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章节知识点系统汇总 2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一、空气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体积比)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 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制作保护气、制成各种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 2点燃SO 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点燃Fe 3O 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3、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H 2O 2MnO22H 2O +O 2↑ 2KMnO 4△K 2MnO 4 + MnO 2 +O 2↑ 2KClO 32KCl+3O 2↑ 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收集方法:a.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b.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3)催化剂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二不变:本身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4、灭火和火灾自救(1)可燃物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跟氧气充分接触 (2)灭火方法: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略) 5、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1)化合反应:A+B C(2)分解反应:A B+C△MnO2三、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应用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涉及了一些与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和性质均相同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无法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元素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按照固定的比例和结构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三、混合物的分类混合物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均匀程度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非均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的是组成均匀,各个组分无法被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非均相混合物是指组分不均匀,可以通过肉眼分辨的混合物。

四、纯物质的分离纯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分离。

物理方法包括过滤、浓缩、蒸馏等,适用于分离混合物的组分。

化学方法则依靠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分离。

五、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转化生成新的物质,这些新物质称为产物。

化学反应符号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基本形式。

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质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不会产生增加或减少,质量守恒。

能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总量保持恒定,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七、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必须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

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表示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之间的最简整数比。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2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的分类、纯物质的分离、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平衡等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九年级化学的第二单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知识点: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性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依次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按照这种方式排列,使得拥有相似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垂直列中,这种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改变。

3.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心的轨道运动。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带无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4. 原子的能级结构原子的电子按照能级分布在不同的轨道上。

能级较低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较近,容纳的电子数较少,而能级较高的轨道距离原子核较远,容纳的电子数较多。

5.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共享或者转移而形成的结合力。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和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6. 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单质是指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

化合物则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其性质与构成它的元素的性质有明显差异。

7.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反应后,生成水和盐的化学反应。

酸性溶液的pH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pH值等于7。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从一个物种转移给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氧化剂接受电子,被氧化,而还原剂失去电子,被还原。

9. 电解与电解质电解是指在电通路的作用下,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化学反应。

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

以上九个知识点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中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最新中考九年级化学各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元素、化合物和反应
1.元素的概念: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组成,其同种原子分子间没有化学结合,它们可以直接参与化学反应。

2.元素周期表的概念:元素周期表是一种按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它根据元素原子核的电子排布,将元素分类、表示元素的性质、归类元素的科学图表。

3.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原子电子组成的细小粒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电子在原子核外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核的电子排布影响元素的性质。

4.元素的种类: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半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贵金属元素等类型。

5.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是由若干种不同的原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它的组成原子可以称为化合价。

6.化合物的种类:化合物可以分为单质、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超分子化合物等类型。

7.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是原料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经受能量改变而发生组分变化和形态变化,新物质形成,这种反应称为化学反应。

8.化学反应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特征有产物组分不同于反应物、反应表明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体系的变化等。

第二章气体
1.气体的定义: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物质和化学反应- 物质的概念和分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化学方程式的语法规则和基本写法- 反应热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序数的概念及其与元素的关系- 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规律- 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及其共性和区别-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及其相关化学性质第三章化学键与化合物- 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离子键的形成及其性质- 共价键的概念及其种类- 共价键中原子的杂化与构型- 分子的概念和种类- 组成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热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其应用- 燃烧反应和热效应的关系- 热化学平衡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热力学下的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 化学能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五章酸、碱、盐及其溶液- 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盐的基本概念- 酸、碱指数和pH值的含义及其计算- 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和应用- 酸、碱和盐的常见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第六章电化学- 电荷和电流的基本概念-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电离程度的关系- 电解质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电化学电池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电化学电池中的阴、阳极反应及其标准电极电势- 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化学过程中电量转化和能量转化的关系及其计算- 电解和电镀的应用及其技术原理第七章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异构体- 烷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芳香烃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酚、醛、酸、酐、酯等官能团的基本结构和命名-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第八章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方法- 化学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分子量和常见质量单位- 摩尔概念及其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计量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溶液中物质的浓度及其计算方法- 化学实验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化学实验安全知识和实验室规范。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第二单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我们首先要了解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电子以电子壳的形式围绕原子核运动,不同层次的电子壳具有不同的能级。

