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概论哲学主要研究世界:(1)自然界;(2)人类社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
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习题】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主要体现了()。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本身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科学:历史、政治、经济思维科学:心理、逻辑【习题】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一.哲学的起源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特点:第一,哲学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是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思维不依赖于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某种精神实体,认为这种精神实体先于物质世界,先于人而独立存在。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部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大纲要求1 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正确认识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理论内涵。
□要点速记一、基本概念1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公辅导班内部讲义之《公共基础知识》笔记
辅导班现场《公共基础知识》笔记,需要的赶紧拷公共基础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维导图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对世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区别具体科学是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是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基础,哲学提供指导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的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完整(概括和论证)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物质第二;意识决定物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可知论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无不可认识之物)不可知论思维不可认识存在(神秘、不可知)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观点: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题眼:人、机器、机械、静止、孤立、片面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学概论观点: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原题眼:金、木、水、火、土、阴、阳、天(天行有常)进步性:否认神创,坚持唯物,本质正确局限性:观点是猜测,无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人的主观精神题眼:我、心、感觉、意志等代表人物:孟子、庄子、王阳明、笛卡尔、贝克莱观点: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精神题眼:道、理、绝对观念、理念、上帝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概论马思与马哲马哲产生的科学基础细胞学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否定了神创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德国物理学家迈耶和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达尔文的进化论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不是首创,历史唯物是马恩首创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但形而上学黑格尔:辩证法,但唯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科学社会主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设想乌托邦)圣西门、傅里叶、欧文是哲学和政经学的运用,又是落脚点;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顶端是马哲的运用与证明是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马哲的基本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哲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哲的历史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
1.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
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核心的、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①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②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它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
②它是具有彻底批判精神的理论。
包括对自己的学说也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高度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又是自然观与历史观高度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一、哲学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基本派别:唯心主义、唯物主义。
划分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3.划分哲学可知论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4.哲学常见三种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6.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7.马克思主义的组成: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9.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4.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5.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6.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三、唯物论1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8.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9.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尊重客观规律。
2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23.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24.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25.意识可以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途径是实践2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7.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
28.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意识和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四、辩证法29.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正确的观点。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客观性)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发布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微信号:hesydw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
义真理的客观性)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2)真理的客观性原因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部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的;
②真理检验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本身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推荐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henan/?wt.mc_id=bk10702 发布河南最新的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信息。
2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 2个核心:物质、意识 • 物质(客观实在性)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 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例题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 • A.费尔巴哈 • B.黑格尔 • C.列宁 • D.马克思 • C
•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即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例题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 义观点 •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D
•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 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 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 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例题
• 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 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 B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C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 D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 ABD
2、根本特征
•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例题
• • • • • •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ABD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又重要的知识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等多个方面。
对于许多考试和学习来说,掌握公共基础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一、政治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会议和政策,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经济部分(一)宏观经济1、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3、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点。
(二)微观经济1、市场主体企业、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行为和决策。
2、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国际经济1、国际贸易贸易顺差和逆差、关税、贸易保护主义等。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分:17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70,分数:70.00)1.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
A.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从一开始起就是社会的产物(分数:1.00)A.B.C.D. √解析:人类意识的产生既是自然界的产物,又是社会的产物,而且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在整个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本身也来自于劳动过程的需要。
因此,正确选项为D。
2.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 )。
A.世界有统一性 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C.世界是可知的 D.世界是变化发展的(分数:1.00)A. √B.C.D.解析: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学说,也就是承认世界有统一性的学说。
一元论既有唯物主义的又有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一元论中既有可知论的一元论,又有不可知论的一元论,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是既有辩证法的,又有形而上学的。
因此,正确选项为A。
3.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
A.科学推理的驳斥 B.实践的发展C.唯物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战胜唯心主义 D.不可知论内在的矛盾(分数:1.00)A.B. √C.D.解析:对不可知论的有力驳斥有两种:从理论上进行驳斥和从实践上进行驳斥;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就是通过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实验和工业的发展,这些发展可以向我们表明,原来人们不能认识的现象或者本质在新的科学基础之上,都变得可认识了。
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在近代科技历史上,随着蒸汽机的研制和投入使用,迫切要求对蒸汽机的效率进行研究,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热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这一历史事实最突出地表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分数:1.00)A.B. √C.D.解析:这个历史事实表明: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本质规律进行正确反映的理论体系。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考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
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不是科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哲学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
3.按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区分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第一性唯物就是唯物主义反之第一性唯心就是唯心主义。
4.按意识与物质的有无统一性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如果有统一性就是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或彻底的唯物主义),如果没有统一性就是不可知论(本质就是唯心主义)5.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
主观唯心:就是按人得意识去认识世界,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等。
主张唯我论,提倡人的精神是世界本源。
(信自己,自大型)客观唯心主义: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与物质世界而存在;如上帝创造世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提倡客观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信主)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三种: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时物质组成的,比如风火雷电水火气土等;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性唯物主义。
比较古板善于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不彻底性被马克思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原因是说在自然方面是唯物主义但是一到历史方面又回到了唯心主义。
3.现代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做事情要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看问题要做事情要联系事物的两面性)7.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8.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9.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指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性(基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一元论一元论唯心一元论10.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认为世界本源要么是物质要么是意识,二者其一。
公共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80分必备—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汇总和习题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
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1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可知论和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阐明了认识的本质,解决了怎样才能认识世界的问题,从而消除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实现了认识论的根本性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消除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所造成的认识脱离社会实践的消极直观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将辩证法贯彻于认识过程,阐明了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运动的过程,消除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僵死不变的形而上学缺陷;由于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引入对历史发展和历史意识问题作出了唯物和辩证法的解释,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5、实践及其基本形式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其它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最为主要的实践形式是建立和调整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和处理阶级关系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3)科学实验: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7、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18、真理和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主要分为两种情形:(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和区别。
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
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范围内,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2)失败和错误为正确的认识、为成功准备条件。
19、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一种意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其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
客观性是真理之所以成为真理的根本条件,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是惟一的,真理多元性以认识的多元性取代真理的一元性,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质上否认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可能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
20、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具有不依赖于主体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21、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条件性。
真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神学史观、英雄史观、人道主义史观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3、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和变革24、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可分为:按社会意识的主体构成: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的结构划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心理还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阶级心理是阶级社会中一种主要的群体心理,民族心理也是人类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抽象化、系统化的,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自觉的社会意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它们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类是各种自然科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它们本身没有阶级性,可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阶级服务。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生产力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形式和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相对独立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作用两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