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的背景、主题以及修辞手法和词汇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讲解创作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风景让你难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驿路梨花》中的美景与情感。
其次,在新课发现学生对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2.教学内容:
a.阅读课文,理解梨花驿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词汇用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你感到震撼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梨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生字词和课文内容的基本概念。《驿路梨花》通过描绘梨花,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这篇文章是……(解释文章的文学价值和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梨花的美丽,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4)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培养。
-难点解析: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难点与重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实例分析、情景创设等,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掌握核心知识。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时间课型新课课题《驿路梨花》学案两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故事情节,明确写作技巧。

2. 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及梨花在文章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略读文章,培养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及梨花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及预案导入新课课题《驿路梨花》课型 _______ 使用时间 _ _____主备人_____审核人 ________ 姓名_______一、预习交流。

检查预习【活动一】读写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驿路____ 荆棘____ 陡峭_____竹篾_______ 撵上______ 简陋_____菌子_____ 恍惚¬¬¬________ 修葺 _______ 讴歌 ________2.解释词语(1)恍惚:(2)晶莹:(3)迷茫:(4)红润:(5)折损:(6)悠闲:【活动二】预习材料交流。

1.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

其创作形式丰富,涵盖小说、纪实文学、文学评论、电影剧本等。

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

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均在全国获奖。

2.复习小说常识。

(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其中 _____是主要要素。

(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

(3)小说的情节可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

(4)小说的记叙顺序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

二、合作学习。

整体感知总结拓展【活动一】引导学生阅读。

步骤1.略读课文,快速把握文章内容。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名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14 驿路梨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2.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3.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过程与方法】1.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导语设计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地方就有诗。

”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

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 20多年军旅生涯的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第1课时学习目标1.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2.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难点)学习过程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介绍作者。

【教学提示】 1.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课前布置学生驿路花瓣喷香撵走麂子修葺好奇干草陡峭预习课文,梳理字2. 介绍作者。

词。

荆风,当代作家。

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

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目标导学二 :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指定学生朗读1.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课文。

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 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引导学生抓住线什么, 索进行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学案(表格式,2课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驿路梨花教学案(表格式,2课时)
(2)思考:文章中哪些事件是“梨花”绽放的体现呢?
补充: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学习,方便过路的人。
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3)第五部分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有什么作用?
师升华:“驿路梨花”处处生香,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
组内交流,尝试回答
预设引导: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集思广益,例如:我想给驿站前后修建一排路灯,以方便路人的行走。
10
15
5




请你写一篇关于驿站的文章,把这个驿站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精神
学生自由交流。
预设:(1)“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
(2)“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3)……
采用抢答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共同完善。
预设引导: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总结: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同学自愿举手发言,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预设: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2)瑶族老人送米、修葺小茅屋,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方便路人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5)

部编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四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5)

14、驿路梨花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①学习课文中记述的次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想、描绘等方面的特色;②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经过本文的学习,培育学生在写作记述文时合理地安排次序,奇妙地进行构想、设置悬念,使文章令人着迷。

3、德育目标:学习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立教课目的,使教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密切联合,在同一教课过程中,相互浸透,共同达成。

自然,任何学科的教课活动中,老是教授知识易,培育能力难。

所以,我将本课的教课要点、难点确立以下: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学习课文中记述的次序;( 2)学习作者精良的构想。

难点:领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课方法:本课采纳启迪式、议论式、朗读法教课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出示一组优美的多媒体画面,伴以舒缓的音乐,请学生用自已的语言复述课文。

(引起学生的表达欲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好地将上一课时与本课时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研读课文,学习写法,明确主题1、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本篇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了。

下边就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1)、找出文中出现人物及所做好事。

(2)、从“我”和老余的视觉角度来看,人物以什么序次出现?假如按小茅舍的建筑和照顾为序,人物又会以什么序次出现?(3)、念书方式:速度、圈点标注2、速读课文,找出“我”和老余发现小茅舍后,环绕着小茅舍的主人设置了几次悬念,发生了几次误解?3、、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分别在哪里,将其语句画出。

