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亲:儒家孝道的“实践智慧”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儒家孝悌思想被认为是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它以关怀敬重长辈、多劳少得、诚实守信和情义友善等方式表达,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和社会关系。
儒家孝悌思想在思想源头上产生于“仁义礼智”,其中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既涉及境界,又涉及关系,且无时不在。
儒家孝悌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孝”。
“孝”是“养育、恭敬”的同义词。
在深刻理解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上,它既注重表面的尊重,又注重内在的做人的原则,例如对待父母要忠诚孝顺,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对于自然资源,应珍惜保存,从而体现孝之本义,即尊重家庭、尊重自然资源。
《论语》中说:“孝字至言,其以自亦至。
”这句话提出,孝道并非是一种假设的行为,而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
正是因为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孝顺才会成为感性的行动而不是虚假的附庸。
孝悌的“悌”,是世间有道的礼仪,就是弟兄间的行为准则,是让兄弟之间彼此信任、礼貌、尊重,及时相救、协助互助,以及相处得宜之道。
“谨慎而不竞,以友者施礼”,这句话就清晰表达了兄弟之间“悌”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儒家孝悌思想洋溢着浓浓的传统美德气息,无论是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情,情谊,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甚至是上级下级等各种关系,带给社会光明的美好和宁静,尊重、思想、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儒家孝悌思想不仅是指在家庭中对其他亲属的孝敬,它作为一种对社会的礼仪也能提高社会合作的效率。
只有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融入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中,儒家孝悌思想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从而营造友好、安全的家园氛围。
同时,在反思孝悌思想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学习它,以更高的思想水准、严格的行为准则不断成长,用真诚、尊重的言行来建设社会文化。
儒家的孝道及其现实意义
一:简述儒家的孝道“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
“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待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
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
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1、奉养父母《尚书·酒诰》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这首诗抒发未能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离开人世之后的悲痛不已的心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生我劬瘁”。
对父母的逝世,悲伤不已。
他们在十分劳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
他们不但生育我,抚养我,还疼爱我,照顾我,庇护我。
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应该予以报答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诗经·齐风·南山》:“藝蔴如之何,衡从(纵)其亩。
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告诉父母。
4、孝顺父母应该成为效法的榜样。
《诗经·大雅》中还说:“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顺先人的思想是全体臣民的榜样;还应该管理好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情。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孝子的孝顺之心真诚而不枯竭,全家永远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过。
如果儿子不能成就父业,大伤他父亲的心;如果父亲不慈爱自己的儿子,反而厌恶他;如果为弟不尊敬兄长,为兄的不友爱弟弟。
那就应该用文王制定的法律来惩办这样的人,不可赦免他们。
儒家孝伦理及其当代价值
儒家孝伦理及其当代价值摘要: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最基本的伦理范畴。
对孝的研究受到各个时代学者和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从而也形成了大量具有时代价值的孝伦理思想。
其中又以儒家的孝伦理影响最为深远。
今天,批判的继承和发扬儒家的孝伦理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孝伦理;当代价值“孝”是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是人心向善的道德根源。
何为“孝”?《尔雅·释训》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
《说文解字》将孝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善事父母”,指的是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从老省,从子”,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援引谢幼伟先生的观点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
”一、儒家孝伦理的基本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儒家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由它而产生出来的。
那么,作为一切道德根本之孝具体包括哪些方面?杨国枢先生将其归纳为:敬爱双亲;顺从双亲;谏亲以理;事亲以礼;继承志业;显亲扬名;思慕亲情;娱亲以道;使亲无忧;随侍在侧;奉养双亲;爱护自己;为亲留后;葬之以礼;祀之以礼。
