技术被认为是对现有行业和技术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创新。

理解话题人工智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I,它突破了传统机器的限制,通过普通计算机程序来呈现类似人类的智能。

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法律伦理等方面带来了新挑战。

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的利弊?人工智能的治理如何走向健康的方向?聚焦事件1.疫情的突发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在疫情防控攻坚战中,人工智能凭借高效、精准的技术应用成为当之无愧的“智慧”担当。

2.2020年7月9日-11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中国上海召开。

2020年7月25日-26日,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大会在杭州召开。

各国大咖云端论道,人工智能的当下作用与未来前景愈发清晰。

对人工智能的观点1.警惕“一哄而上”,反思科技在技术和安全方面,ChatGPT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会因不理解人类生活的逻辑而给出错误的工作方案,也会被懒于思考的学生甚至科研工作者用于学术造假,更可能被别有用心者训练,生成导向错误、混淆视听、危害社会的内容。

黄晓丹教授在《随时间而来的真理》的演讲中提到一种“反向的力量”,她告诉我们:“关于科技的文学,真正深刻的,是反思科技。

智者的智慧与悟者的悟性

智者的智慧与悟者的悟性

智者的智慧与悟者的悟性智慧和悟性,是人类内在的两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能力。

智者通过思考、学习和积累知识,获得了丰富的智慧,而悟者则凭借直觉、感悟和领悟,得到了深刻的悟性。

这两种能力在人类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智者,是那些思辨力强、知识渊博的人。

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智者能够从一件事物或一个问题中,找到隐藏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他们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观点。

智者的智慧不仅来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实践的经验和与他人的交流。

智者能够将自己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与智者不同,悟者是那些洞察力强、领悟力高的人。

他们不依赖于书本知识,而是通过直觉和感悟,能够深入理解事物的内涵和本质。

悟者对于情感、哲理和灵性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触发自己的悟性,从而获得独特的体悟和思考。

悟者通常是那些艺术家、哲学家和诗人,他们的作品和言论多以深邃、意境化和富有启迪性为特点。

悟者的悟性常常超越了常人的认知,使人们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新的理解和展望。

智慧和悟性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又相得益彰的。

智慧需要悟性的点化和启发,而悟性则需要智慧的积累和借鉴。

智者通过智慧的思考和推理,能够给予悟者新的思路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悟性。

悟者则能够通过自己的灵感和领悟力,给予智者不同寻常的思考和认识方式,为智慧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智者和悟者在不同领域和岗位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智者常常在学术、科研和管理等领域中崭露头角,他们的智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悟者则在文学、艺术和创造性工作中大放异彩,他们的悟性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示。

然而,智慧和悟性并非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或个体。

每个人都有智慧和悟性的潜力。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的智慧;通过反思和体悟,培养自己的悟性。

智者和悟者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转化和融合的。

从哲学角度谈人工智能

从哲学角度谈人工智能

从哲学的角度谈人工智能,自然是从我的“圆融哲学”的角度来谈的。

圆融哲学认为,人类的智慧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是感性,第二是理性,第三是灵性。

这种灵性既是基于精神本身,又是超越精神之上的。

人们用“灵气儿”来形容实在是玄妙的很。

举凡精神产品,不动用灵性,缺乏“灵气儿”的,必然是平庸的。

圆融哲学同时认为,人的认识体现为这样五层境界,第是感性的直觉,第二是个别知觉,第三是辩证知觉,第四是系统知觉,第五是灵性直觉。

其中,第一重境界属于感性阶段,第二、三、四重境界属于理性阶段,而第五层境界则属于灵性阶段。

圆融哲学还认为,人类力图认识的对象一-真理本身是圆的,是一种圆满的圆,说不完道不尽。

真理同时又是活的,活就活在人的主观与客观美妙圆融的一瞬间。

过了这个瞬间,真理就成了死去的标本,就成了有害的教条。

唯有人类自身能够达到和实现这种禅悟、顿悟、醒悟。

唯有人类自身能够迎来那种不期而至的灵感。

在这一点上,人工智能本身是很难做到的,因而也是无法超越人脑的。

我们可以设想人类可以把灵感的形成机制输入给人工智能。

但是,人类自身未必能够把灵感的形成机制完全掌握。

别人可以把我们举得很高,抬得很高,但是,我们自己既无法把自己举起来,也无法把自己抬起来。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去想任何其他的事勿,但是,要最终把自己的“想”通过想本身来弄明白,未必办得到,尽管人类自身具有反思的本能。

