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三册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 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练习与解析 人教版1.选出加点字注意正确的一组 ( )①盛.衰之理 ②盛.以锦囊 ③其意气之盛.也 ④故方其盛.也 A .①shèng ②shèng ③chéng ④shèngB .①shèng ②shèng ③shèng ④chéngC .①shèng ②chéng ③shèng ④shèngD .①chéng ②shèng ③shèng ④shèng【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音字。

①shèng ②chéng ③shèng ④shèng【答案】C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C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

A 项加点词语“人事”,古今意义不相同。

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指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等事务。

B 、C 、D 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兄弟”:哥哥弟弟。

“凯旋”,胜利归来。

“意气”,意志,气概。

【答案】A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错误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吾遗恨.也(恨:悔恨,后悔) B .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C .岂非人事..哉(人事:指给人们安排工作)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尔:通“而”) D .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泣.下沾襟(泣:眼泪)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人事:泛指人世上各种事情(《辞海》),文中多指政治上的得失。

“尔”,即“你”。

【答案】C4.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A . B . 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练习:《伶官传序》人教版含答案

伶官传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ì)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g)盛.以锦囊(chéng)誓天断发.(fā)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仇雠.已灭(chóu)乱者四应.(yīng)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ì)泣下沾襟.(jīn)解析:A项,“矢”应读“shǐ”;B项,“发”应读“fà”;C项,“应”应读“yìng”。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负.而前驱负:背着。

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B.吾遗恨.也恨:悔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本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

举.天下之豪杰举:举行。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

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

解析:B项,恨:憾恨。

原:推其根本。

C项,举:所有的。

D项,人事:人力所及所为,此处主要指政治上的所作所为。

答案:A3.下列各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D项,所以:用来……的。

A、B、C三项的“所以”都是“……的原因”。

答案:D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C.及凯旋而纳之(于庙)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B项,“负”后省略的应是“锦囊”。

答案:B二、阅读鉴赏5.阅读文本,完成第5~8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伶官传序》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仇雠盛以锦囊伶官传序泣下沾襟逸豫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

今义:。

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

今义:。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

今义:。

4】岂非人事哉古义:。

今义:。

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4、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5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 霜叶红于二月花D 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 与其所以失之者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 其后用兵D 其真无马耶3】之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 莫能与之争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 之二虫又何知F 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6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7、翻译下列语句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8、名句默写1】满招损,。

2】,逸豫可以亡身。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9、文学常识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晚年号,谥。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第21课 伶官传序-课时同步练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21课 伶官传序-课时同步练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解析版)

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C.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理:道理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一词多义,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A项,“原:原来”错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意思是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原”,动词,推其根本。

故选A。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来看,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疏通句子意思,然后依据该词的意义判断其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新的语法功能,注意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A项,“一夫夜呼”中的“夜”译为“在夜里”,放在动词“呼”之前,时间名词作状语;B项,“函梁君臣之首”中的“函”译为“用匣子装”,后带宾语“君臣之首”,名词用作动词;C项,“仓皇东出”中的“东”译为“从东面”,放在动词“出”之前,方位名词作状语;D项,“负而前驱”中的“前”译为“在前面”,方位名词作状语。

3.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函梁君臣之.首D.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答案】A【解析】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C、D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4.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与其.所以失之者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人教版语文选修同步导练:第21课《伶官传序》(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选修同步导练:第21课《伶官传序》(含答案)

第21课 伶官传序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篇传前序论,借助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失天下的历史教训,警策透辟地阐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其目的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3.本文平易舒畅中饱含抑扬顿挫,精辟论述与深沉感慨合而为一,语调深婉,达到了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寓理于情的艺术境界。

【诗海拾贝】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赏析 这首怀古小令通过对古代英雄成败历史的咏叹,抒发了作者对战争使生民涂炭的愤慨,是元曲中极具人民性的杰作。