杨维中先生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养亲:即子女对父母的奉养;尊亲:对父母,不仅要做到奉养,还要从人格上尊敬他们,使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满足;遵亲:顺从父母的意愿;礼亲:对父母的奉养符合周礼;光亲:主张一个人要在社会上建立功业,以光宗耀祖。
肖群忠先生认为儒家的孝伦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事生;事死。
其中事生包括养、敬、忧、谏四个方面,事死则包括俭、哀与不违三个方面。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孝道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倡导则更进一步。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孝悌忠信”、“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首先,孝悌忠信是孔子对孝道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还要尊重兄长和师长;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
这种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即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君子是孔子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整个社会,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做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好丈夫、好父亲或好妻子、好母亲;而后才能对国家和天下起到好的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思想强调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代沟和矛盾,孝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孝道思想也可以给予父母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温暖。
其次,孝道思想强调个人品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心灵和品质的培养。
孝道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仁爱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论语》孝道精神的现实意义
《论语》孝道精神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百善孝为先”。
孔子认为,人对父母应该是敬养,不仅是用物质奉养父母,还在精神上要敬爱父母。
《论语》中子女敬养父母一是消除父母的担忧,二是对父母要态度谦和,三是把父母装在心里。
《论语》中的孝道精神在现实中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
《论语》中的孝道精神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是由不同的家庭构成,每个家庭都美满幸福了,那我们的社会就能和谐。
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富有人文主义情怀,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孝道精神现实意义尽孝是动物的行为,不仅仅是人类。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
在动物的行为中,不仅看到了动物对母亲的养,还看到了敬,这就是敬养。
孔子认为,人对父母应该是敬养,不仅是用物质奉养父母,还在精神上要敬爱父母。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类是高等动物,具有社会性,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吃饱穿暖,二是有安全保障,三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
前两者是所有动物的要求,而后者只是人类才具有的要求。
孔子认为对父母只是提供物质上的需要,没有敬爱就如同是饲养犬马。
父母提供吃穿,不仅养育子女成长,而且还倾注所有的爱心,培养子女,爱护子女。
反过来,子女要懂得感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父母的爱深似大海。
这是一个正直与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也是儒学塑造人品格的一个方面。
再则父母老了,他们的精神不再坚强,需要抚慰。
所以要敬养。
《论语》中子女怎样敬养父母?一是消除父母的担忧。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
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
另外,那个时候通讯交通很不发达,常年在外的人,捎个信儿回家去都很困难,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断心肠的是家乡的二老。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
论儒家“孝”的内涵与现实思考摘要:孝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有着其特定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必须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出发,继承和发扬儒家提倡的合理的孝道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家庭美德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关键词:儒家;孝;尊敬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它是人类对父母生育、养育和教育之恩的感怀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
以“仁”为核心的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视“孝”为“仁”之根本。
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溯和讨论儒家“孝”的内涵思想及其引起的现实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儒家“孝”的主要内涵孝是对子女晚辈而言的,它主要包括奉养父母、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等。