这种由条件本身所构成的局限,未必寻常之人能够体验得到。

第一届 人类智慧

第一届 人类智慧

创二代《人类智慧》2013年1月22日上午人类的分类:第一类:兽类第二类:人类第三类:神类现场不举手的人活在人、神、兽之间第一:半人半兽第二:半人半神第三:三分之一人,三分之一神,三分之一兽。

由三类推出人的三性第一性:兽性第二类:人性第三类:神性如果一个创二代能看透这三性,就等于开了天眼世界一等一高手,只所以成就大业,就是因为发挥出了自己的神性。

如:成龙如:刘德华有神性才会散发出神韵,才会神气十足,才会出神入化如:爱迪生,刘一秒如果中国的创二代都发挥他们的神性,中国就变成神的国度,神州大地。

从现在开始必须让自己某一方面超越人类如:沃伦巴菲特(股神)舒马赫(车神)乔丹(篮球之神)迈克尔杰克逊(舞神)人类最大的悲哀就是嚣张花知道一出现让人们心中感觉到美,我一出现别人感觉挺痛苦,我就连花都不如我一出现别人心中美,人生如花,带着这种美在人世间行走,在某一方面成为神。

如:游戏之神,玩具之神,学习之神,运动之神玩玩具不如开发玩具后半生我必成“神”那成为什么“神”经营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接下来所有人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把自己练成神?问:请选择以下四种,哪一种是神?A无神性,不显神力B无神性,强显神力C有神性,显神力D有神性,不显神力我们要练成和ABCD四种人打成一片如:看得惯老师,跟老师打成一片,包括校长如:看得惯父母,跟父母打成一片如:看得惯同学,朋友圈,有本事跟他们打成一片如:看得惯社会国家,融入社会如:看得惯人类跟人类打成一片这就叫人类最大的智慧当一个有本事跟人类打成一片的时候,他就真正成为神了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进入修身、修仙的大道上来。

2013年1月22日下午无私者无畏我们如何共同修神、修仙?通道三:拜成神必须有本事驾驭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神,就看他在人间混得好不好兽性、人性、神性推出来人的散打动因A为物质B为荣誉C为精神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关系是精神,精神开启的通道之一就是拜或被拜拜。

拜就是放下嚣张与自以为是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坏的环境进入创二代的圈就成为创二代、渡二代大部分人拜佛都是为了自己或者家人原来拜佛是佛对我有用我想让众生帮我,我必须对他们有用如:张艺谋我的人生是工具化的人生作业:回去之后,拜父母,爷爷,奶奶想被谁拜就对谁有用如:与他人分享智慧如:牛根生别人利用我证明我有用,没人利用我,我就会消失开始拜着有用,拜着拜着就成为了一种信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拜谁就像谁学习,拜谁就感恩谁,交给谁。

季羡林翻译思想_三论_王秉钦

季羡林翻译思想_三论_王秉钦

892009年9月第6卷 第5期 (总第31期)季羡林翻译思想“三论”王秉钦南开大学作者简介:王秉钦,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历任莫斯科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史和对比语言学研究。

E-mail:b i n g q i n w a n g @ 。

摘 要: 季羡林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一部分。

他的“三论”是一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1)“文化中心转移论”是其主体,它指明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研究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而(2)“模糊艺术论”和(3)“神韵论”新解为其两翼,从多学科领域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翻译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主题词: 季羡林;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9) 05-0089-04名人逝世,追思者众。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归,举国抱痛。

