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设计文化认同感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其历史渊源悠久且文化内涵丰富多彩。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
这些留学生面临着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的挑战,因此如何加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成为了当前中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度是通过其对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认同程度来进行判断的。
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1.文化知识: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
2.文化价值: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如“和谐、中庸、孝悌、忠诚、尊重”等。
3.文化经验:留学生在中国的经历和体验,包括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与中国人交流互动等等。
4.文化调适:留学生对中国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适应、融入程度及其对文化差异的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度是由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得出的。
在这些方面,留学生的认同程度也是存在差异的,这取决于留学生的国家、性别、教育背景、学科等多种因素。
二、设计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留学生的文化认同难题,设计教育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留学生的需求。
教育应该体现教学的多样性,注重从学生的需求和出发点出发,不断提升教学实效。
2.可持续发展。
中华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发展历史,学生的认知和接受需要逐步发展和提升。
3.适应性。
设计教育应考虑留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文化差异,注重文化适应和转型。
三、设计教育的具体方法1.设定目标。
通过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留学生应该学习哪些内容。
例如,介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解释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等。
2.强化质量。
通过优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文化知识。
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环境。
3.体现多样性。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探究
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探究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大量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从文化认同的角度上看,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以及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本文将主要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这一议题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文化认同感前言近几年来,来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从数据统计上看,2019年全世界范围内来华留学的人数已高达61万名,为了更好的进行留学生的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相关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进行文化认同感的教育能够有利于提升我国综合国际地位,也是文化外交的重要要求。
所以,相关教育工作者们要能够让来华留学生尽快熟悉和适应当下的学习以及生活,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找到粘合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桥梁,本文将主要就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感教育的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文化认同指的是人类对于某一种文化和感知,所形成的共识、认识。
人们经常以文化认同作为评价和判断不同群体的依据。
有学者认为,文化认同源于对文化形象的肯定,来华留学生在进入中国之后会接触到中国特有的文化,在接触、学习以及适应的过程中,文化认同也意味着文化的融入[1]。
文化的认同感同样表现在人们会接受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并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拥有相似精神境界。
文化认同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可变性,人们对于群体行为中的规范以及情感认可是处于不断变动的,这也意味着文化认同具有着一定的可选择性。
个体是否能对某一种文化进行理解和认同,意味着个体是否能追随这一文化,个体如果对某一个群体文化的认知程度越高,则代表个体在认知、态度以及行为上和这个群体文化中的大部分成员在行为和表现上越发趋于一致。
二、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国文化的意义中国文化的形成立足于我国上下500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文化的内涵以及范畴也在不断丰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国形象认知研究作者:哈嘉莹尚晓燕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7期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长,“2015年,在生源排名前15的来源国中,除了韩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五个国家,其他国家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①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一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来华留学事业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桥梁,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战略资源。
作为未来的“知华派人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是未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向沿线国家传播中国形象的意见领袖。
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人群,研究他们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国家形象中最直观也是最易被识别的物质文化形象作为考察对象,于2016年10月—12月期间,对北京市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进行认可度调查,期望从中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一、研究设计(一)深度访谈确定测量目标本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采访北京市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
根据研究问题与访谈的结果确定调查目标。
包括饮食、景点、城市、人物、艺术、运动、医药、服饰、颜色、节日、动物共11项物质文化测量目标。
(二)问卷调查设计为确保调查结果的严谨和准确,调查问卷设计为纸质问卷,分别发放给北京市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度量表(非常同意、比较同意、说不清楚、不太同意、很不同意)调查对代表中国的物质文化形象的认可态度。
考虑到被测对象是外国人,我们在提问的方式上进行反复推敲,并委托专业的翻译公司将问卷翻译成英、俄、土耳其三种语言,并请留学生帮助阅读问卷,直到确认所有的文字能够被读懂为止。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及文化认知的相关性。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结果显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整体持积极认知态度。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社交圈子。
文化认知与学习成绩、社交关系等方面存在相关性。
未来中国文化的认知发展趋势将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总结认为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需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和加强文化交流。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样本规模较小、研究时间较短,未来仍需深入探讨中国文化认知的更多细节。
【关键词】在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调查,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文化认知的相关性研究,文化认知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特点总结,认知影响及建议,研究的局限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体系,涵盖着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方面,有一些共性和个性差异。
一方面,留学生可能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风土人情等;由于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等原因,也可能存在误解或困惑。
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留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对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揭示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方式,为提升留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认知水平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深入分析调查结果,探讨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探讨影响其文化认知的因素,探讨不同因素对文化认知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提升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认知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认知问题,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研究
