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第13课时 人口区位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人口的自然增长1、10年来人口增长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高中地理人口的知识点梳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高中地理超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
高中地理超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高中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地球,还能够提高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区位因素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一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通、产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超全的区位因素知识点。
一、什么是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在经济、文化、环境、人口等方面的位置和条件。
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资源、交通、通讯、市场、人口等因素。
地理位置是一个地区最基础的区位因素,也是其他所有因素的基础。
二、区位因素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1.经济影响区位因素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决定了它的物资交通和物质流通的便利程度和速度。
其次,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也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通信水平、城市化和人口分布等方面,区位因素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文化影响区位因素对地区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原因,文化也会存在差异。
比如,南方山区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
与此相对的,北方平原地区往往因为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开阔,而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文化特点。
3.环境影响区位因素还对环境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为每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和景观保护都必须加以重视。
同时,对于发展工业、制造和服务业等行业,也涉及到了地区的环境因素。
三、区位因素的常见类型1.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包括地区的纬度、经度、交通等方面。
地理位置也是一个地区最基础的区位因素。
2.地形地形是指一个地区地面特征的总称。
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等。
3.气候气候是两个区域之间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之一。
气候包括温度、降雨量、湿度和风向等。
4.水文水文是一个地区水资源与供应系统的总称。
高三地理知识点之区位因素
高三地理知识点之区位因素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中地理区位因素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知识点之区位因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自然因素地形:为冲积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或地势低平土地:土地面积广阔、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昼夜温差大水源:靠近水库、河流、冰川融水区或地下水丰富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2.人文(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该区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较多、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临近河、湖、海,水陆交通便利,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冷藏保鲜技术高习俗:生产历史悠久、饮食偏好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能提供技术支持3. 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1. 自然因素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土地租金低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2.经济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 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常常是因单个区位因素而兴起,却会因多个区位因素而发展。
二轮复习中的问题及建议
二轮复习中的问题及建议一、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1.空间定位能力差,尤其是从经纬度死记硬背式的定位,转变为由分析现象或规律得出位置的能力更差。
2.不清楚简析、简述、说出、指出、归纳、分析、描述等要求的差别,答题时不会加以区别。
3.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差。
4.地理概念,尤其核心地理概念不清楚。
5.破题能力差,试题与教材的连接能力更差。
6.思维面狭窄,考虑问题单一,不会拓展思维,知识整合迁移能力差。
7.分析问题只看结果,不注重过程,地理过程思维能力差。
8.规范表达能力差。
9.答题速度慢。
二、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防止只关注知识,忽视地理要素的分析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而不是知识的堆砌上。
2.要将课前、课堂与课后统一起来。
3.突破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学会结合题中所给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二卷答题的规范表述,要引导学生运用术语准确,言简意赅。
5.通过限时训练,专项强化训练,纠错,提高做题速度。
6.通过问题设计的训练,提高学生领会命题意图的能力。
三、专题设计凸显教师的引领需要强化的专题:1.地质地貌专题2.气候专题3.河流专题4.农业专题5.工业专题6.人口专题7.地理信息提取与加工专题8.等值线专题9.区域特征差异及发展专题(含区域的判读与特征分析)10.旅游地理专题11.自然灾害与防治专题四、“学习单”模板(知识专题为主)㈠本专题的知识结构跨初、高中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
㈡本专题的核心地理概念、原理或规律核心地理概念,教师给出。
原理或规律,学生表述出来。
㈢本专题易混点、易错点、难点设计成探究问题,与考纲的要求相呼应。
㈣典型设问近些年高考题的设问归纳。
㈤典型答题模版课堂讨论,教师归纳。
㈥巩固提升教师给出3-5题,要精选,有代表性,控制题量。
五、“学习单”模板(能力专题为主)(一)典型高考题(二)与该能力相关的规律与技巧(三)巩固提升试题六、课堂模式(知识专题为主)㈠.导入突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㈡.呈现知识结构至少要到二级结构㈢.核心地理概念、规律与原理的呈现与解说㈣.问题探究针对易混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探究数量的多少因班而异㈤.学生汇报讲解㈥.典型设问呈现结合具体试题㈦.小组讨论,解题并总结答题模版㈧.课堂小结㈨.课后训练,结合巩固提升试题,限时训练七、课堂模式(能力专题为主) (一)导入典型高考试题相关问题呈现(不一定是全题,可以选择摘要) (二)学生汇报解题思路或存在问题 (三)教师说明本题涉及到的相关能力 (四)教师呈现该能力要求的相关规律 (五)学生运用相关规律解答本题 (六)巩固提升训练农业专题(一)知识结构 1.农业类型 按对象分按投入分按产品用途分 2.农业结构3.农作物类型4.农业区位因素 5.农业地域类型 种植业(小农业) 畜牧业(游牧业、乳畜业等) 林业 渔业 集约农业粗放农业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人文:市、交、技、政等 部门构成 经济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果蔬花卉类作物等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部门调整大牧场放牧业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其他主要 自然:地、气、水、土等河谷农业种植园农业 混合农业 城郊农业等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6.区域农业发展(二)核心概念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结构(三)原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四)易混点1.农业区位与农业区域的差别2.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别3.畜牧业、乳畜业、游牧业与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4.农业主导因素、主要因素、决定性因素与限制性(制约)因素的区别5.降水与水源的区别6.光照、热量、气温的区别(五)难点农业区位因素与区域结合的分析(六)典型设问1.条件分析或评价2.开放性问题:种什么,能不能种,赞成、反对等3.区域农业发展方向:问题,解决措施等(七)答题模版顺序排列与当地结合,要有所取舍。
