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创新人才视角看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重构

合集下载

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

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4C教学模式建构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4C 教学模式;大概念;聚类思想;归纳思维;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1)04-0020-13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1.04.003
——————————————————————————————————————————
国内亦有诸多学者针对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 开展了研究,主要涵盖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 品、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环境、创造性的思维 品质等 5 个方面。相比国外,国内有关创新能力的 研究主要围绕上述 5 个方面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侧面 展开。例如,何克抗教授团队将“创造性过程” “创造性产品”和“创造性个性特征”结合起来, 将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义为:在学习学科知识、 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的问题过程中,力图以新 颖和独特的方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空间、获取信 息、分析加工和转换信息、储存信息、应用和监控 调节信息,从而达到产生或可能产生出某种具有社 会和个人价值的成果,并加以传递、展示、评价和 反思提升这些信息的智能品质(李文光等,2002)。 又如,胡卫平将“创造性品质”与“创造性过 程”“创造性产品”相结合提出了青少年科学创造 力的结构模型。其中,创造性的过程包括“想象” 和“思维”两个因子,创造性的品质包含“流畅 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因子,创造性的 产品包含“技术产品”“科学知识”“科学现象” 和“科学问题”四个因子(胡卫平,2003)。
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纷 纷把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 面。例如,日本陆续出台了 5 期《科学技术基本计 划》;美国先后发布了《科学与国家利益》和《技 术与国家利益》两份报告;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批 准了“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

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则是当今社会教育
的重要使命。

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那么,在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课程设置中应该增
加创新类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和价值。

同时,教
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其次,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

可以建立实验室、创客空间等,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和创新。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创新竞赛
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教育环境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该营造积
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同时,学校还应
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
他人的意见。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
能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总的来说,在教育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只有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够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才。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

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索

公关世界 \ PRWORLD培育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创新型人才的培育过程中,高校教师所承担的责任尤为沉重,因而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教师团队,是培养出具备极强创造力的学生的有力保证。

因此,高等院校也应当在培养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方面倾注大量的精力,最终促成高等教育的“换代升级”,培养出敢于探索、突破常规,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一、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一)现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和教师对数字化工具、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现代高等教育机构需要积极适应和应用新技术,以提供更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首先,数字化转型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机会,在线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和远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自由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创造更具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

其次,技术创新也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但与之相对的是,不同地区和学生群体之间存在资源分配的差距,有些学生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资源。

因此,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努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地获得数字化学习的机会[1]。

除了技术引发的变革以外,全球化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高校需要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学生和教师。

具体而言,全球化意味着学生和教师流动性的增加,学生可以选择到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可以选择到其他国家的机构任教或进行学术交流,这使得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更好地满足国际学生的需求,提供跨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支持。

在此背景下,跨国合作项目、双学位计划和学术交流活动逐渐成为提高学校国际声誉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也势必要承担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压力[2]。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

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
部 门、 事业单位 、 公 司及 企业 、 研究机 构 、 教 育部 门从事数 据 的
话 中指 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 创新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创新成 为国家竞争力 的核心 要素 。在这种大背景下 , 各 国为掌握 国际竞争主动 , 纷纷把深度 开发人力资源 、实现创新 驱动发展作为 战略选择 。如何培养并 全 国各高校均 围绕着该问题 进行教育教学 的改革与尝试 。 但是, 长期 以来 , 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 因, 我 国高等教育对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 突出的薄弱环节 。
二、 高等教 育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 . 教 育思 想
为社会输送创新人 才应是高校 当前 面临 的最重要 的问题 , 目前 算机科学 与技术 , 包括计算机 硬件 、 软件与应用 的基本理论 、 基
我国的高等教育思 想以继承 为中心 ,以传授 已有知识为 目 的, 强调的是对知识 的记忆 、 模仿和重复练习。 目前我 国高等教育 比较注重 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 、 原理和知识。学生只要依 靠记忆力和基本 的逻辑推理能力就能完成大学学业 , 一般教学过 程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探索 尚未有定论 的问题 , 也不要求学生解
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教育思想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 、 完整 、 全 面, 因此 , 导致 了学生 的课业负担较重 , 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
采集 、 加工 、 分析 、 开发 、 管理 、 研究或教学工 作的高级应用 型专 门人才” 。这些学校对人才的培养 目标上 , 更多 的是强调对知识 和技能的掌握 , 培养应用型人才 , 并没有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 为其 主要责任 。国内其他高校与此情况类似 ,大部分培养 目标 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 对创新型人才 的 目标 强调较少 。

