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古诗《独坐敬亭山》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 秋游宣州时,距李白于天宝元年 (742年)被迫辞官离开长安已有整 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 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 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 添了孤寂之感。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认识字词
【唐】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中国唐朝
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文学成就:有“诗仙”、“诗侠”、
“酒仙”、“谪仙人”等称呼,与杜甫被合 称为“大李杜”,也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 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代表作品:《蜀道难》《静夜思》 《月下独酌》《望庐山瀑布》《赠汪伦》 《将进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敬亭山
厌尽 独众
诗文讲解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尽:消失了。 闲:悠闲自在。
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没了踪影。 长空中的一朵白云,也慢慢地飘远。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厌:满足。
我和敬亭山互相注视着,彼此总也看不够。 此时能理解我寂寞心情的,只有敬亭山了。
古诗律动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独坐敬亭山》原文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 唯)译文及注释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山亭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山亭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无,没有
众鸟高飞尽
所有的鸟儿都向着高空飞走了;
孤云独去闲
朵朵白云都悠闲地飘走了;
相看两不厌
和我互相对视而不感到厌倦的,
只有敬亭山
只有那座孤独的敬亭山。
诗中问题我回答:
1、诗人在敬亭山上看到了什么?
鸟儿飞走了,云 彩也孤独的飘向 远处
2、前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 拟人 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中心:
《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描 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坐在敬 亭山脚下看到的孤寂景象, 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 生的孤独寂寞之感。
独坐敬山亭
【唐】李白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外。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蜀道难》、 《将进酒》等诗篇。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活,来到安徽省宣州 时所写。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他饱尝了 世态炎凉的滋味,因为怀才不遇,心中充 满了孤独寂寞。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李白《独坐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原文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⑴,孤云独去闲⑵。
相看两不厌⑶,只有敬亭山⑷。
注释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李白写敬亭山的三首诗
李白写敬亭山的三首诗
1、《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唐代李白
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
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
溪流琴高水,石耸麻姑坛。
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
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
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
汰绝目下事,从之复何难?
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
强食不成味,清晨起长叹。
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3、《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唐代李白我随秋风来,瑶草恐衰歇。
中途寡名山,安得弄云月。
渡江如昨日,黄叶向人飞。
敬亭惬素尚,弭棹流清辉。
冰谷明且秀,陵峦抱江城。
粲粲吴与史,衣冠耀天京。
水国饶英奇,潜光卧幽草。
会公真名僧,所在即为宝。
开堂振白拂,高论横青云。
雪山扫粉壁,墨客多新文。
为余话幽栖,且述陵阳美。
天开白龙潭,月映清秋水。
黄山望石柱,突兀谁开张。
黄鹤久不来,子安在苍茫。
东南焉可穷,山鸟飞绝处。
稠叠千万峰,相连入云去。
闻此期振策,归来空闭关。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何当移白足,早晚凌苍山。
且寄一书札,令予解愁颜。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原文与诗歌鉴赏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游历宣城之际。
山以亭名,为南齐诗人谢朓吟咏处。
在这首诗中,李白对世俗的傲岸精神,表现为对孤独感的玩味和自我欣赏。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大致给岭云、归鸟这两个诗歌意象定了性,它们都成了皈依自然的象征。
前二句写众鸟飞尽,孤云不留,象征的是诗人鄙弃世俗,而世俗也排斥诗人,所谓“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
后二句之妙在不更从独处落笔,却从不独处写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也就是辛弃疾用词所诠释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贺新郎》),这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法,以“相看两不厌”力破孤独感,它表现是一种精神上的要强。
诗人将敬亭山人格化,实是将自己情感外化,人和山两者同出而异名,互相欣赏其实是自我欣赏,所以“只有”云云,最终又强
调了诗人的孤独感。
归根结蒂,诗人是在顾影自怜,为自己的孤独大唱赞歌。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的可能性更大。
古诗《独坐敬亭山》赏析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评析原文:《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评析:群鸟飞尽,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悄然离去,始终与诗人相伴的只有敬亭山。
这首五言绝句明白如话,重点在三四两句,而“两不厌”尤为句中眼目。
说“相看”,又说“两不厌”,当然是指诗人看山“不厌”,山看诗人亦“不厌”,可见这“山”已被人格化了。
“‘相看’下着两‘厌’字,与敬亭山对若宾主,共为领略,妙!”(黄叔灿《唐诗笺注》)如此,人们自然会问:为什么山与人彼此相看“不厌”?诗人何以要这样描述?而这正体现了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
