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生物(人教版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6讲
高考生物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文档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讲 含解析
[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
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1)神经元⎩⎪⎨⎪⎧ 细胞体: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构成神经中枢突起⎩⎨⎧ 树突:短而多,将兴奋传向细胞体轴突:长而少,将兴奋由细胞体传向外围的神经元(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2.反射与反射弧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 )(2)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 )(3)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 )(4)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做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5)传入神经末梢就是感受器,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 ×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1)请写出图中大写字母表示反射弧的各个环节。
提示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
(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提示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
(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提示不能发生。
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
(4)刺激a,A也会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提示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
命题点一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1.(2014·安徽,6)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
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答案 C解析A项,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高考生物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文档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8讲 含解析
[考纲要求] 1.脊椎动物激素的调节(Ⅱ)。
2.脊椎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Ⅰ)。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考点一人体主要的激素和激素调节的特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化学物质实验: ⎭⎬⎫稀盐酸小肠黏膜――→混合研磨提取液――→注入静脉―→促 进胰腺分泌胰液(3)结论:胰液的分泌是促胰液素调节的结果。
2.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激素名称主要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垂体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性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性腺)的发育,调节甲状腺(性)激素的分泌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B 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A细胞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升高血糖浓度,促进产热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糖代谢、水盐平衡等性腺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知识拓展激素的化学本质(1)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
(2)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3)固醇类激素:性激素等。
3.激素调节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特别提醒不同激素的靶器官和靶细胞的范围不同,如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组织细胞,而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只是甲状腺。
胰岛素的靶细胞也是几乎全身组织细胞,而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
4.酶、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的比较信息分子或酶来源作用激素内分泌腺细胞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靶细胞的代谢状况神经递质突触小体(与高尔基体有关)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其兴奋或抑制抗体浆细胞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使之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酶几乎所有活细胞唯一功能为“催化”,即降低反应分子的活化能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都能分泌多种激素(×)(2)各种激素都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3)胰岛素制剂、性激素均只能以注射的方式使用(×)提示性激素是脂质,可以口服。
2018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8单元第1讲讲义
稳态与环境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三种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下图中①~④分别是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 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的含量均高于a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上图中四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④(用图中的数字符号表示)。
2.内环境的成分、性质及作用1.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的正误。
(1)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2)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3)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提示】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
(4)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提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5)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提示】血浆中含有缓冲对NaHCO3/H2CO3等,机体产生的乳酸能与NaHCO3发生反应,因此血浆pH不会明显降低。
(6)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2.填充有关内环境物质转换关系的图示。
已知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细胞外液,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关系,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的多种细胞,据图填充下列有关内容。
(1)a、b、c分别表示淋巴、血浆和组织液。
(2)b中细胞2是否都消耗O2,尝试举例说明。
有的细胞不消耗O2,如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
(3)下列物质可以存在于上述图示内环境中的有①②③④⑤⑥⑦。
①CO2②K+③氨基酸④胰高血糖素⑤神经递质⑥尿素⑦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⑧呼吸酶⑨血红蛋白⑩消化酶(4)a、b、c三种细胞外液中,c中的细胞种类最多。
1.明确体液中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2.熟记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三个“必须认准”(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高考生物人教全国通用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文档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讲 含解析
[考纲要求]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Ⅱ)。
2.其他植物激素(Ⅱ)。
3.植物激素的应用(Ⅱ)。
4.实验: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考点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与作用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科学家实验实验结论达尔文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照射产生某种“影响”并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知识归纳(1)胚芽鞘实验中的4个结论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胚芽鞘尖端,产生不需要光;②生长素的作用部位: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④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性的原理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运输⎩⎪⎨⎪⎧ 极性运输⎩⎨⎧ 部位: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方向: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 下端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 进行(3)分布部位: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测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下能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尖端下方,温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 )(2)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 )(3)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 )(4)幼芽、幼叶和种子都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 × )(5)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发生效应的部位也在尖端( ×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下图是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发生原理,请据图分析:(1)图中A →A ′和B →B ′的运输方式是横向运输,A →C 、A ′→C ′、B →D 、B ′→D ′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