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研究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留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
留学生对所留学国家的文化的接受与认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的情况,从留学生的角度分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可能受到个人背景的影响。
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他们的价值观、语言和社会习惯可能与中国的有所不同。
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一些留学生可能因为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感到难以接受,而另一些留学生可能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感到着迷,并且愿意深入了解和融入其中。
其次,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可能受到学习环境的影响。
中国大学对国际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积极推动留学生与中国文化的接触和融合。
学习中文、参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参观名胜古迹等活动为留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此外,中国大学还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以促进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了解。
第三,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可能受到社会认同和融入的影响。
中国社会对留学生的接纳和包容度是他们接受和认同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留学生能够获得当地社区和人们的支持和认可,他们更有可能投入到中国文化中,并且认同其核心价值观和习俗。
此外,留学生与中国文化接触的时间和程度也会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另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可能受到传媒的影响。
传媒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塑造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新闻、电视剧、电影等媒体形式传播的中国文化形象会影响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因此,中国应利用传媒的力量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以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
最后,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也需要中国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和活动来提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感分析——以湖南地区为例
作者简介:熊一蓉(1987— ),女,汉族,湖南常德人。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对外汉语。
2013年习近平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伴随而来的是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
据中国教育部日前公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来华外国留学生求学总数已经超49万人次,近60%为中亚、南亚地区的留学生。
逐年不断快速增长的来华留学生,代表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在不断的稳步提高。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文,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学成后回国就业或是留在中国就业,这些留学生就成为了推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国际力量和友好使者,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和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经济的健康发展永远得依靠人。
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取长补短,只有学习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板才能更好的发展。
现在大家都知道只有通过和各个国家的交流,加深对彼此的深入了解,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湖南位于中部地区,属于是内陆城市,地域上的局限性是经济发展的瓶颈。
如何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呢?在倡议下,2019年非洲经贸博览会在长沙举办。
博览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合作实现共赢,湖南省与许多非洲国家在能源农业、教育等诸多方面依然有着广泛的交流合作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留学生的作用。
随着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非洲青年申请选择来中国湖南留学。
其中湖南有一部分院校借着这个顺风车,成功承接了其中的教育类合作项目:培训非洲企业技术员工和为他们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双方在文化领域方面的持续加强交流,是促进中非关系友好的一根接力棒,使中非双方友谊在一代代非洲青年手中得以继承和繁荣发展延续下去。
湖南地区的来华留学生目前为止主要留学来源国为中亚,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以及摩洛哥等非洲国家。
留学生既然愿意选择来中国求学,学习专业知识或者技能,就代表他们认可中国,对中国感兴趣,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但是就目前而言,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是一知半解,大部分的留学生只是知道一些表面的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知道其深层的文化含义。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调查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概述和在华留学生特点分析,结合调查方法和结果,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主要集中在传统节日、饮食习俗和艺术表现等方面,对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了解有限。
影响因素分析显示,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学习压力是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与其个人成长密切相关,对提升留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并促进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国文化、华留学生、认知调查、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特点分析、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影响因素、认知水平、个人成长、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和生活。
这些在华留学生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体验,使得他们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认知和理解。
对于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以及这种认知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
中国文化作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诸多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特点。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不仅关乎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和体验,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吸引力。
深入研究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文化,以及提升在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体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探讨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水平、认知状况、以及这种认知对其个人成长的影响,为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促进在华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了解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华文化认同是指来华高校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不仅关系到留学生的学业发展和生活适应能力,也涉及到中华文化在留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对于来华高校留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1.特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性: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着多元化的差异。
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会受到自身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留学目的的影响。
(2)时空差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来华高校留学生的时空背景越来越复杂多样,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往往受到自身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
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会受到原生国文化的影响,而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则可能更多地接触到西方文化。