【教学创新大赛】强基增效-精课育人《高等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教学创新大赛】强基增效-精课育人《高等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强基增效精课育人《高等数学》教学创新实践【摘要】针对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高等数学》课程体系改革。

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重构设计现有课程,从不同维度实现理念创新,构建了强基增效,精课育人的创新模式。

这一创新模式自试运行以来,收到了良好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平台一、教学面临的问题高等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等相关问题的学科,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既是后续课程的必备基础,又负有训练思维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的重任。

从目前的学情分析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面临如下几个痛点: (一)重知识和解题讲授,轻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高等数学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讲授和解题训练,轻视思维品质和应用能力培养,在介绍概念定理时基本不讲来龙去脉,学生常感莫名其妙,难以理解,造成多数学生背景知识缺失,普遍感觉“产学脱节”,不知所学何用,缺乏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育人意识不强,思政要素融入欠缺传统高等数学教学育人意识不强,缺乏有效方法举措。

在高等数学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树立学生正确良好的三观,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高等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不少学生陷入“作业敷衍--考前刷题--考后清零”的怪圈。

因此如何改革过程性评价体系,全面合理地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态度,是高等数学课程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二、创新理念与思路(一)创新理念针对教学改革中面临的痛点问题,本课程基于理工科“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重构设计现有课程,从不同维度实现理念创新,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者有机融合的课程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摘要】核心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对于高中化学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高中化学课堂存在着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学生参与和互动等问题。

为了有效重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化学知识。

合作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促进他们共同成长。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重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整合多种教学手段,提升高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重构、探究精神、合作学习、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核心素养,即指对学生进行全面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技能。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传统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针对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重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重新审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核心素养的理念,重新设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重构策略,从而为教师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重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训练创新思维 培养应用型人才

重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训练创新思维 培养应用型人才

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应用型人才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创新与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包括以学生能力成长为核心的人才规格定位与培养体系的设计、专业与行业结合的课程设置、大容量与前沿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等。

文章同时介绍了该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与成功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培养体系;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研究式学习;项目化训练;校企合作;创新能力质疑是科学的生命,批判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是质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就需要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入手,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方法进行彻底修改,重新整合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以核心理论与研究进展为主作重新构架;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将教学方式从以讲授为主向以导学为主转变;学习活动从被动接受知识向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成长转变;学习评价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实施自主学习与合作研讨相结合的研究式本科教学方法。

通过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创建了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应用相结合、技能训练与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创新了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实验、项目化训练和校企合作式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

下面以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剖析本科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围绕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内容、形式、方法高度统一的培养方法1.重构教学内容,重建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教育体系。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素质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复合的同时,重心下移,专业知识与行业应用结合,文理复合、理工复合,重视基础与专业为行业服务,重视对学生自我学习延伸性知识的引导。

生物技术专业构架了保证专业基本规格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开设了与行业相对接的模块化课程,由药学概论、药物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药品营销与药事管理和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大实验等课程构成生物制药模块;由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卫生与食品微生物检验和食品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等课程构成食品生物技术模块;由生物仪器设备及产品、营销基础知识、市场调查与预测、客户关系管理和生物商贸综合实习等课程构成生物商贸模块;农学基础、动物生物技术、植物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综合实验等课程构成农业生物技术模块,突出应用性,使技术应用领域清晰,就业指向明确,符合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一、概述在当前的教育学研究中,尽管我们取得了显著的学术进展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追求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与本土原创性的过程中,却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三大悖论。

这些悖论不仅影响了教育学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拓展,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三大悖论,以期为推动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教育学研究中的“说”与“做”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旨归在于改变与优化教育实践。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教育学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层面的关注与投入相对不足。

这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倾向,不仅使得教育学研究与实践脱节,更使得其理论成果难以真正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动力和支撑。

分支学科之间的“分”与“合”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部包含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疏离。

这种“分”而不“合”的倾向,不仅使得教育学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更使得其在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时难以形成合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与“他”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教育学研究在对待他者文化时存在着一种“套解”的倾向,即用自身的文化框架和理论预设去解读和评判他者文化。

这种倾向不仅使得教育学研究难以真正理解和尊重他者文化的独特性,更使得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这三大悖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着三个显著的悖论,这些悖论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教育的传统认知,也揭示了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而要深入探讨这些悖论,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资料合集目录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之路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与战略设计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价值与战略进路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全民终身学习探索六、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之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之路党的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

