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民族政策 论文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范本模板】

浅论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成就及学习意义内容摘要: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民族共同体结合而成.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互相展,边疆地区和中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而奠定基础。

全国统一集中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民族团结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①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他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是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中的最高利益,也是个民族的共同愿望。

关键词:民族政策;成就;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来;意义与启发二.中国的民族政策及成就(一)建国以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二)民族团结政策(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②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加大培养与任用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在经济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2020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民族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之一.如何协调国家利益与各族群自身的利益,如何协调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成为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民族问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人类社会处理民族问题指明了方向.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要真正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精神,作为解释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现实中还存在着继续时代化的任务.事实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观点的研究、科学理解及其时代化推进,不仅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人类社会这个民族大千世界正确处理和科学解决民族问题也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核心议题进行系统研究.导论部分首先对本选题进行了简要概述,进而从本研究所涉及民族、族群、民族国家等核心概念入手,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及其时代化发展进行研究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论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就是加强多民族国家统合.同时,通过反思借鉴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阐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本文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时代化发展.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和理论渊源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为代表的经典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列宁和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为代表的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代表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作出系统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着力论证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民族是从氏族和部落发展而来的,人类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可以表述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民族国家)这样的顺序.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普遍处于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形态这个民族发展阶段上.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来自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挑战.但是,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第三部分,深入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是加强多民族国家统合.既然当今的时代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时代,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多民族国家统合的问题.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核心和着力点就在于实现多民族国家统合.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面临着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全球化、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主义等问题.欲合理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民族问题,指望超越民族国家的其它建构模式是不现实的,通过国家统合消解目前多民族国家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应对之道.第四部分,对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处理民族问题过程中,许多国家在实践中都探索出了一些特殊的模式,根据其特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模式:“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大熔炉”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美国、印度等国,因其通过重视民族国家统合,一定程度上消弭了民族矛盾和问题,基本上有效地防止了民族国家的分裂.“大拼盘”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是(前)苏联、(前)南斯拉夫等国,因其忽视民族国家统合,民族矛盾冲突与政治矛盾、社会矛盾叠加,从而成为导致民族国家分崩离析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一条基本的思路,即是否采取民族国家统合的理念和方式来处理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通过对“大熔炉”模式和“大拼盘”模式这两种解决民族问题的方式的具体考察,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得失,无疑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五部分,明确提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本文认为,按照“一体多源(元)”的理论纲领,对多民族国家进行国家统合,是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的理论路径和现实道路.具体而言:在政治上,淡化族群属性和族群意识,增强国族和国家认同,强化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基础;在经济上,建立和发展统一的国民市场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和培育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在文化上,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塑造价值理念的同一性,引导民族主义意识转化为爱国主义,构筑和增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础;在制度上,完善和提高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及统合效能,健全和完善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基础.此外,还应积极处理好的几组关系,即国家利益与族群利益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民族问题的解决与******、民生建设的关系;民族问题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关系.余论部分,针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提出通过民族国家统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时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从一般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捍卫和发展者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本”和“源”就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源头和首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有交融.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制度解剖并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过程中同步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主要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他们对民族现象的分析,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发展变化及内在根源的考察,与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是同时进行的.由于他们将民族理论与国家学说相联系,将民族发展规律纳入在历史发展规律中去探究,将民族问题纳入无产阶级革命中去思考,对民族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将民族理论牢牢地立足于唯物史观基石之上,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其价值引导,串起了由民族平等——民族友爱——反对民族主义——主张国际主义这条民族理论的价值链,也体现出由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指导——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矛盾的缓和——民族消亡这——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思路,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为其搭建的理论框架尚是粗线条式的,理论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不够.他们指出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但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尤其是复杂性论述甚少,这些都有待于后来的继承者作进一步的补充、丰富和发展.必须充分肯定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虽然处于较初步的阶段,却为后继者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生长点.列宁领导的俄国的十月革命和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发生在资本主义未有充分发展、经济社会落后、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国度.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和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总体预见存在着时代、阶级条件和国情等方面的重大差别,这一差别必然反映在包括民族问题在内的所有社会问题上.列宁和斯大林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的进一步探索.列宁从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现实以及帝国主义时期全球的殖民体系出发,在探索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之路时,对民族问题与殖民地问题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系统阐发,对包括民族平等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与政策做出了阐释,与民族主义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了斗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可惜的是列宁的早逝,使他对包括民族理论在内的列宁主义没来得及在理论上充分论证和在实践中进一步展开:如对从形式上的民族平等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中的民族意识增长的必要性、长期性及其影响认识不足;虽主张民族语言的平等,但没有注意到各民族问相互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斯大林遵循列宁的思想,对世界范围的民族问题、俄国自身的民族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对前几位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有着重大补充.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为指导,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来界定民族,这一关于民族的定义,划清了和唯心主义民族观的界限,对当时和日后的东西方的民族理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斯大林在民族理论和民族实践间的中间环节——民族政策和纲领上有所创新,更有在民族实践中的具体推动,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些经验教训都值得深刻的反思.总结四位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我们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国际主义、民族平等联合和多元一体是他们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整体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是他们民族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的一些具体结论需要被进一步的验证和发展,但他们分析和解决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而他们从民族观上抽象出的基本方法,在接受历史的经验之后,更应得到珍视.当然,这些基本方法也不是僵化不变的.如在民族问题上的阶级分析法的视角在今天应进行一定的转换.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价值观对多民族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的愿望,因此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中论文专业:交通运输系班级:交运1002班姓名:杨海金学号:01029181题目: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关键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㈠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平等的思想是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