(2)研究表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侧芽,但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向侧芽运输,由此推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018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八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和作用
发育中的种子 主要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______ 1.产生 色氨酸 原料:__________
幼根 产生部位:胚芽鞘、芽、幼叶、 _________ 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方向:只能从____________ 形态学上端 运输到____________ , 2.运输运输 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主动运输 运输方式: __________ 成熟 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 非极性运输:在__________ 生长旺盛 3.分布:各器官中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__________ 的部分。
琼脂片 尖端产生某种刺激,
在其下部分布
__________,造成胚
不均匀
芽鞘弯曲生长
科学家及实验过程
结论及分析 某种刺激的确是化学 物质,这种化学物质 由__________向下运 输,造成胚芽鞘尖端 以下的部位弯曲生长
尖端
其他科学家从人尿中 分离出促进植物生长 的物质
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
__________
4.生理作用 (1)特点——两重性
浓度 不同 生长素_______ ①原因细胞成熟情况不同 器官种类不同 促进生长,高浓度_______ 抑制 生长 低浓度_______ 幼嫩细胞>老细胞 ②表现 敏感性 > 茎 > 芽_______ 根_______
• (2)实例——顶端优势 侧芽 • ①现象:顶芽优先生长,_______受到抑制。 向下 • 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_______运输,侧 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发育受到抑制。 去掉顶芽 • ③解除:__________。 • ④应用:果树整形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 顶等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最新-2018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第36课时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 精品
解析 由于光源随暗室一起旋转,玉米幼苗的茎受单向光刺 激,弯向光源(透光孔)生长,而暗室匀速旋转,根尖均匀受 重力,生长素分布不受影响,因此玉米根横向生长。 答案 B
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分布和作用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 、叶和 发育的种
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
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
2.运输
反过来运输,此称为极性运输,是细胞的 主动运输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
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 生长旺盛
(3)曲线在 A′、B′、C′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 素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 A、B、C 三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4)“高浓度”生长素是指分别大于 A′、B′、C′点对应的 浓度,“低浓度”是指分别小于 A′、B′、C′点对应的浓 度,高和低是相对而言的。 (5)不要将 AA′、BB′、CC′段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 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降低。 (6)A′、B′、C′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2.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基本原则 (1)上述一系列实验体现了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提 出(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明→得出结论。 (2)实验中运用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与④的单一变量是尖端的有无,对照结果说明生长弯曲 与尖端有关;③、⑨、⑩的单一变量是尖端是否接受光刺 激,对照结果说明弯曲与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有关;温特 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接触过胚芽鞘尖端。
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 因为尖端产 尔
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 生的刺激在 实
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 其下部分布 验
了,且向放置尖端相对 不均匀造成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文档第八单元 生
[考纲要求] 1.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2.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考点一水和无机盐的调节1.水和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1)人体内水的来源和去路其中,由饮食摄入的水是主要来源,排水的主要途径是泌尿系统。
(2)人体内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与水平衡相比较,少了一个人体代谢所产生的;少了一个去路:呼气排出。
2.水盐的调节(1)神经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2)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完善如下图解)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2)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中,感受器和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中(×)(3)在水平衡调节中,下丘脑既是感受器,又是效应器(√)(4)人体内水来自饮食和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其中后者是主要来源(×)(5)人体内水的排出途径主要是泌尿系统,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6)饮水不足会导致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水(√)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思考:(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提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3)体温或水盐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命题点一透过生活实例分析水盐平衡调节原理1.(2016·咸阳模拟)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A.血浆渗透压降低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新吸收作用减弱答案 B解析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C错误,B正确;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新吸收水,D错误。
2018版高考全国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八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1讲课时作业
(1)X 处受到刺激时,电表测得的电位为____________,此时 电表会发生________________的偏转。 (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 a、 b 间膜 内电流的方向为______。 (3)图乙中的 t3 时刻,对应图甲中兴奋传导至____电极处,此 时该处膜外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 (4)t1~t2, t3~t4 电位的变化都主要是______内流和 K 外流造 成的。
注:“对照”的数值是在含氧培养液中测得的。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静息电位水平是影响细胞兴奋性水平的因素之一,图中静 息电位数值是以细胞膜的________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 水平定义为 0 mV。据图分析,当静息电位由-60 mV 变为 -65 mV 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水平________。 (3)在缺氧处理 20 min 时,给予细胞 25 pA 强度的单个电刺 激,________(能/不能)记录到神经冲动,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缩手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产生痛觉的神经中 枢为________。无意间,某同学被钉扎时有缩手反应,而医 生在给他打破伤风针前做皮试时,他并没有把手缩回去,这 说明缩手反射受________________的调控。