孝的基本意义就是敬老爱老,事亲善行,“善父母为孝”,它是基于亲子之间天然深厚的爱敬。
而儒家把“孝”视为“仁”之根本,“人伦之公理”。
儒家“孝”学说内涵丰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要敬爱和善事父母。
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愉快的心情来奉养父母,使其在日常物质生活方面得到保障和满足。
《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意思是父母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
荀子说“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
”(《荀子·王制》)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就是说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这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不是真正的孝。
儒家的经典《礼记》中又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礼记·曲礼上》)意思是说做为儿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按照礼的要求来行孝道,对父母要谦恭尊敬、彬彬有礼,无论严寒酷暑都要让父母生活得舒服安心,心情舒畅等等。
其二,侍奉父母一定要有愉悦的心情。
要永远保持愉悦,关键是对父母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切的、深情的敬爱。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孝”,是人类一种最古老、最朴素、也最伟大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古代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得到了充分扩展,其内涵也尤为复杂。
作为系统化的伦理规范和普遍的伦理模式的孝道,是经过儒家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盛的。
所以传统孝道通常也被认为是儒家伦理。
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1.守身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
”(见《孟子·离娄上》)第一,身体受之父母。
《孝经》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保全身体,珍惜生命,是行孝尽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
同时,父母也把子女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儿女就必须保重身体,尊重生命,不然就伤害了父母。
第二,身体是行孝的首要条件。
《孝经·圣治章》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宝贵的,珍惜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
要想行孝、尽孝,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否则,就失去了尽孝的资本。
2.养亲养亲就是赡养父母。
《广雅》记载:“孝,畜也”;又说:“畜,养也”。
由此可见,孝有奉养之意。
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子女连父母都不供养,那就谈不上“孝”。
“养”作为最基本、最起码、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在诸多著作中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孝行》记载:“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盐铁论·孝养》记载:“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3.敬亲孝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及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及意义史向前提起孝道,似乎人人都知道,但要具体说说孝道应该如何做,或者孝道都有哪些具体要求,未必都能说得明白。
学者们也曾提出过不同的意见,但以笔者之见,多失之笼统或零碎,或者因为价值标准的不同而使人们无法了解孝道的实然状态;尤其是每一要求的意义即价值或理由不甚明了。
因此无论是从对传统孝道的认识,还是对今天履行孝道的借鉴,都有必要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及意义作出比较全面、系统和准确的概括。
另外,笔者所说的传统孝道,主要是以继述周文为己任的先秦儒家为代表的孝道观念,此也是当时以及以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孝道观念。
“孝”字甲骨文中已有,也是随后产生的“五经”等经典文献中的一个常用词。
《尔雅•释训》曰“善事父母为孝”。
《说文》的解释是“子承老也”。
二者分别从文字和释义角度得出的解释完全吻合。
孝道即是孝德,之所以常说孝道而不说孝德,含有强调孝并非只是人为,更有天经地义的意味。
孝道的内容有哪些?即如何才是善事父母,又有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其中更有彰显人性、曲通人情、和谐族群、文明社会等诸多文化意义。
1.守即守身。
出自《孟子•离娄上》篇中的“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儒家主张爱人始于爱己,则孝亲始于守身。
讬诸曾子所作的《孝经》开篇即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就是说身体来自父母,孝亲当始于爱护身体,珍惜生命。
爱身就是爱亲,为此孝子应“居易以俟命,不兴险行以侥幸。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应该平居待命,不要逞能冒险,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带给父母的担忧或耻辱。
因为身体是一生尽孝的基础,最好是“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礼记•祭义》)。
中国盛行的养生文化其实也包含有“孝”的因素。
这当然不是叫人贪生,因为还有比生命价值更高的道德价值,守身更要紧的是使其不失于义,所以守身又具有献身精神。
“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乃孔、孟之名言。
最重视守身的曾子也言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论语•泰伯》)深透儒家伦理的《颜氏家训》说的最清楚:“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儒家思想中的孝道“百善孝为先”。