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由于社会地位差异而不能受到同等对待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商品交换的普遍化,逐渐的出现了平等的观念。

这种平等的观念代表人类对于自身权利的一种探索和追求。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的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和束缚。

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改变自己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指向封建王权。

新兴资产阶级和衰朽的封建势力的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就是民主对专制、“人权”对“王权”、“平等”观念对封建特权思想意识的斗争。

“平等”成了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口号。

卢梭认为,私有制和国家是导致不平等的社会根源,这一思想成为其“人民主权思想”的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斯宾诺莎设想的民主制度国家就是“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洛克反对君权神授说,提出“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认为人天生是自由、平等的,保障生命与财产是人的基本权利。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发展,平等观念被资产阶级引入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民族关系的领域,成为一般平等关系的合理延伸。

民族平等的口号,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过程中,伴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程与建立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直接相关,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民族国家因此实现民族统一与强大,保障每个公民的安全和利益的主体,从而成为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必要条件。

资产阶级通过提出民族平等的政治口号发挥了舆论支持的独特作用,既强化了民族的认同,又把同一民族的成员聚集在自己的旗帜下,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论民族平等[摘要]民族平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它首先指各民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的平等。

其实质是指在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上消灭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在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的任何特权,无条件地保护弱小民族的权利,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

民族平等还要求在社会生活一切领域即经济、文化包括语言方面的平等,要求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字]民族平等、基本原则、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达程度如何,风俗习惯和宗教异同,都一律平等。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都拥有同等的地位,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一、民族平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当代世界,民族平等是个广泛使用的口号,因为种族歧视已经没有市场可言。

但是,尽管许多国家都宣称自己实行民族平等,可他们对民族平等的理解和实践都大不相同。

因此,何谓民族平等,不仅要看形式,还要看其具体内容。

(一)、外国民族平等的形成与发展平等是个古老的话题,美国政治学家萨托利把它叫做“迷宫”,可见其复杂程度:平等也是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平等还是个价值判断,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

萨托利在《民主新论》一书中为当代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他认为相适的平等理论。

其核心是“人是生而不平等的,而平等只能是人类行为的结果。

”萨托利认为,所谓平等应该包含法律—政治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经济平等。

同时,他又把机会平等再分为平等的利用和平等。

前三项平等在拿破仑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而经济平等则应该纳入社会主义的范畴。

也就是说,追求经济平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特征。

他还断言:“平等结果要求不平等的机会。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摘要:相伴着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民族与国家开始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舞台上,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它们各自的含义与特征等不尽相同,所以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共同维系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民族与国家;概况;联系民族与国家是相伴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它们的起因及其后来发展的趋向。

为我们今后更好的将国家建设引向繁荣与富强做铺垫。

一、关于民族与国家的一些概况(一)形成时期民族与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都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确立的时期,而且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成长和发展的。

(二)含义1.民族是在人类社会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构.(三)特征及职能民族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等特征。

而国家是具有政治统治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同属于历史范畴然而,民族与国家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区别。

(一)民族与国家各自形成的基本要素不尽相同。

1.民族的形成要具备几个相对稳定的基本特征或基本要素。

2.人口是构成国家的第一基本要素,而任何国民的生息繁衍都有其具体的生存空间即领土。

相对于国家来说,主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利,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而政府是国家机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国家实现其统治、维护其社会秩序的最重要的工具。