曲文前三句,作者从我国历史长河中选取了三则典型事例。

一是楚汉相争,项羽的宠妃虞姬自刎于乌江之畔。

明写虞姬之死,实写项羽的失败。

项羽是英雄末路的典型。

二是三国赤壁之战,周瑜战绩辉煌。

周瑜是英雄得志的典型。

三是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虽然一生战功赫赫,但他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晚境凄凉,欲归而不可得。

班超是英雄落寞的典型。

通过这些事例,作者意在表明: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得意也罢,失意也罢,都改变不了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命运。

曲文后三句直承上文,直抒胸臆。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概括总结,因为三个事例都发生在秦汉。

秦汉是如此,那么秦汉以后又如何呢?作者所处的元代又怎样呢?自然都足以令人“伤心”,也都是“生民涂炭”啊!作为读书人的作者却无能为力,只有一声长叹:民生疾苦更甚于英雄末路,从而表现了作者鲜明的同情人民的政治态度。

【文本卡片】一、作者简介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二十四岁考取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早年思想进步,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书编撰和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北宋文坛泰斗。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 同步练习1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五单元 《伶官传序》 同步练习1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愤恨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解析:选C C项,恨:遗憾。

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解析:选B B项,动词,给;A、C、D三项均为介词,和。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解析:选B A、C、D三句中的名词“夜”“东”“前”在动词前不是作句子的主语,而是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属于名词作状语;B句中的“函”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

4.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充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解析:选B B项,应是“负(锦囊)而前驱”。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译文:(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译文:参考答案:(1)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2)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

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单元 伶官传序 练习3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5单元 伶官传序 练习3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xù) 请其矢.(shí) 皆自于人欤.(yú)B.伶.(líng)官盛.(chéng)以锦囊誓天断发.(fà)C.抑.(yì)本其成败之迹仓皇.(huāng)东出乱者四应.(yíng)D.吾遗.(yí)恨也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 泣下沾襟.(jīn) 答案:B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抑.(或者)本其成败之迹原.(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此三者,吾遗恨.(仇恨)也及凯旋而纳.(收藏)之C.至于誓天断发,泣.(眼泪)下沾襟,何其衰也负.(背着)而前驱D.尔.(你)其无忘乃父之志及仇雠..(仇人)已灭答案:B3、下列句子加粗的词,解释不对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的C.君臣相顾顾:回头看D.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答案:C(“顾”应解释为“看”。

)4、选出与例句加粗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案:C5、下列句中的“可以”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B.学不可以已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答案:C6、选出词义不同的一项()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 D.当与秦相较答案:B(“与”解为“给”;A、C、D三项中“与”均为连词。

)7、下列句中的“所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D8.下列四句中的“其”与其他三项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B.与其所以失之者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9.下列四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代词的一项是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及凯旋而纳之.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D.子孙视之.不甚惜答案:8.D 9.C二、文段阅读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检查我的基础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B.C.D.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

原:推究,考查。

C项,抑:或者。

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D.序八州而朝同列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

2《五代史伶官传序》同步习题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含答案)《伶官传序》随堂练习一、夯实基础(每题4分,共8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勖(mào) 仇雠(chóu) 欤(yú)B.伶官(línɡ) 盛饭(chénɡ) 断发(fà)C.抑本(yì) 仓皇(huánɡ) 四应(yīnɡ)D.遗恨(yí) 所溺(nuò) 沾襟(jīn)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⑤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A.①③B.②④C.④⑤D.①⑥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至于誓天断发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B.函梁君臣之首C.仓皇东出D.负而前驱6、下列句子中的“方”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B.夫虽无四方之忧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今其地方千里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乱者四应,仓皇东出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举天下之豪杰8.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段进一步议论评说庄宗的盛衰。

B.本段运用对比,指出庄宗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C.本段总结的经验教训更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当朝者借鉴。