解析:(1)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情况是由外 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这种变化与钠离子大量内流有关。刺 激 A 点,虽然效应器产生了相应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故 不能称为反射活动。(3)从图中信息可知,缩手反射弧的神经 中枢位于脊髓。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答案:(1)动作电位 变为负电位 (4)Na
2018版高考(全国)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0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含解析
第30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的结构及分类(1)结构:一个神经元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2)树突和轴突名称数量长度分支数功能树突多短多接受兴奋轴突少长少传导兴奋2.(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模式图(2)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结构名称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⑥神经节.(3)图中有3个神经元。
(4)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为(用图中序号表示)①→②→③→④→⑤。
1.(必修3 P17相关信息改编)关于反射与反射弧,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至少需2个神经元完成B.缩手反射和膝跳反射其中枢均位于脊髓C.感受器是传入神经纤维的树突,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D.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或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答案:C2.(深入追问)(1)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吗?提示:传出神经末梢+腺体=效应器或传出神经末梢+肌肉=效应器。
(2)破坏上面反射弧模式图中③处结构,刺激④处,⑤处是否有反应?若有反应,能否称为反射?提示:神经中枢受损,刺激传出神经,效应器仍有反应,但不能称之为反射,反射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反射弧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甲:感受器,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既无感觉又无效应①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②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区域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并产生兴奋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乙: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和活动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便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反射才能完成【感知考题】如图为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以下问题:(1)膝跳反射的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构成,而效应器则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
全国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3讲免疫调节课件
包含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 不存在免疫细胞的增殖
④
与分化
与分化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持续终生,特异性免疫可以 产生记忆细胞,也具有持久性;特异性免疫涉及吞噬细胞的 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不存在抗原诱导的细胞增殖与分化。
命题 2 免疫细胞的综合考查 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改编)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 错误的是( D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T 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 T 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 B 细胞增 殖
C.可以从捐献者的手臂静脉中采集,通过机器将造血干细 胞分离出来,剩余的血液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D.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捐献者的健康
2.(深入追问)(1)溶菌酶只在第二道防线起作用吗?
提示: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都起作用。 (2)能产生抗体和淋巴因子的细胞分别是什么? 提示:浆细胞,T 细胞。
1.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突破 1 结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之间的联系模型 完成下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两种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核心细胞 分泌物质
作用对象
___B__细__胞_______ 特异性__抗__体____ 侵入_内__环___境__中的 抗原
T 细胞 淋巴因子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 胞(即靶细胞)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 过程缓慢,所需时间
高分点拨——类题通法 全面认识免疫细胞与免疫物质
(1)吞噬细胞并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 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免疫活性物质有的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抗体由浆细胞产 生,淋巴因子由 T 细胞产生;有的则由非免疫细胞产生,如 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018版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文档第八单元 生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体温调节(Ⅱ)。
考点一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及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3)内环境的化学成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①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②血浆的正常pH为7.35~7.45,这与它含有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③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易错提醒与内环境有关的3组易混名词①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②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③纤维蛋白原≠纤维素纤维蛋白原是血浆蛋白的一种;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调节实例:pH调节的过程图解(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异常实例: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提示尿液不是内环境,细胞液位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不是内环境。
(2)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提示内环境稳定,人体不一定健康,如病毒感染。
(3)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提示血浆内有缓冲物质,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Ⅱ)。
3.实验:模拟尿糖的检测。
考点一内环境及其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内环境的组成(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3)内环境的化学成分: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①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来源于Na+和Cl-,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②血浆的正常pH为7.35~7.45,这与它含有HCO-3、HPO2-4等离子有关。
③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易错提醒与内环境有关的3组易混名词①血液≠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所以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浆只是内环境的一部分。
②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③纤维蛋白原≠纤维素纤维蛋白原是血浆蛋白的一种;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实质: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调节机制:需要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运行,主要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调节实例:pH调节的过程图解(4)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异常实例: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膀胱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血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尿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细胞液和血浆(×)提示尿液不是内环境,细胞液位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也不是内环境。
(2)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提示内环境稳定,人体不一定健康,如病毒感染。
(3)人体剧烈运动时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提示血浆内有缓冲物质,无氧呼吸所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明显降低。