高考地理区位因素必背知识点
高考地理区位因素必背知识点1500字高考地理考试中的区位因素是指影响一个地区空间分布和作用的因素。
区位因素是地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考生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必须掌握和运用好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下面是高考地理区位因素的必背知识点:1. 自然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区位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中,地形和地貌对交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山地和高原地区交通发展困难;气候对农业和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也很重要,如气候适宜的地区往往农业发展比较好;水资源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河流和湖泊丰富的地区更适合发展工业和城市。
2. 经济区位因素经济区位因素是指交通、市场、资源等经济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区位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中,交通是最重要的经济区位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程度,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交流往来。
市场也是经济区位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的规模和需求水平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
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如石油和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3. 政治区位因素政治区位因素是指政治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区位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中,国际政治地理位置对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地区安全至关重要,如亚洲中心地位的国家通常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
国内政治地理位置则决定了地区对国家中心的依附程度,如国内政治中心地位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力。
4. 社会文化区位因素社会文化区位因素是指社会文化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区位和发展产生的影响。
其中,人口对地区的区位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人口众多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劳动力资源和市场潜力。
文化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文化发达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吸引力。
以上就是高考地理区位因素的必背知识点,高考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地运用它们解答相关问题。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区位因素分析
【专题五】区位因素分析【考情分析】1.以综合题的方式考查某种农业类型或某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区位因素。
2.用工业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及工业转移、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地域类型的考查由区域知识考查向模拟现实,反映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特别关注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具体的工业区,分析其发展的区位、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3.从近几年全国各地命题趋势看,交通的区位选择占重要地位,命题关注以下问题:①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因素评价以及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②命题以图像、文字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交汇】一、区位概说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指某地理事物的位置或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分析应注重三个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因素的原则(一般3~5点)。
人类活动都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影响。
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的区位选择1.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
平原——耕地;山地——畜牧业、林业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能运输: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品性生产基地建设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橡胶、双季稻、小麦)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地形、水分、光照)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城郊农业的发展,苹果种植规模变化)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实例:古巴的甘蔗——气修条件适宜,长期的生产习惯。
地理高一必修二人口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人口知识点人口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居民总数。
了解人口知识对于深入探讨地理、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地理高一必修二的人口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人口变动因素、人口增长模式、人口迁移、以及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一、人口变动因素人口变动是指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
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迁移等。
出生人口超过死亡人口被称为自然增长,反之则为自然减少。
自然迁移是指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导致人口的迁移。
例如,土地肥沃的农业地带往往吸引了大量农民聚居。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指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等影响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因素。
以中国为例,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分为自然增长模式和人工增长模式。
1. 自然增长模式自然增长模式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导致人口呈快速增长趋势。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往往处于自然增长模式。
2. 人工增长模式人工增长模式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的一种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政策调控和社会发展等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理区域向另一个地理区域迁移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城市化和农村-城市迁移。
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
城市化对于地理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地区进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城市迁移农村-城市迁移是指农民工等从农村地区到城市地区寻找就业机会的迁移现象。
这种迁移现象在中国尤为显著。
农村-城市迁移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高中地理人口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高中地理人口教案: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情况。
人口分布不仅与地理环境有关,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影响。
1.1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是指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分布产生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地区,适宜农业发展,吸引了大量农业劳动力聚集和定居。
