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3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3课时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3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掌握了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直观的模型和丰富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几何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大部分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丰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所需的工具。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不深刻,难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适当的引导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第一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

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意义。

3、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4、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

5、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对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形状,大小有较明确的观念。

知道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

6、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化、聚,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7、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关知识的研究,进一步形成空间观念,并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8、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受到“实践第一”观点的教育,养成仔细计算,认真检验的良好研究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外表积和体积。

2、掌握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及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第1-2页的例1、例2,练一练,练一的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极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研究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什物投影、长方体模子、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研究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此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但是,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

4.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例子,让学生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反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并能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计算表面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并能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4.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题、笔记本等。

3.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吗?2.呈现(10分钟)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第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一、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将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和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操作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方便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库:准备一定数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以便进行课堂巩固和家庭作业的布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纸箱、魔方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立体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主要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立体图形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直观认识。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学会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个面、棱、顶点。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视频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知识,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认识不全面,难以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激励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幻灯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题、卡片等。

3.教室环境:布置成数学实验室,准备操作桌和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是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体积的概念,并能运用体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对立体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计算体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体积计算方法。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图片、例子等。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4.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水果、文具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形状,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实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实物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体积计算方法。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平面几何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直观的演示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被激发,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理解它们的特点,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愿意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

2.实物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操作实物,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结构。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提问学生是否曾经见过类似形状的物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动画,展示它们的三维结构。

同时,教师解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观察和触摸实物,总结它们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理解体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体积的单位及换算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计算体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运用体积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2.教学难点:体积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计算器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明有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箱子,长为10dm,宽为5dm,高为8dm,请计算这个箱子的体积。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其特征,并提出问题:“请大家观察这两个模型,想想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学生在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属性。

2.能够分类长方体和正方体。

3.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

4.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属性。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方法。

3.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一些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这两种几何体,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属性。

2.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属性首先通过黑板、幻灯片等教具向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及属性。

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这两种几何体的公共点和差异点。

3.分类长方体和正方体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方法。

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属性,将其分类,为后续的计算打下基础。

4.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讲解长方体如何利用公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并围绕例题进行讲解。

(2)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讲解正方体如何利用公式计算表面积和体积,并围绕例题进行讲解。

5.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对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老师可以出一些练习题,在课堂上标准的讲解答案。

6.实际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包装箱、图书馆书架、橱柜、电视、笔记本电脑等实物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考虑如何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从而更好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

7.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参加课堂练习题目的解答。

2.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作业。

3.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着重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涵盖了丰富的实例和教材,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掌握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原理,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情境为背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采用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3.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具体案例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以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长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其他四个面是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正方体是一种有六个面的立体图形,每个面都是相等的正方形。

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量,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第二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2.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表面积等于各个面的面积之和。

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3.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是指将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3.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画法让学生学会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四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4.1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具、建筑、包装等。

4.2 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体积、表面积等。

第五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5.1 练习题的设计设计一些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5.2 练习题的讲解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第六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与比较6.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根据其面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

6.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表面积、体积等。

第七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转换7.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转换方法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转换方法,如通过拉伸、压缩等方式。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

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材通过详细的讲解和丰富的练习,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以及体积计算的实践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计算体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体积计算方法。

3.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用于直观演示。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模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口头叙述计算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对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正确区分它们。

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体积计算和表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特点和区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正确区分它们。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如何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观察比较法: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发现它们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品,如牙膏盒、魔方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品的特征。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它们的形状。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长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正方体三条边相等等。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第一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1.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立体图形的概念,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定义。

解释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矩形,相对的面相等;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相等。

1.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性质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如边长、角度等。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对角线长度不同,并解释原因。

第二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2.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所有面的面积之和。

通过公式S = 2(ab + bc + ac) 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其中a, b, c 分别是长方体的三条边长。

2.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是指所占空间的大小。

通过公式V = a^3 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其中a 是正方体的边长。

对于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为V = abh,其中a, b, h 分别是长方体的三条边长。

第三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3.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概念解释展开图是将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六个面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示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3.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制作引导学生通过剪裁和拼接纸张来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展开方式,并讨论哪种展开方式最能清晰地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

第四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和应用4.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分类引导学生根据边长和面的形状,将给定的立体图形归类为长方体或正方体。

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具、建筑等。

4.2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应用问题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计算一个长方体箱子的体积,或者计算一个正方体建筑的表面积。

第五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绘画5.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绘画概念解释立体绘画是指在二维平面上绘制三维物体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

上课时间:年月日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1-2例1、例2、“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在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的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的纸盒。

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 -苏教版一、知识目标1.能够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扫描肢体投影图和三视图理解空间物体的形状。

2.能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选购物品、填写表格等。

二、教学重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及形状特点。

2.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三视图的理解和运用。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教具等。

2.学生准备:数学书、习题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展示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让学生从表面上区分两者。

2.让学生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点。

2. 学习内容1.教具展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三视图,并让学生观察、分析。

2.形状特点。

教师解释和演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结构和特点,包括底面、侧面、顶面等。

3.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用举例的方式,详细介绍两种图形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长×宽×高(V=a×b×c)•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边长的三次方(V=a×a×a)•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2×(a×b+a×c+b×c)•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6×a×a4.练习题。

教师通过多组不同难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计算。

5.实际应用。

教师通过选购物品、填写表格等实际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总结回顾1.每位学生复述今天的学习内容。

2.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完成课外作业:在家中观察环境,找到至少一种长方体和正方体,写清体积和表面积公式,并计算出其数值。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特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独立计算两者的体积和表面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五第8题
思考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重点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主要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例7及随后的练习教学容积的意义。
2、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的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准备(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1、这节课主要是学习例8,通过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体积单位是因为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体积单位。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
师: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1)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重点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小结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立方米)
2、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值得大家注意?
五、作业
《补充练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体积和容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教后记: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杨红军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杯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