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和重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国民素养全面提升的现代化。

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中青年教师群体,依托“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训综合改革。

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际汉语脑科学研究中心的地位与优势,做好大中小学中华文化教材建设。

优化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体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转变,是民之所需、国之所向。

“十四五”期间拟覆盖全部脱贫县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所在省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分析与战略设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以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石。

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和重构高质量教育体系。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国民素养全面提升的现代化。

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中青年教师群体,依托“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训综合改革。

现代教育理念下课程观的建构

现代教育理念下课程观的建构

C H E N G R E N J I A O Y U2009/09总第272期文章编号:1001—8794(2009)09—0047—02鹚销象穿震愈萨爨鬻鹈约建鹊,崔颖(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广东广州510006)摘要:课程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和微观教育实践的桥梁。

现代教育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和创新教育。

如何将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课程形态,通过课程实践达成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首先改造传统的课程现,从课程价值、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诸方面建构起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新型课程观。

关键词:教育理念;课程观;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中图分类号:C,423文献标识码:A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我国素有五千年文明古国之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为深远。

与传统侧重应试教育,强调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同,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其主要倡导的是:1.素质教育理念。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摈弃狭隘的知识教育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心理、审美、业务能力和身心健康等全方位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的教育理念就是根据创新的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念。

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用已知主动探索未知,引导学生去发明、发现新方法和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去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实现创新的目的。

3.主体教育理念。

就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强调的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使教育过程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主体教育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主要任务是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人天赋,激发他们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

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

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转型与重构作者:陈明选来智玲来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04期摘要:智能时代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

从育人目标、教学价值观念、教学模式、技术支持等方面重构智能时代的教学范式既是时代呼唤,也是教学系统不断适应社会变迁的必然反映。

智能时代需要倡导“围绕核心素养、培育终身发展力”的育人目标,秉承“促进深度理解、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价值观念,构建“多维融合互动、促进对话探究”的学与教模式,以及创建“提供精准测评、实现因材施教”的智能化学习支持环境,由此来实现传统教学范式的转型和重构,真正做到“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在系统认识智能时代教学范式转型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谨记:技术虽然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但是要避免“只见技术不见人”的取向,一方面要正确看待智能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关注技术促进教学过程中是否使教学回归“育人”的原点和本真,促进人的和谐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智能时代;教学范式;教育改革;核心素养;理解性教学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20)04-0019-08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0.04.003*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研究”(K2050205)。

作者简介:陈明选,教授,博士生导师,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122);来智玲,硕士研究生,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江苏无锡 214122)。

一、教学范式转型的时代挑战在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技术联通万物已然成为现实,互联网使信息互联,物联网使万物互联,5G+人工智能使万物智联,机器通过深度学习正在与人一起创造更加智能化的世界。

现代传播不再局限于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介,直播、Vlog、短视频等视频技术和融媒体技术也席卷而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空间呈现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迭代周期更短的特点。

创新教育方案

创新教育方案

创新教育方案第1篇创新教育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为响应国家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本方案旨在构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合作精神,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二、核心要素1. 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涵盖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实践活动等方面。

3.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师资队伍:选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教育评价: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具体措施1. 课程设置- 增设创新思维、科技发明、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 结合学科特点,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改革- 推广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 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教学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提高教学效果。

3. 师资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实践。

4. 实践活动开展- 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

5. 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实施与保障1. 组织保障:成立创新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监督、评估方案的实施。

2. 制度保障:制定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3. 资源保障:加大教育投入,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保障。

现代教育重塑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重塑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重塑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给予了教师们全新的使命和责任,需要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灌输知识的角色,而现代教育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以及创新的推动者。

本文将探讨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重塑以及对教学方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供教师们参考的方法与策略。

一、教师角色的重塑现代教育给予教师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通过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指导,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身的最佳发展。

教师的重塑还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关注,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方法的重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们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和工具,创造积极、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环境。

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的讲解和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使用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呈现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游戏化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到学习中来。

2. 强调学生主体性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

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

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

教育思想比较及其启示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逐渐交融,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

教育思想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几种主要的教育思想,包括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等,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以期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的记忆和背诵能力。

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教育则更进一步,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质疑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通过对这些教育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教育思想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教育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种教育思想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教育思想的优势,探索适合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推动我国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1. 介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教育思想引领教育方向。

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指导教育活动的实施,确保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育思想对于教育活动的导向作用,使得教育活动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教育思想塑造教育环境。