第一层能容纳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最多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最多18个电子。

电子的排布遵循“奥布规则”。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研究化学的基础工具,理解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将元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归类。

元素周期表的水平排列称为周期,垂直排列称为族。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两者之间是过渡金属。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递增的原子序数排列。

周期表中的每一个周期的第一元素称为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氢,最后一个周期的最后一个元素为原子序数最大的元素氡。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规律,比如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出现变化。

三、化学键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各种化合物。

化学键是构成化合物的键,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形成的,离子结合在一起形成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通常是非金属元素。

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内的空穴与自由电子形成的。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了解化学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并且可以掌握一些实际应用。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学平衡反应等。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每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每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每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而九年级化学则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并学习的化学内容。

在九年级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并理解每章的知识点,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和提高化学素养。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每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科学。

第一章:化学科学基础知识1.化学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认识物质和探索化学的历史背景和重要进展- 化学在现代科学和技术中的作用2.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和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可压缩性、稳定性、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等3.实验室常用仪器、器皿和实验室安全- 常见实验室仪器和器皿的用途和特点- 实验室安全知识:正确佩戴实验服、眼镜,注意危险化学品的储存等第二章:物质的常见变化过程1.物质的三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和转变条件- 微粒模型解释三态变化2.物质的溶解和结晶- 溶解和结晶的条件和特点- 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3.物质的燃烧- 燃烧的必要条件和特点- 燃烧与氧气的关系第三章:常见气体1.气体的性质和气体分子运动规律- 气体的特性:可压缩性、扩散性、可溶性等-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空气成分和气体的制备与收集- 空气的成分和组成比例- 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的制备和收集方法3.气候与大气环境保护- 气候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大气污染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及防治措施第四章:元素与化合物1.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表的基本信息- 元素的分类: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 周期表的组成和元素信息的获取2.常见元素与化合物- 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如碳酸钠、硫酸等3.酸、碱和盐- 酸碱盐的定义和性质- 盐的常见种类和应用领域第五章:化学反应1.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表示和方程式的书写- 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指示符的含义2.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反应速度和平衡的关系- 平衡状态下的物质浓度和速率的变化3.反应类型与离子方程式- 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类型-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解读以上是九年级化学每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艿第二单元我们四周的空气袇课题1空气莃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薁 1、装置图(见书 P27)螇 2、实验现象:蚆①、红磷焚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蒃②、(过一会儿白烟消逝,装置冷却到室温后翻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 1/5 。

羂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调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整体积的1/5 。

莅 4、原理 : 表达式:磷( P) + 氧气( 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 4P + 5O点燃蒂2PO225莃 5、注意事项:袇①、所用的红磷一定过度,过少则氧气没有所有耗费完蒈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翻开弹簧夹,薂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不然丈量结果偏小),薀④、要先夹住橡皮管,而后再点红磷(不然丈量结果偏大)。

蕿思虑:能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如何操作?膇答:不可以用木炭或蜡烛(焚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可以用铁(铁在空气中不可以焚烧)蚂 6、实质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切值小,其原由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翻开止水夹;④没有早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羁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莁空气成分羆氮气莂罕有气蝿二氧化螅其余气体和杂螂氧气碳质体袁体积分数螂 78%蕿 21%螇 0.94%羁 0.03%袈 0.03%羇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淆物薅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构成。

肁 2、混淆物:两种或多种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互相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响,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艿注意:区分纯净物、混淆物的标准是依据物质的种类来区分的。

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淆物,虿四、空气是一种可贵的资源莄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焚烧也不支持焚烧,不可以供应呼吸,化学性质不开朗。