孝道是中国文化自古提倡的一种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
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儒家宗教根源于对生命创造者的感恩之情与敬畏之心,“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论语》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孝道的言论。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儒家强调“博学于文”,以重视教育著称。
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若要成为“君子”,“文”(后天的文化教育)与“质”(质朴的善良本性)缺一不可,因而,“学文”是儒者不可或缺的人生内容。
不过,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儒宗孔子认为,就做人的根本而言,比“学文”更加重要的是“孝”与“弟”,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仁义”是儒家的基本道德价值,“孝弟”则是“为仁之本”。
在“孝”与“弟”两项中,更为根本的是“孝亲”。
在这一点上,儒教与基督有很大区别。
基督也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爱上帝、爱基督。
《圣经》上记载,基督要求信徒们爱天父和基督超过爱自己的生身父母。
孔子则认为,凡是不能够将爱父母作为人生第一要义者,就是在做人的根本上还没有立起来。
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因为儒家文化对人的生命来源的看法与基督有所不同。
犹太教和基督认为,一位男性的天父———上帝———创造了一切,与天地万物一样,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因此,人最该爱戴与感恩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造物主天父。
儒家文化则认为,天地孕育万物,父母生育儿女,我们生在天地之间,既要敬畏感恩造就了这一切包括人类的天地大父母,又要孝顺感恩养育了自己的生身父母。
在基督信徒的婚礼仪式上,感恩与顺服上帝是重要内容,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上,则一拜天地(人类和万物的大父母),二拜高堂(自己的生身父母),最后夫妻对拜,男女合德。
正因为中国儒家文化认为生身父母是个体生命的来源,所以对父母极其感恩,父母在家庭中地位神圣,“孝亲”是儒家宗教的重要内容。
论孟子的孝道思想观点总结
论孟子的孝道思想观点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孟子”,也被誉为“孟子之圣”,他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的众多思想观点中,孝道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本文将总结孟子的孝道思想观点。
首先,孟子认为孝道是儒家伦理学的核心。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共存的,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以孝敬父母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构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孟子说:“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他认为孝道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法则,人们应当遵从这一法则来行为。
其次,孟子强调孝道与仁德的关系。
他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只有孝心才能培养出仁爱的品质。
孟子说:“爱亲者,诚孝也。
诚孝者,仁之始也。
”他认为,孝道是培养人的仁爱之心的最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孝敬父母,才能体现出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仁者。
第三,孟子提出了“事父母”、“践行孝道”的观点。
他认为孝道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表达,更重要的是具体的行动和实践。
孟子说:“不爱其亲者,未有远其亲也;不敬其亲者,未有安其亲也。
”他强调,要真正行孝,就要付诸实际行动,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并为父母做出实际的贡献。
只有通过行动践行孝道,才能真正实现孝道的本意。
第四,孟子提倡孝道的普及和分享。
他认为,孝道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更应该成为社会的共识和普遍遵循的原则。
他说:“以孝治天下,何如?君子悠悠,小人崇崇。
”意思是,如果以孝治理天下,那么君子之道将广泛传承,而小人之心将逐渐消失。
孟子强调,孝道是社会的基石,应该通过推广和分享,使更多的人认同和践行孝道。
最后,孟子对孝道的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
他认为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敬爱和奉养,更涵盖了对祖先、兄弟姐妹、夫妻等的关爱和尊重。
孟子说:“他人之孝我也能行之;他人之忠我也能行之。
”他认为,孝的实质是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不仅限于亲情,并应该贯穿于个人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中。
基于儒家孝文化的现代思考
母开始 , 然后推而广之 , 去爱一切人 。《 孝经》 : “ 夫孝 、 始 于 事亲。” “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 , 谓之悖德 ; 不敬其 亲而敬
( 二) 敬亲 , 孔子 云 : “ 今之孝者 , 是谓 能养 , 至 于犬 马皆
【 基金项 目】 黑龙 江省职业教育学会“ 十二五” 重点 课题—— “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 , 项 目编 号
能有养 , 不敬 , 何 以别乎?” 孑 L 子认 为仅仅做到 在经济上赡 养父母还远远不够 , 对父母 不仅要奉养 , 还要恭敬 , 只养不
敬不能称为“ 孝” 。《 孟子 ・ 万章篇上》 : “ 孝子之至 . 莫大乎尊
亲” 。敬 亲是孝 的更进一步要求 。 ( 三) 悦亲 。子夏问“ 孝” , 子 日: “ 色难。有事 , 弟子服其 劳; 有酒 食 , 先生馔 , 曾是 以为孝平?” 孔子说 : 有事 的时候 , 儿女 去干 , 有好吃 的 , 给父母 吃 , 这 就是孝吗?虽然 能够给 父母 做事情 , 给父母吃好 的, 但是你的脸色 难看 , 这也是不
子 女 对 父 母 的最 基 本 义 务 。 孔 子 日 : “ 今 之 孝 者 , 是 谓 能
养” 。 子夏 日: “ 事父母 , 能竭其力。” 这是孝的根本。如果连