季老是一位大师级学者,是人类文化的守护者,他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缅怀大师,研究他的学术思想,踏着他走过的学术足迹,仿佛大师依然在我们身边。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外国文学家、文学翻译家和东方学大师。

他通晓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多种现代语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蔗糖史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译著近四百万字。

其主要译著有: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1956)、印度古典名著《五卷书》(1959)、印度迦梨陀娑《优哩婆湿》(1962)、印度蚁蛭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1980—1984)、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黛维夫人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等。

其中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其篇幅长达两万颂,被译成世界多种语言文字,它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获得印度政府的隆重嘉奖。

关于开悟智慧的书籍

关于开悟智慧的书籍

关于开悟智慧的书籍智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而开悟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智慧,它能够让我们超越自我,达到心灵的解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本关于开悟智慧的书籍,希望能够为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第一本书是《禅意生活》。

这本书是由美国禅师杰克·科恩所著,它主要介绍了禅修的概念和方法,并分享了作者通过禅修所获得的智慧和体验。

杰克·科恩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他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多的粉丝和追随者。

在这本书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禅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分享了他自己的禅修经历和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您可以了解到禅修的真正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禅修来开悟自己的智慧。

第二本书是《道德经》。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由道家大师老子所著,主要介绍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的内容非常深刻和有启发性,它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和智慧。

通过阅读这本书,您可以了解到道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以及如何通过修炼和领悟来开悟自己的智慧。

第三本书是《自我觉醒》。

这本书是由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著,它主要介绍了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和精神修行方法。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印度哲学家和精神导师,他的思想和方法在印度和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影响力。

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印度教的基本原理和哲学思想,同时也分享了他自己的精神修行经历和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您可以了解到印度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精神修行来开悟自己的智慧。

第四本书是《心灵宇宙》。

这本书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著,它主要介绍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心灵和宇宙的奥秘。

弗里曼·戴森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他的思想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影响力。

在这本书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心灵和宇宙的奥秘。

思维的“三剑客”:灵感、直觉、悟性1

思维的“三剑客”:灵感、直觉、悟性1

思维的“三剑客”:灵感、直觉、悟性1思维的“三剑客”:灵感、直觉、悟性(1)2007年10月17日转自新浪读书连载:作者:高占祥北京大学出版社1灵感是“情来、兴来、神来”“灵”字在我国古代写成“靈”,下面有个“巫”。

古代楚国跳舞降神的“巫”,指的是“神”。

灵感是加工信息的特殊的最高创造的手段。

激发灵感是指定的思维作业。

灵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思维之美的花朵。

一年初夏,德国青年科学家赫兹在经过几年艰苦探索后创制成了非常有效的电磁波探测器。

他满怀信心地动手试验,可是,一连十多天,他所期望的电磁波火花并没有出现。

赫兹食不下咽,寝不成眠,妻子见他整天在实验室里对着莱顿瓶发愣,心里十分不安。

一个闷热的夜晚,她把赫兹硬拖出家门,陪他去河边散心。

河岸花草繁茂,赫兹默然缓步前行,无意间抬头看见河边许多小亮点在飘游,不觉止步自语:“这火花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大笑起来,打趣说:“你想火花想入迷了,这是萤火虫!”“萤火虫!为什么白天看不见?”“白天,白天你怎么看不见星星呢!”妻子反问。

一句话使赫兹猛然醒悟:“对!应该在黑暗中试验!”他掉头就往实验室跑。

就在这个晚上,赫兹终于在实验室里为人类第一次捕捉到了电磁波火花,证实了“电波之父”麦克斯韦天才的预见,催生了近代电子科学技术。

2灵感简直像个精灵爱迪生就是把各种闪过脑际的想法记下来。

这种方法对于每个想捕捉灵感的人都适用。

“灵感”这个词,原意来自希腊文“神的气息”。

创造力量的爆发,思维能力的升华,极度振奋、思如泉涌的情感,有时都是灵感的表现。

灵感是偶然得之的产物。

美国化学家普拉特和贝克就科学研究时的思维状况,对232位研究人员用填表方式做过调查,结果有33%的人说经常、50%的人说偶尔得到灵感。

从这个统计数字中可以看到灵感是相当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

在科学史上记载的灵感创造之中,古希腊科学家有两件事实具有较为典型的意义:一件是欧几里德建立几何学体系,一件是阿基米德提出浮力原理。

智慧怎么开的

智慧怎么开的

智慧怎么开的智慧是指人类通过思量和创造,获得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效率、创造价值的能力。