莅 2、罕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一样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开朗。

膇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抢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蚀氧气等蒅①超导实验车②化工原料③作保护气④食品充氮作防腐莇氮气剂等衿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④液氦冷肁罕有气体冻机等膆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学内容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包括元素、化合物、溶液、离子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等等。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元素可以根据其性质分类为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元素。

2. 定义了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国际化学通用符号系统,其中符号与元素名称有对应关系。

- 元素符号:同一元素的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例如,氢的符号为H,氧的符号为O。

- 相对原子质量:以碳-12的质量为12为标准,其他元素原子的质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比例。

例如,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3.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学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能够简洁地表示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原子数量。

二、溶液与离子反应1. 溶液是一种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在溶液中,溶质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存在。

- 电离:某些物质在溶液中具有电离的能力,即分解成带电荷的粒子,称为离子。

例如,盐在水中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 非电离:某些物质在溶液中不电离,保持分子状态。

2. 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发生的反应。

离子反应的特征是溶液中离子的生成、消失或交换。

- 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包括沉淀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 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的方程式需要平衡离子的数量,且在方程式中标注溶液中的物质的状态(溶液中的离子标注为(aq))。

三、金属与非金属1. 金属具有导电性、延展性、韧性等特点。

金属元素常用于制造工具、构建建筑物和导线等。

2. 非金属常见于自然界中的氧、氮、碳、硫等元素。

它们通常不具备金属的导电性和延展性。

3.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结合形成化合物时,通常由金属元素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

- 离子键: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两者之间的电荷吸引力称为离子键。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的化学知识点主要包括:物质的纯度和杂质的分离、溶液和溶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第一部分:物质的纯度和杂质的分离1.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杂质:混合在纯物质中的其他物质。

3.纯度:纯物质所占的比例。

4.分离纯物质的方法:a.过滤:用滤纸或过滤器将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

b.蒸馏: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

c.结晶:通过溶解物质,然后通过降温或加热使其重新结晶得到纯净固体。

d.浓缩:通过加热液体使其部分蒸发,去除一部分溶质。

e.热分解:通过加热将化合物分解,得到纯净物质。

第二部分:溶液和溶解1.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溶质:能够在溶解过程中被溶剂包围的物质。

3.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4.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5.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未达到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6.过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超过其最大溶解度时所得到的溶液。

7.溶解度:单位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通常用质量浓度表示。

8.影响溶解度的因素:a.温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常情况下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压力:对固体和液体溶质几乎没有影响,但对气体溶质影响较大。

c.成分:不同溶质的溶解度不同。

第三部分: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化学反应: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来的物质消失,新物质生成的过程。

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一种方法。

3.反应物:参与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减少或消失的物质。

4.生成物:参与反应且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5.反应类型:a.合成反应:两个或多个物质反应生成一个新物质。

b.分解反应:一个物质分解成两个或多个新物质。

c.单一置换反应:一个元素取代了另一个元素。

d.双置换反应:两个化合物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交换。

e.还原反应:反应物中的一部分物质失去氧元素或获得氢元素。

f.氧化反应:反应物中的一部分物质失去氢或获得氧元素。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一、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元素周期表分为7个周期和18个族(或组)。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4. 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规则进行命名。

- 包括基本的命名规则和前缀、后缀的使用。

二、原子的结构1.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环绕核的电子云组成。

- 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带负电,存在于核外的电子云中。

2. 原子序数、质子数和中子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类型。

- 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原子的质量数。

3. 电子排布:- 电子按照能量级和轨道排布在原子核外。

- 电子排布遵循奥布定律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4. 离子的形成:- 原子通过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带电的离子。

- 阳离子是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阴离子是获得电子的原子,带负电。

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类型和比例。

- 化学式可以用来计算化合物的分子式和分子量。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关系。

- 需要平衡化学方程式,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相等。

3. 化学反应的类型:- 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

四、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物理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固态、液态、气态)、密度、熔点、沸点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 包括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3.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酸、碱、盐等。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学科。