D.本段内容与前文的结论意义相同,去掉的话也是可行的。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抑本其成败之迹____________ 迹:事迹,事情的始末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____________ 原:原来C.及凯旋而纳之____________ 纳:收藏D.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____________ 告:祭告10.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1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盛衰之理②晋王之将终也B.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而皆背晋以归梁C.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①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杭州、梁州、雍州。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4《伶官传序》(练)(基础)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14《伶官传序》(练)(基础)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专题14《伶官传序》(练)(基础)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伶官传序》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答案】B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以下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仓皇东出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A.那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以下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以下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为哪一项……〔〕A.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第21课 伶官传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21课 伶官传序》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21课伶官传序》课文同步练习(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一、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倔起阡.陌之中(qiān )盛.以锦囊(chénɡ )洎.牧以谗诛(jì) 据崤.函之固(xiáo)B.以三矢赐.庄宗(sì) 瓮牖.绳枢(yǒu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wèi) 约从.离横(zònɡ)C.隳.名城(huī) 逡.巡而不敢进(qūn )国胡以馈.之(kuì ) 仓廪.实(lǐn )D.赢粮而景.从(yǐnɡ) 销锋镝.(dí)国胡以相恤.(x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xì)答案 B解析“以三矢赐庄宗”的“赐”应读“cì”,“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的“为”应读“wéi”。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盛衰之.理②晋王之.将终也B.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而皆背晋以.归梁C.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D.①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答案 C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无义;B项,把/相当于“而”;C 项,都为“当……时”;D项,不定指代词,没有谁/不。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至于..誓天断发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D.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答案 C解析A项,“从事”,古义:官名,文中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

B项,“至于”,古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人事”,古义: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事理人情。

4.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而告以成功(省略句)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C.自然之理也(判断句)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被动句)答案 D解析D项为状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同步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同步练习3 人教版

高中语文伶官传序同步练习3 人教版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 ( )A. 什.锦标识.拾.掇食.古不化蚀.本买卖B.滞.销窒.息卷帙.炙.手可热栉.风沐雨C.轨.迹诡.计癸.时鬼.哭狼嚎焚膏继晷.D.翩跹.籼.稻掀.动纤.尘不染屡见不鲜.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耽误担忧继往开来既往不咎B.陨落殒命众志成城心悦诚服C.交代交待好高骛远趋之若鹜D. 浏览流弊凭心而论凭空捏造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卓别林完成他的电影《独裁者》后,一出版商要求卓别林给他25000美元的转让费,理由是电影借用了他《独裁者》一书的书名。

B.有人断言,先生这样的天才,“在号称有四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才出现一个,恐怕能跟他伦比的一个也没有”。

这话说得未免夸大。

C.牡丹、吊钟、水仙、大丽、梅花、菊花、山茶、兰花、芍药、桃花……等等,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一起挤到了广州的迎春花市上。

D.第一对敌人要狠,要压倒它,要消灭它;第二对自己人、对人民、对官长、对部下要和,要团结:这是我们军队一向的方针。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在某高尔夫球场玩乐时意外死亡,《三江都市报》在第二天的报道中却把他的死说成“因公殉职”。

而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报道,有关领导竟装聋作哑,不置可否。

B.这顿农家饭菜清爽可口,别有风味,虽无鱼肉荤腥,却也是一次不错的打牙祭...。

C.为了师出有名....,赢得国际社会对反伊“倒萨”战争的认可与支持,美国在加紧军事部署的同时,加紧外交活动。

D.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二十几年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工钱财猖獗之时。

B.迫于压力,伊接受了监核会单独问讯伊科学家、核查中使用U2侦察机的要求,禁止伊政府发展、进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

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

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

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

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

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

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进之,首不复东。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

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

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

”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

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

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

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

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而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

”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

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

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

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选自侯方域《马伶传》)思考题: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观动机是什么?以今日而言,马伶的成功经验有何启示?
答: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马伶与李伶的两次技艺较量,从而说明文艺创作要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和熟悉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而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有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