(二)民族与国家同为政治实体,但二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民族凸现的是构成政治单位的人的群体,是以经济、文化、语言、地域等因素把人们连接在一起。

而国家凸现的是政治体制,是以政治方面的原因为主要力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即政治利益的一致性。

二者相比国家政治色彩更浓,而民族则是文化色彩更重。

(三)民族与国家的稳定性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相关论文篇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探析》摘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实施专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案例教学法与讨论式互动教学法,要推动实践教学,提高该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10-0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向各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爱国观教育的一门课程,其宗旨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学生的民族理论素质和民族政策水平,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存在的问题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服务,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是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弘扬和塑造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及思想品德的主渠道、主阵地。

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促进各族人民团结、平等、共同繁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已显得日益陈旧、缺乏活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目前,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主要存在班级人数相对较多和教学理念滞后两大问题。

(一)在教师有限的前提下,班级人数相对较多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集中在第一学期上课,在这个学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研室的教师要承担整个学校所有大一学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为什么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2>董珈利投资学201230206017内容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的关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理论,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精神,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动态的。

民族关系是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基本特征,是指民族交往和民族矛盾状态所涉及的领域和方面。

它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途径相联系的。

不同社会的民族关系内容、特征各有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这种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关系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基本特征的。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特权。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和睦、友好和协调、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互相协作、互相帮助。

民族和谐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和睦相处、互相包容、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是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

如果因为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导致出现民族纷争甚至是冲突,那么国家就会陷入混乱的局面甚至可能上演民族分裂的闹剧。

如此一来,和谐一词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因此,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这一问题上,防止民族冲突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各族人民和睦相处、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民族宗教工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交流等方面来讨论如何促进民族和谐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重在发展,贵在科学。

其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谋划区域发展路径,确保地区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经济是一切事务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才能搞好上层建筑。

因此,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必须先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

1.大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优先发展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产业,从而改善民族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最主要的是交通,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不断地被贫困地区的发展所验证。

2.加大政策扶持国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倾向于民族地区,给予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的投入和税收的减免。

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一词国家可以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地理环境、民族风情等搞好旅游事业,也可以将东部发达地区好的发展思路引入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问题。

只有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上去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使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完善民族地区的法律政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加强和完善民族法律政策工作最重要的是转变和落实。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末论文

文化——民族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的这一观点,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不曾断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造就了一种“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

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融合性,使她能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使自己充实、丰富,并获得不断更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应主要归因于中国文化这一丰厚的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

正如梁漱溟当年所说:现代化的中国“是一棵新树,但他是从原来的老树根上生长出来的,仍和老树为同根,不是另外一棵树”。

近代以来,中国古老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深层的价值系统却始终未曾中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千磨万击还坚劲”,中华文化这一自主独立性一直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转移。

即使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出现一定困难,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山雨欲来之时,中国丝毫没有动摇自身的主见和意志,坚持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西方文化同本土文化相适应而不是取而代之。

假若当年中国也和那些缺乏文化根基的国家一样,一切都按照西方的话语体系来思维和表述,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失败的例证,为西方世界提供笑柄。

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国人的热切愿望。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2)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二《邓小平发展理论中的民族政策》[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各民族问题共同富裕繁荣的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努力解决的重要任务。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思想,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

[关键词]民族理论创新发展一、认清了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正确认识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特点,是做好社会主义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

邓小平继承并发扬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贯重视民族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改革开放初期及时指出:“民族工作确有很多问题要提起注意。

”[1]p409——410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作出了更为科学的概括。

党的十二大提出,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促进个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党进一步强调要从振兴中华民族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高度,充分认识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上的差别,利益上的矛盾和纠纷,仍将长期存在,再加上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影响,使得民族问题依然十分复杂。

1992年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民族问题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都具有重大影响”[2]p29—30。

对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特点的深刻认识,保证了新时期我们党始终把民族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来认真对待,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问题能够不断得到重视和解决。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正确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依据。

建国以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从而使各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平等,和谐共处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政策》这门课程,我觉得作为民族院校的一名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大学生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有理由去学习和掌握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和制度,为以后社会主义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后来随着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建立,“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被广泛使用,在中国古代它指宗族之属,又指华夷之别。

民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作为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而又不同于其它人们共同体。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摘自《民族理论与政策教程》第二章)一个国家要强盛,一个民族要兴旺,都离不开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平等。

所以解决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民族问题最主要又体现在民族平等和尊重互信!民族平等团结是立国之本,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范文.doc

民族理论与政策知识论文范文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篇一:《浅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

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

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 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