奉养都 做不到, 更谈不上其它 了。所 以孟子说 : “ 仁之实 , 事
亲是也” 、 “ 事亲为大” 、 “ 事亲事之本也” 。
( 四) 谏 亲 。南 宋词 人 陆游 , 本 来 和 妻 的 释 义
《 孝经・ 开宗 明义章 》 说: “ 孝, 德之本 也 , 教 之所 由生
也。 ” 即,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 是 人 性 的 出发 点 。 也 是最 基
浅谈儒家“孝”观念
2020年第02期作者简介:马志安(1994-),男,吉林省磐石市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收稿日期:2020年1月16日。
1儒家孝观念1.1孝表现为养亲简单来讲,就是从物质方面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是被儒家认为最低层次的孝,只是尽其所有的给父母提供衣食。
对于子女来讲,虚寒问暖是每日必行的礼节,考虑父母的衣食是最基本的孝道。
子女赡养双亲要有一种紧迫感,不能够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悔恨。
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5],不需要等到高官厚禄才想起来奉养父母,只需竭尽其力,及时行孝,否则便是一种不孝行为。
1.2孝表现为敬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牛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6]也就是说人和牲畜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尊敬父母,这种尊敬不是表面上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爱。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孔子把听从父母的教诲,遵循父母的遗志,看作是深层次的孝,是为敬亲。
曾子说:“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8],尊亲便是敬亲,使父母从内心深处愉悦,才是深层次的孝。
1.3孝表现为谏亲意思是说假若父母犯了错误,子女应该劝谏,而这不但合乎孝道,更应当是子女的一种义务。
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9],对于父母的过错,要多次反复劝谏。
荀子说过,在从命亲危、从命亲辱、从命则亲禽兽三种情况下,子女违背父母的命令,是孝的体现。
由此可见,先秦儒家讲孝,并不指愚孝,而应当是有原则、合乎道义的尽孝,此为大孝。
假使一味听从父母之言,不分奸恶、好坏,非孝乃大恶。
1.4孝表现为慎终、追远慎终就是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追远就是重视祭祀。
曾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
”曾子的观点有三层含义:一是父母活着时孝敬他们,二是父母亡故,要认真按照丧礼办理父母丧事,三是要按照民族习俗,祭祀父母,以示子女怀念之情。
1.5孝表现为全体、贵生意思是指保全自己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
儒家孝道文化
第四,要“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三年于父之道,可谓孝也。”陆游的 《示儿诗》说明,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平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充满 高度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 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去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 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以上说的“尊敬”、“奉养”、“侍疾”、“承志”、“立身”、“谏诤”、“送葬”、“追念”等八个方
面,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自解放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 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现在,重提孝道是已经成了不可不为之势了,因而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 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以 上是我们对儒家孝道文化所作的初步探讨。吸收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孝道文化,是我们 的重要任务。
汇报结束
谢谢大家! 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六,要“谏诤”
孔子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焉得为孝乎?”在今天,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 错误之处,要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作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 相背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否则,无原则的顺从使父母陷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 今天的社会生活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的,都应该遵守道德与法律。
孝与先秦儒家教化
孝与先秦儒家教化“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儒家对孝的重视与阐释,使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教化理念。
先秦儒家认为,孝是人的天性。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宰我曾对守三年之丧提出质疑,认为一年即可。
孔子对此十分不满,他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表明,子女在幼时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长大后为父母守孝三年是报答养育之恩的基本方式,也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这种天性的孝,不仅是对父母的感恩,更是对生命之源的敬畏。
孝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石。
