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教案简介本教案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而设计的一节课教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分析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引入课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主体部分1.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不同阶段和代表性人物,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分组讨论各个思想流派的特点和观点,并汇报讨论结果。
2.分析主流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思想流派的影响力和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等。
–分组讨论各自观点,并向全班汇报。
3.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分析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影响,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状况和价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前景,并汇报讨论结果。
第三步:课堂练习•提供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案例或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步:课堂总结•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培养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小结,总结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思想及其影响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详细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河北枣强中学刘颖娟课题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型复习课教学目的理解先秦儒学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明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概念,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过小组合作,辩论探究,比较分析等方法,使学生通过明变、求因、评判,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能力;弘扬儒学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做仁智兼备的人才。
重点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历两千年不衰的原因难点评价儒家思想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过程导入论从史出猜人物猜猜他是谁?依据是什么?今年是孔子诞辰2570周年,让我们一起重温儒家思想的演变,探究儒家思想历两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及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以致敬这位万世之师,文化拾荒者,儒家创始人!多媒体展示“六艺”学校孔子雕像温故质疑,激发兴趣复习复习教材并填空学生自主复习填空,构建表格,系统知识网络合作探究二:材料三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四宋代儒学学者……企图解决儒学历来抽象思辨能力不强和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缺乏哲学本体论作依据的问题。
既批评了佛老不讲社会治理,脱离儒家伦理和具体事物以及世俗生活之事而空谈心性、空言道的虚无主义思想,又在心本论、太极论、理气论、道器论、性情论、明心致知的认识论、辩证思维等方面,对佛老思想有所吸取和借鉴,并将其贯通融合,自成一体,成为其理学思想的哲学体系的尝试。
———蔡方鹿《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形成思辨化理学的原因?总结古代儒学长盛不衰的原因和启示真题练兵3.(2019年全国二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百家争鸣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二、重难点重点:儒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学习过程:一.时间: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古代两座文化高峰:和。
(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流是。
)二.含义: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是泛指,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杂、名、纵横、兵、小说家等。
“争鸣”:指思想家按照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发表见解。
三.原因(1)经济:崩溃,经济发展,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衰微,各国纷争的局面促进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__________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文: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四.代表学派1、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瑰宝)(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家、家、儒家思想。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者,爱人,爱有差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等)德治(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之风,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讲求教育方法。
文化传承:编定《诗》《书》《礼》《易》《春秋》,统称“”。
其言论被其弟子收录为《》。
《论语》“马厩失火,问人,不问马”反映了孔子:A.“苛政猛于虎”的思想B.“仁者爱人”的思想C.“政在得民”的思想D.“为仕由已”的思想“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那么,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
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有教无类阅读思考:1.材料一:孔子的首要原则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高一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
《科举考试图》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佛道挑战,三教合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儒学困境
魏晋 佛道民间传播 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爱人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仁政
仁义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3
14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1." 道 " 是万物的本源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
2.朴素辩证法思想 思想 ,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 学说 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 政治主 姓。张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汉代讲学图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 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到东汉 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规模扩大,儒学地位提高, 统治者重视儒学教育。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标志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
1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荀子· 天论》
荀子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主要 思想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唯物论
12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1311历史-盐城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知识点1、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一)儒家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春秋时期(与老子同时代)鲁国人。
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后人称之为“至圣”。
)(1)政治上:①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倡导“礼”,主张贵贱有序、克已复礼。
③政治上主张“德治”。
(体现了一种民本的思想)(2)教育上: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自然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政治与人事。
(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4)人性论:性相近。
2、孟子(战国中期、“亚圣”)(1)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3)性善论。
3、荀子(战国末期)(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
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施政用王道和“仁义”,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3)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张礼法并用。
(4)性恶论。
(二)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1)“道”是万物的本原。
(2)政治: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是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绝圣弃智”。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总是不停地运动,且存在着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4)评价:尊重规律、顺其自然;但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社会发展抱消极悲观的态度。
2、庄子(战国时期)(1)将“道”作为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2)宣扬“齐物”论(世界万物有差异,但其本源相同。
)(三)法家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1)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2)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易则备变”的主张。
(四)墨家墨子(墨翟)(墨家的创始人,战国初期)(1)主旨(核心)“兼相爱、交相利”;(2)“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等。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doc
百家争鸣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页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形成:一批杰岀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而。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徳治” 0伽课前自主学习◎..................................................... 基础认识学习思考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而发展。