教育思想不仅影响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营造出积极、健康、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教育环境。

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需求和教育环境都在不断变化。

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教育环境。

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激发教育者的创新精神,推动教育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2024年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范文

《2024年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范文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篇一一、引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数学这一学科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正面临挑战和更新。

为了培养更具竞争力、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成为了教育的核心课题。

本文将从现状分析、问题挑战以及优化措施等几个方面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力求寻求更好的教育方式。

二、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挑战1. 知识为主,技能为本的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创新教育需求。

学生们在课堂上通常以听讲和模仿为主,缺少独立分析和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2. 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流程导致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强,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3. 在课程中未能有效地整合现代教育资源和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等,使得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三、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1. 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 强化实践教学: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将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4. 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互联网、多媒体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互动学习。

同时,结合社交媒体等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资源。

四、数学教学模式的超越1. 引入跨学科教学: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2. 国际化教学: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和标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3.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同时,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个性化学习诊断和指导。

以能力提升为旨归: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

以能力提升为旨归: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

以能力提升为旨归: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教育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界开始探讨以能力提升为旨归的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标,推动教育的变革和提升。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界开始重新审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倡导教学重构,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分析能力提升的重要性,阐述教学重构的必要性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教学重构的实际效果。

通过对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进行总结和展望,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教育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理念,实现学生能力提升,成为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以能力提升为旨归,探讨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教学重构来提升学生的能力。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理念的内涵,明确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以及教学重构的必要性。

我们将探讨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来验证教学重构的效果。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总结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重构的效果,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为教育实践提供启示,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圆的认识”为例谈教学重构的实施

以“圆的认识”为例谈教学重构的实施

以“圆的认识”为例谈教学重构的实施【摘要】教学重构是指对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本文以“圆的认识”为例,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重构的实施来优化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了教学重构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圆的认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提出了教学重构的实施方法,并结合具体实践,讨论了以“圆的认识”为例的教学重构实践。

最后对实践进行评价和改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到教学重构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领域的教学重构实践,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关键词】教学重构、圆的认识、实施方法、教学实践、评价、改进、影响、未来展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教育教学领域,教学重构已经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学改革方法。

教学重构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变和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构的理念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核心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重构成为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研究将以“圆的认识”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学重构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并从中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教学重构方法。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实施,能够为教育教学领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学重构是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其通过重新设计课程和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

圆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几何概念,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圆的认识”为例进行教学重构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圆的理解,更能够探索教学重构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通过对“圆的认识”进行教学重构,可以深化学生对圆的概念理解,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学 生 最真 诚 的合 作 者 ,最 谦 虚 的倾 听 者 ,知 识 的 引导
者 。实 现教 师 和学 生 的 平等 交 流 ,实 现 多样 化 创新 式 教 学 ,淡化 书本 、教师 的权 威性 ,引导学 生发挥 想象 自由思 考 ,敢 于质疑 ,提出新 观念 ,形成教 与学 的师 生互动式 教
谭 撕 乞
E C R I U U E E R H W U R C L M R S A C
从培养 创 新 才 视 角 看 现代教 育 参 法的重 教学: 构
江 苏 姜堰 市 实验 小 学 东 校 区 孙 平 红
在 科技迅猛 发展 的知识经 济时代 ,综 合 国力的竞 争在
量事实研究 成果 表 明 :在人 的成 功要 素中 ,非 智力 因素 比 智 力 因 素更 为 重要 ,非智 力 因 素 可 以催化 良好 的学 习动 机 ,成为学 生学 习的 内在 推进器 ,非智力 因素 对智力 发展 起 到调节 、促进作 用 。如 通过介 绍科学 家们发 明 、创造 所 经 历 的 曲折 和艰 辛 ,组 织 社 会 实践 活 动 ,让 学生 走 进社 会 ,品尝人 生的 “ 、甜 、苦 、辣 ”等 ,从 而对学 生进行 酸 意志 品质 教育等 。 3实现 以教师 为 中心 向以学生 为 中心 的教 育方 法 的转 .
二 、创 新 教 育 教 学 方 法
活 动 中的地位 ,培 养学生 的 自主学 习能力 。素质 教育要 求
要把 学生作 为能动者 进行培 养 。教 师多渠道 ,多角 度引导
学生 对学 习内容 的探 讨 、争 鸣 ,展 开想象 的翅膀 ,如可 以
学生课 文章后 ,让学 生撰 写同题作 文 ,培养 学生 的创新 意
创新人 才的摇 篮 。徐 特立 同志 曾经指 出教 育的主要 目的是 “ 导学习 的路 线 ,培养学生 的创新 精神 ”。笔者 就着力 指 推进 素质教育 、培养创 新人才 、改革 教育 教学方法 谈一点 自己的看法 。