在先秦儒家的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则是维系家庭稳定和谐的关键。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能够营造出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孟子》中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意思是每个人都敬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一个充满孝道的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尊重,能够减少矛盾和纷争,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社会层面来看,孝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
儒家倡导“移孝作忠”,认为在家孝顺父母的人,在社会上也会忠于君主、忠于国家。
这种观念将家庭伦理与社会政治秩序联系起来,使孝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道德规范。
通过宣扬孝道,可以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责任意识和服从精神,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在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对孝的具体行为和要求也有诸多阐述。
首先,要尊敬父母。
《论语》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意味着仅仅在物质上供养父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在态度上尊敬他们。
其次,要顺从父母的意愿,但并非盲目顺从。
当父母的行为有过错时,子女应该委婉地劝谏,而不是强硬地对抗。
正如《孝经》中所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再者,要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在父母年老体弱时,要悉心照料,使其安享晚年。
孟子孝道名言 事父母以孝 事兄弟以悌
孟子孝道名言事父母以孝事兄弟以悌在古代中国,孟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言论被后人称为“孟子孝道名言”,其中包含了对于家庭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孟子强调了尊敬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重要性,并倡导人们应当以孝敬和悌亲人。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孟子所提倡的“事父母以孝,事兄弟以悌”这一原则,明确其内涵和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
孟子认为,儿女应该深切地孝敬父母,这是一种重要的家庭责任和道德义务。
在孟子的思想中,孝敬父母是社会伦理关系中的基石,也是个人修养和品德塑造的重要途径。
事父母以孝,意味着尊重和关心父母,积极承担起照顾和抚养父母的责任。
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包括情感的表达和关怀的传递。
孟子认为,孝敬父母不仅能带给父母温暖和安慰,同时也能培养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事兄弟以悌,是孟子对于兄弟姐妹之间关系的要求。
兄弟姐妹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尊重,并以悌道来维护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和团结。
孟子认为,兄弟姐妹应该互相支持和帮助,彼此间有着亲密的情感纽带。
事兄弟以悌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要尊重兄弟姐妹的意见和需求,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并共同成长。
兄弟姐妹之间友爱和和睦的关系,不仅能够构建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孝道名言中的“事父母以孝,事兄弟以悌”不仅仅是家庭关系的原则,同时也反映了一种处世和为人处事的普遍原则。
孟子强调,一个人应该以敬爱和友善来对待他人,彼此间应该保持相互尊重和协作。
事父母以孝,不仅包含了对于父母的尊敬,更体现了对于长辈和他人的尊重。
孝顺父母是一种仁爱和孝道的表达,悌亲为兄弟姐妹之情的延伸,同时也是一种社会道德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受益于孟子孝道名言中的智慧。
尊敬父母,关心、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这不仅帮助维系家庭和谐,更有助于传递一种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
尊重兄弟姐妹,互相团结支持,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中,都能够构建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门事亲序
儒门事亲序
摘要:
一、引言
二、儒门事亲的背景与意义
三、儒门事亲的主要内容
四、儒门事亲的当代价值
五、结论
正文:
【引言】
儒门事亲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旨在弘扬儒家孝道文化,传承儒家家庭伦理观念。
本文将对儒门事亲的背景、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当代价值进行探讨。
【儒门事亲的背景与意义】
儒门事亲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学者为了解决当时家庭伦理道德的沦丧、孝道文化的衰落等问题而创作的一部经典。
它以孝道为核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与责任。
在封建社会,儒门事亲为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儒门事亲的主要内容】
儒门事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顺;2.悌道:强调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互助;3.夫妇道: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4.亲情:强调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血缘关系;5.礼仪: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规矩。
【儒门事亲的当代价值】
尽管儒门事亲成书于古代,但其家庭伦理观念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家庭伦理道德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儒门事亲所倡导的孝道、悌道等家庭伦理观念可以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结论】