智慧的开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思量和实践。

1. 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开启智慧,首先要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求知欲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通过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事物,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2. 注重思量和分析智慧的开启还需要注重思量和分析。

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我们要善于思量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思量和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 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智慧的开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学习是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经验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积累知识是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提供有力支持。

4. 多角度思量和开放思维智慧的开启需要多角度思量和开放思维。

多角度思量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看待问题,寻觅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开放思维是对新观念、新思维方式和新思维模式的接受和尝试。

通过多角度思量和开放思维,我们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5. 实践和总结经验智慧的开启需要实践和总结经验。

实践是将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过程,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检验和验证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总结经验是对实践的反思和总结,通过总结经验,我们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总结:智慧的开启是一个不断学习、思量和实践的过程。

通过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思量和分析,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多角度思量和开放思维,以及实践和总结经验,我们可以逐步开启智慧,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024年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范文

《2024年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范文

《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篇一一、引言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转折点,它标志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蒙昧到文明的历史过渡。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认识到启蒙运动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它进行不断的反思和重新思考。

本文将从四个维度重新审视启蒙运动,分别是知识维度、伦理维度、文化维度以及实践维度。

通过对这四个维度的分析,希望能够重新审视启蒙精神与思想内涵。

二、知识维度的启蒙重思知识维度是启蒙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了重大转变。

我们不再认为人类的认识是由宗教教义、神灵等外在力量决定的,而是从事实、规律出发来获取知识和智慧。

在现代知识观的引领下,人们对事物的探究不断深入,拓展了科学探索的边界,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对这种唯知识论的态度进行反思,避免过度追求知识的功利性而忽视知识的道德和社会价值。

三、伦理维度的启蒙重思伦理维度是启蒙运动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自由、平等和权利等伦理问题。

这些观念的提出,为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在现今社会,个体逐渐成为了权利的主体和伦理责任的承担者。

然而,我们在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要反思这些伦理观念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体系,防止片面强调个体权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此外,面对一些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我们更需要审慎思考,建立更加合理的伦理框架。

四、文化维度的启蒙重思文化维度是启蒙运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印刷技术的兴起和教育的普及,文化传承逐渐摆脱了地域和族群的限制,使得多元文化交流和碰撞成为可能。

这使得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问题。

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保持文化认同?如何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4年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范文

《2024年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范文

《启蒙重思的四个维度》篇一一、引言启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它代表着人类从无知到有知,从蒙昧到文明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启蒙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本文将从四个维度对启蒙进行重新思考,探讨其在新时代下的意义和价值。

二、知识维度的启蒙重思知识是启蒙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在知识维度上,启蒙重思首先要关注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领域不断涌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在知识维度的启蒙重思中,我们还要关注知识的价值取向。

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实用性,更在于其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提升。

我们应该追求知识的真理性、深刻性和广泛性,让知识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思维维度的启蒙重思思维是知识的内在逻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在思维维度上,启蒙重思要关注思维的创新和拓展。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敢于探索未知领域。

同时,我们还要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问题,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在思维维度的启蒙重思中,我们还要关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相信权威和传统观念,敢于质疑、敢于反驳。

同时,我们还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判断,以避免被虚假信息和错误观念所误导。

四、社会维度的启蒙重思社会是人类的共同体,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

在社会维度上,启蒙重思要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利和机会。

同时,我们还要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在社会维度的启蒙重思中,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多元和文化多样性。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绿色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理性、感性、悟性

理性、感性、悟性

理性、感性、悟性人的精神世界有三个领域:科学、艺术、人文人的思维方式有三类:理性、感性、悟性。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人文融理性、感性、悟性于一体,人文中的信仰,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悟性早已有之,起源最早。