转 变 教 学 理 念
理念是行 为 的指 南 ,教学 理念对 教育教 学方式起 着指
学。
( )确立学 生在学习 中的主体地 位。突现学生在教 学 2
2要大 胆 冲破 传统 的教 育教学 理念 。不破 不立 ,不 破 . 则 没 有发 展 。长 期 以来 ,在教 育 界 曾盛 行 一种 “ 水桶 理
论 ” ,认 为人脑就是 盛知识之 桶 ,每天所学 滴点知 识好 比 水 滴 ,教 师只负责将 书本知识 一点 一滴地 全部教 给学生 , 学生每天 不加选 择地装进 桶内 ,素 质教育要 求教师 要改革 教育 教学理 念 ,不仅 向学 生提供知 识 ,更重要 的是 要传授 学 习知识 的方法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特别是创新能力 。
穷 ” ,教 学 目 的是 让 学 生 从 “ 会 知 识 ” 变 成 学 生 “ 学 学 会
1 . 实现单 一学科 教育 向综 合课程 教育 的转 变 。人 类对 客观世 界 的认 识经历 了一个对 事物整 体化认识 ,到了以分 类认识 为 主、整体认识 为辅 ,到现在 过渡到 以整体 化认识 为主 、实行多样 化认识模 式辩 证过程 ,教育教 学模式 演变 也不例 外 ,从传 统的单一 学科 教学到素 质教育 下以某一 学 科为基 础 ,强 调学科 间联 系 ,多学科连 动 ,实 行课程 教学 的综合 化 ,培 养学生综合 运用 知识去分 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能 力 。例 如 ,在 语 文综 合 性 学 习 中 ,常 常 用 到配 乐 朗
识 ,发 挥 想 象 力 。
( 3)遵循 学生 多样化 发展 和个性 化 成长规 律 ,培养 学生 的能力 多样化 ,个 性 品质 ,做 到因材 、因时施 教。实
行编班 教学 与个别教 学相结合 ,让 每一个学 生 的学 习积极
性 、主动性 、特长得 到最大 限度 发展 。如分类 教学 、小班 教学 、兴 趣班 教学改革 实验 ,已取得较 好 的教 学效果 ,学 生个 性化教育得 到全面 、和谐 、充分 的发 展。 ( 4)实 现单 一 知识教 学 与教 授科 学 的方法 的转 变 。 “ 人 以鱼 ,仅 供 一饭 之 需 ;授人 以渔 ,则 终 身受 益无 授
变。 、
面推进素质 教育 的决定 》 ,明确提 出探索 建立有 利于全 面
提高学生 素质 、发 展学生 个性 、培养学 生创新 能力和 实践 能力的课程 体系 ,积 极推进 教学改 革 ,将 改革教 育教学方 法 ,培养创新 人才 为重点 。江泽 民同志 曾经提 出 ,教育是
知识 创新 、传 播 和应 用 的主要基地 ,也是 培育创新 精神 和

学生的知识面 ,实现一科学 习促多科 的 目的 。 2实 现 以智力教 育为 中心 向智力 和非 智力 教育并 重 的 .
定程度 上取决 于人才 的竞争 。这对教 育改革 提 出了更 高
的要 求 ,为此 中共 中央 国务院作 出 《 于深化 教育改革 全 关
教育理念 的转变 。创新 能力是智 力 因素和非智 力 因素 的综 合 ,以智 力为基 础 、非 智力 因素为催 化剂 的思 维过程 。大
( )建立平等 的师 生关 系 。平等 的师 生关 系是培养创 1 新人 才的 良好平 台。教师不应 成为学 生学 习的操纵 者而应
导,必
须转变教 学理念 ,不断创 新 、改革教 育教 学方 法 ,摒 弃陈 旧的教学观 ,确立与素 质教 育相适应 的教学 观。 1 变对人 才错误 认识 。我们 要从 错误 的人 才认识 论 . 改 中解脱 出来 。人 才不仅仅 是 “ 才华横溢 ,满腹 经纶 ”的书 呆 子 ,而是 融丰 富理 论知 识 、较强 创新能 力和 良好个人 素 质 为一体 的复合型人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