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以下是对九年级化学一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概括和讲解。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与性质1. 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由于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呈现出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此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元素。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进行表示。

- 化合物:由两种或以上不同元素共同组成的纯粹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也可以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

2. 混合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以上物质以任意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相的或不均相的。

3. 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而不改变物质组成的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度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纯净物质与分离技术1. 纯净物质- 纯净物质:由单一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质可以是元素或化合物的纯净物质。

2. 分离技术- 过滤:利用过滤纸或其他过滤介质,根据物质的粒径大小,将固体与液体或混合固体分离的方法。

- 蒸发:将液体加热,使其转变为气体状态,以分离溶液中的固体和液体部分。

- 蒸馏:通过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转化为气体,并通过冷凝得到纯净的液体。

- 结晶:通过在溶液中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解物质逐渐沉淀出来形成晶体。

- 溶剂萃取:通过溶剂对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有选择地溶解,实现分离的方法。

- 磁性分离:利用物质的磁性差异对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

3. 离心分离- 离心分离:利用离心机产生的离心力将混合物分离为不同密度的组分,常用于分离固体颗粒与液体。

在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学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知识点,了解了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纯净物质与分离技术等内容。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对于化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上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上

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九上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如:化学
研究需要实验、化学研究需要观察和记录、化学实验中需要控制变量等。

2.实验室中常采用固体和液体药品混合的方法进行化学反应,这需要遵循一定的
规则和步骤,如:取用药品时要注意节约、要观察药品的状态、取用化学试剂的顺序等。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反应热和反应
物、生成物能量变化两个方面。

4.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个数和每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保持不变。

5.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之一,它表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
量不变。

6.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语言,书写化学方程式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要注意配平和注明反应条件等。

7.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变化通常被视为不可逆的,但可以通过改变反
应条件来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方向。

8.化学反应中通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等,这
些现象可以用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以及反应的进程。

9.实验室中常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气体,如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
法等。

10.实验室中常采用加热、加催化剂等方法来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11.实验室中常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探究,以研究某一变量对化学反应的影
响。

12.实验室中常采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得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2
稀硫酸沾到衣服或皮肤上也要处理,否则稀硫酸的水分蒸发,会变成浓硫酸。
3.如果不慎将碱液滴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4.生石灰沾在皮肤上,要先用布擦去,再用大量水冲洗。
十一、留心实验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考试总有这样一道题:给出几个实验操作的图片,然后辨别正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蜡烛燃烧的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25H32+33O2 25CO2+16H2O
二、做“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时,最重要的是做对比实验。
第三节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托盘天平的使用
1.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g,即用天平测量出的物体质量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托盘天平由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和平衡螺母组成。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d)在左盘上添加药品,使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只能在左盘添加或减少药品,不能动砝码或游码。
e)称量完毕后,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0处。
5.“左物右码”时,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左码右物”的做法虽然也能称出物质的质量,但是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b.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
c.用过的试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但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上册的化学教材中,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一、物质的构成1.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如氢、氧、铁等。

2.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氯化钠等。

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分离,如空气、土壤等。

二、离子和离子化合物1.离子:由于原子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的粒子,有正离子和负离子之分。

2.离子化合物:由正离子和负离子通过吸电子或互相吸引形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性质,如燃烧、酸碱中和等。

2.物理性质:物质在物理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熔点、密度等。

3.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变化,如氧气与铁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铁。

4.物理变化:物质在物理条件下发生的可逆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四、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2.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和还原两个反应过程。

3.酸碱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也称为中和反应。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六、溶液1.溶液的组成与性质:溶质和溶剂混合后形成的均匀透明的体系。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七、与空气有关的气体1.氧气: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持燃烧和呼吸的必需气体。

2.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也是酸雨和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