儒门事亲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在弘扬孝道文化、传承儒家家庭伦理观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先秦时期儒家忠孝观
浅谈先秦时期儒家忠孝观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各种不同的哲学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
儒家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在儒家的思想中,忠孝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先秦时期儒家对于忠孝观的理解进行浅谈。
在儒家的文献中,忠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常常同时被提及。
《孟子》中有一段著名的话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家之事,不可不问也。
一言一笑,不可不慎也。
有以为有,有以为亡,无以为有也。
”这段话语表达了儒家对于忠孝观的重视,强调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关于孝,儒家提出了孝治的思想,即认为孝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论语》中有“其为人也孝弟,而好学,而能强”之语,强调了孝道对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大学》中也提到:“故孝者,所以事亲也。
”强调了孝顺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对于整个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儒家对于忠的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礼记》中有“忠让贤慝”之语,表达了忠诚和谦让的思想。
儒家认为,忠是一种忠于道德和正义的品质,是为国家、家庭和朋友尽职尽责的态度,而非简单地服从权威或利益。
《孟子》中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论断,表明了儒家对于忠的理解,即忠不仅是一种言行,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儒家的忠孝观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在《论语》中,孔子说:“有子者述而不作,春秋无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矣,立而立矣。
”强调了一个人应当言行一致,能够遵循忠孝的准则行事。
儒家对于忠孝观的强调,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在家庭生活中被视为最基本的品德。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孝敬父母被认为是人生最大的功德,在现代社会中,尽孝仍然被看作是传统美德。
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也能够看到儒家忠孝观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中,忠孝观被制度化,孝道被奉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原则。
孔夫子对孝的阐述
孔夫子对孝的阐述孔夫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体系中,“孝”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等文献记载中,孔子对孝道的阐述既深入细致又广泛全面,其观点深深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伦理观念和家庭道德规范。
1. 孝的本质与内涵(a)孝之本——恭敬与顺从孔子认为孝首先表现在对父母的尊敬上,这种尊敬不仅体现在物质赡养层面,更在于精神上的敬重。
如《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色难”,是指对待父母时能保持和颜悦色最为困难,即使承担家事辛劳、侍奉饮食,如果态度不恭,也不能视为真正的孝。
(b)无改父之道孔子强调继承并发扬父母的良好品质和教诲,《论语·学而》中有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句话指出,在父母生前要观察他们的志向,并在他们去世后仍坚持这些原则,至少在父亲过世后的守丧期间不改变他的优良传统,这才是真正的孝。
(c)尽心尽力孝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内心的诚挚情感。
孔子提倡子女应竭尽全力照顾年老体衰的父母,做到“病则致其忧,死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在父母生病时要给予关心照料,在父母去世后要深感哀痛,祭祀时要庄严肃穆,以此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与怀念。
2. 孝的社会化扩展孔子把家庭中的孝道延伸到社会关系中,通过“悌”的概念来推广孝的精神。
他认为,尊重兄长就是将孝的精神拓展至兄弟姐妹间,进而推及全社会。
“出则弟”,意味着走出家门,也要像对待兄长那样尊崇长辈,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一个人由家庭到社会的责任意识和伦理自觉。
3. 孝的教育功能孔子强调孝的教育意义,认为它是培养人格品德的基础。
他提出“孝者,仁之本也”,即孝是实践仁德的根本途径。
一个能做到孝的人,必然具备对他人的关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以孝为核心内容,通过学习和实践孝道来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行的君子。
孝道文化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主要内涵
,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
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
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
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
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
5、谏诤。
《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