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

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

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

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

民族理论与政策论文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民族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理论与政策不仅是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体系构建以及历史演变等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1、民族的概念民族是指具有相同文化、历史、语言、习俗、宗教以及社会习惯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如生产方式、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

民族既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概念。

2、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指由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政治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民族间矛盾和冲突,包括民族分离、民族歧视、民族仇恨、民族武装冲突等。

民族问题严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和经济发展。

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两个方面。

1、民族理论的体系构建民族理论是指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包括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

民族理论的主要任务是探讨民族问题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研究方面,需要加强对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多元共生和民族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支持发展各种民族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教育、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

2、民族政策的体系构建民族政策是指针对民族问题制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加强民族团结与和谐等。

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重政策创新和实践,积极推动民族改革与发展,加强民族自治和多元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民族问题一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在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关于民族政策体系的论文范文

关于民族政策体系的论文范文

关于民族政策体系的论文范文我国的民族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在不断健全完善中,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民族政策的论文篇一:《试谈民族政策管理工作报告》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和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按照年初制定的民族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

民族科出色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并且及时完成省民委临时交办的各项工作。

现将全年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一、民族工作开展情况(一)认真做好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工作、为迎接地区开发建设周年,8月7日,我局在会展中心召开了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座谈会,并向与会人员赠送了纪念品。

这次会议共有8个少数民族,6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对开发建设周年来的风雨历程进行了回顾,列举了多年来党对少数民族群众实行的优惠政策和民族工作部门多年来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的实例。

表示今后仍然会继续为我区民族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结合省民委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我局积极响应号召,为迎接地区开发建设0周年迎庆活动,8月日,开展了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活动。

我们采取在新世纪广场及加格达奇区人民政府门前悬挂标语横幅并设立了宣传台,为了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我们还请来了老年秧歌队,协助宣传。

在宣传游行过程中,由身穿民族服装的工作人员向过往行人发放宣传单,广大群众对我们的宣传形式十分关注,纷纷前来索要宣传单,我们共发放了5000余份宣传单。

另外,我们还通过电视台和报社等新闻媒体对民族政策、法规进行宣传。

并且,在宣传周期间,我们大意各县区的宣传活动进行了部署,各县区民族宗教局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活动。

通过宣传活动,形成了一个关注民族政策、法规内容,维护少数民族权益的良好局面。

2、协助省民委做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推荐个先进集体,名先进个人,同时完成了先进事迹材料的上报工作。

根据省民委的工作要求,将《中华民族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册发放至县区四大班子成员,县区有关单位,民族乡镇及有关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配合省民委开展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知识竞赛”活动,各县区民族宗教局均参加了这次答题活动。

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

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

对于民族问题的正确认识内容提要:民族问题是马克思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地采取措施,从而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最终将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繁荣。

同时民族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与社会总问题紧密联系一起。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关键词: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社会主义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因此民族问题在我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民族问题如果处理恰当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繁荣;相反,如果处理失当则会给我国带来重大的影响,给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是生命威胁,以至于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在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从而促进我们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健康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曾指出:“这些年来,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风险,有政治领域的也有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但我们都顶住了,保持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始终同心同德、紧密团结”“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我们既然知道了民族问题的重要地位,那么我们就应该对民族问题的有关知识加深理解,比如最基本的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它的表现是什么等等我们都应该加深理解。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论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论文

论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论文

论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论文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根据和基本原则。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中国民族平等政策的论文篇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及其启示》摘要: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本文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一系列重要的指示、决议进行文献解读,从中分析得出其对做好当前民族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启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根据和基本原则。

是否承认与坚持这个原则,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一切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一、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只有大小之分,只有发展阶段上先进与落后,没有优劣之分。

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应该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任何特权。

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提出了“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的著名论断,其中蕴含着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光辉思想,也是最早提出的关于坚持民族平等的言论。

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中提出:“废除等级制,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平等思想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平等政策的理论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规定少数民族历来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抗战胜利后,为了团结全国各少数民族参加争取和平民主及随后的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反复重申,必须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pdf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中国历史、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

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

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

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

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

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

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

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

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

由于这一制度既充分保证了国家在大政方针上的集中统一,又充分保证了各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最佳政治制度。

(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政策。

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政策中,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目标,而民族区域自治则是实现上述原则和目标的基本制度保障。

而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大政策又包含以下一系列具体政策。

1.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

鉴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乡工作条例》,也对此作了政策和法律上的相关规定。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为此,全国和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在民族地区推行民族语文教学、民族语文出版和民族语言广播,并用民族语文执行公务等。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规定。