以上就是化学九年级上册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分辨不同的化学反应,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化学第2章知识点归纳化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我们身边的物质到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与化学有关。

而九年级的化学学科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学原理和规律。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让我们来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归纳和总结。

1. 原子和元素:在化学世界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而元素则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核的原子所组成。

我们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元素,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

2. 元素的分类:元素可根据其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

例如,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非金属元素则相对较差。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3. 化合物和分子:当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化合物。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化学式为“H2O”。

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小单位,可以由相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4.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表示方式。

方程式的左边称为反应物,右边称为生成物。

在方程式中,化学式左右两边的原子数目必须保持平衡。

5. 酸碱性:我们生活中常常使用到酸和碱。

酸是指能够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酸和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相互转化。

6.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和碱的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检测,例如酚酞和酸碱指示剂。

7. 盐和重要的化学反应:盐是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

在第2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如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氢氧化物和酸的反应。

8. 分子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子量是指化合物的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之和。

相对原子质量又称为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9. 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指物质的量,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摩尔质量是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单位为克/摩尔。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二)新课标专题辅导

九年级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二)新课标专题辅导

初三化学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二)溶液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①加水②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对温度例外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2、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4、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盐酸中溶质是HCl,石灰水中溶质为Ca(OH)2,食盐水中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组成与结构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氯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D(氯分子)(A、Cl B、Cl- C、2Cl D、Cl2)。

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

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2、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一般的氢原子无中子)。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第2单元知识点整理一、空气。

1. 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2.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 1/5。

-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1/5。

3. 空气的用途。

- 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 氮气:用作保护气、制氮肥等。

- 稀有气体:用作保护气、电光源等。

二、氧气。

1. 氧气的性质。

-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 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能支持燃烧,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 与硫反应:硫 +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 与木炭反应:碳 +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现象: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与铁丝反应:铁 + 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 氧气的制取。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 加热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 + 二氧化锰 + 氧气。

- 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 + 氧气。

- 氯酸钾受热分解: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 + 氧气。

- 发生装置的选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 收集装置的选择: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 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 氧气的验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证明已满。

三、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操作步骤(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例):查(检查装置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固定装置)、点(点燃酒精灯加热)、收(收集气体)、离(将导管撤离水槽)、熄(熄灭酒精灯)。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2节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2节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2节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中,我们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其中第2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离子价层式和离子的生成与相互作用等。

一、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水平行(周期)和垂直列(族)的表格中。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本工具”,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很方便地了解每个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以及元素的性质等。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和价电子数等。

二、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是指一类具有典型金属性质、能导电、能导热并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价电子的元素。

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边和中部。

非金属元素则具有相对较低的电导率和热导率,并且在化学反应中更倾向于获得电子。

非金属元素主要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边和上部。

三、离子价层式和离子的生成与相互作用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包括阳离子(正离子)和阴离子(负离子)。

离子价层式可以用来描述离子的形成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通常会失去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而非金属元素通常会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离子的吸引和排斥,是导致离子化合物形成的基础。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2节的主要内容。

我们学习化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更是为了能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分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差异,以及理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努力学习,掌握化学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章节知识点系统汇总(最新人教版)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1、化学是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2、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3、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4、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5、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a.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b.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7、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药品的存放: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另一洁净的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3)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4)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装置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A、操作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B、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五)蒸发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中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 78% 0.03% ,0.94% ,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2)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酸雨,(NO2、S 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6.氧气(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物质现象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磷产生大量白烟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镁铝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e3O4)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2H2O2=MnO2==2H2O + O2 ↑2KMnO4=△=K2MnO4 + MnO2 + O2↑2KClO3=MnO2△ =2KCl+3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连—查—装—固—点—收—移—熄b、注意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质。

(一变两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③稀有气体(He、Ne、Ar、K 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或者,先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通过无水硫酸铜10、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11、剧烈氧化:燃烧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第三单元知识点1、分子与原子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性质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