中国的《易经》,更多的是悟性的思维,悟性带有神话般的思维方式。

从现代意义上看,悟性属于宗教的思维方式。

感性的思维方式,几乎同悟性同步,早已有之。

主要表现为具象思维或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的形象,运用语言的描述,进行思维。

如形容、比喻、对比、夸张,用于表达人的情感,属于艺术的思维方式。

理性思维方式发展较晚,虽然古希腊已有闪光的体现,但真正形成应该是近代科学诞生以后。

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理性社会。

理性主要表现为抽象或逻辑的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思维。

它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抽象出事物的一般原理。

用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其实,理性并非绝对的。

人的感性,情感,情绪,自觉,乃至悟性,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中,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仅有理性是不够的。

所以,理性不是一切,我们需要理性,但不能“理性主义”。

相对于理性主义,或者说对理性主义(绝对化)的反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非理性主义。

否定理性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相反认为人的意志、欲望、情绪、直觉、潜意识在人类和实践中具有决定作用,强调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的非理性发展过程。

如尼采的“唯意志论”,大有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味道。

其实是各自在不同领域较劲,硬要把不可比的东西,拉在一起进行比较。

理性更强调客观,规律,普遍性;更富于冷静;更有利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思维方式是抽象或逻辑思维,其精髓是真。

理性属于科学的世界。

显然,尼采不属于科学世界。

感性更强调主观对客观的感觉,情感,特殊性;更富于激情;更有利于对情感秘密的揭示;其思维方式是具象或形象思维,其精髓是美。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识之旅:探索认知与领悟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识之旅:探索认知与领悟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识之旅:探索认知与领悟
导言
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对话录以其富有哲学内涵的对话风格而闻名。

其中,柏拉图描绘了一场智识之旅,引领读者探索认知与领悟的深邃世界。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柏拉图对话录,共同体验智识之旅的奇妙之处。

第一章:认知的起点
柏拉图对话录中,哲学家们常常从探讨认知的起点开始。

在《理想国》中,柏
拉图通过对话揭示了对“理念”的探索,认为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真理。

通过
提出“形而上学”的概念,柏拉图引领读者超越表面现象,寻找认知的根源。

第二章:领悟的探索
在《斐德罗》中,柏拉图讨论了美的本质。

通过对话中对美的追求和领悟,柏
拉图引导读者探索领悟的深层含义。

从感性美到理性美,柏拉图呈现了智慧与美的共融,让读者感受到智识之旅的高贵和神秘。

结语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智识之旅是一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探索。

通过深入对话
的交流与思考,读者能够拓展认知的边界,引领心灵开启更广阔的智慧之门。

让我们共同踏上柏拉图风格的智识之旅,探索认知与领悟的奇妙之旅!
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呈现以上内容,您可以直接复制粘贴使用。

希望对您的公众号文章撰写有所帮助!。

季羡林翻译思想_三论_王秉钦

季羡林翻译思想_三论_王秉钦

892009年9月第6卷 第5期 (总第31期)季羡林翻译思想“三论”王秉钦南开大学作者简介:王秉钦,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历任莫斯科大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史和对比语言学研究。

E-mail:b i n g q i n w a n g @ 。

摘 要: 季羡林翻译思想是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的一部分。

他的“三论”是一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1)“文化中心转移论”是其主体,它指明了中国现代翻译思想研究发展的路径和方向;而(2)“模糊艺术论”和(3)“神韵论”新解为其两翼,从多学科领域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翻译思想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主题词: 季羡林;翻译思想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82(2009) 05-0089-04名人逝世,追思者众。

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驾鹤西归,举国抱痛。

季老是一位大师级学者,是人类文化的守护者,他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缅怀大师,研究他的学术思想,踏着他走过的学术足迹,仿佛大师依然在我们身边。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外国文学家、文学翻译家和东方学大师。

他通晓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法、英、俄、拉丁语、阿拉伯语等多种现代语言;他在中印佛教史、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蔗糖史等诸多学术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出版的英文、德文、梵文的译著近四百万字。