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和舒畅。顺从 , 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中庸》 有言“ 父母其顺矣” , 所谓“ 顺” , 朱熹解释为“ 安 乐” ①, 子女所行符合天理人道就能够让父母安乐。最理想的顺亲是子女与父母在追求和践履天道仁义 上具 有 一致性 , 这 种一致 性 的符合 让父 母安 心 、 愉悦 。这 种理 想 的顺 亲 和谏亲 不会 存在 紧张 的关 系 。孝 顺的理解思路基本剔除了天道仁义维度的支撑说 明, 所以也就将谏亲视为顺亲的对立面。 孟 懿子 问孝 。子 日 : “ 无违。 ” 樊迟 御 , 子告 之 日 : “ 孟孙 问孝 于 我 , 我对 日无违 。 ” 樊迟 日 : “ 何谓也? ” 子 日: “ 生, 事之 以礼 , 死, 葬 之 以礼 , 祭 之 以礼 。 ” ( 《 论语 ・ 为政 》 ) 有学者将《 论语 ・ 为政》 第五节中的“ 无违” 理解为对父母 的顺从 , 在我看来 , 这种解释并不准确 。 在文本 中 , 对“ 无违” 做 出直 接 回应 的是 “ 礼” 。孔 子将 “ 无 违” 解 释为 “ 生, 事 之 以礼 , 死, 葬 之 以礼 , 祭 之 以礼 ” 。葛 荣晋列 举 了有关 “ 无 违” 的三种 解释 : 一是 无违 于礼 ; 二是 无违 于父 道 ; 三是 不非 其 亲 ( 绝 对 服 从, 过 失不 得提 出非议 ) ②。我 同意第 一 种解 释 。孔 子 强 调对 待 父母 不要 违 背礼 , 按 照 礼 的要 求 去 做 也 就是孝 的表 现 。若是 将 “ 礼” 与顺 从 对 等 , 将 孝道 与 顺 从 完全 对 等 , 这无 疑 是 对 文本 的误 读 。礼 的 内涵 要 丰 富得 多 , 尽 管它包 括 了子女 对 父母 “ 顺” 的要求 , 但它 也将 谏 亲 这类 不顺 从 父母 的内容 纳 入到 孝 道 。 若是按照第三种解释, 我们将无法理解《 论语》 中有关 “ 谏亲” 、 “ 仁”” 理解 为顺 从 父母 的意愿 , 由此批 判孔 子 “ 谏亲” 的无 能 为力 , 否 定 子 女在 谏 亲 上 的 自主选 择 , 这 种 观
一
、
儒 家孝道 的三 个维度 : 顺 亲、 隐亲和谏 亲
儒家孝道的内容可以划分为顺亲、 隐亲和谏亲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孝道的内容基本分为顺亲和不 顺亲两个方面。隐亲是在特殊情境下顺亲的特殊体现 , 谏亲则是不顺从父母的突出表现 。以《 论语》 文 本分析 , 其中涉及孝道的内容有 2 4则 , 除去说 明孝道重要性的内容外 , 具体论述 如何行孝的内容有 1 5 则。在这 1 5 则 内容中, 除了《 论语 ・ 里仁》 第 十八节对谏亲的说 明, 其他 1 4则② 内容体现了顺 亲的内 容 。例如 : 在父 母 生前 , “ 事 父母 , 能竭 其力 ”、 “ 父母 在 , 不远游 , 游 必 有方 ” 、 “父 母 , 唯 其疾 之 忧 ” ; 父母 死后 ,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 “ 慎终追远” 、 “ 丧事不敢不勉 , 不为酒困” 。子女在这 1 4 则中的 情感 、 态 度 和行 为符合 父母 的意愿 、 需要 和希 望 。
顺 亲一般 被 当做 等 同于孝顺 的概 念 , 即对 父母 命 令 或 指示 的顺 从 , 遵 照执 行 。先 秦 儒 家 对 “ 顺” 的
【 作者筒 介】 金 小燕, 女, 山 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 , 研 究方 向为德性伦理 学 ; 傅 永军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 发展 学院教授 、 哲 学系主任 、 博士 生导 师。
论语学而第7节论语学而第9节论语学而第11节论语为政第5节论语为政第6节论语为政第7节论语为政第8节论语里仁第19节论语里仁第20节论语里仁第21节论语泰伯第2节论语泰伯第3节论语子罕第16节论语先进第4节论语子路第18节论语子路第20节论语阳货第21节论语子张第18节
2 0 1 5年 5月
理论 学刊
念之间的的矛盾 , 成为 当前深入理解儒 家思 想的重大理论课题 。理 清蕴含在谏亲 中的 实践智慧 , 是走 出这一 困境的 根 本道路。在谏 亲过程 中规 范亲子 双方对 “ 辩” 这一难 题的 态度 、 方 式和行 动折 射 出儒 家思想丰 富的 实践智 慧 内 涵 。正是基 于实践智 慧的力量 , 顺 亲和谏 亲在儒 家孝道的践履 中实现 了统一。这种统一对 于亲子双方 的 自我 实现、
① 亚里士 多德将 理智分为 实践理智和理论 理智 , 分 别对应 实践 智 慧和理论德 性。 实践智 慧是 指在 实践 中( 人 类
事务 ) 考虑 、 慎 思、 选择对德性 的作 用, 对人总体善的考虑 。亚里士 多德 强调 , 只有合乎 实践 智慧的伦理 德性 才能做 出合 宜的 事情 , 而伦理德性 则为实践 智慧提 供善 的 目的。 因此 , 亚 里士 多德说 : “ 伦 理德 性使 目的正确 , 实践 智 慧使 手段 正 确。 ” 参 阅亚里士 多德的《 尼各 马科伦理 学》, 廖 中白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 0 0 3年版 , 1 1 4 5 a 5 — 6 。 ② 这1 4则 内容 包括 : 《 论语 ・学而》 第 7节、 《 论语 ・ 学而》 第 9节 、 《 论语 ・学而》 第l 1 节、 《 论语 ・ 为政》 第 5节 、
顺 亲存 在 的矛 盾也 未能 得 到合理 解决 。本 文通 过厘 清 顺 亲 、 隐亲 和谏 亲 的概 念 内容 , 分 析 谏 亲 和顺 亲 、 隐亲 之间存 在 的矛 盾及 其缘 由 , 进而通过对“ 达 善 而不 敢 争辩 ” 观 念 的辨 析 , 讨 论谏 亲 作 为 一种 实 践 智 慧 的运 用 和价 值 。谏 亲 和顺 亲 的统一 , 是 亲子 双方精 进 德性 、 实现 自我 以及 通达 完善 价值 的过 程 。
子路》 第 l 8节 、 《 论语 ・ 子路》 第2 0节 、 《 论语 ・阳货》 第2 l 节、 《 论语 ・ 子张》 第l 8节。
61
理论 学刊 - 2 0 1 5年 第 5期
解 释 比现代理 解 的顺亲 要宽 泛和 弘大得 多 。先秦 儒 家认 为顺 亲强调 的是 子女 的所作 所 为能够 让父母 安
《 论语 ・ 为政》 第 6节、 《 论语 ・为政 》 第 7节、 《 论语 ・ 为政》 第 8节 、 《 论语 ・ 里仁》 第l 9节 、 《 论语 ・ 里仁》 第2 O节、 《 论
语 ・ 里仁 》 第2 l 节、 《 论语 ・ 泰伯》 第 2节、 《 论语 ・ 泰伯》 第 3节、 《 论语 -子罕》 第l 6节、 《 论语 ・ 先进》 第4节、 《 论语 ・
通达有德性 的生活具 有重要 意义。
[ 关键词 ] 谏 亲; 顺亲; 隐亲; 实践智慧
【 中圈分类 号】 B 2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2 - 3 9 0 9 ( 2 0 1 5 ) 0 5 - 0 0 6 1 - 0 8
作为儒家孝道的重要价值维度 , 谏亲所蕴含的实践智慧内涵至今未有详尽深入的探讨 , 故而谏亲与
T h e o r y J o u r n a l
Ma y . 2 0 1 5 No . 5 S e r . No . 2 5 5
第 5期 总第 2 5 5期
谏亲 : 儒 家孝 道 的“ 实践智慧 " ①
金 小燕 , 傅 永军
(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5 0 1 0 0 ) [ 摘 要] 顺亲 、 隐亲和谏 亲乃是考察儒 家孝道 的三 个重要价 值 维度 。其 中, 如何化 解顺 亲与谏 亲两种价 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