同时,气候条件也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格局,例如炎热潮湿的沿海地区多为商业中心;其次,地形也会对人口分布造成一定影响。
平原地带容易形成农业经济集聚区,而山区或高原则通常限制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迁移。
1.2 经济发展因素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从产业结构、居住方式以及就业机会等方面分散或集中到特定区域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在工业化进程中,工厂和企事业单位多选择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这样就会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往这些地区。
其次,在农业发展中,人口会从贫困山区或不发达地区向城市和沿海地区流动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最后,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密度分布。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理区域移居到另一个地理区域的现象。
人口迁移是一种主观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2.1 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是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某个地方出现了更好的就业机会时,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迁往该地谋求更好的生计。
例如,以中国为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拥有着较好的经济环境和更高薪资水平,吸引了许多农民工向这些地方转移。
2.2 教育条件教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之一。
当某个地方教育资源丰富,并提供良好教育环境时,家长们往往愿意将子女送往该地接受更好的教育。
因此,人口迁移往往会出现从农村到城市的趋势,以便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2.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会对人口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规划和措施,如土地政策、户籍制度、经济发展政策等,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和影响人口的流动方向和规模。
高一地理知识点区位因素
高一地理知识点区位因素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的科学,而区位因素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一个地点的位置、环境和特征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高一地理课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区位因素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地理位置是区位因素的基础,它对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理位置决定了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
位于交通枢纽的地区,比如港口城市、河流交汇处或者铁路干线沿线的城市,通常有更好的交通条件,可以更便捷地进行商品流通和人员交流,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地理位置还影响着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分布。
比如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气候通常比较炎热,适宜种植热带水果;而位于沿海地区的城市常常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因此,合理利用地理位置,发掘资源优势,对于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是指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
首先,气候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农业、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发展。
例如,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而温暖湿润的气候则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质地、肥力和排水情况都不同,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适宜性。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
位于水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往往更容易发展大规模农业和工业,而位于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城市则需要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三、特征因素的影响特征因素是指与地区特有的资源、产业或文化等相关联的因素。
地区的特征因素经常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优势。
首先,地区的自然资源是特征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方的自然资源丰富程度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地方的经济发展。
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有利于发展采矿业,而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林业。
其次,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是重要的特征因素。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 第13课时 人口区位因素课件
答案: 悲观观点:已经达到、甚至超过环境承载力界限。 ①由于长期过度的消耗,已出现多种资源、能和过量 的废弃物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③地 球空间的有限性和空间区域的差异,无法承载更多的人 口。
第十三页,共40页。
第三页,共40页。
(2)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chāyì) 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整个欧洲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为负值;北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较低;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国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chāyì) 亚、非、拉、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的人口增长模式 大多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各个国家之间差别很大。 非洲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很高;亚洲的韩国、新加 坡等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圭等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 代型阶段;中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转变速度较快,目 前已基本进入现代型阶段。
2.我国人口迁移(rén kǒu qiān yí)的变化及意义
第三十二页,共40页。
3.人口迁移方向(fāngxiàng)及对环境的影响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 向(fāngxiàng)是由农村迁往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 国的人口迁移方向(fāngxiàng)主要是由西部内地迁往东部 沿海,由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较发达地区。
第二十五页,共40页。
【解析】第(1)题,把四幅图中0~4岁、5~9岁、10~ 14岁(即人口金字塔最底层的三“层”)所占比重(bǐzhòng) 依次相加,可知丁图最接近22.89%;D选项正确。第(2) 题,针对人口老龄化加重,合理的解决措施是建立完 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确保老有所养。
高中地理区位因素基础知识大全PPT
课件名称
地理 区位因素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区位因素
5.我国的商品粮基地的比较
工业区位
1.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2.交通区位
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
线 自然环境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点 自然环境因素 主导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1.港口的区位因素
友情提示:分析港口的区位因素时, 还应该分析经济腹地和所依附的城市。
旅游区位
1.旅游活动评价的区位因素
2.旅游景观欣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谢谢!再见!