为了保证这些法律的贯彻落实,《刑法》还规定,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4.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侵犯他人合法宗教信仰自由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制裁。

为推动各民族尽快走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国家还在财政、税收、金融、贸易、资源开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以及民族干部的培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特殊优惠政策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

在政治方面,云南自建国后已先后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和197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0%。

民族自治地方的州长、县长均由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乡的乡长亦由建立民族乡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1999年底,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已有26.7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6%。

在经济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二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999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561.71亿元,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

在社会方面,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科技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已基本建立寄宿半寄宿制学校、民族中小学、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民族干部学校、民族学院等相互衔接的完备的教育体系。

1999年全省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32.15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4.35%。

8个自治州和29个自治县都建立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和科学技术协会,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近14万人,各种实用科技得到了有效推广。

在民族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全省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少数民族使用22种文字,有1000多所学校进行民汉双语文教学。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与保护,到1996年5月,全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五大宗教活动场所共有4789所(处),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的需要。

民族医药、民族艺术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得到了正常的发展。

总之,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制定的一整套民族政策以及这套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了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地区50多年的稳定。

二、中国的民族政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是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分工、固定资产投资、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等方面,受到计划的束缚和制约,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是国家又依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制定了一系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

中国加入WTO后,意味着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与世界全面接轨,这就解除了对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体制束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加入WTO,也给以往靠中央权威,动用政府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民族优惠政策的落实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

从长远看,这种挑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许多民族优惠政策特别是经济优惠政策自行中止或功能减弱。

据统计分析,建国以来中央和云南省政府制定的144项民族特殊优惠政策,到1995年,能继续执行的只有50%左右,另外50%的优惠政策已经停止或难以执行,而在继续执行的政策的功能也大大减弱了。

[1]特别是其中的经济政策,自行中止执行的更多。

如前文表1、表2所列的24项优惠政策,至今仍在继续执行的只有9项。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用行政和计划手段建立起来的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

以著名的“民族贸易三照顾”政策为例,所谓“民贸三照顾”政策,就是国家按照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2](P167)的原则,允许经营民族贸易的国营企业经营“赔钱”的买卖,而国家对这类企业则在自有资金、利润留成和价格补贴等3个方面予以照顾,即民贸企业自有资金的80%由国家划拨,其余20%向银行贷款;民贸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全部留用或比一般企业留用比例高;民贸企业对收购边疆民族地区的农副土特产品可实行最低保护价,对供应边疆民族地区的外来工业品实行最高限价,由此而形成的亏损由国家补贴。

这一政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功效,保证了最边远、最偏僻的山区民族都能出售土特产品,也能吃上盐巴、茶叶,点上煤油灯。

但这一政策与市场经济规律却是冲突的。

其原因主要有自有资金和利润留成照顾实际上是把民族地区贸易系统中的民贸企业与专业公司,以及民贸企业中享受照顾的国营企业与其他合作企业、个体商贩置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因而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价格补贴中对工业品的最高限价和对农副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则不符合市场经济根据供求关系自由定价的原则等等。

由于这些优惠政策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所以在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继续贯彻落实,如在1985年5月24日,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商业部《关于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商业若干问题的报告》规定:对民贸三照顾的县(旗)的商业(含供销社)企业,继续实行减税、免税;对少数主要工业品和农牧土特产品继续实行价格补贴;对自有流动资金不足的尽可能给予照顾;对民族贸易企业继续给予低息贷款[3](P383)等等。

然而事实上自1983年以后,这一政策便因难以贯彻而自行中止。

(二)保护与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难以落实。

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花园,云南则是全球仅存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少数几个地区之一。

为了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消除民族隔阂、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大家庭需要做好的三件工作。

即要使少数民族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

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他们本民族的文化。

”[2](P162)这里,邓小平把保护、发展和提高民族文化放到了与民族平等、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其后中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都对保护与发展民族文化作了专门规定,云南省还于2000年颁布实施了《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和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转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一些民族,特别是弱小民族逐渐对自己的文化丧失了信心,出现了盲目摹仿其它生活方式的倾向,致使民族服饰、语言、传统民居、歌舞艺术、礼仪习俗以及生态文化等,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

在奔现代化的急切心情驱使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青年一代失去了吸引力。

在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矛盾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从而形成了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危机。

两个危机交织在一起,就有可能使少数民族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在20~30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大部消失。

面对这两个危机,中国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政策因过于笼统,实际上很难有效发挥遏制民族文化流失的实际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