(3)学校环境:高校的教育环境对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学校的中文教育、中华文化介绍和中国特色活动等,都能够增强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影响因素: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语言因素:中文是留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
学习中文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可以提高与中国人的交流和交往能力,进而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
二、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方法和策略1.研究方法:研究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可以多样化。
(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接受程度、认同感和态度。
可以从中华文化知识掌握程度、中文使用情况、参与中华文化活动的意愿等方面进行调查。
(2)深度访谈:通过与留学生的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态度、认同感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可以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挖掘留学生个体差异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1)提供中文教育:加强中文教育,提高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和中华文化认知。
开设中文课程,注重口语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文。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接受高等教育,其中包括设计专业的留学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入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认同,对留学生设计教育的影响日益凸显。
研究背景下,留学生设计教育如何结合中华文化元素,如何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如何提升留学生设计水平等问题亟待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华文化对留学生设计教育的影响,探讨中华文化认同在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体现,探讨中华文化认同与设计教育的融合方式,以及提出策略来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提升其设计水平。
通过本研究,有望为深化中华文化与设计教育的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旨在揭示中华文化对留学生设计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探讨中华文化认同在设计教育中的体现方式以及融合方式,提出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提升设计水平的策略。
通过研究,旨在强调中华文化在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认同在教育中的作用,为未来中华文化在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更好地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国际设计教育领域的传播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旨在加强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对留学生设计教育的影响,探讨中华文化在设计教育中的体现和融合方式,为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成果可为提升留学生设计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促进中华文化在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看法、体验和感受、理解以及应用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对中国文化有较全面和深入的认知。
研究表明中国文化对在华留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出建议加强中国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
通过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进行深入探讨,为提升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在华留学生、中国文化、认知调查、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体验、感受、理解、应用、全面、深入、积极影响、文化教育。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也越来越重要。
了解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和感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广中国文化,增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开展关于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调查研究,对于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感受、理解和应用情况。
通过研究,旨在了解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探讨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在华留学生的调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态度,为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促进文化交流提供珍贵的实证数据,为提高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深深吸引了大量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和生活。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和深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只有表面的了解,缺乏深入和全面的认知。
对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中华文化课程。
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建议。
一、中华文化在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元素,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历史、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而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也有助于增进与中国人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二、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为了解来华高校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调查内容可以包括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对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理解与态度等方面。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到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三、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影响因素分析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能来自个人特质、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
个人对中华文化的兴趣程度、家庭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情况、学校对中华文化的教育力度等,都会对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分析这些影响因素,有助于找到提升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指导后续的教育设计实践。
四、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策略了解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后,可以为他们设计相应的教育策略,以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
教育策略可以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内容。
可以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相关课程,让留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增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体验与认知;可以通过提供中英文双语教学资源,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等。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华高校进行学习和研究。
这些留学生的到来不仅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和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加强。
来华高校应该设立有针对性的中华文化教育课程,让留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髓。
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来华高校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组织留学生参观中国的著名古迹和名胜景点,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音乐会、中国书法展览等,让留学生有机会亲身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学校的努力,留学生本身也应该主动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华文化。
他们可以学习中国的语言,如汉语,以便更好地与中国人沟通和交流。