其主要译著有: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1956)、印度古典名著《五卷书》(1959)、印度迦梨陀娑《优哩婆湿》(1962)、印度蚁蛭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1980—1984)、德国女作家安娜·西格斯的《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黛维夫人的《家庭中的泰戈尔》等。

其中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长篇史诗《罗摩衍那》,其篇幅长达两万颂,被译成世界多种语言文字,它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曾获得印度政府的隆重嘉奖。

上海市高中名校2025届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高中名校2025届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高中名校2025届高三压轴卷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12月7日1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卫星、天仪16/17卫星、天启四号A/B卫星发射升空。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注意到,受火箭发射影响,昨天傍晚,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其是如何形成的呢?北京市气象局在官方微博对此作出了解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就形成了这样的航迹云。

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

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

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来自于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

(2019年12月8日《北京青年报》)(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材料,说明“龙”状云形成的几个关键要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B.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C.会议围绕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健全了学生信息源组织机构,布置了今年评教评学的主要工作。

D.最近几年,我省科协走协商、协调、协作之路,团结、动员、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独特作用,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效提高了人民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1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V ol.38 N o.1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Jan.2011理性与悟性 人类智慧之两翼杨迎旗(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 要:理性与悟性,是人类智慧之两翼,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的两种基本形态。

理性是古希腊航海文明的产物,悟性是古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者具有迥然不同的特质,而且各有长短,利弊互见。

二者的会通,是逻辑和历史的必然,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历史进程。

如今,一个 中西互补 、理性与悟性会通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人类智慧之两翼将在这个时代实现对接。

关键词:智慧;理性;悟性;会通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1)01-0024-05作者简介:杨迎旗(1964 ),男,河南舞阳人,河南省理工学校高级讲师,河南师范大学政管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哲学课教学工作。

智慧,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但由于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人走上了不同的 寻智之途 ,从而分化出人类智慧的不同形态。

理性与悟性,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人类智慧之相映生辉的两翼。

历史上,中西思想家们早就期望着二者的会通:400年前,徐光启首先发出了 会通中西 的声音;300年前,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莱布尼兹,也呼吁中西方之间 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明灯点燃另一盏明灯 。

本文拟对理性与悟性各自的特质、渊源和利弊,作出较为具体的阐释,并对二者互补会通的历史进程和前景进行梳理和展望,以求教于学界。

一理性与悟性,具有迥然不同的特质。

理性是指人们以抽象的逻辑思维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慧。

悟性是指人们凭借直觉体验,对对象本性或内蕴进行明澈的观照和透察[1]的智慧,即人们对于事物本性进行直觉的观照[2]的智慧。

二者的特质表现在如下方面。

从关注对象上看,理性关注对象实体,悟性关注动态整体。

理性坚持主客二分,是对世界本体的终极探寻;悟性主张 天人合一 ,是对天人之道的终极关怀。

西方哲人关注静态的独立的 实体 ,力图解释表象世界背后 存在之为存在 的 终极实在 ;而中国哲人关注 非实体 即动态整体[3],力图掌握贯通宇宙、社会、人生的根本之 道 。

前者关注自然,倾向于 推物及人 ,用自然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与人;后者关注社会人生,倾向于 推人及物 ,以拟人化的眼光看待自然万物。

从运思方式上看,理性是犀利彻底的解析,悟性是不离根本的直觉。

具体表现在为:第一,西方的理性是一种分析式思维,善于条分缕析地解剖,对所面临的问题给出精确定量的答案;中国的悟性是一种整体式思维,善于整体地直观,全身心地体验对象的内蕴,给面临问题的人以灵活有效的启发。

第二,理性执著于静态化的实体,其思维符合同一律、非矛盾律和排中律等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悟性致力于动收稿日期:2010-09-2824态整体的把握,其思维逻辑更倾向于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等辩证逻辑的思想[4]。