(4)因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所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蛋白质(×)提示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1)图中A、B两种管状结构分别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A没有盲端,是毛细血管,B具有盲端,是毛细淋巴管。
(2)肌肉注射和打点滴时的药物分别直接进入了图中的哪种液体?③、②(填序号)。
(3)若图为肌肉组织,则①②③中氧分压最高的是②。
二氧化碳分压最高的是①(填序号)。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图中的③(填序号)。
命题点一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辨析内环境的成分和生理过程1.(2015·海南,1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答案 C解析血浆和组织液都属于体液,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成分,C错误;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D 正确。
2.(2016·铜鼓县三模)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是()A.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C.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D.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答案 B解析肠脂肪酶催化脂肪分解,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A错误;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发生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生理过程,B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C错误;mRNA经酶催化分解成核苷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D错误。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生理过程(1)内环境存在与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举例归类命题点二分析内环境组成及相互关系的相关图解3.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aB.图中a~d中,O2浓度最低的是aC.在正常情况下,组成A结构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D.a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答案 C解析A、B、C分别表示的结构为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和组织细胞,a、b、c、d 分别表示的体液为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所以a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O2浓度最高处为血浆,O2浓度最低处为细胞内液,B正确;在正常情况下,毛细血管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C错误;a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
4.如图表示人体中甲、乙、丙、丁4种体液之间的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B.乙表示组织液,丙表示淋巴C.丁中O2浓度不可能比甲中的高D.甲、乙、丙中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答案 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乙、丙、丁分别是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可发生在甲中,A、B正确;丁若为红细胞,细胞内O2浓度可能高于甲,C错误;甲、乙、丙组成细胞内环境,含有激素、尿素、葡萄糖、CO2等物质,D正确。
巧用单、双箭头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1)突破口分析:单方向(箭头)⎩⎨⎧①淋巴形成:组织液→淋巴②淋巴流向:淋巴→血浆(2)图1中的甲、图2中的A 和图3中的a 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淋巴。
(3)人体的T 细胞、B 细胞主要存在于上述图1的丙液和乙液、图2的A 液和C 液、图3中的a 液和b 液中。
命题点三 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分析5.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 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 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 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答案 B解析 血浆中含有的H 2CO 3/NaHCO 3、NaH 2PO 4/Na 2HPO 4等多对缓冲物质,能够维持血浆pH 的相对稳定,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①正确;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进而调节呼吸运动的强度,使CO 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以维持血浆pH 的相对稳定,②④正确;当碳酸钠进入血浆后,会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从而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③正确;缓冲对是由内环境中的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⑤错误。
综上所述,B 项正确。
6.下面为机体调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图中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图中③神经系统均直接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C.坎农提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结果D.血糖调节的主要途径是①④⑥⑤答案 D解析人体清除衰老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系统的清除功能;神经系统可直接或间接的调控内分泌腺的活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目前普遍认为的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血糖调节主要是通过血糖浓度的升降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来实现的。
考点二血糖调节和模拟尿糖的检测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1)血糖来源中,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是血糖最主要的来源,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是最有意义的去向。
(2)上述血糖氧化分解的具体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3)由血糖转化的某些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
(4)可直接分解产生葡萄糖的是肝糖原。
2.血糖平衡的调节(1)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
(2)影响胰岛素分泌的因素①血糖浓度——高浓度,即a途径;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b途径;③胰高血糖素,即c途径。
(3)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①血糖浓度——低浓度,即f途径;②神经调节——下丘脑传出神经,即e途径;③胰岛素,即d途径。
(4)从调节方式来看,血糖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从调节过程来看,血糖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3.模拟尿糖的检测(1)实验原理(2)实验流程准备:将5个分别装有清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液”的滴瓶和5条葡萄糖试纸分别对应做好标记,并在记录本上设计好记录表格↓检测:分别用滴管从5个滴瓶中吸取溶液,在对应的葡萄糖试纸上各滴加2滴↓观察: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判断出“尿糖”的含量↓记录:将实验结果记在记录表中↓分析: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人的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蛋白质(√)(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3)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和肌糖原均可分解成葡萄糖补充血糖(×)提示肌糖原不能再分解为葡萄糖。
(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细胞中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参与(√)(5)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6)如果是胰岛B细胞受损引起的糖尿病,可以用口服胰岛素制剂的方式治疗(×)提示不能,因为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在消化道内会被消化成氨基酸。
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思考:(1)图中激素①和激素②分别是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它们分别是由胰岛A细胞、胰岛B细胞分泌的。
(2)胰脏属于人体中重要的腺体,它分泌的物质都是激素吗?提示不是,它还分泌多种消化酶。
(3) 给小白鼠注射过量的某种激素后,小白鼠出现了昏迷现象,这种激素很可能是上图中的哪一种?要想快速缓解该症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提示这种激素是激素②胰岛素;可以注射葡萄糖缓解。
命题点一血糖平衡及调节的概念过程图分析1.如图表示正常人体血糖来源和去向,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②和⑤过程的糖原不完全相同B.血糖来源增加,去路减少,则引起血糖升高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②③过程D.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过程答案 C解析②表示肝糖原分解,⑤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来源增加,去路减少,则引起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抑制②③过程;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能促进④⑤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