他们还可以参与各类社团和文化交流活动,与中国学生建立友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来华高校还可以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开展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项目。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合作,共同研究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来华高校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通过加强中华文化教育,提供实践机会,留学生本身的努力以及与国内外的合作伙伴合作,我们可以进一步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贡献。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华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作为来华高校的留学生,我们应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和学习环境。
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来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人注重家庭观念和孝道,这是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和礼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参与其中并了解其中的意义。
学习和掌握中文是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一步。
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提高中文水平,不仅可以更好地与中国人交流,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
可以参加中文课程、参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展览和活动,通过实践提升中文能力,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
要培养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我们可以参观中国的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表演,了解和欣赏中国的艺术之美。
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如诗词、小说和戏剧,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作为留学生,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学生和其他国际学生一同学习生活。
在了解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的差异,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通过交流和互相学习,我们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
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参加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融入中国学生的生活圈子,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可以参加中外学生的交流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一起分享和体验各自的文化。
通过这些交流,我们可以扩大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并与其他人共同构建跨文化的友谊和合作。
国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接纳研究
国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接纳研究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崛起,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选择来到中国学习或工作。
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文化,需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新的语言和习惯。
因此,本文将探讨国外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纳情况。
一、认知留学生最初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常常是由于教育、媒体和其他文化载体所呈现的。
然而,这些媒体都只能提供有限的信息,归根结底,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文化,还得在当地生活和工作中。
许多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实际上是通过社交活动和朋友圈来获取的。
与中国朋友一起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春节和中秋节,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习俗。
此外,参加团队合作和竞赛活动,可以让留学生接触到中国智慧和思维方式。
然而,对于刚来到中国的留学生来说,面对中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例如,中国的礼仪和习俗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而留学生不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就会在与中国人沟通和交流中产生很多的麻烦。
同时,留学生也会面临思维方式的差异和语言障碍。
二、接纳尽管初期接触困难,但许多留学生最终还是能够接纳中国文化。
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元素,如家庭、尊重、团队合作和创造力,与西方文化存在相似之处。
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份子之后,留学生逐渐培养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知,将中国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另外,许多留学生也将中国文化与他们所学习的专业联系在一起。
例如,学习中国文化的人文学科的留学生,会不断探索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以及文化与科技的结合。
而研究商科的留学生会更加在乎如何将创新和中国文化融合来推进商业领域。
同时,许多留学生还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帮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他们的家乡和国家。
例如,在推销文化产品、向外国朋友解释中国文化、策划跨文化领域等方面,留学生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三、结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于那些想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跨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学习是不可缺少的。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一、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特点与现状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具有独特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障碍,设置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介绍、中文语言学习等。
学校还为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包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实践活动、参观中国传统手工艺等。
尽管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在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具有优势,但在中华文化认同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部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阂”。
一些学校在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安排上并未合理安排中华文化认同培养,导致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有限。
1. 艺术教育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来华高校设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艺术创造力为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实践。
设计教育通过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来华高校设计教育中的中文教育也是培养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
学校通过中文教育,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中的成语、俗语等语言表达方式,留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观念。
为了更好地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完善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机制至关重要。
1. 整合中华文化课程,增加中华文化元素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介绍、中国传统手工艺等课程,培养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通过引导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其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2. 加强中文教育,提升语言熟练度学校应该加强中文教育,提高留学生的语言水平,让他们更好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并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深造。
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是他们融入中国社会和获得更好教育体验的重要一环。
来华高校需要重视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支持。
本文将对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进行研究。
中华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包括语言、宗教、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中国语言是了解中华文化的第一步。
来华高校应该提供全面的中文教育,包括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
语言课程应该注重口语交流和听力训练,帮助留学生能够流利地和中国人交流。
文化课程应该涵盖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