经济腹地
交通
政策、个人偏 好、环境.工业 惯性等 政治、军事等
依托城市 与城市距离
交通
商品生产能力、市场、交 通
资源、交通、科技、旅游 等
流动人口
政治、军事、宗 教等
农业区位
1.常见农作物的习性
2.农业问题基本分析思路
3.农业区位因素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5.世界部分国家的农业生产概况
农业区位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地形、气候、水源、 市场、交通、劳力、技术 政策 土壤
工业区位
交 交通线 通 区 港口 位 航空港
汽车站 商业区位
城市区位
土地、水源、矿藏
地形、气候、水文 地形、气候、水文 地形、气候、地质 地形
地形、气候、河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B
(2)D
聚焦点二
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图的 判读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单位:岁)是表示一个国 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图形似金字 塔而得名。一般表示方法是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 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以图中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 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女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 比。
聚焦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分析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社会、经济、文 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 长模式的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发达国家除南非、冰岛等国家或地区外,都已经 完成了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即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处 于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属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过渡;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0%,因 此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也处在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 段。
D.本次普查因流动人口数量多,普查难度大
(2)下图是人口金字塔示意图,与目前我国人口现状 最接近的是( )
【解析】第(1)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 较低,因生育政策相对宽松导致人口数量增长较快, 势必加大生态环境压力,A选项符合事实。我国虽劳 动力资源丰富,但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 沉重,B选项符合题意。产业政策需根据从业人口数 量等数据进行调整,C选项符合事实。因改革开放,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众多,导致普查难度大,D选项符 合事实。第(2)题,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低-低-低” 型,且因计划生育政策导致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符 合这两项特征的只有D选项。
例 3 : (2011· 焦作市 4 月模考 ) 下图是某国三个不同地 区。读图回答(1)~(2)题。
(1) 有关甲、乙、丙三个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是由农村到城市 C.人口主要从乙迁往甲、丙地 D.人口主要由丙迁往甲、乙地 (2) 关于影响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A.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 B.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C.国家开发政策 D.海平面上涨导致的环境难民迁移
【变式训练 1】 (2010· 湖南省高三十二校第一次联 考 ) 根据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 (1) ~ (2) 题。
(1)从上面表格中可以得出,1990年到2010年期间,该 省( ) A.家庭户数呈减少势头 B.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
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2)导致上题中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家庭观念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 B.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C.人均GDP增长快,乡镇企业比较发达 D.老龄人口比重大,医疗保险费用增加
3.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特征上区分:现代型是“三低”,传统型 是“高低高”,原始型是“高高低”。
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就某一特 定阶段,总会有一些国家或地区表现为“高”或 “低”。现阶段,判断“高”或“低”的参考数值 如下:
(2)根据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判断 原始型:个别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原始部 落等; 传统型: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尼日利亚等;
【解析】第(1)题,从1990年到2010年,家庭人口规模 减少,而总人口增加很快,表明家庭户数增多,故 A 错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迅速增大,表 明该省人口老龄化呈上升趋势,造成社会负担明显加 重,故 B 正确; 1990 年到 2000 年城市化速度加快,而 2000 年到 2010 年城市化速度减慢,故 C 错误;家庭人 口规模减小说明人口出生率降低,但由于不知人口死 亡率变化情况,故无法判断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情况。第(2)题,从上题中可以看出,造成该省老年人 口比重增加,社会负担明显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医疗保 险费用的增加。当地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 会促进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减轻社会负担和压力。