第三,理性主要借助于抽象思维,在概念规定中进行,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逻辑演算与公理系统等;悟性主要借助于 象思维 ,在 象之流动与转化 中进行,表现为比类(包括诗意比兴、象征、隐喻等)[3],通过隽永生动的意象、格言、寓言、偈语、诗句等传达微言大义。

从追求的结果上看,理性追求 真理 ,悟性追求 情理 。

理性追求客观的、普遍的、永恒的真理,而悟性则更为关心当下的、特殊的、融道理与人情于一体的 情理 。

真理趋于抽象化和理想化,情理则更审时度势、更合乎当前实际。

西方人对于过于 活络 的中国叙事一头雾水,中国人对于过分 纯粹 的西式理论也有一种 自然而然的不信任感 (林语堂语)。

从主体和传播途径看,理性具有公共性,悟性具有个体性。

悟性强调自修自悟,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与其个人的修养境界密切相关;而西方人的理性主要是指认知理性,遵循一些可以通约的、 确定的、容易掌握的原则 (笛卡儿语),与个人的修养境界关系不大。

中国哲人认为,对于动态的、整体的 道 而言,语言是一种遮蔽和妨碍[5],主张 得意忘言 、 会心于忘言之境 ,故悟性之传承主要依赖于个体之间的默契,通过启发、 参禅 、 点化 、 棒喝 、顿悟等极具个性化的过程来实现;西方人却高度信任语言的功能,笃信 理越辩越明 ,故理性可以转化为公共的知识形态,凭借通用的文化符号来广泛传播、复制和交流。

二理性与悟性,有着不同的历史渊源和背景 。

理性,是古希腊航海文明的产物。

西方文明发源于古希腊。

这里多山少地、三面环海,人们很早就开始在海上辛苦营生。

西方人重视理性思维,可以从中找到最初的动因。

比较艰险的生存环境,使人们一开始就将自然界视为自己的对立面,视为征服与争斗的对象,产生了一种二元对立的 对象化 思维:将人类自身视为征服自然界的 主体 ,将自然界视为被征服的 客体 。

又进一步认为,人的感觉经验只能反映事物的表象,提供 意见 ;理性才能把握自然的 本体 ,通达 真理 。

也就是说,只有理性才是自然本体的合格 对手 。

所以古希腊人及其继承者高度重视并着力打造人类主体理性的利剑。

注重思维工具的打造,将逻辑方法视为最伟大的发明,并对之笃信不疑,这是西方理性智慧的核心。

首先为这种主体理性提供有效工具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的 工具论 提出了以演绎逻辑为主的、以三段论为中心的形式逻辑体系;欧几里得又将形式逻辑运用于几何学,建立了第一个科学的公理化体系。

启蒙运动时期,培根的 新工具 创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归纳逻辑,笛卡儿创立了以数学方法为典范的演绎方法,莱布尼兹为数理逻辑奠定了基础。

笛卡儿的贡献最为突出,他斥中世纪神学为 虚伪的科学 ,在其 方法论 中提出了 普遍怀疑 的原则以及探求真知的四个步骤,建立了一个独立于神启也独立于经验的理性体系。

至此,人类理性成了无远弗届、至高无上的权威:笛卡儿就曾经以 我思 为根据,用一个完美的三段论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毋宁说,这是代表人类理性法庭,对上帝的存在予以 恩准 ;随后,康德认为理性 为自然立法 ,黑格尔更是以代表主体理性的 绝对精神 吞并了万有。

这种主体理性确曾极大地推动了科技与历史的进步。

由于历史的积淀,这种理性精神已经渗透在西方人的血液中。

西方人即使面对一个很简单的命题,也一定要动用逻辑工具甚至实验手段来验证一下才算放心。

经过严谨复杂的研究之后,一些博士论文得出的结论,会使 长眠在地下的培根 感到不安 糖最重要的功能是使食物发甜 , 弯着腰提东西是很累人的 [6]69。

至今,美国科学家仍会得到至少几万美元的资助,去研究某个似有定论的问题: 结 与 环 的区别,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鸡蛋需要多长时间等等。