除了语言教育,来华高校还应该为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体验。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参观中国历史古迹,观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留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来华高校还应该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合作项目或者学生社团等方式实现。
通过与中国学生的接触,留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学习中国社会的规则和惯例,并与中国学生共同成长。
要想提高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来华高校还需要加强留学生的心理支持和交流服务。
留学生在异国他乡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留学生服务中心,提供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
学校还可以培养留学生导员,他们可以帮助留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
这些留学生来到中国,除了接受学术教育外,还需要了解和认同中国的中华文化。
研究来华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对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
中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语言、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
通过了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我们可以针对他们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提供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
研究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是留学生在来华期间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留学生的认同感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和中国人或其他国际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如果留学生对中华文化有较高的认同感,他们更有可能愿意主动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并与本地学生和其他国际学员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研究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可以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留学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他们的认同程度可以反映出来华高校在国际化教育方面的成效。
通过了解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我们可以评估和改进自己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做比较,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认同的异同,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来华高校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的高校进行学习,这使得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和融入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来华高校需要进行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和教育。
中华文化认同是指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一个留学生能否真正融入中国文化,不仅仅取决于其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更取决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来华高校应该着重培养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来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中华文化的专门课程来提高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和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中国的文化,并且更有可能融入中国社会。
来华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以促进留学生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中华文化展览和艺术演出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留学生可以与中国学生和社会进行更多的互动,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文化。
来华高校还可以通过提供社交和交流平台来促进留学生之间的交流。
这些平台可以是留学生组织、社团或社交媒体等。
通过这些平台,留学生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从而增进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来华高校应该建立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以鼓励留学生参与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认同。
留学生应该被鼓励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由地表达自己。
这样的文化氛围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
来华高校应该进行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和教育,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和社会。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活动、建立交流平台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这将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设计文化认同感研究■李王婷 王海涛 熊佳慧/山东科技大学摘 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外的学生因喜爱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学习,与此同时中国设计在世界舞台上初露头角,中国的设计文化影响范围也渐渐扩大,本文通过分析来华留学生跨文化对中国设计文化中造物观的认同感,针对其中所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促使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设计文化认同感的不断提升,更好地促进中国设计文化思想的传播。
关键词:一带一路 来华留学生 中国设计文化 文化交流近年来,留学热度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中国与他国的“一带一路”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选择来到中国留学,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更有利于打破对中国设计文化的刻板印象。
受地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有着不同的造物观。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关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留学生对于中国设计文化中造物观方面的看法的相关研究资料并不多。
因此,在此背景下,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设计文化现状的看法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当下中国设计文化的建议。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设计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丝绸之路”历史由来已久,在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贯彻落实也受到了沿线各国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中国设计起步尚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各国的影响,但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受到中华民族文化不断渗透,并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设计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设计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中国设计,但在我国的设计文化造物观向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因文化、语言等障碍的阻碍因素产生了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设计文化因地域、民俗的不同而不同,设计实质上是一个造物的过程。
东西方的造物观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西方主张人造自然,中国主张人、物和谐相处,像道家提倡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提倡“和谐之美”。
因此不同的造物思想下的来华留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
其次,中国发展速度太快,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愈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想撕掉“山寨”的标签。
因之前的“山寨”、“莆田系”的产品太多,加之以国外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负面报道,使得来华留学生在来华前对中国设计的印象较差并且或多或少带有刻板印象,这就使得中国设计文化处于劣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研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设计文化认同感的意义“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了中国与沿线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中国设计文化可以进一步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国家涉及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世界三大宗教,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不同习俗也给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增加了难度。