他不象其他山水诗人那样,只是把大自然用作表现或寄托诗人情怀的客观对象,却常把山水形象融化为诗人的自我形象,人与山水混为一体,赋予山水以生命,使之理想化和个性化。
这“两不厌”,就把人与山等同,使有心与无心相知。
因为人与山的脾性相合,彼此才相对、相知、相爱,虽只有两人,也不感到孤独寂寞。
在我国古代诗画家眼中,很少把山水当作纯粹自然景观来看的,他们总是要与历史和人文相配合,将时空观念交织起来,用全部身心观看山水,既重形似,更重神似,这是中国书画的特色,也是中国山水文学的特色,李白的山水诗对此是作出巨大贡献的。
胸中无事,眼中无人。
(钟评)“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谭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只此(题)五个字,使我目开心朗,身在虚空,一丝不挂,不必更读其诗也。
李白一眼看定敬亭山,敬亭山亦若有眼看定李白,漠然相亲,悠然自远,初不见好,终亦无厌。
此时敬亭山上只有一李白,而李白胸中亦只有一敬亭山而已。
(徐增《说唐诗》卷七)传独坐之神。
(沈德潜《唐诗别裁》)鸟飞云去,正言“独坐”也。
(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后二句以山为喻,言世既与我相遗,惟敬亭山色,我不厌看,山亦爱我。
夫青山漠漠无情,焉知憎爱,而言不厌我者,乃太白愤世之深,愿遗世独立,索知音于无情之物也。
《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通用3篇
《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通用3篇原文:篇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唯)《独坐敬亭山》原文赏析篇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小编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赞敬亭山的诗词
赞敬亭山的诗词
以下是一些赞美敬亭山的诗词:
1.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 《题敬亭山》唐·南亩民
山自钟灵水自柔,宣城太守好寻幽。
诗成千载孤云在,峰上古今多少愁。
3. 《敬亭山》明·佚名
宣城北际,雄峙敬亭山。
鸟度空濛外,云飞紫翠间。
古祠临洞壑,幽磴入松关。
李谢当年趣,悠悠不可攀。
4. 《游敬亭山》宋·苏轼
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丹阳古仙伯,千载与心通。
留连玉堂上,日夕悬清钟。
天开白龙潭,月映清溪空。
遥想赤松子,遗风犹未终。
我来访其裔,遗迹渺难穷。
仙书既已远,空有丹灶存。
亦复有佳句,流传在人间。
5. 《寄敬亭清越》唐·齐己
敬亭山色古,庙与寺松连。
住此修行过,春风四十年。
鼎尝天柱茗,诗硾剡溪笺。
冥目应思著,终南北阙前。
关于敬亭山的古诗
关于敬亭山的古诗1、《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敬亭山》明·佚名宣城城北际,雄峙敬亭山。
鸟度空濛外,云飞紫翠间。
古祠临洞壑,幽磴入松关。
李谢当年趣,悠悠不可攀。
3、《敬亭山》明·钟芳何地堪登眺,昭亭合暮讴。
天空驰远思,川逝涤新愁。
客拜梅公冢,诗传谢氏楼。
此中如传舍,未必苦相留。
4、《敬亭山》元·贡奎名山镇宣郡,古祠崇敬亭。
杰构靓深岩,飞廊引重扃。
陟彼百仞高,始觉万类形。
楼殿势益弘,兵卫森幽灵。
增秩睹隆典,纶音播明廷。
丰穰走祈报,烟燎浮芳馨。
竹树蔽险壑,虚阑俯南坰。
麻姑湖上碧,华阳天际青。
神飙飒然起,新凉濯微醒。
疏雨映白石,垂虹截苍冥。
永言李谢游,岂惜岁月零。
悠悠孤云去,渺渺从双軿。
招之殊未来,庄思展函经。
5、《敬亭山》元·黄溍昔窥敬亭作,今陟裴公寺。
徵素非始游,赏胜资深诣。
翛翛缘水木,宛宛交蹊术。
绿缛涧草丰,幽飗松飙驶。
微钟响沓嶂,高阁浮花气。
聿薰栴檀妙,岂爱岑壑媚。
凭生实内惕,即事多冥契。
息阴眷枌槚,搴芳怀芝桂。
海岳期屡迁,石林路深閟。
经营乖道要,迫窄馀物累。
稽首调御尊,尚饮无生惠。
6、《敬亭山》明·程敏政青山一万仞,我爱敬亭名。
胜槩一千里,分疆及数城。
不夸游目骋,转觉道心生。
李白题诗在,风流续未成。
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的山水诗李白的山水诗李白山水诗的突出特点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个性化。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李白的山水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李白的山水诗11、《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简介:《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的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2、《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简介:《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
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
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3、《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简介:《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4、《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敬 亭 山 远 景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哪一个字词的意思不理解? 看看课本的注释, 查查字典, 问问老师。 四人一小组能解决吗?
你能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先自己说,这是很重要的自我锻炼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想着高空飞散了, 朵朵白云都悠闲地飘走了。
和我互相对视而不感到厌倦的,
只有那孤独的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哪些词体会到诗人的孤独?
面对这样的天空,诗人感到——
面对着鸟飞尽,孤云去的寂寞,让诗人感到欣慰的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面对着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在诗人心 中,此时的敬亭山就像诗人的什么人? 它会对李白说些什么呢?
吾乃诗仙也!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纵情诗酒, 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 “李杜”,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 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 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 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 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 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 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 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 州时,距他于天宝元年(742)被迫辞 官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 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 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 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 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 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