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情感升华:
结合本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本节课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本节课内容,强调本节课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探索历史》杂志中关于我国科技发展历程的专题文章,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视频资源:CCTV-10的《科技创新之路》系列节目,观看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科研探索的,领略科技创新的魅力。
(3) 科普书籍:推荐学生阅读《科学的极致》、《未来科技》等科普书籍,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未来趋势。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专家讲座、研究性学习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本节课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历史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白板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历史学科教学平台等。
3. 信息化资源: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相关的电子教材、在线课程、教学课件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9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二、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通过之前学习,了解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防建设、外交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那么,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科学文化成就》二、新授课出示课题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观看视频,出示思考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4、通过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想?师:“两弹一星”是我国20世纪60-70年代国防尖端科技的代表性成就,那么什么是“两弹一星”’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指导下学生读课文,回答以上四个问题1、我国在国防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我国决定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材料:一、二指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遏制帝国主义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出示材料:三、四指出当时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经济实力,技术、科技人才等)3、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人物扫描:了解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个人简介,体会他们身上的精神?总结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刻苦专研、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等)成功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意义:学生回答即可漫步太空——航天工程观看视频,通过视频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神州一号:1999年11月神州五号:2003年10月杨利伟神州七号:2008年9月翟志刚出示课题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示幻灯片)教师: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问题:他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给与指导女科学家——屠呦呦(出示幻灯片)指导学生看书,回答问题,屠呦呦的贡献是在70年代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8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和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2.学习从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中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学习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教学难点:“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图片。
老师学生年代常被问长大了干什么?那时的孩子理想各式各样,有当解放军的,有当老师的,有当科学家的……今天的你们有什么理想呢?2.最近网上盛传崔永元手撕导演、知名作家、明星的事情。
网民在思考:到底是谁在支撑民族的复兴梦?到底是什么撑起中国的民族自信?3.解读P95页“材料研读”——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
走近共和国,一起领略我国的科技文化自信历程。
二、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宣告一个苦难民族昂起不屈的头。
美帝国主义依仗强大势力对共和国虎视眈眈。
1.读92页材料研读:我们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是指什么?没有什么我们就不能叫有影响力大国?2.中国是在怎样情况下投入研制“两弹一星”的?3.我国拥有“两弹一星”有什么意义?4.是谁让中国拥有了大国重器?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三、漫步太空1.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中国自信走向太空。
2.了解神州系列飞船成果。
四、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
一批批科学家在各自领域埋头苦干,刻苦攻关,为祖国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2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讲授法、问题导学、课件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2017年我国科技取得的重大万就导入(二)、新课讲授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什么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3、结合材料和已学知识,说一说当时中国研制核武器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并观看短视频。
4、代表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5、成就:•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取得成功。
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6、探究二:邓稼先言行摘选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将“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7、意义漫步太空•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
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在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我国外交事业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情景创设、讲授法、问题导学、课件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谈到科学技术成就,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科技文化成就》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我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突破和进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往往过于简单,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认识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科技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文化发展的历程。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文化成就,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炼规律。
3.问题驱动法: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科技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问题和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新中国建立后的科技文化成就。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科技文化成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认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0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1.知道“两弹一星”的研制和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了解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和意义,探讨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和“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
2.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屠呦呦的“青蒿素”等成就及对人类农业、医学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树立为祖国科技创新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了解新中国诞生后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理解文学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1.2015年9月12日“两弹一星”纪念馆正式开放。
假如你作为导游,带领一旅行团来到中国科学博物馆“两弹一星”陈列专柜前,下面是专柜陈列出的几张照片,请你根据照片向游客解说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