3.孟子思想(1)提岀道徳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徳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思想(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而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讨论“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老庄之学1 •思想特点(1)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
(2)以因循自然的"无为” “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1)哲学思想:①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而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3)著作:《老子》。
3.庄子(1)思想主张: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提岀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2)著作:《庄子》。
4.历史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选修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原为“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删除)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百家争鸣的概念:(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原因:【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3.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演变过程及影响。
2.2 教学难点•对思想的理解和评价;•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3.1 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4.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5.Legalism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6.各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过程。
3.2 学时安排学时内容2学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4学时学习儒家思想3学时学习道家思想3学时学习墨家思想3学时学习Legalism思想5学时思想之间的影响和演变过程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教师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自主探讨各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报告展示:让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理解;4.视频欣赏:播放相关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思想的演变过程;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完成小组任务、提出问题等;2.书面作业:撰写学习心得、案例分析;3.课堂测试:主要考察对思想的理解和评价能力;4.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导论》;2.视频资源:相关思想的讲解和演变过程。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谈谈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印象。
7.2 知识讲授(30分钟)详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观以及儒家、道家、墨家、Legalism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考点清单】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知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教育网--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type=#_x0000_t75>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知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重点知识: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知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一)背景。
最新高考第一轮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阐讲】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为什么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但文化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1)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这种社会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当时列国纷争,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发展,而且也使得当时不可能有统一的政治力量去钳制思想,思想的空前活跃,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各国统治者为了在争霸中获胜,纷纷重用有才学之人,一大批有识之士被网罗在诸侯门下,他们为各国的争霸斗争和社会改革出谋划策,这客观上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4)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也使民族融合加快,由于战争,导致了民族大迁徙,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加强了,各族之间的地域界线逐渐被打破,有利于各民族交流,丰富了华夏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2、分析秦用“法” 、西汉先用“道”后用“儒”的原因。
说明其反映了什么历史原理。
秦用“法”的原因:从历史上看:秦曾用法家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统一六国的基础;法家韩非的思想对秦始皇影响深远。
从现实来看,秦统一后面临着中央集权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等迫切任务,法家思想适应了这种需要,因而倍受推崇。
汉先用“道”的原因:主观上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欲图长治久安;客观上由于长期战争,汉初经济贫困,景象残破。
后用“儒”的原因: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主义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
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3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的]1.知道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开展的原因。
2.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3.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开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外乡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鞭挞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交融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二程朱熹哲学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理之源在于天理(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根据的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1)哲学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1)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锋利,社会动乱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1.找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水平;2.联系必修一二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提升调动知识水平和论证历史问题的水平;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名言,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重点】辨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学习难点】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知识链接】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动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课前预习】知识点三:法家学派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学习过程】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儒家学派————孟子、荀子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例题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四: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材料五: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彻到就活动中。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核心。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观点及活动。
【例题2】材料一:相关孟子的思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材料二:相关荀子的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儒学的困境(1)原因: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表现:唐末五代之后,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1)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北宋士大夫掀起儒学复兴运动,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1)理气关系方面:认为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2.主要贡献: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3.地位及影响(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1.南宋陆九渊心学的创立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2)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穷理不必向外探求,提出“发明本心”为求理的方法,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包括:(1)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人人都有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于“致良知”。
(3)修养的方法是要做到“知行合一”。
3.心学的影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的“伦理观”(1)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专题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综合 教案 (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人民版必修3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难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相对的“齐物”;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内容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重点: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难点: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1、背景:社会大变革(崩溃,形成)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的史实分析。