这些研究看似 无事生非 ,但确实有利于科学进步。

西方的理性传统还与其字母文字有关。

希腊文起源于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主要从事海上贸易,出于同众多异族的频繁交流的需要,加上文字载体(泥块)不易搬运,不得不从优美的楔形文字中抽取最简单的22个符号作为字母,发明了拼音文字。

字母本身已经失去了直接表意的功能,所以这种文字十分依赖语法和逻辑。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偏重抽象逻辑思维的理性智慧的形成。

悟性,是古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

中国文明诞生于黄河、长江两岸,这里非常适合于农耕,孕育了25世界各民族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两种智慧成分,但悟性智慧在以先秦文化为开端的中国文化中、理性智慧在以古希腊文化为源头的西方文化中,得以充分和集中地展现。

最为优秀的古代农业;相对封闭的环境,保障了内陆文明之少受外来冲击而源远流长。

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直觉悟性。

第一,容易获得衣食的中国人,不会把自然界看作争斗的对象,没有产生对自然界加以分析剖解的冲动,而是视之为与自己浑然一体的家园和景观,从而产生 天人合一 的观念。

第二,相对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中国思想家们具有较为镇定悠远的目光 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这种目光,更容易洞悉天地万物的整体联结和生动变易之 道 。

第三,中国形成了远比西方复杂的宗亲结构和国家形态。

由于生活无忧,中国人不需过多地关注如何探索自然,而是注重如何与人相处。

造端乎夫妇 的人际和谐的道理, 福祸相依 的历史忧患感,使中国人更早明白 对立面之统一和转化 。

这种整体直觉、辩证统一的悟性智慧,又被中国哲学家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境界,形成了关于悟性的哲学体系。

这种悟性智慧,在儒家的 格致 、道家的 玄览 和中国佛教的悟性理论中得到了集中的概括和升华。

中国禅宗中的悟性智慧,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1]。

在形而下的情境中,由于悠久的文化传承以及儒道释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国百姓 悟性十足 。

从书画诗词到俚语俗调,到处可见中国人直观、传神、灵活的运思方式。

中国百姓不擅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喜欢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系列近似的印象,这些近似印象重叠后,就会衍生一个新的印象。

这一过程在汉语中,就叫作 悟 ,只能意会,不易言传。

在 蜻蜓点水 、 旁敲侧击 、 心有灵犀 这些中国人的寻常经验中,都包含着不可言说的悟性成分。

中国的悟性传统还与其象形汉字有关。

中国人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社会,迁徙与对外交流的需要较少, 木牍 、 竹简 等书写载体又简便易得,没有必要将象形汉字加以高度简化和符号化。

心理学实验表明,汉字呈现出左右脑均势,这意味着汉字经过符号化后仍然保留着象形性的根基。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人保有 象思维 的特点,具有直观、联想、诗意等悟性特征[3]。

三理性与悟性的互补与会通,是逻辑和历史的必然。

理性有其自身的优点与缺陷。

理性的优点在于它严密精确,坚韧锋利。

理性是人类披荆斩棘的利剑,引领我们向宇宙自然的深处挺进。

近代以来,西方的主体理性之剑一度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正是它,驱散了中世纪愚昧的千年阴霾,催生出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现,引发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促成了世界近300年超级加速度的发展。

理性确实缔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成就,闪烁着令人目炫的智慧光芒。

然而,理性有着自身所不能克服的缺陷。

理性的缺点是主客二分,缺乏生动体悟,容易导致孤立、僵直、片面的思维方式,容易走极端。

启蒙运动以来,理性取代上帝而成为一种新的偶像。

西方人用抽象的理性吞没和宰制一切,致使 一切都无不在理性逻辑的必然性的罗网之中 [7],这是造成现代社会众多弊端的根源。

第一,理性与科技的强势地位,造成了对人的挤压。

人类原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被单一片面的思辨理性所吞噬,造成了人及人的世界的全面异化。

现代人日益成为 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语),人的 生活世界 一再地被瓦解、被 殖民地化 (哈贝马斯语)。

第二,日益精巧的局部算计,使人类社会陷入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