2.合租探究:“两弹一星”的背景和意义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材料二(1964年)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材料三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研制“两弹一星”?请从国防力量、国际地位谈谈“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巨大意义?3.通过学习科学家的杰出代表,探究“两弹一星”精神两弹元勋是_______________,中国导弹之父是________________“两弹一星”精神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说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及意义,你能感悟到中国航天人的什么精神?活动二 :了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屠呦呦的“青蒿素”,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1.稻田的“守望者“【探究思考】(1)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他是__________,说说他的人格魅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6
新⼈教版⼋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第18课科技⽂化成就》教案_26《科技⽂化成就》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两弹⼀星”和杂交⽔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
教材分析:《科技⽂化成就》是部编教材⼋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技⽂化与社会⽣活的的开篇课.《科技⽂化成就》这⼀课书来看,主要讲述两⼤板块的内容:科技成就、⽂化事业的发展。
科技成就⽅⾯,课⽂主要围绕⼏个⽅⾯开展:从“两弹⼀星”到漫步太空、杂交⽔稻与青蒿素。
⽂化事业的发展⽅⾯,课⽂主要围绕“双百”⽅针、优秀⽂化成果、⽂化⾃信展开。
从整个现代史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
⽽本节课的学习,将会为整个第六单元的学习奠基,特别是更有利于学习第19课《社会⽣活的变迁》。
鉴于本课书要求了解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这个为初三三次技术⾰命的学习也打下基础。
学⽣情况分析:从学⽣的性格特征来看,授课对象是⼋年级学⽣,这个阶段的学⽣求知欲旺盛,追求⾃我意识;情感容易激动,正处于叛逆期。
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主性,开展⼩组的⾃主合作学习、⼩组竞争,把他们争强好胜的⼼理很好的引导到对知识的探究中来、⼩组竞争中去。
从知识基础来看,通过前⾯的学习,学⽣对中国现代史发展都有了初步了解,建构起基本的知识结构。
从认知基础来看,初⼆学⽣对历史学习已具备⼀定的时空观念。
因⽽,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培养学⽣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科技⽂化成就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式。
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标:①知道原⼦弹、导弹、氢弹、⼈造地球卫星,知道邓稼先、钱学森②知道我国实施的载⼈航天⼯程,知道杨利伟③知道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稻④知道屠呦呦及发现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⑤知道“双百”⽅针,知道我国⽂化事业的发展成就2.过程与⽅法⽬标:①学⽣通过⾃主、合作学习,完成时间轴、连线、表格,知道“两弹⼀星”成就、载⼈航天成就、袁隆平及其籼型杂交⽔稻、屠呦呦及发现的青蒿素、“双百”⽅针,我国⽂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23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课程要求】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课程导入】通过一段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视频了解在这一领域的突破和付出。
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新课探究】课前准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5分钟)分成四个科研团队,分别是:两弹一星团队、载人航天团队、袁隆平团队、屠呦呦团队请介绍本团队的以下基本信息:1、研究方向(内容)2、团队组成人员(代表人物)3、取得成就(时间、成就、意义)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教师:“两弹一星”指什么?我国分别是何时取得这些成就的?(学生:“两弹一星”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③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史料1: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史料2: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7
18.科技文化成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科技技术,文化水平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的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3.情感价值观:通过讲述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技文化水平取得了累累硕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成就和主要事迹教学难点: 建国后我国科学文化技术发展的原因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将学习内容分成四个场馆让学生去参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参观学习目标:在军事科技展厅了解我国成功爆炸了两弹—原子弹和导弹及两弹元勋邓稼先。
在航天科技馆展厅了解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和神舟七号飞船。
在农业科技展厅了解“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及培育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青蒿素的研究者屠呦呦。
在文化展厅了解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二)讲授新课军事展厅—“两弹一星”1.播放关于“两弹一星”的视频录像,展现“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2.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定决心发展“两弹一星”?航天科技展厅1.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的视频2.填写知识表格农业科技展厅1.了解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为什么是魔稻?魔在哪里?2.观看有关袁隆平的视频。
袁隆平身上还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3.建国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4.屠嗷嗷研究青蒿素文化展厅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四.课堂练习1、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2、2003年10月15日,实现我国载人飞船航天梦想的飞船是()A.神舟一号B.神舟二号C.神舟四号D.神舟五号3、在我国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最先取得成功的是()A.氢弹B.人造地球卫星C.导弹D.原子弹4、我国对使用核武器作出的承诺是()A.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使用核武器B.没有受到明显威胁时,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C.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会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D.无论何种情况,只要中国受到战争威胁,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5、2001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泽民主席亲自给袁隆平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励他()A.在基础数学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在航天技术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C.在杂交水稻培育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D.在理论物理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6、列举出本课中三项重大科技成果:。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_15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
能力目标: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教学过程】播放《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视频片段,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说说刚才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教师讲述: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今天就让我们与历史同行,来共同学习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
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教师进行知识梳理:(学生齐读学习目标)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90-----95页内容,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教师进行知识梳理:(1)列举并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及发射时间(2)了解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学家的事迹(3)知道“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概况3、寻疑解疑根据目标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90----95页内容,学生先自探,自己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合探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阅读,组内讨论,锻炼学生抓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4、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探讨的问题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 下册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教案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主要成就,包括“两弹一星”、航天成就、杂交水稻和“双百”方针;了解杰出科学家的事迹,包括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相关历史知识。
2.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认识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籼型杂交水稻和青蒿素;“双百”方针。
难点: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综合性能是著名的射电望远镜阿雷西博的十倍。
截至2018年9月12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9颗优质的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44颗已被确认为新发现的脉冲星。