明确: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4、剖析三次写梨花(一)一写梨花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 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余同学闭目体会 ]2、、大家在脑筋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以后,感觉这里的风景如何?(用书上词答)”多么漂亮“[师板书 : 多美(花)]3、、在这诗一般的美好环境中,我和老余居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点焦急了”4、我们为何焦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况如何?)学生在书上找:(我们当时所处的情况:山高坡陡林密人少或稀)5、在这类情况下,我们急需找一个地方过夜,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舍,我和老余)6、这房屋有人吗?谁的房屋呢?(板书:设悬)7、但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屋里,我们却遇到了很多厚待是什么?师作搭桥式指引:①邀请的方式是热忱的:“请进”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仔细的④感觉是温馨的:8、因为对小屋主人感谢, 惹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想, 此时谁来了?板书:瑶族老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杨秋【学习目标】1.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主题丛书4、课前小研究等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播放“梨花”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梨花的美||。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有美与生命的地方就有诗||。

”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那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欣赏南宋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本文的题目就出自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P87页||,一起感受作者笔下的驿路边那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二、全班齐读【学习目标】||。

1.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三、检测【自主预习】1.请同学们说说作者的故事(生平、代表作品等||。

)彭荆风||,1929年生||,祖籍江西萍乡||,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

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优秀作品:《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阴阳有隔》荣获第二届边疆文学·昊龙年度文学年度短篇小说奖||。

2.下列加点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A. 竹篾(miè)露宿(l ò u)撵走(niǎn)B.寨子(zhài)修葺(qì)麂子(mǐ)C.恍惚(huǎng)菌子(jūn)驿路(yì)D. 陡峭(qiào)蹦开(bèng)迷茫(má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黑炭简陋相衬屋粱B.花瓣陡峭漆黑竹蔑C.麂子撵走恍惚瑶族D.晶莹菌子修茸漫步四、【找“梨花”】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片段||,并赏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主动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4.了解作者矛盾的写作手法,以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5.掌握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线索、情节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本节课我们将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驿路梨花》的深入阅读,使学生能够领悟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梨花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矛盾的写作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中梨花的象征意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结构。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第14课 驿路梨花 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教案第14课 驿路梨花 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篾:陋:撵:麂:葺: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d.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内容:
a.词语学习:梨花、驿站、马蹄、清香等;
b.课文解析: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梨花的描绘,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c.修辞手法: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d.情感教育: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通过对《驿路梨花》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人生哲理的思考。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如从梨花中体会到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展示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但在小组讨论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鼓励这些学生,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并适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各小组的成果分享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思考。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对于比喻和拟人在写作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们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在不同场景和文体中的运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a.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一)教学建议1.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解读文本,以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叙述手法和主题思想为重点。

2.课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理清主要人物和主要时间。

3.教师要注重思维方法的指导和点拨,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

(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理解小说的叙述手法及表达效果。

多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2.难点:小说深厚的思想内蕴分析。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理清篇章结构。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是一篇小说,作者是彭荆风。

(板书标题、作者)二、问题探讨(一):结构分析阅读小说,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本文以“我们”的行止和见闻为主线。

按照你的理解,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点】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1—8自然段),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我”和老余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自然段),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13-27自然段),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我们”和老猎人之间的误会;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自然段),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写“我们”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自然段),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点名主题,收束全篇。

三、问题探讨(二):人物分析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他们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文章在刻画这些人物是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要点】①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驿路梨花》教案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讲述本课的相关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第二部分阅读中的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1.小说《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2.本文需要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小屋”和“梨花”是文章的两个线索物,贯穿了整篇文章。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早一晚所见所闻为序,围绕“小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现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3.作者彭荆风用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和她的小妹妹在十几年中相继照料一间路旁小屋,为过往行人提供方便的故事。

然而,作品并没有停止在少数民族青少年为过往旅客做好事的这种生活现象的描述上,随着情节的展开,作品进一步表现出梨花姑娘精心照料这间小屋的思想动因。

原来这小屋是十几年前路过这里的一支人民解放军部队建造的,修建这间小屋是为了给行人遮风避雨。

文章相当生动地展现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青少年一代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风貌,将他们的心灵的真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4.七年级学段,学生基本能读懂小说类的文章。

并能够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故事情节,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学习本文新颖巧妙的构思,同时抓住关键词语“梨花”,说出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展开,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处作者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点明本文的主旨:学习和发扬雷锋精神。

本单元在阅读上要求重点学习略读,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情分析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有所提高,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能力欠缺,语言不够简洁。

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旧是以后的教学方向。

理解课文题目含义,虽然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习过,但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学生对文章的题目含义理解不够全面。