来华留学生被中国的文化魅力吸引而来,这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有利于打破对中国设计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主要是由于不够了解彼此国家的风土深情文化内涵而造成的固见模式。
这些刻板印象有正面也有负面,如“中国设计含蓄”、“有美味的美食”、“中国生活条件差”、“中国的设计都是山寨作品”等,不止其他国家对中国有刻板印象,中国对其他国家同样也有。
而来华留学生就像古代访问国家的使者一样,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撕掉负面标签,他们能够将中国的设计文化思想带到他们的国家,从而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设计观,造物观,消除这种不必要的隔阂与误解。
有利于促进中国设计文化的发展进步。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趋于大同,设计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各有不同,习俗不同,中国的设计文化背靠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宝库,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不同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交流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国设计文化的融合发展。
中国设计也可以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尽管与世界先进优秀的设计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交流就会有进步,有进步就会有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设计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使中国设计渐渐走向国际舞台。
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努力展示中国文化独特魅力。
”设计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设计的关联词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设计文化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个国家有着非常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纵观世界上国力强盛的国家,他们的设计能力以及设计文化都是非常优秀的。
“一带一路”作为经济文化的传播带,在来华留学生的交流传播下,能够很好的展现中国的设计文化力量,提高中国设计的知名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设计文化认同感有些留学生是因为喜爱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而有些人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
并且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所学习的领域不同,摄取信息相对被动,那么如何在此情况下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与中国设计文化的认同感呢?其一,积极宣传,实施教育。
一方面需要抓住一切可以展示的机会,像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就是非常能(下转第156页)156够展现中国前沿的科技,设计文化与设计理念的一张名片。
无论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传统斗拱造型设计,还是内部的展品,都无不透露着浓浓的中国气息;另一方面需要在潜移默化之中渐渐地改变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设计文化的刻板印象。
一个国家的设计文化是建立在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设计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
其二,提高自身实力,形成独特的本民族设计文化符号。
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千年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宝库,曾经刚起步时的中国设计未能很好的深入到文化宝库中去,只是一味单纯地奉行着“拿来主义”,将传统照搬到现代产品设计之中去,简单的复制虽有传统元素符号但无新意也毫无韵味,如果不改变,终将会由于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而使得中国设计文化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来华留学生或多或少会对中国设计文化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但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设计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喝茶吃饭的餐具,大到出行的交通工具居住的建筑都能够体现着一个地区,国家的设计文化,中国的造物讲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设计作品应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当下的很多设计者过分强调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透露出的神与意境以及功能。
通过改正自身缺陷,提高自身设计实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文化,让来华留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中国设计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认同感,并能够达到一定的积极宣传目的。
其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使用的器物的质量、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
带有传统韵味的设计作品也大受欢迎,如《国家宝藏》的热播以及故宫系列文创设计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虽然对我们的传统造物艺术来说是一种冲突、一种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为传统造物艺术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和契机。
而“一带一路”合作背后所具有的巨大潜力正为中国设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设计者们带来了挑战。
因此,我们要发展好自身实力,提高宣传,积极迎接挑战,促进中国设计的蓬勃发展,提高来华留学生的认同感并吸引更多的“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来华学习。
参考文献:[1]苏博.论美国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及其影响[J ].智库时代,2018(29):239,241.[2]李建盛.全球话语格局中的中国设计文化问题[J ].中原文化研究,2017,5 (03):42~47.[3]代福平.中西设计文化中的造物观比较[J ].创意与设计,2016(04):12~15.[4]葛玮.浅析中国文化对来华留学生的认知与渗透[J ].山西农经,2018(03):132~133.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艺术教育专项课题“来华留学生设计教育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YJ201811072)。
作者简介:李王婷(1985-),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的创业愿望,餐饮、农业、IT 等行业是大学生目前主要创业领域 [2]。
通过该报告的信息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已经显著提升,追求创业成功已经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
各大高校在专业学科领域各有优势,根据知识协同原理,协同商务与知识管理有机结合,以协同知识链为主导,对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创新、应用等过程进行同步管理,发挥整体效应[3]。
形成知识库与知识门户之间的协同知识链。
校际之间在科技创新方面构建协同合作机制,使优势资源共享共赢,在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中提升双创项目品质切实可行。
比如985、211大型在现代科技方面的学科更具优势,其他高校在商科人才和创业意愿方面更具活力,通过在高校之间开展双创在线课堂、校际双创交流活动、校际双创论坛、校际双创大赛,促进知识共享、经验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
985、211工程大学与其他一本、二本院校协同开展双创教育是促进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城际协同我国实现双创型社会要求城际之间必须缩小差距,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城际之间的双创教育要加强交流,协同合作,优劣互补,齐头并进。
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体是各类人才。
城际政府之间要协同组织企事业单位、高校、家庭和个体,开展全民性的公益双创教育,培养大众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
把大众培养成为双创实践的能动主体,从而推动双创型城市建设。
城际之间常态化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不同层级的双创协同平台,吸引大众参与互动,提高城市居民对双创型经济的思想力、认识力和行动力,推动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和完善双创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城际之间的双创型经济发展,这种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互动共赢的发展态势。
(五)国际协同高校在培养双创师资和设计双创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国际协同要素。
政府、企业和高校每年有计划性地共同组织调研团队前往美国、以色列、迪拜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国家进行交流学习,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师夷长技为我所用,避免在自我探索的过程当中走弯路,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消耗太大而进展缓慢。
“互联网+”众创时代迫切地需要各地政府和高校的领导者们具有国际协同的格局,多关注国际动态、多参加国际论坛和峰会,掌握第一手信息,并及时传输给高校师生,促进我国双创教育跟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9.[2]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J ].中国研究生,2017(1).[3]王玉.论企业图书馆的协同知识管理策略[J ].情报杂志,2007(5):79~81.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互联网+时代湖南省高校双创教育构建四位一体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JK016BGD01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