2019年3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总工程师、研究员姜鹏接受专访时说道,和天马望远镜团队合作,首次成功实现联合观测,这标志着FAST具备了联合组网观测的能力。
你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上面有哪些成就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二)、讲授新课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1.“两弹一星”(1)、原子弹的成功研制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领导完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2)、原因:材料一:杜鲁门把眼镜一扔:“要对中共军队使用一切武器!”有记者问:“请问:包括原子弹吧?”他把眼镜一摘:“你听懂了吗!一切,懂吗!”材料二:“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这个东西,人家就要欺负我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
面对中国科技落后的艰难局面,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分重视科技工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特别是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使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本课通过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的介绍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坚定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本课教学内容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但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探究。
其次,新中国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离不开人才的努力,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知道新中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才能更好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涵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近两年的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主科学业负担的压力之下,不太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引导和加强。
另外,他们对“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
基础知识了解以邓稼先、袁隆平和屠呦呦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为人类幸福安康做出的动人事迹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文化成就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获取信息有效利用教材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几位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网络探索通过网络学习,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的成就,学生明白我国有些科技领域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继承传统立志成材通过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先进事迹,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文化成就的原因。
教法学法教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导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成立刚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新中国是在科技水平落后、外国对我国实行严密技术封锁的情况下,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科学研究,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1.学生自主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2.根据教材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3)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以邓稼先为首的老一辈科学家挑选了20多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协力攀登科学高峰。
他们在缺乏资料的“真空”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罗布泊的戈壁沙滩上空点燃神奇之火,生成原子弹爆炸特有的“蘑菇云”。
(4)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90页插图《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展示其他资料,体验科技实验成功的欢乐、自豪等情感。
拓展讨论: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5)我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已取得了哪些成就?(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神舟一号飞船,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点,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人首次飞天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载着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向太空。
27日16点43分,翟志刚穿着我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刘伯明的协助下打开舱门,迈出了中国人在浩瀚太空中的第一步,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就此诞生)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3.根据教材第二目“杂交水稻与青蒿素”,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2)指导学生观看教材第93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
(3)屠呦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4)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的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拓展讨论: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①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②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③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教师总结:我国在高科技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方面有所突破。
载人航天技术、运载火箭及卫星技术等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两系法杂交水稻、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动植物、重大疾病的相关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等技术的突破,使我国生物技术总体水平接近发达国家。
高清晰度电视、“神威”计算机、大尺寸单晶硅材料、皮肤干细胞再生技术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在相应领域跃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防科技的发展为增强国防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促进了国防工业的技术进步。
4.根据教材第三目“文化事业的发展”,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双百”方针的内容是什么?(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2)举例指出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出现的作品。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3)试举出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的一项成就。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四、课堂活动1.列举本课中涉及的重大科技文化成果。
(任意4项)2.从原子弹的第一次爆炸,到神舟五号、神舟七号的飞天壮举,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为什么可以取得如此伟大成就?3.面对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五、练习与检测利用《同步训练》进行检测反馈。
六、作业布置1.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2.预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板书设计科技文化成就一、“两弹一星”1.1964年原子弹2.1966年导弹3.1967年氢弹4.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二、漫步太空1.2003年神舟五号2.2008年神舟七号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2.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奖四、文化事业的发展1.“双百”方针2.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发展【课本问题探究】材料研读(第92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面临着核大国的核威胁,如果不研制“两弹一星”,就无法维护国家的安全。
课后活动1.略2.例如:(1)“天眼工程”: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形象的称作中国“天眼”。
它是由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审议确定的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采用中国科学家的独创设计和我国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的独特地形条件,建设的一个约30个足球场大小的高灵敏度巨型射电望远镜。
FAST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
(2)“悟空卫星”:2015年12月17日8时1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
“悟空”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超过国际上所有同类探测器。
它将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
3.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等。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