因此,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懂题目的丰富含义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涉及,而这个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把“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习目标1.读懂题目,读懂“梨花”的含义。

2.略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说说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3.多角度分析“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语言表达的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的把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文化背景的了解: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关于梨花的寓意和象征。
举例:课文中“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一句,通过对比喻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的美丽和诗意的环境,教师应着重讲解这种表达手法的效果和情感传递。
3.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怀;
4.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交流、互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驿路梨花》这篇课文,掌握作者通过描绘梨花传递的美好情感和深层意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文学素养。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驿路梨花》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我发现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程度不一,有些学生能够迅速领会,而有些则显得较为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帮助每个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4.结合课文,进行拓展讨论,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一.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的第14课,本课主要内容是一个描绘梨花盛开在驿路上的美景,通过描绘梨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写自然美景的文章,对这类文章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蓄,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有困难。

同时,学生对梨花这种植物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梨花的描写,感受梨花的美丽,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场景,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让学生感受梨花的美丽,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梨花的图片和视频3.生字词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2.呈现(10分钟)展示梨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梨花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梨花盛开在驿路上,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把握,体会作者的情感。

然后,教师提问,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生字词卡片进行组词、造句,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最美的梨花景象,可以是用文字,也可以是用画笔。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梨花的美丽和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表格教案
三、悟梨花
1、再读写梨花的语句,思考梨花的含义及作用。
【交流点拨】有四处: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小结: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顺势点出梨花是全文的线索)
2、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结尾?
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3、作业布置:
(1)运用本文设置悬念、误会的手法写一件事。
(2)如果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经过)小茅屋,会发生什么事?
六、作业设计
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各不相同,指出下面三句中“梨花”各自的含义。填序号即可。
(1)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驿路梨花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又在阶段目标中明确第二学段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的大意,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修身正己”。

单元学习重点是学习略读,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学情分析】初一下期的学生对略读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积累词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教学目标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3.体会文章描写的朴实民风,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4. 培养学生修身正己的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构思巧妙,设置悬念、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写法。

教法、学法分析合作探究读书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一首诗,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南宋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首诗最后一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倾听设置情境,激发兴趣花处处开。

”是说,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表达了陆游听到收复西京的消息,异常高兴的心情。

作家彭荆风借用这首诗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写了篇散文《驿路梨花》,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探究彭荆风要通过“驿路梨花处处开”表达怎样的情感?二、走进作家作者简介:彭荆风,当代作家,江西省萍乡市人。

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打倒“四人帮”后出版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背景介绍:《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

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

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积淀文学素养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二)速读故事,初步感受梨花美景1、思考这个故事写到了哪些人物?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2、这篇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点拨: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3、依据“我们”的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点拨: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13-27)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思考回答问题进读书能力。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课文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1、文章开头1、2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点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对小屋进行细致描写的?这些描写使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点拨:“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使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

”“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

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让过路人“对小茅房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3、文章如何描写我义学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思考回答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点拨:“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

”这样写突出了在深山中小茅屋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帮助,和我们无比的感激之情。

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4、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所做好事做好事的目的做好事的时间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挖排水沟瑶族老人送粮食,向哈尼小姑娘学习现在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尽力补上,方便,一群姑娘照料小屋向解放军和姐学习,前几接姐姐的班年,姐姐出嫁后思考回答思考回答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完成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解放军砍树割草盖小屋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十多年前梨花照料小屋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5、说一下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点拨:“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6、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点拨:(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思考回答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等来赏析、展示文章的美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

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

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二、合作交流,探究文章写法1、课文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写了哪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第一个悬念是,“我们”正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却没有人,没有灯。

“我们”发生了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第二个悬念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而老人却说“我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第三个悬念是,当“我们”要感谢哈尼族小姑娘时,她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思考回答了解写作顺序的。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第一次误会是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

第二次误会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作用: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找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本文是什么记叙顺序?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点拨: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就是顺叙。

作用: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思考回答思考回答作用:对中心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

本文表示时间的词语:暮色夕阳西下一弯新月这天夜里第二天早上上个月几年前十多年前课文描写的顺序:“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梨花妹妹说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姐姐梨花照料小茅屋。

事件发生的顺序:十多年前解放军路过这里并建造了小茅屋--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继续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我们”路过这里住宿,瑶族老人送大米,一起修葺了小茅屋。

总结: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顺叙,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使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