(2)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出现负增长,整个 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为负值;北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也较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人口自然 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 亚、非、拉、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 )的人口 增长模式大多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各个国 家之间差别很大。非洲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 很高;亚洲的韩国、新加坡等国,拉丁美洲的古巴、乌拉 圭等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阶段;中国由于大力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转变速度较快,目前已基本进入现代 型阶段。
(1) 在图 2 所示的某段时期,美国本土很多老年人从 五大湖区搬迁至菲尼克斯、图森等南方城市,影响 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较为温暖 B.寻求新的就业机会 C.家庭因素 D.矿产资源 (2) 分析图 2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美国本土老年人南 迁的起始年份大约在( ) A.1890年 B.1920年 C.1950年 D.1980年
影响 迁出 地 迁入 地 有利 不利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 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 可能产生生态环境 改变落后经济状况;对城市地区,提 问题,给城市环境 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带来压力
【 变 式 训 练 2】 (2011· 湖南省十二校第二次联 考)18~20岁是高考适龄人口。从2000年至2008年, 全国高考适龄人口持续增加,2009年是中国高考适 龄人口的转折年。下图为广东省和山东省2000年与 2009年10岁至20岁的人口金字塔图。
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广东和山东两省高考适龄人 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广东省 2000 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小于山东省 2000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
【解析】第(1)题,50年中出生率波动下降,死亡率先 升后降,自然增长率在图中没有直接呈现出来,需根 据出生率、死亡率进行计算。自然增长率也是波动下 降,A、B、C选项错误。因选取的是部分年份,因此 人口总数只能描述成呈上升趋势,而无法确定持续上 升,D选项正确。第(2)题,1960年,出生率、死亡率 均高于2.0%,为“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A选 项错误。1960年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出现负增长,人 口总量比上一年 (1959 年 ) 少, B 选项正确。缺乏比较 对象,C 选项错误。与 1950年比, 2000 年自然增长率 降低了约12‰,D选项错误。
【解析】根据经纬网判断甲、乙、丙均位于美国。第 (1)题,三地同处一国,A选项错误。迁移方向均为城 市到城市,B选项错误。乙为东北老工业区,甲为墨 西哥湾沿岸地带,丙为西海岸。相对乙地而言,甲、 丙两地均为美国新兴工业地带,且气候宜人,故人口 主要从乙迁入甲、丙两地, C 选项正确, D 选项错误。 由该分析确定第(2)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 (1)C (2)B
例 1 : (2011· 湘潭市第五次模考 ) 下图为我国部分年份 人口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50年中( ) A.出生率一直在下降 B.死亡率一直在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一直在下降 D.人口总数呈上升趋势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属于“高—高—高”人口增长模式 B.1960年,人口总量比上一年少 C.1980年,我国人口增加2亿多 D.与1950年比,2000年自然增长率降低了约20%
答案:(1)D
(2)B
【技巧点拨】描述统计图表的规范用语 1.描述地理事物变化趋势: 副词:一直、持续、大致、总体、波动等 动词:上升、下降、增多、稳定、不变等 2.描述地理事物变化速度: 快、慢、变化率、变化幅度、增长速度等 3.描述地理事物变化规律: 周期性、季节性等 4.描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 正相关、负相关、正比、反比。
聚焦点三
人口迁移分析思路
1.人口迁移的判定标准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表现,与人口流动不 同的是,人口流动是暂时或短期内改变其居住地。因 而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具备三个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所示:
2.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及意义
3.人口迁移方向及对环境的影响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 要方向是由农村迁往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 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西部内地迁往东部沿海,由 经济较落后地区迁往较发达地区。
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 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 字塔图,此种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见上面的示意 图和实例图。
类型 扩张型(年轻 型)
静止型(成年 型) 收缩型(老年 型)
形状
特征
成因
未来人口 增长趋势
பைடு நூலகம்
少年儿童比重 人口出生率和 下宽上窄,呈 迅速增长,不 大,老年人口 自然增长率都 金字塔形 断扩张 比重小 比较高 各年龄组人口 像清真寺的顶 出生率和死亡 稳定的零左右 的比重大致均 部塔形 率差不多 的增长 衡 底部收缩,上 少年儿童比重 出生率长期下 呈负增长,人 部变宽,呈变 缩小,老年人 降 口缩减 形金字塔形 口比重增大
例 2 : (2011· 盐城市第三次调研 ) 我国在 2010 年 11 月 1 日 零时开始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 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B.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负担较轻
C.摸清各行业人口分布,为产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 基础
B. 2009年和2000年相比,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下降 最多的是19岁的高考适龄人口 C.广东省2013 年高考适龄人口总数将出现大幅度下 降
D.2009年以后几年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数递减速度 快于广东省
【解析】读图可知广东省2000年的高考适龄人口总数 多于同年的山东省,A选项错误。2009年和2000年相 比,山东省高考适龄人口下降最多的是 18岁,B选项 错误。广东省2013年参加高考的适龄人口在2009年为 14~16岁人口,读图可知,该年龄段人口数量与17~ 20岁人口相差无几,不会出现2013年高考适龄人口总 数大幅度下降的现象,C选项错误。2009年时14~17 岁人口相比18~20岁人口减少的数量,山东省多于广 东省,故D选项正确。 答案: (1)D