(1)经济:井田制崩溃(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3)阶级:“士”阶层的崛起(4)文化教育:私人办学的兴起,出现一批学者和思想流派(称为“诸子百家”)2、主要派别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形成、发展1、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至圣”)贡献:(1)思想:A、核心是“”和“”,就是“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
(2)教育:A、兴办,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许多教育思想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3)整理六经:《》《》《》《》《乐》《》2、孟子——“亚圣”主张:A、“仁政”,主张“施仁政于民”。
B、发展民本思想,认为“”3、荀子主张:A、天人关系上,。
B、礼法并施★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下移B、诸侯重用“士”C、社会变革D、诸侯争霸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5、试找出下列人物中不同类的一项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6、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②“无为而治”③“兼爱”④“为政以德”A、①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7、孔子整理编订的“六经”不包括:A、《诗》B、《春秋》C、《乐》D、《论语》8、“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了大国争霸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基础C、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D、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9、主张掌握自然规律,然后利用它为我所用的思想家是A、荀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有成。
”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11、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12、以下对庄子的评述,正确的是①战国时儒家代表之一②提出“齐物”的观点③其主张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④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13、主张“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的思想家是A、荀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14、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15、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潮流,并为秦治皇治国所用的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1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依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数,今必胜昔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B、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C、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加强君主集权D、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二、简答题19、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个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0、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课宋明理学【内容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理学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理学体系的建立与新发展难点:理学与心学的哲学概念及其理解【知识要点】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
原因:①社会动荡,军事割据和混战,冲击儒家构建的一套政治和伦理方面的统治秩序。
②尤其是教和教的冲击(同时又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2、唐朝中后期,和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儒学的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促使士大夫掀起一场,为理学的创立奠定基础。
二、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理学是儒、佛、道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系统化、思辩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2、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即新儒学。
核心:“天理”。
3、北宋五子的主张与贡献(1)周敦颐、邵雍、张载的主张与贡献(阅读内容,了解)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二程”(即、兄弟)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二)理学的成熟:代表人物是南宋的,他是理学的者。
1、主要内容:(1)“理气论”: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
主张理先而气后,有理而后有气。
他还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也是天理的反映。
(2)“心性论”: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人应当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他强调是人的爱心和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的境界不仅是追求精神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把、、、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2、地位和影响: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仅次于孔孟。
他的思想作为,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对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1、陆九渊(南宋):心学的者。
他提出的核心命题是:,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他的名言是“”。
2、王守仁(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
他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提出:“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他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
小结: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王阳明的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跟踪练习】一、选择题;1、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A、心学B、玄学C、伦理学D、理学2、下列不属于北宋五子的是A、韩愈B、周敦颐C、张载D、程颢3、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的“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远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客观的自然规律4、心学的开创者是A、程颢B、朱熹C、陆九渊D、王守仁5、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6、北宋的“二程”兄弟认为:理学的核心是A、心性论思想B、仁的思想C、道是万物之本源D、人心是万物的本原7、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A、“心”B、“气”C、“道”D、“理”8、下列有关朱熹的说法正确的是A、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师B、他认为“心即理也”C、是《四书》《五经》的编撰者D、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其思想影响深远9、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和心学A、本质上是相同的B、内容上是相同的C、观点上是一致的D、存在时间相同10、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是A、陆九渊B、朱熹C、程颐D、王阳明11、下列属于明代思想家王守仁的主张的是①天理的核心是“仁”②理比气更根本,理先于气③“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④强调“知行合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12、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阳明13、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二、阅读与思考:人之异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朱熹你认为朱熹这句话有道理吗?为什么?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可以各抒己见。
专题一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内容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难点:分析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原因。
【知识要点】【自主学习】(通过课前自学完成以下内容)(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命题,认为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李贽提出“绝假纯真”的,以此反对的虚伪与的欺诈。
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主张,反对盛行的。
李贽的代表著作有、、、。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黄宗羲的思想最精彩之处,是他敢于。
他呼吁废除,建立。
黄宗羲提出了的思想,在具体制度方面,黄宗羲提出的主张,让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黄宗羲反对传统的思想,认为。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顾炎武批判“私天下”的,提出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结为。
代表著作是、。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王夫之的代表作,其哲学思辨代表着的顶峰。
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是,从、、三个方面批判秦朝以来的暴政。
王夫之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
【知识结构】认识: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联系必修Ⅰ·专题一“明清专制主义强化”和必修Ⅱ·专题一“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理解政治、经济对思想意识的作用,进而掌握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属于资产阶级性质④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下列关于李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挑战封建正统思想B、信奉“存天理,去人欲”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D、诗文写作,主张“真心”3、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自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事之至论”的进步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4、下列属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的是()A、反对君主专制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C、反对重农抑商D、主张“经世致用”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B、顾炎武《日知录》C、李贽《续焚书》D、王夫之《船山遗书》6、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